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中国近代史-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斯福心情沉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他的心里,他却什么也不能做。百万法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背后,英国把皇家海军当作屏障,任德国肆意攻击。
在“虚假的战争”的日子里,罗斯福有生以来第一次陷入无事可做、无话可说的困境,一纸中立法案完全束缚了他。总统任期将满,他在外交事务上就更形软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冬里,罗斯福只能焦虑不安地等待。
罗斯福在树丛旁边停下来,无意识地把自己遮蔽在阴影中,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在脑海里,他大声的质问自己,“我是不是太软弱了?”
“当然……不是!”一个熟悉的声音,让罗斯福几乎觉得自己出现了幻听,他愣了一下,才反映过来,原来自己把疑问说了出来。
罗斯福是个乐观主义者,意志坚定,他一从思绪中挣脱出来,就立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他开玩笑地说:“怎么……我还不够软弱,早在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群岛,我就应该对日本宣战……”
赫尔笑了,“国会不会通过的”,这是一个陈述句。
罗斯福想起了亚利桑那州参议员亨利·艾休尔斯特的宣言——“现在没有一位美国参议员会投票赞成对日本作战”;想起了印第安那州众议员路易斯·勒德洛向众议院提交的宪法修正提案——“除非美国或其领土受到侵略,作出战争决定时,必须在全国公民投其中得到多数人赞成”;想起绝大多数美国人士要求“不要导致战争”……
罗斯福摇摇头,感叹道:“我怀疑,即使日本人攻击了我国的舰船,他们也不会考虑战争。”
无意之中,罗斯福准确预言了一个事实。在另一段历史中,日本飞机于37年底,明目张胆地袭击并击沉了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上的美国炮艇“帕奈号”和美孚石油公司的3艘油轮,日本也只是歉意赔偿了事,不要说战争,美国连制裁也没有过。
“……”
赫尔无言以对。
在英法美日中五国会谈中,日本答应限制在荷属东印度驻扎海军,,不扩建该地的海军基地,承诺不干涉各国商船通行……美国民众就满足了。
罗斯福唯一的成果就是,秘密派代表去伦敦举行英美参议人员会谈。双方达成非正式协议,约定“一旦与日本发生战争,就采取联合行动的。英国将其亚洲主要舰队部署在新加坡,美国则驻扎在珍珠港,双方的海军都可在对方的领海中自由行动”。
由日本,罗斯福又想到了另一个亚洲国家——态度暧昧的中国。
“科德尔,你怎么看待中国?”
赫尔想了想,“中国……”他犹豫一下,才继续说道:“中国与日本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约定,或者说秘密条约。”
“哦?”罗斯福不由得打了个冷战,但他马上就镇静自若了,平静地问:“为何这么说?”
罗斯福知道,赫尔对中国的感觉向来不是很好,但作出如此判断,却还是头一次,如果中日之间有……
赫尔了解罗斯福在忧虑什么,欧洲有德国,太平洋有日本,但前者海军实力有限,后者的战争潜力不足,虽然有些儿麻烦,美国却终会取胜。最恶劣的情况,也只是选择与苏联结盟。不过,这是不包括中国的情况下。否则的话,就胜负难测了。
中国有六亿三千万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世界第四大海军舰队,纯以战争潜力而言,只怕中国还在美国之上。如果……
赫尔摇摇头,把这个可怕的想法抛开。
“中国并没有履行条约的意图。
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但是,在日本和美国之间,中国始终无意于显露倾向性。
在过去的三十年代里,中国与日本关系更形密切。中国为日本提供了贷款,中国企业参与了对日本的投资,中国为日本提供了几乎全部战略资源……可以说,日本扩充军备,武装备战,中国功不可没。”
赫尔看了眼罗斯福,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两人都清楚,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如果日本能够削弱美国,中国想必是愿意见到的,况且中国能从中获取到许多利益。
远了不说,起码在美英法对日德的战争中,会削弱参战各国的力量。
到时候,中国就能够轻而易举,大大地恢复在传统势力范围(东南亚)的影响力。加之,战争会使参战国退出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民用市场,此中利益无可估量。
因此,中国不仅源源不断地为日本提供物资,也在为德国提供物资。
“对于日本在东印度的行动,中国即使不知情,也是有所预计的。
但是,考虑到战后格局,中国是不会希望让日本在西太平洋一家独大。中国期望在西太平洋拥有发言权。
