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喜笑颜欢-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氏就忙用帕子捂住口鼻,抬手指着小五子道:“你快往后站,往后站。”

小五子听了,吓得双腿直打哆嗦,还以为自己真的这么着了呢。

宋欢颜道:“你先别害怕。这么做也是为了大家好。你先委屈几天,暂去柴房睡上几天,我会吩咐厨房多做点吃的,按时给你送过去。”

小五子虽然心中委屈,但主子发话了他不得不听,只得顺从的往后院走去。

宋欢颜不想委屈了他,吩咐下人多送一床被褥过去,顺便交代下去凡是他用过的,碰过的,都要单独摆放,不得与他人混用。

胡氏见她这般仗势,不禁心里着了慌,只道:“颜儿啊,既然小五子这么麻烦,咱们不如先把送出去呆几天吧。”

宋欢颜闻言,忙道:“舅母,稍安勿躁。我这么做,只是为了以防万一,以稳妥为主。小五子为人机灵,方才又做了防护措施,染病的机会微乎其微。再说,如今冒冒然把他送出去,不是更危险。”

胡氏听了,还是觉得不放心,想起那街口离着这里不过方几百米的距离,不禁又道:“这些难民,哪儿不好去,非得死到咱们眼皮子底下来。这万一要真个好歹地,咱们这一大家子岂不要先遭了殃。”

宋欢颜也正为这事犯难呢,何成春在旁,轻咳了一声,插话道:“嗳?也许是没东西吃给饿的呢?夫人,先让丫鬟们摆饭吧,亲家奶奶和颜儿都还空着肚子呢。”

胡氏闻言,忙反应了过来,随即递了一个眼色给红菱,“去把粥热热,顺道再请亲家奶奶过来。”

早饭依旧是清粥配小菜,厨娘刘嫂往粥里放了些鱼肉片佐味,吃起来滑润鲜香。不过,大家因为小五子的话,都没什么胃口。

何福官察觉饭桌上的气氛不对,随即望向娘亲,却见胡氏心事重重的看着碗,好半日才能吃上一口。

第四十一章 时疫(下)

何成春心中烦闷,命丫鬟温了壶水酒,自顾自地喝起闷酒来。这会,家中没有可以下酒的好菜,只有一碟子五香豆搁在他的手边。

胡氏见他借酒消愁,一连饮下三杯,不禁劝道:“夫君还是少吃些酒吧。”说完,伸出手就要拿下他的酒盅。

何成春不依,紧紧地攥着酒盅不撒手,看看自己面前的这一家子老小,黯然长叹。

何福官见状,眉头微蹙,当即撂下碗筷,起身回了自己的偏院。田氏和宋欢颜在旁,自然也无心用饭,一时间桌上的气氛,变得异常沉闷。胡氏平时素来是个心思活络,有办法的人。可现如今,遇见这种事,她还真是彻底慌了神,满心焦躁,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如此吃过早饭,宋欢颜回屋翻了医书来看,只是愈看愈觉得不安,她低头想了一会儿,忽而心中念头闪过,当即轻声唤来迎春进屋。

迎春之前正陪着小崔宁坐在石桌上画画儿,满手墨汁还没来得及擦净,就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宋欢颜伸出双手,摆在她的面前道:“迎春,你的针线活不错,帮我赶做几副手套可好?”

迎春闻言,忙点了点头,洗了手,抖了抖衣裳的灰。只是她心里面闹不清,这大热的天,突然间要手套作甚?

宋欢颜继续交代道:“手套的料子要放两层,但也不要太厚,最好是面上不容易浸水的。”

迎春回身从床边的箱子里寻来碎布料,当即照着宋欢颜的手掌大小,裁剪起来。

过了一会儿,田氏碰巧进屋里来,见她们俩坐在一处穿针弄线的,不禁疑惑道:“怎么想起来做针线活儿来了?”

宋欢颜见她进来,忙起身挡住迎春,微微含笑道:“没事儿,我闲得发慌,便和迎春学学针线。”

田氏见她这般遮遮掩掩地,心知定是有事瞒着自己,忙走到两人跟前,察看一番:“我还没见你学过针线呢。今天怎么就破例了?”说完,她便望向迎春,继续道:“你说,你姐姐又吩咐你什么事儿了?”

