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亲临东周-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祭足这次称病并未与之同行。
大将原繁私底下问祭足,多好的公费出国旅游机会,齐国素来财大气粗,跟着去多好啊,干嘛不去?
祭足淡淡一笑,说道,“齐僖公残忍凶悍,忽然提出会盟,必定有所图。而且齐国是大国,并且一直念着先君郑昭公的好处,郑厉公他们都不买账,怎么忽然对亹热心起来?”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原繁恍然大悟,“照您这么说,这次会盟不见得是好事啊?”
祭足忽然凝神道,“大国难测。如此急切会盟,必有奸计。恐怕吾君性命不保……”
会盟之日转瞬即到。
高渠弥引郑侯亹登坛,与齐襄公寒暄一番,孟阳捧上血盆,跪进请盟。这仪式要举行了,齐襄公和郑侯亹,就算会盟成功。
齐襄公忽然大声问郑侯道,“先君昭公,到底是因为什么死的?”
郑侯亹脸色大变,这齐襄公在这个节骨眼上问此事,居心何在?谁不知道,郑昭公是因为我被高渠弥杀死的?郑侯亹一时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高渠弥上前一步,代替郑侯回答道,“先君因病弃世,此事怎么敢劳烦齐侯过问?”
这话说的绵里藏针。傻子都知道高渠弥说的,是一个借口。但是后一句话也说明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儿,您一个外人恐怕不方便问。说难听点就是关你什么事?
齐襄公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装作不知,“听说郑昭公冬祭遇到了强盗,好像不是得病去世的吧!”
高渠弥心里暗骂,多嘴贼,此刻偏揪住不放了。没奈何还得小心应对,说道,“先君本来有寒疾,加上遇贼受惊,故而辞世。”
齐襄公没完没了,反而问,君侯外出必有警卫,这贼人从何而来呢?
高渠弥索性名人不说暗话,说自古嫡庶争位,各有从人。有贼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齐襄公又问那贼人捉到没有?
高渠弥当然说没有捉到。
齐襄公忽然发难,道,“弑君之贼,现在此处,还劳烦你去捉?高渠弥,你这个弑君逆贼,还敢欺骗寡人!来人啊,给我拿下了逆贼,我与郑昭公报仇雪恨!”
齐襄公一个挥手,王子成父与管至父两位大将,率领先前埋伏下的人马一起将盟坛包围,力士石之纷如将高渠弥拿下。
郑侯亹此时双膝跪倒,叩头不已,大叫着这都是高渠弥的主意,与我无关!求齐侯饶命!
齐襄公鄙视的一笑,“既然知道高渠弥谋逆,为何不去讨逆?你现在自己亲自去黄泉向先君分辨吧!”
早有齐兵上前,将亹乱刀砍死。
齐襄公看着这一幕血腥惨景,对高渠弥说道,“你的主公已经去了,你还想免除责罚吗?”
高渠弥倒有几分鼓起,虽然浑身颤抖,但是依然大声对齐襄公说,“我的确是有罪,但求一死。”
齐襄公命令将高渠弥带至齐国,将他车裂在南门。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的头与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辕上,分五个方向。行刑之时鞭打拖车之牛,那是筋断骨折,血肉分离,将人分尸而死。实在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齐襄公命令将高渠弥五牛分尸,当然不止是为了给郑昭公报仇,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此立威扬名。
高渠弥为了避免郑昭公对自己不利,弑君谋逆,到现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齐襄公命令将高渠弥的首级悬挂在南门之上,号令:“逆臣视此!”亹的尸体,被草率葬在东门之外。主要是当时乱刀砍死,实在不方便下葬。
做完这些事情,齐襄公派出使者,投递国书给郑国。这国书上单说高渠弥弑君谋逆,擅立庶孽,今日寡人已为郑国先君讨逆。愿郑国改立新君,重修旧好。
原繁听到齐国国书的消息,感叹不已,祭足果然料事如神!
