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科技军阀-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要小看这些轮船,它们看上去虽然不起眼,但它们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杨朔铭说道。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于1917年2月发动了“无限制潜水艇战”,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是驰往协约国的港口,德国将统统不加警告的予以击沉。这完全超越了底线。英国同样阻挠中立国和德国的贸易,但英国人从没有这样肆无忌惮地要屠戮所有中立国商船。潜艇可以说是德国人的杀手锏。因为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不是的协约国海军的对手,协约国海军舰队可以轻松地击败德国的战列舰群,但是它们却很难对付德国人的潜艇。德国人向大西洋撒出了庞大的潜艇部队。这些潜艇极大的破坏了协约国的海上航运。协约国的商船象中了魔咒一样,一艘接一艘地沉到海底。德国潜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但唯一的缺点是把美国卷入了战争。这一点,虽然让德意志孔雀威廉二世感到害怕,但他的将领们却认为这不过是小小副作用。主流还是好的。
德国人的行为是美国人完全不能容忍的。德国人也预测到了美国的反应。它之所以敢这么干,其实是因为德国人认为他们已经胜利在望。因为当时俄国已经濒临垮台,德国潜艇也几乎扼杀了英国的贸易。德国人认为只要再加一把劲,英国就会屈服,而那个潜力一流,武装三流的美国,还来不及做什么大动作。但让德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直在远东沉睡的大国中国,也和美国一道,加入到了协约国的行列之中。不但经过重建的中国海军远赴欧洲,积极的参与到了海上反潜护航作战当中,中国民间的商船队也加入到了这场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有些遥远的战争中来。
由于德国潜艇给协约国海上运输船队造成的惊人损失,英国在加紧自身生产的同时,急需从国际市场采购商船来补充,但此时英国的造船厂已经满负荷运转,而在这个时候,杨朔铭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全力促使中国造船工业加入到生产商船的行列中来。
因多年的战乱,中国国内各临海省份控制的造船厂或多或少因资源与技术工艺的不足,显得产能低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均未能自建出什么像样堪用的舰艇和船只来。而在杨朔铭的努力下,得到重组的马尾造船厂最先打破沉寂,建成了大型远洋运输货轮,这些货轮一下水随即被投入了协约国的海上运输事业当中。
杨朔铭很早便开始了对国内造船工业的投入,此时国内造船业正处于向国际接轨的转型时期,产能大于内需,而杨朔铭早就预料到了欧洲战场上会发生什么,因而很早就为谋求海外市场做好了准备。
中国人或许在造船技术与工艺上算不上顶尖,但却不乏创新理念。为了能让中国造船工业在建造民船的同时学会建造军舰,很快,在马尾造船厂总裁史选侯的努力下,一项大胆的计划酝酿而出,取出以民船的形式按照军事标准的规格建造可供出售给协约国的船只。不久,病急乱求医的英国人便与中国政府接洽,达成了采购中国造轮船的业务。
马尾造船厂的第一笔业务就是建造20艘大型远洋运输货轮。
中国为英国建造的这种大型远洋货轮的排水量为9700吨,长165米,宽21米,吃水7米,设计为三膨胀往复机动力,双轴推进,燃煤锅炉,值得一提的是,船建成时只有一座烟囱,但其实早在设计的时候就预留了第二座烟囱的烟道,只是没装烟囱,而通到这座烟道下的锅炉与三膨胀往复机在船建成时只有少部分人知道。试航以及作为货轮运营时,只启动一套动力,最大航速12节,
为了使这些商船面对德国潜艇和伪装袭击舰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首批建成的这种远洋货轮在马尾造船厂改造的时候打通了这座秘密动力舱室,并安装了第二座烟囱,最大航速提高到了18节。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30毫米的a]poo厚船板,同时机舱与暗机舱均加敷一层30毫米船板以做防护,船体骨架按军标执行。
