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转世小太监之乱世称雄-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就该建功立业,效命沙场,多谢贤妻雅歌送行,为夫去了。”说完,一抖缰绳,催动坐骑,带着一群亲随校尉怒马如龙般的扬长而去。

赵强此番搅了吴三桂的喜宴,心中却没有丝毫的喜悦欢快之情,看着吴三桂远去的背影,他暗暗的问着自己:“我这么做对吗?此人真的会成为汉奸吗?”
正文2 第四十二章 四省总监军

转眼已是崇祯十三年的夏天,赵强入宫已经五个多月了。自打那次搅婚事件以后,赵强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少言寡语,深沉而静默,每天还是照例的办差,剩下的时间却不再闲诳,而是躲在府里抱着书本学习,还认真的做着笔记,他这是在为出宫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因为崇祯已经不止一次的提到要再次启用他。

在这段时间里,皇帝赐给赵强的府第已经修葺完毕,彩铃儿也把家搬回了京城。赵强考虑到蒋公公的身份特殊,就让小山子秘密在西山买了一块地方,修建了一个宅子,将蒋公公和高公公都安排到那里去居住。小山子跟随赵强在外面历练了一年多,已经能独立承当一些事情了,赵强信任小山子,就把在各地秘密建庄院的事情委托他去办理。这期间,李刚已经带着改编以后的民团开赴山海关驻守,尚大勇重新招录民团的事情进展也很顺利。

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天,崇祯差人叫赵强到南书房,赵强到了以后,崇祯吩咐赐坐,然后问了问赵强家里的一些事情,赵强也是一一作答。聊了会闲话儿,崇祯忽然问道:“赵强,当初太后临终之前让你讲岳飞的故事,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赵强答道:“这个微臣没有想过,确实不知道。”

“恩,朕当时也是不解,这些天我琢磨下来,这是母后在告戒我呢。”崇祯深沉的说道。

“哦?”赵强疑惑的看着崇祯。

“太后是告戒我不要做宋徽宗,不要枉杀了忠臣以致亡国灭种。”崇祯说道。

赵强思索着,沉默不语。

崇祯接着说道:“不瞒你说,当初朕就是因为听信了谗言,中了金人的奸计才杀了袁崇焕。后来也知道杀错了,却已经晚了。要是有袁崇焕在,这满清也不会象现在这样猖獗!”如今崇祯已经绝对的信任赵强,将他当作自己的心腹,所以说话并不遮掩。

崇祯这是在检讨自己的过失,赵强也不好说什么,只好不语。

崇祯自顾接着说道:“朕还有一个失误,你道是什么?”

“微臣不知。”赵强回道。

“就是朕不该把你这么个治国之才放在皇宫里来!”崇祯郑重说道。

赵强一惊,诚惶诚恐的说道:“皇上过奖了,皇上怎么安排微臣自有皇上的道理,微臣绝不敢有屈枉之心。”

“恩,你对朕忠心,这个朕知道,但是国家正是用人之时,正该是发挥你的才干的时候,所以朕打算重新启用你。”崇祯说道。

“多谢皇上信任,不管交给微臣什么差使,微臣都肝脑涂地万死不辞!”赵强听说崇祯要重新启用自己,心中欢喜,眼睛也露出光彩,翻身跪倒在地,给崇祯叩头。

崇祯起身踱着步子说道:“如今朝廷在西北、东北两线作战,甚觉吃力,所以朕打算先稳住东北局势,集中兵力解决西北的李自成。可洪承畴已经老迈,这些日子在东北整军不利,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士气低沉,那吴三桂自恃权重,不大配合洪承畴,这又是一个将帅不和的局面。朕想来想去,如今我朝真正大败过清军的只有你赵强一人,所以朕想把你调到东北,委你为东北四省的总监军,一来可以协助洪承畴整军,二来可以震慑清军,提升官军的士气,这第三吗,你要替朕看住吴三桂,不使其有拥兵自重之心!朕赐你尚方宝剑,对于那些临敌怯战、私通满清、不忠于朝廷的人,副将以下将佐你可以先斩后奏,副将以上的官员,你要奏朕以后再处置。朕对你深信不疑,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去干!”

