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花图卷-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民的力量更大的时候,贵族的力量自然就会退缩,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结果,也是一种形式独裁实质民主的制度,或者说,这个游戏规则,比起暴力革命来更温和。

事实上,庄周是在和时间赛跑,自从离地焰光旗到手,一种隐隐的预感就提醒着庄周,自己逍遥的日子不会太多了,三清圣人的布局啊,又有多少人能够看的透,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被卷入了修行界的残酷争斗中。

一旦入局,那就是你死我活,容不得半点退让,败者就是形神俱灭,最好的结果也是上封神榜,从此为人奴役,不得自由。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在修行者的世界中贯彻的远比普通人更彻底,也更赤裸裸。

对一个修者而言,自由往往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最可宝贵的。

因为有不能失去的,所以,绝不能败。

所以必须要趁着自己还能自由的支配自己时间的时候,把昆仑星的事务解决掉。

第一份诏书只是宣布称帝,建国号,纪年,定国都,算是基本内容。

骅国本来就内乱不止,反抗势力极多,称帝称王的也不少,甚至最夸张的,有个小寨子只有百十号人,连山贼里面都排不上号,寨主竟然也号称皇帝,而且有三宫六院,十来个老婆,都册封为妃,所以庄周称帝,虽然醒目,那也是因为他手下有百万人,算是整个骅国排的上号的势力了,但刚组建的势力是无论如何也敌不过苏箬人的铁骑的,各方势力也以为这个新汉国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即便是庄周宣布要在来年三月搬入承天宫,也被看成了宣传做秀,苏箬人铁骑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可怕了,众人自然不好看好一个成立只有二十天就匆忙称帝的势力,最多也就是咋舌此人大胆,不知死活。

真正震惊各方势力的是庄周接下来的两份诏书。

在接下来的第二份北伐苏箬鞑虏诏中,控诉了苏箬人的野蛮暴行,屠城,圈地,绝我衣冠,焚我诗书,是华夏一脉死敌,此仇是国族之仇,是华夷之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汉国决定大军北伐,维护圣人礼教,汉家衣冠,号召一切周人都起来抵抗苏箬人的暴政,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建设大汉国出力,有立功者则不吝封赏,而对处理苏箬人,则宣布了两条方针,侵占财产必须退还,不足部分用劳役偿还,有罪士兵必须处罚,得到法庭公正审判。

这一份就占据了大义公理,更把和苏箬人的矛盾上升到了国族之间,文明和野蛮之间,生死存亡的斗争,让魏国和梁国都不好插手,但最厉害的还是第三份诏书。

一切革命起义,其实都是为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在这种分配中,打击敌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育在这次分配中的获利阶层,使之成为自己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历史上的起义,一开始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就比较浪漫,说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中所载项羽刘邦两人本纪,也是如此,项羽指着秦皇巡游的车架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说穿了都是要当皇帝,是属于很理想化的。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由于汉代图谶、纬书盛行,预言吃香,干脆就神棍化了,号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等到了隋末,有两个牛人,一个是长白王簿,做了无向辽东浪死歌,鼓动老百姓起来造反,道理就更朴素了,说是到了辽东打高丽是个死,起来造反也是个死,左右是个死,还不如反了吧,另一个李密,文采好的很,出手就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绕了好大一个弯路。

直到唐末黄巢起义,终于提出了均平,不过黄巢本人是流寇,他的天补均平,其实和一般强盗土匪的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差不多,富是劫了,济的却是自己的贫,说他是寇是一点都不冤枉的,而且黄巢此人,简直是中国史上吃人第一,写他的书里,除了吃人就还是吃人,有组织的吃人,把人当成军粮,用石磨碾碎,煮熟当饭,此人后来好不容易打进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爽了一回,就完蛋了,不过这口号却传了下来,到了南宋初年,就在钟相、杨幺手里发展成了等贵贱、均贫富,这个杨幺,就是在说岳里被大英雄岳飞招降的洞庭水贼杨幺,后来还在抗金战场上出了把力。

至此以后,农民起义的口号就越来越实际,针对性也越来越强,逐渐聚焦到了土地制度上,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当时各地都传唱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针对当时明朝赋税和三饷沉重来的,一路可说是望风而降,轻松打进北京,到了太平天国,就说有田同耕,连天朝田亩制度也搞出来了,可惜太平天国也搞大锅饭,制度终究没能真正实行下去,等到了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又是没能彻底实行,但其实已经摸到了根子上。

