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中枢一木匠-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谢皇上。”三人走进殿内,躬身垂首侍立在一边,谁也没有主动话说,只等着皇上问话。
“今天是议会的日子,岳卿在折子上说,是关于增加商税的,结果怎么样呀?”朱慈焴淡定地问道。
“回皇上的话,议会还没有完全商量妥当……”刘名果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地位最高,所以由他回答。当下,他就将议会上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地跟朱慈焴说了一遍。
待到刘名果讲完,朱慈焴点了点头,说道:“原来是这样,还得由朕来做主。既然说增收商税是利国利民的事情,那朕就答应岳卿家好了,等到下午岳卿过来,朕亲自和他说。”
“皇上圣明。”……
虽说三人都有不少买卖,增收商税,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影响,可是这话是皇上说的,三人实在不能去反驳。反驳皇上是小事,这一反驳,其实不就是反驳岳大人,眼下好几个人呢,别因为几个钱,再把岳肃得罪了。
见到三人一起躬身称是,朱慈焴便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又说道:“还有其他事情么?”
“回皇上,没有了。”
“那好,既然没有别的事情,你们就退下吧。”朱慈焴摆了摆手说道。
“是皇上。”
三人答应一声,一起躬身退出,离开养心殿,三位大太监互相拱了拱手,表示现在就分头回自己的值房吧。当下,三人各自离开,赵治拐了个弯,没有回自己的值房,而是前往慈宁宫。
在慈宁宫外通传,很快得到回话,张嫣传见。赵治进到殿内,给张嫣见礼,跟着将议会上发生的一切,以及刚刚面圣之后,皇上的态度,和张嫣说了一遍。
张嫣听罢,微微点头,说道:“赵治,这事你怎么看,皇上是否应该同意呢?”
“这个……是朝廷的大事,奴婢实在不敢妄言。”赵治小心地说道。
“恕你无罪,但说无妨。”
“多谢太后。奴婢以为,此事皇上不应该答应岳大人。”赵治小心地说道。
“为何不应该呀?”张嫣淡淡地问道。
“奴婢在此先行向太后请罪,奴婢的家人,在宫外其实有些买卖,虽说朝廷增加商税,会使利润降低一些,但终究还是赚钱的,所以奴婢绝对不是因为这个反对岳大人的建议。相反,增加税收,对朝廷有利,奴婢十分支持。只是……”
赵治说到这里,故意抬眼瞧了下张嫣的脸色,见张嫣面色如常,才继续说道:“只是公开朝廷账目,难免日后会遭来非议,比如说,历代皇上的陵墓,都要用国库的银子兴修,这个花费一向不少,以往外界不知,也就作罢,可一旦让外界都知道,花费甚巨,会不会胡言乱语呢?还有,皇城内的宫殿,年头一久,必然要翻新重修,这等事情,也不是内帑,也是国库的银子,这事公布于众,让世人都知道,花费了多少,是不是也不太好。花的少了,自然好说,可若是比较多,那就不妥了。还有皇上大婚,赏赐藩王,这些都是从国库出钱,多了少了的。其实这些还是其次,最为要紧的是,岳大人再说请皇上答应公开账本的时候,那个架势,好像朝廷的账本,是他……”
说到这里,赵治不再往下说了,但他的意思,谁都明白。
“赵治呀,你很诚实,不过宫里人的亲眷,在宫外做点买卖,也不算什么,只是莫要以权谋私。”张嫣先是淡淡地说道。
“奴婢谨遵太后旨意,万不敢以权谋私,而且明日就写信,再次叮嘱家人,让他们一定严守本份。”赵治连忙应道。
“这就好。你说公开朝廷账目的事,不是很妥当,经你这么一说缘由,哀家也觉得确是如此。好了,还有什么事么,要是没有,就跪安吧。”张嫣说道。
“是,太后。奴婢告退。”
赵治躬身退出,出了慈宁宫所在的院子,前脚刚一出门,却正好碰到刘名果。
“刘公公……”赵治心中尴尬,脸上却是一脸笑容,拱手说道。
“原来是赵公公……”刘名果见到赵治,心中暗恨这小子狡猾,抢到自己的头里。但脸上也是一副笑容。“太后在里面吗?”