赵强心中思忖:“这监军是个有权无实的职分,而且最招前线将领讨厌,不过只要能出了皇宫,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于是说道:“微臣遵旨。皇上请放心,微臣此去一定会协助洪经略振奋士气,整顿部属,让清军轻易不敢犯境!”

“好!朕等着你早传捷报。”崇祯高兴的说道。

第二天,皇帝颁发圣旨,委任赵强为东北四省抗清部队的总监军,领三品职衔,钦赐尚方宝剑,有临机处置先斩后奏之权!

在明朝,皇帝派亲信的太监赴军中任监军,主要目的是监视各级将领的举动言行,虽不直接领兵,但权力很大,军中将领一般不敢得罪他们。这些监军仗着受皇上信任,要么胡乱插手军事指挥,要么贪污受贿仗势欺人,最不招人待见。此次赵强出任东北总监军,领三品职衔,前所未有,而且手持尚方宝剑,又有钦差的身份,威权更重,加上赵强有前任特区专办大臣的功绩和杀退过清军的威势,就越发显得与众不同。此消息传出,又是举朝瞩目。

接下来几天,赵强交割了宫里的差使,领了监军的印信和尚方宝剑,又同交好的朝臣辞别,安顿家里的事情,忙的不亦乐乎。那彩铃儿刚刚搬回京城与赵强团聚,还没过几天,赵强却又要离京去东北赴任,心中不舍,自是絮语叨叨的叮咛,哭哭啼啼的抱怨,赵强因陈圆圆的事情心中对彩铃儿充满愧疚,自然是温言慰语的安抚,尽心尽力的滋润。只彩铃儿没有陈圆圆雅歌送夫的那份才情,倒让那吴三桂给比了下去,赵强心中微觉遗憾。

七月初八,赵强启程上路,去边关赴任了。

时值盛夏,天气异常的炎热,一行三十余人骑马坐车行进在官道上,居中一辆马车里坐着的正是新任四省总监军赵强。赵强斜靠在椅背上,手摇着扇子,双目微合,仿佛睡着了似的,可他脑子里一直在认真的思考着。这是他第二次被委以重任,虽然品级高了,权力也大了,但这次却不能独立的去开创什么局面,不能直接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连一个正经的下属都没有。崇祯只是把他当作一只听话的鹰犬,撒到东北去给他看家的。

自从上一次被崇祯削权以后,赵强就一直在分析自己受挫的原因,如今他已经想清楚了,自己之所以能在特区施展手脚,靠的是手中的权力,这权力是皇上给的,而他建立的所谓的功勋和势力,归根结底还是朝廷的,当皇上宣布要将这些东西收回去时,自己没有丝毫的反抗的余地,所以想依靠皇上给的权势发展自己的势力,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崇祯这么一个皇上。要建立自己的势力,还要靠自己的实力,在朝廷正常的体制之外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可自己有什么实力呢?如果不是取巧得了皇上的宠信,恐怕自己自食其力都很难!他后悔自己没有认认真真的学点有用的本事,在现代社会就连个工作都找不着,到了古代,还是一无所长。

想到上学,赵强眼前一亮,自己毕竟是掌握了不少的现代知识的,书本上学的,电视里看的,小说里读到的,这些都是自己所独有的资源,自己前面之所以能干成几件大事,这些知识和见识是起了关键作用的,这就是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不能带兵,那我办个学校应该是可以的吧!我没有属下,但我带一帮学生应该可以吧!凭着自己脑子里的这些现代知识,教出一帮得力的学生,一待时机成熟了,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势力,而这些学生将成为自己势力内的骨干力量。有了这个想法,赵强兴奋起来,脑瓜子又转开了。