这几年来,中国不断扩充海军,便证明了这一点。这还导致中日关系一度紧张。”
中国在近几年间,不断建造航空母舰、潜艇和辅助舰艇。每年都有大量新战舰服役,这迅速在其邻国日本引起了警惕。
明智的日本人都清楚,如果想战胜美国,依靠现有成熟的装备体系是不可能的。两国在工业上,在经济累积上,存在太大差距。只有使用新式武器装备,出奇不意,才能使日本占据优势,进而打败美国,称霸太平洋。
身为海军次长的山本五十六十分重视航空母舰的发展。因此,中日同盟限制了中国海军的战列舰吨位,却没有限制航空母舰,一向被其认为是一大败笔。但中国有苏联的牵制,一直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陆军。
在30年之前,中国海军舰艇老化十分严重,多为超期服役。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被重视。32年以后,中国全面更新海空军装备,就引起了日本的警觉。
不过,到36年底为止,中国只有两艘航空母舰和三艘战列舰,同时还有一艘航空母舰在建,既没有超出中日盟约约定,也没有超出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日本也无话可说。
但37年中国有一艘航空母舰(包括了与航母配合的辅助舰艇)服役,38年中国有两艘航空母舰(同上,造航母一定会造辅助舰艇,就不说了)服役,同时还有两艘航空母舰在建造,分别在去年(39年)和今年服役。另外,在去年还有计划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这就大大超出了日本的承受限度,日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威胁。
日本对此提出了抗议,双方进行了多轮会谈,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海军拥有十艘战列舰,六艘航空母舰,同时还二艘战列舰和二艘航空母舰在建造中,41年即可服役。
这么说来,到41年为止,中日两国都会拥有八艘航空母舰,中国航空母舰可搭载的飞机比日本的多一半,但这是日本所不知道的;而战列舰,中国才三艘,日本则有十二艘,相差悬殊。
对巨舰大炮派来说,中国海军连日本海军一半战斗力都没有,中国自然不能够同意日本的限制要求。
何况,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增加,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海军,为远洋商船保驾护航。中国远洋船舶增多,也就意味着与各国纠纷的增加。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别国就不会瞧得起你,在远航中就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中国海军在38年组织远洋舰队,做环球航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实说,日本也不是很重视航空母舰的。山本五十六并不是日本海军中的主流,反而巨舰大炮论更为日本海军所倾睐。然而,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老婆都是别人的好。日本不重视航空母舰,但他一看到中国发展航空母舰,他就难受了。觉得这也是个好东西,不能让中国发展。
中日关系比较复杂,两国之间秘密结盟,但两国间还有个台湾和北库页岛的问题存在,所以讨论来讨论去,也无法达成共识。间中,双方还发生了两国海军舰队的短暂对峙,在两国国内都引起强烈反响,美英等国也都保持了高度关注。各国使节穿梭往来,试图挑拨中日关系。因为种种原因,这就徒劳无功了。
此事还在日本国内引发了骚乱,日本迅速平息了骚乱,保护华侨的安全。华侨无论是生活在日属东印度群岛,还是生活在日本的,都没有受到太大冲击。有几个人受了轻伤,但没有重伤和死亡出现。
中日双方都清楚现实,无意使对抗升级。很快,在双方短暂协商以后,指挥对峙的当事人都被“处理”了——“处理”加上引号,是说处理只是个形式,没有人会刻意打压自己的士气。一句话,不鼓励,也不惩罚,冷处理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骚乱的迅速平息,日本政府下了很大力气。一方面,日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中国,另一方面,29年台湾农民由于日本商社的压榨,组织了蔗糖协会,与日商社发生了很大冲突。消息传出以后,在中国国内引起很大不满,随后的中日贸易谈判没有取得实效,中国却强烈要求在台湾设立代表处。日本断然拒绝,却也不得不答应中国在台湾设立了一批民间的观察机构。
两国海军对峙,在日本国内还引起了一阵微弱的战争叫嚣。
因中日盟约的存在,及日本国策由大陆转向海洋,随之而来陆军裁减,海军扩张等等因素,使日本陆军与国防军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日本就算与苏联合作,也没有三五分胜利的把握。而且,中国如今的国土过于辽阔,工业区分布很广,很难对中国的战争潜力造成沉重打击。除了疯狂的偏执患者,没有人会在意这样的意见。
