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春-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第二天乖官大张旗鼓带人住了进来,这管家和一众仆奴对国舅爷的排场真是目瞪口呆,不过随即却是大喜,所谓水涨船高,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态度,像是郑家的马夫王虎,在国丈身边效力也不过一年还不到,可如今的日子,说个难听的拿七品官儿来也不换的,做一个上头全是婆婆的七品芝麻小官,哪儿有在国丈跟前听差舒服,只需把国丈伺候舒坦了就行,碰上宁波府尊,也要笑着对他王虎点一点头,七品官儿很大么?宁波府会笑着对你点头么?

像是这等卖身为奴的和普通市井百姓的想法完全是两样的,就像后世文学作品描写的那般,哪怕把脑袋后面的辫子剪了,可心里面那根辫子没剪,依然是奴才相。

故此,这些人兴高采烈,都为自己有了新主子高兴,何况这小国舅玉石琳琅风采卓然,瞧了就先舒坦,哪儿像是前面那个,脑满肠肥,一看就是个贪官,和别人家仆役一起聊天说话的时候都没底气,他们这种心理,就像是女人在朋友面前炫耀男朋友一般,总要比一比,谁家主子更好,你说你家的进士老爷文采高,我说我家的勋贵老爷气度好,他说他家的是户部侍郎,别人一听,先要唾弃,户部全是蛀虫,你家主子肯定是个大贪官,我等不屑与你为伍。

大明人做二奶姨太太甚至做奴才也都理直气壮,社会风气如此,不过好歹也是讲脸面的,不像后世,女大学生伴个又黑又胖的山西煤老板做小鸟依人状,大明讲究个主择奴,奴亦择主,你要破落了,也别怪家中奴仆四散而去不讲交情,但是你发达的时候,也不会奴仆跪在跟前阿谀,这年月的奴仆都是专业人才,像是那些进士老爷的长随,一个个精通文案,平日能帮老爷办公务的,勋贵家的仆奴放出去也是做大买卖,赚钱一等一的手段。

即便那些丫鬟侍女,也精通女红甚至还要粗通文墨,说个难听的,后世女大学生穿越过来,连丫鬟都不合格,而且这些丫鬟侍女们绝对不会对山西煤老板做小鸟依人状,她们要么宁为贫家妻不为富家妾,嫁出府去,要么干脆喜鹊攀高枝,勾心斗角往上爬要做姨奶奶,日后要生出个把儿子,说不定还能母凭子贵。

至于为了钱没名没分做小鸟依人状,人家丢不起那个人,那是私窠子才做的事情,何谓私窠子,没有官方经营许可的妓女。

故此,这帮仆奴欣然雀跃,都为自己有了主子高兴,乖官如今也晓得些收买人心的手段,给仆奴们训话,未语先笑,每人先发两个月的月钱,把个仆奴们欢喜得连声说主子公侯万代,国舅而封侯在大明也是有先例的。

董其昌当仁不让,亲自动手写了匾额,下面人就拿了往门口一挂,从此这宅子姓郑了。

果然如董其昌分析的那般,第三天,当代徐国公亲自来道贺,附上了不菲的贺礼,其中一串二十四颗珍珠手链尤为珍贵,颗颗小指肚儿大小,色泽也几乎肉眼难辨,按照那管家的估计,在世面上最少能卖三千两银子,结果乖官眼睛眨也不眨,随手送给了小倩,倒是让那管家目瞪口呆。

当代徐国公名震,字邦瑞,年纪不过三十五岁,保养得当,看起来却未满三十,若用文官考核官照上的文字来形容,就是'美风姿,颌下微须',此人倒是健谈,和乖官足足聊了个把时辰才告辞而去,乖官收了人家的贺礼,也就不把自己撞沉徐国公家幼弟的船只那桩事放在心里头了,若不然,按照他那脾气,日后说不准还得给那小子吃点苦头。

只是第二天,管家又说徐国公来访,他以为对方跑得勤快,见了面,却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家伙,不由愕然。