赵强遵照崇祯的指示,一路北行,沿途到边关的各镇阅兵,他是钦差的身份,又有抗清的名望,所到之处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各级地方官员和边关守将们更是“热情”的接待,自然越走车上的行李也就越重,这样走走停停,一个月后,赵强抵达了明军在东北的大本营——锦州,而他建学校的方案也已经在脑子里基本成型了。

东北四省的统兵大帅洪承畴亲自带领众将出城三十里迎接赵强。当初赵强因损失了军粮,被崇祯打入死牢,是洪承畴在崇祯面前说情,救了赵强的性命,而赵强管理军需处以后,也对洪承畴特别的关照,粮饷及时充足的供应,从不克扣勒啃,洪承畴也很知情,所以两人虽平素没什么交往,但关系却非比寻常的亲厚。两人见面,高兴的持手问候,洪承畴将众将一一给赵强做了介绍,然后赵强换了坐骑,两人并骑进入锦州城。

在锦州城门口,已经事先搭起了高高的彩棚,街道两边挤挤挨挨的都是前来欢迎总监军的老百姓,赵强一行人刚一进城,里面立即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几支秧歌队随着鼓乐扭动,老百姓也兴高采烈的欢呼着,马上的赵强对洪承畴说道:“大帅,在下只是个小小的监军,未有尺寸之功,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在下可不敢当啊。”

洪承畴微微一笑说道:“赵大人过谦了,这些老百姓可是自发的来欢迎大人,连这些彩棚和锣鼓也是乡绅商户们出资筹办的。大伙不是来欢迎监军的,而是来欢迎抗清的大英雄的。这里的百姓受清军蹂躏多年,你通州一战,大败清军,可是给大伙出了口气,不瞒你说,自打你到此地赴任的消息传开以后,这锦州城里就没断了鞭炮声,大伙盼你可是望穿秋水呀。呵呵。”

赵强不好再说什么,心中感叹:“没想到自己误打误撞的退了清兵,竟受到边城百姓的如此爱戴!”

一行人到了帅府,众人重新见礼落座,赵强传达了崇祯的旨意,洪承畴也代表众将表了一番忠心,这都是例行公事的场面话,仪式完了,洪承畴请赵强到了帅府的小书房单独密谈。

洪承畴笑着说道:“赵大人年轻有为,才干超群,又是抗清的名将,皇上英明,这次派大人到东北来统筹抗清大计,真是边关百姓之幸,也是我东北驻军之福呀。你来了,本帅的担子可就要减一减啦。”

赵强知道这是洪承畴用恭维话来探自己的底,于是谦恭的说道:“大帅过奖了,我的根底您是知道的,不过是皇宫里的一个小太监,既不会武功,又不通兵法,只是侥幸得了皇上恩宠才混出一些名堂,那次退了清兵也是靠着城坚炮厉,将士用命,才白白让我捡了些虚名,我又哪里是什么英雄了。大帅您身经百战,声震朝野,天下一多半儿的兵马都亲自指挥过,要说声名威望,我等只能望您项背呀。所以我此来是要向大人学习讨教的,能助大人一臂之力更好,最起码的是不能给大帅您添乱。”

洪承畴见赵强谦逊,心中暗自赞许:“恩,这小子果然是与众不同,居功不自傲,对自己的身份斤两认识的清楚,这就好合作了。”他笑这说道:“诶,赵大人你是过谦了,老夫虽年长你一些,经的事情多些,可你赵大人年纪尚轻,就做出那么多的业绩,又是如此的谦虚自俭,真是后生可谓,前途无量呀,哈哈哈。”

几句客气话说过,两人开始聊正题了,赵强问道:“大帅,目前这里敌我的态势如何?您前一阶段整军的效果怎样呀?”