这里面的一切,赫尔和罗斯福也只是清楚个大概,但足以让他们判断出中日间存在矛盾——这很正常,没有矛盾才是不正常的。
赫尔考虑了一下中日的分歧,才接着说:“中国试图扩大在太平洋上的影响力,日本则想独霸西太平洋,甚至整个太平洋,这两者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不过,中国的主要目标在大陆,第一敌人是俄罗斯;日本主要目标在太平洋,第一敌国是我国。在没有达到目的前,两国基本不会翻脸。”
赫尔遗憾的耸耸肩膀,摊开手,做了个无可奈何的姿势。
“根据在日军东印度群岛行动上,中国方面的暧昧立场,我判断,中日之间应该有着某种程度的约定,达成一定的共识,或者说非正式条约。
然而,在与我国签署新《中美贸易协定》的时候,中方主动提出的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中美贸易条约拥有第一优先权”。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般地排他性贸易优先条款。实际上,却把其他条约都排斥在外了。
也就是说,《中美贸易协定》凌驾于其它任何条约之上。这一条款显然为中国提供了一条退路。
据此,我觉得中日之间应该存在着秘密条约。”
罗斯福点点头,他明了赫尔的意思。如果中日之间没有正式条约的话,中国也不必找退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不重要,有条约照样可以撕毁,“关键在于,中国会做到何种地步。”
赫尔摇摇头,“这个,就不好说了。乐观的说,中国无意于直接参与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至少现在没有这个企图。
但是,中国也不会放弃与日本的正当贸易。日本以战养战,不断从占领区掠夺财富,来支付费用的话,恐怕中国会等到太平洋战场分出胜负,才回作决定的。
……”
罗斯福抬起手来,拍了拍自己的额头,似乎想抚平那纠结成一团的皱纹。赫尔说的很实在,但实在话都不好听。那样的话,美国就会面对一个物资充足的日本作战了,更糟糕的是,它还要同时与纳粹德国作战。
“好在中德没有结盟”,罗斯福喃喃低语道。
在寂静的夜里,赫尔清楚地听到了罗斯福的话,他不由得苦笑了。
“我可没有你那么乐观。如果德国进攻苏联的话,我可不认为中国会袖手旁观。”
……
美国早就得到情报,在去年4月份,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曾乘军机秘密访华。时间很短暂,没有详细情报。但根据之后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苏联和德国对波兰的瓜分行为推断,中德间没有达成协议,故德国便与苏联结成了同盟。然,此事是好是坏,还要看结果。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华,是企图与中国结成同盟。那时候,苏联试图与英法两国结盟,共同抑制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希特勒对此很是忧虑。如果能够与中国结成同盟的话,瓜分苏联也不是梦想了。我考虑良久,还是委婉地回绝了。
首先,英法两国无意与苏联结盟,英国代表不肯乘飞机,却坐船前往莫斯科,已经鲜明地表达了代表本人,及英国政府的态度。且德国能够扩军备战,也是英法两国默许的
再者说,如果中德结盟对苏联开战的话,很难说英法会有什么反应。百万法军躲在马其诺防线背后,可不是害怕战争,更多的是源于英法的“祸水东引”的政策罢了。
如果中德两国结盟,对苏联开战,我怀疑在关键时刻,法军是否仍会坐视——至少我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可以断定,英法一定会对德国开战,即使与苏联结盟,也在所不惜。国与国之间,惟有利益。如果德国以微乎其微的代价扫平了苏联,那么中国、日本和德国中间没有任何阻碍了。
中国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联是世界第三工业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工业国,日本是世界第七工业国,捷克是世界第十工业国……以如此实力,稍为整合,甚至毋须整合,只挟百战雄师,并力向西,英、法就只有等死了。
我把这个判断,解释给唐绍仪,让他委婉的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说明。里宾特洛甫了解之后,深以为然。稍后,我在接见里宾特洛甫的时候,也暗示他,“在条件适和的情况下,中国愿意配合德军对苏作战,并愿意为德国提供物资补给”。
于是,这才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
希特勒得到消息后,沉默不语了好一阵子,就直接发电给斯大林,两国飞快地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同时,德国保持并增加了从采购的中国战略物资。在中德贸易中,德国倾其所有,用大批中国文物,从中国购买了相应的物资。毋须付出黄金等硬通货,又表达了对中国的友好,希特勒对这笔交易很是满意。
哈哈哈,俺回来了,每日一章,预计在一个半月内写完...
