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行-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窒乱恢谑嗝匾旌湍笔吭谝槭隆�

此时的李自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麾下的二十万兵马比起前两年来已然大不相同,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和撤裁老弱病残。这二十万兵马的战斗力比起以前已然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了实力,李自成对于自己的现在的身份也有些不满意了。

以前自己是反贼、是流寇、是土匪,当然了,这都是朝廷的叫法,他们自己都是自称义军的,但是有一个好名份那是很重要的,你没看到就连山东的那个庞刚都自封为什么周王了吗。因此就在前不久,李自成也开始自己称起了王,并给自己封了一个称号。就做顺王,并且开始大封官职。

此次封赏官职和以前又有了写区别,这次李自成封赏官职那是照着一个朝廷的来标准来封的。有六政府、文谕院、丞相、正副军师,武的有前后左右中五营兵马,还有李自成亲自统帅的御营亲军,从这点来看,李自成称帝的心思已然是昭然若揭。

李自成志满意得的在众人脸上看了一眼,激昂的说道:“诸位,我等数十万大顺军已然抵达北京城下,不日即将对北京城展开进攻,只待攻下北京城后。咱们则大业可期,不知两位军师何以教我啊?”

一时间,同僚们都将目光转到端坐在李自成下手的两位军师的脸上。李自成称王后,丞相一职很出乎意料的落到了牛金星头上,李岩和宋献策则是当了一正一副的军师。

宋献策长笑一声站了起来。他是江湖术士出身,投靠了李自成后,就是依仗着此术深得李自成和闯王部下的将士信任,经过数年的努力当上了大顺军的副军师,可以说他已经是飞黄腾达。身份既然不一样了。自然就不能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来他的分析,而是略微伸出左手,手掌朝上,用拇指掐着食指、中指……的关节,口中喃喃说道:“甲辰、乙巳,丙午,丁未……闯王,依臣看来,倘若二十八日有微雨,二十九日黎明破城。倘若二十八日无雨,尚须等二三日破城。”

看着宋献策煞有其事的模样,一旁的牛金星心中不禁有些好笑,他这位好友生平就爱的就是爱搞这套,不过宋献策倒也不是一味的装神弄鬼,他说的话还是有几分道理。

和牛金星不同,李自成却是面露喜色的说道:“看来这天气不会马上转晴,按照二十九日破城部署诸事好啦。我军攻破北京后,日后定都还是在长安为好,北京只是行在,事定后将改称幽州府即可,此事在孤早已想好了。只是攻破北京后,孤在北京行在,进紫禁城后将居住何宫为宜?”

牛金星早已知道宋献策的意思,李岩当然也知道,但他们都笑而不言。牛金星在这一年多里却是又重新获得了李自成的信任,不然丞相一职也轮不到他来当,李自成看到众人皆不语,转头对牛金星道:“牛先生先说,孤在紫禁城中应居住何宫!”

自从当上了丞相后,牛金星就不断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养成雍容沉着的宰相气度,做到既不与同僚争功,也要一切重大决策都归自闯王乾纲独断,所以他恭敬地向李自成欠身回答:“陛下应运龙兴,吊民伐罪,天与人归,成此鸿业,德比尧舜,功迈汤武。攻克北京,其功大嫣!”

李自成文化程度不高,对于牛金星文绉绉的话只是听懂了一般,他皱着眉头道:“牛军师,有话直说,不必这么文绉绉的。”

“呃,糟了!”牛金星心中一惊,暗呼不好,自己一时有些得意忘形,竟然对闯王拽起了书包,要知道李自成和手下一众将领大多数都是下九流和泥腿子出身,怎么能听得懂这些东西呢?

牛金星赶紧说道:“诚如宋军师所料。在二十八或者二十九日攻城魏家。而且臣以为,陛下进城之后,当入居乾清宫,名正言顺,不必更择别处。”

“嗯!”李自成不置可否的点点头,转头问李岩道:“李公子,你说呢?”

