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门虎女-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德彰不否认也不承认,只道:“陛下不在长安,臣日夜为陛下的安危忧虑焦心,难以安眠。”
皇帝的眉心紧紧蹙起,沉默了很久,慢慢摇头:“不,致珩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曹德彰没有反驳,只道:“陛下心中自有决断,臣告退了。”
他走之后,皇帝独自在殿中坐了很久,亲自提起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了孙知良:“遣人将这封信交给太子。”
太子收到那封信时正在召见李劭卿,九公主一旁列席,他拿到那封信,没有拆开,反而问了一句:“听说曹首辅求见了父皇?”
送信的行人司行人点了点头:“他将陛下离开长安之后,锦衣卫所有的调动记录全部呈给了陛下。”
太子没有再问其他,只点了一下头:“知道了,回去吧。”
那行人却犹豫了一下:“殿下,微臣要将您的回信带回行宫,呈给陛下。”
太子“嗯”了一声:“本宫这就写回信,劳烦行人到殿外稍待。”他说完,叫了一个内侍进来,吩咐他将那位送信的行人带下去喝茶。
九公主早就按捺不住地想要去拆看皇帝的亲笔信,太子这段时间的确是一改往日微小谨慎的作风,大刀阔斧到让她害怕,皇帝又向来多疑,他这样大的动作,不可能让皇帝安心。
太子看到她迫切的表情,笑了笑,直接将手里的信封递给她,还与李劭卿玩笑道:“九娘从小到大都是一副急脾气。”
九公主顾不上管他,急匆匆地展开信纸,快速浏览了一遍:“父皇让你罢免陈科,并问你在京中大动干戈,目的何在。”
太子点了一下头:“知道了。”他说着,又看向李劭卿:“你这个禁卫统领,做的还算顺手?”
李劭卿道:“托殿下鸿福,很好,随时听候陛下调遣。”
太子道:“他没了锦衣卫,所能依靠的就只有禁卫军了。”
九公主插口道:“你打算如何给父皇回信?”
太子转向她,微微一笑:“不重要,因为我的回信必然不会送到父皇手中。”
九公主诧异道:“为何?”
太子向着宫门抬了抬下巴:“连长清子都在父皇的眼皮子底下横死,这封信怎么可能安然无恙。”
她还想再问什么,却被李劭卿打断:“公主殿下,临近午时,您去陪贵妃娘娘用膳吧。”
九公主愣了一下,又看了一眼李劭卿肃穆的表情,忽然明白他的意思——皇权更迭的事情,的确不适合她一届公主参与其中。
她于是顺从地起身,向太子欠身告退。
太子微笑着目送她离开,对李劭卿道:“她倒是能听得进你的话。”
“公主殿下是个聪明人,聪明人自然知道什么话该听,”李劭卿顿了一下,又道:“您打算何时将禁卫送到陛下身边?”
太子伸手掂起桌上羊毫,铺开了一张宣纸:“这封信送出去之后。”
他在写完那封信的当天,向五城兵马司下了命令,说是新年将近,要兵马司严加注意维护都城安定,尤其是各个城门,一定要严防死守,对进出之人仔细盘查。这番看似正常的举动在第一时间被曹德彰告诉皇帝知晓,太子的意图似乎已经真相大白。
李劭卿终于收到了皇帝的密旨,令他带禁卫速速前往骊山行宫护驾。曹德彰只比他晚一点得到这个消息,在曹府中笑眯了眼睛,对蔺既明道:“还不够,还要再添一把火。”
“他想逼我出兵造反,或者是在父皇眼中,营造出一个我已造反的假象,”太子听完了曹德彰“那把火”的计划,道:“就照他说的做吧,把这个传言放出去。”
蔺既明担忧道:“殿下先前不是计划借陛下之手除掉他吗?倘若真的遂了他的愿,只怕陛下心中……”
太子笑了一下,仅仅是一个笑得动作,没有任何实意:“我先前觉得,只要能除掉他,不管是用什么理由都无所谓,但是长清子被暗杀后我忽然后悔先前的决定,我要让他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用他犯的那些罪来定他的刑法。”
蔺既明道:“殿下可还记得茅绍均的那封《六罪疏》?”