照例寒暄,说了些场面话,对方留下贺仪便告辞而去,乖官忍不住就问管家,管家是老南京,就说这位是定国公,昨儿那位是魏国公。

乖官一头雾水,管家就给国舅仔细说明,这位那是手握兵权的,是第七代世系罔替定国公,昨儿那位是第八代世系罔替魏国公,都是中山武宁王爷的后人。

听了管家解释,乖官恍然大悟,这时候才明白,感情那老太监也不是故意找麻烦,自己的邻居是魏国公,并不是那个和自家起冲突的家伙的哥哥,今儿这个来的定国公才是那家伙的哥哥。

这说着有些绕嘴,其实,定国公是永乐靖难一脉封的国公,魏国公那是领着大军和永乐干过架的国公,如今皇明可是永乐皇帝一脉,自然是定国公更吃香些,他赶紧把董其昌找来,董其昌听了,未免脸红,这个大乌龙,的确是自己疏忽了。

不过董其昌家境贫寒出身,对上层了解不多也能理解,至于文官集团了解颇多,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那个圈子里头的人,一个负大才子之名南直隶乡试亚元的家伙,的确已经是准文官集团了,譬如他若要拜访王锡爵,递一张名刺,王锡爵也要见一见的,至于武将勋戚,人家也不会搭理你。

没想到误会了那老太监,乖官就登门拜访了牧九公,自揭其短,倒是让老太监哈哈大笑,愈发觉得这小国舅可交,就请他在府上家宴。

老太监请客吃饭,亲自去叫了两位夫人作陪,前文中交代过,牧九老有两个夫人,一个是朝鲜闵棒君的女儿,一个是安南土司智民胡的妻子,后一个尤其传奇,据说是牧九当年抚安南,安南的土司刚娶了老婆,还没开封,为了表示对牧九老的尊敬,就把老婆送了过来,据说还被夸为有上古风仪,因为拿自己老婆送人那是安南上古时候的大礼节。

由于这时候的安南正是南北朝,这位智民胡土司在抱紧大明的大腿的情况下,可说是风生水起,安南史书上动不动说'明人累致书强逼朝廷议以事大惟恭,不得已,姑从之''明人牵延要索,过期不赴',证明当时朝廷对南方控制力还是不错的,不过这有个前提'土兵强悍',当时这些土司们都是紧紧抱着大明的大腿,对安南朝廷不屑一顾,史书写'独交南不设一卫堡,不置一戍守',不像北方,有庞大的边军守卫,土司们就像是大明养的狼狗一般,而且对大明可说忠心耿耿,安南史书记载当时土司官们动不动便要铸造金银,贿赂大明天使。

看到这里,或许才会觉得朝廷也并非那么不堪,总之,这时候的安南的确不成气候,根本没人把他们当一盘菜。

老太监两位夫人俱都妙龄,姿色出众,乖官不得不腹诽,这老太监真是浪费资源,占着茅坑不拉屎,不过席上倒是语笑风声的,那安南如夫人名垂庄,朝鲜如夫人名善喜,却是一左一右陪坐在乖官身边,老太监面色自然,独自端坐上首。

这一席饭的确是家宴,并无半个外人,可乖官吃到一半,脸色未免就古怪起来,下面有两只小脚在他腿上蹭来蹭去,让他坐立不安。

这难道就是如夫人路线?乖官忍不住心中寻思,可对面老太监殷殷劝酒,似乎全没察觉,倒是让他无话可说。

第219章 酒色不分家

“来来来,国舅,满饮此杯。”牧九白白胖胖的脸上全是笑,两只如女子般白嫩的手就端着酒杯劝乖官吃酒,乖官忍不住苦笑,“牧公,委实不能再吃了,酒虽好,多吃伤身。”

笑着放下酒杯,牧九公意味深长笑道:“国舅,这官场上哪儿有不喝酒的,你要不喝,岂不是不给人家面子!”乖官摇头,“酒色不分家,酒随意,请我逛青楼倒是无所谓的。”