李岩想了想后说道:“《易经》上说‘大哉乾元’,又说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后。故明朝修建皇宫,皇帝所居之宫取名为乾清宫,皇后所居取名为坤宁宫。‘清’与‘宁’均是平安亨通之义,故两宫之间为交泰殿,盖取《易经》泰卦之义,象曰:‘天地交,泰。’刚才牛丞相建议陛下入居乾清宫。颇合正理。然而学生却是别有担心,不妨另考虑一处宫殿。”

“哦?这是为何?”这下不禁李自成不解,就连牛金星也是颇为不服的问道:“请李公子解惑!”

李岩想了想。这才说道:“依学生看来,崇祯虽是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他绝不会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必将自尽于乾清宫中,或自缢,或服毒。或自焚,甚至他会将后妃们都召到乾清宫中,一起死于火中,轰轰烈烈殉国。所以学生才恳请陛下考虑另一座宫殿为驻跸之处,方免临时忙乱。”

“啪!”的一声响起。李自成的手用力拍在了面前的桌子上,赞赏的说道:“好!李公子不愧是河南的才子啊,遇事思虑周详,沉着果断,不愧是孤的军师。”

众人也纷纷出言赞赏。夸奖李岩的能干,只有坐在上首的牛金星眼里闪过了一丝嫉恨的光芒,只是他掩饰得很好,这道光芒只是在眼中一闪而逝。

李自成继续问道:“既然乾清宫不太合适,那李公子以为孤栖身何处为好啊?”

李岩微笑道:“想那崇祯皇帝身为大明天子,他在乾清宫歇息的时间也是很少的,很多时候都是在暖香阁或文华殿歇息,暖香阁嘛,人气太少,学生以为还是文华殿为佳,文华殿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宫殿,在左顺门之东,东华门内不远。文华殿……”紧接着,李岩就滔滔不绝的说起了文华殿的好处。

李自成点点头道:“嗯,这个文华殿孤也曾多次听到它的名字,看来确实是很有名的。”

此时,牛金星也出言赞同道:“李公子所言甚是,看来是本人欠考虑了。据闻,文华殿始建于永乐年间,原来不常临御。嘉靖践祚,将文华殿重新修建,换成黄瓦,此后为春秋经筵所在地,也往往在此处召见大臣。殿之正中设有臣工朝见的宝座,宫中习称金台,一般召见是在东西暖阁。殿中横悬一匾,上写“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十二个字,为神宗御笔。这文华殿和后边的谨身殿,加上文华门及其他房屋,成为一个完整的宫院,十分严密。而且文华殿与内阁很近。内阁在午门内向东拐,是从文渊阁划出来的几间房屋,为辅臣们值班之地。我大顺虽然恢复唐宋以来的宰相制,称为天佑阁大学士,不用辅臣五至七人,以首辅为主,共襄国事,组成内阁制。但是丞相府人员众多,不能都在紫禁城内。午门内向东的内阁仍将为牛丞相在紫禁城内的值房,便于闯王随时召见,商议军国大事。倘若陛下以文华殿为宫中临时驻跸之处,则内阁可以说近在咫尺。故微臣无知,冒昧建议,请闯王进紫禁城后驻跸文华殿,不必考虑其他。”

牛金星此话一出,众人心中都微微惊异起来,这个牛金星的度量还真大啊,李岩刚刚推翻了他的言论,他立马就能虚心接受,一点也不生气,难道说宰相肚里真的能撑船么?

“哈哈哈……”李自成大笑了起来,“好啊,难得牛丞相有如此度量,孤甚是为高兴,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等到咱们攻入了京城,孤的寝宫就定在文华殿。”

看到李自成这么高兴,牛金星也趁机凑趣道:“闯王,你可是说错了,待到攻入京城之后,您的称呼可就要改改了,届时您就该自称为朕了!”