改造过程中,船首与船尾的两座货物吊杆被拆除,游廊甲板尾部一座无足轻重的钢木结构甲板室被拆除,在前部短首楼顶部安装了一座美制150毫米单装炮塔,上层建筑前部与后部原货物甲板位置各并列安装两座150毫米炮,即全舰共5门单装150毫米炮,游廊甲板顶后部并列安装两座76毫米炮。
为了适应中国造船工人的建造习惯,史选侯进一步修改优化了原先的设计,使建造工期大大的缩短,第一艘自由轮的建造一共用了210天,经过改良设计和部分零件采用了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后,最终的建造速度达到了72天一艘。
由于这种货轮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建造迅速,价格便宜,很受英国人的欢迎。加之英国人需船甚急,英国政府希望中国国内的造船工业能更多的生产这种货轮。在高额利润的驱使和杨朔铭海外巨资的推动下,江南造船厂、大沽造船厂、青岛造船厂等国内较大的造船厂也纷纷加入进生产货轮的行列来。中国造船工业由此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到1919年为止,中国造船工业一共为英国建造了225艘大型远洋货轮,有力的支援了协约国的海上作战。
看着一艘艘巨大的货轮从面前驶过,傅卓瑶不由得暗暗感叹,望向杨朔铭的目光,又多了几分崇敬之意。
在老家的时候,父亲傅孝文就曾不止一次和在她面前夸赞杨朔铭为中国办起来的这些事业,那时的她还不能完全明白父亲和自己说的这些话的意义。但是现在,她真切地感受到了。
“那又是什么船?后面好象还有飞机啊。”傅卓瑶突然注意到一艘和那些自由轮样式差不多但要长不少的轮船,不由得又问道,“上面还有大炮。”
那艘挂着红黄蓝三色“人”字旗的轮船渐渐的驶近,杨朔铭看到这艘轮船,神色一时间变得异常关注。
“咱们这种船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过作为军用的可能性。夫人。”一位海军军官听到了傅卓瑶的问话,给她解释道,“有不少船就让英国海军给改成了辅助巡洋舰。这一艘是咱们自己改装的水上飞机母舰,‘镇海’号。”
听到“镇海”号的名字,杨朔铭的身子不由得一震。
“原来如此。”傅卓瑶看了看身子微微有些前倾的杨朔铭,问道,“是你设计的吗?”
杨朔铭有些惊奇的转过头来看了她一眼,“当然不是。”他笑了笑,向旁边的海军军官问道:“这是谁设计的?”
“是马尾造船厂的巴总监设计的。”那位军官回答道。
在日德兰海战中,由于担任侦察任务的水上飞机母舰的临时缺阵,导致战斗从一开始就变成了混战。中国驻英国的军事观察员在战后应邀参观了英国海军的“恩格丁”号水上飞机母舰,绘声绘色的向国内海军部致函,建议中国海军也尝试性的进行水面舰艇搭载具备一定攻击能力的大型水上飞机。
这份来函经过了中国海军部的审定,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海军部认为可以对由大型远洋货轮改装的辅助巡洋舰进行进一步的改装,很快方案拟定,由大型远洋自由货轮改装的“镇海”号辅助巡洋舰进入了福建马尾造船厂实施改造工程,改造方案由巴玉藻设计完成。经过改装后的“镇海”号舰体得以加长,后部设置了高架的水上飞机停放平台,安装了一部重型门架式吊杆;桥楼部分增加了一座三足支撑的装甲指挥塔,其上顶着一部大型探照灯;舰上原有武备也进行了更新,改为单装76毫米炮两座,双联150毫米炮塔一座。
而此时出现在杨朔铭和傅卓瑶面前的,正是“镇海”号!
想到自己原来所处的历史时空中的那艘被冠以“中国海军最早的航空母舰”之名的同样舰名的军舰,杨朔铭一时间竟然有些恍惚。
历史在这一刻,竟然出现了惊人的巧合。
对于杨朔铭来说,眼前的这艘“镇海”号,何尝不是中国海军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发端!
此时的杨朔铭,心中竟然生出了让中国的航空母舰提前出世的强烈愿望。
而伴随着他的思维跃动,“超级电脑眼”突然显示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航空母舰线图。
此时远处突然汽笛长鸣,将杨朔铭从对航空母舰的遐思当中拉了回来。
“来了!”一位海军军官指着远方,兴奋地大叫了起来。
杨朔铭循声望去,只见远处的海天线上,高大的舰桅刺破了天空,不一会儿,一艘巨大的战舰的身影出现在了面前。
这艘巨舰此时正在拖船的牵引下,缓缓的向前行驶着。看到这艘巨舰的身影出现,远处的海岸突然间爆发出一阵巨大的喧嚣声!
