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亲临东周-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参与,但是他的漠视属于对犯罪活动的放任自流,听凭其发展。

既然郑灵公已经被害,公子宋就和公子归生商议扶立公子去疾,不料公子去疾坚决推辞。按照公子去疾的观点,他父亲有八个儿子,要说有本事的,他自认排不上,要说名分长的,那是公子坚,所以公子去疾坚决不同意。

要说公子去疾的拒绝,深究起来,恐怕也有郑灵公莫名其妙去世带来的阴影。中恶中邪死亡,在郑灵公和公子宋撕破脸皮之后?恐怕糊弄普通老百姓还行,在朝官员谁能相信?自然郑灵公的忽然去世有说法。而当前公子归生和公子宋把持国政,做一个傀儡有何趣味?何况还要冒着共同犯罪的危险?

公子去疾不合作,公子宋只能和公子归生商议,扶立公子坚即位,是为郑襄公。

要说郑襄公可没有公子去疾让位的美德,他觉得既然君侯之位从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身上了,那自己必须将这个位置好好保住。

谁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呢?

郑襄公觉得,自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弟们,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他和公子去疾商议,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老爹的儿子们一网打尽,除了自己和公子去疾?

公子去疾闻言大惊,大哥您可太狠了!大家推举您做君侯,您一上来先要我们的命啊!当然,眼下郑襄公说留下公子去疾的性命,但是安知郑襄公如此多疑的人,不会在除去其他弟弟的时候顺便也除去公子去疾呢?

公子去疾恳切的劝告哥哥郑襄公千万不可如此,兄弟本是同根生,主公您是大树,兄弟们就是大树上的枝条。如果没有枝条,大树还能顶天立地吗?如果您非要如此,那我肯定要出奔离开郑国,因为我没有面目见到地下的父亲。

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郑襄公。之前他只想到兄弟们是竞争对手,却忘记了,他们也是自己的骨肉同胞。一旦郑国有难,真正能够和自己同患难的,还是自己的亲兄弟。郑襄公拜自己的十一个弟弟都为大夫,同时处理郑国国政。

公子宋派使者出使晋国,郑国局势大定。

第二年,楚成王派公子婴齐为大将讨伐郑国,理由只有一个:为什么弑君?

这话听起来可笑,郑国在楚国和晋国之间摇摆不定已经不是一次了,难道郑国发生弑君的事情还需要楚成王来主持正义吗?

说到底这不过是个借口,楚成王用来又一次实现楚国的梦想:进军中原。

而晋国这次也吸取经验教训,迅速派出大将荀林父救助郑国。晋国救兵一到,楚成王转而讨伐陈国。

郑襄公和晋国在黑壤结盟。

又是一年春草绿,晋国最重要的人物——赵盾,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作为晋国多年的执政者,赵盾在晋国一言九鼎。他有智慧,能够让晋国继续强大,他有能力,能够让所有人臣服于他。但是他也狼狈逃窜过,因为桃园之事;他也放逐过良心,眼看着赵穿弑君,为了保护自己,不止是生命,更是权势。赵氏宗族的权势。如今赵盾去世,郤缺顶替赵盾成为晋国中军元帅。郤缺听说楚国已经答应了陈国求和的要求,于是联合宋、卫、郑、曹四国讨伐陈国。虽然赵盾去世了,但是晋国和楚国争雄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不料晋成公在晋军出兵途中病逝,于是晋军只能班师,郤缺奉世子孺即位,是为晋景公。

楚成王也不会给晋国喘息的机会,紧跟着就讨伐郑国。郤缺急命晋军救援郑国,并且成功击退楚军,郑国民众无不欢喜。

还真是跟对了老大了!

可是公子去疾为此非常担忧,郑襄公和公子去疾商议此事,公子去疾认为晋国击败楚国只是偶然的一次,可是得罪楚国的却是郑国。眼看郑国就要迎来楚国更加疯狂的报复了!