李自成一听,不由心中大乐,但面上却是蹦起了脸训斥道:“诶……你牛丞相你这是什么话,没影子的事你可别乱说。孤领着大伙打天下那是为了给全天下的百姓找口饭吃,可不是为了当皇帝的,你再这么说孤可是要罚你的。”

对于李自成即系那个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里众人都在心里嗤之以鼻,不过表面上还是要配合一下,众人纷纷进言劝解。

李自成推脱了一下后这才假惺惺的答应下来,待到攻入北京城后就立即登基称帝……

第四百七十二章 惶恐的崇祯

说完,刘宗敏坚决而大步的走出了大厅,态度说不出的坚决,看到刘宗敏出去,大厅里有几名副将也跟着他走了出去。

“嚣张跋扈,太嚣张跋扈了!”

坐在首位上的李自成气得身子直发抖,众人在一旁皆不敢劝解。

最后还是牛金星出言劝解道:“闯王,刘将军为人耿直,适才他只是一时糊涂,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就饶恕他一回吧。”

“哼,捷轩为人太过暴烈,又不服管教,日后若还是这般脾气,难免要吃大亏。”李自成毕竟和刘宗敏做了多年的兄弟,又经过牛金星的劝解,他的气慢慢的消除了大半,也就趁势就驴下坡不再言语了。倒是那位拍马屁拍到了麻烦的姓郭的谋士此刻却是吓得面色有些发白,那刘宗敏在李自成的手下中可是威望最高的一员武将,手下数万兵马,哪里是他这个靠耍嘴皮子跟着闯王混饭吃的人能比的,现下得罪了刘宗敏,日后恐怕有的是苦头吃了。

李自成叹息一声,靠在了椅子上闭目不已,看到李自成兴致不高,宋献策眼珠子一转,笑道:“此事就算过去了,咱们还是商议一下进入京城后闯王登基之事吧。贫道以为,登基还是在北京为好,长安虽然是千年古都,但北京毕竟是大明三百年国都,积累的龙脉之气也是非同小可,因此贫道以为在北京登基还是很适合的。”

李自成的心里虽然对刘宗敏的离去还是有些芥蒂,但宋献策此言却着实挠到了他心中的痒处,因此他也顾不上谦虚了,转头道:“献策,你把这个道理讲出来让大伙听听!”

宋献策含笑道说:“贫道遵命!”又转向下首的诸位同僚,接着说道:“往年献策未遇真主,混迹江湖,卖卜京师。偶于春秋佳日,云淡风清,偕一书童。策蹇出游,或近至钓鱼台一带,远至玉泉山与西山,如卧佛寺、碧云寺、香山红叶,均曾饱览胜境,与方外之交品茗闲话。以献策看来,八百里太行山至北京西山结穴,故西山郁郁苍苍。王气很盛,特明朝国运已尽,不能守此天赐王气耳。我皇上奉天承运,龙兴西土,故《谶记》云:‘十八孩儿兑上坐’。如今定鼎长安,不仅是因为陕西乃皇上桑梓之地,山河险固,亦应了‘兑上坐’之谶。钓鱼台与玉渊潭地理相连,恰在京师的兑方。圣驾驻跸此处,亦是‘兑上坐’之意。且西山王气甚盛,明朝运衰。不能享有,而大顺义师自西而来,此郁郁苍苍之西山王气遂归我大顺所有。”

在李自成跟前议事的众人都自诩有从龙之功,一个个在恭敬谨慎中面露微笑,纷纷点头,心中也在盘算着入京城后能捞多少好处。

尤其是李自成,听得是满面春风,频频点头,可是就在他高兴万分的时候。眼睛环视众人,却无意中看出众人都十分高兴,唯独只有李岩,虽然也面带微笑,但笑中又带着勉强。分明是另有心思。

这却是让李自成回想起来两个月前,在西安商议称王后就向北京进兵的决策时,虽然主张从陕西兴师北京,不同意马上就远征幽燕的文武官员并非只有李岩一人,但却以当时李岩的谏阻最为坚决。这件事曾经很让李自成心中很不痛快,这也是为何李自成称王封官时牛金星封了丞相,而李岩只是当了个有名无实的军士的原因。

原本李自成是打算让李岩兼任兵政府尚书的,但后来李自成又改变了主意,只任命他在新建立的军师府担任军士,只是他虽为正职,但实际权限却是在宋献策之下。此刻李自成的脑海中像闪电般地又想起来这件不愉快的往事,不禁在心中暗暗寻思道:“奇怪!我大顺军一路胜利,此刻已经到了北京城外,数十万将士全都欢欣鼓舞,为什么惟独李岩却是另有心思呢,难道他不高兴我早日登基吗?”