“在。”赵治说道。
“哦……那咱家现在去求见太后了。”刘名果说完,让门内小太监进去通传。
“那小的就不在此打扰公公了。”
赵治与刘名果客气一下,便从刘名果的身边走过。
很快功夫,张嫣传旨,让刘名果进去。到了寝宫,刘名果也少不得给张嫣见礼,然后将议会发生的一切和面圣之后皇上的态度,说上一遍。
现在皇上已经亲政,按理说,太后就没什么用了。不过张嫣毕竟主政日久,在后宫积攒了不少威望,现在小皇上不过是刚刚亲政,可以看出,对母亲很是尊敬,宫里的事情,仍然是张嫣说的算。所以,有什么事情,最后跟张嫣汇报一声,以免被张嫣误以为别人不将她放在眼里。
刘名果说的,刚刚赵治已经说了,张嫣全当刚刚没有听过赵治的讲述,认真地听刘名果讲了一遍。然后,还是一本正经地寻问刘名果的意见。
没有想到,刘名果和赵治一样,也是反对将账目公布于众,甚至理由也和赵治一样。由此可见,但凡太监,都很为皇家考虑,要想混的年头久,你就得这样。
还和赵治一样,听了之后,张嫣将刘名果打发走,随即派人,前去请皇上过来。就在派小太监去养心殿的当口,曹化淳也跑来了。
曹公公其实早就来了,可惜因为岁数大,比赵治晚了一步,眼瞧着赵治先进了慈宁宫。抢不到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就没有什么区别,他为了防止与刘名果与赵治碰面,便躲了起来,眼瞧着赵治离开,等到刘名果再离开,他才登门求见。
张嫣也自然要传他进来说话,一开始也是讲今天议会的内容和皇上的态度,随后张嫣再寻问他的意见。说句实在话,这三位老兄都是各藏心思,事先谁也没商量过,可是他们的回答,竟然是如出一辙,好像商量好的一样。
曹化淳走了,没一会,朱慈焴就来了。见到母亲,也得行人伦之理。
张嫣先让他坐下,接着说道:“皇儿啊,今天议会的事情,你听说了么?”
“孩儿听说了。”朱慈焴老实地答道。
“对于此事,你如何看待?”张嫣问道。
“增加商税,然后用这些多收来的银子,施行百姓免费就医,免费读书,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孩儿以为,应该同意岳大人的提议。”朱慈焴说道。
“皇儿说的没错,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有一点,想要增收商税,却要公开朝廷的账目,这却是不妥的。朝廷每年的支出,都是从国库掏钱,只要合情合理,倒也不算什么。只是,皇上的一应支出,大多也是从国库出钱,而且数目都不小,比如说修建皇陵,修缮内宫,赏赐皇亲国戚,这都是大的出入。如果全都公开,让世人知道,我皇家用了如此多的银子,总是不太好的。”张嫣说道。
“母后说的是。可是,以往不也是如此么,朝廷的百官,不也都知道吗?既然那么多人都知道,那公开和不公开,又有什么区别呢?”朱慈焴也不是小孩子了,师傅一大堆,什么没和他讲过,所以他许多事情都知道。现在母亲如此说,他有些不解,本来就被许多人知道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公开呢。
“皇儿,你这就不懂了。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事关皇家,又有多少人敢非议。再者说,用国库的银子修皇陵、修宫殿,这都是祖制,也没有谁敢反对。但公开之后,那就不同了,许多人会有微词,我们皇家再伸手向国库要银子,也肯定要比以前困难的多。还有,此例一开,朝廷不就成透明的了,搞的世人皆知,朝廷有多少银子,天下人都知道,许多事情,本来不该花的钱,外面的官员见国库有钱,就一定要向国库伸手,想着法子,把国库掏空,那就不好了。所以,朝廷的账目,是绝对不能向世人公开的。”张嫣语重心长地说道。
