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终鲁惠公去世,长子也就是鲁隐公即位。

按理说,公子轨继承鲁侯之位,只是鲁惠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一个已经破碎的美梦。随着鲁隐公的即位,这个话题应该就此打住。甚至应该是忌讳提起的。

没有大臣傻到对鲁隐公说,其实你也知道,你的父亲鲁惠公本来想传位于你的弟弟公子轨的。

可是就是有人天天念叨这事。

总念叨鲁惠公希望公子轨即位的不是别人,就是鲁隐公。

鲁隐公经常说,鲁国是公子轨的国家啊,因为他太小了,我只不过是暂时代替他管理罢了。

不得不说,鲁隐公的确是个君子,君子不夺人所好。鲁隐公也是个孝子,即使父亲希望将国君之位传给弟弟,也希望完成父亲的遗愿。

但是也不得不说,鲁隐公实在迂腐天真透顶。

既然已经被推举即位,就不应该说这是弟弟的国家,这么说不但为自己,而且为国家埋下祸根。

公子翚向鲁隐公求太宰的官位,鲁隐公居然回复他,等轨即位了以后你跟他求吧!

公子翚何许人也,那是贪酷无敌之辈,为了小恩小惠既能跟着州吁打郑国,又能跟着郑国打宋国,全不顾天下人耻笑,也料定天下人不敢耻笑的人。

谁笑打谁!

鲁隐公这么一说,公子翚可就琢磨了,当然他主要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琢磨的。他想鲁隐公不答应自己的请求,为什么让自己等着公子轨即位呢?

这是鲁隐公生气了吧,对,肯定是害怕公子轨成为自己执政的障碍,这是说反话呢。

想获得提拔,当然得把领导不能办的事情帮忙给办了。

要说公子翚那可真是雷厉风行,立马密奏鲁隐公,请示是否杀掉公子轨,为主公除去心腹大患?

鲁隐公吓得捂着耳朵,大声斥责公子翚,你胡言乱语些什么?我早命人在菟裘修好了宫殿准备养老,将来一定传位于公子轨!

直接对公子翚这样说,足见鲁隐公不是一般的幼稚。

那可是手握兵权的公子翚!

公子翚无语了。

居然是真要让位。

这马屁拍马蹄子上了。

将来公子轨即位,知道此事,能有自己好果子吃?

提升是小事,这殷勤献的,小命要交代了!

也亏得公子翚没什么立场,一切以自己利益为上,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深夜公子翚造访公子轨,秘密告诉公子轨,说主公已经命令我害你呢!

公子轨到底年幼,除了害怕没别的念头,哭哭啼啼求告公子翚。公子翚假意说道,主公在位十一年,百姓臣服。要破解此事,必须从长计议。主公没即位的时候,曾经与郑国作战被俘,囚禁在郑国大夫尹氏家中。尹氏家中有家神名叫钟巫。主公为了逃脱,在钟巫面前祭祀,获得上上签,于是告知尹氏。而尹氏在郑国素来不得志,便伙同主公一同逃往鲁国。主公即位后立钟巫之庙于城外,每年冬月都亲自去祭祀。

今年我们早作准备,安排些人手充作杂役,到时候解决此事,不过一个人足够了。

公子轨听得胆战心惊,忙问那之后如何面对百姓解释此事呢?

公子翚不由得微笑,让刺客逃往他国便罢。

公子轨不由得屈膝下拜,事成之后,拜公子翚为太宰。

鲁隐公就这样,失去了王位、国家以及生命。

只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件事,却在鲁国沸沸扬扬传扬开去。

郑庄公听说此事详情,唏嘘不已。毕竟鲁隐公当日风采,依稀在目。郑国面对鲁国的变化,应该如何应对呢?是战是和?

要按照和鲁隐公的情谊,当然应该讨逆。但是讨逆有什么好处呢?人一走茶就凉,何况是已经去世的人?