有这么多前辈的榜样,庄周自然清楚,归根到底,还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土地问题,实质就是一个战后的土地再分配方案,使得大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可以养家糊口的土地,赢得尽可能多的支持,解决了这个,就彻底的赢得了整个世界,所以庄周的第三道诏书,颁布了大汉帝国土地法,内容只有一个,就是平均地权,土地私有。

土地产权的获得、续受、使用、收益、处分、转让、消灭、保护,都有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土地产权私有,神圣不可侵犯,考虑到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还做了一些限制,不能侵犯他人利益,而且应当在合理条件下为他人提供便利,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份诏书颁布了大汉帝国的土地路线,是依靠贫下中农,团结富农,争取部分开明绅士,打击恶霸地主并没收其土地,无主土地国有,并公布了这些阶层的认定标准。

由于目标明确,就有了可执行性,尤其是地主的认定,那些坚持反抗苏箬人的世家大族自然是开明绅士之列了,除非民风极坏的,死心塌地跟着苏箬人走的,这就团结了大多数。

当年宅第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一下子使得北方获得充沛的人力资源,庄周的土地法一出,效果却更是惊人,不但无地的流民佃农翘首以待,就是梁国土地上残存的世家大族也纷纷派人前来联系,平均地权固然召来不少人反对,但土地私有却实在是太对这些家族的胃口了,这意味着即使是皇帝,也无法剥夺他们的土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皇帝以天下为家,天下人都是皇帝的奴仆,可以随意奴役,天下财产都是皇帝所有,可以随意使用。

而且虽然说是平均地权,但是骅国此时人口大量减少,无主土地极多,尤其是地主认定中的奥妙,自然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只要不和新政权为敌,一切好说,大汉帝国还是保护地主的土地的,毕竟大汉帝国土地法并不禁止土地所有权流转,也并不反对土地集中,地主,其实也就是手里土地比较多而已,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的主力也是各个农场主,只要好好引导就是了,也就是说这些家族原有的土地,只要能够拿出足够的证据,即便是已经被苏箬人没收,也是可以获得新政权的承认保护的。

而相比苏箬人却只会无偿或是以极低的价格从他们手中夺走土地,两者自然是天差的别。尤其是这个承诺,还是一个拥军过百万的帝国皇帝亲自颁发诏书做出的,自然是绝无儿戏,不容更改。

也正是因为这份诏书,各方势力都看出了新立的大汉帝国,虽然刚刚成立,却并不简单,在政治上已经初步成熟,制度完备,和一般称王称霸的流寇却是截然不同,梁国魏国虽然有些顾忌,但是比起因此带来的好处来说,却是微不足道了,无论如何,大汉帝国是周人的,比起野蛮凶残的苏箬人还是强了许多,既然是驱除鞑虏,恢复华夏,自然是不好背后下手,至于平均地权,土地私有,虽然有些不妥,不过新朝初立,自然都要伴随着全国土地的重新分配,庄周的土地法也就是更明确了些,别人是在天下已定后分配土地,而庄周是事情还没有个影的时候就开始大画炊饼,出售土地期权来获取支持,也没什么特别的,能看出其中隐含深意的,却是极少极少,土地私有权的确立,在未来将深刻的影响这个星球。

第二章 战时戡乱,土地赋税

梁国富庶繁华,无论是人口物资,恐怕都十倍于魏国、骅国,而且拥有大军百万,军力可谓极为强盛,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极为完美的封建国家,只是生不逢时,几个敌国的军队,都是如此强大,梁人的百万大军,守土有余,进取不足,在天下的这个大棋盘上,就是最大的一只无害草食动物,时刻都可能被身边的国家分而食之,它本身没有多少危害性,但是得到它的国家就可能统一整个大陆。

魏人民风朴素,尚武精神极浓,军士训练有素,而且勇猛善战,只是在北面面临着沓蓝人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苏箬人建立骅国后,和沓蓝人交好,魏人在东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说是独力抗击着东北两面的少数民族。

在魏人以西,是西域三十六国,这里是最为动荡的,尤其是这些年西沓蓝在沓蓝族的内斗中失败,开始向西迁徙,西沓蓝和西域三十六国为了争夺水草牧场,争斗激烈,这一地区就更不安稳了。

