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中国近代史-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谁都会郁闷。
长话短说。
高尔察克一出去,就遇到一件事,发现有人侵占分配给农户的土地。经过这几年,高尔察克十分了解土地政策的重要性,自然很生气,就下令彻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但是,案件很快就查不下去了。案情是很简单,但涉案人员太多,牵涉面太广。
“侵占土地”,是莫尔恰诺夫家的小儿子瓦西里干的。这问题也不大,莫尔恰诺夫战事失利,落井下石的多了去。然,瓦西里·莫尔恰诺夫也不是吃素的,他眼看要吃亏,就四处攀咬,又牵连“侵吞农业贷款”案和“冒领土地”案。这两个案子的涉案人,一个牵涉到财政部长博切克,另一个干脆就是总理佩佩利亚耶夫的侄子。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就没法查了,查了也处理不了。要是别人,还可以忽视,甚至于灭口。但谁敢动瓦西里,莫尔恰诺夫将军再怎么样,也是高尔察克的左右手。瓦西里要是出了差错,谁都掩盖不了。这案件牵涉到的官员,就财政部长小点儿,可也是高尔察克的亲信。其余,一个是军队首脑,一个是政府领袖,更得罪不起。尤其是佩佩利亚耶夫家,横跨政界和军界,高尔察克东山再起,其功不可没的。
最后,案件不了了之。瓦西里将土地退还,农户得到土地,一切用行政错误就掩盖了。
事后,高尔察克知道了,大发雷霆,却也只能装作不知道。相关案件迅速清理好痕迹,关键人物脱离关联后,杀了几个替罪羊,也就算了。
再后来,高尔察克进行清理腐败,大大小小杀了一批,政府的风气为之一整。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清理中,打老鼠打猫,不打老虎,效果再好也就是一时。暗地里逃过一劫的,大为庆幸,安分了一阵,就更肆无忌惮了。此后,俄罗斯的腐败,一发不可收拾。因为知道不会有事,所以,贪污腐化者就放心大胆地肆意而为。
高尔察克投鼠忌器,只好把牵涉到非法侵占土地,特别是侵占军人土地的一批人,枪毙了事。
两年下来,除了军人奖励土地执行情况尚好外,土地政策,名存实亡。众多势力把手伸向工商业、采矿业,还有非法侵占土地,贪污受贿横行,司法腐败严重。俄罗斯的腐败程度一跃千里,呈现出赶超沙俄的架势。
1925年初,乌拉尔地区,甚至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农民起义。
……
与此相反,苏俄控制区却是欣欣向荣。
1922年粮食丰收以后,苏维埃度过难关。为了对抗白军,针对“一切土地归人民所有”,列宁灵活的调整了土地政策,对农民进行了进一步的妥协。苏维埃减少了农业税,扩大了农户的份地(即自留地)面积,暂缓执行公社制度,只是利用国家公有土地,成立国营农场,以吸收无地农民。同时,苏维埃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普及教育。
总而言之,苏维埃想方设法争取农民的支持,缓和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
至于工人阶级,那是苏维埃坚定不移的支持者。白军的疯狂镇压,把工人阶级彻底地推向苏维埃。
列宁从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与世长辞了。由于战争的影响,斯大林顺理成章地接替了列宁,主持工作。
……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俄罗斯的内战,断断续续又打了两年。大大小小的战役也打了有十数,但没有决定性胜负。就在我以为,俄罗斯内战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红军于1926年5月开始了对白军的进攻。
