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为帝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从今年五月份开始,关续清就着手大规模兴建电力设施,与大规模电器设备应用相配套的,中美合资天津通用电气公司获得了北京部分地区的电路铺设工程,其他的大部分工程则分包给了国内的新兴企业。没有得到这个肥的流油的项目,西门子公司着实郁闷了一阵子,不过好在他获得了北京周边的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工程,西门子公司为了讨好中国,把价格压到最低,还专门派出一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工程的建设督导。

基础设施的大量上马,一方面刺激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同时创造着大量的新兴行业,就业机会。如今的北方各地,不仅仅是关续清这一时心血来潮所引发的工业浪潮,这只是席卷全国的,经过长年催生的工业大井喷的一部分而已。北方的电气化,城市自来水,排水管道,沥青马路,电路,电话线路等等比南方要领先少许。而南方则出乎关续清的意料,农业的机械化反而在南方首先开始蓬勃发展。原因想想也就明白了,南方农业发达,但是近年来南方人特别是江浙一带,佃户越来越少,随着人口的向工业的转移,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租佃投资也越来越高,自然的市场就会需要对劳动力数量要求低的机械化农业。所以南方的农业机械企业远比北方来得多。但是实际上北方的自然条件是更适宜机械化农业,所以,慢慢的南北交融,各种潜在的工业需求都被开发了出来。本年度的工业数据比起五年前,几乎要翻了两个筋斗。

雄锋飞扬: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百八十四章 内阁总理

关绪清正对着世界地图发楞,王商急匆匆跑了进来,带着哭腔说:“皇上……沈大人他……”王商抬眼看了一下皇上,下面的话犹豫着没敢说。

“怎么了?”关绪清一脸的不悦,他思考事情的时候最恨别人惊扰。

“沈大人不行了!”王商还是鼓足勇气说了出来。

“你说的是谁?”关绪清心中已经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沈葆桢,沈大人不行了。”

“什么?”关绪清一下子呆坐到椅子上,他知道早先沈葆桢就呈过病休的折子,现在正在京郊静养,为此自己还亲自前去看望过两次,本以为是*劳过度,修养一阵子就能好,没想到事情来得这么突然。虽说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但是一向以来身子还比较硬朗,体格也不瘦弱,却没想到……

关绪清叹息了一声:“替朕准备便装,去看看他吧,着太医院的人马上过去。”

“喳。”王商领了旨意,应声去了。

一路上,关绪清百感交集,刚刚损失了李鸿章,现在又是沈葆桢,老天爷似乎有意在和自己开玩笑,目前内阁总理一职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本来他们两个论资历论声望论能力都是充任这一职务的优秀人选,可是造化弄人,到头来去世的去世病重的病重,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幼丹怎样了?”关续清刚到沈葆桢的住处,拉住他的大儿子急切的问道。

沈家长子回话道:“回皇上话,太医已经看过了,说就在这两天了。现在精神倒还行,刚刚伺候了米粥。”说着这中年汉子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旁边着恭人服饰的妇人应该是他的正室,低着头扶住了自己的丈夫。

关续清难免心中一阵酸楚,叹了口气道:“进去看看吧,你们也都歇着吧,朕跟幼丹有几句话说,太医在外面伺候着。”

众人应诺退下,关续清这才进了房间。看到皇上来了,沈葆桢身子稍动了动,老泪横流,喘着气说:“老臣恭迎圣驾,可是起不来了……”

关续清点了点头,坐到床前,探了探他的额头,冷冰冰的没什么生气了,平日看去还算饱满的脸庞陷下去了一大块,看久了当真叫人心中不忍。“心放宽些,朕需要你啊。放心,朕让太医院再开方子,实在不行还有西医,不要想太多了。”

沈葆桢挣扎着笑了一下,长长叹了口气道:“皇上不要宽慰老臣了。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这个岁数,臣知足了。臣以进士出身,年少时做过探花郎,壮年时堪国乱,蒙皇上征召入京,十余年稍平国忧,臣何其幸也。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臣听说国家需要一位内阁总理,老臣这一去,唯一不放心的便也是这件事。想向皇上最后再进几句言。”

关续清心中一酸,没想到沈葆桢垂死之时还惦记着国家大事,一句话正说中了自己的心思,“前一阵子,少荃走了,现在幼丹你又病体沉重,原本朕想从你们当中挑选一人担任这个职务。唉……你是朝中老臣,朕确实也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说袁世凯这个人怎么样?”