洪承畴捋着胡须说道:“目前清军在锦西、辽城一带驻扎了十万兵马,尚没有大规模进袭的迹象。我军在东北共有驻军二十五万人马,光是在锦州、辽西就集中了十五万人马,从兵力上看,我们占优,所以并不怕清军的大举进犯。以前朝廷在东北驻军人数虽多,但部署过于分散,象撒胡椒面似的,难以集中兵力机动歼敌,所以屡屡被清军打败,本帅此次整军,就是把部队收拢起来,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和战略要点上,使其能相互策应和支援,这样清军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不过这样一来,‘一些边远的镇县我们就顾及不到,清军的小股部队经常去骚扰抢掠,还趁我们调兵换防的时候占了我们几座县城,不过这些地方本就是我们要放弃的,对全局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不过我也是初到东北,刚来就丧权失地,朝野很是有些议论,恐怕皇上那里也会有些不满,这压力也是不小啊,可为今之际,我们兵力调整还没有结束,部队的训练也还需要时日,还不足以同清军决战,所以现在避战是最好的选择。这里边的苦衷也希望大人能够明鉴,替我在皇上面前多多担待呀!”

赵强觉得洪承畴的策略是对的,保存明军的实力,加强内部的整训是最佳的选择,他说道:“大帅的这番措置并无不妥,在下一定在给皇上的折子里言明。大人放心,我这条小命是大帅当初从皇上手里救下来的,我赵强可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哪里哪里,赵大人真是太客气了,当年那点小事何足挂齿呀。”洪承畴见赵强不忘旧恩,心里还是高兴的。

赵强说道:“不瞒大帅,我没有真正的带过兵,这个监军只是个虚名,所以军事上的一切措置全凭大帅一言而决,我绝不插手干预,您也不要有什么顾虑,我想我对大帅最大的帮助,应该就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反正我是这么打算的,不知大帅认为这样是否妥当?”

统军将帅最腻味监军插手军事指挥的事情,所以洪承畴听赵强这么说,自然是高兴,他笑着说道:“诶,那怎么行呢,赵大人是皇上的钦使,我等不敢轻视怠慢。不过军中日常事务琐碎繁杂,如果事事都找大人去商量恐太过劳神,不如这样,日常的琐事由本帅自决,遇有大的军事调动或者举措,再找大人共同来参酌,如何?”

“正该如此。”赵强说道。他见军事上的事情说的差不多了,遂转换话题说道:“大帅,在下还有一个想头,说出来请大帅决断。”

“哦?请讲。”洪承畴道。

“是这样,我琢磨着我在此地长驻,整天无所事事的虚耗时光没什么意思,您知道,我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练过武,所以想利用这个机会,找个清净的所在办个书舍,邀集一干年龄相仿之人一起学习和研讨学问,不知是否妥当。”赵强说道。

“哈哈哈哈,这有何难呀?年轻人好学上进正该如此,不过如今这锦州城里驻了数万的官军,四里八乡的乡绅地主也都跑到城里躲避,这清净之所吗,还真是不好找。”洪承畴思忖着说道。

赵强笑道:“也不一定非在城里,城外也是可以的。”

“恩,既如此,那我看不如就到塔山去,塔山县城在锦州的东南,此城依塔山而建,城防坚固,有一千多官军驻守,清军袭扰不到,很是安全。那里环境清幽,人烟稀少,且距锦州只有二十多里,骑马也就不到一个时辰的路程,我们见面商量事情也很方便,不知赵大人是否满意?”洪承畴问道

“太好了,我就是想找这么个地方。”赵强说道。

赵强是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去踏踏实实的办他的学校,而洪承畴也愿意赵强离开大本营,不在眼前干扰自己的指挥,二人各得其所,自然是皆大欢喜。

当天晚上,洪承畴在帅府大摆酒宴给赵强接风,席间两人当着众将谈及往事,相互吹捧恭维,举止亲密无间,众将见二人如此融洽,心中原有的疑虑自消。

赵强在锦州城逗留了几天,巡查了部队训练和城防的情况,然后带着自己的亲信随从和采买的一批物资,赶赴塔山县城,创办他的学校去了。
正文2 第四十三章 办学(一)