苦心经营两年,气势如虹的红军,面对军无战意,士气低落的白军,图哈切夫斯基统率大军,十战十胜。
能形容白军的只有一句话,兵败如山倒。
白军丢掉了下诺夫哥罗德,丢掉了喀山,丢掉了乌法,丢掉了秋明,丢掉了托博尔斯克,再次丢掉了鄂木斯克……
转眼间,白军一溃万里。
……
面对绝境,俄罗斯临时政府又想起了中国。但是,情况已经不同了。对俄罗斯的求助,中国西伯利亚驻军挥军攻克了伊尔库次克,以为回答。
1926年10月,高尔察克被红军枪毙。俄罗斯临时政府垮台。
与此同时,中苏在伊尔库次克以西形成对峙,但没有直接交火。
稍后,苏军陈兵五十五万于哈萨克边境。
正文 第83章
“……尽管,中国与俄罗斯临时政府间,发生了种种的不愉快。但是,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忘记过中俄两国的传统友谊。俄罗斯临时政府的安危,时时刻刻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
我随手把稿子扔到一边,笑道:“这稿子谁写的,也太夸张了吧!刚刚占了伊尔库次克,还要这样说,恐怕难以自圆其说。”
秘书刘翼然看我心情不错,就开口说:“这不就是博您一笑吗?新来秘书处的小王,原来在宣传部门工作……”
……
我最近以来的心情不算太好,那稿子是有点恶儿,却有一句话说对了。俄罗斯临时政府的安危,牵动了我的心。从五月下旬开始,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就把七层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俄罗斯的电文破译上了。
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就是挂名在邮电部下,那个研究密文、破译密码、监听通讯的部门。由于种种原因,该机构已经从邮电部独立出来。
俄罗斯白军的情况实在不好,这引起了我高度重视。俄罗斯内战结束,恐怕中俄大战,就要提上日程表了,不能不重视。说起来,也怪我了。早知道如此,就不拉白军后腿了,现在麻烦了不是。还不如让白军胜利,也许情况会更好些儿。起码不用面对“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
我原来并不是学习军事的,不很了解图哈切夫斯基,就是说,知道他很厉害,却不知道他有多厉害。西方报纸称图哈切夫斯基为“红色拿破仑”,并没有让我更注意他,西方舆论界有时侯很会夸大其词,莫尔恰诺夫还被称过“白色威灵顿”——早没人提了。
后来,看了图哈切夫斯基的资料后,我才清楚图哈切夫斯基在苏俄的地位,也才清楚德国为何要针对他设置离奸计。
图哈切夫斯基生于1893年,父亲是贵族,母亲是贫民。他学识广泛,热衷于军事,曾就读于莫斯科叶卡捷琳娜第一武备学校和亚历山大军校,成绩很优秀。1914年毕业后即从军,在欧战中屡立战功,六次受到嘉奖。1915年被德军俘虏。1917年返回俄罗斯。1918年经托洛茨基的介绍,投身革命,并于同年入党。
一加入苏维埃,图哈切夫斯基就很受重视。
1918年,图哈切夫斯基被任命为东部战线第一革命集团军司令,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组建起一支正规部队。两个月后,他率该部队解放了列宁的故乡——辛比尔斯克。
1919年,任命他为南方面军副司令兼第八集团军司令员,在第九、第十集团军配合下,全歼克放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匪军。
……
简而言之,图哈切夫斯基被派往各重要战场,他也从来没有辜负过这种信任,所到之处,攻无不可战无不胜,27岁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图哈切夫斯基军事生涯中唯一的失败,是华沙战役(别拉亚河战役中,图哈切夫斯基被认为是胜利者)。尽管图哈切夫斯基主动承担了主要责任,但没有人借此指责或怀疑他的军事能力。
……
什么是天才?这就是天才!