郑国诸位大夫一看这也没招了。虽然说卫国当日州吁变乱,石碏求助于陈国,那是有卫国大臣主持的外国援助;如今这齐襄公也忒托大,擅自插手别国国政。可是事到如今,高渠弥都被五牛分尸,亹都被乱刀砍死了,还能怎么办?只能另立新君。
只是这却带给郑国国局一个变数。
郑庄公的三个儿子,世子忽和公子亹都已经被杀,就剩下公子突还据守栎。果然这另立新君的消息一传出来,就有大夫叔詹提议,为什么我们不迎立公子突呢?他可是我们的旧主啊!
提出建议的叔詹的确有点缺心眼儿,不是一般的缺。
公子突仰仗宋庄公,威逼祭足,谋逆篡权得国,虽然人在栎地,可是从国家而论,公子突由于与宋庄公的纠纷带给郑国许多后患;从个人角度而言,公子突曾经试图杀害祭足,已经和祭足结仇。而祭足是郑国真正的权臣,试问提出这样的建议,除了得罪祭足还能得到什么结果?
果然祭足回答道,“出亡之君,不宜再辱宗庙。不如立公子仪。”原繁极力赞成。于是郑国立公子仪于陈国,继承君侯之位。立祭足为上大夫,原繁为下大夫。
公子仪意外的继承君侯之位。要说公子仪的人品还是比较沉稳,登基之后他派祭足主持国政,修政恤民,并且积极和外国搞好关系。比如他派使者出使齐国与陈国,与这两个国家修好;甚至受命于楚国,许以年年纳贡,永远做楚国的属国。
郑国经历了嫡庶之争,终于安定下来。
公子突虽然有栎地这个根据地,但是一时之间也无机可乘。
再说王姬来到齐国,与齐襄公如期成婚。这王姬容貌秀美,品行端庄,偏是齐襄公很不喜欢。
为什么?
齐襄公最不喜欢的就是良家妇女。王姬言行不苟,贞良贤淑,最让齐襄公受不了。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好色大胆之徒,所以两个人始终没有心灵的共鸣。
数月之后,王姬逐渐在宫里听说齐襄公与文姜的风言风语,不由得万般悔恨:如何千挑万选嫁给如此禽兽之徒!自己虽然身份高贵,奈何命苦如此!
王姬整日郁郁寡欢,不到一年,居然就患病。齐襄公又不甚上心,居然就眼看着王姬撒手人寰。
齐襄公不悲反乐,心想这下子可解放了。于是齐襄公更加肆无忌惮,借游猎之名,不时外出,前往禚,派人接来文姜,公然同居。
但是齐襄公心里也害怕鲁庄公生气发怒,招来祸患。自己的亲舅舅和亲妈同居了,搁谁都得抓狂。
为免除祸患,齐襄公想出一招:武力威胁、震慑。
这次要打谁?
非纪国莫属。
这是当日齐僖公病危之际专门嘱咐的。那今日正好杀鸡给猴看。
齐襄公亲帅重兵袭击纪国,夺取郱、鄑、郚三邑属地,并派人传话给纪侯:速速投降,以免灭国之祸!纪侯听说此话,知道齐国和自己算是结下了死仇,但是他宁死不屈,派人去鲁国求救。
齐襄公这边传出号令:有敢救纪者,寡人先发兵伐之!
鲁庄公派使者出使郑国,约郑国一同救助纪国之难。偏郑侯子仪忌惮郑厉公突日夜窥视,不敢出兵,居然就推辞了此事。其实齐襄公杀害高渠弥与亹的惨景,对于郑国来说还是具有威慑之力的。
不知纪国终究命运如何?
第五十五章 随心所欲
齐国大军压境,纪国不得已又向鲁国求救。不料今非昔比,齐襄公一道恐吓口信,就让郑国不敢发兵。鲁庄公独自出兵,总是胆战心惊。鲁军行至滑地,留宿三晚,居然做一短暂旅途,无声无息的返回鲁国。大约鲁庄公觉得如果不发兵对不起纪侯,发兵又肯定得输给齐襄公,不如走一段路程,乖乖回家算了。看来鲁庄公实在没有乃父善良大义之风。
纪侯知道了这些消息,知道单凭区区纪国,是绝无可能击退齐兵的。此时真不知道怨谁好,是该怨祖宗没眼色得罪齐国,还是该怨鲁桓公救人不救到底,或者是鲁庄公见死不救……
纪侯百感交集。
可是无论想什么都无法改变纪国灭亡的事实了。
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纪侯将妻子、城池交给弟弟赢季,在宗庙恸哭一场,居然就此半夜出城,无影无踪了。想来在乱军之中,纪侯的处境相当不妙。
赢季召见纪国大臣,哥哥的失踪领纪国上下恐慌无比。可是对此他有自己的主意,他问各位大臣一个问题:“为国家而死与保存社稷,那个比较重要?”