大夫祭足启奏,郑国与鲁国还是交好为上,臣料鲁国使臣也将近郑国了。

果然不日鲁国使臣抵达新郑,约郑国君侯当面会盟。

郑庄公听从了祭足的建议,厚待使者,约定夏天四月中,在越地相见,歃血为盟,永不反悔。

第三十一章     美丽无罪

郑庄公认同了公子翚的谋逆,违背了与鲁隐公的同袍之谊,默许了这次鲁国政变。从长远看是为了郑国同鲁国的和平,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显然格局太小,毕竟这是一种对于罪恶的认同。从公子翚弑君开始,臣下谋逆,对秩序的破坏和杀伤力显现出来。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不问道义,之后这样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了。

这一日忽然又风闻宋国要接公子冯回国即位,郑庄公召见上卿祭足商议,是不是宋国为了抓住公子冯故意设计这样做呢?

祭足不假思索的回答,主公不必担忧,宋国真要这样做,必然有使臣到此,等使臣来新郑,一问便知。

要说公子冯,确实是郑国与宋国屡次交战的根源。自从郑庄公庇护了公子冯,郑国就成了宋殇公与夷的心腹大患。毕竟,无论是多么强大的君侯,都不希望有一个王世子弟在外国拥有强援。即使流落在外是一种避难,寄人篱下,但是给王位、权力,带来不安定因素,带来变化的可能。

公子冯自从到了郑国,宋殇公真是日思夜想。

不是喜欢想念,是恨得牙根痒痒,简直是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日夜惦记。

所以才会有在州吁召集的五国伐郑战争中,宋国一听说公子冯被迁往长葛,就如蝇闻血,追逐赶打。也就有了后来的郑庄公伐宋,孔父嘉偷袭郑国,沿途偏又和戴国借路,反被郑庄公借机占领了戴国。

这来来往往的郑宋之战,宋殇公着急。什么时候能把公子冯抓住或者打死,去了这个心腹大患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宋殇公的思维就和笔直的马路一样,纯属直线,没有迂回。既然公子冯是自己权力的威胁,那就抓住他,杀了他。既然郑国保护公子冯,那就和郑国打。至于打不打得赢,还真没想过。打赢了当然好,那打输了结果如何呢?看来也没思考过。

其实既然知道郑国是除去公子冯的障碍,为何不能从和郑国的关系下手,让郑国支持自己,来一记釜底抽薪呢?

宋殇公越是着急除去公子冯,越是和郑国打仗,郑庄公越要保护公子冯,反而激化了这个矛盾。

随着战争的进行,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宋殇公急着除去公子冯,不惜付出无数宋国士兵的生命代价,有一个人为此心生不满。

他就是太宰华督。

这就很危险了,不满意的这个人,位高权重。

而华督不满意的原因,是他和公子冯私交很好。

这就更加可怕,因为从大局出发的反对意见,总能因为大局意识被统一同化。而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这种不满要化解往往无计可施,更说明不满意的此人,实在是自私的可以。

华督位高权重,虽然心生不满,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表示,从来没有劝阻过宋殇公此举不可再行。或许他知道,宋殇公对公子冯的忌讳只有生死能够了解。但是一言不发,实在也是一种态度。

这就简直是可怕之极。

这样一个人,这样的不满,一旦爆发就是倾国之怒。

只是还不知道何时爆发。

宋国现在坐在了火药桶上,就等着点药捻子了。

华督虽然没有明确反对宋殇公与郑国的战争,但是他心里因此恨上了一个人,那就是这次战争宋国主将孔父嘉。

为什么恨孔父嘉?