沈葆桢叹了一声,半晌才说:“袁世凯这个人,臣本不想多言,这就要去了,怕是没什么顾虑了,臣不能临去了,还瞒着皇上。”

“哦?”关续清狐疑起来,问道:“袁世凯怎么了?”

“袁某人才干卓绝,凭心而论,有些方面老臣自认比不过他。但论道*守,袁某人还是个市井流氓的料子,要做总理大臣,万请皇上三思……”歇了片刻,继续说道:“另外。袁某心机太深,机谋太重,皇上万万不可大意。臣以为,袁某还是宜应做个封疆大吏,眼下的职位对他来说,怕也有些过了。”

关续清缓缓点头:“既然幼丹这么说,这个朕心里有数了。那依你看来。谁来做这个总理大臣比较合适?”

“臣推荐文化部部长梁启超,他出过洋,对西方政治制度了如指掌,而且才识过人,眼界也阔,臣以为由他顶上来为好。”沈葆桢这话正说到皇上心坎里,他边说着,关续清一边想着,梁启超在内政方面的能力是足够的,唯一不足的年纪太轻,连三十岁都不到,让他做内阁总理,恐怕会招惹非议,而且梁启超是改革激进一派的代表人物,提拔上来的话肯定会引起一些保守派的不满。他又问沈葆桢:“还有其他人选吗?”

“其余荣庆,那桐之辈,*守都不错,可惜都欠了点什么。张謇才学是好的,不过他终究还是个商人出身,臣看他也不是全心放在政事上,而且资历也嫌不足,他是臣最后一个推荐人选。”

荣庆这个人关续清早有其他安排,他是蒙古正黄旗人,*守极佳,对皇室也是绝对忠诚,他的才识正如沈葆桢说的,是有欠缺,这么个人是不足以担当内阁总理大臣的职位的。他还是要等到合适的时机,再用到北方去,现在还是先让他在刑部右侍郎和教育部副部长职务吧。

而那桐嘛,他的出身更好,原满洲镶黄旗人,外交上的事情他是熟手,外交部副部长的位子给他做也正好,虽说他对年轻一辈的伍廷芳做了部长有些不满,但是*守还是没有问题的,威望上他也够,就是才学上欠缺了。性格上又太刚了点,杀气也重,将来还是要把他派到民族事务厅磨磨性子。

至于张謇,关续清根本没有想过要用他,他要是做了总理,官商勾结起来,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而且他做总理,怎么能让那些出生入死的军队将领心服口服?看来人选还得是梁启超,只不过现在时机尚不成熟,需等他推行的官制改革在全国取得实效后,到那时就能名正言顺的就任内阁总理了。

“朕有数了,再斟酌斟酌吧。幼丹,安心养病,不要想太多事情,朕过两日再来看你。”说完关续清起身要走。

“臣……臣……”沈葆桢勉强要坐起身来,脸上憋出了一层细汗,哽咽着说话:“臣恭送陛下……万请陛下……保重龙体,勿要为臣忧心。”

“幼丹……”关续清驻住脚步,回头看了看这个行将要去的老人,眼睛一红差点儿掉下泪来,静了一会才说:“歇息吧。朕回头再来探你……”他喘了口气,再不忍回头,出得门来,望了一眼院子里侍候着的沈家人和太医侍卫们,踱步到院门处,听着后方哗啦啦下跪恭送的声音,转身道:“传朕的旨意,沈葆桢晋太子太保,授保华殿大学士,二等忠勤伯。子孙中择一人荫骑都尉。”

一片谢恩声中,关续清给了这个中国海军奠基人仅次于李鸿章的恩遇。

ps:y1010094提出的意见我都接受,关于错别字,我每天只想着多写点内容让大家多看点,忽视了这个问题,以后会注意一些。

雄锋飞扬: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百八十五章 英国的斡旋

如果说世界在全球性战争的阴影下正变得越来越疯狂,那么英国人和法国人所面对的便是最疯狂的那一种,德国军队在马恩河发起的连续进攻已经快把英国人*疯了。要想保住欧洲必须获得这一战役的胜利,要不是俄国驻扎在欧洲的那三个师团的加入,恐怕马恩河战役必将以英法联军的失败而告终。英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俄国军队的作用,恐怕曾经打败拿破仑的斯拉夫人是唯一能挽救欧洲的力量,可是令人忧心的是,在欧洲人眼里强大的俄国军队竟然被中国人三番五次的打败,而且败得非常惨。中俄战争已经让尼古拉二世决心把欧洲那些兵力调回本国,但这样一来英法联军就失去了一支强援,实在能否对抗得了德国战车的横冲直撞。