迎春看看田氏,又看看宋欢颜,见她正冲着自己使眼色,便扯谎道:“婆婆,姐姐真是来向我学针线的。”

田氏瞧这俩孩子,都不愿说实话,只得从拿起她刚做好的小样儿,道:“你们俩还蒙我呢。”

宋欢颜闻言,心知,自己早晚也瞒不住她,只得实话实话。

田氏待听她想要出去,亲自察看那些在街口敞着的尸体,大惊失色道:“你这孩子,青天白日里说甚么胡话呢?那些个凶险脏秽之物,有什么可瞧的?”

宋欢颜道:“奶奶,我得看看他们的病症,才好对症下药,想想对策。”

田氏语气更急了,“要管也轮不到你管。镇上行医问药的人多了,你一个小孩子家出去逞什么能!我说不许就不许,你给消消停停地在家呆着。”

宋欢颜还是第一次见田氏冲自己发火,忙上前拉住她的袖子,柔声道:“奶奶,您先别生气。”

田氏气得眼睛都红了,故意背过身子不去看她,半响才用帕子点了点眼角,起身道:“厨房的炉子正用小火熬着药呢,迎春,你过去看看。”

迎春不敢则声,起身而去,顺势轻手轻脚地合上两扇房门。

宋欢颜立在田氏跟前,见自己把她给惹哭了,满脸愧疚道:“奶奶,颜儿知错了。如今是非常时期,我只是怕病气传染开来。。。。”

她的话还未说完,田氏就轻捶了一下孙女的肩膀,责怪道:“你乃是肉身凡胎,纵使有着一副菩萨心肠行善,可也没有菩萨那不坏的真身呐。你想得是为好,可万一被染上了病气,有个三长两短地。。你要奶奶可怎么活,怎么活啊?”

说到这里,田氏险些又要落泪,宋欢颜的心里也跟着不好受,正要开口说话哄劝,却听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宋欢颜过去开门,只见舅母胡氏两眼微红正站在外面,猛地握住她温凉的小手说,“颜儿,亲家奶奶说的对,你不能出去。”胡氏原是过来向宋欢颜抄几张药方子的,却无意间听到她们祖孙俩的对话,不知道为什么,心中一暖,百感交集。

胡氏进屋之后,便挨着田氏坐下,很是亲热地一手拉着宋欢颜,一手拉着她,含笑劝道:“亲家奶奶,您老也别生气了,当心身子要紧。”

田氏见她来了,稍微缓缓神色,收起擦眼泪的手帕子道:“这孩子净是胡闹,让你见笑了。”

胡氏闻言,微微笑道:“都是一家人,亲家奶奶就别和我这晚辈客套了。方才,颜儿说的话,我不小心给听到了。要我说,有颜儿这样娇乖仁厚的好孩子,真真是我们何家的造化了。”说完,她又看向宋欢颜,褪下手上的一串佛珠子,道:“来,这串佛珠前阵子刚从寺中求来的,能驱邪庇灵,保人平安。我今儿早才刚戴上,还没沾上多少俗气,你若不嫌弃,往后就给你吧。”

宋欢颜听罢,忙道:“舅母一番心意,颜儿当然不会嫌弃。只是,此物稀罕,颜儿不能收。”

“什么能不能的,往后不许和我再说这么见外生分的话。”胡氏不容她拒绝,顺手将那串珠子,戴在她的手上,然后仔细打量一番:“嗯,你的皮肤白,戴着正好。”

胡氏这么一打岔,倒也缓和下了屋中的紧张气氛,“最近接二连三地出事,我也跟着有些慌神,脑子都不好使了。幸好,有您和颜儿在旁帮着,方才没出什么大事。”

面对她的夸奖,宋欢颜有些受不住,只安安静静地听着。田氏则是淡淡一笑,客气道:“哪里哪里,是我们叨扰了才对。”

“流民闹了快有七八天了。咱们不知外面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实在太过被动。”胡氏继续道。