只是李自成的性格颇为深沉,虽然对李岩很是不满,但在面上却丝毫没有将这种不满流露出来,随即望着军师说:“献策,你的好意见还没有说完哩,再说下去,说下去。”

宋献策接着说道:“况且,钓鱼台和玉渊潭一带,不仅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故名玉渊,还有玉泉山和来自别处的水也汇流于此,碧波荡漾,草木丰茂,为近城处所少有,倘若闯王驻跸此地,则最为合宜。”

“好!”

众人纷纷称赞起来,献媚的话仿佛不要钱般涌了出来,听得李自成摇头晃脑的高兴不已。

李自成又问道:““诸位,适才大家都在谈论孤若是入驻紫禁城后,居住何宫为宜,有人主张孤居住乾清宫是理所当然,有人则是建议居住在东华门内的文华殿,应紫气东来之兆,而献策则是主张住钓鱼台,诸位又有何主张啊?””

“啊……这……”

余下的人则是面面相窥起来,他们虽然喜欢拍马屁,但现在这事已经扯到了两位军师和牛丞相之争里,他们又有谁敢妄语,搞不好那可是要倒大霉的。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李自成心中不禁有些不喜,沉声问道:“怎么,你们都不说话吗?”

良久,李岩才躬身道:“闯王,其实依学生浅见,您进城后入驻哪里这都是小事,现在最主要的是要拟一个入城后的章程出来,要约束众将士,不得擅自杀害城中百姓和官员,不得掠夺城中财物,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自成甚为不喜的说道:“李岩,孤待你夫妻不薄,为何在此文武欢呼胜利之时你偏不高兴?你在西安时坚主持重,谏阻孤称王。幸而孤不听谏阻,执意称王。现在如何?果不出孤之所料,我大顺应运龙兴,天与人归,取明朝江山如摧枯拉朽,今日顺利到达北京城下。倘若听了你的谏阻,岂不误了孤的大事!”

李岩被李自成训斥后只是低头不语,显然还是在坚持自己的看法,李自成看到后更是不悦。也没了心情,立刻站了起来拂袖向后堂走了过去,只留下还在发愣的众人。

当晚,李岩回到自己的房间后,他的结发之妻汤氏看到夫君心情不佳,不禁上前询问,李岩将今日的事情说了出来,汤氏不禁劝解道:“夫君。你如今贵为大顺军师,凡事自然要为闯王着想,闯王称王那是好事,你为何要劝阻呢,还有今日人人都劝闯王登基称帝,为何唯独你要劝闯王要约束众将士加强军纪。你这不是在给大伙上眼药吗?也无怪闯王训斥你。”

李岩的妻子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平日里李岩对她甚为尊敬。可今日李岩却很生气的说道:“你懂什么?你也不看看当今行事,如今我们大顺虽然已经来到北京城下,但大明边军主力却依旧在宣大、山海关、关宁一线。若是崇祯将那些兵马调回来与我们决一死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而且尚有那庞刚在山东、河南一带虎视眈眈,人家占据了五省富庶之地都没敢登基,咱们大顺只不过在陕西那个贫瘠之所找了个立脚之处,闯王就迫不及待的要登基称帝,若是传了出去不是让旁人笑话吗?闯王他太急了啊!”

汤氏一听,觉得也甚有道理,但又不知如何安慰丈夫,只好轻叹一声。对李岩道:“夫君,妾身只是个女儿家,于家国大事并不知晓,但妾身却知道一句话,那边是“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又道是“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相公您素为闯王所重用,却不知为此招来了多少人的嫉妒,相公啊。咱们还是急流勇退吧!”