“哦,母亲这么一说,孩儿就明白了。只是,下午岳卿家一定会来找朕商量此事,那到时孩儿要怎么和岳卿家说呀?”岳肃在朱慈焴心中,总有一股师长的感觉,对于岳肃,他也是十分敬重,从岳肃入京,他就没有回驳过岳肃什么,要是这次回驳岳肃,他实在不知,该如何说辞。
“你就跟岳大人说,增收商税,那是可以的,一切都有他做主。但是,公开朝廷账目,那是绝对不可以的,让他自行想办法增收商税,莫要打公开账目的主意。如果他一定要公开,那你就用刚刚母后的说辞去应对,告诉他,皇家的支出和国库的存银,岂能那么多人知道,一旦有人心怀叵测,想着将国库掏空,岂不是断了社稷的根基。”张嫣说道。
“孩儿知道了……”朱慈焴小声地说道。在说这话时,他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皇儿呀,你是君,岳肃是臣,你在他面前,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在面对岳肃的时候,你要拿出皇上的派头,千万不要怕他。这个世上,只有做臣子的害怕皇上,绝没有皇上惧怕做臣子的。这样,今天下午岳肃来,在行叩拜之礼的时候,你那句免礼的话,莫要那么快开口,真的要让他跪上一次,你知道吗?”张嫣嘱咐道。
“孩儿知道了。”朱慈焴连忙说道。可是底气,还是不足。
看到儿子的样子,张嫣犹豫一下,还是担心儿子会答应岳肃,于是说道:“这样吧,等下母后和你一起去养心殿,就在养心殿的内堂坐着,给你撑腰,你有什么事情,想着有母后在身后,自然也就有胆气了。你说这样好不好。”
“好。有母后在,孩儿就放心了。”
过午之后,岳肃果然前来求见,张嫣传旨,叫岳肃养心殿见驾。养心殿内,朱慈焴在前,张嫣躲入内堂。当前,在去养心殿的路上,也少不得对朱慈焴一番嘱咐。
在前做活的朱慈焴,明显有些心不在焉,手上的动作很慢,似乎是在想,等下岳大人来了,自己该怎么应对。没用多久,岳肃到了,小太监通传一声,朱慈焴连忙放下手中的家什,叫道:“快传。”
岳肃走进殿来,上前两步,撩衣襟向下跪去,“臣岳肃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正常情况下,这都是客气,但凡大官面圣,做出一个下跪的姿势,皇上马上就会告诉免了,现在都几乎成了传统。可是这一次,朱慈焴只是习惯性说了声“岳卿……”
后面的话,跟着咽了下去,他想起了母亲的嘱咐。
皇上没说免礼,岳肃当然不能不跪,跟着跪倒在地,冲上叩头。不过磕头归磕头,岳肃不是傻子,料想这其中必有缘故。
这个时候,朱慈焴才说道:“卿家免礼平身。”
“多谢陛下。”岳肃站起身来,并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朱慈焴。
就像做了亏心事一样,朱慈焴被岳肃看的有些心慌,结结巴巴地说道:“岳卿此刻求见……是为了议会上的事情吧……”
年轻就是年轻,正常情况下,朱慈焴应该说“不知爱卿求见所为何事”,哪怕就是知道为了什么,也不能直接说出口,这是做天子的威仪,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让臣子来说。
“陛下所言不错,臣此次前来,正是为了议会商量的事情。臣前日上本,提请召开议会,所为之事,乃是增收商税。多收上来的商税,用于开办免费医馆和免费学堂,令百姓在生病之时,可以不用花钱,就能看病抓药,穷人家的孩子,想要读书,都可以免费学习圣人之道。”岳肃说道。
“这、这是好事,应该…。。。。通过……”朱慈焴有些紧张地说道。