果然第二年楚成王再次兴兵讨伐郑国,屯兵颖水之北。而郑国此事政局为之一变,和楚成王讨伐无关,是由于公子归生去世,公子去疾追究当日大鼋事件,杀掉了公子宋,并且还将他暴尸朝野,甚至还发公子归生之棺,驱逐公子归生的族人。看来郑国真正的狠角色是公子去疾,没有了公子归生的帮助,面对公子去疾,公子宋只有等着被收拾的份儿。

当然公子去疾说是追究大鼋事件,实质上是为郑灵公伸冤。无论郑灵公多没脑子犯了多少错误,弑君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当日没有动手,不过是公子归生和公子宋勾结,势力庞大。而一旦公子归生去世,动手的最佳时机便来到了。可见公子去疾为人善恶分明,而且能忍耐,善察觉机会,这就非常难得了。

公子去疾理清郑国国事之后,请求郑襄公派使者出使楚国,说明郑国已经诛杀了逆臣公子归生和公子宋,现在请求和楚国讲和。

为什么宋国国政要和楚国汇报?

当然是因为楚成王当时攻打宋国的借口就是,为何弑君?

这下子楚成王里子也有了面子也有了,于是同意和陈国以及郑国在辰陵之地会盟。

不多久楚国使者返回汇报楚成王,陈侯来不了了。

他已经去了。

是的,陈灵公也遇刺了。看来名号叫“灵”的都灰常不吉利,根本预见不到危险,反而坐以待毙。陈灵公的命运和郑灵公何其相似,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过要追寻原因,陈灵公的过失更加不可饶恕。

原来陈灵公平国,为人轻佻,酒色无度,基本上是昏君典范。陈灵公宠信的大夫孔宁和仪行父也都是好色之徒,整个陈国在陈灵公的统治下乌烟瘴气。陈国大臣之中只有泄冶一身正气,经常进谏,陈灵公也有几分惧他。

陈国的混乱还是从宗室内而起的,倒不是因为争权夺利。

话说陈国司马少西是陈定公之子,少西之子夏御叔是陈国大夫,也算宗室子弟。夏御叔出名倒不是因为宗室身份,更不是因为才华出众,而是因为他的妻子。夏御叔的妻子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说起来也是宗室之女,不但花容月貌,而且是典型的花心大萝卜。

夏姬嫁给夏御叔生下儿子征舒,在征舒十二岁的时候,夏御叔去世了。夏姬将儿子留在城里学习,自己退居封地株林。夏姬此举当然不是为了缅怀夏御叔,而是为了自己随心所欲的生活。

夏姬素有艳名,如今丈夫亡故,自己寡居,自然成为陈国好色之徒的焦点人物。没多久,株林里多了两位常客,大夫孔宁和仪行父同时成为夏姬的座上宾。

孔宁和仪行父同时成为夏姬的情人,这三角恋却让孔宁不满。孔宁想独占夏姬,于是想出一条计策。

孔宁的计策说起来让人笑掉大牙,他不是想办法赶走仪行父,而且将夏姬介绍给了共同的爱好者——陈灵公。孔宁认为,只要陈灵公加入三角恋,夏姬肯定得主要应付陈灵公,必定疏远仪行父。

荒唐的陈灵公早就恨没机会见到夏姬,如今又有孔宁从中撮合,自然成功。

于是陈国朝堂出现了荒唐的一幕,陈灵公和孔宁、仪行父经常兴高采烈的共同讨论他们的女朋友夏姬。

这消息被泄冶知道,泄冶怒气冲冲,前来说教。泄冶的道理像大炮一样轰的陈灵公体无完肤,某一瞬间,陈灵公也的确羞愧难当,自己这一国之君,确实太荒唐了!

陈灵公表示一定悔改,可是泄冶一走,夏姬的曼妙身姿又出现在眼前……

陈灵公觉得泄冶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作为一个高级领导,难道自己就不能有自己心爱的女子吗?

您的确可以有自己心爱的女子,但是您目前是四角乱爱!

可是舍不得夏姬,那如何应对泄冶呢?

仪行父和孔宁给陈灵公出主意,可以赐死或者刺杀泄冶,那主公耳朵就清净了。

赐死一个忠臣?那不是昭告天下自己是昏君了?