英国人认为要想让俄国人继续保留在西线战场上的兵力,就必须想办法阻止中俄战争的全面扩大,因此外交斡旋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在西北战争结束第三天,关续清就命令张作霖的远东边防军改为帝国东征军,由东向西横扫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把刘锦棠的伊犁驻军改为西征军,北上进*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把张玉的蒙古骑兵改为中央军,向俄国西北部地区进攻,直*叶卡捷琳堡。三路大军总兵力达到50万,消息一出,整个俄国都在震颤。这还不算,从西北、西南以及东南亚几大军区调集的50万兵力,带着中国自造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正在向中俄边境集结,按照关续清的要求,只要进攻俄国的三路大军战事顺利,这50万南方军立即从边境地区出动分别占领俄国各地的主要城市。

世界各大媒体对中俄战争做出连篇累牍的报道,目前欧洲战场已经不再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吞并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这件事是任何一个欧洲强国想都不敢想的,而如今中国正在做的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论战争的结果如何,都必将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关续清能否成为下一个成吉思汗?全世界都在屏气凝神的关注着!

俄国重要要塞新西伯利亚的战备集结终于完成。利用这一地域的河流运输而来的大炮三百余门和骑步炮兵十七万,由沙皇的叔父,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统领,分布在从伊尔库茨克到新西伯利亚一线三百余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在他们的南方,是张玉全权指挥的中央军包括骑步兵二十三万人。其中十万是以草原苍狼为主的蒙古骑兵军团,其余部队包括了从西北军区陆续抽调而来常备陆军,以及炮兵师团。张玉自然不会怕,与前些日子的库伦战役相比,自己的人数和装备都占有优势,但是为了慎重起见,他奏请了皇上,从西北军事基地秘密调来了一支侦查飞艇编队,沿着托色愣格河上游,构建了一条稍稍北斜的东西向防线。

张玉马上用电台向关绪清请示,是否可以首先启衅。关绪清的回复是保持镇静,继续观察,等待战机,但若有绝大把握,亦可主动出击。重要的是打好第一仗,中俄既已互相宣战,给对手留余地那是蠢材的行为。

有鉴于此,张玉与麾下的各部将领几乎开了整晚地军务会。从伊尔库茨克到克孜两百多公里的距离,对方的骑兵大队几乎不用半天就可以直冲而入,所以,防线上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而对方从新西伯利亚一直到贝加尔湖以西的伊尔库兹克,则是一条略呈向南倾斜的东西向攻击线,不过据第二天的观察来看,侧重点还是在新西伯利亚,而伊尔库兹克更像是一今后勤辎重中心。

而伊犁的防线要比中央战场简单的多,南边是天山,北面到塔尔巴哈台山和额尔齐斯河同样是三百公里左方,但是却只要重点防御两个点就可以了,伊犁和北面的塔尔巴哈台,稍后方的侧翼精河厅再加以重点防范,这样的一个三角距离都在三百公里左方,就正好将来犯之敌的进疆路线堵死。而敌人也一定要攻克这两个点之后才敢大举入疆,否则前方不远就是一片大沙漠,后方给一包饺子就是必死之局。

西线对面的俄军是直接从奥斯曼土耳其一线调来,虽说是有作战径验、但是这一路奔波劳苦,原本指望回家乡去修养修养,突如其来之间就是一道命令,从土耳其直接奔波到国内来,十万大军在伊万诺夫元帅的统领下,依在伊犁河下游构建了一个大本营,与南面的伊塞克湖相连,一片广袤的大地上,二十余万军队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中国西征军的主力部队包括刘锦棠的四个主力师团,伊犁将军常清麾下的六七万屯田兵,甘陕川三省补过来一部份,山西补过来两万人,还有辽东补过来地五万人。双方大军对峙的这一段时间,刘锦棠忙着将这些部队安顿好,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充分地休整,以准备随时北进。他手里这一支军队虽然比较杂,作战能力和作风绝不比常备军差。