PS:顺便问一下,谁知道哪里的汉代资料齐全,注意!!!包括衣服、礼节等杂七杂八的,还有历史、建筑、地图……[不光是衣服啦]还是老话,越全越好,开始为下部书,做准备工作。
正文 第113章[全]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希特勒表达了对中国的友好,我也需要相应有所表示。我通过驻德大使颜惠庆捎过去一个口信。适度表达了对犹太人处境的关心,或者说,对雅利安人声誉的关注。
因为中德关系密切,颜惠庆的约见,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见面之后,行礼如仪。
“元首阁下,董总理托我给您带个话儿。
对于您和德国人民的善意,董总理代表中国人民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国人民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友谊,希望中德之间的友谊能够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
颜惠庆声音浑厚清晰,语气诚恳,这样由内而外的完美表现,不过是外交官们的基本功。
对于这种礼仪式的谈话,希特勒也给予了恰当的回应,“对于中国传来的友谊,德国人民也身有同感。”
经过简单的几句会话后,颜惠庆就把直接步入正题。
“最近以来,董总理陆续听到了一些儿不利于德国的消息。这些关于犹太人遭遇的传闻,令董总理深感忧虑。
我们清楚德国是个好伙伴,雅利安人与汉人同样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种,但雅利安人的声誉正在被玷污,这真是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为了表达对元首阁下和德国人民的友谊,我受到董总理的委托,提出若干建议,希望能够为阁下提供一些儿帮助。”
希特勒对此很感兴趣,他正面临着如何把犹太人从欧洲清除的困境中,屠杀是最最愚蠢的办法,但有一线可能,他也不会如此选择。只是英法美等国陆续对犹太人移民关闭了大门,或提出种种限制,让他的强迫移民计划始终无法展开,39年才移民区区八万人。对于德国控制区内几百万犹太人来说,这真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而且,可以预计,随着占领区的扩大,他统治下的犹太人数量会大大增多。某些地方政府对犹太人采取了很恶劣的手段,希特勒知道一点儿,却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颜惠庆既然主动提出了这个问题,便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见到颜惠庆等待他的意见,希特勒殷切地说道:“请继续,请继续。”
颜惠庆朗声说道:“首先,中国不会拒绝,也不会限制犹太人的入境申请。
为此,中国还会开通德国直飞中国的航班,也会开通意大利…土尔其的客轮,及土尔其…伊朗…中国的客车,帮助犹太人迁出德国。
当然,这些犹太人不会获得中国国籍,只能得到暂时的居留权。
而且……”
希特勒大喜过望,哪还管什么“而且”,如何处置犹太人,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才不会多管闲事,他只要能够把犹太人赶出欧洲即可。
等颜惠庆的话告一段落以后,希特勒也不管他还有没有话要继续说,就大声称赞这个办法好,感谢中国董总理的深情厚谊云云。
希特勒是个演说家,很善于演讲,此时兴奋起来,那话说的是滔滔不绝,天花乱坠,把中德友谊赞美的完美无缺。完全忘记了当初知道中国在欧战中两面卖物资,关键时候为英国提供大量物资时,他对中国的负面评价。那时候,希特勒甚至把中国人与犹太人等同了起来。
颜惠庆耐着性子,静听希特勒兴高采烈地演讲,等希特勒把车轱轳话说完,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分钟。
“但是,这只是个暂缓之策。欧洲有犹太人上千万。总不能够都迁移到中国去。”
希特勒皱皱眉头,实话都不好听,但的确如此。他是很愿意把犹太人都迁移到中国去,中国却绝对不会同意的。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总人口超过了六亿,却也不可能接纳上千万的移民。
“……”希特勒没有说话,只是等候颜惠庆说下去。
“从各方面考虑,中国接收犹太人的数量,应该不会超过一百万的。”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人心不足是常理,哪国人都一样,希特勒现在听到此事竟感到些许不满意。
