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行-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尤其是养殖场,更是近期的一个重点发展的项目,庞刚深知,如果想让军队保持充足的体力和良好的营养,肉食就必须要跟上,那么就要给部队的军士足够的肉食吃。但是依照现在他手中一万两千多人的规模,即便是每人每天一两肉食来算,那么一个月也必要要消耗三万六千近的肉食也就是三百头猪左右,这么多的猪肉显然不可能只从市场上购买,那不现实。

因此庞刚不但自己大力发展养殖业,而且也鼓励民间的民众自己饲养牲畜。至于饲养家禽的地方庞刚把它们放在了安东卫,首先庞刚让人开辟了一片荒地专门种植油菜、芜菁、紫花和苜蓿,还在水渠旁边挖了上百个池塘,由于修好了水渠,这些池塘也没有了缺水的危险,修好了池塘后,他又在池塘边修建了百多个猪舍,以及一大片的养鸡场合养鸭场和菜地,有了完善充足的水利资源,这里的养殖就没有任何问题。

庞刚虽然没有这些经验,但总归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后世类似的生态养殖圈的报道他看得可是太多了。比如现在猪舍里那无数的小猪就是吃着打来的各种猪草和军户们就地取材制成的各种饲料,等到油菜和芜菁及紫花、苜蓿等长成后,小猪儿就可以吃这些易种易收的菜了。这么多猪拉下的猪粪怎么办呢?很好办,它们不但可以用来肥田,养鸡场里的鸡和池塘里的鱼还可以吃猪粪里的东西,而且容易长大。那些鸭子又可以到池塘里去吃东西,或是到河边去吃鱼虾类的食物。

像这般将家禽、种植、饲养循环集中在一起,其实就是后世流行的将农业、渔业、果蔬业集合为一体的农副业综合经营方式。不但省时省力,而且可获得丰厚的利益,还可促进生产、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平衡。

原本庞刚要在安东卫开办这个养殖圈时,安东卫千户刘长友还老大不太愿意,说什么与其办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还不如多开垦几亩荒地,多打些粮食来得实在,把我们的庞指挥使气得是七窍生烟。

庞刚总算是明白了,与其和这个被饿怕了的千户谈什么生态养殖、提高军士的身体素质之类的话那只能是对牛弹琴,对这种人只能是用强制命令来让他执行。

就这样,在庞刚的强制命令下,安东卫办起了大型的生态养殖圈,庞刚的计划是这个养殖场进入正轨后,里面随时都在栏生猪六七万头以上,鸡鸭也是十万只以上,预计要在两年后达到这个目标。

为此,庞刚不惜花了大价钱派人四处道各地去购买上千对的小猪、小鸡、小鸭等物,以及动用了大批的劳动力构建猪舍鸡鸭圈和开挖鱼塘,单单是准备这些东西就花了庞刚不下不下十万两银子,到现在却已经逐渐出了成果。

虽然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可仅仅过了不到半年,这个养殖场已经为安东卫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原本的安东卫是个比灵山卫还要苦的穷地方,但是借助于这个超大型养殖场,原本安东卫数千军户就守着那一点点的薄田过日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可是自从安东卫开办了这个超大型的养殖场后,安东卫所有的军户都有了事情做,青壮男丁们开垦荒地种田,妇女们则是大部分进入了养殖场。

成年妇女每个月可以领月粮三斗,做得出色的还有奖励,小孩子放了学后也可以帮忙,庞刚规定,这些孩子每天来帮忙的每个月也可以领粮食一斗。即便如此,人手还是有些紧张,还好去年庞刚把五千多名流民充入军户,这才大大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现在在青州的三个卫所里,庞刚的威望是前所未有的高。军户们或许不知道当今的皇帝叫什么名字,但绝没有不认识他们庞指挥使的。

军户们很实际,谁给他们饭吃,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亮堂着,青州各处军户们对庞刚的支持和拥护那可不是一般的高,因此在前些日子庞刚要和刘泽清他们开战时,青州地区所有军户都站到了庞刚一边。

原因很简单,他们现在的一切都是庞刚给的,如果庞刚倒下了,那么他们现在的田地以及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新来的官老爷收走。他们也将重新回到以往那食不果腹的生活当中,这是已经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希望的军户们所不答应的。

随着青州各地的发展,各地的商家也纷纷来到青州以及灵山卫、千牛卫、安东卫等地开设商铺店面,截止目前为止,入驻道青州各卫所的商户店铺已经达到了三百家,而且这个数目还在不断的增加中。人多了,自然商机就多,这是自古以来的铁律。