各位大臣回答当然是后者。
赢季长叹一口气,“为保存社稷,还能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其实,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他心里已经有了保全国家的计策。只是,这个计策对于他本人来说,太过耻辱。而且恐怕会引起举国愤怒。现在这样启发式的提问之后,想来不是傻子,当能拥护自己做出正确却沉痛的决定。
赢季当下写下降书,原为齐国外臣,只求能够守护宗庙。
一方诸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齐襄公同意了这个投降的请求。在齐襄公看来,既然纪国已经举国投降,并且齐国兵威所致,绝对在诸侯中立下无上荣光,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至于当日父亲齐僖公所言,为祖先报仇云云,不过是借口罢了。别说祖宗不被冤枉也得死,就是被冤枉了,真想报仇还能等到今天?等着加利息吗?不过是齐国强大,欺辱小国的一个借口。就算没有这个借口,齐国也会寻找其他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父亲齐僖公之所以对纪国念念不忘,主要还是当日被纪国纠合鲁国、宋国击败一事,实在太伤害自尊心导致。
得到了齐襄公的许可,赢季将土地、户口文件、数据全部报至齐国,并且在投降仪式上叩首哀求。他做的很认真,很真诚。这不是为了他自己,是为了纪国的百姓。
齐襄公得意洋洋,命令手下收起纪国送来的户口等物,在纪庙之旁割三十户给纪国宗庙,命令赢季为庙主。赢季的投降,令纪侯从一方诸侯成功转变成为一个小地主。
可是,这屈辱的行为,保护了纪国不致生灵涂炭。
勇敢的面对现实,保护每一个生命,也是一种美德。
纪国伯姬在这场变故中受惊去世,齐襄公命令以夫人之礼葬之。此举当然不是因为伯姬与齐襄公沾亲带故,而是由于伯姬的娘家是鲁国宗室。虽然自己一道命令吓得鲁庄公短途旅游,但是毕竟齐国、鲁国渊源颇深,齐襄公始终不愿意过于得罪鲁国。厚葬伯姬,给她一个君夫人的身份,鲁国面上也算有光。
伯姬的妹妹叔姬,是当年为伯姬陪嫁而来。如今纪侯已经失踪,伯姬去世,齐襄公准备将叔姬送回鲁国。可是叔姬拒绝了。叔姬道,“妇人当然出嫁从夫。叔姬生是赢氏人,死是赢氏鬼。”没有了丈夫和姐姐的庇护,在一个被征服的小国家里,叔姬接下来的生活无疑是艰苦而又难以想象的。可是始终会有这样有人格的人存在,不论男女。齐襄公虽然不能理解叔姬的倔强,可是他依然听从了叔姬的要求。几年之后,叔姬守节去世。
周庄王七年,齐襄公灭纪国。
同年,楚王熊通因随侯未来朝见,在伐随路中去世。要说打仗的决心,还得数此时的楚国。楚王都已经驾崩了,楚国令尹斗祈、莫傲屈重,居然秘不发丧,从小道发奇兵直逼随城。随侯忽见楚军天降,心胆俱碎,痛快求和。屈重还伪造王命,与随侯结盟。大军直到汉水,方才为楚王熊通发丧。侵略者的心不成就,看来死不瞑目。
熊通之子熊赀即位,是为楚文王。
再说齐襄公凯旋而归,文姜居然在祝邱迎接齐襄公。这身份可古怪了,说是妹妹吧,文姜是鲁桓公的夫人鲁庄公的母亲,齐国凯旋,可与鲁国夫人何干?说是情人,那文姜实在厚颜无耻之极。
文姜与齐襄公在祝邱欢会仍不满足,甚至连同齐襄公一同来到禚地,寻欢作乐。齐襄公志得意满之余,居然让文姜写书信叫鲁庄公来此地见面。或许齐襄公觉得,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何不将外甥叫来看看?他没想想,鲁庄公来了何以自处?看看自己的母亲和亲舅舅同居的愉快否?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鲁桓公?