傅卓瑶不由自主的向岸边望去,只见此时的岸边黑压压的一片,聚满了观看的人群,刚才的喧嚣声,就是从人群当中发出的。
傅卓瑶重新将目光集中到了变得越来越大的巨舰上,此时小艇正和巨舰相向行驶,巨舰很快在傅卓瑶的眼前清晰起来,看着这艘如同移动的山岳般巍然前行的巨舰,傅卓瑶的剪水双瞳睁得大大的,竟然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
“这就是‘光荣’号吗?”杨朔铭紧紧盯着面前破浪而来的巨舰,问道。
“不是,这是三号舰,‘民权位海军军官回答道。
杨朔铭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而是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艘战列巡洋舰上。
杨朔铭等人乘座的小艇从“民权”号的舰首侧面驶过,此时的小艇同“民权”号相比,显得分外渺小,由于距离太近,小艇上的人们看着“民权”号,全都不由自主的变成了仰视的动作。
“她……好大啊……”傅卓瑶看着舰首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巨大金龙舰徽,喃喃地说道。
“当然了,这可是排水量超过吨的战列巡洋舰啊,夫人。”一位海军军官回答道,“日本海军都没有这样大的战列巡洋舰。”
“真是太威武了。”傅卓瑶的目光落到了“民权”号巨大的三联装主炮塔上,“她在欧洲一定打沉了不少德**舰吧?”
“没有,呵呵。”海军军官笑了笑,说道,“她加入咱们中国海军的时间还不长,这一次在欧洲,并没有赶上战斗。因为建成不久,杨将军就要这些战列巡洋舰赶紧回国。至于为什么,夫人想必能够猜到。”
“是为了对付日本人,是吗?”傅卓瑶看着杨朔铭,问道。
“不错。”杨朔铭点了点头,但目光仍然没有从“民权”号上离开。
此时小艇已经接近了“民权”号的方形舰尾,在那里,傅卓瑶清楚地看到了“民权”两个大大的金字舰名。
傅卓瑶轻声念着这艘战列巡洋舰的舰名,又问道:“舰名是谁起的?”
“当然是杨将军了,”海军军官笑着回答道,“不光是这‘光荣’级战列巡洋舰,在欧洲立下赫赫战功的‘共和’级战列舰,所有的舰名,都是杨将军亲自起的。”
“另外几艘叫什么名字?”傅卓瑶又问道。
“象这‘光荣’级战列巡洋舰,一号舰叫‘光荣’号,二号舰名‘胜利’号,三号舰便是这‘民权’号,四号舰名‘大同’号,五号舰名‘民生’号,六号舰名‘民兴军军官回答道,“象‘共和’级战列舰,一号舰名‘共和’号,二号舰名‘民主’号,三号舰名‘宪法’号,四号舰名‘自由精神’号,五号舰名‘独立’号,六号舰名‘民族’号,都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名字。”
听了军官的回答,傅卓瑶立刻便明白了杨朔铭给这些中国海军的主力舰所取舰名的苦心。
此时“民权”号战列巡洋舰已经停了下来,小艇很快的在“民权”号侧舷靠拢,几名水兵麻利地放下了舷梯,让小艇上的人们登舰。
杨朔铭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民权”号的甲板上,看着舰上整齐列队精神抖擞的中国海军官兵,傅卓瑶的心里油然的升起了自豪之情。
“立——正!敬礼!”
