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中国近代史-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0月15日,德国空军倾巢出动,把盟国空军打得只有招架之力,全然失去了前几日的威风。德国飞机遮蔽了天空,盟军措手不及,数量、质量、飞行员,盟军没有一个方面占上风。德军飞行员训练有素,久经实战考验,正是颠峰时期。一日之内,盟军就损失飞机230多架,舰艇十多艘。

与此同时,凯塞林元帅指挥大军,开始了全面反攻。在西西里岛上,除了二十五万德军,还有十万余意大利军。但考虑到意军的战斗力,凯塞林元帅直接放弃了使用意军的打算,仅命令其防守。

从德军反攻开始,仅仅两个小时,盟军的伤亡人数就超过了其开战以来的伤亡总数。盟军战线全线动摇。

随后的三天三夜里,盟军是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德军有意识地对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军战线施加了更多的压力,使其率先崩溃。并从打开缺口的侧翼,向蒙马利哥的第八集团军猛攻。

希特勒对此结果非常满意,他骄傲地宣称要“把西西里岛变成美英联军的坟墓”。据说,他还有意把驻扎在希腊的隆美尔也派往西西里岛指挥作战,“一雪前耻”。

空中的战斗更是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每天盟军和德军被击落击伤的飞机都在百架以上,双方损失都很大。德国空军凭借着数量优势和飞行员的素质,慢慢占据了上风。

10月21日,德军已经夺回了西西里岛大部,把盟军压制在了锡拉库扎、奥古斯塔和杰拉等几座海滨城市里。

此后的撤退,对盟军来将,是一场永远也不愿回忆的恶梦,被俘虏的盟军官兵就超过了十万。戈林这一回没有提什么“空军就可以消灭盟军”之类的鬼话,希特勒也没有干预前线指挥,至少没有作出不切实际的指挥,还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了补充。

希特勒也真是急了,北非的失败,对他的影响很大。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国已经竭尽全力,没有多少战争潜力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苏联战争的胜负已定。这是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只要坚持过这段时间,德国此战就一定会赢。

此时此刻,希特勒分外容不得失败。此前盟军在北非的战斗进展顺利,使很多德军准备就绪,尚未来得及投入到北非战场。这回都用在这里了。

再说,有中国军队在,希特勒也可以放心的调动军队。

希特勒调动的空军,都是从斯大林格勒调回国的。其它地方的空军调动不多。大部分德国空军调走了,苏联人的压力是小了些儿。但从一比六,上升到一比四,并没有改变战局。有德军是俩个五十,没有德军就是一个一百,一样的压倒多数。

中国空军在苏联战场还有七千多架。从斯大林格勒到叶卡捷琳堡,中国空军的战机也有五千多架,仍占据了绝对优势。在配合德军作战时,中国空军也只负责支援斯大林格勒一带。

从中国入苏作战以来,已经损失飞机上千架。空军为了弥补损失,已经订购了三千八百架各式飞机。希特勒为了补充自己的军火生产能力的不足,也开始从中国大量订货。这一回,便从中国预订了一千零五十架战机,二千辆坦克,还有火箭炮之类的。

性能相仿的中国武器,价格要比德国的同类产品低不少。这是因为设计理念不同。中国的军火同时强调性能和价格。德国的武器则讲究完美。这也使德国的武器生产速度缓慢。

过于精致的东西,很难大批量生产,如,德国的IV坦克。无法批量生产,又会使价格上涨,不适宜普及,其形成的战斗力也就很有限了。质量差距不大的时候,战争绝对是数量胜过质量的。

德国还从中国大批采购了弹药。反正,中德两国的多数弹药口径都是一致的,可以直接使用。
'小说下载网 。。'
这些订单,既代表了希特勒的感激,也源于对德国武器生产速度的失望。

德国的新式坦克虎式重型坦克,月产只有二十几辆,而IV坦克的改进型也是月产不足两百辆。这样的速度,怎么能够打赢战争?

