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中枢一木匠-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要杀的官员着实不少,太后让人岳肃自己决断,也有不得罪人的意思,黑脸的都让你岳肃一个人来唱就好了。岳肃也不含糊,当即领命,并说出自己的打算。岳肃是这样决定的,范永斗等八个晋商,凌迟,诛灭九族。张家口副将田秀,腰斩,因其是田生兰的侄子,属九族范畴,所以全家都要杀头。宣大总督崔景荣,念起认罪态度良好,斩首,抄没家产。宣府总兵米之焕,斩首,抄没家产,家中男丁充军,女眷发教坊司。在这里,崔景荣的罪名应该比他重,但之所以判的要比他轻,除了当时崔景荣没有当时与岳肃兵戎相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崔景荣是文官。
兵部尚书王在晋,发配宣府充军,家产全部查抄。内阁大学士刘宗周,发配大同充军,家产全部查抄;内阁大学士白瑜,发配宣府充军,家产全部查抄。这三位应该是在京官员中贪得最多的,但明朝体制在那里摆着,内阁大学士这些官员,除了谋反,很少会被杀头,贪污之罪,只能给个充军。这已经算是了不得的重判了,有的时候,最多也就是革职还乡。
这三位大人以下的官员,可就没那么好命了,岳肃给分了两等量刑。家产十万两以下的,充军,五万两以上的,全部砍头。但不管怎么样,家产必须查抄。家眷么,五万两以下的,只男丁充军,幼子可免;十万两以上的,男丁全部充军,女眷还要发教坊司。
说句实在话,家产五万两以下的,实在不多,在北京当官,要不然就是肥的流油,要不然就是穷的要死。既然是贪官,而且又当了这么多年官,哪个没贪上几万两银子。
张嫣一概照准,并让岳肃自行拟旨,然后到邹义那里盖上大印,便可执行。一时间,国库史无前例地充盈起来,而午门外砍下的脑袋,也能装上几十筐。
有过的都罚了,有功的也要去赏。岳肃的功劳当然是第一,但岳大人已经封无可封了,不过张太后也有法子,下旨封阮傲月为一品诰命夫人,赏鸾锦霞帔,赐白银五万两。封岳肃为奉议大夫。
奉议大夫是个什么官呢?属于散官性质,没有实权,相当于荣誉官职,只有五品。但你别小看这个官,一般来说,给个侍郎都不换,因为这是大明朝对你的认可,给了你一张长期饭票。说白了,这个官职是世袭的,岳肃的子孙可以代代继承。
那为什么才给个五品呢?和岳肃现在也不匹配。不过太后是这么想的,你岳大人才三十来岁,就已经升到次辅和太保之职,日后咱们还得慢慢封呢,不能一次给你封到头呀。等你退休的时候,起码要加太师,世袭的官职,给你一个中奉大夫或者荣禄大夫,也就可以了。你为老朱家兢兢业业,老朱家也不会亏待了你,让你子子孙孙都有官当。
至于其他人的封赏,那就要连带填补被杀官员的空缺一起办理了。
在所有人都以为岳肃会把所有好的空缺都给自己人时,岳大人却出人意料的表示,吏部自己先行拟定。
亓诗教大吃一惊,万没想到岳大人会这样,但转念一想,吏部还有个杨奕山呢,岳肃肯定是让杨奕山出面,替自己人争夺位置。按照此刻岳肃的威望,亓诗教也没有胆子和杨奕山争,这一次都做好妥协的准备了。
可是一切都是那样出人意料,当天下午,杨奕山来到亓诗教的吏部值房,并呈给亓诗教一份名单。这份名单,拟好的官员名字,里面只有两个位置是空的,一个是宣大总督的位置,一个是兵部尚书的位置,其他的,已经全部填上。