此时,英国人的特使在北京和圣彼得堡之间拼命的斡旋。但是尼古拉二世抱定了决心要用帝国的利剑狠狠教训一下中国人,否则俄罗斯帝国将颜面扫地,永远抬不起头来。出乎意料的是,处在有利一方的中国却首先接受了英国人和谈的提议,对此关续清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对于关续清来说,现在打或是不打对帝国都是有利的。经过前几次大的战役,俄国精锐部队悉数败被中国人消灭,对于俄国国内那二百万雇佣军,关续清有绝对的把握能战胜他们。如果现在停战和谈的话,关续清就凭着驻扎在东西伯利亚腹地的东征军,完全有资本向俄国人提出任何条件,哪怕这个条件是苛刻的。况且关续清还担心如果将来打败了俄国人,那么俄国有可能陷入大崩溃,由此而产生的那场红色革命以及革命的后果,对于我的国家来说后果到底会怎样,也是一个未知数。没有人愿意与那样的一个国家作一世的仇敌。其实,关续清心里明镜似的,英国人的斡旋注定是徒劳的,中俄两国现在就像是两支拉满弓的弓箭,随时都会发射出去,谁也阻止不了。但关续清还是接受了英国人的和谈提议,给足了英国人面子,对世界作出一个高姿态,发出了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这样一个积极信号,以此在世界舆论面前占领了先机。

当然还有中国皇帝的那位大舅哥威廉二世让尼古拉二世在憎恶之余也有些许恐惧,谁能肯定德国人不会从欧洲给帝国的核心以致命的袭击?届时同时面对东西方的困境,这个帝国该如何自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和谈符合俄国的利益,虽然海军在东亚丢了颜面,但是终归根基还在,一把筹码还有一大半残缺不堪的留在手里,如果不和谈的话,没人敢想象那一大半损坏程度已经接近报废程度的舰只能否逃离杀机四伏的远东海域。为此,尼古拉二世着实摇摆了几天。

英国使节很有把握的宣称只要沙皇愿意和谈,中国军队将从东西伯利亚撤出,另外大英帝国也将负责保证波罗的海舰队的安全。说实在话,沙皇很疑心英国人在两面做好人。

面对着英国人期盼的目光,沙皇在谈与不谈,和与战之间作着剧烈地摇摆。这不仅是一个面子和实际考虑的问题,还关系到帝国的利益问题。许多年来,俄国一直在寻找着一个释放自己巨大能量的方向,欧洲,巴尔干,黑海,中亚,远东。除了北方冰冻的海洋和北极之外,帝国已经尝试了每一个方向。但是每次的结果都是失败。如果这次与中国人的战争仍然不能获得突破的话,国内已经凸显的种种矛盾很有可能将帝国的基座掀翻。当然,战争与赌博无异。有可能赢上一大票,也有可能把剩余的筹码输光。

沙皇在研究了几天之后,断然拒绝了英国人要求,这使英国人极度不悦。

“陛下,我们希望您能认真考虑一下波罗的海舰队的命运。”英国特使马特威姆森以略带威胁的口吻提醒着尼古拉二世。

沙皇愤怒的咆哮让他胆战心惊:“难道俄罗斯帝国的舰队需要贵国的保护才能有安全感吗!这里不欢迎你!我的帝国不欢迎你!”

就这样马特威姆森被驱逐离开了俄国,在给国内的电报中,他这样表达了他的气愤:“沙皇沉醉于一种莫名奇妙的自狂之中,我不认为除了血淋淋的失败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够让他冷静下来。”

斡旋失败之后,英国人在第一时间通过电报把这一消息通知了北京,英国人的这一番斡旋,给了中国前线的部队宝贵的备战时间,五十万南方军队陆续抵达中俄边界,战备物资像流水线一般送到了前线。

“俄国人在玩火。”这是关续清不由自主说出的一句心里话。

雄锋飞扬: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百八十六章 全面爆发

1895年12月的最后一天,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中俄全面战争掀开了帷幕。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一头雄狮和一头大象开始了疯狂的撕咬,仇恨早已经这两个国家的军人心里埋下种子。

中央战场的俄军率先发动攻势,从西北两路几乎同时南下,凌晨六点钟,几乎还是朦胧的夜稍稍有些许亮光的时刻,俄国人的两个炮兵团向的张玉的前沿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击,直到十分钟以后,谁也料不到老毛子居然隐蔽下了如此多的炮火,白天例行的飞艇巡视报告显示,敌军在前线的炮兵数量也就在一个营左右,所以这些火炮要么是连夜从后方的辎重集散中心伊尔库茨克运送而来,要么就是隐蔽工作做得好。不管怎样,中央军一开始的确是被打懵了。