“街口的那些个人,不管有病没病都不能那么敞着。等会儿,我派贾三儿去娘家捎带个口信儿,让我爹暂借几个身强力壮的护院过来,给咱们帮帮忙收拾收拾。”

宋欢颜闻言,颇感觉意外,她真没有想到,胡氏居然会主动帮忙。

胡氏说办就办,亲自写了张字条让贾三儿捎过去。贾三儿吸取小五子的教训,从头到脚只露出一双眼睛来看人,口鼻也用浸过药水的棉布遮住。

第四十二章 施药

贾三儿独自赶往胡家送信,路上偶然撞上三五个结伴而行的流民,吓得他惊出了一身地冷汗,立时藏进小胡同的旮旯里躲着。好在,那些个流民全都病恹恹地,连走路都是极费劲的。

胡老爷子待见女儿的书信,忙从护院家丁中挑出几个老实听话,身手利落的伙计,吩咐他们随着贾三儿一并过去何家帮衬几天。

临出门前,贾三儿按着表姑娘的吩咐,仔细的交待了,免得他们因为自己马虎大意,丢了小命还不知为了什么。

贾三儿将人给领了回来,胡氏将宋欢颜叫到自己身边,笑容可掬道:“颜儿,你别看他们都是些粗人,干起活儿来可不含糊。等会儿,你随着我一道出去,把该交代的,该注意的事,跟他们说一遍就行。”

宋欢颜闻言,扭头看了一眼还在同自己生气的祖母,脚下有些犹豫。

田氏这会挨着床边而坐,穿针起线,缝着那正做到一半的手套,眼皮也没有抬一下。

胡氏见状,忙含笑拉着宋欢颜的手道:“你别担心,回头我帮着哄哄她老人家高兴。这会,正事要紧。”

宋欢颜点点头,随着胡氏去了前面正厅。田氏看着孙女走远,心中感触,随即深吸口气道“迎春,你进来吧,别藏着了。”

迎春方才一直留在门外,没有走远,她也从未见过田氏这么生气,脸上不禁露出几分忐忑。

田氏拍拍自己身边的位置,淡淡道:“咱们得做快些,待会儿他们就要用了。”生气归生气,可不能耽误了正事。

厅堂内,胡氏拿出来几吊钱来,分别赏了要出去干活的伙计们,“今儿我特意厨房做了些好吃的,你们先下去用饭,等吃饱了再过来集合,表姑娘有话要吩咐。”

众人得了钱,自然高兴,接在手里,连声道谢。

傍晚时分,贾三儿给他们每人发了副手套,一身半旧不新的粗布衣裤,还有一系方头巾。每人喝过汤药,又用含了一颗清香丸,免得被街口的尸臭气熏扰。

宋欢颜把每个步骤都仔仔细细地交代了一遍,因为贾三儿最有经验,所以她便让他负责管事,随时随地提点大家多加小心。

贾三儿虽然有些怕,但还算沉得住气,领着那一帮人赶往街口,将那些流民的尸体全都收拾到一块儿,点了一把明火,就地焚烧。熊熊火光,将这大半条街照得通亮,贾三儿冲着那火堆子,拱拱手,口中念念有词:“烧吧,烧吧,一路走好。”收拾妥当之后,他便又吩咐伙计们开始搭建棚子,其中,有人不禁开始埋怨道:“真是晦气!”

贾三儿听了,忙道:“嘿,别抱怨了。若不是有我们家姑娘在,这场灾,咱们谁也躲不过去。赶紧把棚子搭好喽,别耽误了大事。”

几个人卖力干了一个晚上的活,直到了三更才回到府里,到了院门口,只见有人正侯在大门口石台阶上等着呢。

贾三儿上前问道:“小六子,你怎么在这儿坐着?”