太子道:“一刻都不曾忘记。”
蔺既明道:“那六个罪名,无一不是通敌窃国的重罪,而且每一条都又足够的真实证据,但当时您并没有将那封折子递上去。”
太子点了点头:“因为当时觉得,父皇并不一定会相信那些证据。”
蔺既明道:“现在呢?”
太子转过脸来看着他:“现在依然不会相信,但是……也不需要他相信。”
“我只需要以他的名义,发一道圣旨,由他来为曹德彰的罪名判刑。”
☆、第百五九回难安百官难安天下
驻守在长安郊外第一军得到了皇帝的亲笔密令,密令中为他们指定了一个统帅,命他们即刻包围长安。彼时“废太子”的传言已经在长安愈演愈烈,不仅是官场,就连街头巷尾的百姓都知道东宫不稳。
太子配合地做出惊惶的姿态,令五城兵马司死守城门,锦衣卫全城戒严,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皇帝得到内城的消息,以为太子果真叛变,简直要气死,立刻下令给第一军,令他们攻打城门。
李劭卿和长安城里的所有禁卫被皇帝调去了骊山,城中只剩下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这两者显然都不具备固守城池的能力,更别提与向来作为大央武力王牌的第一军一战了。第一军的统帅率军兵临城下,先向城内发了招降信,称“太子与陛下亲父子也,何至兵戈见乎”。
太子回了一封信,言皇帝身边有奸臣作祟,意图离间父子亲情,诬陷东宫谋反,使得皇帝调第一军攻城,令父子失和,并请那位统帅代为向皇帝解释,希望皇帝能下旨诛杀奸臣曹德彰,还太子一个清白。
然而皇帝此时已经对曹德彰深信不疑,得到太子的回信勃然大怒,大骂他不忠不孝,因为太子事先封锁城门,使得曹德彰等一干朝廷重臣全部被困在了长安城里,他害怕太子情绪激动之下手刃了曹德彰,压着性子回了一封情真意切地书信,以太子乳名称之,让他打开城门,放下武器,并许诺他仍然是帝国的继承人。
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缓兵之计罢了,一旦太子真的打开了城门,立刻便会成为阶下囚,太子已经被逼上了绝路,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太子看到这封信后泪流满面,面向骊山处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口唤“爹爹”,然后令人开了城门。
第一军冲进长安的时候,太子穿上了祭天时的隆重朝服,站在太极殿前,庄严肃立,九公主和太子妃一左一右地站在他身边,听见天边有隆隆地雷声响起,那是马蹄奔跑在长安每一条街道上的声音。
“害怕吗?”太子低问道。
太子妃摇了摇头:“这个时候能与殿下站在一起,是臣妾的荣幸。”
太子微笑起来:“我走之后,皇城就交给你和母后了。”
太子妃语气温柔道:“好。”
太子点了一下头,又将目光放回了正前方的宫门上,没有说话。
宫城里的内侍宫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惊慌不已,有人甚至趁机搜刮了大量珠宝,打算趁乱逃离皇宫,然而宫城的每一处大门都紧锁,盔甲鲜明的锦衣卫驻守在门前,半刀出鞘,每一处的回答都一样:“擅出者死。”
于是有些精明的人开始猜测,太子或许并没有表现出的那样落魄,而那些冲进长安的第一军,也未必是来缉拿他的。
第一军的统帅终于打马到宫门前,请求锦衣卫开宫门,驻守丹凤门的锦衣卫在宫城上高声询问:“来者何人?”
“请转告太子殿下,”来人将压低的盔甲帽檐向上推了推,对着宫城仰起脸来:“末将周维岳,如约而来。”
宫门上的锦衣卫露出笑意,又问道:“周尚书将太子殿下要的东西带来了吗?”
周维岳挑起自己染血的长刀,刀尖指向一个地方:“陈大人多此一问,您还不开门吗?想必殿下已经等急了吧。”
陈科在城楼上眯着眼睛看了看,高声发问:“那位可是杭子茂杭大人?”