守在最前沿的一个团,在艰难的挺过了长达半个小时的炮火袭击之后,面对着冲锋而来的大队俄国骑兵,开始边打边退(在防线已径暴露在敌军炮火覆盖面的情况下死守,是找死的行为)。敌人虽然没有飞艇,但侦查工作同样不弱。起码炮兵在第一时间就准确地找到了防线的位置。我军伤亡数字突破了两百人,在南撤二十公里之后,依在着南方的蒙兹维克坡谷,与南方驰援而来的两个团会合,建立起了新的防线。

而西线战场上的俄军则比较谨慎,几股七八个人的小规模试探,显然是在摸中国防线的火力配备情况。

东线战场上,张作霖带领的东征军则势如破竹,临时组织起来的零散俄军完全不是东征军的对手,反而在一系列小规模战役失败之后,白白把武器辎重交给了中国人。东征军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开始大规模向俄国中央纵身地带进发。

关续清当即命令埋伏在东线边境的第九军团、第十五军团以及第而是军团立即北进,分成若干个战略编队,占领东西伯利亚各主要城市。

在前方战报为到来之前,电报房首先收到了一份英国人的电报,英国人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客套,用最简单的语句和词汇表达了这样一个情况:波罗的海舰队今天向大英帝国提出申请,想停靠澳大利亚北部军港进行补给和维修,而英国的答复是需要时间考虑。

关续清笑了,他没有对英国人这封善意的电报做任何答复,但他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俄国海军部一定是被海参崴的惨败气昏头了,竟然会让波罗的海舰队绕过半个地球,来打击中国南部,这样的行为只能用一句成语来形容:飞蛾扑火。

从这封电报可以看出,俄国已经被协约国盟友英国抛弃了,甚至他的一系列不计后果的行为正在遭到全世界的抛弃。虽然英国人知道中国和自己的死敌德国走得很近,但中国始终都没有在世界上明确表态自己站在轴心国一方,这一暧昧态度令英国对这个东方大国保有希望。

大英帝国在做着一场权衡,在他们的未来布局中,俄国的作用在于且仅仅在于遏制德国的需要。除了这一点点好处,这个野蛮的国家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处可言,傲慢的俄国人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坏处,这个国家长久以来就一直是大英帝国的敌人。

如今随着远东一个新强权势力的崛起,在大英帝国的评价表上,它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同样是工业化起步的俄国,如果这一场战争俄国人失败的话,也许将彻底退出世界前列国家的行列。到时候这个国家还能有多大的作用,这笔帐无需计算太久。如果这个国家的力量不能用于大英帝国所需要的目的和用途,那么毁灭也许是最好的方向。

当然,在这一次俄国人与中国的争端中,英国人不是没有想过帮助俄国来压制中国,试图通过外交的压力来让中国人稍稍对俄国低下一点头颅,但是考虑到中国皇帝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姿态,英国人也不便再提出更多的要求,况且中国人再怎样战胜,他们也不会对大英帝国的核心利益造成威胁,他们的所求,也许就只是希望恢复祖上的荣光吧,至于大英帝国的亚洲利益,在一个日益开明的中国政府和有留英经历的官僚阶层统治下,这个国家不会偏离大英帝国的航道太远。虽然德国人在拼命的拉拢这个潜力巨大的国家,但是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德国人只是希望用这样一个国家来为他们完成牵制俄国人的目的。

所以,在中俄的陆上战争即将打响的前夕,英国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在中俄的冲突中,站在中国的一方。向中国方面通报俄舰队行踪,就是这一决定的第一个表现。鉴于双方的兵力对比相差不是十分的巨大,英国并没有将太多的精力投在这场战争上,毕竟自己的军队正被德国战车搞得焦头烂额,同时,英国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就是在非洲南端的那个钻石产地,他们正在准备着在布尔掀起一场复仇的战争。

世界就是这样不安定,一场接一场地危机正在渐渐的将这个星球拖向全面战争的深渊,每一次地危机不管是通过战争还是和平来解决,最终都是在为全面战争这锅快要煮沸的汤锅下添上一把火。除了战争之外。这个地球别无他途。

正如新西伯利亚前线,俄国人占据了一时的上风,尽管炮火和骑兵集群冲锋将最前沿的中国防线冲开了一个大口子,但是随即进占的一个团还没有来得及清点战果,南面的中国人随即将复仇的炮火覆盖在这片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在留下近半个团的伤亡后,俄国人诅丧地撤退回原先的阵地,将那一片已经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阵地扔下,双方再度恢复了对峙状态,只是中国的战线似乎向南方收了一收,而双方的战线中央就是危险的炮火覆盖地带了。