谁知鲁庄公居然接到信,还真来了。文姜命令儿子鲁庄公以外甥之礼拜见齐襄公,鲁庄公不得已从命。齐襄公得意洋洋,居然还将厚葬伯姬之事学说一遍,鲁庄公一看这是卖好邀功呢,不得已又是一番感谢,心里早暗骂千百遍。
齐襄公大喜过望,厚待鲁庄公。
这时候齐襄公宠姬刚诞下一女,文姜为将齐国、鲁国紧紧联系,以鲁庄公还未有夫人为名,命令鲁庄公就娶了此女。
鲁庄公心里恨死了齐襄公,还能娶他女儿?他找了个借口,说这都是亲戚,恐怕不合适吧!文姜反倒发怒,说你是不是想疏远母亲家啊?齐襄公也觉得此事不妥,年龄差距太大了啊!不料文姜说,那就等二十年再嫁也不晚啊!齐襄公恐怕文姜生气,鲁庄公也害怕违抗母亲的命令,居然成就此事。
荒唐之女无出文姜之上。
与亲哥哥的荒唐爱恋,导致丈夫被害。没脸回到鲁国,却借机与哥哥鸳盟重温。现在又逼着儿子娶小于自己二十岁不止的表妹。
这就是文姜。
所以心灵美还是很重要的!
从鲁庄公的角度看,他继承了父亲鲁桓公善良的本质,但是太过懦弱。鲁桓公在齐僖公不同意饶恕纪国的时候,尚能奋起一战,但是到了鲁庄公这,就变成了短途旅行。
既然知道了父亲是被母亲害死的,而舅舅就是凶手,即便不能为父报仇,是不是也应该不再敷衍?和荒唐人见面,难免行荒唐之事。为何不能从根源拒绝?
鲁庄公与齐襄公并辔而行,一起田猎。鲁庄公箭不虚发,路有行人开玩笑说,这是我们主公的假子啊!鲁庄公怒而派人杀之,齐襄公也不以为意。
这时候的鲁庄公,带给屈辱的不止是自己,更是整个鲁国。
文姜自从鲁庄公与齐襄公共同田猎之后,更加肆无忌惮,经常与齐襄公会面,甚至留宿齐国宫中。
齐襄公度假完毕回到齐国都城,首先来见他的,便是被推翻来此避难的卫侯朔。也是齐襄公另外一个妹妹宣姜之子。卫侯朔当然知道齐襄公一举拿下纪国,心情正好,赶紧提出,舅舅啊,快帮助我回到卫国吧!咱们什么时候攻打卫国?
齐襄公说,现在反正王姬也去世了,没什么大障碍。那我们就联合一下别的诸侯看看。
可见齐襄公此人禽兽之心。王姬去世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你齐襄公所作所为去世的吗?去世了就没关系了吗?难道不曾是你结发妻子?妻子去世了就攻打妻子的姐夫或者妹夫?
齐襄公约会宋、鲁、陈、蔡诸国,一同讨伐卫国。
周庄王八年的冬天,齐襄公出兵车五百乘,先与卫侯朔至卫境。其他四国诸侯宋闵公捷、鲁庄公同、陈宣公杵臼、蔡哀侯献舞各自引兵汇合。
卫侯黔牟一看,这齐国居然能联合五国之众伐卫,这可不是卫国能应付得了的。卫国召开紧急迎敌会议,并且派出大夫宁跪出使周朝,请求支援。
宁跪将五国伐卫的消息带到周朝,周庄王在朝堂之上询问诸位大臣:“谁能帮助我救卫国啊?”