杭子茂手里还押着一个人,同样对城门抬起脸:“事不宜迟,请陈大人速开宫门。”
陈科对他遥遥抱拳:“恭喜杭大人得偿所愿。”
沉重的宫门在隆隆声中被开启,周维岳在门前翻身下马,他身后的军人们一同下马,将随身携带的利器抛在宫门前,刀剑上的血迹染红了石阶,昭示着一场政变的开始与结束。
周维岳与杭子茂并肩走到太子面前,一撩战裙,身上铁甲哗哗作响:“臣等叩见太子殿下,叩见太子妃殿下、公主殿下。”
太子抬手虚扶,对他们微笑:“辛苦两位。”
两人站起身来,一同让开,露出身后被迫跪在地上的人,那人发髻散乱形容狼狈,依然在不死心地大叫:“陛下尚未下令捉拿我,你凭什么如此无礼地对待朝廷命官?秦致珩,你这是在造反!”
太子依然保持着微笑的表情:“曹大人,你很快就会见到父皇了。”
皇帝依然在骊山行宫里等待长安传来的消息,李劭卿站在他身边,半身甲胄,长剑在腰,整个大殿寂寂无声,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等待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消息。
时间仿佛刻意放缓,每一刻都变得难熬,山风吹进来杀伐后特有的血腥气息,一道尖利的声音划破长空:“陛下!恪勤伯已擒太子,正在往行宫而来!”
皇帝坐在殿中的龙椅上,右手紧紧握住扶手上的龙头,沉默了一会才回答:“给他们放行,让太子直接来见朕。”
然而比太子更早来到皇帝面前的却是曹德彰——穿了一身官袍,双手被反剪,头上的官帽斜带着摇摇欲坠,被人粗暴地从门口推了进来,踉跄了几步,一头栽倒在皇帝案前。
皇帝震惊地看着杵在地上半晌爬不起来的宠臣,失声道:“曹卿!是谁将你变成这样?”
太子的声音在殿外悠悠想起:“是儿臣。”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人已经走到了殿前,提步迈过了门坎,他穿了衮冕九章的玄色礼服,庄重地犹如赴一场最重要的约定。
皇帝终于明白,太子的确是叛变了,不仅是太子,甚至连他昔日所信任的所有人——那些年轻的文臣武将,甚至包括他亲手选中并信任的女婿,俱都已经投靠了新主。他坐在皇位上,但四周却站满了准备将他从皇位上拉下来的人。
他定了定神,挺直腰背,端正了自己的坐姿,身体微微前倾,将手臂放在了面前的龙案上:“太子来了。”
太子在殿中站定,直视面前这个垂垂老矣,却仍然不肯放松手中权位的帝王。他曾经也是一个英明的君主,铁腕治国,选贤用能。最后却败在了帝王的荣光里,在刚愎自用的路上越走越远,抛下了他曾经信任的忠臣良将,选了一批口蜜腹剑的佞臣长年侍奉在身边。
太子久久没有开口,皇帝便出言问道:“你是来让朕逊位吗,吾儿?”
太子动了动嘴唇:“不。”
他说着,提起袍服下摆跪了下去,从衣袖中取出一封奏折,举过头顶:“儿臣特来请父皇下旨,诛杀逆臣,还朝堂以清明。”
“哦?”皇帝微微冷笑,明知故问:“谁是逆臣?”