因为他是攻打郑国的主将。

那是宋殇公封的。

那不管,反正是恨上了孔父嘉,还恨得很扎实。

一旦这仇恨落实到了具体的人,此人还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行动起来就迅速多了。

别管这仇恨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华督不是傻子,不至于像宋殇公一样恨谁就去杀谁。孔父嘉手握兵权,刺杀宋军主将?简直就是个笑话。

华督懂得迂回,说明他大脑里的沟回比宋殇公深的多。

他在等待合适的时机。等到孔父嘉在戴国全军覆没,国人怨声载道,华督立刻派人散布流言,说攻打郑国全都是孔父嘉一人的主意。果然事半功倍,孔父嘉马上成了全民公敌,国人都开始埋怨司马孔父嘉,既没有取胜的本事,反招惹祸端。

这一日华督闲来无事,去郊外游玩。正是踏青时节,杨柳依依,遍地苍翠,游人惹得鸟儿叫。华督信马由缰,正巧一顶小轿,掀起轿帘,一位佳人,眼含秋水,肤若春花,抬眼望像外面,华督见了如同电击。

世上竟有如此佳人……

左右打听来报,这位不是别人,正是孔司马的继室,魏氏,宋国出名的美人。

华督觉得自己应该下决心了。

为了自己下辈子的幸福。

第三十二章   枉费心机

美丽能为人带来自信,也带来旁人的关照。但有时美丽也带来无妄之灾,比如嫉妒。

自从踏青见了孔父嘉的妻子魏氏,华督觉得自己的生命也展开了新的一面,魏氏美丽的面庞总是在脑海中浮现,让他不能自己,不能忘怀。

可恨只仓促见得一小面,未曾看的真切。

倘若没看见,也不会那么惦记。

这般魂牵梦绕,只有一个模糊的面庞,如何是好?华督想到此,一会儿伤心,一会儿高兴,基本上和恋爱精神病患者相差无几。

必须想办法得到她。

这功夫孔父嘉正在检阅兵马,华督派人一探究竟。

据说司马孔父嘉这次检阅特别严格。也是,毕竟被郑国打了个全军覆没,就算有再多的理由,也不是理由。

华督思量许久,计上心来。

次日一个消息在军中流传,据说司马孔父嘉之所以这次检阅如此严格,那是司马准备再度伐郑,和太宰华督商议已毕。

说起和郑国打仗,宋国士兵的确是怕了。郑庄公有勇有谋,手下几员大将也不是盖的。

上一次宋国偷袭新郑,结果全军覆没。

那可是全军覆没啊!

这消息一传出来,立马有三三两两的军士前往求见太宰,希望能请太宰进言宋殇公,别打这一仗。

今日太宰府可是奇怪,虽然有人求见,但是大门紧闭,只有守门人劝说来者回去。

这些求见的军士一等就是一天。看看天晚,依旧没有见到太宰的希望,这些人在太宰府门前大声吵闹起来。

说也奇怪,这一闹,太宰府的门,居然开了。

太宰华督全副盔甲,出门先一抱拳,“宋国的将士们,你们辛苦了!”

这些前来求见的军士,见太宰如此说,顿时安静下来。

华督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说,“我知道大家来找我的原因。宋国连年征战,已经有太多人失去了生命,我知道各位都曾经为国征战沙场,绝对不是偷生怕死的小人。但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再也经受不起新的战争了!”

下面的军士又开始闹起来,一个大个子在人群中大声说,请太宰跟主公说明事实!

华督无奈的笑了,“诸位,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我虽然贵为太宰,但是你们也知道,军权,一直都在司马手里。而司马,显然有他的想法。”

这话说的很艺术,但是太阴险。

华督并没有说孔父嘉作为司马准备怎么办,只是说孔父嘉有他自己的想法,和他自己不一样的想法。

但是在当时的场景听起来,就是在暗示,孔父嘉想打仗。而且孔父嘉说了算。

这句话就是火上浇油,场面大乱,众人都吵嚷着杀了孔父嘉!华督却换了一副面孔,劝诫众人,主公宠信孔父嘉,不可造次。小心主公知道,尔等性命不保。

这无疑是在告诉众人,孔父嘉后台硬,想让主公改变他的想法不可能。

众人纷纷说,既然打仗得死,杀了孔父嘉也是死,左右都是个死,那不如我们杀了孔父嘉,还给自己的亲人朋友留一条生路。

华督此时更是劝阻不休,孔父嘉毕竟是司马,前往不能造次!何况还有主公呢!