“此事在议会之上,已经商量的差不多了,只是有议员表示,这些银子是由商人出的,朝廷日后会用到什么地方,会在免费医馆和免费学堂上面花费多少,总得让大伙看到,否则的话,谁知道朝廷是不是巧借名目,增加赋税。所以,他们表示,如果朝廷能够公开账目,他们就同意增加赋税。臣以为朝廷做事,一向光明正大,所有的银子,都花的是有章有法,哪怕将账目公开,让天下纳税之人监督,也不算什么。不知陛下,意下如何?”岳肃说道。
“卿家所言,确是如此,可将朝廷的账目公开,似乎有些……不、不妥吧……”
“不知陛下认为哪里不妥,哪有什么地方不合时宜,臣一定想办法变通。”岳肃说道。
岳大人也算得上是皇上的老师,但他从来没有像张居正那样,以自己的身份压迫皇上,反而谨小慎微,不管什么事情,都已臣子的口吻来说。
“朕以为,如果将朝廷的账目公开,那国库中有多少银子,岂不是天下皆知。那个时候,一旦有心别有用心,打国库的主意,那可如何是好。国库存银多少,乃是朝廷的秘密,实在不宜对外公开呀。”朱慈焴按照母亲教给他的说辞说道。
“原来皇上是担心这个。”岳肃能够猜到,在议会结束之后,到场的宦官议员,会马上将议会上的情况转告皇上。因为事关皇上,其间也少不得要研究一下,关于是否公开账目的事情。眼下皇上有此考虑,也不是不对,但只是一进门的时候,让自己下跪,那这里面就有点隐情了。朱慈焴和他的父亲一样,带人宽厚,岳肃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朱木匠的影子,现在看来,自己应该和这位小皇上好好沟通一下了。岳肃心平气和地说道:“陛下,您考虑的这个问题,也是不错,但凡事有利也有弊,只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臣认为,这件事应该是利大于弊。”
自己否定了岳肃的提议,朱慈焴心里还在紧张,不知岳肃会不会当面发作,没有想到,岳肃仍然是心平气和。如此一来,朱慈焴也不禁想要听听岳大人会怎么说,说的是否有道理。他当即点头,说道:“爱卿,这件事到底是怎么个利大于弊,朕很想听听。来,咱们坐下说。”
新书《杀破三国》已经上传,正在审核中,估计明天就能搜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小翼的作品。《明末中枢一木匠》这本书,原本打算这个周末就结尾,可是赶上生病,每天写不了太多,以至于现在还没结尾,不过剩下的内容已经不多了。小翼在此保证,最后的收尾,绝不至于烂。
第061章 真的累了一
岳肃跟着朱慈焴到一旁坐下,随后岳肃方拱手说道:“陛下,微臣之所以说公开朝廷账簿是利大于弊,道理自然许多。第一,朝廷的账簿公布天下,可方便天下人监督,比如说,工部每年都有许多工程,这工程到底需要多少银子,说句实话,很多人都难以估算出来,大多是工部报多少,朝廷就拨多少。可要是有了天下人的监督,那便不同,天下间终究有不少懂行之人,我大明一向言者无罪,如果发现问题,敢于说出来的,绝对不在少数,这就可以避免许多贪污的行为。再比方说,兵部每年都要给九边拨发军饷,每年的饷银甚巨,然而,军饷是如数拨发了,可到了地方,有那将领偏偏要告诉士兵,朝廷没有如数发饷,从中中饱私囊。如果账簿公开,各级官兵就会知道,朝廷到底有没有如数发饷,到底是朝廷不给还是地方将领私自克扣。诸如这般的例子,其实很多,臣再说一个,这次增收商税,目的是为了用多收来的银子开办免费医馆和免费学堂,这两项大事,花银子的地方就更多了。免费学堂还要差点,也就是拨发老师的工资以及购买一些籍,但免费医馆就不同了,每年购买药材,一斤药材多钱,运费多少,是朝廷买便宜了还是买贵了,下面办事的人是否趁机吃回扣,这都是不好说的,如果公开账簿,让天下人都看到,倘若朝廷买贵了。一定会有人说,从中自会避免许多**现象。