陈灵公不傻,他说那就你们看着办吧,反正不能赐死。

这暗示的很明显了,只要放任谋杀泄冶便可。

第二十七章   又是马厩

什么样的下属会是成功的下属?

首当其冲的要素必须是:“智慧”。

智慧不只是让你能够提出合理性建议,推动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是,智慧能让你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当日百里奚几次出仕,都得到了蹇叔毫不留情的反对。因为蹇叔认为,不能为了五斗米折腰,不止是为了气节,关键你摊上一个大傻子领导,他也听不进去劝,你不劝就是没尽职,你劝了纯属白劝。所以在可以选择领导的时候,千万要慎重。如果为了糊口选择了大傻子领导,纯属将自己置于险地之中。

泄冶是忠臣,可是他没看明白,陈灵公根本不是听劝的人。所以泄冶的进谏,轻则被嫌弃,重则引来杀身之祸。

眼下既然陈灵公已经默许了刺杀泄冶,孔宁和仪行父收买刺客,在泄冶入朝的路上将他刺杀了。

所有的人都知道,能干出刺杀泄冶这事儿的,只能是陈灵公。

一个用卑鄙手段刺杀属下的领导心灵得多阴暗?何况被害人还只是因为好心劝谏?

这件事情在陈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这样的领导还有救吗?

太让人绝望了!

陈灵公却丝毫不觉得担心,他只看到唯一反对自己的人彻底消失了,从此任意妄为,经常带着孔宁和仪行父一起前往株林,连同夏姬四人同乐。

陈灵公还真是重口味。

只是提出劝告的人被消灭了,错误和罪过也能一同消失吗?

隐患公开,恶疾只能更加肆虐。

陈国上下对陈灵公的绝望不齿鄙视,在一个人心里数以百倍的增长。

这个人,就是夏姬的儿子——征舒。

自己的母亲公开和三个男性乱爱,还闹得举国皆知,作为儿子,征舒感到无比羞耻。

伴随着屈辱,征舒一天天长大,在他十八岁的这一年,陈灵公为了讨好夏姬,任命征舒继承他的父亲夏御叔的职务:陈国司马。

从这里可见陈灵公绝对是真傻,司马执掌一国兵权,居然任命一个十八岁的孩子作司马,而且还是被自己羞辱的一个孩子。

权力既然给了出去,之后发生什么,那就不可预计了。

一日陈灵公带着孔宁和仪行父一同去株林作乐,征舒为了感谢陈灵公对自己的任命也回家参加了家宴。儿子回来了,夏姬反而不好参加酒宴,征舒默默的向陈灵公敬酒。

酒过三巡,陈灵公来株林已经是常客,他和孔宁还有仪行父放开了娱乐。

在他眼里,征舒不过是一个孩子。

可是孩子也有自尊心,沉默的征舒觉得心脏要爆裂开来,这就是自己的家,这就是母亲做的好事!

或许是酒精的作用,征舒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了。

他回到母亲房里,默默的从外面锁上了母亲的房门。征舒密令手下,包围株林,不能从这里跑出去一个人。

然后他带着家丁冲进了屋内。

孔宁眼尖,见征舒手持利刃,急忙扶着傻乐呵的陈灵公从后门逃跑,两个人跑到夏姬门口才看见门已经被锁了。陈灵公一阵害怕,那酒都变作冷汗了浑身都是,征舒这小子来真的啊!

二人又急忙往后面马厩处跑,征舒的箭已经到了。

陈灵公决定去马厩躲藏,马那么多,他也未必射的中。谁知道这马偏不给面子,暗夜里跑进来一个人,群马一顿尥蹶子把陈灵公踢出去了。

这一次陈灵公没那么幸运,征舒的箭射穿了陈灵公的心脏,陈灵公就此毙命。

陈灵公即位以来十五年,好事做了没几件,但是出名的事儿也就这一件。

孔宁和仪行父眼看征舒追赶陈灵公,这两个狗贼心里明白,征舒心里最恨陈灵公,一定紧追不放。于是他们趁机从空档奔出,出奔楚国。

再说征舒杀了陈灵公,倒没什么慌张的。如今自己是陈国司马,兵权在握,有什么可怕的?征舒只说陈灵公中恶身亡,立世子午为君,是为陈成公。

陈成公当然知道自己的父亲一定是被征舒杀死的,但是大权旁落,只能隐忍不言。

由于之前发生过因为弑君引起的战争,所以征舒心里也害怕招惹祸事。陈灵公的确是昏君,但是自己也真的是弑君之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拉一个靠山,征舒选择结盟晋国。他强迫陈成公前往晋国,和晋国和好。