杨朔铭举手回礼,他看着面前英姿勃发的中国海军官兵,眼角竟然有些湿润。
“想不到中华海军,竟然能有如此新式巨舰,这一次回国,真是不虚此行啊!”一位一身西式高帽礼服站在舰长身边的中国人笑着说道,在他的身边,是一对盛装的年轻夫妇。
“伯爵阁下对这艘战舰感觉如何?”杨朔铭看着面前的巴本伯爵,笑着问了一句。
第219章 防患于未然
“确实是好船。”伍国华含笑答道,“这是我平生见到的最大最快的战舰。就是大英帝国皇家舰队,也没有这样的好船。”
听到伍国华发自内心的赞誉,程璧光等海军将领看着杨朔铭,眼中都是感激和崇敬之意。当年刘冠雄提出海军发展规划之后,他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会看到比规划当中更大规模的中国海军出现。
而中国海军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质的飞跃,是和面前的这位年轻军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听说日本海军的战列巡洋舰队被德国海军打得全军覆没,如果德国人碰上的是这样的战舰,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样子。”站在伍国华身边的傅孝信大声说道。
看着有些激动的丈夫,伍嘉媛瞥了他一眼,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
和激动的傅孝信等人及中国海军将士们相比,杨朔铭显得很是淡定从容,但傅卓瑶似乎能够感觉到,眼前的年轻人的内心,也在泛起狂澜。
“我很想知道,中国政府为什么急着要这六艘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回国。”伍国华问道,“现在欧洲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德国人的战列巡洋舰刚刚摧毁了日本在欧洲的舰队,法国海军在地中海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中国的战列舰队正在港内维修,正是需要这些新式战舰加入的时候啊。”
“看样子伯爵阁下对欧洲的战局了如指掌啊。”程璧光看了看伍国华,惊奇地说道。
“谈不上了如指掌,只是比较关心而已。”伍国华笑着答道,目光又回到了杨朔铭的身上,象是期望他能回答自己的问题。
“伯爵阁下知道德国给奥斯曼人的那艘战列巡洋舰吧?”杨朔铭微微一笑,反问道。
“您说的是‘戈本’号吧。”伍国华点了点头,“我听说这艘战列巡洋舰给英国海军和俄国海军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奥斯曼人的海军本来不值一提,但是因为有了这艘‘戈本’号,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杨朔铭说道,“德国人在奥斯曼人那里把战列巡洋舰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想,这样的战斗对我们‘防患于未然’,有着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听了杨朔铭的话,伍国华立时明白了过来,眼中不由得满是讶异的光芒,而程璧光等人的眼睛也是一亮。
对于给英国地中海舰队和俄国黑海舰队找了无数麻烦的传奇军舰“戈本”号,中国海军的将士们并不陌生。
“戈本”号战列巡洋舰是德国海军第一代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的放大改进型,其标准排水量为22978吨,满载排水量25399吨,装备10门280毫米主炮,十二门150毫米副炮,动力为蒸汽透平主机,由24个锅炉提供52000匹马力的动力,航速25?5节,续航力14节时达7600公里,舰员115本”号保留了“冯?德?坦恩”号低干舷,中部两座主炮错开布置的特点,但增加了一座双联装主炮塔,使它的主炮增加到10门(五座双联炮塔)对比同时代的英国战列巡洋舰,“戈本”号最大的优点是增强了防御,“戈本”号的炮塔和舰桥装甲厚度为8英寸,这种重视防御的设计思想使德国大型舰只在作战中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戈本”号一共装备有34门100毫米以上的重炮,可以在一分钟内向23公里半径中任何目标倾泻半吨以上的重磅炮。“戈本”号1911年于德国汉堡下水,1912年2月7日正式服役,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家海军第四战列舰分舰队的主力战舰之一。1914年夏天,“戈本”号驶入直布罗陀海峡,成为德国在地中海仅有的水面战斗力量。
1914年10月29日,“戈本”号突然袭击了俄国在黑海的港口塞瓦斯托波尔和奥德赛,揭开了土耳其参战的序幕。“戈本”号的280毫米重炮象点名一样把塞瓦斯托波尔港和奥德赛城的重要建筑,军事要点一一摧毁。面对“戈本”号的强大火力,俄军猝不及防,多艘战舰受伤,塞瓦斯托波尔港口露天堆放的弹药堆栈被击中发生大爆炸,损失惨重。在随后的索契角海战中,“戈本”号击沉了多艘俄国军舰,给俄国黑海舰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并在随后的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当中又击沉了英国海军两艘浅水重炮舰,如果不是“戈本”号后来触了水雷,土耳其海军很可能还会给协约国造成更大的损失。
如果说一艘战舰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格局,那只有“戈本”号可以担得起这个荣誉了。假如它不到达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未必会加入德国一方参战,假如土耳其不加入德方参战,英国便不需要发动土耳其战役来打通对俄国的支援通道,那么就未必有英国人在达达尼尔战役和加里波利战役的惨败,一代豪杰费希尔海军上将和丘吉尔海军大臣也就不会因为这两次惨败而被迫辞职。如果英国和法国能够拥有南线对俄国的支持通道,俄国就未必会在东线被德国打得大败,那么,列宁的“十月**”就未必会成功,俄国也就未必会垮台。
作为一个后世来的穿越者,杨朔铭对于海军的了解并不算太多。但他还是知道,拥有战列舰的火力和巡洋舰的高速度但防护却相对薄弱的战列巡洋舰虽然不适于参加舰队决战,但对于四面临海的岛国日本来说,战列巡洋舰则绝对是致命的“大杀器”
想到这些战列巡洋舰日后可能会给日本人带来的灾难,杨朔铭的嘴角现出了一丝冷酷的笑容。
在拖船的牵引下,“民权”号缓缓驶进了港内,此时岸边围观的人们越来越多,岸上不时的传来山崩海啸般的欢呼声。
此时,在激动的人群中,一个年轻女子正用无比怨毒的目光注视着缓缓行驶的“民权”号战列巡洋舰,和舰桅上那高高飘扬的巨幅三色“人”字旗。
日本,东京,帝国大厦。
“支那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回国了。”胜田主计面色阴沉的将手中的报纸递给了西原龟三,“看样子上一次的情报是属实的,支那人又有了六艘足以对我们造成致命威胁的主力舰。”
“不会吧?”西原龟三的眼中闪过难以置信的神色,“这不是正在欧洲同德国海军作战的那六艘吗?”