小六子提溜着灯笼,看看他们,紧紧遮面的方巾道:“是夫人让我给你们留门的。夫人说了,让你们暂时去药铺里先歇一宿,那里有备好的褥子,猪苓和热水。”说完,扬扬手里的钥匙,继续道:“来,跟我走吧。”药铺里有吃有喝,还给他们每人备了份干净衣裳。

翌日清早,宋欢颜正式开始在棚子里施药,田氏见劝不住她,索性跟着过去帮忙,免得自己留在家里坐立不安的。何成春见她们祖孙俩,能有如此胆量,自然不能落下,也提着药箱过去了。

施药为在除病,但凡是有病在身的人,不论是谁,都可过来取一碗药吃。不过,那帮流民的戒心很重,只是离着远远地看,并不过拿。

中医看病诊脉,在于“望闻问切”四个字,只是他们不肯靠前,宋欢颜便不好施诊,更无法对症下药。正觉犯愁的时候,就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抱着孩子跑来,跪倒在地,涕泪横流道:“求几位好心的,救救小儿吧。”

宋欢颜闻言,忙让她将孩子抱进来。这小童儿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脉搏奇快,乍一看,极像是中暑的症状。

何成春用温水给他擦拭干净身体,准备给他刮痧治暑。

那小童儿疼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妇人在旁看着心疼,泪水簌簌而下,晕开了她脸上的污泥灰尘。

何成春一面刮痧,一面开口道:“这方法虽不大好受,但却比吃药的效果来得快。孩子,你忍着点儿。”

宋欢颜见状,忙询问起那妇人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流民?”

那妇人闻言,一边哭,一边口齿清晰的说道:“我们是从雄州来的,辽人抢了我们的羊,还烧了我们的房子。。。。”

雄州?宋欢颜听着,只觉得有些耳熟,稍微想了想,她突然想起那个叫宋子辛的,他不就是雄州的兵吗?

“那官府呢?官府没人管你们吗?”田氏继续问道。

“官府的兵大都被撤回京里了。。。”辽人素来凶悍,有时就算是用重兵去防,也未必能防得住呢。

宋欢颜指了指街对面的其他人,道:“你们当中是不是有很多人都生病了?”

那妇人点点头,哭得更凶了:“很多。。很多。。昨儿还刚病死了一个。”

宋欢颜又道:“这位嫂子,你先别哭,赶快回去告诉他们,要想病好活命,就过来吃药。我们不是坏人,不会把他们怎样的。”

那妇人听罢,有些不放心地看了孩子一眼。

田氏道:“你快去吧,再耽误下去还不定要死多少人呢。”

那妇人闻言,一路小跑着过去,没过片刻,便开始有三五结伴过来讨药吃。随后,来得人愈来愈多,田氏抬手招呼他们排好队,不要哄抢,人人有份。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宋欢颜的眉毛拧到一处,沉思想了好半天,方才翻书提笔写了一道方子。

迎春拿了方子,连忙赶回保和堂重新配了药,亲自守在小厨房里熬药。

PS:求收藏~~求推荐~~~

第四十三章 安置

这会,棚中挨挤坐着面带病容的男女老幼,他们互相扶持携抱,还有两个半大孩子抬着一个躺卧在门板上的老妇。

宋欢颜用手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让贾三儿先给他们发点吃的,填饱肚子。

这帮流民一见到白花花的馒头,险些又要上前哄抢起来。好在,贾三儿早有准备,拿出马鞭子照着空地狠狠地甩了一鞭子,吓得他们连连往后退。“你们谁要是敢抢,就得挨鞭子!这鞭子可用辣椒水浸过,一抽一道口子。”

贾三儿站在小摞砖头上,抱着竹篓,将馒头一个个地扔到他们手中,谁也没给落下。

何成春给那小童儿刮过痧,跟着洗了一把手,将宋欢颜叫到跟前道:“我看着不妥,咱们还得重新给他们觅个地方安置才行。”

宋欢颜闻言,有些无奈地看向他道:“这么多病家子,该往哪里塞啊?”