亓诗教本以为全都是岳党的人,他漫不经心的观瞧,可只瞧了两眼,当时就傻了。因为这上面官职,以前如果是齐楚浙三党的,现在还是由齐楚浙三党的官员补上。大家同朝为官,谁不知道对方的底细。名单上,以前是你齐楚浙三党的,现在还是,以前是我岳党的,现在照旧让岳党官员补上。当然,这里面也有非他们两党以前的职位,杨奕山也没有全都霸占,补上的官员,还是非两党的官员,但都是比较有才干的。比如说兵部左侍郎的位置,就给了孙传庭。
看完名单,亓诗教又看了看杨奕山,脸上写满了惊讶。
……
第089章 洪承畴进京任尚书,杨重岳自荐镇三边
“亓大人,下官的恩师说,当政误国,眼下我大明朝正值内忧外患,我等理应同心协力。”
杨奕山见亓诗教惊讶地望着自己,便说了这么一句话。
“岳大人……我不如也……亓某拜服……”亓诗教站起身来,说道:“重岳,还请见到岳大人时,为我带句话。就说亓诗教愿和岳大人齐心协力,中兴大明。”
“大人快坐。”杨奕山连忙请亓诗教坐下,跟着才道:“奕山在此代恩师多谢大人。这份名单,大人已经看过,可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没有,岳大人一心为公,实在令老朽憾然。只是这上面还有两个职位没有补上,不知岳大人有意何人呀?”岳肃给了自己面子,大家化干戈为玉帛,亓诗教自然也知道什么投桃报李,这两个职位,岳肃随便说了声,就能保举,现在没有填上去,也是给足了亓诗教面子。
“这个人选,下官不敢擅自做主。亓大人乃是吏部主官,下官以为,还是由大人您来做主吧。”杨奕山谦逊地说道。
“好吧,既然重岳这么说,那老朽就做一回主。此次拿获通敌奸商,宣府巡抚吴思南居功甚伟,我看这宣大总督一职,由他接任最为合适。另外,这兵部尚书么,现在内有流寇,外有鞑虏,理应让一知兵之人,前来接任,三边总督洪承畴或许最为合适。”亓诗教说道。
宣大总督之所以提议让吴思南来做,这是因为亓诗教在这名单之上,没有看到吴思南的名字。老家伙久在宦海,岂看不出来其中关窍,花花轿子人太人,既然岳大人给了面子,那我自然也会做。宣大总督崔景荣本来就是不是齐楚浙三党的人,他空出来的官职,由谁来补,对自己也不所谓。只是自己提出,也能显示出自己和岳肃化敌为友的意思。
至于说兵部尚书,这是王在晋的职位,算得上是他齐楚浙三党所占据。可现在来看,三党中的官员,没有一个知兵的,要是让他们补上,简直是误国。反正是和岳大人同心协力,那就应该公私分明。洪承畴绝对是当兵部尚书的好材料。
可要是让洪承畴当兵部尚书,那他空出来的三边总督这个位置,由谁来担当呢?
“亓大人,洪承畴出任兵部尚书确实再合适不过,只是三边总督这个位置,也要马上拟出来才是。”杨奕山当下说道。
“是呀,三边总督在这个时候,极为重要,绝不能用人不慎,重岳,你可有好的人选?”
亓诗教刚说完这话,就见杨奕山的眼睛,竟然显露出一丝光芒。这一丝一闪即逝,但仍然被亓诗教这种老江湖看了出来,他心中暗道:“难不成杨重岳是打算出去带兵剿匪?”
果不其然,就听杨奕山说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流寇横行,滋扰地方,旷日持久,至今未平。奕山有意,毛遂自荐,为国剿匪,还天下一个太平。不知亓大人以为,下官可否升任?”