但是魏人并没有清闲下来,东沓蓝在部族斗争中胜出,开始全力南下,苏箬人逐渐稳定国内形势,对魏国也是跃跃欲试,所以魏人是最无奈的,甚至派出使者到江都寻求帮助,为了抵抗来自北面沓蓝人和东面苏箬人的压力,魏国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以前这个盟友只能是梁国,而现在则又多了一个选择,所以说如果哪个国家最希望新兴的汉国发展壮大,那一定是魏国。

而苏箬人建立的骅国,则是内乱不断,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爆发十万人规模以上的屠城事件,也就是每年都有大型的动乱发生,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大批的家族也被苏箬人的血腥恐怖吓倒,投降了苏箬人一边,因此苏箬人除了三十万铁骑外,还拥有由周人组成的仆从军队六十余万。

与此同时,骅国境内还有大批结塞自保的豪强,这些人虽然对苏箬人不满,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家业,在表面上已经开始顺从苏箬人的统治,真正直接起兵对抗的已经越来越少了,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苏箬人已经基本稳定了国内的形势,已经可以继续对外掠夺。

总的说来,梁国无心无力,魏国有心无力,骅国有心有力。

这就是庄周建立汉国时的国际政治环境。

随着北伐苏箬鞑虏诏和颁行大汉土地法诏两份诏书的颁布,新立的汉国迎来了进一步的势力急剧扩张,在梁国和骅国边界,原本至少聚集着三百万以上的流民,即便是庄周大派米粮,也只收揽了百来万人,这时候由于开始立国,接下来就要确定行政区划,将四周土地纳入自己的实际控制中,汉国又迎来了一波高速增长期。

在原有的城市乡镇基础上,汉国重新规划了方圆数百里范围内的人口布局,然后在军队的保护下,大批大批的流民向四面八方进发,一个个的定居点被设立起来,简单的军管会和民议会立刻被建设起来,行使当地的权力。

颁行土地法后,前来投奔的大股大股的流民队伍可说是络绎不绝,这些人自然是也被按照先前的办法迅速打散训练,有了一定基础后,就更容易了,这种裹挟流民的手段最是简单不过,只要把他们组织起来,然后委任合适的人选统领就可以了,这些被委任的人员自然会尽心尽力的完成上面下达的命令。

虽然在建立定居点的过程中也有阻碍,但庄周手中光是能够用于作战的就有百万大军,而且有了初步的组织,虽然兵器不足,可只要有了组织,即使手里只是拿着竹竿,那也是一支军队,面对几千人的大股流民和数百上千的苏箬骑兵,那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在试探了几次后,就再也没人敢正面对抗这支新兴势力,就连苏箬人的骑兵也后撤了五百多里,远远监视着汉国的大扩张。

原本这里就是三国交界,流民聚集的地方,无论是梁魏还是骅国都是力量不足,对此很难有大的动作,可以说整个扩张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抵抗。

所有人的任务就是急行军到分配的地点,建设临时居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重新确立身份制度,所有管辖下的流民必须重新登记,然后领取身份证明,按照屯居点确立保甲制度,五户一保,十户一甲,控制流民重新流动,有了定居点,原来的三线军队,老弱妇孺病残,由军队编制转为军队家属,也被散入各个定居点,二线军队中,大批的士兵也被转入军管会,负责管理地方,由于接收过一定时间的教育,这些人在定居点的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重新登记身份,设立户籍制度,各家各户联保,设立保甲制度,这两大制度完成后,只要进入定居点的流民,便基本已经成为汉国管辖下可以有效控制的居民,没有再度流亡之虞。

由于国家新立,根基不稳,这个时候还是实行的军事管理,除了军管会外,各个定居点居民中声望较高的便被选入民议院,帮助管理,这些人以后相当一部分会成为当地的行政官员,但这时候他们只能是军队的辅助者,这也是为了以后君主立宪设立议院做准备了。