何成春低头想了想,又道:“倒是有一个地方可行,东门外有间荒废已久的破庙,虽说旧了点,但好在有门遮风,有瓦遮头。而且,那处人烟罕见,用来静养休息正好。”

宋欢颜听了,微微点头,赞同道:“嗯,舅舅说的是,咱们就这么办吧。”如今,再把这么流民留在镇上,只怕还会惹出旁的麻烦,传染给更多的人。

何成春道:“我这就带几个人过去,把那破庙收拾收拾,赶在天黑之前,让他们转移过去。”

“好的。”宋欢颜应了一声,又嘱咐他道:“郊外的路不大好走,舅舅要当心脚下。”

何成春带着几个小厮匆匆赶往破庙,他们大致将门窗修了修,又用干草将屋顶上的窟窿补好,足足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完事。如此收拾妥当之后,趁着天还没黑透,何成春折回将那帮流民给转移过去。

那帮流民好不容易寻了个有吃有喝的地方,自然不肯轻易动弹,宋欢颜一番好说歹说,方才将他们心中的疑虑打消。

贾三儿找来两辆大板车,将那些个重病不能走路的放在上面,其余那些腿脚利索的帮忙推车,大家一路缓缓而行,倒也没闹出什么波折,还算顺利。

这间临时布置出来的避难所,除了没有被褥之外,其他必要的生活物品,大致周全,房屋也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些颠沛流离的流民,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安身,已经颇感满意。

宋欢颜给他们留了一口可以煮饭的黑锅,还有三十斤白面大米,叮嘱他们安心养病,保证自己会定时安排人送药送物过来。

早前那位抱着孩子求药的妇人,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不已,感激地说不出话来。

宋欢颜见状,忙示意贾三儿扶了她起来,那妇人热泪盈眶,郑重道:“姑娘的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待到日后定当涌泉相报。”

宋欢颜听了,笑着摆摆手道:“这位嫂子,你不必客气,好好留在这里安心养病吧。”

***

话说,胡氏正倚在房门出了一回神,忽听丫鬟红菱含笑禀道:“夫人,老爷他们到家了。”

胡氏闻言,心中一喜,忙回身看了一眼坐在桌边打瞌睡的儿子,道:“福官儿,快醒醒,你爹回了。”

何福官打了个大大地哈欠,揉揉眼睛,伸手拿过拐杖起身。谁知,何成春没有先来见她们娘俩,而是一头进了净房沐浴更衣。待到自己全身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方才回到屋内。

胡氏见他神情疲倦,连忙上前给他按肩捶背,温和道:“那帮流民怎么着了?”何福官也一瘸一拐地坐过来听。

何成春有些口干,喝了口茶,润润口道:“都被我们转到郊外的破庙去了。”

胡氏闻言,心中一喜,“阿弥陀佛!这可好了,往后再不用闭门不出了。”

何成春道:“这都是颜儿的功劳。别看她小小年纪的,遇事却是比大人们还稳重呢。”

胡氏闻言,抿嘴笑了起来,“没错,那孩子近来没少给咱们何家转运。想想以前,咱们可都算是眼拙了。夫君放心,往后啊,妾身一定加倍对她好,把她当自己的亲生闺女宠着养。”说完,她又望了儿子福官一眼,取了片柑子喂给他吃,贴心嘱咐了一句“以后你也多让着她点,当哥哥就该有个当哥哥的样子”。

何福官听罢,没说什么,只用手拨愣着茶碗盖子,发了一会子呆。

宋欢颜回了住处,一番梳洗过后,并没有马上歇息,她故意挨着祖母坐下,不知田氏有没有真的消了气。

田氏正在归置衣裳棉袜,见她挨着自己坐下,停下手中的活计,轻声道:“时辰不早了,你快去睡吧。”

宋欢颜闻言,忙抱住她的胳膊,柔声道:“我不困,我想陪奶奶好好呆会儿,说说话。”

迎春正在铺床,待见她们祖孙俩有话要说,便故意铺得极慢极轻。

田氏侧头望了望她,似叹非叹道:“赶明儿,得多给你做两件衣裳鞋袜才行。该烧的都给烧了,没剩下几身了。”

宋欢颜笑了笑道:“奶奶亲手给我做吧。外面做的总不比您的手艺好,穿着也不舒服,还是奶奶您的手艺最好了。”

田氏道:“少拿这话来迷我开心。前阵子,你舅母给你做得那身衣裳,不是挺好的么?”