于是楚成王苦心成就的结盟,就被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复仇打破了。

而孔宁和仪行父出奔到楚国,自然绝口不提陈灵公的无道和自己的过错,只说是征舒弑君谋逆。

楚庄王也怒了,什么孩子这么霸道?国君说杀就杀了,还有天理没有?

大夫屈巫和令尹孙叔敖都认为必须讨伐陈国,为陈灵公讨一个公道。

当然本质还是和晋国争夺势力地盘。

楚庄王先传檄于陈国,先声明我们楚国完全是为了公平正义,讨伐征舒,给你们陈国先君报仇雪恨来了!

这则檄文成功的分化了陈国百姓,大家都认为征舒给陈国引来了灾难,反而盼着楚国能打败征舒。

楚国大军横扫陈国,征舒也知道自己难逃罪责,奔往株林避难。

有时候众叛亲离只是一瞬间。

楚国大军已经袭击了陈国首都,可是陈成公还在晋国没有回来。大臣们商议,既然楚国此次讨伐陈国是由于征舒,那不如就献出征舒,平息楚成王的的愤怒。于是大夫辕颇派出儿子辕侨如前往株林捉拿征舒。

辕侨如尚未启程,楚成王大军已经进入陈国都城。楚成王召见陈国官员,当然还是说捉拿征舒一事。于是辕颇成为楚军向导,楚成王亲自率领军队前往株林捉拿征舒,而公子婴齐则留守城内。

征舒当然知道小小株林如何能抵挡楚军?他此次回来是收拾行李,带着母亲夏姬逃跑的。可惜尚未成行,征舒被楚军活捉。

楚成王命令将征舒囚禁在后车,又问如何不见夏姬?

有人将夏姬带到,在国破家亡的时候,夏姬还是很淡定,她袅袅娜娜的下拜,请求楚成王饶恕自己的罪过。

英雄气概的楚成王,此时见了夏姬,忽然气短,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如能得夏姬陪伴,当不虚此生。

看来夏姬从盘丝洞进修过,转能迷惑人。

屈巫从旁进言,领导您千万别糊涂!咱们楚国讨伐陈国是伸张正义来了,您要是纳了夏姬,那不变味儿了吗?不成了为了女色讨伐别国了吗?

楚成王一想也是,难道寡人一世英名,就坏在夏姬手里不成?可是眼看着夏姬,实在不忍心放弃。楚成王命令军士,就让夏姬从后门走吧!

眼不见,心不烦。

不惦记,也就没那么多烦恼。

谁知道公子侧也觉得不能自控,眼看夏姬要走,公子侧居然噗通跪下请求楚成王将夏姬嫁给自己。

屈巫又赶紧进言说不行啊!

公子侧急眼了,有好事你就从中作梗,难道你想娶吗?

屈巫赶紧说不敢不敢,此女不祥之女,导致国破家亡,怎么能带回楚国呢?

这下子大家全傻眼了,就算好色,也不敢招惹真正的祸水!这功力太强大了,国破家亡啊这是!

可是就放着夏姬,恐怕谁都不甘心。

楚成王命令将夏姬赐给连尹襄老做继室,这样夏姬有主,谁都别惦记了。

楚庄王回到陈国,命令将征舒车裂,如同齐襄公处置高渠弥的酷刑。

其实征舒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杀掉陈灵公,是为国除害,也是避免家丑外扬。但是征舒不明智的地方在于,杀掉陈灵公之后就应该出奔离开陈国。陈灵公虽然罪该万死,但是他身后是整个陈国,是整个诸侯权力体系,必然有人会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而征舒如何能是这些人的对手?留下不能主宰陈国,徒劳丧命罢了。

知所当止,不失为智者。

楚庄王为陈灵公出气之后,大大方方的把陈国列入楚国之县,拜公子婴齐为陈公,留守陈地。陈国大夫辕颇等人,全部都被带回郢都。

盼望着楚成王为自己的先君出气的陈国百姓大跌眼镜。

这就是伸张正义?