由于是军事管制,各个定居点之间人员是严禁自由流动的,必须要在军管会申报之后,得到批准才能开出通行证,而且路程人数都有严格限制,十人以上规模的私下聚会更是严禁。

庄周设立军令、军训、军政、军勤、军法、军情六部,军令部其实就是参谋部,负责实际指挥军队作战,基本和民政无关,其余五部,军训部负责军队训练,这时候就要帮助各个定居点建立武装护卫队,并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训练,使之成为可靠的战争后备力量和地方治安力量,而军政部则负责兵员招募和军队的思想工作,要从地方动员兵力,军勤部是负责军队后勤,自然要从地方筹措物资,都是要和地方打交道的。

关键还是军法和军情两部,由于庄周深受三权分立的影响,把军法部升格到了和军令部平行的地位,负责军法审判和军纪检查,在地方上由于是军管时期,也同样实行军法,这时候的军法,由于军队的特殊性质,是非常严苛的,有十七禁令、五十四斩,动辄就是死刑,甚至连一些影响军容仪表的,比如说笑太大声,点名迟到,也是斩刑,但实际实行中却又执行不严,可以说是轻重不分,执行不力,弊端重重,庄周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军纪,自然要重修军法,取消了大部分斩刑,只在几个最严重的例如逃兵等问题上仍然保留了斩刑,其他大部分都是改成了鞭刑,可说是大为减轻。

但无论如何,以军法治民,都是过于严厉的,即便是经过删除了某些不适宜的部分,也是如此,而民法体系庞大,也无法立刻就完备,军法虽然严苛,却简单明了,更能为人理解,总比复杂的让那些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流民摸不着头脑来的好,庄周最终还是采用了治乱世用重典的法家思想,对一切敌对势力的破坏捣乱,都是从重从严,碰到激烈反抗时,可以直接定性为敌人击毙,事后才进行补报,这种残酷的手段,自然有人被冤枉,但也极大的震慑了一部分潜伏的野心家和各国间谍,稳定了各个定居点的局势。

而军情部负责情报工作,可谓是皇帝耳目,由湛卢亲自领导,也被升格到了和军令部平齐的地步,只是庄周毕竟来昆仑星时日尚短,可说是全无根基,这个时候要打造一支情报力量,便发现人手严重不足,无法可施之下,庄周只好依托被打散分入各个定居点的三线军队,这些老弱妇孺自动成为军情部的义务情报员,负责自己所在定居点的情报收集工作,交给专人分析,同时鼓励告奸,保甲之间实行连坐,主犯按律论处,保甲中其他人按从犯减等处罚。

这也是最主要的两个集体罪名之一,一是逃兵罪,士兵战时逃跑,则军官可以斩士兵,军官带头逃跑,则士兵可以斩军官,官兵皆跑,则十一抽杀,其余人减等处罚;二就是连坐罪,保甲有人谋反,主犯斩立决,次犯判苦役,其余人等监察不力,按从犯减等处罚。

庄周此举,却是无奈,百姓凶顽,流民之中食人者甚多,习惯以暴力抢夺财物的更是比比皆是,要把这些人重新驯化为良民,非严刑峻法不能服,尤其是外敌强大,国家必须凝成一股绳,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正是在这种制度下,短短一个月内,汉国扩地千余里,辖下万人以上大型居民点上百个,小型的千人以上也有两千余个,有效控制的民众达到了七百多万,梁国和骅国梁国边境流民聚集的地域,除了少数深山外,全数纳入汉国的控制之中,而且向外扩张了百余里,这还是庄周没有主动对苏箬人发起大规模进攻的缘故。

苏箬人以骑兵起家,攻占上京的时候号称有三十万铁骑,但是自从攻占上京后,苏箬人建立骅国,已有十余年,这十余年间苏箬人部族人口大长,由立国时的一百来万人增长到一百五十万人左右,只是这新增的人口大多是小孩子,并不能作战,而原来的三十万铁骑,本来就是几近全民皆兵,只要是男子能上马开弓射箭便列入其中,这时退役了一部分,战死了一部分,真正能战之兵不过二十来万,要对付一个号称拥兵百万的国家,即便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也至少要动员五万以上骑兵,同时再动员二十万左右的仆从军队,这才有胜算。

苏箬人少,这二十余万骑兵分散各地,要汇聚到盛京就要一个月,渡过河水又是一个月,庄周称帝不过一月,苏箬人自然是反应不过来,要等到大军决战,至少也还要一两个月。

自然苏箬人也可以动员那些仆从军,只是这些军队除了少数几只,绝大部分都是看门犬型的,要是守护地方,的确是个个凶猛无比,可要让他们外出作战,那就千难万难,这些世家大族哪个不怕自己手里的军队拉到外地却被人端了老窝,而且手里军队有了损伤,对这些人维护自身利益更是不利。