宋欢颜看了看田氏脸上的神色,越发嘴甜道:“那衣裳的料子虽好,却不及奶奶亲手做的合身妥帖。这世上,只有奶奶最疼颜儿了。那衣服上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包含浓情的,旁人没法比的。”

田氏终是被她的话给哄笑了,心里一软,转头过来瞧着她道:“瞧瞧你这张小嘴呦,也不知是跟什么人学得,愈发地会哄人了。”

宋欢颜见她笑了,不由长长地透了口气。“奶奶,您不生我的气了吧?”

田氏闻言,摸摸她的头,疼爱道:“你救了那么多人,论理是该奖该夸的。不过,奶奶的心思,你也明白。人活在世上,须得量力而为才是,有些事能管得,有些事则管不得。”

宋欢颜点点头道:“奶奶说的是,颜儿都牢牢记下。往后行事,一定谨慎些,不让您老人家操心费神。”

第四十四章 奖赏

这日晌午,宋欢颜起来才梳洗完毕,便听红菱在外面轻声叩门道:“表姑娘,表姑娘。”

迎春闻声,放下脸盆毛巾,忙推开房门让着她进来说话,红菱抬脚迈进屋内,手中还端着一只托盘,笑盈盈地道:“夫人一早抽空回娘家串门子去了,特意差我过来看看姑娘昨晚儿睡得好不好?”

宋欢颜微微点头,指了一旁的小杌子,道:“睡得实在太好了,没看都起来迟了。”许是,睡得太沉,这会儿,身上还觉得有些软绵绵地没力气。

“多谢姑娘。”红菱道了声谢,侧身含笑坐下来道:“这几天,多亏有姑娘在。不然,指不定还要闹出多少周折来呢?”她一面说,一面将青瓷碗递到她跟前,“夫人吩咐刘嫂给您熬了一锅鸡丝粥,姑娘快来尝尝吧。”

宋欢颜拿起羹匙,尝了一口粥,只觉香浓味美,顿时来了胃口,端起碗来喝粥。正吃着,迎春就见有人探头探脑地站在门外,正踮着脚往里面张望。仔细一瞧,来人竟是崔宁。

近来,宋欢颜忙于流民之事,倒是有些冷落了他,这会见了他,忙招手道:“宁哥儿快过来。”

崔宁听话地走到她跟前,伸脖往她手边的碗里瞧了瞧,忍不住偷偷地咽了口唾沫。

宋欢颜瞧了,看向红菱问道:“红菱姐,这粥厨房里还有吗?”

红菱答道:“回姑娘的话,厨房还有,夫人特意吩咐刘嫂多做了些。”

宋欢颜含笑回身道:“迎春你去再多盛两碗来,一碗给你,一碗给宁哥儿。”

红菱闻言,忙起身道:“还是我去盛吧。”说完,便将迎春让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待行至门口时,她回头看了看,视线正落在那屋中有说有笑的仨人,暗暗讶异。

等到午后,胡氏从娘家回来,将红菱叫到身边伺候,听她无意间说起这事,笑笑道:“随她去吧。这段日子相处下来,我算是明白了,咱家这位跟那些寻常人家里的姑娘都不一样。”

“嗯。”红菱听了,微微一笑,附和道:“夫人说的对,咱们表姑娘可比她们有本事,有能耐。”

胡氏闻言,笑着瞅了瞅她,又道:“人没在这儿,把好听的先攒起来吧,回头再去说。”

红菱听了,脸上一红,头更低了,不再说话,轻手轻脚地伺候着她更衣。

胡氏换了身家常衣裳,靠在椅背上吩咐红菱给她捶捶肩膀,跟着拿出这几日的账本,细细翻看起来。最近被流民这么一闹,着实耽误了她不少事,而且,何家又是搭粮又是搭药,所有开销叠加在一起,少说也得有一两多银子。

胡氏合上账本,机不可见地蹙了蹙眉,微微调整坐姿道:“嗳!我得赶紧去一趟青州城才行。九奶奶那头可不能再给耽误了。”

红菱闻言,心中一喜,想着自己也能顺道过去见些世面了。

***

因为医治得及时,控制得早,疫病并没有从流民中传染出去。宋欢颜每隔三天就会过去一趟,依着他们体质的不同,病情的不同,在药方子上略作调整。又过了几天,青州城派来的救兵终于到了小镇,他们从百姓那处听闻事情的始末,随即回报给了知府大人。