伸张正义结束土地归自己了?

您受累!

楚庄王收服陈国之后,各地纷纷前来道贺,只有大夫申叔出使齐国还没回来。

可是奇怪的是,申叔回来之后,也没有前来道贺。

楚庄王郁闷了,这申叔是清高还是傻啊?他实在无法忍受,于是派内侍前去责备申叔,寡人这是行义举,天下扬名,你为何不来道贺?难道你有看法?

申叔跟着内侍觐见楚成王,并且讲了一个“蹊田夺牛”的故事。

申叔问楚成王,有人牵牛从别人田里走,结果被踩坏田地的主人夺了这头牛,这案子应该怎么判?

楚成王说这也太狠了,踩坏了田地就抢牛啊?寡人要叛这案子,那肯定会惩罚牛的主人,但是是略施惩罚,不会夺牛这么严重。

申叔说您真是英明!可是您判案这么英明,为什么会夺取陈国呢?陈国的罪过都在征舒身上,征舒已经被判车裂,您还夺取陈国,不是太过分了吗?

楚庄王一听这话,还真回答不上来了。

第二十八章   不能吃的蛋糕

为了利益的战争即便得到别人的赞美也是对于实力的尊重,可是赞美达到一定程度,本来心知肚明的人也会为赞美而飘飘然,忘记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楚庄王正是将各方溢美之词当了真,才会恼怒申叔为何回国也不来赞美自己?

申叔敢不同流合污,自然有自己的见解。果然,申叔讲的一个蹊田夺牛的故事,就让楚庄王哑口无言,汗流浃背。

原来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的战争目的!自己的贪婪!而且还披上了虚伪的外衣!

向来在别国内政插一脚的如果不是心理疾病,那都是为了利益。或者是石油,或者是土地,或者是人民,或者是专利。

楚庄王当即表示这故事以前也没听过啊!

申叔趁机进言道,既然您知道了这个故事,那陈国之事还有补救的余地。

楚庄王深深的,深深的看了申叔一眼,他当然知道有同样想法的绝对不止申叔一个人。

楚国如果在进军中原的开端就直接吞并土地,那无异于给本来仇视楚国的中原诸侯一个齐心抵抗楚国的理由。

楚庄王觉得为了更大的事业,陈国这块蛋糕必须吐出来。

有些蛋糕虽然貌美,可是别管它是奶酪、鲜果还是巧克力,它现在就是你无法吃到嘴里的蛋糕。如果非要吃,恐怕会有泻肚子等一些不良反应。

于是在陈国被并入楚国成为县之后发生了奇怪的事情,楚庄王命令陈国大臣辕颇前往迎接陈成公回国,恢复陈国的土地,并且命令孔宁和仪行父一同回国辅佐陈成公。当然楚成王是有条件的,那就是陈国永远依附楚国,不得有违。

这和直接灭国相比简直太仁慈了。

辕颇激动的答应了这个任务,当然他也很担忧,谁不知道孔宁和仪行父不是好饼呢?可是楚庄王既然说了这话,辕颇也就默默的答应了。

辕颇等人回到陈国,正巧遇到准备前来楚国的陈成公。辕颇向陈成公说明情况,于是在楚庄王的安排下,陈国复国了。

孔宁和仪行父回国之后不久就分别暴病身亡,当时人都说是征舒索命。估计他们二位回到陈国,也明白自己曾经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不容于国家。心情抑郁,难免身体犯病。所以祸害活千年这句话也未必正确,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陈成公一复国,这公子婴齐可就下岗了。

到手的陈公成了光杆司令,想必公子婴齐心里非常不爽。回到楚国之后,公子婴齐觐见楚成王,还自称为“陈公”,这就有点较劲了。楚成王一看这也不像个话,干脆这样,你就另外选一块地方吧!也别叫陈公了。

公子婴齐一看既然领导发话了,那就别客气了,于是申请要申、吕之田。楚成王还没表态,屈巫先表示了反对意见,屈巫说这是我们楚国对抗晋国的关键地方,哪儿能随便给人呢?