一些精明的商贾们看到商机,纷纷掮货携银到这里做生意,这些人以江苏、山西的客商居多。他们带来了各种货物,如以前各个卫所没有的棉花、布匹、茶叶、煤炭等物,他们或是捞一把就走,或是长期设店经营,置地建房,定居繁衍。

商贾们的纷纷到来。让各个卫所们的市面更显繁华。卫所内不断有各种布庄,药店、餐馆、日用的油糖等杂货店铺开业,几乎每天都是鞭炮声不断。

不过在这里,庞刚却是首次尝试着收取了商业税。庞刚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把这个税率定在了一成五的比例,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做什么生意,青州官服都要抽取百分之十五的税率,其他的苛捐杂税就全部取消了。

但是这个商业税的执行却是引起了广大商户的不满,许多从江苏、山西过来的客商对于青州的实行的税收制度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

这也难怪,那些客商们享受惯了大明两百多年的三十税一的几乎是白给的税收制度后,一碰到这么“黑心”的商业税,首先的反应就是跳脚,然后就是道青州知府衙门大闹,并威胁要上告朝廷!

而青州知府魏同年对付这些商人们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手指向了不远处的青州都指挥使衙门,并言明这些税率是卫所自己定制的,且卫所并不归自己管辖,你们要是有意见只管到指挥使衙门提。

刚开始,商贾们还真的气鼓鼓的真的到指挥使衙门去闹,但是他们并没有见到庞刚,而是来了一名衙门的知事,他用冷冰冰的语气告诉他们,要是嫌卫所的税收过高,他们可以不来这里做生意,这下,商人们傻眼了。

第二百五十四章 流民潮开始

这名知事冰冷的警告声把诸多商贾们给惊醒了,他给了他们一个很简单的选择题,要么接受我们的税收政策,要么卷铺盖滚蛋。

庞刚就是要用这么一种强硬的态度告诉商人们,他们享受了两百多年的几近免费的税率从今天开始要改一改了!

庞刚强硬的态度一出,开始还真有许多商家退出了卫所,看着他们一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态度,庞刚并没有挽留他们,因为庞刚知道这是一个过程,让商贾们适应按时缴税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直到后世也会有人不适应的,但是庞刚要的却是要把做生意就要纳税这个观念植入人们的心里。

经过了一轮震荡,各个卫所的商户虽然撤了一部分,但还是有一些商户留了下来,毕竟这里的商机却是很高,这些人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留下来,若是做不下去再撤也不迟。不过事实证明,在青州各处卫所做生意,虽然要纳税,但一批货物也只是要缴一次税而已,只要你交了税,那么你在各处的卫所就会受到卫所官兵的保护,有什么纠纷各处卫所也会帮你处理,即便是纳了税,但生意也还是有很大的赚头。

商人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广告,就这样,通过各地的商人,灵山卫的水泥、望海堡的精盐、安东卫的牲畜就这样通过商人慢慢流通到了附近的几个省份,同时各地的商品也慢慢流入了青州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这样的结果也是庞刚所期望看到的,毕竟商人最大的功能就是能让商品流通起来。这才是商人最大的作用。

崇祯九年十一月中旬,又一轮的流民潮开始了。河北、河南甚至山西等地都有流民陆续进入了名声越来越响亮的青州。

庞刚和魏同年翁婿也开始紧张起来,发动青州官府和各个卫所开始接纳并安排流民。由于早有准备。流民的安置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了起来。

胡三牛是河南开封府人。家里排行老三,由于日子过得艰难,才二十二岁的他外表看上去却像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河南虽然号称中原腹地,战略地位异常重要,但同时也是四战之地。从崇祯元年开始,这里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动荡,土匪、官兵、流寇一茬接一茬的扫荡着这里,尤其是今年年末后,这日子愈发的不好过。

今年下半年以来。胡三牛经常听人说起了河南临近的青州有活干,只要加入军户卫所就会帮他们找活干。并分发给他们土地。日子实在过不下去的胡三牛一发狠,带着自家媳妇和女儿,一路乞讨到了青州。

“孩他爹,这就是青州吗?”胡三牛的媳妇翠花是个本本分分的农村妇女,她一只手牵着才五岁大的女儿的小手,另一只手牵着丈夫的衣角怯生生的问道。

“应该是吧,等遇见人俺就去问问。”胡三牛瓮声瓮气的应了声,放下了肩上的担子开始歇息起来。

过了一会胡三牛就看到官道上走来了一队商人,胡三牛见状赶紧过去询问了一下,不一会就回来跟翠花说道:“孩他娘,俺问过,这里就是青州府,再往东走半个时辰就是安东卫所啦。”