这是他后世常常用来推搪的借口,你敬我酒,我不喝就是不给你面子,那我请你桑拿,给你叫十个小姐,你要不做全套,就是不给我面子。谁有本事做十个小姐全套?那不得精尽人亡么,故此无往不利,面子都是双方互相给的,谁也不会真就拉下脸来去做十个小姐全套只为让别人喝酒的。

只是,他如今十四岁,说这话,入别人耳,怎么听怎么怪异,两位如夫人脸色就古怪起来,老太监闻言也是一怔。

看对方表情,他顿时明白,对方怕是误会了,只是,话一出口,一时间却不好改口了,顿时尴尬,幸好这酒是封缸酒,属于米酒的一种,度数极低,因此就喝了一口掩饰,就再不肯喝了,也不肯多话,怕对方再生误会,可惜,这说出口的话,就如泼出门的水,却是收不回来来,旁边两位如夫人以为这小国舅暗示什么,更是胆大,那安南垂庄就故意脱了绣鞋,假装弯腰去捡,然后在乖官腿上摸了一把。

总之,这顿饭吃的乖官坐立不安,心中苦笑,心说被太监的老婆吃豆腐,这也是头一遭了。

饭后宾主坐定,有丫鬟奉上香茶,吃了两盏茶消食,说了些闲话,老太监就把两位夫人指使走,这才对乖官说:“国舅想必纳闷,咱家为何如此亲近,不瞒国舅,咱家也是有所求的。”

“牧公只管开口,只要我有,定然无有不肯的,不过有句话要说在前头,我可没有把侍婢女眷送人的习惯。”乖官当即大包大揽,堂堂南京守备太监开口有所求,别人那真是求也求不到,不过这位老太监有特殊嗜好,却是要先开口堵住他的嘴。

牧九闻言顿时大笑,“国舅少年风流,舍不得美色也是理所当然,咱求的不是这个。”

等他把话说完,乖官忍不住苦笑,感情这老太监是姜太公钓鱼,可笑自己还屁颠屁颠送上门来,不过,这事儿未必不能做,人家南京守备太监借钱,这可不是谁都能借的。

南京作为大明的留都,只要北京有的,南京一应都有,北京有兵部尚书,南京肯定也有,但是,权力就小了很多,唯一特殊的就是南京守备太监,权力极大,他未必能保一个官员坐上南京六部尚书的位置,但是,他只要一句话,肯定能让南京六部的尚书的屁股从位置上挪下来。

而且南京守备一般都是天子亲信,南方富庶,有钱的很,按道理来说天下赋税大半要出自江南,像是后来的清朝就是如此,可在大明,实际上并非如此,南方士绅力量太强大,一顶与民争利的帽子扔出去,谁也不敢戴,连皇帝不行。

像是这类脏活,就需要有人来做了,南京守备太监做的就是这事情,帮皇帝捞银子,事实上大明很多太监作威作福,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皇帝穷疯了,自己又拉不下脸来,这种坏名头的事情自然是太监去做。

但是这类脏活并不是哪个太监都能做的,像是如今朝廷最牛的大太监张宏,百官说他心善如菩萨,为什么?因为张宏这人好说话,拿了圣旨去内阁要银子,内阁回一句没钱,张宏转头就走,不像以前冯保,冯公公来要钱,谁敢不给,所以如今的东厂掌印太监张鲸当初斗倒冯保,张宏是不同意的,说'冯公有骨力人,留着多好',文臣就要冯保这样的太监来对付。

若非要打个比方,大明是一家大公司,皇帝董事长派人去拿利润,下面各个部门经理拖欠的不肯给,董事长身边的亲信就那么几个,有些好说话,部门经理们就送个菩萨心肠的头衔拍拍马屁,但也有如冯保这般不好说话的,董事长让你们做部门经理,你们年年亏损,自家倒是越来越肥,不给钱咱家弄死你丫的。

太监和文臣,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两头玩跷跷板,事实上太监未必是坏蛋,文臣未必是好人。