众人打定了主意,关键是逼到了死路,无所顾忌,扯住华督,驾车前往司马宅子,要跟随太宰诛杀此贼。

到了司马府,华督却说道千万不能声张。

于是众人散落四周,华督亲自敲门,求见孔父嘉。

孔父嘉整顿衣冠,亲自迎接,大门刚刚打开,只看见一双双冒火的眼睛,听到喊声大作:莫走了害民贼!

害民贼?

孔父嘉惊愕之余,感觉无数身影向自己袭来,转身要走,可怜一言未发,已经人头落地。

华督顺着人流也冲了进去。

孔父嘉已经被杀,但是这已经不是重点。

华督带着手下,一不夺印信,二不夺金银,径直取了夫人魏氏,抢入车中,亲自跟车而去。

可惜魏氏却是个刚烈性格,自己知道丈夫被人暗害,抢自己的人也心怀不轨,在轿中上吊,等到了华督府,已经气绝身亡。

华督空茫一场,眼下这场乱局,还不知如何收场。

这一帮强徒,将孔父嘉家私洗劫一空。

只剩下孔父嘉的一个儿子,名叫木金父,年纪还小,幸亏家臣保护,奔往鲁国。后来以字为姓,改为孔氏。

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倒没有什么显著功绩。只是他的六世孙却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甚至现代精神发展,那便是孔子。

宋殇公听说兵变孔父嘉被杀,先是手足无措,又听说华督跟随乱兵,又气愤填膺,命人召见华督,想要治罪。

对于华督这样的阴狠小人,既然抓住把柄,又不能派兵去抓,想要召见,那纯属白扯。华督当然知道,去了就得收拾他,托病不见。

宋殇公这时候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准备亲自去参加孔父嘉的葬礼。

华督知道了这个消息,紧急召见作乱兵士的头目,说这下子你们可有麻烦了,既然主公准备参加孔父嘉的葬礼,那接下来就是要收拾你们了。

军士一听,那还得太宰做主出主意。

华督说此事倒也好办,不如一不做二不休,我们做一件大事,之后迎立先君之子公子冯。

因为美丽引发的事件,再次升级。

第三十三章   演技派

宋殇公前往拜祭孔父嘉,反而死于乱军之中。

当然,说是乱军,其实乱的很有章法,并没有对周围造成什么冲击,他们的目标明确,就是宋殇公。

这当然是由于太宰华督的指点。

得知宋殇公被害的消息,华督大放悲声,“哎呦我的主公啊,你怎么就这么撇下我们去了呢……”身着丧服,恸哭流涕。

原来不只是心机过人,还是演技派。

收拾了宋殇公,下一步华督准备就为宋殇公报仇。

这话听起来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只有为宋殇公报仇,才能让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真正把持国政。

要真报仇华督肯定不干,自己就是始作俑者啊!随便找几个军中替死鬼了事,然后在群臣中倡议迎立先君之子公子冯为国君,群臣也不是傻子,虽然说是兵乱,但是谁都看得出来,这件事一是针对孔父嘉,二是针对宋殇公,那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太宰华督。眼下华督既然已经是事实上的一把手了,谁都没必要非跟他拧着来。

国内看来在掌握之中了,华督接下来就大开府库,尽取宋国重宝,贿赂各国,并且派人前往郑国报丧,迎立公子冯。

郑庄公打听得清楚,公子冯的机遇来了。立马准备车驾扈从,亲自送公子冯出城。

城还是那座城,路还是那条路,当日逃难者今日回国做国君。公子冯百感交集,临行前在郑庄公面前长跪不起,哽咽道,宋国自此当与郑国世为陪臣,绝无二心!