“不是,你和德国人一样,都把它们当成是在英国海军里的那六艘了。”胜田主计摇了摇头,说道,“它们是美国人为支那海军建造的战列巡洋舰。留在英国的,是六艘战列舰。它们的外形很象,同样都是十六英寸的大炮。”
“这怎么可能?”西原龟三的声音透着莫名的嘶哑。
“我问过海军情报部的人了,他们说,正是因为它们和那六艘该死的支那战列舰太象了,德国人误以为支那人把它们开回了国内,所以才想要主动出击,结果却遭遇了灭顶之灾。”胜田主计又说道。
“可问题是,中国人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建造如此大的军舰?”此时的西原龟三,本能的仍然不愿意相信胜田主计所讲的事实。
“中国人并没有利用美国的借款来建造这些军舰,钱是他们自己出的。”胜田主计站起身来,在屋内来回地踱着步,“我正在设法追查这些钱的来源。根据已经得到的情报,就象你以前说的那样,这些钱是来源于美国资本市场,但却不是美国财团提供的。”
西原龟三想起了自己当初看过的那些关于杨朔铭的信件和报告,不由得连连摇头:“这是不可能的,我研究过的结论是,那些所谓的预测理论,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八道。”
“我也不相信那些东西。”胜田主计苦笑了一声,说道,“但是,你怎么解释前年发生的黄金价格大跌事件和智利硝石期货事件?”
“黄金价格的下跌,是因为英国政府为了筹集战争费用,在全球范围内抛售大量黄金的缘故。智利硝石价格的下跌,是美国杜邦公司公开了人造磷酸钾技术。”西原龟三不愧为日本一等一的金融天才,立刻说出了问题的所在。
“你难道认为,中国政府能够左右英国政府的金融政策?以及提供给杜邦公司相应的技术?”西原龟三盯着胜田主计问道。
“中国政府当然没有这样的力量。”胜田主计说道,“但是,我知道很多有中国人背景的公司,全在最正确的时间里进行了黄金沽空的买卖,结果都赢得了巨额的利润。硝石价格下跌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同样的结果。”
听到胜田主计这样说,西原龟三的眉头难看地皱了起来。
“而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情报人员通过对中国政府一些官员的收买获得了这样的情报,就是中国政府恰好在这两次事件的时间里,得到了来自于民间企业的大量资金捐助,而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属于你以前提到的那家‘人和’公司的。”胜田主计接着说道。
“竟然是这样?”西原龟三再次惊叫了起来。
“而你可能还不知道,杜邦公司是和另外一家公司合作进行人造磷酸钾的研究的,而这家公司竟然是一家中国公司。”
“什么?”