“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曹德彰,”太子语调铿锵道:“德彰之罪,历来多有朝臣弹劾,但其收揽通政司为私衙,本人又坐镇内阁,这些弹劾他的奏折有言语过激者,全部私下扣押。儿臣手上这一封,是已经被问斩的茅绍均于广西所著,千里迢迢送到儿臣手上的。”
然而皇帝并不接那封折子,只道:“折子上都说了些什么,你直接告诉朕吧。”
“父皇明察,儿臣所言,无一不真,无一不实。”太子依然将那封折子举过头顶,道:“曹德彰为政期间,纳边塞将士之贿,谋害无过之将,借刀杀延绥总兵赵东池,使其枉背叛乱之罪,是为罪一。”
他说着,已经死在记忆里的一桩桩旧事纷纷揭起,那些很久都不敢回忆的往昔,竟然依旧是面目如新的模样,安稳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等待这个最后的时机。
“揽吏部之权,近至天子脚下,远至边陲极北,纵州县小吏,亦货其官,中饱私囊。纵容广西乱臣徐雪松,谋黄金千两,隔天子圣听,终至广西大乱,兵士自伐,是为二。”
太子越说,声音渐渐高扬了起来,长安朝堂中已经沉积了太多太多的不平事,那些本应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英勇将士,全部因为一个人的一己私欲,死在了自己人的刀剑下。
“阴制谏官,使言臣不敢言;私扣奏折,使急事不得理。恪勤伯曾在广西乱平后,觉察军中有人私通倭国,遂四奏父皇,父皇却一封未得见,皆是曹德彰所为,是为三。”
皇帝沉默着听他说出口的每一条罪状,仔细打量这个他这个无比熟悉,却又忽然陌生的儿子。这个奏折他藏了多久?这些罪状他收集了多久?这一天他又等了多久?
“妒贤嫉能,逐能臣出朝,陷边将之忠,为一己私欲,害卫国公父子,使帝国痛失良将,是为四。”
“身为前朝臣,却结交内侍,奉迎宫妃,祸乱内廷,扰皇后之政,乱六宫之宁,是为五。”
他一条条地说着,越说情绪便越激动,不由得抬头,目光狠狠戳向地上那个瑟瑟发抖的人。
“父皇明鉴,曹德彰无丞相之名,却有摄政之实,居庙堂之高,却无分君上忧心,反而使天下知有曹党,不知父皇,坏祖宗成法,简直罪大恶极。不诛此贼,难安百官之心,难安百姓之心,难安天下之心!”
☆、第百六零回攀高峰碧血染青衫
他的声音回荡在殿中每一个角落,明明没有很高的音量,却犹如狂风暴雨一般席卷了整个大殿,皇帝竟然不自禁地向后仰了仰,躲避这个年轻男人身上锐利的威压。
“你……”皇帝抬了抬右手,又放回桌案上撑住身体:“把奏折呈上来。”
孙知良上前一步,从太子手中接过那本奏折,递到了皇帝案头。皇帝翻开第一页,看到了蔺既明代笔,茅绍均口述的那一句。
臣孤直罪臣茅绍均,请以德彰六大罪,为陛下臣之。
皇帝垂眸看着这一句,笔力遒劲,撇折弯钩处用力颇狠,似乎是一个人扭曲呐喊的面容。
他没有再往下看,伸手压住了这句话,抬起脸来:“茅绍均为什么被处死?”
太子取出了第二封奏折,翻到某一页递了上去,道:“曹德彰曾经拟定广西叛将的罪名,请父皇御笔批准,茅绍均的名字混迹其中,而那时,父皇已经知道他假意投诚的原因,并且亲口赦免了他的罪过。”
皇帝看着曹德彰,问道:“他说的是实情吗,曹卿?”
曹德彰哆哆嗦嗦地跪在阶下,平日里的巧舌如簧此刻完全失去功用,半晌说不出话来。
皇帝平静地移开目光,又看向太子:“那么,你希望朕怎么样呢?”
太子取出了一卷明黄的圣旨,没有低头,反而直直看着皇帝的眼睛,站起身来,将那卷圣旨举到了皇帝桌上:“儿臣肯请父皇,将佞臣曹德彰抄家革职,追查余党,并下旨为茅绍均正名、为赵东池正名、为杭子茂正名,为所有遭他迫害,被他诬陷的朝臣正名。”
皇帝亲自动手展开那卷圣旨,那是一道处决曹德彰与曹党的圣旨,列举了曹德彰的所有罪名,万事俱备,只等他盖上传国玉玺。
但是他没有动,反而又看向太子:“除了这个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圣旨,需要朕用印的吗?”
太子摇了摇头:“没有。”
皇帝皱起眉头:“你大动干戈,只是为了处决他?”