“这……”亓诗教不知道杨奕山会不会带兵,但是杨奕山主动请缨,想出任三边总督,前去剿匪,这令亓诗教很是不解。可杨奕山毕竟是岳肃的门生,他能毛遂自荐,十有八九也是岳肃的意思,自然你想去,我也不便阻拦,亓诗教沉吟片刻,说道:“重岳一番报国之心,实在令老朽惭愧,既然你有心前去剿匪安民,为陛下分忧,那是最好不过。那老朽就保举你为三边总督,那时看皇上的意思吧。”
“如此多谢大人。”杨奕山躬身说道。
如此一下,二人便把所有的空缺拟定下来,报入内阁。
正常来说,这等折子,要由首辅先看,然后再传下去,可是现在朝中岳肃如日中天,韩爌哪敢和岳肃抢先,所有的折子,都是岳肃先过目。
他将折子翻开,里面定的何人,他大多都是了然的。比方说吴如梦,因为太原知府出缺,让他补上,这里都是有的。再有宣府总兵空缺,这给了司马乔禹。张家口副将,直接就让廖飞给顶上了,而参将一职,则是给了闻铁成。看到后面,宣大总督的人选,不出意外的是吴思南,岳肃很是高兴,到了兵部尚书,上面拟的是洪承畴,岳肃也比较满意。然而,当他看到递补三边总督的人选时,则是大吃一惊,怎么会是杨奕山呢?
岳肃没有授意,让杨奕山主动请缨去当着三边总督,因为他想让杨奕山递补兵部尚书。但是,岳肃并没有对学生直说,不过现在北京城里有资格补兵部尚书这个缺的人,实在不多,杨奕山算是一个,让他自己补上,也无可厚非。现在提了洪承畴补了兵部尚书,岳肃也觉得合理,毕竟比杨奕山更合适,而且对国家有利,只是杨奕山自己去补三边总督,他也没和我商量一下呀。
对于杨奕山的才干,岳肃是清楚的,岳肃也知道,杨奕山并非池中之物,可堪大用。既然你有心为国剿匪,那做老师的,怎能不成全你,只希望你能够马到功成。
岳肃默许了杨奕山的决定,把折子递给韩爌,韩爌看后,心中大惊,因为他看出来了,折子上的官员名单,不是岳党就是齐楚浙三党,岳肃并没有一家独大的意思,看来是要和齐楚浙三党联合。这样一来,自己想拉拢齐楚浙三党的计划,也就彻底落空了。
折子继续穿越,岳党的官员看后,自然不会如何,尤其是张正刚,对岳肃的决定很是佩服,只有这样,才能让岳党和齐楚浙三党连成一气,一起治理国家。
齐楚浙三党的官员看到名单,少不得对岳肃一番佩服,既然你有心和我们化敌为友,同心协力,那我们也不会不识大体的。
折子传阅完后,交入司礼监。邹义看过折子之后,不由得连连点头,先前岳肃把监军的案子交给了太后,可见岳大人没有消灭异己,抬举刘名果的意思,邹义对岳肃就佩服的五体投地,知道岳大人很识大体,一心为着国家。现在宫内已经经过一番清洗,涉案的监军全部被杀,他们的后台,不是被杀,就是陪打发到南京,算是功德圆满,没有闹得太大。这一次,岳大人对朝中的官员也进行了清洗,还没有用人唯亲,保持着均衡,如此齐楚浙三党就能和岳党同心协力,中兴大明,自是再好不过。
邹义把折子送到慈宁宫,给太后过目,张太后当初的想法,也和那些人一样,以为岳肃会借此机会,让自己的党羽补上所有的空缺。事实证明,自己再一次走眼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来岳肃不是那种人呀。现在的张嫣,再一次对自己自责,打心底对岳肃也是更加信任。
这一桩大案,就此谢幕,新补上的官员,走马上任,自不必细表。在当天晚上,杨奕山到岳肃府上道歉,而岳大人只是和蔼微笑,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重岳,到了任上,好好干,尽早平灭流寇,为师在京中等你的好消息。”
在中原,女真人自然会派人探子,打听消息。可以说,在范永斗等八名商人被拿获之后,女真探子就得到了消息,他们一边把消息送到盛京,一边继续探听事情的进展,当得知这些晋商全部被凌迟,而且还被诛灭九族,一个个是汗毛直竖,赶紧跑出关外报信。