“哦,谢天谢地,总算是到了。”信佛的翠花欣喜的双手合十,说道:“到了安东卫所就有活干,咱们也有条活路了。”

“嗯,咱们赶紧赶路吧。”胡三牛瓮声瓮气的拿起担子放在肩上,一家三口就这样向东面走去。

走了半个时辰,胡三牛一家人惊讶的看到脚下的泥路竟然变成了一种自己从未见过的平摊大路,路面异常的平整坚硬,人走在上面也没有了走在泥路或者石子路上那种咯脚的感觉。

“咦,爹爹,这路可真大啊,走在上面可舒坦了。”胡三牛的女儿大丫挣脱了她娘的手,在路面上连蹦带跳的跑了起来。

“大丫,赶紧回来,小心摔倒。”翠花看到后赶紧追了上去把女儿拉了回来。

正在这时,前边出现了一处哨卡,哨卡上还站着一排人,等到胡三牛夫妇过去后,才发现前面站着一排全身披甲的军士,铁制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寒光,把这些军士衬托得异常的威武肃穆。

胡三牛怯生生的凑到一名军士的面前正要说话,这名军士打量了胡三牛一眼用手指了指旁边说道:“若是来青州寻工作、入军籍的就到一旁登记。”

胡三牛一看,才发现在这排军士不远的旁边放了一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一名官吏模样的中年人,在他的前面还站着十多名看起来和胡三牛一家一样衣衫褴褛的人,男女老少都有。

胡三牛一家在后面排了好一会的队,当轮到他们时这名官吏模样的中年人打量了他们一家人几眼后才问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一家几口?是要在青州打短工还是要入军籍?”

胡三牛小心翼翼的问道:“大人,俺们是从开封府过来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想到青州找条活路,不知老爷说的打短工和入军籍有何区别?”

这名中年官吏耐心的说道:“打短工就是在青州几个卫所内打打短工,过上几个月就会回去,入军籍则是正式加入我青州各卫所的军籍,也就是当军户了。”

“军户?”一旁的翠花一听要入军籍吓得连连摆手插嘴道:“大人,俺们可不当军户,俺们过几个月还是要回家的。”

“是这样吗?”这名官吏又正式的问胡三牛。

“是的,老爷,俺们过几个月还是要回家的。”胡三牛和媳妇的想法很是一样,也是连连摆手。

“是吗?”这名官吏深深的看了他们夫妇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神色才说道:“那好吧,你们拿上这块木牌到前面的一个招工地点去吧,听说那里还缺苦力,你就去那里报到吧。”

说完,这名官吏把一块木牌递给了胡三牛,胡三牛夫妇千恩万谢的领过了木牌向前去了,只是此时的胡三牛却想不到日后他会为今天的决定捶胸顿足

第二百五十五章 准备工作

安东卫位于青州的最西面,它的东面是灵山卫,北面是千牛卫,安东卫虽然也在屯田,但它现在的主业却是养殖业,这也是相应庞刚所提出的做事要专业的要求。庞刚始终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卫所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要求一个卫所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圆了,这不合实际,大家根据自己的特色来发展,最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才能形成互补。

今天,庞刚带着手下众军官来到了安东卫,顺便检查一下安东卫的养殖情况,安东卫的千户刘长友殷勤的陪同在一旁。

对于如今的安东卫的发展刘长友是相当满意的,在庞刚的大力支持下,安东卫经过一年的时间,修缮了一个完善的水利枢纽。现在刘长友可以拍着胸脯说开荒开到哪里,他的水渠就跟到哪里。而且最令他自豪的是今年安东卫的养殖业出现了很大的发展,预计今年过年前,安东卫可以为整个青州提供三万头生猪、十多万只鸡鸭,完全可以保证整个青州百姓的肉食品供应。

庞刚走在一排排庞大的猪圈里,看着猪圈里一头头养得肥头大耳的肥猪和在猪圈内外不断忙碌的军户,心里很是满意,他笑着多刘长友到:“刘千户,你做得不错,看来本官今年要多分你一些分红了。”

此时的刘长友满面红光,拍着胸脯道:“大人放心,要说打仗卑职或许不行,但是说到养猪种地卑职决计不比旁人差到哪去!”