至于皇所言,如果朝廷账簿公开,是不是会有心怀叵测之人。加以利用,臣这里想说,或许会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大明朝国库充盈,任何宵小之徒都不敢心存不轨,临邦小国,也会由此看出我大明朝国力强盛。更是不敢有非分之想。眼下朝廷国库充裕,还刚从各藩王手中收回土地,有了这些土地,朝廷每年就会多收入许多粮食。这些粮食或贩卖,或存入国库,以备灾年之用。海外贸易,此刻也十分发达,这一两年间。朝廷还要再建港口,每年的税收,会有更多的银子,妄言中兴。也不为过。国库有钱,不怕天下人知道。百姓听说国库之中越是充盈,他们对朝廷的信心也会越发的充足。可以说。唯有在国库空虚之时,朝廷才怕让外人知道,从而做些手脚,加以利用。然,就是因为如此,这也算是给天子与满朝文武的头悬着一口警钟,让他们时时刻刻都要兢兢业业,不可疏忽。综所述,所以臣以为,公开朝廷账目,让天下知道,其实是利大于弊。”
岳肃侃侃而谈,尽说利弊,朱慈焴也不会小孩子了,其中道理,当然能够听的明白,他连连点头,等到岳肃把话说完,沉吟片刻,说道:“卿家所言不错,确实是利大于弊……”
紧跟着,他便要准了岳肃的陈请,然而话到嘴边,他又收了回去。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母亲的话,皇家没事还要用国库的银子呢,若是将账簿公布天下,花多花少,少不得会让天下人骂一顿。
可是,想要不准,也要有充分的理由,朱慈焴也没有什么好的理由,琢磨了一会,又说道:“卿家,你说的这些,朕都明白,可朕觉得,一旦账簿公开,还是有些不妥。毕竟,这是祖制,我大明朝自开国到现在,还没有说把朝廷的账簿给外人看,朕实在不想从朕这里,破了规矩。”
“陛下,今时不比往日,太祖建立大明之时,许多规定,都是没有的,都是后来的皇,一点一点添加进去的。比如说这个议会制度,不也是皇批准组建的么。既然可以组建议会,当然也可以将朝廷的账簿公布天下,这只是一个过程罢了,看的是对朝廷有利还是有弊。如果利大于弊,那现在就施行又有何妨。”岳肃说道。
“这倒也是……”朱慈焴哪里能够说过岳肃,又一次说的不知该如何应对。想了一会,认为实在是没有别的理由回绝了,索性只能说出真正的原因。“卿家,您是先皇托孤的老臣,也是朕的老师,所以你不是外人,我皇家也从来没有当卿家是外人。今天,话既然说到这里,朕不妨说些肺腑之言,为何不愿将账簿公布天下,实在是有朕的私心在内。”
“哦?”岳肃连忙问道:“不知陛下有何难言之隐,正如皇所言,臣受先帝与托孤之恩,对于皇与朝廷之事,必然恪尽全力,鞠躬尽瘁。还请皇说明,其中有何缘故,臣一定会竭尽所能,为皇分忧。”
“这是不是别的,乃是国库中的银子,除了朝廷使用之外,我皇室也时常动用,兴建陵墓,修缮宫殿,赏赐藩王,都是从这里出钱,日后公布天下,谁晓得会招来什么闲言闲语。”朱慈焴如是说道。
“皇此言差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天下都是皇的,更别说是国库。虽说宫内有内帑,但国库里的银子,不也照样是皇的么,以前怎么花,账簿公布之后,仍然怎么花,天下人怎能说个不字。皇使用国库的银子,是天经地义,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不会因为账簿公开,就会发生什么变故,如果国库充盈,皇修皇陵、修皇宫,需要多少,无人会去阻拦,倘若国库不足,大家也只能提醒皇,尽量节俭。还有一点,账簿公布天下之后,对皇在使用国库的银子方面,也是有好处的。国库里的银子是皇的,皇您想怎么用,都无所谓,但臣想,皇也不会希望有的人打着皇的旗号,私吞、挪用国库里的银子。