太子点了点头:“是,儿臣恳请父皇处决奸臣,以安英烈之魂。”
皇帝道:“你知道逼宫的后果是什么。”
太子抬起手,将冕冠从头上取了下来,放在皇帝案头,又后退一步:“儿臣知道。”
皇帝紧紧皱起眉,震惊地看着他:“你这是什么意思?”
太子道:“儿臣自知不忠不孝,无颜为天帝之子,帝国储君,愿自请废黜东宫之位,只求父皇处决佞臣。”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忽然冷笑起来:“你以为朕不敢废了你吗?”
太子平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央之内,四海之中,父皇贵为天子,何来敢与不敢。”
“好!”皇帝大喝道:“孙知良,取传国玉玺来,他既然如此要求,那朕就遂了他的意!”
九公主大吃一惊,急忙出声阻止道:“父皇,万万不可!储君乃天下根基,父皇此时废储,无疑是动天下之本。”
皇帝的目光移到她脸上,眉梢眼角都凝着肃杀的冷意:“太子今日的行动,你也参与了吗?”
九公主毫不犹豫地点头:“是,皇兄今日之行,儿臣全程参与,全部知晓。”
皇帝重重哼笑:“好,朕的好儿子,好女儿!枉费朕平日对你百般娇宠,你今日如此作为,对得起朕吗?”
九公主毫不示弱地昂着头,大声道:“今日儿臣对得起父皇,就要对不起全天下,两相较,孰轻孰重,儿臣宁可做不孝之人,也绝不会不忠于大央!”
“秦韫玉!”皇帝喝到:“朕即天意,朕即大央。”
九公主道:“天意是万民之心,而非皇帝天子。”
皇帝正要张口,站在殿外吴卫忽然急匆匆走了进来,奏禀道:“启奏陛下!”
皇帝猛地扭头,恶狠狠地盯住他:“滚出去!”
吴卫在帝王的怒气下浑身一抖,急忙跪倒:“陛下息怒。”
孙知良在此时取来来传国玉玺,皇帝单手接过,又问太子道:“今日朕允了你的请求,遂了你的心愿,只为曹德彰一人,与这个皇位,与大央江山失之交臂,你可会后悔?”
太子道:“儿臣不是为了曹德彰,而是为了惨死在曹德彰及曹党手下所有肱骨之臣,为了他们的公道和他们寄在儿臣身上所有重望,绝不后悔。”
皇帝猛地拿起案上一支笔,用力掷到太子身上,在他的衮服上染出一道长长的墨迹:“你今日放弃储君之位,来日朕若是册立了一位昏君,那么天下人的公道,又往何处去寻?”
太子昂首道:“倘若父皇果真册立了一位昏君,祸乱朝堂,那儿臣自会揭竿起义,再为天下人讨一次公道!”
皇帝怒极反笑:“再为天下人讨一次公道?真是好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届时你不过是一届废太子,新帝防你还来不及,怎么会给你机会,让你揭竿起义?”
太子道:“暴君施苛政,自会有起义之人,儿臣没有机会,但天下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好,好,好。”皇帝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抬手在桌子上用力一拍:“孙知良,着翰林院拟旨,朕……”
他还没有说完,便觉得一口气哽在心口,气血翻腾,眼前发黑,皇帝狠狠握住手里的奏折,用力捏皱纸页,脸上依然保持着冷酷威严的神情:“朕……”
“朕……”
“朕……逊位太子。”
太子猛地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着皇帝,皇帝已经面色惨白,唇色酱紫,在龙椅上摇摇欲坠,他抬起手,示意孙知良来扶住他,太子立刻起身,三步并作两步地抢上去,扶住了皇帝的胳膊。
然而皇帝却推开他,扶住了孙知良的手,勉力站起来,挺直腰背,保持着一个皇帝最后的最严:“皇位和公道,我都给你。”
他没有再看太子一眼,径自在孙知良的搀扶下走下龙椅,转进了内宫。
殿中人目睹了这场皇权交替,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他们不约而同的起立,站直身体,又重新跪了下去:“太上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子在龙案旁怔愣良久,慢慢转过身来,抬起双臂,向两侧展开:“众卿平身。”
“谢万岁。”
新帝将手放在龙案上,上面还躺着被太上皇捏皱的奏折,他将那封奏折拿起来,轻轻展开,仔细压平,手指抚过那句“臣虽死犹生矣”。
他无声地笑了一下,低声道:“绍钧,终平矣,不负所托。”
站在新帝身边的侍卫听到他模糊不清地喃喃自语,上前一步讨好问道:“陛下说什么?”