适才汤氏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劝李岩赶紧离开李自成,要么另寻明主,要么干脆归隐山林,饶是李岩一向以大胆著称,一时间却也被吓住了。

李岩又惊又怕的瞪着汤氏喝道:“娘子,这话你在为夫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可千万不能让别的人听到,否则你我夫妻大祸不远矣!”

且不提李自成磨刀赫赫的准备攻打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内的崇祯却是如临万丈深渊,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所传来的的消息都让他几近绝望。

崇祯十三年七月一日晚,崇祯坐在暖香阁的龙案前,看着城内城外送来的密奏,心中一片凄苦。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依为长城的京营竟然在数日内全都一哄而散,奉了他的命令巡视北京城防的王承恩来报,十多万京营现在竟然全都不见了踪影,现在的北京城防全靠数千名太监和北京的青壮来防守,这个消息对崇祯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城中城防真的如此不堪吗?”

崇祯的声音如同黑夜中孤坟里冒出来的声音,是那么的阴森。

在崇祯的龙案前,王承恩跪倒在地上不住的给他磕头,哽咽道:“皇上,确实如此,此刻北京城里已经无兵可派了啊!”

“哈哈哈……”

崇祯惨笑了数声,两行热泪流了出来,“十数万京营,每年耗费朝廷数十万两银子,可临了却全都跑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咱们大明的兵吗?”

“皇上保重龙体啊!”

过了良久,崇祯突然问道:“曹化淳和洪承畴呢?他们有什么消息过来吗?”

王承恩默默流着泪,轻轻的摇了摇头,崇祯凄然道:“崇祯二年,鞑子进犯,来到北京近郊,何等危急。可是袁崇焕一接到勤王诏书,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宁远,他自己率领满桂、祖大寿等大将与两三万精兵,火速入关,日夜行军,迅速来到京师,扎营于广渠门外,使北京城转危为安。以袁崇焕为例,洪承畴明知京师危急,他率领江南精锐,从南京乘船只需六七日即可抵达北京,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驻扎城外与逆贼作战,北京可以万无一失。你想,洪承畴和曹化淳二人能在六七日之内会来到么?”

提到袁崇焕,王承恩伏地不敢回答。近几年来,由于辽东战事日益崩坏。北京朝野中私下议论袁崇焕的人多了起来,都说袁崇焕是一位少有的人才,崇祯先听了朝臣中的诽谤之言,随后又中了敌人的反间计,枉杀了他,自毁长城。他知道皇上近几年也从锦衣卫和东厂的密奏以及朝野私下议论中,略闻中了敌人的反间计,心有悔意。但不肯承认自己错杀了袁崇焕,所以一直无意对袁的冤案昭雪。

崇祯看见王承恩俯首不语,问道:“你是否也认为袁崇焕死得冤枉啊?”

王承恩叩头说:“奴婢不敢妄言,风闻朝野间早已有此议论。洪承畴确实是一个干才,但论忠贞、论谋略,都不能同袁崇焕相比。但奴婢也听闻过另外一个人议起过袁崇焕,他说的却是个别人说的有些不一样。”

王承恩这么一说,崇祯却有些好奇道:“哦,是谁?”

王承恩叩头道:“奴婢不敢说。”

“说。朕恕你无罪!”

王承恩颤抖道:“是……是庞刚说的。”

“庞刚!”

一提到这个名字,崇祯沉默了,这几年。随着庞刚势力的不断扩大,庞刚这个名字也越来越成为崇祯的禁忌,无论是在宫里还是宫外,都没有人敢在公共场合提起他,现在王承恩却在崇祯面前说了出来。

崇祯没有发怒,他只是沉默了一会才低声道:“大伴,你跟朕说实话,那庞刚是怎么评价朕和那袁崇焕的?”