如今南京的局面就是如此,南京六部官员大多如王世贞这种人物,才情是有的,办事是不行的,你要问他政事,他还要来一句,本官无为而治。

老子这句无为而治,和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般,经常被人拿来耍滑头,其中真意,懂的却不多了。

这种情况搞到后来,南京的政事基本是守备太监和留守来处理,留守一般是由公侯伯等勋贵担任,至于文官们,风花雪月去也,一般都是结诗社,搞文学,像是这时候赫赫有名的后七子,以王世贞为首,主宰文坛二十年,地位不可动摇。

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官员结诗社搞文学去了,可想而知这无为到什么地步了,已经不能用无为来形容,而是无能了,何况南京还管着整个南直隶,后世江苏和安徽两省大部分地区,整个南直隶就靠这一群诗人来当家作主。

所以老太监要问乖官借钱,的确也是没辙,他已经是能捞则捞,像是蔡太蔡巡抚,每年就得孝敬他好几万两银子,所以他也下死力气狠保对方。

这就是被后世影视作品说成'太监当政,民不聊生'的大明朝,为了几万两银子,南京守备就要下力气狠保浙江巡抚,你给钱,我就帮你办事,干净利爽的很。

而且明朝太监也改革变法,譬如武宗时候的刘瑾,'廷臣奏瑾所变法,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诏悉厘正如旧制',其中很多事情让当时的人不能理解,譬如让寡妇改嫁,死人施行火葬,对灾区免钱粮,官员失职追求责任,并且开创了独特的罚款制度,叫做'罚米例',当官不作为,就扣你的俸禄。

事实上仔细一看,刘瑾实在很像是穿越人士,只是变革操之过急,尤其是得罪了整个文官集团,譬如当时宁夏的粮仓亏损,刘瑾彻查之下,把将近两百人的官员罚米例,其中有一半官员致仕,也就是下台回家啃老米饭去了。

这要用后世眼光来看,简直轻的不能再轻了,你们这一帮贪官,就罚些禄米,情节严重的也不过是罢官,没砍你们脑袋真是老天保佑了。

可在当时来说,就是官场巨震了,文臣人人惶恐,按照刘公公的彻查法子,谁的屁股下面都不干净,一堆屎,怎么办?只有一条路……至于什么路,历史已经给出真相,便不需细表了,反正史书都是文臣编撰的。

故此,牧九如今捞银子,甚至要问乖官借钱,的确是没法子,他这话也没法对外人说,只好对乖官诉苦,明年慈圣皇太后三十八岁,按照习俗,要提前做四十岁的寿诞,可内库如今空空的,哪儿来钱给太后做寿?问户部要,户部都说没钱,真不知道这钱都上哪儿去了,反正,户部上至尚书下至员外郎,个个都住着华宅,家中仆奴成群……

他诉了一堆苦,末了下意识就说了一句,“奴婢也是没法子,一年下来顶天了,就贪个十几万两……”

乖官就笑了起来,“牧公,十几万听起来不少,可对皇宫来说,岂不是杯水车薪。”

牧九狠狠一拍大腿,一脸你国舅爷是我知己的表情,“可不就是么,国舅爷,奴婢在南京可是为皇上操碎了心,那些文臣,家中金银满仓,你要跟他谈钱,他一脸不屑认为那是阿堵物,卧槽泥马,一个个都不是好东西,要真是阿堵物,你把钱全部捐给朝廷撒!”

气愤之下,老太监爆了句粗口,随即就满脸尴尬,“咱家失态了,叫国舅见笑。”

淡淡一笑,乖官心说这也未必,总之,是制度出了问题,非要怪到百官头上未免也矫枉过正了,他端起茶盏来浅浅喝了一口,就说:“牧公,今儿我借你银子,明年呢?后年呢?”