塔山是大兴安岭的余脉,也是东北原始大森林的边缘,山势险峻,林木繁茂。塔山县城依山而建,地势险要,城墙坚厚,易守难攻。县城不大,居民主要以猎户为主,这里临近锦州,又连着官道,所以逐渐成为人参、兽皮、药材等东北特产的重要交易市场。每月十五,是塔山县逢集的日子,每到十五这一天,四里八乡和居住在深山里的猎户、参客们都带着自己的猎物到这里来卖,来自各地的商客也赶在这一天来收购自己需要的货物。

赵强进驻塔山的这天正好逢集,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赵强一行都骑马穿着便装,后面还跟着十几挂大车,拉着需用的物品,象一个来赶集的客商。街道上人潮汹涌,拥挤不堪,赵强他们只能下了马,一行人挤着前行,经常有猎户挡住去路,手里展示着兽皮和药材,吆喝着开价,显是把他当成了买主儿。好容易穿过一条街道,前面十字路口却又被堵的水泄不通,只听人群中间有人在大声的说着什么,人群不断的发出哄笑,赵强好奇,挤进人群里,到了里圈,只见在路口中央并排站着三个人,三人居然长的相同的模样,各个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律穿着虎皮的围裙和背心儿,手里拿着钢叉,三人身前的地上躺着一只两米多长的大虫,显然是他们的猎物。

赵强转头向陪同他来的一名参军问道:“这三位是什么人,你知道吗?”

参军说道:“知道!这三位在此地可是大大的有名,他们是孪生三兄弟,老大叫炎龙、老二叫炎虎、老三叫炎豹。他们是塔山深处炎家寨的猎户,力大无穷,凶悍无比,本领高强,专门猎杀猛兽凶禽,他们打的猎物往往能卖出高价,所以他们一下山,就有很多商户追着。”

“哦,是这样。”赵强点头。

炎家三兄弟正在那里叫卖这只老虎,由于三兄弟心意相通,所以说话时一人一句,前后相接,非常顺畅。

炎龙说道:“各位客商,这条大虫可是非比寻常。”

炎虎说道:“您仔细看了,这虎额头、四蹄、还有脖子都是白的。”

炎豹粗声说道:“稀罕!”

这老三有点憨,说话接后茬儿,好象现在的三句半中末尾的小丑一样,所以他一说话,大伙儿就哄笑一阵。

三人接着说道:“我们兄弟为打这条大虫可是费老劲了。”

“在山洞外面守了三天三夜没合眼。”

“遭罪!”

“哈哈哈哈。”众人轰笑,赵强也跟着笑了。

“各位客商您瞧仔细了,这条大虫是从嘴里入刀给杀死的,身上一点皮毛都没破。”

“各位客商给出个价钱吧,谁出的价高。”

“谁拿走!”

人群中走出几个皮货贩子,蹲在老虎跟前仔细的检看着,然后口里报着价儿:“一百两”、“一百五十两”、“二百两”、“我出三百两”。

人群中的赵强并不稀罕这条老虎,反倒想结识这三兄弟,于是随口说道:“我出一千两!”然后分开众人走到了圈里,众人听到他报了这么高的价儿,一声惊呼,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赵强身上,那三兄弟也看着赵强,抱拳说道:“这位小兄弟真是识货的。”“这只老虎那就归你了。”“拿钱!”

赵强随手从兜里掏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老三,然后抱拳说道:“在下今日结识三位壮士很是高兴,可否请你们帮我把这只老虎抬到县衙去,然后我请三位喝酒叙谈叙谈如何?”

三人听了,脸色都是一变,说道:“这么说这位是官府的人?”、“我们兄弟从不跟官府中人打交道。”、“不卖了!”炎豹说完,将那一千两的银票塞还给赵强,围观的众人又是一阵的哄叫。

赵强正错愕着,跟随赵强来的那个参军跳出人群,指着三兄弟说道:“放肆!这位是钦命四省总监军,赵强赵大人!尔等不得无礼。”

三兄弟一下愣了,围观的群众也都是一惊。炎龙说道:“原来您就是那个刚来的总监军!”