青州知府姓尹,名世通,原在先帝时中过榜眼,原本在京城为官,后来因为被小人算计下绊,被降到青州成了父母官。这一做便做了将近三十年。几十年官海浮尘,尹世通洁身自好,只为求名不求利,倒是世间上难得一见的清廉官。

尹世通听得保和堂此事,心中称奇,真真新鲜奇文呐!一间小小的药铺,竟能如此声明大义,毫不吝惜,实乃罕见。

尹世通的身边有位往忘年之交,姓沈,家中排行老九,平时人称沈四九。此人年纪不大,却是个能文能武的主儿。听闻此事,忍不住唏嘘道:“大人,我原以为天下的人心都失尽了呢。没想到,小地方里竟还有这样仁义的人家。”

尹世通生得一张国字脸,端端正正地,不过,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头发已经白了大半,后背微躬,略显老态。“行医的人,不会见死不救的。听说,那保和堂也是传承几代的老名号了,看来是祖宗家法教得好啊!”

刘师爷见状,提高了声音,道:“大人,此人此事论理该赏!”

尹世通闻言,沉吟了一会答道:“确实该赏。”说完,他踱步来到书案前,研磨铺纸,跟着大笔一挥,写下三个大字。

沈四九来到桌前一看,见那纸上写着“保和堂”三字,含笑道:“看大人的字,真是一件人间美事矣!”

尹世通待到墨迹干爽,随即拿出自己的印章在右下角的位置,重重地按了一下。有了这个印,这张纸,可就算是个稀罕物了。

沈四九道:“城中不知多少人想求一件大人的墨宝描摹做匾,肯出千金打底,却是苦求无门。没想到,今日大人居然为了间小药铺破了例。”

尹世通闻言,淡淡笑道:“沈老弟,莫开为兄的玩笑了。”

沈四九意味深长的冲他笑着道:“大人赏得文雅,小弟倒也想来凑凑热闹。”说完,他从袖兜中拿出一个足有十两的金锭子。

尹世通见了,开怀一笑道:“沈老弟啊,你这份心意,倒是够重得了。”

沈四九也笑,“我是个俗人,只好做些俗礼,聊表心意。平民百姓,求活不易,总不能让他们亏了本。”

尹世通闻言,笑了笑,将墨宝和金锭一并拿给小厮带走。

有了知府大人亲自赏赐的匾,就好比是给保和堂上下镀了一层真金。换上匾额那天,镇上的老百姓纷纷围过来瞧一瞧,不管是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没有一个不交口称赞叫好的。镇上几位富贵的员外,纷纷过来道贺,话语间隐含着几分巴结之意。

何老爷子高兴得忽然有了精神,整晚都睡不着觉,时不时地看着墙上那幅题字,心中无限感慨。

PS:各位亲们~~若是有推荐票的,就捧场多投几张吧~~o(╯□╰)o~~

第四十五章 小有名气

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

保和堂的名声一跃而起,每天前来求医问诊的人,络绎不绝,店里的人手不够用,急需招入几名学徒伙计应急。无奈,米河镇是个小地方,寻常家的孩子里没几个能上学识字的,一时间还真不好找。

田氏闻此,立即想起身边的小崔宁,他是崔教书的长子,从小跟着父亲耳闻目染,资质自然要好一些。宋欢颜也正有此意,如果让舅舅将崔宁收为学徒,往后,他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留在保和堂了。

宋欢颜想过之后,特意去找了舅舅舅母商量。何成春自然没什么意见,倒是胡氏有些忧心重重,答应的有几分不痛快。

宋欢颜明白她的心思,于是,微微一笑道:“舅母无须多虑,陈县令纵使有心刁难,恐怕也不好拿他一个小孩子做文章。再说,咱们还有知府大人亲提的牌匾呢。”

胡氏听了,稍显犹豫的目光在崔宁的身上打了个转,跟着向宋欢颜招招手,示意让她来到跟前说话,压低声音道:“颜儿,你可得想好了,留他就是留了个麻烦。”

宋欢颜笑道:“崔宁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信得过他。”

何成春在旁,跟着道:“蓉娘,我看就这么着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