各位大臣面面相觑,心说主公这头一句话就说错了。谁能帮你救卫国,那意思是你准备救啊?你能救得了吗?
周公忌父与西虢公伯都说,这齐襄公此举不念王姬之亲,纠合四国,进攻卫国,实在大不应该。可是以此五国之力,恐怕无人能敌。
周庄王顿时郁闷了,意思是我还救不了了?
最后面忽然闪出一人,大声启奏道:“此言不妥!”
周庄王凝神仔细一看,是下士子突。子突见周庄王已经注意到自己,立马上前仔细启奏道,“立黔牟是得到您的许可的。您既然立了黔牟,那肯定废了朔。齐襄公如今不以王命为顺,反倒以纳诸侯为顺,实在牵强!”
虢公一看,果然二货年年有。现在是实力说话的时候,你论什么顺不顺?谁的拳头大,谁的理顺!但是不得已虢公还是仔细劝说周庄王,要打仗,还是必须量力而行。当年伐郑一役,先王率兵亲征,被祝聃射中肩膀。现在已经历经两世,我们也没处罚郑国。何况现在五国联合,兵力十倍于郑国,如果我们贸然出击,恐怕自取其辱,无济于事。
下士子突目视周庄王,又有进言。
第五十六章 幸福终结者
齐襄公顺风顺水,纠合四国,攻击卫国。
这可给周庄王出了个大难题。
作为周天子,眼看着齐襄公兴风作浪,那肯定说不过去。可是如果出兵救卫,自己又没这个实力。
朝堂之上,诸位大臣争论起来。
虢公的实话,让周庄王心里难过,这天子当到这份儿上太憋屈了!还好下士子突,带给周庄王一丝惊喜。按照子突的看法,千古万事绕不过一个“理”字,如今王命所在,那就是“理”。如果坐看齐襄公胡作非为,那是是非颠倒,天下从此再不会有王命这回事了!试问诸位大夫谁能有脸面说自己是王朝卿士?
这一番话说的虢公和诸位大臣哑口无言。
的确凡事绕不过一个“理”字,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一味推脱,虽说是形势所逼,但是也确说明大家都是无能无心之辈。
周庄王此时方觉得长出一口气,朝中还算有敢说话的人。他看着子突,问道,“既然子突言之有理,如果本王兴兵助卫,你能当任其事吗?”
这话问的顺理成章。既然大家都准备装傻了,你把话说明了非打不可,那看来你有这本事。子突启奏道,“行军打仗,这是司马的职责所在。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人能担任这个重任,我愿意全力行之!”
周公一看,这上来先说自己是非专业的,那得问问,你带军打仗,能胜利吗?
子突慷慨激昂的回答说,“我如果出兵那是奉王命形势,有列位周王保佑,必能让四国幡然悔悟!”
说到这其实周庄王应该看明白,这子突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患者。满口仁义道德,但是缺少权变。不懂得世界实际的法则。如果子突能有些巫术法术神术,或者还能有奇迹,但是都寄希望于列祖列宗了,还能胜利吗?
周庄王这时候大概被子突说的也激动了,居然肯定了子突的意见。卫国大夫宁跪先行启程回国,王师随后便行。
却说周公与虢公,见这子突说的大义凛然,倒真怕子突此行建功立业,到时候岂不是将权力拱手让人?有心刁难,只给子突兵车二百乘。
要知道单齐国一国便发兵车五百乘,何况还有其他四国之众?但就战斗力而言,齐国一国就够周军喝一壶的了。加上还有曾经重创周军的鲁军,结果实在不妙。
不料这子突居然不以为意,在太庙祷告一番,大约是祈祷周天子诸位祖宗,快快显灵,保佑我们此次大捷之类的话。
子突率领周军启程。
这时候五国之君已经兵临城下,公子职与公子泄率领卫军拼死抵抗,就盼着援军到来。
谁知子突兵马刚到,五国联军不等子突安营扎寨便大杀一场,周军居然就此全军覆没。
子突感慨道,“吾奉王命而死,不失为忠君之鬼矣!”随后子突手刃十余名对手而死。
恐怕周庄王在现场得跳起来唾骂,你是忠臣了,流芳千古了,你至国家和寡人与何地?