苏联每月可以生产T…34,及性能在T…34以上的各类坦克,超过700辆。如果没有中国的参战,苏联的产量还会持续上升。由此看来,两国的胜负一目了然。

就连没有转入战时生产的中国,每月也可以生产猛虎坦克580辆之多——持续扩军的结果。而筹建中的北方特种车辆厂,设计月产量也在四百辆,并预留了扩产的空间。

猛虎的性能还在IV坦克和T…34之上。各方面性能也不逊色于德国黑豹坦克,就是猛虎的装甲薄点儿。太平汽车厂也对猛虎进行了改进,加厚装甲、增强火力,更换马力更大的发动机。只是限于原有的设计及生产线,猛虎的改进不大。以装甲为例,正面装家从80MM增加到95MM,也就到了极限。再改的话,就得大动干戈,那就不如重新设计一款,新建生产线了。

不过,作为暂时的替代产品,希特勒还是很满意的。这次德国订购的坦克,就都是猛虎…改。

希特勒的想法不错,却没有考虑德国工业的现状。德国的工业产品,质量全球第一,但价格、性价比和生产速度,就很令人发指了。估计希特勒是有的等待了。可以预期,如果德国戴姆勒…苯茨公司等坦克生产商,不能够改进工艺,减少制造环节,提高生产速度,今后猛虎…改进型坦克都会成为德军的制式装备之一了。

这是件好事,也不是好事。具体要看从哪方面考虑。罗斯福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不会高兴,但中国现在与德国并肩作战。如果德国失败了,中国就得自己跟苏联打下去。孰轻孰重,非常清楚,我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我双手合什,默默地祈祷,‘罗斯福,你可要理解我,理解万岁嘛!’

罗斯福哪里还有心思管什么‘理解万岁’,如果我现在出现于他面前,我的人身安全肯定会受到威胁。

罗斯福撂下越洋电话,半晌沉默不语,说什么呢?他与丘吉尔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丘吉尔的话语里,罗斯福感受到了切骨的痛恨,对象不言而喻。但是,两人都没有对中国宣战的打算。中国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世界大战了,如果再推一把,把中国也拉下水,这场战争就没完没了了。

想想中国的七亿多人口,和毫不亚于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罗斯福就觉得不寒而慄,这么下去可不行,得想个办法把中国拉到自己这边来……

正文 第142章[全]

罗斯福设想的是不错,一时间却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来实施。

毕竟,美、英、苏三国对德国宣战,而德、中两国对苏宣战,苏联战场一日不分出个胜负,就总是个问题存在。但是,罗斯福却无意放弃苏联了。云爆弹威力再大,也与美国无关。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准备独占这一技术,这也是预计中的事情。各国一番间谍大战,也没有多少收获。

就美国的情报看,绝大多数外国人在中国都接触不到重要技术。他们通常在大学和普通研究所里工作。不是说,这些人的研究不重要,待遇不好。但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很少直接发挥作用。少数杰出人才,从事保密级别很高的研究工作,却被严格控制住。

美国人直接参与到两个方面的重要研究,一是火箭,一是电子。很遗憾,火箭专家已经病入膏肓,为癌症晚期,没有多少时日了。安排其回国的事宜,在中国的阻挠下,没有进展。电子专家是研究电子管和真空管,不是晶体管和半导体,也不是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是个全新的领域,罗斯福不清楚它的意义。

根据情报显示,在保密级别不是很高的重要研究所里,就已经可以接触到每秒运算千次以上的电子计算机,其性能超过美国正在研制的台式计算器性能的几百倍。为罗斯福讲解的数学家表示,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大量的计算,如果美国拥有类似的设备,起码可以把原子弹的研制提前一年完成。

罗斯福立刻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潜力,同意了专家的提议,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投入。保守估计,中国在电子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上,要超过美国十~十五年。

可恨的是,美国两年前就知道了某些信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罗斯福有意识地加大了对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的收集,并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小组,对获取信息加以分析。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可以是研究中避免绕弯路,节约无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还是说苏联,中国既然想垄断云爆弹技术。那么,在短期内,云爆弹就不会对美国形成威胁。再过几年的话,美国原子弹研究成功,威胁就是相互的了。

不过,罗斯福也清楚,苏联的失败必不可免。

中国在占据主动,优势很大的时候,表现的很理智,限制了云爆弹的使用。一旦苏联威胁大增,中国会否依然如故,罗斯福觉得前景悲观。仅此一项,就已经决定胜负了。

罗斯福不知道,中国拥有多少颗云爆弹,但他得到了一个消息‘云爆弹成本不贵’。而一般说来,廉价的东西,都易于普及和生产。

当然,如果同斯大林说的一样——‘中国人没有多少云爆弹’,那自然最好。但看中国军方肆无忌惮地在一座小城市,就使用了十来云爆弹,并准备继续使用。罗斯福就感到怀疑。也许中国人限制使用云爆弹,是在演戏,但如果不是呢?