牧九公脸上一滞,以为乖官不肯借钱,未免就有些生气,白净的脸就有些沉了下来,一时间,倒是没声音了。

放下茶盏来,乖官笑道:“牧公,不是我不借银子,不瞒牧公你说,我这次从扶桑回来,现银子带了这个数。”他说着,翘起三根手指头来,然后慢条斯理说:“此外还有不少金子。”

把两只手一拍,牧九公就道:“国舅爷,我也不多借你的,二十万,你留个十万现银也足够使唤了,何况你不是还有不少金子么。”

这时候还是万历初年,一两银子还能买两石米,不像到了天启年崇祯年,那一两银子就只能买一石米甚至一石米都买不到了,所以这时候二十万的确是极大的一笔银子,至于老太监送乖官宅子,甚至还包括仆奴,那个其实没多少钱,乖官以前刚到宁波,慕颜和容赋两个有卖身契的丫鬟,那卖的可是处女价儿,基本上也就是六到十两银子,而一石米根据各人情况差异差不多也能吃半年到一年。

所以说,乖官使钱不能当正常情况看,只能拿他当初刚到宁波的时候花钱当大明正常情况,而如今,他的收入甚至要超过一个国家一年的赋税,钱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钱了,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听到老太监说借二十万两,乖官扑哧一下就笑了出来,“牧公,我说的是三百万两,不是三十万,金子略少些,可也差不多折两百万……”

当啷一声,老太监手上的茶盏摔碎在地上,他自己则是眼神呆滞,一脸的不可置信。

乖官从扶桑回来,金山银海用箱子搬,那是光天化日之下,无数人看见的,可传到别人耳中,大抵就不太相信,要知道,张居正张阁老施行一条鞭法,一年赋税不过两百多万银子,你说国舅从扶桑搬回来上百万的银子?我不信,那不可能,二三十万顶天了。

越是有文化,对大明情况越了解的,越不会相信,譬如老太监就是如此,他堂堂南京守备太监,一年费尽心思,也不过捞了十几万,就这,已经被南边的官儿起了绰号叫'牧揪草',乃是南直隶官话牧九老的谐音,意思说他捞银子连草根都要揪一把。

这等捞银子的行家里手,拼着被文官骂,一年不过十数万,乖官张嘴就是三百万现银,这叫老太监情何以堪,能不失手打落了茶盏么!

看老太监一脸的呆滞,乖官这时候才觉得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缓缓端起茶盏来喝了两口,真是做足了姿态,这才笑着说话,“牧公,神游天外乎?回魂了。”

被乖官一叫唤,牧九腾一下站直了身子,以他这年纪不可能的速度窜到乖官跟前,瞪大了眼珠子就这么看着乖官,“国舅,莫要诳咱家,咱在南京守备的位置上坐了这么多年,各种门路门儿清的很,浙江观海卫可是有银矿的,每年不过几千两,咱大明一年的银课也不过十万两,去年一年不过才八万八千六百四十二两,这些咱家心中都有账目的。”

他说道数据,却是娓娓道来,而如果去问文官,大明一年课银多少,怕是没几个能说得出来。

大明对银矿历来是面对民间招商,然后征收矿税,也就是所谓的矿课,后世数据表明有明一朝,平均每年银课大约十万两,不过明中后期事实上是不足十万两的。

听到老太监把一年的银课数目都报了出来,乖官忍不住就好笑,这就是天朝吹嘘的地大物博,你要说天朝人心灵手巧,这倒是事实,丝绸瓷器天下无双,垄断全球贸易,可地大物博物产丰饶,未免就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了。

“牧公,你可知道,扶桑国主送我一座银山,每年产银多少么?”乖官就笑着问老太监一句。

老太监虽然务实,但是他怎么也是皇宫内书房出来的,他的老师也是翰林,说白了,他也是读书人,虽然对国内如数家珍,可说到番邦,那就是两眼一抹黑了,正因为大势如此,也才会有后世万历皇帝被人蒙骗说吕宋有金山银山信以为真了。

有些不确信,老太监说:“听说那儿产银子,想必是多的,一年几万肯定有的。”

他这还是往高了说的,按他的理解,大明一年不过十万还不足,一个番邦小国的一座银山,几万两,那够多了罢!