当他们还未到盛京城时,皇太极就已经知道了一切,这是由于盛京宫阙里,来了一个客人。说是客人,其实就是一个逃难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田生兰的儿子,田刚。
田刚当日押着白瑜的儿子逃出张家口,一直暗中打听父亲他们的情况,后来听说,父亲已经被押到京城,在刑部审理,他便知道,大势已去,父亲他们必死无疑。
结果也正是如此,田生兰、范永斗等人被凌迟,割了三千六百刀,诛灭九族,全家老小杀的是一个不剩,家里的所有产业,也没抄了。田刚也就成了孤家寡人。他一怒之下,把白瑜的儿子给杀了,带着几个心腹,逃出关来,投奔皇太极。
皇太极倒是很讲人情味的,亲自接见了田刚,表示你是为我女真才家破人亡的,你日后的衣食住行,我们女真全管了。跟着让人给田刚在盛京城里安排的住所,还赏了十几名奴隶,以及不少金钱。其实皇太极这么做,其实也是给其他的汉人看,告诉他们,只要跟着我干,保证不会亏待你们。
在打发走田刚之后,皇太极明显有些发愁,没有了范永斗这帮人给自己送军需物资,自己拿来那么多兵器、铠甲建汉八旗和蒙八旗呀。要知道,连冶铁技术都没有,做饭的锅都得到中原进口,更别说这种东西了。无奈之下,只好召见范文程,请范先生帮忙想办法。
……
第090章 皇太极出兵征蒙古,杨奕山议师灭流寇
“大汗,范永斗等人被杀,明朝边镇自然也要经过一番清洗,短时期内,商人想要运货出关,一定十分费力。而且,更是没有人愿意和我们合作。”范文程说道。
“范先生,你说的这些我也清楚,只是眼下要组建蒙八旗和汉八旗,兵马已经招的差不多了,可没有兵器和铠甲,让他们如何操练,日后又如何上阵呀?”皇太极摇头说道。
范文程略一思量,说道:“奴才以为,要是能迫使明朝议和通商,或许一切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议和通商,哪有那么容易,当初咱们都兵临城下了,明朝不还是不答应。”皇太极说道。
“此一时彼一时,咱们现在可以利用一个人,让他促使和谈成功。”范文程微笑地说道。
“谁?”皇太极连忙问道。
“袁崇焕。”范文程用肯定的语气说道。
“他……自己接替熊蛮子以来,咱们一直派人和他谈判,可他就一直推诿搪塞,敷衍了事,他岂能帮咱们促使议和成功?”皇太极有些不信地道。
“大汗,咱们前些时日不是得到一个消息吗?说袁崇焕之所以能成为蓟辽督师,完全是因为在大明的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许诺五年平辽。五年之内,能否平定辽东,他袁崇焕不会没有数吧,待到时日一到,无法平定,那就是欺君之罪,要掉脑袋的。所以,奴才以为,他袁崇焕是最喜欢和谈成功的,如果明朝和咱们女真议和,仗就不用打了,他的承诺也就能够不了了之。如此两全其美,想来他的心中应该有数。”范文程得意洋洋地说道。
“是呀……先生所言不错,按理说,这个袁崇焕应该是最希望和谈成功的,可他和咱们谈判的时候,为什么一直都在敷衍呢?”皇太极再次不解地说道。
“如果奴才猜想的不错,那是因为缺少一个契机,袁崇焕刚上任不久,哪怕有心议和,也不敢对明廷说。”范文程说道。
“契机?不知是个什么样的契机?”皇太极问道。
“是一个能够震慑住大明,还能让他感觉到毫无胜算的契机。”范文程的语气之后,带着一丝得意。
“哦?先生,您就别卖关子了,快快教我。”皇太极急切地说道。
“大汗,咱们女真一向以战养战,现在不是缺少兵器和铠甲吗?咱们可以抢呀。察哈尔部一直对我们女真不满,有意联合明廷,两路夹攻我们,咱们不如现在就把察哈尔给灭了,灭掉察哈尔之后,肯定会得到不少军需物资,这些东西,也能装备不少新军。而灭掉察哈尔,袁崇焕也会意识到和我们女真交手,再无半点胜算。唯有两家议和,才是保住他身家性命的唯一法子。”范文程说道。
“先生高见。这样,我即日就派莽古尔泰、济尔哈朗率兵攻打察哈尔。”皇太极肯定地说道。