不管怎么样,罗斯福都不会对中国宣战。以常规战争来看,苏联也不可能打赢中国,更别说中德两国了。苏联失败是注定的,罗斯福也不会同情苏联人。

然而,罗斯福准备加大对苏联的物资援助。苏联人的失败越晚越好,苏联坚持越久,就会更多地削弱德国,还有中国。想来中国人也不会对此不满,这也算是潜规则了,大家心知肚明,都会悄悄地进行。

至于开辟第二战场,美国人流的血已经够多的了,斯大林也不应该再奢求。

想到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惨败,罗斯福就一阵儿头疼,事情很麻烦……

事情真的很麻烦。盟军的惨败,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胜利的信心和战斗的决心。如果有消息,称斯大林正在与德国和谈,罗斯福嘴里说不信,心里却会产生怀疑。无它,盟军这一败,几个月内是甭想开辟第二战场了。搞不好拖上个一年半载,也说不准的。

问题在于,苏联还能坚持到时候不?

这个问题拿来问一百个人,恐怕九十个人都会给出否定答案。

这种情况下,斯大林若不想和谈,才见了鬼的。上一次和谈,被希特勒拒绝了。这回可就说不准了。德军在北非的失败,希特勒会否受到影响,这都不好说的。

希特勒就算是个疯子,也是个聪明的疯子。多半会边和谈,边进攻,想方设法分化瓦解苏联人,以便尽快消灭苏联的抵抗力量。

而斯大林也不会轻易相信希特勒的承诺,必定会要求停战,至少拖延一点儿时间。希特勒应该不会同意这个要求,最后让步的必是苏联人。

这就意味着,和谈的同时,战争仍会继续。提供给苏联的物资也会发挥作用,不会白白损失掉。

如果,苏联到了冬季还存在的话,和谈才会正式进行。要不然,不会有实质进展。双方有的谈了。

总的来说,问题不大。

以希特勒的性格而言,在胜利即将到手的时候,应该不会同苏联达成协议的。

关键问题还是苏联人的士气。假如苏联人能够守住斯大林格勒,或者在斯大林格勒失守后士气不崩溃,就应该能坚持到冬季,把战争拖到明年。经过冬季休整后,苏军还是可以一战的。

罗斯福决心要用一切办法鼓舞苏联人的信心。

需要的话,就答应斯大林六月之前出兵,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说春季出兵都行,但太假了。别说斯大林不会相信,苏联人也会产生疑虑,还说六月的好。要做好详细的作战方案。出不出兵不重要,斯大林可以用它来激励人心。

也可以答应派美国舰队,为运输物资的船队护航,确保对苏联的供给会切实的运送到苏联。这条得落实,苏联的工业区没剩下多少了。

还要增派大批援军前往北非,对德军施加压力——这是应该的,不派援兵,北非恐怕要保不住了。北非在手,欧洲的“软肚皮”就露出来了,希特勒怎么也得顾忌几分。

……

西西里岛的失败,会使战争更艰难,也会影响民众的信心,会追究决策者的责任,罗斯福却只是觉得遇到困难,并不会动摇到他的地位。

对丘吉尔来讲,问题就大条了。因北非胜利而刚刚稳定下来的议会,再次动荡起来。如果不是英军见势不妙,早已做好了防御和撤退的准备。并在失败后,快速撤离了大部分军队,丘吉尔可能又要到议会接受质询了。

然而,英军撤退的太快,又引起了美军的不满。美国人不说他们坚持进攻,不肯撤离,却强调英军先撤离才通知美军,致使美军损失惨重,被俘者众多。好在罗斯福知道关系重大,控制住了军方,如果消息公布于众,就要引起外交纠纷了。

有丢钱的,就有捡钱的。

北非战役盟军大胜,令丘吉尔满怀喜悦,墨索里尼却因而地位动摇。意大利军队屡战屡败,早已让他的威信下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在希腊,意军被希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在北非,意军被英军以一敌十,俘虏数十万;在法国,意军连法军防线都没有突破。

意军战无不败,也就分不到好处。但意大利人给德国人打了下手,却没有捞到多少实惠,支持率自然不高。而任何政权没有民众的支持,都不能够长久维持。墨索里尼政权也是这样,在意大利没人对他还抱有希望了,其统治基础早已动摇。只靠着希特勒的支持,墨索里尼政权才勉强维持。