“没什么,”新帝抬起头,看到依然跪在地上的曹德彰,厌恶地挪开目光,抬手指了一下:“把他给朕拖下去,押入诏狱,曹府所有亲族,一律入狱侯斩。”
曹德彰猛地抬头:“殿下……不,陛下!陛下!罪臣愿受千刀万剐之刑,求陛下开恩,饶过罪臣的亲族。”
新帝冷笑了一声,从金阶上走下来:“曹大人一定不知道,在你将茅绍均的三族问斩之前,茅老夫人就已经悬梁自尽,因为茅家跪天跪地,不跪奸臣,她心里知道,茅绍均此来长安,必定有去无回。”
“你的亲族是亲族,他们的亲族,难道是蝼蚁不成?”
“我不会杀你,我要让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血缘亲族挨个被斩,就像那些死在你手下朝臣,他们的亲人看着他们受死一样。”
新帝走过曹德彰身旁,曹德彰涕泪流了一脸,狼狈地匍匐在地上,伸手去抓新帝垂在地上的衮服边角,凄凄惨惨,呜呜咽咽:“陛下,求陛下开恩。”
新帝在他面前停住脚步,垂眸看着他,问道:“听说你的幼孙方临世不久,你给他取了一小名,叫佛佑,是吗?”
曹德彰连连点头:“是,是,求陛下饶他一命。”
新帝哼笑了一下,挑起一边的唇角:“很可惜,这次佛没有办法佑他了。”
他说着,抬腿踹掉了曹德彰抓在他衣角上的手,继续向殿外走去:“拖下去。”
两名锦衣卫走上前,一人一边地架住曹德彰的胳膊,将他从殿上拖了出去,他路过杭子茂身边,路过李劭卿身边,这些他曾经陷害,也曾经陷害他的人,他努力想站直身体,为自己保存一个权臣的尊严,然而杭子茂却走上前,一脚踢在了他腿弯里。
曹德彰被迫跪下,萎在地上,朝服被撕裂了口子,污迹遮住了官府上面的仙鹤补子,象征一品太师的身份。
先前被太上皇喝退的吴卫再一次走进大殿,在门边向新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启奏陛下。”
“讲。”
吴卫恭敬地低下头,弯腰奏报新帝即位以来的第一桩公案:“铁勒新可汗即位,向大央上表,愿为属国,请求大央天子予以册封,并赐王印绶带,请求与大央结秦晋之好,已备重礼,愿聘文誉公主为正妻。”
☆、第百六一回一门婚两国政务事
新帝的登基大典举办之前,秦致珩依然住在太子东宫里,每日在博望苑接见朝臣,处理政务。目前整个朝堂主要在忙三件事,追查曹党、筹备登基以及针对九公主的婚事展开大讨论。
作为新帝最为看重的长公主,九公主的婚事得到了朝臣的广泛关注,并且形成了两个派系,一派认为九公主身份高贵,与其下嫁朝臣,不如远嫁草原,好歹是个一国之母,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大央和铁勒两国的友好往来。先前钦天监的占卜结果这时也被扒了出来——早就说过九公主有北方皇后命,现在北方皇帝来求娶皇后了,明明是水到渠成的事,何必非要拦个坝。
另一派则认为太上皇已经定下了九公主的婚事,钦定驸马爷昭平侯少年英才还玉树临风,哪点配不上娶公主为妻?而且神圣仙师长清子已经占卜过了,这还会是对妻贵夫荣的模范夫妻。最重要的是身为大央皇族,天下人的表率,万万不能言而无信,就此悔婚,这样造成的影响太恶劣,而且还容易伤了忠臣李劭卿的心。