修缮皇宫也好,兴建皇陵也罢。这都是大工程,其中花费,不在少数,以往怎么花钱。工部与内官监核准便行,但谁也不能保证,这其中就没有私相授受的嫌疑。记得先帝在位之时,工部尚冯权与内官监尤善就合起伙来骗先帝,一个门槛,都要先帝七十两银子,一扇窗户要六百两,一扇门要千两。先帝一般不去过问此等事,经臣提醒,马就发现端倪,一下子便查出一桩贪污舞弊的案子。似此等事情。日后难免不会再次发生,皇日理万机,也未必会注意,如果此账簿能够公布于众,让天下人都看到。大家一议论,必叫舞弊者现形。皇要用国库里的银子做什么,一文都不会少,但账簿公布天下。却可免除经手之人从中贪墨,这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么。赏赐些银子给藩王。这更不算什么了,以前的祖制是分封土地。但土地毕竟是有数的,所以现在改了,折合现银,此事已经办理,而且也得到朝野下的赞成。现在皇收回来的土地,每年打出来的粮食,只要卖掉,就能获取许多银子,这些银子攒个几年,便够赏赐一个藩王的了,用不是从税银之中划拨,天下何人又能说出半个不字。”
岳肃又是一番长篇大论,听的朱慈焴又是连连点头,现在想要回绝岳肃,实在没有丁点理由了。有心立刻拍板赞成,可母亲就在内堂听着,他从小就是张嫣管大的,对老娘还是比较畏惧的,万万不敢违背张嫣的意思。如此一来,令他为难之际,不知该如何说话。
岳肃是什么人,一眼就看出皇的内心已经认可了自己的说法,但满脸为难之色,显然是有心答应,却又不敢答应。能够让皇如此的,放眼天下,也就剩下张嫣了。
一想起张嫣,岳肃心中立刻释然,怪不得进门的时候,皇没有马让自己免礼,十有**是张嫣唆使的,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想明白所以然,岳肃脸露出淡定的笑容,用和蔼地语气说道:“皇毕竟涉世不久,而公开朝廷账簿,又是一等一的大事,其中还涉及皇家。既然有关皇家,臣以为,皇和太后商量一下,其实更好。陛下,要不然这样,臣今日暂且告退,等到明日再来。”
朱慈焴也确实不知该怎么办了,急于和张嫣商量一下,别看老娘就在内堂,但实在不方便现在寻问。他点了点头,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有意与母后商量一番,卿家先告退,待到明日早,朕自然给卿家一个答复。”
“好,那臣先行告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岳肃告辞,离开养心殿,自回内阁办公。朱慈焴见岳肃走远,连忙进了内堂,给母后问安,然后说道:“母后,岳大人的话,您在里面想必也听到了,孩儿实在不知该如何回绝于他。好在岳卿没有继续催问,要不然孩儿真的不会做了。母后,您说这件事,孩儿该不该答应他呢。”
“岳肃这个人,实在有够聪明,三言两语,不仅洞悉利弊,而且还猜出你之所以没有答应,全是因为我的主意。是否料到我就在这里,倒是难说,但他这招,却是两全之策啊。为娘当时之所以不愿答应岳肃,除了中午和你说的理由之外,还有一点,主要是岳肃他太过自负,议会之,擅自答应他人公开朝廷账簿,这账簿就像是他家的一样,一点不将你放在眼里,我才如此。不过见适才岳肃的表现,也算是知进退、明得失之人,确是大才。也罢,明日你等他来,你便当面准了他。”
张嫣虽然有的时候对岳肃猜忌,愿意动点小心眼,不过她这个人,遇事真不糊涂,如果你说的有道理,她一定会听,不会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固执己见。她刚刚在里面听的清楚,岳肃所言极有道理,而且岳肃只是讲理,没有半点逼迫皇的意思,语气和气,尊卑分明,毫无举动自傲之行径。像这样的臣子,实在难能可贵啊。