所以要镇压汉国,这些人却是靠不住的,而现在形势不明,庄周要想攻打这些地方,也是极为麻烦,没有确定汉国可以真正击败苏箬人的骑兵,无论是那些立寨自保的豪强还是投靠苏箬人的世家都是不会轻易倒向汉国的,要是逐一攻打,那自然是太花时间,所以关键还是看最后的决战如何。

虽然边境时有摩擦,但总体还是比较平静,大家都在期待最后的决战。

汉国的一线野战主力扩展到六个集团军,二线集团军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二个,主要是各个定居点的守备部队组成,这被列为一线主力的集团军就在边界地带和苏箬人的游骑不断拉锯,在这种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中不断变得成熟起来。

庄周就在这种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将土地法真正贯彻下去,汉国境内已经没有什么地主,所有的土地都是国有,经过丈量后,登记造册,然后分发到各家各户,按户计丁授田,一个成年男子一百亩,成年女子折为八十亩,如果家中有人在军队服役,则每增加一个名额多分两百亩,由军管会和民议会领着,设立界标,颁发土地产权证书,规定土地流转必须到官府登记才有效。

这个时候,农业实行的是精耕细作,结果却是广种薄收,一亩地的亩产,不过是两三百斤,少数技术好的,还要是旱涝保收的良田,也就是四百来斤,如果碰到了天灾人祸,那就是百来斤上下甚至是颗粒无收了。

这是一个死循环,没有高产的良种,再精耕细作也是无用。

优质良种的推广,也是庄周最迫切想在昆仑星大规模推广的科技,嗯,还要加上造纸术,让恐怖的竹筹去死。

户籍制度建立后,每个汉国辖下的家庭,都可以通过租赁或借贷的方式得到官府提供的良种、耕牛、农具,无钱的可以等到粮食收获时再用粮食偿还,而且一开始就废除了人头税,而是按照耕地数量来征税,按照当年收成的百分之十缴纳,比起佃农交地主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来,可说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为此庄周特别又颁行了农业税法做为土地法的补充,一改税目繁多,手续复杂的历史,规定农业只征耕地一税,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对农民的直接征税都是非法,此后也不会再对此新增任何名目的赋税,又简化了手续,从来征税,都是只征一分,消耗的火牦中却达到五六分,各种离奇的名目极多,层层盘剥,又有粮食折银的弊端,官府只收银两,百姓卖粮时因为新粮大量上市价贱,吃亏极大,而且所得大多是铜钱,铜钱换成银两又需要经过一重盘剥,故而百姓苦不堪言。

所以庄周明确了税额,就是当年收成的百分之十,由当地官府根据当年产量定出每亩田需要缴纳的数额,公布之后征收,如果当年收成不好,甚至可以减免,而且只收粮食,直接交到当地粮仓,无需再卖,在过程中也禁止收任何名目的手续费和火牦。

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最是容易,立国也是如此,一切制度都可以很坚决的被贯彻下去,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庄周也是看中了这个,这才下决心要把现在汉国的统治区建设为以后影响昆仑星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土地、赋税这两大根本问题得到解决,庄周的威望在汉国老百姓中已经达到了无可比拟的地步,哪怕是有人在背后说一句庄周的坏话,都会被其他人打个半死,一句话下,就有千万人为他赴死,有这样的民心支持,即便是和苏箬人的决战失败,汉国也绝对不会灭亡。

这个国家,已经把根扎在了老百姓的心中。

由于最基础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接下来就是些锦上添花的工作了。

庄周到了这里后,便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像魏国骅国这样的大国竟然都没有自己的货币,更不用说沓蓝人和西域三十六国了,所有国家都用的是梁国的铜元,这对庄周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直到仔细观察后,庄周才明白过来,地球上的货币都是观念货币,就是一张纸甚至是一个电子信号,它有价值的地方依赖政府的公信力,一旦政府崩溃,货币也就跟着崩溃了,而昆仑星的货币还比较原始,货币之所以值钱,不是因为它是官府发行的,而是因为它里面蕴含了金属,代表的是它本身的价值。