可知贾宝玉平生最见不得文死谏,武死战,说这最是无能可怕害人之辈,实在是很有道理。
这样的人看似仁义道德,实际是沽名钓誉之辈。如果真有能力,真为了社稷江山,黎民百姓,就应该扭转乾坤。再不然,做不到扭转乾坤,也可以扬长避短,不必非要将百姓陷于水火之中。
大丈夫能伸能屈。
做不到这点,还要连累整个国家、百姓,实在是蠢材。
卫国守军听说周军一到就被杀散,也没指望了,顿时兵败如山倒,作鸟兽散。齐兵首先登城,其他四国随后攻入城内,放入卫侯朔。公子泄与公子职加上宁跪保护黔牟逃走。不料路上遇到鲁兵,这时候看出来忠臣了。宁跪一见被鲁军包围,自顾自先行逃走。剩下几位宗室公子被鲁军所抓获。宁跪一个人逃往秦国。
鲁国不敢私自处理这几位要犯,交给卫国。
卫国也不敢擅自处理,将几人交给齐国。
齐襄公命令将公子职与公子泄斩首,因公子黔牟是周王之婿,与齐襄公有连襟之情,放归周朝。
卫侯朔重登大宝。
卫侯朔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开府库,馈赠齐襄公。
看来这卫侯朔是从郑厉公的事情上接受了不少教训,处理不好外援待遇,很有可能因此倒台。虽然齐襄公是自己亲舅舅,但是礼数也不能少。关键时刻,还得银子说话。
齐襄公却比讨要酬谢的宋庄公好说话,将金银分给鲁国一半,意思是犒劳鲁庄公此次功劳。另外让卫侯再出金银,犒赏其余联军各国。
卫侯朔如愿以偿,经历此战,卫国国库一扫而空。
齐襄公回到齐国,心里还是害怕周庄王再来讨伐。毕竟自己一介诸侯,敢对周天子动手,而且还剿灭周军,可说大逆不道。如果周天子真要犯起二来,可是大大不妙。还是早作准备为好。
于是齐襄公命令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领兵守住葵邱,来遏制东南之路。二位将领临行之前问齐襄公,此次驻守葵邱,不知何时期满?正好齐襄公正在吃瓜,顺口回答道,“此时正好食瓜,明年瓜熟时候,派人代替你们。”二将领命而去。
不觉又是一年光景。连称和管至父在葵邱驻守,有戍卒送上瓜果。二将一见瓜熟,想起来齐襄公的话,时间已到,主公为何不见命人来代替呢?
于是两位将军派人前往齐国都城打探消息。不多日来人回报,主公与文姜度假去了,根本没在都城。大概有一个月了。
连称一听大怒,王姬去世以后,本来就应该我妹妹是正室夫人。无道昏君,让我妹妹独守空房,自己和亲妹子外出旅游作乐!让我们在这戍守边境!我非杀了这昏君不可!
连称找到管至父商议此事。
两人在葵邱戍守一年,感情颇深。管至父为人老成,建议还是给齐襄公一个机会。万一齐襄公忘记自己说的话了呢?不如先请示齐襄公,找人代替我们。如果他许了,这事便罢。如果他还是不许,说明他故意恶心我们俩,那时候军队离心,就可以推翻这个无道昏君!
连称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找人给齐襄公送瓜。齐襄公看了连称送的瓜,好不奇怪,好端端的送什么瓜?来人谨慎的请示,是否可以及瓜而代?
齐襄公不由得大怒,好你个连称,居然拐着弯儿的说寡人不讲信用!还用上道具了!看把你能耐的!齐襄公怒气冲冲的回答来人,“代与不代,都是寡人说了算。寡人说代就代,说不代就不代!等明年瓜熟吧!”
齐襄公的见解和一副对联相似,那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可惜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连称和管至父是将领,而且是手中有兵权的将领。如此侮辱一个率兵将领,后果可想而知。
果然连称得到消息,同样怒火攻心。他立刻找到管至父,哥们,不反不行!