“哈哈哈…这个我绝对相信。”庞刚笑了起来,刘长友这句话倒是大实话,说起来他们这些世世代代屯田的老军户,抡起打仗可能没几个人精通,可要是让他们种地养猪,他们肯定全是行家。

庞刚和刘长友走了一段路后,想了想对刘长友说道:“刘千户,近些日子流民收拢得如何了?”

刘长友道:“好叫大人得知,这些日子已经陆续来了三万多流民,卑职除了一部分把他们留在安东卫,其余的都分流到千牛卫和灵山卫去了。”

“嗯,你做得不错。”庞刚夸了他一句后又道:“你们安东卫缺人这我知道,但是灵山卫和千牛卫更是缺人,尤其是千牛卫,他们的荒地最多,需要的人手也多,绉千户已经跟我提了好几次了,说你总是把青壮流民留给自己的卫所,剩下的老弱妇孺才给他们送去,这样可要不得,须知他们的屯田才是根本,没有了千牛卫的屯田我们就像无根的浮萍,到时候我们吃什么,天天拿猪肉当饭吃吗?”

刘长友被庞刚训得半响说不出话来,过一会才诺诺道:“大人,卑职……卑职只不过是想多留一些人帮忙罢了。”

“你这个笨蛋。”庞刚恨铁不成钢骂道:“我看你的心眼比针尖也大不了多少,你害怕没有流民吗,这才几天啊,就有三万流民过来了,你们安东卫能收容个七八万恐怕就顶天了吧,你知道咱大明一年有多少流民吗?说出来能把你吓死,咱们大明一年的流民至少有五六百万,多的年景能有上千万,你一个小小的安东卫能收多少人呐?”

“我的乖乖,这么多!”刘长友听得眼睛有些发直,在安东卫窝了半辈子的他做梦也想不到大明竟会有如此多的流民。

“是的,流民,大量的流民!”庞刚心中一阵苦涩。了解历史的他很清楚,明朝与其说是被李自成给灭掉的不如说是被海量的流民潮给扑灭的。

数量达到上千万的流民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流动,所过之处如同蝗虫一般寸草不留,这才有了李自成那些流寇的栖息的土壤,否则以李自成这些人的本事别说灭了大明了,连自保都有问题。

“大人,那些流民不会动涌到咱们青州来吧。”被庞刚的话吓了一大跳的刘长友担心的问庞刚,被说上千万流民了,今年要是来上一百万流民就能把整个青州压死。

庞刚摇摇头:“今年还不会,不过明年就难说了。”

“所以今年咱们的任务就是拼命的屯田种粮食。”庞刚正色说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明年能够收容至少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流民。”

“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万?”刘长友觉得自己的呼吸都开始困难起来,“这么多人每天光是吃掉的粮食那就是一座小山啊!咱们能有这么多粮食吗?”

“所以咱们才要拼命屯田种粮啊!”庞刚笑着拍了拍刘长友的肩膀,至于土地方面你不用发愁,青州的土地不够用咱们还可以把他们分到登州、莱州去,只要能安置好那些流民,咱们的人口是实力就会越来越大的。

来到这个时代后,庞刚从当初的朝不保夕到困惑、迷茫再到今天定下的目标,曾经庞刚也曾想过能不能试着帮助崇祯保住大明江山,最后功成名。但最后庞刚终于想清楚了,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偶然的,它有着自己必然的因素在里面,自己若想凭借一己之力阻止这一切最后只能是落得个螳臂当车的下场,套句后世的俗话就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挡在它前面的东西都会被压得粉碎。

庞刚认为,明朝的灭亡有着它必然的因素,首先是他的税收危机及财政危机。

明朝征收的商业税收和其他国家相比,简直是离奇的低,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宋朝的商业税收还算是多的,可以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到了明朝就干脆低到了等于没有商业税的地步。

而明朝的朝廷财政甚至连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开支都要捉襟见肘,竟然要依靠一个皇帝省吃减用,节省自己的个人生活消费来勉强支撑一个国家的开销,这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那可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到了明朝后期,朝廷的财政已经脆弱到连稍微一次小规模的战争或者一次稍微严重的灾荒都会导致国家财政发生危机,陷入破产边缘弟地步。而那些远比明朝要穷的多的国家,虽然连年发动战争,经济上反倒是绰绰有余,这也算是一件咄咄怪事吧。