我命令调查局,全力收集图哈切夫斯基的情报。
研究战例战史,是参谋部的日常工作之一。之前的欧战,现在的俄罗斯内战,始终是参谋部关注的重点。别拉亚河战役后,图哈切夫斯基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苏俄第一将军。蒋百里便组织了一个专门研究图哈切夫斯基战例的研究月,越研究就越觉得图哈切夫斯基厉害。不客气的说,图哈切夫斯基的军事才能,尤其是指挥作战能力,在国防军的将领中,无人能及。
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国防军战斗经历并不多,作战时间较短,将领的升迁主要是按部就班。像图哈切夫斯基这样,骤得高位,一年几度升迁,唯有新生政权在战争中,才能做到。以同样的年龄,图哈切夫斯基在我军中,最多成为一个校级军官,绝对无法成为高级将领的。这是客观情况,谁也没有办法。在国防军中骤得高位者,唯有蒋百里。但蒋的才能偏重于战略,与图哈切夫斯基大为不同。
这并不是说,国防军就打不过苏方军了。而是说,国防军在指挥上落了下风。面对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国防军就很难在苏军身上占便宜。反而,一不小心,还可能要吃亏。
国防军极注重士兵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练,一句话,国防军的训练也是以解放军为标准的。在全世界,国防军都是首屈一指的。我又极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有蒋百里这个参谋总长,国防军的战斗力,我毫不怀疑。在训练和中低级别军官素质上,国防军占据优势。
但是,俄罗斯已经打仗,打了十多年了。再好的训练和演习,也不能够代替实战。尸山血海里活下来的,其素质绝对一流。在作战经验上,苏俄红军领先了。
国防军装备,世界第一流,更远在苏军之上。我在装备上从来没有省过钱,海军需要时间,陆军和空军装备,绝对不逊色任何一个国家。国防军在装备上,得了一分。
……
蒋百里研究许久,得出结论,如果与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作战,按部就班,力求稳妥的话,扬长避短,以我军的战斗力,不会吃亏。
但是,这势必会使战争向长期化发展,不符合我国的利益。当然,这也不符合苏联的利益,双方也有妥协的可能。然,可能是可能,也不能够指望可能过日子。
于是,我要求参谋部拿出一个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案。
速战速决的话,真是为难蒋百里了。但不为难他,就得为难我——战争可是花钱如流水,如果打上一年的话,战争开支就会在二十亿上下。如果打上几年的话……还是让我死了吧!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也是蒋表现的时候了。我心安理得的把一个重要问题,交给了蒋百里,充分表达了我的信任。
蒋百里嘴里叫苦连天,其实却对此很感兴趣。对图哈切夫斯基评价高是一回事,可不是怕他了。真打起来,还指不定谁把谁打了。你图哈切夫斯基越厉害,我就越想把你打趴下。
蒋百里召集精兵强将,整忙了一个月,自己瘦了七斤,总算拿出一套作战方案来。
我看了后很满意,积极稳妥,就是形容这的。
“好!实在是好!到底是蒋百里呀!军事天才!没有辜负我的信任……我可真是有眼光!”
与蒋百里说笑一阵,我就先把此事放下。剩下的落实,不用我操心。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有点儿怪怪的。
……
中亚到手容易,但我可不想轻易地失去它。类似这么好的机会,估计是再难遇到了。我在中亚实施的还是那些优惠政策。头一年免税,之后的农牧税二十税一;分配土地,推广良种、先进农业技术,及农业机械;对农户提供小额低息贷款,以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普及教育;改善交通;诸如此类。这些都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自然就照本宣科了。
这些政策,基本都是关于农业的。在中亚,我并没有大力发展工业。一来来我暂时不希望,中亚地区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新领土对中国内地依赖性强一点儿,是有好处的;二来客观条件不具备,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想发展也很难。
故而,中亚地区的工商业发展,主要是以纺织业、采矿业和商业为主。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这些行业也飞速发展,毕竟商人是哪里挣钱哪里去的。
国家在这里的投入很大,却多半只是用于改善交通——修筑铁路、公路和桥梁。水、电等基础建设投资,只占了很小一个比例。基础建设投资,主要依靠私人投资,水、电这些东西,怎么也不会赔本。只是私人投资,很注重避免宾风险,在中亚一向是东部好于西部,南方好于北方,边境地区干脆就没有了。国家有限的投资,主要是在那些私人不愿意投入,却又必须投入的地方。