王承恩,低下了头道。颤声道:“那庞刚说……他说那袁崇焕是个疯子,竟敢和皇上打包票说五年之内解决辽东问题,而皇上则是个傻子,竟然也相信了,最后疯子食言了。所以傻子生气了,最后杀死了疯子。”

说完,王承恩就跪在了地上大声哭了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得很是伤心。

崇祯罕见的没有大发雷霆,他只是低低的又问道:““城上的守御情况。你可去察看了么?”

王承恩哭着说道:“皇上!事到如今,奴婢只好冒死实奏。城上太监只有三千人,老百姓和三大营的老弱残兵上城的也不多,大概三个城垛才摊到一个人。守城百姓每天只发几个制钱,只能买几个烧饼充饥。城上很冷,大家又饥又冷,口出怨言,无心守城。”

“那些逆贼今夜是否会攻城?倘若攻城,如何应付?”

“逆贼远来,今日陆续来到城下,已将京城包围,但奴婢估计他们尚在部署兵力。以奴婢估计,逆贼要攻城应该是在明天。今夜尚可以平安无事,但须谨防城中有变。”

崇祯凄然惨笑道:“难道我大明真的要在朕的手中而绝吗?”

王承恩又跪下哭道:“皇上,这是气数,也是国运,皇上不必伤心了。”

崇祯哽咽说:“虽是国运,可是若非奸臣误朕,国运何竟至此!只说从天启至今的二十年中,国家何尝没有人才,没有将才。皆因朝廷上多是妨功害能之臣,蒙蔽主上,阻挠大计,陷害忠良,使人才不但往往不得其用,而且不得其死。从天启朝的熊廷弼、孙承宗算起,到本朝的卢象升等人,都是未展抱负就群起攻汗,使朝廷自毁长城,而有今日之祸。朕非亡国之君,而遇亡国之事,死不瞑目!”说毕,又一阵泪如泉涌,掩面呜咽。

崇祯在那里痛哭不已,王承恩知道亡国惨祸已经临头,城陷只在一二日内,也忍不住伏地悲哭,却不知拿什么话安慰皇上。而原本在一旁静候的太监们也纷纷落泪,他们有的偷偷拭泪,有的轻轻走开,到别处哭出声来。

良久,崇祯才缓缓的对王承恩说道:“罢了罢了,既然天要亡我大明,又有何好说的,你们都退下吧,让朕好好静静。”

就在王承恩退下的时候,他听到了崇祯幽幽的叹息声:“没想到,朕朝乾夕惕(语出《易经》,意谓终日兢兢业业,不敢懈怠。),苦撑了十三年,竞然落到今日这般下场!”

听了崇祯的话,王承恩的心中犹如刀割一般,夏季原本是清爽的凉风此刻吹在他身上,他却感觉仿佛如同寒风般刺骨,此刻的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决不能让这位他从小看着长大的皇帝死去,他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保全朱家的血脉。

王承恩回到了他的司礼监签押房,点上了油灯后,在书案上提笔匆匆写了一封书信,他写得很快,不到两盏茶的功夫就将书信写好。

他将信件匆匆装进了用朱漆封好,然后唤来了一名健壮的太监低声吩咐了几声并将一封银子交给了他,这名太监会意,接过信封后就迅速俩开了签押房,然后再黑夜中失去了踪影,看着消失在黑夜中的心腹,王承恩喃喃低声道:“皇上,奴婢就是死也不会让你们收到那些贼寇的欺辱……”

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道还有援兵

坤宁宫里,周皇后和袁妃相对而坐。

近些天来,闯贼将京城包围的消息也传入了宫里,她们也早就知道了,但是从今日白天开始,就陆续听到了炮声,周皇后心中很是不安,因此特地叫了了田妃和袁妃,让这两人陪她说话,就这样过了一天,她们的心情也是越来越乱。

不得不说,崇祯这个人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有一点他做得很好,甚至要比庞刚这厮还要好得多,那就是他在女色上把持得很好。