见张嫣答应,朱慈焴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孩儿明白了。”
皇答应了账簿公开之事,进而议会之。也就没有其他话说,商税就此增加到二十税三。不过岳大人也不是一视同仁,但凡做买卖的,都订这么高的税。对于一些小本小利的小买卖,仍然是二十税一,只有大一些的买卖,才是二十税三。
全国施行就医免费,读免费,这可是有惠于民的大工程,天下百姓纷纷拍手称赞,直言岳大人是天下第一好官。其名声不仅超越了海瑞、于谦等官员,甚至被称为是旷古绝今。当然了,除了给岳肃给岳大人歌功颂德之外,百姓们也少不得说先帝朱木匠有识人之明。对这样的人物委以重任,对当今皇帝亦是如此,能够对岳大人言听计从,可见是一代明君。
百姓称赞是容易,但这两项大工程。操作起来,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天下州城府县都要广设学堂,广开医馆,国家做这等事情。选地方容易,但需要的人手实在太多。每年的费用,也可想而知。为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前期工作,都是岳大人亲自主持,查询药价,联系药商,购买药材,如何进行,一切流程,都颇费时间与精力。整整花费一年半的时间,整个工程才算基本完善,百姓生病可以免费就诊,免费抓药。
说句实在话,大明朝的百姓,素质还真是不错,贪小便宜的人特别少,没有说有病没病就去抓药玩的,基本都是在头疼脑热,哪里不舒服的时候,才去就诊。
朝廷的账簿,自然也是如期公开,算是给天下的纳税人一个交待。你们的钱,朝廷都花在什么地方,官员的俸禄花费多少,修桥铺路等工程花费多少,支付的军费又是多少,每年用在买药、买,给老师、医生开工资又要花费多少,全都明细在册。
财务透明,也叫天下的人认为,朝廷确实是在为天下的百姓做事。
说来也怪,自朝廷收复辽东,开设免费学堂、医馆,收回藩王土地,账簿公开之后,年景也变得越来越好,正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转眼,到了皇成婚的日子,明朝的皇结婚,都是有规矩的,取得老婆,只能是小户人家的女儿,这也是防止外戚成了气候。朱慈焴的老婆,也就是未来的皇后,也同样如此,出身于小门小户。
皇帝大婚的事情,当然不需要岳肃操持,礼部和内宫的衙门,也就都安排了。不过,朱慈焴还是把岳肃请到养心殿,目的不为其他,只是希望岳肃能够帮他设计点东西,作为新婚之用。
沙发、弹簧床等一应家居物品,宫里早就有了,再为高难度的,岳肃也着实不会,这一下还真令他为难了。不过,岳大人的脑子,不是一般的管用,很快就想出一个主意来。
“皇,您大婚之日乃是普天同庆的大日子,对于皇,乃至天下都很有纪念意义。臣以为,不如借此时机,发行一批纪念金币。”
朱慈焴对发行金币这事,特感兴趣,尤其是金币面,用的是自己的头像,这可是莫大的荣光。他当即点头,说道:“爱卿的这个提议,实在不错,深和朕的心思。这样,这套纪念金币,由朕亲自来设计。”
“如此更好。一可彰显陛下的手段,二也更加具有收藏价值,估计百余年后,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黄金。”岳肃微笑地说道:“不过臣还有个提议,这纪念金币,最好不止一枚,或八枚,或六枚为一套,不对外发行,但对外发卖,又或是赏赐给一些得利的官员人等。”
“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