管至父心思细密,献上一计:要想成功,必须找个内应。
连称疑惑的看着他,谁?心想我妹妹可不行。
管至父说道,“公孙无知。”
根据管至父的情报,公孙无知是公子夷仲年之子。齐僖公和夷仲年是同母而生,当然也是同父。加上夷仲年身为齐国大将,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齐僖公因此特别宠爱夷仲年与公孙无知。那公孙无知更是从小养在宫中,与世子无恙。齐僖公辞世之前,特地托世子诸儿将来要好好对待公孙无知。可是这公孙无知小时候曾经在宫中和齐襄公角力,把齐襄公绊倒在地。齐襄公心里不痛快,就记仇了。等有一天,公孙无知与大夫雍廪争辩,齐襄公更加气恼,找个借口黜退公孙无知,待遇减半。据说公孙无知从此恨上了齐襄公,早就想造反了。我们如果秘密联系此人,里应外合,必能成功。
齐襄公睚眦必报,气度狭小,如今可谓祸到临头。
连称忙问,那大概得什么时候呢?
管至父说道,“主公喜欢田猎,随便找个他外出的机会,那不是很容易吗?”
连称紧接着说,我妹妹在宫里肯定知道消息。等我修书一封,让我妹妹通风报信,必定万无一失。
连称又派人送密信给公孙无知,在信里当然先为公孙无知的可悲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同时说明自己和诸位军士被齐襄公“及瓜而代”耍的团团转,准备起事反叛。如果有机会的话,三军将士将拥戴公孙无知,同时,自己的妹妹连妃将在宫中作为内应。希望您抓住机遇,登基为侯。
公孙无知得到这封书信大喜过望,天哪,这果然是老天开眼,哪位仙女姐姐保佑我公孙无知,天降奇兵,让我得登大宝?立马修书一封,表示同意。并且还派人送密信给连妃,约同起事,将来事成之后,封连妃为夫人。
一场瓜熟引发的血案,蓄势待发。
第五十七章 齐襄公之死
齐襄公任性而为,虽然自己痛快了,但是无形之中树立了许多敌对面。而他对于军队的不守信用,导致了这次政治危机。各方面反对势力进行了联合与利益分配,眼下只需要一个时机,便能推翻他。所以齐襄公看似霸气无比,实际上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看不清楚形势,将自己推到了危险边缘。
周庄王冬十一月,齐襄公得知姑棼之野有一座名为贝邱的山,其山虽不险峻,但植被茂密,广有野生动物。齐襄公来了田猎的兴致,命令徒人费整顿车徒,下个月进行户外运动——到贝邱打猎。
连妃得知此事,将消息传递出宫,告知公孙无知,无知星夜将消息传递至葵邱。连称大喜,这谋逆流水线刚一成就,机会就来了。连称准备趁着主公出猎的机会,我们引兵入内,拥立公孙无知,岂不是很方便?
管至父却频频摇头,说道,:“我们拥立公孙无知容易,您准备把主公如何处置?到时候他出奔国外,随便号召四五个国家来攻打我们,还不是易如反掌?不如我们先到贝邱,将主公除掉,然后再拥立公孙无知比较妥当。”
随着斗争的激烈,诸侯因为失败而出奔的几率变得更小。随着卫侯朔与郑昭公等人复位成功,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如果不从肉体上消灭竞争对手,出于投机心理,总会有国家支持对手卷土重来。就算不能成功,也将造成国内动荡不安。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不如斩草除根。
所以管至父此言一出,连称立时表示同意,命令葵邱守军,准备前往贝邱。这些守军驻守葵邱已久,对于齐襄公不讲信用的“及瓜而代”颇有意见。如今有机会翻身,自然乐于从命。
齐襄公对此一无所知,依然在十一月朔日,率领力士石之纷如与幸臣孟阳一般人等,驾鹰拉犬,呼呼啦啦的往贝邱出游。
到了贝邱此地,果然有些意思。隆冬之中,按说应该草木皆无,可是此地居然郁郁葱葱。原来此地植物繁杂,多有松柏等物,故此冬季也能如此葱茏。
齐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