即便在郑国没有遭受鄙薄与白眼,但是毕竟是寄人篱下,那滋味相当不好受了。特别是宋殇公与州吁五国联兵攻打郑国,公子冯被送去长葛,面对宋国进攻,实在绝望无助。幸亏郑庄公巧计退敌,但那惊吓也够公子冯喝一壶的了。

但是公子冯并不恨郑庄公。

他知道郑庄公将自己送去长葛是为了分兵宋国,吸引宋国的注意力,自己无疑是诱饵。但是他也知道,郑庄公大可直接将自己交出去,那样宋国会直接撤兵,压力将小的多。

说明在郑庄公的心里,自己还属于他的同盟,或者追随者。

虽然当时收留公子冯有政治投机的意味,但是郑庄公也的确很欣赏他。眼看公子冯在自己面前长跪不起,郑庄公也无限感慨,连连点头,双手搀扶公子冯起身上马。

公子冯顺利回到宋国,太宰华督大张旗鼓热烈欢迎新领导到来。不日公子冯在华督帮助下即位,是为宋庄公。

华督仍然是太宰,继续贿赂各国,为自己打下外交基础。

之后齐侯、鲁侯、郑伯共同会面于稷,表示承认宋庄公的国君之位,并且承认华督为宋国太宰。

华督凭借华丽丽的演技,成功导演兵变,夺权成功。

齐僖公会面归来,途中忽然得到急报,北戎主派遣元帅大良、小良,率领戎兵一万来袭,已经攻破祝阿,直攻历下。现在守城情况非常紧急,眼看就要失守,还请齐侯火速派兵增援。

齐僖公闻此消息不由得变色,这北戎历来只是鸡鸣狗盗,简单抢点东西,这次抽什么疯,居然派一万人团伙作案,阵容很强大啊!不容小觑。

齐僖公很有战略眼光,知道在这样的武力无礼冒犯侵略面前,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必须迎面狠击,打得他满地找牙,这次如果让北戎来犯得逞,以后谁也别想过安生日子了。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他的是猎枪!

决心已下,齐僖公分别派人前往鲁、郑、卫三国借兵,自己则亲自率领公子元,公孙戴仲前往历城迎敌。

再说郑庄公收到齐僖公的消息,紧急召见世子忽。对于齐国的借兵请求,郑庄公答应的很干脆。他心里很清楚,郑国几次联合齐国、鲁国作战,其实主要是为了郑国利益,但是齐国从来没有二话。而且在历次作战中,因为齐国的关系,鲁国也顺利跟随。所以现在齐国有事,郑国必须迅速出击,有力帮助,这才是盟友之道。

郑庄公命令世子忽为大将,高渠弥为副将,祝聃为先锋,选车三百乘,星夜兼程,直抵历城,火速驰援齐国。

豪华的阵容,飞速赶来,不但说明郑国的实力,更说明郑国对待齐国的态度。

是哥们才能急人所急。

态度加实力决定了郑国的军队是第一支到达的援助军队,当郑国军队到达历下,鲁国和卫国的军队还在路上。

齐僖公这次是真感动了,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这一出事看出来谁真心对自己好了。齐僖公亲自前往城外犒劳郑国援军。

两国首长见面,齐僖公首先表达感激之情,感谢郑国及时的帮助,两国首长会面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双方对此次北戎方面的侵略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可行性作战计划。

根据郑国统帅世子忽的分析,北戎习惯于单兵作战,容易进退;而我们中原地区则习惯于以战车为单位群体作战,难以被击破,但是进攻也比较困难。从性格上分析,北戎人性格自由,不受拘束,如果胜了不会让,败了也互相不救援。所以我们如果将小股部队诱敌,故意失败,然后以大部分主力伏击北戎,一定能获得大胜。

看来世子忽深得郑庄公真传,虽然没有太多的作战方案,但是这个诱敌深入的方案和他对北戎人性格的分析还是有独到之处。

经他这么一说,齐僖公当即决定作战方案,命令齐兵在东,遏制戎兵前锋,郑兵在北,伏击戎兵后路。世子忽领命前去埋伏。

齐僖公又命公子元,领兵埋伏在东门,只等见了戎兵便领兵杀出;命令公孙戴仲领兵诱敌,只许输不许赢,将戎兵引至东门便是大功一件。

能听从郑国世子忽的建议,可见齐僖公是心胸宽广,能容人之人;能依据这一判断,迅速安排兵马部署,可见他更是一个胸怀韬略之人。

齐僖公分派已定,引亲军独守中军大营,只等戎兵来犯。

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三十四章   打出来的婚事

北戎这次入侵齐国可谓有恃无恐。

毕竟有上次犬戎洗荡镐京的美好记忆,想来这次不会差到哪儿去。他们忘记了,上次在镐京之所以能那么顺利,全凭了申侯指路。但凡一个大国,要突然被敌人袭破,没有内奸或者汉奸的帮忙,总是难以想象的。加上国人当时对周幽王的态度,才成就了犬戎在镐京为所欲为。