“大汗……”
“先生还有什么要说的?”见范文程欲言又止,皇太极连忙追问道。
“大汗……”范文程犹豫了一下,才说道:“奴才是在想,论智勇双全,最有担当,当以六贝勒多尔衮居首,而且六贝勒对大汗也是忠心耿耿,可堪大用。此次出兵攻打察哈尔部,三贝勒和济尔哈朗去,当然也能打赢,但如果是六贝勒带兵,或许会更好。”
从范文程的语气中,任谁也能听出,如果让莽古尔泰和济尔哈朗去,赢是一定能赢,但是损失方面,或许要大上一些。而多尔衮去,肯定是毫无悬念。
对多尔衮这个弟弟,皇太极也是认可的,尤其是多尔衮,在自己面前总是十分谦逊,忠心耿耿,皇太极十分喜欢。虽说当年逼死大妃,但事后皇太极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也是爱护有加,多有提拔,当然,这也是借助这三兄弟的身份打压代善等三大贝勒。之后多尔衮履建功勋,在女真族中也有了一定声望,可永远都是那么低调、那么老实,皇太极也就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大家都是父汗的儿子,一心也都是为了女真,打虎亲兄弟,尤其是现在女真正在崛起的时候,更得是唯才而用。
他点了点头,说道:“范先生所言极是,多尔衮才堪大用,若由他统兵前去,必能取胜。这样,就由多尔衮率正白旗、襄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出兵攻打察哈尔部。”
女真人在晋商被灭之后,很快想出了新的法子,先行发兵去攻打察哈尔部。明朝边境的局势,也正如范文程想的那样,自吴思南继任宣大总督,对边界管理的十分严格。各部将领也大多换了人,吴思南更是严格要求,一时间,宣府、大同的边界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条。
另一方面,杨奕山前往长安接任三边总督一职,他是和传旨太监一起出发了,到达长安,先有传旨太监宣旨,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到京上任,杨奕山接任三边总督。
洪承畴得升兵部,心中当然高兴,与杨奕山交接之后,便行入京上任,杨奕山也就接管了三边。
杨奕山之所以毛遂自荐,想当三边总督也是有原因的,第一,自然是想要证明自己,他一向恃才傲物,但在京中,之所以有那么多官员巴结,主要也是因为自己有一个好老师。杨奕山总想着拜托恩师的影子,像天下人证明自己,告诉世人,自己是有真本事的,能有今天,并不是沾了岳肃的光。第二,杨奕山这个人,也有报国之志,北京城是个大染缸,尤其是在岳肃丁忧还乡之后,自己率领着京中岳党中人,争权夺利,这种日子,他实在有点过够了。第三,自己的丈人,是守边大帅,自己的妻子,自是将门虎女,丈人栽了跟头,丁忧还乡,自己这个做女婿的,实在也觉得没面子,为了争口气,他决定前来剿匪。别看自己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但是自己丈人有啊,如果能在丈人的指导下,剿灭流寇,一可为丈人正名,二可借此不世之功,树立自己的威望。
基于这三点,杨奕山才未经岳肃的允许,主动请缨,接任三边总督。
这次出京上任,岳丈熊廷弼、大舅子熊兆硅、老婆熊瑚全都跟着来了。
这一日,杨奕山升帐议事,手下将领全部到来。陕西打了这么久的仗,作为吏部侍郎,对将领之中哪个能打,还是知道的,晓得一个叫左良玉,一个叫曹文诏。
今天参见会议的官员,最小的都是副将,陕西巡抚、经略什么的,全都到场。杨奕山扫视了眼厅内众将,说道:“现流寇大部流入甘肃,攻城掠地,涂炭百姓,我等受朝廷厚恩,理当为国讨逆,荡平流寇,还天下一个太平。诸位,本督现有心出兵进入甘肃,剿灭流寇,尔等意下如何?”