楚成王一听,还真是这么回事,关键地方不能随便给人,于是这事儿就不了了之。这是楚成王不地道的地方,没有了你给另换一块地方啊,你也不能直接给整没了啊!你寻思这是股市呢,今天进去一头猪,明天剩下半拉了,后天就剩下一猪蹄了?公子婴齐这个憋屈。

可是后来屈巫告老还乡的时候,楚庄王将申地赏赐给屈巫,并且封屈巫为申公,屈巫并没推辞。

公子婴齐由此痛恨屈巫,敢情你们俩合伙忽悠我!申地给你就不妨碍对抗晋国了?做人怎么这么不厚道!

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决定再次讨伐郑国。

郑国是楚国进军中原的重要堡垒,攻破了郑国,才有可能谈论到其他诸侯。

孙叔敖的建议是,如果楚国攻打郑国,那晋国必定施以援手。所以要想成功,务必出重兵。

楚成王觉得孙叔敖说的很对,这一次他不想再回避晋军,于是楚成王发三军及两广军队,浩浩荡荡杀奔荥阳。

楚国小将唐狡向先头部队领导连尹襄老请命,愿意率领手下百余人为先锋,而且唐狡认为自己一定能为楚军开辟一条胜利的道路。连尹襄老觉得这年轻人不错,有理想有能力,于是答应了唐狡的请求。还别说,唐狡率领百余人的小分队,所向披靡。而且每到安营扎寨的地方,一定先为大军安排好宿营地。

所以楚庄王大军所到并未遇到抵抗,很快就到达了郑国郊外。楚庄王也很奇怪,这一次为何如此顺利?他找到连尹襄老问个究竟,连尹襄老却说这都是唐狡的功劳。楚庄王召见唐狡,准备表彰他的功劳。可是唐狡却连忙推辞,说楚庄王早就已经赏赐过他,如今这报效都是应该的。

楚庄王左思右想,自己还真是从来没见过唐狡,此话从何说起呢?

唐狡最后才说明,自己就是绝缨会上拉扯许姬的那人。

原来如此!

楚庄王不由得感叹,没想到当日的一个决定,让他得到虎将一员!这样的人才必须重用!

可是当楚庄王准备重用唐狡的时候,唐狡却不告而别了。他认为自己留下来是为了报效楚庄王,不是为了博取功名。

当日酒醉狂徒,不料却有如此胸襟。

楚军直抵城下,楚庄王命令,所有的军队,将郑国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打,就是十七天,楚军日夜攻城不休。

城内百姓心急如焚,郑襄公却稳坐钓鱼台,为什么?等着晋国救助呢!

实力弱也有一样可恶,凡事就靠着别人了。试问晋国要是这次又来晚了,难道你们郑国等着被破城吗?

这十七天血战,郑国军士死伤无数。

终于,连日的血战,郑国东南角的城墙塌了!

楚军眼看就要登城,郑国城破就在眼前,城内百姓哭天抢地,乱作一团。

楚庄王听得郑国都城内哭声震天,忽然一时心软,下令军队撤退十里。

公子婴齐非常迷惑,这眼看就要胜利攻城了,我们还撤退了?

楚庄王却说,我们楚国只展示了国威,却从没展示过德行。如今撤退,正是展示德行的机会,看郑国如何进退?