笑了笑,乖官竖起一根手指来,“年出银一百万两。”

老太监顿时头晕目眩,差一点没站稳,一手扶住茶几,退了两步,一屁股就坐在旁边的官帽儿椅上,口中喃喃道:“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

他念叨了几遍,声音越说越高,突然一下子就蹦了起来,“你说一年出银一百万两?全是国舅爷你的?”

乖官放下茶盏来,看着老太监笑,“牧公,我像是在开玩笑么?”心里头却说,一百万有什么稀奇的,真是……

后世说钱多到一定的地步就和纸没两样,乖官如今银子多到了一定的地步,那真是和废铁也没两样,不就是银子么,说白了,贵重金属,金属,铜啊铁的,有什么区别,堆在那儿,也就那么一回事。

“一百万两,一百万两……”老太监犹自念叨,乖官一看,卧槽,不会罢!似乎像范进中举一般魔怔了,顿时站起来狠狠在老太监背后一巴掌拍了下去,当即把老太监给拍惊醒了。

“牧公,来来来,喝茶。”乖官心说您老可不能变成神经病啊!我还指着你在这个位置上头多坐几年呢!做生不如做熟嘛!你这个人虽然是太监,办事也还算上路,也肯办事,找你合作总比找那些只会写诗的文人合作来得妥当。

牧九公把乖官喝剩下的残茶一口吃下肚子去,突然就站了起来,噗通一下就给乖官跪下了,“国舅爷,您可要拉奴婢一把啊!奴婢以前是裕王府的老人儿……”

他絮絮叨叨一说,乖官明白了,裕王爷就是以前的隆庆皇帝,万历的老子,老太监是裕王府上的,裕王做了皇帝,他因此发达,但是不管怎么说,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万历如今亲政,眼看着愈发大了,而他多年在南京守备的位置上头,虽说宠荣不减,那是因为他会捞银子,每年都有银子往宫里头送,若是没银子了,结果会如何呢?

而万历亲政,如今也不过一年,正是雄心壮志的时候,可手头上没银子,钱是英雄胆,也是皇帝胆,皇帝没银子屁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也是后来他要抄张居正的家的缘故,说白了还是没钱给闹的。

而牧九一年下来,按他所说的,顶天贪个十几万,这里头的大头要送到宫里头去,可如今万历已经不满意这点银子了,自然要问他这个南京守备太监要,可南京守备太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何况明年慈圣皇太后要做寿,更是把他愁得头发也白了几根,这才想到问国舅借银子使。

按说,他张嘴就是二十万,狮子大开口了,可如今一听,国舅有五百万身家,等于朝廷两年的赋税,朝廷赋税会支出,入不敷出也是常有的,可国舅爷没有支出啊!这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财神爷啊!给财神爷磕头不算丢人,只要能弄到银子,国舅爷呀!您就是我亲爹。

第220章 你瞧,有个卖乖的

等乖官从老太监那儿回去,一路上都在笑,因为他成功地忽悠了牧九公牧老太监。他给牧九出的主意很简单,很初级,就两个字,集资。

用后世观念来理解的话,一切集资都是非法的,可如今是大明朝,准备行使集资的是南京守备太监,《明史》中最喜欢用的一个词,矫诏,几乎就是太监专用的,所以这个馊主意对于牧九来说,无疑是治病良药,至于矫诏什么的,皇帝根本不在乎,说实话,皇帝写的圣旨说不准还不如太监矫诏呢!因为皇帝的圣旨下面官员动不动要抗旨,可太监矫诏,文官要抗旨,太监一发怒,你不给咱家活路,咱家也不给你活路,弄死你丫的。

所以,这个问题在大明不算问题,你想要圣旨,咱家给你写一张就是了。

乖官给牧九出的主意就是集资,他建议牧九成立九边商行,然后把北边的土地拿来卖钱,卖给谁呢?当然是谁有钱卖给谁,然后,戏肉到了,持有一定比例的九边商行股份的百姓,有资格让家中子弟进学。

这关键就在'进学'两个字上头了,这年月,上学的都是高人一等的秀才,不像后世大学生只能扫马路,明朝的秀才可是免徭役的,还可以穿儒衫戴儒冠,走在路上高人一等,普通老百姓骂人要拿到衙门去掌嘴,秀才骂人没事……总之,一溜串的特权。

那么,如今花钱就可以买到秀才的特权身份,乖官甚至还对老太监循循善诱,说'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这事儿古来有之,何况咱们不是卖官,卖的是鞑子那边的荒地,百姓开拓疆土有功,朝廷奖励个身份也是应该的嘛!即便文臣考进士,不也是'赐进士出身'的名目么!