而且只有铜元却没有金元、银元,也是因为货币的计算方式是重量,而不是数量,即使是铜元,虽然计算的时候是一元两元,其实也是因为它里面蕴含的铜的多少,王莽曾经发行大钱,一个大钱价值五十个五铢钱,重量却差不多,利用的就是官府的信用,理念可说是很先进了,但是老百姓根本不信任,还是私下里用五铢钱,大钱很快就贬值了,根源就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老百姓看钱的价值,是看的里面蕴含的铜的多少,想用出售官府信用的办法来圈铜,是不可能的。

还有许多地方豪强铸私钱,里面铜的含量减少,掺入了别的金属,也能在一定范围内流通,但相对官府制造的铜钱来说品质差了不少,兑换的时候就要打折扣。

所以庄周很快就建立了大汉帝国中央银行,在各个定居点设立支行分行,负责货币的结算和汇兑,依托手里的两万多吨黄金,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发行有庄周头像的纸币,最大的面值是一百元,最小的是一元,相当于一个铜元,此外还有五元、十元、五十元的货币,没有角币和分币,同时禁止金银的直接流通。

这种新制的纸币色彩鲜艳,图案清晰,由于用的是欧盟的先进制版技术,含有多道防伪标记,即使是地球上的科技,也很难仿照,更不用说昆仑星了。

这种货币上市的时候,自然是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对这种花花绿绿的纸币是否值钱还有着疑问,但由于土地和赋税问题的解决,庄周已经在汉国老百姓心目中树立了绝对威望,见到上面印有庄周头像,许多老百姓甚至是恭恭敬敬的将钱请回去供奉起来的,反应倒还不是很大,尤其是庄周公开宣布,这种纸币可以无限量兑换黄金,而其他货币则和纸币挂钩,这个消息一传开,各国震惊。

一开始各国自然不信,以为荒诞,甚至有大笔资金进入挤兑的,但是两万吨黄金是什么概念,把整个昆仑星所有财富加起来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零头,有这么巨大的后备,自然是不怕任何挤兑,而且汉国央行开始大量回购铜元集中销毁,随着这场经济战的进行,铜元不断减少,汉元的强势已经日益明显。

在汉国国内,汉元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虽然私下里还是有一些小额的交易用铜钱结算,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采用汉元交易,无疑,纸币是比铜钱更适合携带使用的,而且汉国可是实行的军事管制,发现直接使用金银的,就是军法处置,对铜元虽然不禁止,但也不鼓励,在这种导向下,铜钱自然是顶不住,节节败退。

这种经济战争,拼的就是彼此的实力,没有任何可以取巧之处,梁国经济实力强大,梁国的铜元就成为各国的通用货币,汉国底子比起梁国来更加雄厚,央行的两万吨黄金储备更是让任何国家望尘莫及,汉元成为各国通用的货币也是指日可待。

第三章 十万人的仪仗队

土地法和农业税法的贯彻落实,帝国的根基有若磐石,已经坚不可摧,而汉元对铜元的胜利,更让人看到了汉国隐藏的巨大实力,无数的势力纷纷将目光投注到这里,间谍耳目纷纷涌入帝国,但是却很快被打散分入各个流民的定居点,在保甲制度下被限制了活动范围,能够掌握的情报不过是眼前的一角。

即便是如此也让人感到震惊,一个月前,这些人还只是流民,流民是什么,没有粮食的时候流民就是人形的野兽,根本不会受道德礼法的约束,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但这个时候这些人却都以汉国人自居,对新兴的帝国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的国家,你可以摧毁它,却不能征服它。

在有些人眼中,逐鹿天下其实就是一件最大的生意,其中利益博弈,筹码权衡,用智慧和实力在新王朝中赢得地位,而这种投机的心态,这一些没落的势力中表现的更是突出,见到一个新国家可能替代骅国的位置,有些人已经不顾可能的风险,匆匆的从四面八方赶来,要向新的统治者兜售自己的主张。

“公子,招贤馆内眼下已经聚集了不下千人,其中儒道佛墨兵法阴阳纵横各家都有,只是知名的大贤就有十余人,就等着您召见呢,您看是不是抽时间见一见他们,要不然就直接安排他们下去做事,也好测试他们的实际才干,总不能这么养着啊。”

湛卢身为机要秘书,凡是庄周经手的文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