与此相反,以东林党为首的地主士绅阶层却是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被长时间列为禁书的《金瓶梅》里边就很好的解释了地主们是怎么样吸食国家的血肉的。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大官人不仅仅是明朝成化以来广泛流行的房中术和性享乐主义风潮下一位虚拟的集大成者,他的故事更是真实再现了晚明江南“市井贩鬻”、“逐末营利”的商业盛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时其地,那些为富不仁者的真实面目。

西门庆除了正常的经营方式外,还涉嫌偷税漏税。按照明朝税制,三十税一。《第八十一回 韩道国拐财远遁汤来保欺主背恩》中,韩道国一万两银子的绸缎货物,应当纳税三百多两银子。但经过税卡时,西门庆启动关系网,用五十两银子行贿,得了钱老爷一封人情书信,过税卡时,货物“两箱并一箱,三停只报了两停”,最后货也不验,只交了三十五两五钱银子,就蒙混过关。当然,事后西门庆还要送一份厚礼给钞关。大概连交税带送礼,只花了一百两银子。来保的货船从南京来,西门庆又用一百两银子行贿,备了酒席礼物送给税官谢主事,至少漏税五六百两银子。——在这里,朝廷吃了大亏,税官得了小利,获利最大的是西门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明朝末年的地主阶层在逃税漏税上已经到了何等疯狂的地步。

还有人说,明朝的灭亡就灭亡在宦官阶层上,庞刚对这种说法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明朝的宦官问题一直被某些人夸大其辞,甚至被夸大到无边无际的地步,而庞刚却认为,明代的宦官问题实质上是文官内部矛盾以及文官与皇帝之间矛盾的结果。

明朝的宦官不能和汉朝比,更不能和唐朝比。它不是任何以前朝代宦官问题的重复,恰恰相反是新的政治关系的结果。宋朝的时候,文官势力已经相当庞大,但是皇帝至少还能和文官集团达成一定的默契,彼此合作,至少还能利用文官集团中的一部分来为自己效劳服务。但到了明朝,皇帝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完全是一个人和文官集团在抗衡,这时候他不得不利用宦官来缓解自己的压力。相反,当皇帝能够获得一部分文官集团的支持的时候,宦官就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插足的余地,最典型的比如明世宗时期,常见的说法是说明世宗驭太监严,其实这不过是皮相之谈,关键的问题是这时候,嘉靖拉拢到了一部分文官的支持,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地位,这时候当然就不需要宦官。

而到了崇祯年间呢,崇祯皇帝的身边几乎已经没有文官愿意支持皇帝了,此时的文官集团心里想着的装着的全部都是他们那个小团体的利益,因此崇祯不得不大幅提高宦官的地位来抗衡文官集团。比如四处派太监作为监军安插在军队里,并派太监替他收税等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崇祯的内心是何等的凄凉。

而太监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也导致了他们在金钱上的强烈追求,这也是导致了他们骂名的由来。原本是帮老板办事的,后来却拖了老板的后退,最后连皇帝带他们都被一群泥腿子给一锅端了。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想要把摇摇欲坠的大明重新扶起来就必须要把大明的地主阶层和士绅阶层重新梳洗一遍,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流的血将是难以计数的。也就是说要把江南的士绅地主阶层重新洗牌,但是这样的事情对于任何一个大明皇帝来说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另起炉灶,把腐朽的东西全部推翻重新来过,这就是庞刚的打算和决心。

庞刚视察了安东卫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望海堡。

望海堡的海边上,又建起了五个大型码头,在码头附近还有十多个造船厂,在这些造船厂里正有上千名工匠在不停忙碌着,这里就是庞刚新建造的造船厂和水师基地。

这些造船厂就是庞刚用来制造和培训华夏的造船工匠用的,庞刚不求他们能在短期内设计制造出什么惊人的杰作出来,只求他们能慢慢恢复以往的造船水平就足够了。

从杭州回来以后,庞刚就对水师的作用有了更进以步的了解,庞刚只用了十艘战船就能封锁杭州码头七八天,若不是怕太过出动浙江士绅的利益太过,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不利,再封锁他十天半月,捞上几百万两银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既然水师的作用如此之大,庞刚也完全没有理由放弃,因此他从杭州回来之后,虽然忙着收容救济流民之事,但对于水师的建设也从来没有停顿。