颜惠庆没有注意希特勒的想法,就算知道希特勒不满,他也不会有多在意。
“犹太人的问题解决,终究还是在于德国自己。
其次是建立集中地。这个办法不错,德国可以在集中地边缘成立大批工厂,从中招募合格的工人,为德国服务。
不过,集中地容纳的犹太人数量也是有限的,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
希特勒点点头,他把60万波兰犹太人送到卢布林南部的一个巨大的保留地里,当地政府的首脑弗兰克就抱怨说,他的辖区不能再接受更多的人了。
“归根到底,还是要成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把所有这些犹太人都迁移过去。
为此,可以让犹太人出资,甚至武装部分犹太人部队,让他们为自己打下一片土地,成立自己的国家。
这个国家可以在非洲,可以在南美洲,或者其它什么地方。
在此之前,可以把犹太人集中到某个容易控制,又不重要的地区,成立大面积的集中地。建议让集中地的犹太人自己管理自己,限制其出入,对进出商品进行严格控制。
……
总而言之,请尽量避免出现‘有失尊严’的传闻。这伤害了德国人的名誉,也会伤害德国之朋友的名誉。”
希特勒爽快地答应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并督促尽快开始中德之间的航线。
说起来,希特勒起初并无意屠杀,他是希望自己成为德国的救世主,而不是欧洲恶魔。纳粹是鼓励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的。但瑞士、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陆续决定限制他们准备接受的移民数量,尤其是英国把巴勒斯坦接收犹太人的数量限制在七万五千人,希特勒的强制移民措施也就注定了失败。在41年年底之前,德国并不限制犹太人移民的。战后,各国对犹太人也是一样歧视的,波兰还发生过波兰人对犹太人的屠杀。
换言之,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英、法、美等各国在道义上,都是负有责任的。“我不杀伯仁”,都不足以形容这种责任。确切地说,各国对屠杀应该算是“推波助澜”的。
40年3月,中国国会通过了《犹太人入境特殊管理法》。随后,该法案便在中德两国的通力协作下,迅速予以贯彻执行。到43年犹太国成立为止,中国共接纳犹太人二百一十七万之多,远远超出了事先的预计。由于中国方面的坚持,其中妇女和儿童超过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即使在犹太国成立以后,仍然有近三十万的犹太人希望选择定居中国。
考虑到犹太人的问题时,我有些犹豫。在我的印象中,希特勒极端反犹,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如果我提出这样的建议,多半对中德关系有破坏没建设,希特勒也会很生气。但是,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为此做一点什么。
我不是个好人,对一个政治家有好坏来区分,纯粹是个笑话。远了不说,在欧战中直接,或者间接因我而死的人,数以百万计,若是从道德角度看,地狱就算一百层也容不下我。我虽问心无愧,却也不敢谈什么道德观念。然,作为一个人而言,我终究还是有一点点良知的,我是希望华夏文明崛起,是希望华夏民族在各方面崛起,而不是希望中国变成畜牲,丧失基本的是非观念。如果中国崛起后像日本一样,那还不如没有我之存在。
来到这个世间,我也无法区别判断关于犹太人的是是非非。“犹太人的行为”与“对犹太人的歧视”,我分不清谁是谁非,总觉得这是个“鸡与蛋”的问题。像德国两犹太银行家家族对全德国的抢劫行为,必然会遭到报复的。但种族灭绝,就过分了——当然,考虑到美洲大陆土著居民的消失,我们都清楚,“贼喊捉贼”的意思。
无论如何,凡事都有道德底限的,虚伪也好,伪善也罢,要我坐视六百万人被屠杀,还是超过了我的忍耐能力。说白了,也是饱暖思淫欲,呃,不对,应该是温饱足而知荣辱。总之,我是这样想的——犹太人活的再艰难困苦,也要比死在煤气室里要强。
再说,希特勒就算不喜欢又能怎么样。我精心准备了几十年,不是他冒险几年就能相提并论的。现如今,中国已经不必再畏惧任何国家。中国已经拥有原子弹若干颗(具体数字我是不会告诉你滴,反正十几颗总是有的),这一数字还在随时间而不断增加。需要的话,我随时可以进行核试验。配合百万国防军,五年之内,中国所向无敌——这,我还是有成竹在胸的。
若是YY的话,即使与全世界战斗,中国也能打上十年八年的。哦哈哈哈……我已稳居于不败之地。希特勒算是哪儿根葱?!