“我现在还没有查到这家公司的真正拥有者是谁,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这家公司,很可能也是属于‘人和’公司的。‘人和’公司的真正拥有者是谁,我想你十分清楚。”
“看样子我小看了这个中国军人。”
西原龟三想起了他关于杨朔铭身世的调查一直不得要领,心里莫名其妙的有一种恐慌之意。
“可惜寺内君已经不在了。而我们的事业还没有完成”想到已经故去的前首相寺内正毅,西原龟三不由得黯然神伤。
尽管寺内内阁在议会有多数支持,但寺内正毅一直企图进一步强化首相的权力,而在出兵西伯利亚的问题上,寺内内阁非立宪的本质彻底暴露无遗,但谁也不曾想到,强横的寺内内阁竟然最终会被由“米骚动”引起的群众运动所打倒。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为了防止“红色瘟疫”的蔓延,日本国内围绕着是否参与干涉战争的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外交大臣原野赞同出兵,认为这是日本趁机控制西伯利亚和蒙古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好机会,而外交调查会的原敬则表示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会再次引发同中国的战争以及和美国的直接对抗。1918年1月,在寺内正毅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政府还是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出了部分军队进入西伯利亚。7月,美国政府正式照会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与美国和中国共同出兵,三方各自派遣的兵力不得超过700日,日本政府宣布出兵西伯利亚,但日本并没有遵守出兵人数的限定,截止到下一任原敬内阁成立后的10月,日本派出军队的总人数超过了90000人之众,引起了日本国内舆论的不满和美国的警惕。而在决定派兵的过程中,寺内内阁禁止日本国内的报刊刊载反对出兵西伯利亚的内容,对发表这类文章的报纸媒体进行禁止发行的处分。在宣布出兵命令前的7月30日,日本全国被禁止发行的报纸竟达50种以上。
寺内正毅的镇压措施,激起了日本报界强烈不满。8月25日,日本全国84家报社的记者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会议决议提出: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确立宪政等。《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大会的情况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日本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暗示**”为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所有报纸均被禁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采写这条消息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均被迫退出报社:“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罹祸”事件。它表明,在俄国“十月**”成功后,为了防止国内社惠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日本经济的繁荣,对日本国内的大资产阶级来说,确实可以说是“成金天下”。但随着物价的普遍飞涨,日本工人实际工资的下降和劳动强度的增加,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在急剧恶化。出兵西伯利亚使得爆涨的物价进一步飞腾起来,特别是在美国提出共同出兵要求之后,日本国内米价飞涨,全国各地谷物交易所被迫停牌。同时,铁、煤、纸张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也由于商人们的囤积居奇而爆涨。8月3日,富山县爆发了“米骚动”,很快波及到全国,日本民众的愤怒如同火山一般的喷发出来,形成遍及一道三府三十八县的全国范围的“群体**件”。在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之前的4月,寺内就以身体不佳为由向元老山县有朋表达了辞职的意思,被山县有朋挽留住了。但是在“米骚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寺内正毅为了进行镇压而不得不动用军队,结果招致执政党、在野党的普遍攻击,全国的报刊都对他发起弹劾。内外交困之下,他的靠山山县有朋此时也不得不抛弃了他,寺内正毅被迫辞去了首相职务。寺内内阁的垮台标志着日本强权非宪政政治的终结,寺内正毅本人则因病于辞职的第二年,即1919年死去。
寺内正毅的去世使得西原龟三和胜田主计通过借款影响控制中国政府的计划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新上台的原敬内阁对这一耗资巨大的计划能否达到想要的效果提出了质疑,虽然现在的日本政府并没有表示要放弃这一计划,但西原龟三知道,自己现在已经不可能从日本政府内部得到象寺内正毅在时的那种不遗余力的支持了。
“不管怎么样,我们的计划一定要进行下去”西原龟三说道。
“那个杨朔铭手里的钱要比我们的多得多,他给支那海军弄来了这些军舰,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支那海军的支持。”胜田主计说道,“尽管如此,他现在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抗段祺瑞的北洋系,段祺瑞不是个傻子,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人的威胁,只要我们再加一把劲,支那就将再次陷入战乱之中,而那时,就是我们取得满蒙的时候。”
听到胜田主计说到让中国再次陷入到战乱之中的话,西原龟三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第220章 “天城”之争
在1915年那场入侵中国的战争以失败告终后,寺内正毅等日本政界高层人士改变了原来强硬蛮横的对华政策,改为软的一手,以金钱和平渗透的方式图谋在华竖立代理人,控制中国政府,从而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这一政策是早就确定下来的,但刚才西原龟三却从胜田主计的话里,听出了浓浓的血腥味。
“我们的计划,现在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胜田主计看出了西原龟三心里的疑惑,解释道,“支那对日本来说,太大了,现在的支那政府,还不足以号令全国,所以我们控制支那政府只是实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