总之,我这四年来,在中亚主要就是修铁路。最麻烦的事,就是没钱。中亚地区附近没有钢铁厂——俄罗斯的就让我们忽略吧,别说它一直在打生打死,就算俄罗斯好好的,它也不会卖钢材给我,去修中亚的铁路网。所以,在那里修铁路,就是一个字——贵。我国内外四处活动,努力想找到足够的钱。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美国人很愿意贷款,条件也很简单,就想在中亚插一手。不过形势够复杂了,我勉力谢绝了,而是通过商业运作,在美国发行了三点五亿美元十年期国债。然后,又努力增发国内债券,把国债又翻了一番。
不管怎么样,我总算在中亚修了三条横向铁路,总里程一万零七百多公里。加上原来俄罗斯修筑的铁路,勉强够用了。我修东西横向铁路,就与俄罗斯修南北纵向铁路一样,都是为了增加对中亚的控制力。
董氏也对北方铁路,加大了投入,蒙古铁路、新疆铁路、甘青铁路和陇海铁路等巨额的投资,不仅为董氏获得了北方铁路的控制权,也为董氏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辽阔土地。董氏在蓬勃发展中,产生了自己的利益述求。只是我与弟弟一向感情很好,分歧不明显。我的大儿子学习商业,加入董氏,也是为了加深我与董氏之间的联系。
德国1923年马克无限贬值中,阿庭并没有获得太多的好处。因为德国马克的贬值,可以说众所周知,想从里面扣钱,真是困难重重。即便知道大幅贬值是在1922~1923年,但历史的改变,也使具体情况变的面目全非了。阿庭几经努力,也只在其中挣了约四千万美元,弥补了欧战中挣到马克因贬值而带来的损失。
上述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哈萨克与中国内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董氏和南方铁路公司还在某些关键的线路上,修建了复线。
1923年年初,国防军进行了裁军。由于种种原因,国防军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裁军五十万——国会说什么也不同意——只裁军三十万。这一次海空军,都缩小了规模。海军淘汰了老旧舰艇,只保留了舰龄在十二年以内的,并以舰龄八年以内的为主力。其余舰艇报废的报废,好一点儿的,改装后划归海岸武警队。海军缩编后,总兵力下降到九万。空军也进行了缩编,飞机暂时没有更换。但裁减了地勤人员,并对飞行员等主力淘弱留强。空军裁军后,总兵力在九千几百人。
裁军数量最多的还是陆军。陆军裁军以后,总兵力只剩下六十万。其中四个骑兵师,六个步兵师,四个山地师,五个炮兵旅,以及我费尽心血组建的五个装甲师,加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总共二十个师七个旅,约六十万人。
装甲师的装备没有什么大变化,还是坦克和装甲车。每个装甲师装备了56辆虎式坦克和112辆豹式装甲车。只是坦克和装甲车更换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坦克速度提高了一点儿,达12KM/H,装甲车速度未变,但装甲略厚了一点儿。值得一提的是,坦克去掉了37MM速射炮,而装备了55MM的滑膛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略有提高,自然重量也提高了。此外,太平汽车厂对坦克进行了精心改进,极大的改善了虎式坦克的使用稳定性和维护性能。
从这一点儿看来,坦克的参数虽改动不大,但杀伤力、生存力、经济性和后勤维护性的四大指标中,除生存力外的其它三项都有所提高,战斗力上升一个台阶。
装甲师的组建,花费了我无数的金钱。武装一个步兵师,需要780万元,武装一个炮兵旅需要1760万元,武装一个装甲师则需要3150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使1923年军费开支没有降低,反而高出去年七千万。好在第二年就降下来了。这两年,军费开支都维持在3亿2千万左右。
照例,陆军大部被安排在北方,以防备俄罗斯和日本。联军部队已经撤离北海,蒙古、北海及东北地区,安排了一个骑兵师,一个装甲师,一个山地师和两个步兵师,还安排了一个炮兵旅,近十四万人。中亚安排了二个骑兵师,一个山地师和三个步兵师,及一个炮兵旅,共十六万余人。新疆及西北地区则安排了四个装甲师和一个骑兵师,及一个炮兵旅,近十四人。
新疆地区安排这么多军队,主要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增援东北/中亚。所以,新疆的铁路受到了加强。此外,把装甲师部署在新疆和蒙古,也是为了保密。而中亚部队的分布,也呈北重南轻的态势。南方仅布置了一个山地师又一个步兵团,其余部队都部署在北方。
1926年八月,由于俄罗斯形势不妙,国防军进行了局部动员,开启封存的装备,重新武装了六个步兵师和二个山地师,把国防军总兵力由七十万提高到九十万。随后,苏军陈兵哈萨克边境,国防军也增兵六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旅。
国防军在哈萨克北部兵力达到三十万,依托永久工事,严阵以待。
正文 第84章
哈萨克地势西低东高,其防御的重点,在东部是以阿克莫拉中心,在西部是以切尔卡尔为中心。
哈萨克北部防线以阿克莫拉防御中心,该地区有两个重要城市——科克切诺夫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科克切诺夫位于科克舍套山区,其最高点是科克舍峰,海拔947米,地处高原,是防守的要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位于西西伯利亚低地的南部边缘,有许多湖泊洼地、森林草原带和草原洼地。1752年沙俄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设立军事堡垒,1807年获得城市地位。该市位于叶西尔河(伊希姆河)岸边,有几家大型的军工厂,也很重要。