42年,德意军又在北非被盟军俘虏了十几万。上下左右的各色人等,也就蠢蠢欲动了。

然德军在苏联战场已占据胜势,意大利国王觉得没有把握。推翻了墨政权,希特勒不肯罢休的话,德军胜利后回师一击,实不是意军所能抗拒的。加之,德军还有好几个师驻在意大利境内。种种因素加起来,才让墨索里尼苟延残喘下来。

如今,西西里战役德意军取胜,好似又给墨索里尼打了针强心剂,维持墨索里尼政权不致垮台。这也不过是暂时而已,墨索里尼内政平平,外战无术,下台是早晚的事。

在十月上旬,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忽然发现,空军前来观顾的少了。过了几天,才知道,原来希特勒把空军调回国了。可没高兴两天,就发现中国空军接替了德国空军的任务,来拜访的比德国人还勤快。

德国空军主力被希特勒调回欧洲作战,对苏联战场的态势影响不是很大,却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德国空军调走的很突然,两军配合作战,总要彼此协商一番,配合默契也需要时间。对斯大林格勒的空袭,也就空了几天。

作战是很复杂,很精细,需要密切协作的行动。中国的战场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脉南部末端地区,与斯大林格勒相距不远。为了提高效率,便把空军重新合兵一处,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空军与德军配合作战的需要,中德联合军事委员会眼看着扩大起来,成为联系协调中德指挥作战的重要环节。飞机就这么多,拳头打人总比手有力量。战线近在咫尺,互相支援配合一下,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种事不用说,也都心里有数。

于是,苏联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中国军队的风格,训练像解放军那样刻苦,作战同美军一般奢侈。守在家门口作战,补给供应比德军还要强上许多倍。德国五天内向莫斯科投了上万吨炸弹,而中国在乌拉尔防线一下午就扔了一万一千吨炸弹。一句话,中国空军空袭的更频繁,苏联人处境是一天不如一天。

十一月初,中国对苏联宣战,中军进入苏联作战,已经快四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中军基本占领了广阔的西伯利亚大地。除了少数边远地区和个别城市,从库页岛、捕鱼儿海到乌拉尔山脉,中国人成为实际的统治者。这样一来,还掌握在苏联人手里的三座城市(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新库兹涅斯克)就很刺眼了。

四个月下来,中国军队伤亡累计超过十五万人次,其中死亡和重伤残者也有三万多。在中军动用的三百万大军中,这也不是个小数字了。中国军队里都是新兵,作战方案再保守,死伤也不少。

汪道铭觉得兵也练的差不多了,训练好几年,又打了这么长时间,应该学会适应战场了,遂下令,两周内攻克三座城市。冬季要来了,汪道铭和蔡锷商量好了,在那之前还得给苏联人来次狠的。

叶卡捷琳堡、库尔干到奥仑堡和奥得斯克,这一地区面积不大,中央方面军从东进攻,西方方面军从南进攻,一旦攻下两三座城市,就都会腹背受敌,从而全线动摇。这次行动命名为“收获”,预计在十一月中旬开始。

汪道铭想先消除后顾之忧。

对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新库兹涅斯克的进攻,很顺利。几个月来,中国军队在这三座城市,付出了四万多的死伤。

注意,中国军队有飞机,苏联守军没有;中国军队的大炮数以千计,苏联守军仅为其十分之一;中国军队训练有素,苏联守军多数没有受过正规训练;中国军队拥有充足的补给弹药,苏联守军被团团包围,连饭都吃不饱;中国军人受伤,会得到良好的医疗,大多数都会康复,苏联守军缺医少药,很多人伤势恶化而死……

可想而知,中国军队死伤这么些,苏联守军会损失多少人了。中国军队又‘无耻’的采用了车轮战。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11月11日,防守最顽强的鄂木斯克,也仅抵抗了六天,就告沦陷。苏军在西伯利亚的抵抗力量土崩瓦解,剩下的都是些儿小规模的游击队了,还多半都处在边远地区。

PS:欠帐还清,无债一身轻.