炎虎说道:“带领民团杀退了清军的赵大人!”

炎豹粗声说道:“小太监!”

在众人哄笑声中,三人竟一齐跪倒在地,围观群众听说这位就是打败清军的赵强,也都跟着跪倒,齐声说道:“给赵大人请安。”

赵强没想到,在这偏僻的所在,百姓居然也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且还爱戴有加,心中感动,扬声说道:“各位乡亲快快请起,各位厚爱,赵强实不敢当,快快请起。”

众人起身,炎龙说道:“赵大人,刚才不知是您,冒犯了大人,我等林间野人,说话粗鲁,还请莫怪。”

赵强说道:“诶,不知者不怪,壮士太客气了。”

炎虎说道:“大人即喜欢这虎,我们就送给大人。”

炎豹说道:“不要钱。”

赵强笑道:“那怎么行呢,钱还是要给的。”

炎龙正色说道:“钱我们是万万不要的,赵大人是杀退了清军的英雄,为我们这十里八乡的百姓报了仇,出了气,我们要您的钱,岂不让众人笑话我们贪财忘义吗。”

其他两兄弟也都点头,周围群众也齐声叫好儿。

赵强觉得为难,这三个东北汉子是发自真心要把老虎送给自己,硬要给钱怕要伤了他们的面子,他想起路上经过庄河的时候,那里的总兵官曾经送给自己几把倭刀,遂吩咐从人从行李取出三把,赵强说道:“赵强蒙三位厚爱,就收下这只老虎,不过三位壮士既然拿我当朋友,那就请收下我的这份见面礼。”说着将倭刀逐一递给他们三人。三人接过刀,拔出来观看,那刀做工精巧,是深海的寒铁打造,刀刃泛着青光,甚是坚韧锋利,刀柄、刀鞘还镶着红蓝宝石,很是名贵,价值远比那一千两银子还要高,他们有心推辞,又心中不舍。

赵强见三人对那刀爱不释手的样子,说道:“所谓宝刀配英雄,这刀只有放在壮士手中才能成为利刃,三位不必推辞,所谓情谊无价,我只想交你们几位朋友,并无他意。”

三人听了,也就欣然接受。围观众人又是一阵叫好。

三兄弟抬着老虎,跟随赵强到了府衙,负责县城守卫的一位偏将知道赵强今天要来这里,早已经把府衙收拾好了,在门口候着,赵强吩咐在花厅摆酒,邀了炎氏兄弟喝酒畅谈。通过一番叙谈,赵强对三兄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原来,炎氏兄弟祖上是西夏国的一名勇士,因得罪了当时的西夏皇帝,举家逃到了这里,在塔山的密林里安了家,以打猎为生。后来他们同当地人通婚,家族渐渐人丁兴旺,逐步形成了现在的炎家寨。炎家的祖传武艺世代相传,加上后来几代人逐步演绎,创出一套独特的猎兽功夫,所以往往猎获甚丰。炎家祖上深觉官场黑暗,所以传下祖训,炎家人世代不得为官,不同官府交往。所以炎家寨即不缴税纳粮,也不应征出丁,官府多次派人去催缴,都给挡了回来,当地官府惧怕炎家人强悍会武,而且这里又邻近边关,怕激起了民变,所以并不敢用强,慢慢的也就由着他们了。

炎氏三兄弟身世也很奇特,他们是一胞三胎,母亲生他们时由于难产死去,刚生下来时,三人很是赢弱,又没有奶水哺育,眼见活不长久。他们的父亲也是个勇悍之人,情急之下当即就带着山寨中的男人,到老林中去寻找正在哺乳的猛兽,结果真的就在一个山洞中找到一只正在哺乳的花斑豹,众人合力将那母豹子擒来,连同两只小豹子一并带回山寨,三个兄弟同两只小豹子一起吃母豹子的奶水,这才活了性命长了起来,而且力大无穷,体格异常的强健,只老三炎豹由于生下来时缺氧,脑部受了损伤,有点憨憨的。炎家寨人感念豹子养活了三兄弟,从此不再猎豹。