靠着那本变异的《近代武器百科》,庞刚现在已经拥有了十艘载重八百吨的大福船、和三十艘巡防舰,这种巡防舰只有两百多吨,具备绝佳的航行能力与灵活度,足以摆脱所有海盗或是敌国海军的追击,是集侦查、战斗于一体的海上利器,庞刚把它取名为望海级快船。但是最让水手们震惊的是,他们的这位定国将军大人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三艘比大福船还要大得多的大型战舰,而这种战舰就是在一百多年后闻名世界的西班牙大帆船,这种载重量达到了一千二百吨的大帆船配备了六十门的火炮,可以搭乘五百名成员,在这个时期那可名副其实的海上巨无霸。

有了这三艘海上巨无霸,和新增加的三十艘快船,庞刚却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放松,因为前两天他已经得到了消息,此时大明最大的海商兼海上军事集团首领郑芝龙已经盯上了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立刻让庞刚的神经又开始紧张起来。

第二百五十六章 郑芝龙

在福建晋江的安海镇安平桥以北,有一座雄伟的府邸,这座府邸西从西埭抵西港,北达西垵头,南临安平桥头,直通五港口岸,占地一百三十八亩,两旁翼堂、楼阁,亭榭互对,环列为屏障。东有“敦仁阁”,西有“泰运楼”,前厅为“天主堂”,中厅为“孝思堂”,规模宏耸。大厝背后辟有“致远园”,周以墙为护,疏以丘壑、亭台、精舍、池沼、小桥、曲径、佳木、奇花异草,华丽异常,这就是福建海防游击,担任“五虎游击将军”,号称的东海一霸的郑芝龙的府邸。

今天在这座府邸的正厅大堂上里坐着一位身穿便服,满脸络腮胡的年约四旬的中年汉子,这位汉子双目炯炯有神,骨骼粗大,身上带着一股长期身居高位而培养出来的霸气,他就是这间府邸的主人,大明海防游击将军郑芝龙。

郑芝龙的左右坐着中年汉子和一名少年十六七岁的少年,下面陆续坐着十几名汉子,他们分别是郑芝龙的胞弟郑鸿逵、郑芝豹,儿子郑森以及一众属下,在大厅的外面还肃立着一排全身披甲的卫士,很是一副庄严肃穆的气派,坐在主位的上的郑芝龙此时正听着一名手下的汇报。

“启禀大当家,咱们往朝鲜送货的那几条船回来了,他们带来了消息,攻入朝鲜的清兵早在两个月前就被我大明的一股官兵给击败了。”

“哦,被我们击败了?现在我大明还有如此悍将?”郑芝龙很是惊讶的问。

由于此时交通十分落后,京城更是距离福建数千里远,消息传递十分不便,加之郑芝龙关注的重心大多在日本和台湾等东南一带,与朝鲜有没有多少联系,因此直到现在还不知道入侵朝鲜的清兵被击败的消息。

“还能是谁,就是前些日子把杭州码头堵住强行收税的青州指挥使庞刚,就是他率领数千兵马支援朝鲜,把那位阿敏的数万大军给打跑的。”

“什么?数千人马就把满清数万人马给打跑了?刘老六,你他娘的还没睡醒吧?”刘老六的话刚说完,坐在郑芝龙的身边一名身材瘦小的中年汉子的声音就响了起来,一双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他是正郑芝龙的四弟郑芝豹。

“刘老六,你他娘的当庞刚的兵都是天兵天将呢!”紧接着,下面坐着的十几名汉子都大笑了起来,他们都是跟随郑芝龙多年的老人了,都是海盗出身,虽然他们常年在海上,没有和清兵直接交过手,但这么多年了,大明官兵的战绩他们还是知道的,向来都是数万明军围攻数千清兵而不胜,今天却是反过来了变成了数千明军击溃数万清兵,这不是笑话吗。

“大当家的,那些回来的兄弟就是这么说的嘛。”刘老六有些委屈的解释道,虽然此时的郑芝龙已经接受的朝廷的招安,当上了海防游击,但他的手下还是习惯用原来的叫法来称呼他。

“好了,你们也别揪着刘老六的话不放了。”郑芝龙失笑着替刘老六解了围后又忍俊不住的说道:“不过刘老六也说话也太不靠谱了,真是啥话都敢传啊,数千人大败清兵,你还真当清兵是泥捏的呐?”

“可是……”刘老六不服,神情一急还说些什么,不过却又被人打断了,郑芝龙的身边另一名身材高瘦的汉子说道:“好了,刘老六你也别在这个问题上争辩了,还嫌不够丢人吗。”

“好好,我他妈不说了还不成吗?”刘老六感到自己很委屈,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