僵持并没有持续多久。半小时之后,从东向西的斜向防线上,中方各防御要点都受到俄军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都是同一模式,炮火之后的骑兵突击,虽然规模不大,最大的也就是团级规模,但是一个上午下来,总的投入进攻的兵力也达到了万人以上,全线十一个重点防御点,在一上午的防御战之中,伤亡几乎都是被炮火打击所造成的。总伤亡达到了两千七百多人,好在防线上的马克沁机枪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面对骑兵集群冲锋时,全战线数十挺马克沁机枪像收割机一样收获了三千多条人命,这也使预搭建的防线在面对冲锋时,除了新西伯利亚这个没有什么地利之便,而且由于多年通关的缘故。在俄国人面前也没有任何称得上秘密的地方失守之外,其余十个点没有一个出现溃败的迹象。

雄锋飞扬: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百八十七章 孙逸仙

大量产生的伤员也让张玉伤透脑筋,手下不乏杰出的统兵将领,但是身边却没有医学方面的人才,收容伤员也没有建立一个固定的体系,除了随军的军医能够应付一些轻伤之外,这两千多人的伤员也在慢慢的用马车往后方的库伦运送,许多伤员都死在半路上。张玉马上把这个问题向军部汇报。

冯相华收到战报之后,心中对张玉的表现有一点恼火,对比起固若金汤的伊犁防线和势如破竹的东征军来说,中央军的表现有些今他失望。按照他的看法,中央军兵力和武备都占有优势,敌军这么大规模的炮火袭击,张玉事先居然没有发现任何的先兆,这说明他对侦查飞艇的使用一定有问题。中央军拥有一支由15只飞艇组成的侦查编队,其中包括一只炮兵指挥飞艇,这样的大规模炮位的移动居然没有发现到,实在是说不过去,说严重点就是失职。

至于伤员问题,冯相华倒是也上了心,他在给张玉的回复电报中首先要求加强侦查战备,又立即下令位于乌里雅苏台的军医营前往库伦支援,也向迪化(今乌鲁木齐)的德军一个军医连提出提求,请他们奔赴伊犁前线,准备投入战地救护中去。就这次事件而言,他隐隐觉得以前冷兵器时代积累起来的中医军医经验,应付如今的战场是有点力不从心了。所幸如今加派到前线去的都是西式医护团队,德军的不谈,就连派往库伦的军医营也是由西式医学培养出来的孙文担任负责人,而且自己提倡的新军新学里就有新式军医这一项,所以这一头的压力倒不是狠大。

孙文这位皇上青睐有加的年轻人,倒没有一般的那些骄娇贵气,没有仗着皇帝垂青而丧失自我,仍然自愿留在军中从事医护事业。他刚到库伦,仅仅做了十几分钟的停留,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新西伯利亚前线来见张玉。

在晌午过后,张玉发现战报已经几乎停了,俄军似乎并没有连续作战的计划。在他的帅帐中,他特意把孙文叫了过来安排任务,顺便安抚道:“逸仙很是精神嘛,一路坐火车不觉得辛苦吗?”

“回将军话,坐火车不辛苦。”孙文摸不清楚这位位高权重的年轻将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看他神色和蔼,应该是出于关心,本来觉得前线已经筹备好了医护事务,后方军医应该派不上大用场了,还为着不能上前线而遗憾,所以就接过话头请缨道:“将军,军医营医官们都已抵达库伦,卑职特来向您请示,想把他们带到前线来,只有在前线军医们才有用武之地。”

张玉点了点头:“不要急,有你用武的地方,你先报给我,你那个营里,有多少名军医?”

“大约在一百五十人左方!”孙文迅速回复道:“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都可以上前线!”

张玉点点头:“今天前线一下子多了快两千个伤员啊,以后随着战事的发展,伤员会越来越多,你的军医营能应付得了吗?”他微笑着继续说:“中医和蒙医虽然不乏有医术高明者,但是救治效率不高,你是西医出身,我想让你一方面救治伤员,一方面带上你的人,在前线再培养出一批够用的西医来。你能做到吗?”

“能!”

“恐怕这些日子要你在新西伯利亚和库伦两地来回奔波了。”

孙文用激昂的语调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