“大人,下官以为,现在出兵进甘肃剿匪,实在不妥。”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陕西巡抚孙居相。“现我军兵马不足,朝廷虽然发了足饷,但也只有银两,没有多少粮食。如此冒然进军,怕胜算不大。”
“孙大人多虑了,流寇多是普通百姓,没有经过训练,战斗力绝比不上朝廷官军。我军只要上下同心,破敌应十拿九稳。前日我已经看了兵报,我陕西现有兵马近七万,我再向朝廷请求援军,等凑足十万之数,胜算便更大。”杨奕山说道。
“大人,陕西兵马确有七万,但大部兵马现都守在甘肃与陕西交接之地,以防流寇窜入,如果集结全部兵马,攻入甘肃,流寇或不能抵挡,但十有八九会趁机窜回陕西,那岂不是更加糟糕。”孙居相说道。
他说的一点不错,要是能够轻易进到甘肃剿匪,洪承畴早就去了。当初洪大人表示,需要十万人马进甘肃剿匪,这十万人马里面可是不包括守在陕甘边界的兵马的。洪承畴知道,甘肃的地盘那么大,流寇一向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跑,一旦再窜逃回陕西,那刚刚平定下来的地盘,又得热闹了。
不过杨奕山一心想要成就大功,孙居相怎能轻易拦得下他,杨奕山想了想,说道:“孙大人的话也有些道理,那这样吧,我上份奏折,请朝廷就近从山西和四川调拨精锐兵马,过来助阵,有了足够的兵力,想要剿灭流寇,应该就不难了吧。”
“这……”孙居相想了想,说道:“如果大人能够调来足够的兵马,应该可以。只是粮草……”
对于杨奕山到底有多大本事,孙居相并不清楚,但有一点他清楚,杨奕山是岳党之中,岳肃之下的头号人物,洪承畴办不到的事情,人家杨奕山想要办到,应该不难。
“你放心吧,我这边会尽力想办法的,兵马粮草都会尽快调拨过来。”杨奕山信心十足地说道。
看到他这副样子,下面的将领也都各个心中有底,从京里出来的官员,当然要比洪大人有路子,谁叫人家还是岳大人的门生呢。
……
第091章 朝中有人好办事
“蒋先生,这是重岳派人送来的书信,你先过过目。”
今天岳肃收到一封信,是杨奕山派人送来的,他看完之后,立刻派人找来蒋杰。
蒋杰进到书房,施礼完毕,还未等坐下,岳肃就开始说话了。说完,岳肃将桌上的书信拿了起来,向前递去。蒋杰连忙走到书案之前,将信接过,这才到下手的椅子上坐下,展信观瞧。
信上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恩师,学生有意出兵前往甘肃剿灭流寇,怎奈兵马不足,缺少粮草,担心轻师冒进,反倒让流寇有机可趁,亦或者眼见不敌,窜回陕西。所以,学生特奏请皇上,调拨山西、四川的兵马前来陕西增援,汇兵剿匪。并从四川拨赈灾粮米十万石,以助军需。恩师放心,此战有岳父为学生出谋划策,定能收获全攻,一举荡平流寇。只盼恩师能在京中帮忙协调,促成此事。学生杨奕山顿首。”
在蒋杰看完之后,岳肃说道:“先生,你觉得此事可行否?”