总之,他一番话,说的老太监眉花眼笑,说实话,问国舅借钱那是不得已,要知道,借钱是得还的,可国舅爷出的这个主意,那可真是点石成金,称聚宝盆也不为过,年年有钱赚,关键是,别人还学不来,咱家卖的可是九边的土地,除了咱家这等身份,谁敢卖?谁能卖?谁有资格卖?

反正这九边外的土地多的是,大多在鞑子手上,这土地卖出去,你去不去种我不管,但是,只要你买到一定量的九边土地,就可以赐进学的身份,这个会让天下商人趋之若鹜,简直是广开财路啊!

实际上,乖官这主意是抄袭来的,这不同于捐官,花钱买官,买官的再去当官贪污,那是吏治败坏的根源,他卖的是土地,给的是一个身份,要知道,秀才虽然能免徭役,可想做官,还得举人进士一级一级考上去,事实上,历史上出这个主意的人叫徐光启,就是那个教名保罗的圣教三柱石,大明礼部尚书、大学士、太子少保。

万历十一年,出身商人家庭的徐光启刚中了秀才,还是小毛头,正因为他是商人家庭出身,日后才会在九边防务日益败坏的时候提出发卖九边土地,认为商人逐利,只要给出足够的利益,天下蜂拥,可解决九边防务。

这个理念,类似后世美国开发西部,大量廉价的土地导致大规模的移民,当然,徐光启的奏章最终没能过内阁审议,因为那时候后金每次寇边主要都是抢人口,而徐光启这个建议,在内阁看来,简直是在给后金无偿地奉送百姓。

而乖官拿来用,自然是因为万历年没这个顾虑,野猪皮努尔哈赤这时候连屁都不算,此外,像是那个娶了自己老爸的妻子赤兔哈屯的黄台吉,史书不也说他'不大为寇'么,证明这人在鞑子强盗里面还算老实的。

再则说了,这个九边商行不能由乖官自己提出来,他一个皇亲,一旦提出这种建议,天下肯定舆论纷纷,可一个太监提出来,这个就没问题了,要知道,文臣们尤其是清流们是很贱的,都是欺软怕硬的货色,骂皇帝,他们敢,可敢于骂太监的真不多,给太监呵卵子的倒是真不少,即便后世袁督师,也给九千岁魏公公呵过卵子,上表朝廷要给九千岁修生祠。

所以说,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把个老太监欢喜得手舞足蹈,乖官提醒他说千万不能说这主意是我出的,他还要感谢国舅把这天大的功劳拱手让给自己。

老太监是搞经济的行家里手,别的不说,光是南京每年的脂粉钱,就足有四十万,何谓脂粉钱?就是收妓女的税,后世称花捐。

当然了,因为这可是正经的赋税,进不了牧九的口袋,可笑的是,到了清朝,张廷玉奉清帝的旨编撰史书,愣说明朝皇帝每年给后宫的脂粉钱四十万,真是叫人笑掉大牙,用乖官的话来说,真是衾裤都错掉了。康熙时候的银子购买力已经不抵万历时期的一半,或许三分之一,他估计是把康麻子后宫的花费再多说几倍,想当然耳给大明抹黑,却也不想想,全国一年赋税两百五十万的朝廷,皇帝给后宫脂粉钱四十万,真以为人家是傻逼呢!何况这两三百万的赋税,还是张居正改革以后,之前更少,还能折实物,皇帝拿什么给后宫发四十万脂粉钱,难不成发实物么!况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