哈萨克西部地区,地势平坦,境内大部为荒漠、半荒漠,不利于防守。所以,国防军在此的防御,以二线防御为主。在西部的铁路枢纽切尔卡尔建立了军事基地,国防军的骑兵部队多数驻扎在这里,后来增援的四个装甲师,也全部部署在这里。
中苏之间的战争,是1926年年底发生的,直接的导火线,是国防军在北哈萨克的进攻。
1926年8月,红军连战连胜,白军一路撤退到鄂木斯克。国防军趁白军溃败的时候,夺取了这一地区。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吴佩孚率领的步兵师与红军东方面军某部,发生交火。双方先头部队稍为接战,便在上级的命令下,停止交火。红军权衡利弊,后撤了一段距离,以便向上级请示。
随后,红军卷土重来,从东向西,对吴部展开进攻。这一回红军可吃了大亏。
吴佩孚在红军撤离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修建工事。待红军进攻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的工事已经基本完善。面对坚固的工事,强大的火力,一交火,士气高昂的红军就碰了个头破血流。
两军在此激战十七天,国防军小胜一场。苏军进攻未果,死伤四千多人,国防军放弃第一道防线,死伤不足一千三百人。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苏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作战反应极为迅速,无须指挥,就能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但火力一般。国防军火力强大,士兵枪法好,作战意志顽强,但缺乏实战经验,有许多无谓伤亡。
其时,红军已经攻克鄂木斯克,苏联派出了使节,中苏双方正式开始接触,苏军撤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冲突宣告结束。该冲突极为时短暂,却很惨烈,是中苏战争的预演。双方停火以后,积极开展了外交交涉。苏联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为自己争取时间以消灭白军;中国则需要时间来做军事动员,以向哈萨克增兵。双方一拍即合,心照不宣。
1926年10月,苏军彻底打败了白军,感到不安的中国再次进行了动员,组建了八个步兵师、六个山地师和五个炮兵旅。国防军总兵力高达130万,陆军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充了一倍。在此之前,中国还召回了退役飞行员,定购了新飞机,正式扩大空军。
稍后,中国第二次向哈萨克增兵。此次增兵,国防军陆续派出了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三个山地师和三个炮兵旅,共三十八万余人。这样一来,中国在哈萨克的驻军将会超过七十万。因为时间关系,中国不得不先从内地抽调部队,连东北地区也抽调了两个师。
国防军进驻哈萨克时,国防军与董氏联系后,从内地调集了一批火车司机等工作人员,专门为此次军列服务。所有列车均加派卫兵,沿途车站也全部封锁,列车工作人员被限制活动范围,只能活动在车头及第一节车厢……总之,国防军采取了一切措施,为部队调动保密。装甲师秘密进驻哈萨克,是在十月初。四个装甲师被部署在切尔卡尔。
与此同时,彻底解决白军的苏联红军,开始向哈萨克集结。苏军的集结速度,远远超过中国增兵的速度。到十一月中旬,国防军刚刚增兵三分之二,苏军已在哈萨克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了。
……
1926年11月14日,苏联红军越过乌拉尔河,战争爆发。
……
战争的过程就不详细描述了,简单说一下。
我们都已经知道,哈萨克北部地形有利于防御,而且靠近新疆,比较受重视,防御能力强;哈萨克西部则截然不同,地势一马平川,地广人稀,利攻不利守。而且,哈萨克西部靠近俄罗斯腹地——苏军运输便利,中国却运输不便。
所以,苏军的进攻兵分三路,选择了北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西部古里耶夫和西北的阿克纠宾斯克三个方向。其中,西部为重点,两路大军将近七十万,由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率领。
此时此刻,中国驻军的情况却不是很好。
中国的第二次增兵,还没有结束,在哈萨克的驻军不足六十万。而且,北哈萨克部署了十五万守军,南哈萨克有五万,卡尔切尔的守军仅有三十五万——这已经是驻军总部竭尽全力了,驻军总部阿克斗卡的兵力还剩不到一个师。但是,卡尔切尔的守军并不是一个防守的配置,其中大半是装甲部队和骑兵部队。预订的计划,是以步兵防御,以装甲兵和骑兵突击。在广阔的荒漠上,装甲部队的大规模突击,绝对不是步兵所能够抵抗的……
然而,现在兵力相差悬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略有不足。进攻不足以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防御,骑兵和装甲兵的防御能力,还不如步兵呢!