正文 第143章[全]

中国军队几个月来不肯强攻,稳扎稳打,对苏军全面施加压力,汪道铭和蔡锷都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来两人不希望有太大的死伤,伤亡一多,必然会引起国内民众的反弹;二来两人知晓自己带的都是新兵,战斗力的发挥很成问题。

再说,分给中国的地盘,基本也都占领了,两人也无意去抢德国人的风头。临出发的时候,我一再地叮嘱,中国军队是配合德军作战——我刻意强调了“配合”二字,两人是心领神会。

如今一年将尽,冬季眼看就要到了,再不采取行动,发动攻势,只怕国内外都说不过去。

根据国防部的战报,中国军队参战以来,共打死/打伤/俘虏苏军百余万。与德军一场战役俘虏六十多万的光辉战绩相比,要逊色多少倍。国内很多人感到,这“与我堂堂中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太不相称了”。

在和傮锷通话时,汪道铭感叹说,“说话的人还挺谦虚,没有世界第一强国……”,他话刚说完,蔡锷就接道,“怎么没有,我给你念念不新民报对汪精卫议员的采访。汪说,想我中华,世界第一强国……”

这自是二人说笑了,但国内对中军三个月来原地踏步,还是很不满的,要求采取行动的呼声很高。

而且,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攻势已经开始半个多月了,也要求中国军队行动起来。

两人觉得推脱不过去,加上兵练的不错,也觉得跃跃欲试,这才决定在十一月来一次收割行动——在冬季来临前,攻克奥伦堡到叶卡捷琳堡苏军的防线,哪怕只攻下一两座城市,也好为来年春季的攻势做准备。

计划是定了,执行起来问题也很多。

比如说,与德军的配合问题,西西里岛的战斗是结束了,希特勒又把空军派回了苏联战场,但空战的损失,还有希特勒的截留,回到苏联战场的飞机仅仅一千出头。

所以,目前配合德军攻势的,还是以中国空军为主力。这就需要双方协商一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11月10日,收割行动开始。中国军队出动了所有可以动用的飞机,对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守军,轮番轰炸。随后,炮兵部队也开始发言,中国军队使用了所有的重火力,全线向苏军发起进攻。

部队的大规模调动,是瞒不了人的,这几处又都地处前线,早有准备的苏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战斗骤然激烈起来,却也无法轻易分出胜负。

中国军队的具体安排如下:

中央集团军从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进攻。叶卡捷琳堡位于乌拉尔上口,地势险要,有火车直通苏联政府临时所在地喀山,且距离不到五百公里。明知中央集团军的主攻方向是车里雅宾斯克,这里的守备也无人敢掉以轻心。

汪道铭指挥大军,以种种迹象惑人耳目,显示的主攻方向为叶卡捷琳堡,实际却以车里雅宾斯克为主攻方向。

同时,派出空降兵空降到敌后,截断两地与后方的联系,并进行骚扰破坏活动。

西方集团军从奥伦堡和奥尔斯克进攻。主攻方向放在奥伦堡。并派出突击集团深入敌后,进行破坏、打援等行动。

由于中央集团军占领区广阔,需要分出更多兵力防守,加上国内适当的补充,两个方面军用于进攻的部队都在一百余万。只能各选择一个主攻方向。

汪道铭打的算盘很简单,不怕你看破主攻方向,即使看破了,难道你就敢把叶卡捷琳堡的守军都调走不成——这在哪里都是个犯忌讳的举措。

遗憾的是,苏军在此处的前线指挥官是朱可夫。朱可夫这个人脾气很倔,他才不考虑政治,只要觉得自己是对的,面对斯大林也一样敢说话。

考虑到新兵众多,中国军队的指挥作战很谨慎。朱可夫据此分析,中央集团军当以车里雅宾斯克为目标,车城距离奥伦堡近,可以得到西方方面军的配合,车城一下,全线动摇。作战方案各不相同,但风格总是一脉相承的。

朱可夫不顾别人反对,调集兵力,加强了在车里雅宾斯克的防守。

但朱可夫也不能想怎样就怎样,说一不二——那是斯大林。朱可夫不管不顾,与他一样想法的人却不多。

在这个紧要关头,斯大林也有些犹豫。树倒猢狲散。船要沉了,老鼠就会跑光。接连处理了几起‘企图投降’的反动势力,斯大林的神经也有点儿敏感。斯大林是与中、德两国都有接触,要求和谈。但是,和谈得在他控制下。别人私下行动,就是有不轨的企图,没有二话,坚决镇压。考虑再三,斯大林还是决定,相信朱可夫,作战总是要冒险的,大不了就再次撤退好了。