“如果此议是重岳一力主张,属下倒是有些担心,不过他身边有熊飞百坐镇,以熊大人的谋略,想要剿灭流寇,应该不难,看只看如何布属。但有一点,就像重岳所说,这流寇一向到处流窜,见难以抵御,绕路窜回陕西可就糟了。属下以为,大人可再叮嘱一番,至于是否调山西与四川的兵马前去助阵,这就等他的折子入京之后,加以商定,再做决策也不迟。”
蒋杰的意思,其实也是认可了杨奕山的提请。流寇是大患,必须要早日清除,否则养虎为患,日后尾大难除。可要是单凭杨奕山的本事,蒋杰还真有点不放心,这是大规模战役,由不得半点闪失,不过有熊廷弼坐镇,那就另当别论了。至于说从四川调十万石粮食,也不算什么大事,给他就是;从山西和四川调兵,也可以,但必须要打胜,一旦让流寇流窜回陕西,跟着流窜到山西或者是四川,那就糟了。但杨奕山能够考虑到这一点,也足见做足了功夫。
“既然先生认同了重岳的想法,那我助他一臂之力,收获全功,也不无可。他的折子,估计再有两日便到,到时就像先生说的,先议一议。洪承畴已经进京,就任兵部尚书,他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可以听听他的意见。”岳肃说道。
还真照岳肃的话来了,两天之后,杨奕山的奏折送到京师,进了内阁。
折子一到,自然是岳大人先行过目,大概内容他已经知道,眼下看了一遍,奏请的事情,和书信上写的,基本一样。看完之后,岳肃给韩爌过目,韩爌看完,依次是亓诗教、张正刚的内阁大臣。
众阁臣看罢,奏折又回到岳肃的手中,然后由岳大人说道:“三边总督杨奕山提请调山西、四川的兵马入甘肃,会剿流寇,诸位以为如何?”
现在四川和山西,其实都没有太多兵马,四川被王嘉胤折腾一气,兵马损失惨重,虽说也新招募了一些兵马,但都是新兵,难堪大用。山西更不用说,除了和王自用打了一气,鞑子也来折腾一番,损兵折将自不用说。
如此提议,若是洪承畴提出,阁臣们当即都会反对,因为这一战事关重大,让已经被逼进甘肃的流寇再窜回来,不光是陕西,连山西和四川都会大乱。再者说,你三边总督不是还辖着宁夏和延绥的兵马么,可以从那里调呀。不过知兵都知道,如果攻打甘肃,宁夏和延绥的兵马是绝不能动的,必须守住边界,以防流寇逃窜过去。
但是眼下的提议,是杨奕山提出来的,以杨大人的身份,再加上岳肃在此坐镇,谁敢直接给否了。说句不好听的,这事到底准不准,其实大伙说什么都是白扯,全是岳大人一句话的事。
同为岳党中人,张正刚第一个开口说道:“大人,下官以为杨大人的提议十分有理,现我大明外有鞑虏,内有流寇,鞑虏非一日可灭,流寇若在不除,实在是养虎为患。所以,应按杨大人所言,调集兵力,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将流寇肃清。”
张正刚不懂打仗,但不管可不可行,看起来是没有错的。又是一党中人,哪有不帮衬的。
待他说完,岳党官员立刻纷纷点头,表示赞成。
随后,亓诗教说道:“岳大人,下官也认为杨大人的建议可行,流寇之患,必须早平。”既然要和岳党联手治理国家,那就应该想到一起,剿匪是刻不容缓的,难得杨奕山肯做,那就让他赶紧将流寇平定,也省的天下动荡。
在亓诗教的带领下,齐楚浙三党的阁臣们也都一起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现在,剩下来的就只剩韩爌一个人没表态了。韩爌也不懂带兵打仗,眼瞧着所有阁臣一起通过,自己也无话可说,只能通过。不过老家伙还是多说了一句,“剿匪确实刻不容缓,但从山西与四川调兵,也不知是否妥当,要不然请兵部尚书洪承畴帮忙斟酌一下,他久在陕西,对那里的事情最为了解。”
岳肃也是这个打算,想听听洪承畴的意见,于是当即派人到兵部衙门去请洪承畴到内阁议事。
内阁传话有请,自然不会有大臣耽搁,洪承畴才到京上任不久,一听说请自己到内阁议事,连忙乘轿赶去。
在陕西当三边总督的洪承畴,做事雷厉风行,可自从进京为官,变得很是低调。一进内阁,便是一脸谦逊的模样,先给诸位大人问好,其实兵部尚书也不比内阁大学士差哪,甚至权利更大。
岳肃让洪承畴先坐下,然后把杨奕山的折子给他过目,洪承畴看了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