这次不一样,这次是北戎入侵齐国,而齐国恰恰是诸侯中实力雄厚的一个。

北戎元帅大良、小良对这次齐国抢/劫之旅充满了期待。

只是这齐国军队却总是在抵抗,并没有主动挑战,看来是怕了。这仗打的叫一个没劲。看不见交战的对方,只能看见盾牌和城墙。汉人果然没那么勇敢。

北戎这边懒洋洋的进攻,忽然报称齐国军队前来挑战。

挑战?

齐国不是缩头乌龟吗?

元帅小良自告奋勇,亲自率领三千铁骑,扫荡而出。

只见一员小将,银盔银甲,稚气未脱,口称是齐国公孙戴仲,前来挑战。

小良哈哈大笑,风霜抚就的脸上绽开了花,“那娃娃,还没长大就要学打仗吗?小心元帅我手下刀枪无眼,断了你的生路!”

两旁散立的北戎将士同样哈哈大笑不止,在他们眼里,这什么公孙,就是个好笑的小娃娃,如何能经得起草原上刀枪的力度?

公孙戴仲却不回话,催马上前举刀便砍。

小良一见公孙戴仲来势凶猛,倒也不敢大意,小心应对。只是几个回合下来,他感到对方确实没什么力气,或许是这小将真的没长大,或许宗室贵介,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他手下逐渐用力,擒了齐国公孙,肯定是大功一件。

公孙戴仲却有眼色,战不几合,回车边走。却没走来路,直接向东边而去。

小良怎么能眼看着胜利从眼前溜走?

一声唿哨,无数戎兵呼啸而上,追赶不舍。元帅大良见齐国小将如此脓包,也命令大军紧随其后,务必要尽歼来敌。

这场跑步比赛激烈的进行着。

按理说,北戎士兵来自草原,广阔无垠的草原是他们天然的赛马场,应该必胜无疑。

可是齐国在来之前已经计划好了是打了就跑,所以开始就保存体力。而且齐国毕竟还是熟悉地形地貌,何况是整车编队逃跑,这就很壮观了。偶尔有追上来的北戎士兵,多为散兵,也会被齐国车队吃掉。但是齐国车队却根本不回头,就是使劲往前跑。

将近东门一带,忽然听得震天炮响,北戎兵还暗自纳闷,这齐国看来是跑的高兴了,逃跑还带放炮的?

再一看,周围草丛中密密麻麻全是伏兵,一时间杀声震天。小良大叫中计,回马往回便走,反而碰上后面大良的部队,爆发大规模拥挤踩踏事故。

这次跑步比赛的顺序发生了有趣逆转。

刚才是北戎兵追着齐国士兵跑,现在是齐国士兵追着北戎士兵跑。

虽然方向发生了变化,但这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也没有丝毫的敷衍。同样跑的热火朝天,跑的精疲力竭。

谁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这可是逃命啊!

元帅大良这时候发挥了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他命令小良为先锋开路,带领大家赶紧逃跑,自己留下断后。就这样又是一顿混战,北戎这边不少士兵因为跑步太落后被抓被杀。

剩下的北戎士兵到了鹊山,看看总算是追兵渐远,能放心喘口气了。逃跑也是需要体力的,跑了那么久早就肚子饿的咕咕叫了,刚想埋锅造饭,又听得一阵喊杀声,“郑国上将高渠弥在此!”

这回北戎士兵聪明了,也不抵抗,锅也不要了,饭也不做了,赶紧上马,跑啊!