嗯,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持第二种态度的目前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李劭卿,一个是蔺既明,后者还是迫于无奈和昔日情分,不得不与整个文官集团为敌。
事件中心人物九公主对这件事丝毫不发表任何看法,秦致珩每每与她谈及此事,都被她轻轻巧巧地绕了过去,要么就是一句“臣妹且听皇兄安排”。秦致珩因而觉得很糟心,并深切后悔早先没有督促太上皇尽快下旨赐婚,拖拖拖拖到现在,终于拖出事了。
铁勒那边的国书是拖不得的,秦致珩给礼部下了旨,让他们以新帝尚未举行登基典礼为由,拒绝了铁勒使团请求觐见的申请,并且诚恳建议把觐见时间往后推个大半年,等储君正式即天子位后再行觐见封赏,显得隆重且正式。
但那日松机智地回了信,表示愿意瞻仰大央皇帝的即位大典,不介意封赏仪式从简,毕竟大家都是公诚勤朴的人,不要浪费民脂民膏。
李劭卿觐见新帝,很谨慎地提出了个解决方案一:反正翰林院已经拟好赐婚圣旨只是没有颁发而已,趁着铁勒人还没来,赶紧颁了。
秦致珩表示不可行,毕竟人家已经公开上表了,这时候再下赐婚旨,感觉跟故意说话不算话似的,太影响帝国形象。
李劭卿立刻提出了解决方案二:明明白白地告诉那日松,公主不仅已经有主了,而且十分不想嫁给他,他这辈子来晚了,下辈子请早。
秦致珩摸着下巴沉吟:“十分不想嫁给他?你听谁说的?”
李劭卿愕然:“难道公主十分想嫁给他?”
秦致珩慢吞吞道:“那倒没有……”
李劭卿松了口气:“所以陛下万万不可罔顾公主的心意啊。”
秦致珩看了他一眼,道:“但九娘也并没有说她十分想嫁给你啊。”
李劭卿:“……”
秦致珩叹了口气:“所以朕万万不可罔顾公主的心意啊。”
李劭卿怀疑道:“陛下曾经亲自首肯臣对公主的心意,也曾在太上皇面前为我二人的婚事推波助澜,此刻不会是想言而无信吧。”
秦致珩急忙摆手:“君无戏言,朕自然不会言而无信。”
李劭卿道:“那还请陛下尽快下旨。”
秦致珩继续道:“但朕也曾答应可汗,倘若他正式即位,而九娘又待字闺中的话,朕一定会把妹妹嫁给他的。”
李劭卿顿时有点生气,而且终于发现了这个领导着实不怎么靠谱,于是硬邦邦地回了一句:“此事事关重大,陛下请三思。”,也不等秦致珩再说什么,立刻就告退了。
吴卫进来为皇帝奉茶,与怒气冲冲的李劭卿擦肩而过,他跟李劭卿问了个安,李劭卿也不理他,重重哼了一声,扬长而去。
吴卫以为他与新帝产生了分歧,一颗心立刻提了起来,小心翼翼地将茶盏呈到秦致珩案上,低头退到一边,找机会观察他的表情。
秦致珩神态安闲,端起茶盏来抿了一口:“害怕什么,你以为朕与昭平侯吵起来了?”
吴卫从没有侍奉过他,摸不清他的心情喜好,也不能准确猜测他现在的情绪状态,只小心翼翼道:“昭平侯性情狂傲不羁,陛下还请恕他无礼之罪。”
秦致珩慢悠悠地笑了起来,道:“世人皆知他狂傲,可朕瞧着,他在父皇面前,倒是乖顺的很。”
吴卫道:“陛下是明主,臣下才敢坦露自己的情绪。”
秦致珩似乎是觉得他这个回答很不错,赞同地点了一下头:“没什么大事,他想要娶朕的妹妹而已,只是铁勒的那日松可汗也想要娶朕的妹妹,朕奇货可居,当然得仔仔细细地挑一挑。”
吴卫小心翼翼地与他玩笑:“陛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