赵强见这三个兄弟性情直率,又武艺高强,甚是喜爱,言谈之间流露出收纳之意,但见三人不愿在官家供职,也就不去勉强。三人临走之时,赵强还送给他们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才与他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

当天下午,赵强在塔县守军偏将的陪同下,巡视了县城。在城东有一个废弃的粮库,粮库外面院墙很高,里面地方很大,赵强决定就选这个地方做为建设学校的场所。

第二天,赵强开始着手操持学校的事情,他亲自设计了学校建设的草图,请手下在当地招募工匠,在原来仓库的旧址上开工修建校舍。

他接着落实学员招募的问题,赵强考虑自己的学校要培养文武两个方面的人才,而且总的思路是宁缺毋滥,一定要严格选人。他先行文给洪承畴,说在塔山县觉得不够安全,打算在军中挑选一些士兵组建自己的亲兵卫队,洪承畴欣然应允,当即指令各军配合监军大人选人。赵强派亲信随从亲自到东北驻军之中去挑人,选人的标准是四条:体格强健,年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没有根底和背景。

他接着行文给四省的各级官府,说明自己要办一所书社,为国家培养人才,要各地官府张贴告示,在民间遴选推荐有一定文化基础、头脑伶俐的青年人才到塔城应征,他还说明,所有来参加学习的人,一旦入选,不仅吃住全包,每月还发给一份例钱。他同时要各地张榜招募和推荐当地的奇人异士,侠士硕儒,作为书舍西席教师。他还写信给远在通州的尚大勇和苏州的张晓东等人,让他们也帮忙推荐人才。

由于连年的战乱,朝廷已经连续几年没有在东北组织科举考试了,所以东北各地不少的秀才、童生一直没有机会出仕为官,赵强办书舍征集人才的消息传出,大家觉得这是个深造和讨出身的好机会,所以应者如潮。赵强在东北民望甚好,加上他威权很大,各级官员甚是巴结,花了不少的心思力气为他选拔和推荐生员,还不到十天的工夫,各地推荐来的应征者就拿着官府的荐书,络绎不绝的到了塔城,赵强指示随从包下了几间旅社,安排这些应征者食宿,且一律免费,同时在县衙设了几个考场,每天安排几场考试,考试的试题是赵强亲自拟的,却不是科举的八股文章,而是算术、地理、自然常识、人文、逻辑推理等内容五花八门的搀杂在一起,书本上那些“纯粹的学问”几乎没有,这次考试是想考察这些人基本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而且每天的考试内容也不一样,一些不问时势,稻谷不分的生员自然是傻了眼。每天考试完了,赵强都亲自阅卷,从中挑选认为合适的人选,第二天在县衙门口贴出榜文,入围的,着人安排到专门的馆舍居住休息,落榜的,一律发给路费送返回乡。就这样陆陆续续忙活了一个月,前来应征的人员前后竟有五千多人,从中筛选入围的有四百多人。接着组织第二轮考试,是在一个大礼堂安排一起进行,考题也是赵强出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仍然是考察智力水平的,题的难度比初试增加了不少,另一部分是要求写一篇策论(作文),题目是“何以安万民”。考试完了,赵强又是亲自阅卷,这次阅卷他很是认真,智力题部分因为难度加大,所以考分拉的很开,而策论部分,赵强每一篇都是认真的阅研,通过文章体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人品性情。接连阅卷三天,赵强从中挑选出一百八十多人入选,其他的则发给路费送返回家。第三轮是面试,由赵强亲自担任考官,他在县衙大堂里摆开考场,安排考生单个晋见,赵强根据考生的年龄、履历、考试成绩,找出一些问题来交谈,通过相面和对答,考较这些人反应、性情、人品和相貌,然后给出综合的意见,凡是背景不清楚、思想不对头,觉得拿不准、有疑虑的一概不要,这样就又筛选下去六十多人,最后还剩下一百一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