斯大林发话后,朱可夫才能调动部队,然因时间关系,没有能够完成他心目中的部署,只调集到超过半数的兵力。

双方的计划,都没完成。

当天,空降第一旅、第三旅,被空降至车里亚宾斯克的后方,突然占据了几处无名高地,控制并破坏了乌法至车里亚宾斯克的铁路和公路,截断了给养等物资的运送。

同时,空降第二旅和地点四旅,空降到叶卡捷琳堡以西,利用乌拉尔山的地势,破坏并控制住通往叶卡捷琳堡的道路。

一般来说,这种行动都不难。

控制主要交通线路的地点,可能会有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进攻永远比防御占优势,处处设防,就等于处处分兵,处处不设防。空降行动顺利完成。

接下来,才是行动的困难之处。截断是截断了,但如此重要的通路,也会受到苏军的重视,势必会派遣重兵前来攻打。空降兵缺乏重武器,反坦克能力也不强,很成问题的。就算手持新发下来的100MM反坦克火箭筒,空降兵们也感受不到多少安全,正玩命的修工事——这就是生命的保障了。

与此同时,霍东阁率领突击集团,绕过奥伦堡,直扑乌法。

乌法位于卡马河以东,是苏军在这一地区最重要的补给地所在。我军占领此地,可以从背后威胁车里雅宾斯克,甚至叶卡捷琳堡,并截断奥伦堡和奥尔斯克守军与内地的联系。

一路上,分成小队的空降兵,已经预先空降到各处要地,为突击集团的行进开路。

中国军队的指挥作战很谨慎,很少深入到敌后去,这时候却帮了空降兵的大忙。和平了几个月,没有见到中军深入,负责防守这些地方的苏军,难免有些松懈,多被空降兵逐一消灭。

有人逢山开道,遇水控制桥,突击集团一路顺风,飞奔乌法而去。

12日,突击集团距离乌法不到一百公里,以其速度不过是大半天的路程。

叶…车…奥防线对苏联人来讲,重要性还在斯大林格勒之上。

失去斯大林格勒,只是解放了百万德军,还有已建成的萨拉托夫防线,可以在这一线抵抗。

失去了叶…车…奥防线,就会解放中国两百万大军,并使中军兵临卡马河。而越过卡马河,就是喀山,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越过喀马河,向北进攻则是苏联的几个新兴工业区,也是苏联的命脉所在。

故叶…车…奥防线由不得苏联人不重视,斯大林连朱可夫都派过来了,可见最高统帅部对此的关注。

按说,乌法常驻大军就有三个师,加上三个调往车城的师,兵力不比突击集团少。但那是以前的老黄历了。10日两个空降旅截断了车城与乌法的运输,兵锋指向车城。斯大林后悔莫及,又气又急之下,命令从乌法调动三个师从西进攻。朱可夫也从车城调了两个师从东配合作战,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消灭空降部队。

空降兵的压力大增,但乌法的守备部队却减少到了五万余人,其中两师还不是主力部队。突击集团四个装甲师十万余精锐部队,对乌法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苏联最高统帅部颇有捉襟见肘的感觉,紧急从后方调动部队增援,又严令乌法守军严防死守。

14日,突击集团忽然转弯,直扑拉贝村——中国空降部队正在此地面临两面夹击,形势危机。当时,突击集团正位于乌法东南约八十公里处,距离拉贝村也就一百四十公里,一日的路程。

苏军不是没有防范,放出了不少侦察兵,但三个步兵师在平原上,以五万步兵对十万装甲兵,本不占优势。命令又催的紧,正向中国空降部队猛攻,也不是说撤就可以撤下来的。其阵地是临时设置的不说,防御方向还是向前的。反坦克壕都13日才开始挖的。

各种因素加起来,当霍东阁指挥一千多辆坦克,二千多辆装甲车出现在苏军背后的时候,苏军一下子就崩溃了。

霍东阁调动部队,驱赶着溃兵冲击苏军的防线,中国空降部队也趁势发起反攻——意思意思,牵制一下苏军,延缓其调动部队设防。

车城派来的部队,更有战斗力,被溃军冲乱了防线,却还能坚持防守。一个坦克师还对突击集团发起反冲锋,希望迟滞我军攻势,重新布置防线。

霍东阁没有理会,只以一部坦克对攻,其余坦克三面冲锋,随着坦克大军的逼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