……
汪道铭在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让骑兵下马,转职成步兵,参与防御,并为装甲兵的转职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再说,北部防线。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已经被修建成堡垒密及分布、战壕纵横交错的军事要塞。并得到了增援部队。苏军虽然从东西两个方向猛攻,试图以两面夹击取得进展。但在吴佩孚的指挥下,国防军有条不紊地,依托地势积极防御。苏军虽数倍于守军,却没有取得有效进展。
但是,中国在北部只有六个师,除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外,在东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地区,也有一条通道。此外,在阿克莫拉和科克切诺夫也需要部队守卫。所以,国防军在东哈萨克,只布置了一个师。
苏军在此的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东哈萨克的交通很差,苏军进攻需要绕远道而行。但苏军还是派出了军队从这里进攻。不断有小股的苏军深入东哈萨克,进行破坏,王泽被迫从阿克莫拉有限的驻军部队中,派出大批骑兵,在此地区巡逻搜索。
我得知哈萨克的情况以后,心急如焚,只能加快部队的组建工作。很多恢复性的训练,只得到哈萨克去训练了。并派出了除近卫师以外的所有内地部队,前往哈萨克。我以三天二个师的速度,向前方增兵。
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后悔裁军的决定,即使我明知那是必须的,却也无法不后悔。这两年的军费开支,仍然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近六分之一,如果不裁军……都怪高尔察克,失败的也太快了,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白军不用多,再坚持两个月,国防军就都布置完了,怎么会如此慌张……
在这里,不得不说,将铁路复线修到卡尔切尔是明智的。国防军在古里耶夫和阿克纠宾斯克,各布置了一个团的守卫部队。两地的守军早有准备,将两地居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并对两地进行了坚壁清野。苏军一进攻,守军就迅速带上所有列车,一路撤回到卡尔切尔。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铁路与俄罗斯的铁路轨距不一样,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列车拿到哈萨克,不能直接用。当然,苏联也预备好了改造。但改造也是需要时间的,加之数十万大军,只依靠一条铁路,苏军行军自然快不起来,每天不到一百公里。从进攻开始,苏军到达卡尔切尔足足用了六、七天。
就在这几天之内,汪道铭不顾东哈萨克的形势危急,把增援上来的部队全部派到了卡尔切尔,使卡尔切尔的守军在11月20日达到四十五万,足以一战了。
……
此后,就是按计划行使了。
我翻着计划,总觉得有些古怪。
参谋部的计划很切合实际,扬长避短,发挥我军的优势。既然我军将领的指挥比不上图哈切夫斯基,那就不比指挥。
参谋部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我提出的空地一体战思想的不足。这种不足,不是说战术不先进,而是说战术太先进。空地一体战思想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诸军兵种整体作战的威力,形成“1+1>2”的作战效能,用由各种作战要素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去制胜战争。
但以目前的飞机技术水平,最多只能在作战中起到辅助作用,尚不能承担起战争主角之一,这么重的责任。说白了,空地一体战思想,是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的战术思想,还不适合现在使用。
同时,参谋部依托中国的技术现实,参考了欧战中和内战中坦克部队的作战经验,组织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演习,蒋百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思想。大体说来,就是“以步兵为主体,并得到装甲、火炮等兵种的支援,在整个战场正面向敌军发动进攻,一旦打开突破口立即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巩固和突破,攻击敌人的纵深防御,形成分割包围。同时,航空兵在敌人后方实施打击。必要时使用各种手段欺骗敌人隐瞒自己的突击方向”。
此次作战,就是这种思想的第一次实施。
?!!!
我终于知道计划有什么古怪了。我还真是个伪军迷,这么有名的作战思想,我才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大纵深作战嘛!
苏联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核心作战思想,图哈切夫斯基开创……
靠!
……
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我笑声中动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老毛子,斯大林,图哈切夫斯基,活该你们倒霉!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