这一撤退,就显示出楚庄王高于以往楚王的地方了。郑国历来是楚国争夺的势力地盘,为了争夺郑国,楚国和晋国展开过著名的城濮之战。而随着楚国和晋国的争夺,郑国也在其中摇摆不定,时而投降楚国,时而投降晋国。楚庄王此次发重兵攻打郑国,势在必得。但是临阵撤兵,不是害怕晋国,而是说明他要攻心为上,真正的收服郑国。

而郑襄公得到楚庄王退兵的消息,反而认为是晋国救兵到了。这无异于给一个心脏病病人注射了一针强心剂,郑襄公发动城内男女老少一起修筑城墙,日夜巡逻。

楚庄王很快得知郑国无意投降的消息,于是楚军再度开始了攻城。

这一次,郑国坚持了三个月,整整三个月,楚国大军不知死伤了多少士卒,就是没有攻破郑国城门。

可是再坚硬的城门也有被攻破的一天,三个月过后,郑国力不能支。

楚将乐伯,率领楚军劈开郑国城门,大军潮水一般涌入郑国都城。

郑国首都沦陷。

楚庄王之前就严令士卒不得掳掠,所以楚军并没有发生骚扰百姓的事件。

这一次楚军顺利进入郑国,旁边是灰头土脸抵抗了三个月的郑国军民。

郑襄公肉袒牵羊,向楚成王请罪,但求保全郑国宗嗣,郑国愿意永远做楚国的附庸,自己的生死倒不重要了。

公子婴齐建议直接将郑国灭了也罢,何必瞎耽误工夫。

楚成王笑道,“寡人岂不是又要听一次蹊田夺牛的故事了!”

楚成王接受了郑襄公的提议,退军三十里。郑襄公亲自前往楚军大营请罪,并将他的弟弟公子去疾留在楚军中作为人质。

看来这次郑襄公是真心服了,不服不行啊!所以连公子去疾这样的重要人物都留下做人质了。

楚成王顺利收服郑国,班师途中楚成王收到了晋军的消息,晋军派出荀林父为大将,发兵车六百乘救援郑国,已经渡过了黄河。

楚庄王于是问孙叔敖,晋军过了黄河,那我们是打呢还是不打呢?孙叔敖认为,如果郑国没有臣服楚国,那必须和晋国打一仗;可是如今郑国已经臣服了楚国,我们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何必和晋国为敌?

虽然不是盟友,但是犯不上拼命吧?

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伍参就认为必须郑国是看着晋国和楚国实力行事,如果楚国避而不战,恐怕郑国又会倒向晋国,我们这次不是白打了吗?或者就算郑国没有倒向晋国,那晋国岂能坐视我们楚国和郑国结盟?到时候晋国攻打郑国,结果恐怕同样不容乐观。

不过孙叔敖认为,楚国去年攻打陈国,今年攻打郑国,已经有损国力。还要硬和晋国对抗,恐怕结果不妙。

打还是不打,看来真是两难境地。

楚庄王一看,这个情况还是来个民主表决。各位将领,将是战是退的意见写在手心里。

大家各自写下,一亮手掌:四个人选择退兵,其余二十余人都写的是“战”。

楚庄王见元帅虞邱都选择的是退兵,和令尹孙叔敖所言相同,于是命令明日撤退!

第二十九章    不能没电

人多力量大,但是有时候这句话也不一定对,因为秤砣虽小压千斤。意见表达还得看是谁提出的,什么环境。比如在楚国和晋国的尴尬对峙中,虞邱和孙叔敖这样顶尖人物的意见在楚成王心里重若千斤,所以楚成王能够力排众议,坚定撤退。

入夜,伍参在楚成王大帐外徘徊甚久。

就算自己的建议被令尹孙叔敖和元帅虞邱否定,伍参还是坚信自己的意见对于楚军是最好的选择。

终于,伍参求见楚成王,无论如何,他要为楚国争取走出怪圈而努力。

楚成王见到伍参并不惊讶,今天的会议中,伍参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确的。可是伍参一见到楚成王就开门见山的问道,“主公准备放弃郑国吗?放弃我们浴血奋战多日、牺牲无数将士性命打下来的郑国?”

这问句如此犀利,楚成王不由得凝重起来,他正色回答道,“寡人不会放弃郑国,就是因为和晋军一战未必获胜才下令撤退的。”

伍参激动的再次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楚军这次撤退,那么晋军来到郑国,正好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那时候郑国还不是会回到晋国麾下?那我们楚国白白扮了恶人,反而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