高渠弥在后紧追不放,一阵子又听得喊声大作,世子忽率兵来到助阵。

北戎士兵人人心中叫苦,这汉人果然惹不得,这是埋伏了多少兵马啊!

跑步比赛以齐国联军一方胜利结束,小良被先锋祝聃一箭穿头而过,坠马而死;大良被世子忽斩于马下;生擒戎兵三百,死者无数。

世子忽将大良、小良献于齐僖公驾前,齐僖公喜不胜收,“这一仗全凭世子英勇,齐国百姓的安全全凭世子所赐!”

世子忽当然再三谦让,战胜北戎,那多亏了领导重视,组织全面,保障有力,同志们奋勇杀敌。

齐僖公当然知道,北戎在草原能骑善射,这次能稳胜,还是世子忽开始对北戎的分析起到了绝对性作用。正是因为世子忽对北戎正确深入的分析,才有了后来对敌的策略。

齐僖公大摆宴席,款待世子忽。

世子忽进退有据,温文有礼,齐僖公真是越看越喜欢,在宴席上就提出来,想把女儿嫁给世子忽。

世子忽再三谦让。

齐僖公这倒不解了,知道这世子忽有礼貌,谦虚,可是婚姻大事也能谦让吗?齐僖公左思右想,世子忽这样的人才还是不能放弃,暗地里找到郑国大将高渠弥,托他问个究竟,事成之后,以白璧两双,黄金百镒为谢礼。高渠弥一看齐僖公这是下血本了啊,于是找到世子忽,转述齐僖公的诚意,和齐国结姻,日后有此大国为助,那也是一件美事。

谁知世子忽直接告诉高渠弥,当日没来齐国解围,齐国转托父亲,说道婚事我还没同意呢,这时候有了功劳便同意,那别人会怎么看我?肯定得说我是因为这点功劳逼迫齐国,这又何必呢?

高渠弥一看这还真是,上杆子的不是买卖。再三劝说,世子忽只是不从。也不知道是月老没给世子忽与齐国牵就这根红线,还是郑国与齐国没有亲家缘分。

其实从根本上看,都是世子忽内心的自卑作怪。因为他并不是宋殇公、鲁隐公那样没有政治头脑的君主,从他对高渠弥的看法以及击退北戎,都可以看出他继承了父亲郑庄公的谋略和才能。

世子忽不同意与齐国联姻的主要原因,就是郑弱齐强,说到底还是自卑。如果真的对自己自信,为什么不能说有一天郑国会和齐国一样强大甚至超过齐国呢?这种自卑让他根本不能考虑这桩婚事。

可以说,这使世子忽避免了一桩悲剧,但陷入到另外一桩悲剧之中。

齐僖公这边心急如火,第二天就派夷仲年登门商议婚事。

看来他对自己太自信了,直接商议婚事,这边根本也没同意啊!高渠弥同志看来没有做好媒人的工作,根本也没传达到世子忽的意见。

这次世子忽直接推辞,说未秉父命,私婚有罪。

这次齐僖公真怒了,怎么的,我们家闺女害怕找不到好丈夫吗?

第三十五章     闹心并乱套的联姻

郑国发兵援齐,本来击退北戎,皆大欢喜,不想齐僖公对于世子忽的过分偏爱碰上了倔强的回绝,反而好不尴尬,一拍两散。

世子忽回国之后,当然将此事禀明父亲郑庄公,郑庄公当然不能批评儿子牛心古怪,只能说世子忽是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将来自立基业,还愁没有好姻缘吗?

反倒是祭足暗地里埋怨高渠弥,虽说你是个武将吧,这么大一个靠山你瞪眼看不见吗?为什么不能抓住机遇,深化两国关系呢?郑庄公颇多内宠,儿子也很多,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哪有一个省油的灯?世子如果能借助大国,岂不是将国事定下来了吗?就算齐国不提,咱们也应该上杆子的表示啊!你跟着去怎么没把这事定一下呢?

高渠弥说我怎么没说,我说了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