在他当信王开始,他只有一个媳妇,也就是现在的周皇后,直到当了皇帝以后,文武百官看到堂堂大明的皇帝竟然只有一个老婆,这太不像话了,这怎么能行呢?你只有一个老婆咱们这些做臣子的都不好意思纳妾啊,于是鼓捣着又给他找了两房媳妇,这就是后来的袁妃和田妃,田妃已经于一年前因病去世,现在宫里剩下的媳妇里就只有周后和袁妃了。

当然了,以上说的只是有名分的妃子,至于崇祯有没有在某个时候管不住自己的裤裆犯下了生活作风上的错误那谁也不知道,但总体来说在大明的历朝历代的皇帝中,崇祯算是一个难得的作风正派的好同志了。

媳妇少,纷争就少,这是很自然的事,人都没有了,你跟谁斗去?因此周后和袁妃的感情倒是挺不错的。

看着外面黑沉沉的天色,周皇后轻吁了口气,对面前的袁妃道:“袁妹妹,天色已晚,看来皇上是不会过来了,咱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姐妹,难得一块好好聊聊,今晚咱们就抵足夜谈如何?”

袁妃心中凄苦,聪慧如她明白周皇后的意思,明日说不定北京城就要落入敌手了。今晚说不定就是她们的最后一晚,好好珍惜吧!

袁妃虽然心中很是凄然,但依然强颜欢笑道:“也好,就依姐姐所言,妹子今晚就打搅一晚了。”

俩人心照不宣的对视了一眼,正要准备歇息,就听到外面的太监高声喊道:“皇上驾到!”

周皇后和袁妃听后不仅吃了一惊,芳心不禁心中狂跳。想道:“我的天,皇上竟然在深夜过来,一定是大事不好!”周皇后赶快率领袁妃、宫女和太监到院中接驾,一切都按照皇后宫中的素日礼节,只是仓促间却是显得很是草率。

崇祯被迎进了坤宁宫正殿,三人先后坐下以后,老半天都没有人说话。崇祯这些日子寝不安枕,食不下咽,已经显得面色灰暗。眼窝深陷,这位刚刚三十二岁的大明天子此刻的两鬓上又新添了几根白发,和他的年纪很不相称。显得非常老气。尤其是他那双周皇后和袁妃最熟悉的一双眼睛,原本崇祯的眼睛向来都是炯炯有神的,不管国事如何糜烂,那双眼睛永远都充满着刚毅之气。可如今那道逼人的光芒没有了,不但神采暗淡,白眼球上网着血丝,而且显得目光迟钝和绝望。

周皇后看见了皇上这种异乎寻常的神情,心中酸楚,不敢细看。她回头不经意的向袁妃瞟了一眼。只见袁妃的大眼中也是暗暗含泪,悄悄的低下头去。周皇后不禁在心中暗自问道:“难道国家真要亡么?”心中苦楚的她想放声大哭,但竭力忍耐住了。

看着自己的两位妻子,崇祯觉得自己心里对周皇后和袁妃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口。周皇后今年才三十一岁。袁妃三十岁,原来都是花容月貌,娇颜上不施脂粉而面如桃花。可今晚,崇祯却发现她们都变得十分憔悴,好像在几天之内就老了十年。他不敢多看周皇后。皇后的忧戚神情使他十分心痛,甚至深恨自己对不起皇后,使皇后有今日下场。十三年来,他同周皇后之间有许多恩爱往事使他永难忘怀,崇祯崇祯低下头深深地叹息一声,并且在地上跺了一脚。

崇祯跺脚的声音很是吓了周皇后和袁妃一跳,吃了一惊,她们齐齐抬头望向了皇上,但不见皇上说话。这么些年来,她们很少看见皇上像这样失去常态。自从听说贼寇包围京城以来,她们就在心中已经考虑过无数变,万一城破国亡,她一个身为“国母”,另一个身为皇妃,断无忍辱苟活之理,所以她们也是随时准备着为国殉身。看见是皇上突然来坤宁宫,如此神态失常,心中猜想;莫非皇上要告诉她殉国的时候已经到了?又等了片刻,周皇后再也忍耐不住,向崇祯颤声问道:“皇上,对臣妾等倘若有话吩咐,就请吩咐吧!”

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