YY结束后,我详细地考虑了事情的得失。没有大屠杀,犹太人就不会非常感激我——算了,这点小小的不足,还不会让我袖手旁观。
与德国关系恶化,则要从两方面考虑,一者会否恶化,德国要消灭苏联,就不能没有中国,两国关系应该是可以弥补的;二者恶化的影响,德国再仇恨中国,也不可能越过苏联来攻击中国,就算苏联灭亡了,德国、日本联手,中国也有足够的实力战而胜之——至少不会战败。
至于是否会影响中国挣钱,我认为不会,有日本与德国两大客户,再加上美国,中国一定会挣的比美国还多。
……
总而言之,我在综合考虑后,觉得问题不大,便悲壮地作出了决定。
风萧萧兮易水寒……
然而,随着调查局情报不断汇集到我手中,我发现白悲壮了。
这时候的希特勒是有点神经质,却还不是疯子,“屠杀犹太人”还不在元首阁下的计划之中。
果然不出所料,希特勒不但没有生气,反因中国为之解决了个大问题,而对中国充满了好感。
加之,中国是唯一能够并愿意为德国提供大量物资的国家。简而言之,中国可以为德国提供充足的农产品、石油、矿产和工业产品等一切物资,质量上成,价格适中。
3月18日,中国在克拉根福增设了一个驻德代办处,专门负责为前往中国的犹太人办理签证。
克拉根福是奥地利南部重镇,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依山徬水,兼有山水之胜,是个风景秀丽的边境城市,距离意大利只有60公里,有铁路班车直通本国的维也纳、维拉赫、萨尔兹堡、茵斯布鲁克,以及意大利的威尼斯,公路交通也很便利。
自40年3月下旬开始,前往克拉根福观光旅游的游客,迅速为办理签证的犹太人所取代。中国驻克拉根福代表处设在城东一个广场边上,广场面积不大,只有八百多平方米,是当地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然而,到了3月20日,马丁·莫姆森早晨去锻炼的时候,发现广场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吓了他一大跳儿,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都是犹太人,准备在这里办理签证,前往中国。
克拉根福的代表处办理签证的窗口,起初设置了三个,但这远远不够,在几天后,便变成了五个,七个,一直增加到十二个。最多的时候,代表处一天为7351人办理了去中国的签证。最平常的日子,等候的人也会排成七八列长队,广场上到处挤满了等待签证的人。一句话,有三四年的时间,当地人没有使用过这个广场。
因为中国在办理签证的时候,对妇女和儿童优先——她们的申请从来没有被驳回,很多单身的犹太人就会与之约好,装成一家人前去申请签证——这是要付钱的。
德国在此很是不仗义,居然有组织的使用闷罐车,向克拉根福大批运送犹太人,在收到中国方面的抗议以后,才有所收敛,这也是前往中国的犹太人数量远超估计的原因之一。
可想而知,中国…伊朗…土耳其…地中海…意大利…奥地利…德国的航线,就成了世界上最挣钱的黄金线路,大量的物资从中国流向德国,而数量庞大的犹太人则从德国涌入中国。一来一往之间,运输公司满载而归。
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通过西疆…伊朗…土耳其铁路,地中海…意大利/巴尔干半岛,以及欧洲的铁路进行的。
以前,由于从中国运来的货物远远超过从德国发出的,这一线路只不过是南海…东南亚(东南亚市场),马六甲海峡…印度…印度洋(南亚和非洲市场),横穿太平洋(南美洲市场)等众多的远洋贸易路线之一。不但无法与现在相比,与其它线路比也不占优势。那些线路回程的时候,可以运输中国需要的矿产品等原材料。
现在,该线路一跃成为黄金线路,自然吸引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