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行-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治理民生,总之麻烦得紧。”
“对头!”庞刚也点头道:“流寇就如同蝗虫,他们的存在除了破坏之外毫无用处,大家想想如今的武昌府就知道了。”
说到这里,众人就想到如今那如同被水洗过般光溜溜的武昌城,心中就一阵发寒。这些贼寇还真狠啊,不但将城中的大部分青壮裹挟入军中,还将老弱妇孺抛弃在城中,任凭他们活活饿死,侧等蛇蝎心肠与禽兽何异。
庞刚的声音在继续,“因此呢咱们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继续扩大战果,而是从山东调集物资继续过来,让湖北的人心安定下来。本官相信只要经过两年左右的休养生息,湖北就可以成为咱们未定的产粮基地,咱们就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了”
众将都齐齐点头,湖北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可耕面积可是比山东多多了,那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湖广熟天下足”的话可不是白说的。
“还有,咱们辛辛苦苦的屯兵开封、洛阳,可不是学雷锋做好事的。河南早早晚晚也得落到咱们的口袋里!”
说到这里,庞刚的脸上浮现出一片淡淡的冷意,老子的便宜是那么好占的吗。现在流寇被赶跑了,也是你们付利息的时候到了。
“对啊!咱们替河南的那些官老爷看了那么久的门,也是该收些利息了!”虽然众将不懂得庞刚说的雷锋是何许人也,但意思却是听明白了,他们在河南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也是该收获果实了。
只要河南一到手,山东、河南、湖北就会连成一片,届时整个江南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而只要能将江南拥入怀中。这个江山的主人也该改性庞了!
一想到庞大人今后若是登了基,他们这些老臣子也能够封侯拜将,为子孙谋下万世基业,即便是平素最冷静的王志眼里也不禁发出了闪闪的亮光。
崇祯十一年三月中旬,经过了近一个多月的战斗。庞刚终于将湖北全部收复,将流寇全部赶出湖北境内,消息传出,大明震动,北京城里的文武官员们又喜又愁。
喜的是湖北光复。朝廷总算是找回了一丝脸面,抽的是收复湖北的偏偏是那个庞刚,这下朝廷在短期内是无法往湖北派驻官员了,他们很清楚,与其庞刚把吃到嘴里的东西吐出来,还不如指望突然悔过,跑到寺庙皈依佛门来的容易。
不过虽然崇祯和朝廷的许多官员很失望,但现在庞刚还没正式举起反旗,他在名义上还是大明的官,至少保留了朝廷最基本的颜面。而崇祯此时的大部分精力已经被流寇攻陷的湖南和陕西给吸引过去。来不及生气的他此刻正忙着调集军队围剿日益壮大的李自成。
此时,一个将领逐渐进入了崇祯的眼里,这个人名字叫左良玉。
与历史上有所不同,此时的左良玉却是在湖南长沙任职,担任副将的他竟然率领一万官兵在长沙大败负责进攻湖南的刘宗敏五万大军,刘宗敏本人也被左良玉砍得血流满面,最后刘宗敏率领两万残部向四川败退。
消息传到北京,正愁手中没有大将的崇祯大喜,亲自下旨晋升左良玉为湖南总兵,并官拜“平贼”将军,负责统御湖南所有兵马。
但是刘宗敏也不愧是造反的老手,很快就回复了元气,崇祯十一年七月。恢复了元气的他与张献忠联手攻克了四川,与此同时,李自成也率领七万闯军攻下了陕西,一时间全天下风云动荡。
而与此同时,庞刚又在干什么呢?原来,庞刚占领湖北后,立即给自己在济南的便宜老丈人魏同年快马送信,让他赶紧派一批官员过来接手湖北各地政权,并将山东的那一套照搬到湖北来。
得益于李自成进入湖北后,将湖北各地的官府和大的富户士绅一扫而空,湖北的新政开展得很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力,短短三四个月新政就开始进入了正轨。
看到湖北新政进入了正轨,庞刚又将山东新训练好的两万军士调入了湖北,并任命华严为湖北新任巡抚,这才率领大军返回山东。
但是当庞刚进入河南境内时,却将大军突然掉头,朝洛阳开去,抵达洛阳后在驻守洛阳的守军的帮助下一句攻占洛阳,并控制了包括福王朱常洵在内的洛阳城内的所有大小官员。
在死亡的威胁下,绝大部分官员不得不接受了更换老板这个无奈的事实。
但也有例外的,前任兵部尚书吕维祺却是死硬分子,他坚决不肯投入庞刚的麾下并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痛骂庞刚。气得李源几次要将他抓起来杀掉,但却被庞刚制止了。
庞刚命人将吕维祺和他的家眷以及被剥夺了全部财产的福王朱常洵一家人全都礼送出洛阳,并派人护送他们到了北京城,紧接着,膀胱那个酒意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开封、怀庆、彰得府等地,将整个河南迅速揽入了怀里。
就这样,庞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将河南、湖北两省抢到手,消息传出。崇祯大怒,这下大明朝廷再也不能装聋作哑了,在北京的崇祯迅速下了道圣旨,昭告天下宣布庞刚为叛军,天下人共讨之。
而庞刚也毫不示弱,在攻占了河南,留下两万兵马返回青州后就开始宣布自己正式脱离大明,并由闻人君亲自动笔写了一篇缴文,在缴文里庞刚列数了大明朝和崇祯的十大罪状。
庞刚在缴文中明确指出。现今大明的不安全部来自于明朝在政策上的屡屡失误,其中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均。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天下流民越来越多,为了打破这种现状,庞刚号召天下有识之士推翻这个腐朽的朝廷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缴文一出,天下震动,庞刚的这道缴文让许多人都预感到,这个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明朝看来是支撑不了多久了。
“轰……”
进入盛夏的第一场大雨终于在北方落下,北京的上空电闪雷鸣,但在皇极殿内却百官云集。因为今天应众位大臣的请求,崇祯终于答应册立长子朱慈烺为太子,今天就在皇极殿内举行册立太子的仪式。
今天是个大日子,崇祯穿着常朝服,到玄极宝殿隆重行了拜天礼后回到了乾清宫。坐在正殿宝座上受后妃和皇子、皇女朝贺,然后受宫中较有地位的太监朝贺。很快宫女们就替他换上了一套受朝贺的古怪衣帽,名叫衮冕。但见那个叫做冕的古怪帽子用皂纱作成,顶上盖着一个长形板子,有一尺二寸宽。二尺四寸长,薄的铜板做胎,外蒙细绫,黑表红里,前圆后方,前后各有十二串叫做旒的东西,就是用五彩丝绳串的五彩玉珠,每一串十二颗。红丝带儿做冕系,束在下巴底下,带着白玉坠儿。长形板子两边各有一条黑色丝绳挂着一个绵球,一个黄玉坠儿。那叫做衮的古怪衣服是黑色的,上绣八样图案:肩上绣着日、月、龙,背上绣着星辰和山,袖子上绣着火、五色雉鸡、老虎和长尾猿。至于下边穿的十分古怪的裤子、蔽膝、鞋、袜。大带、玉佩,等等,总之是繁琐到足以让人崩溃。但崇祯不穿又不成,因为这个制度是从西周就传下来的,无论哪个朝代,做皇帝的是非遵古制不行,不然就不像皇帝了。宫女们替他穿戴好这一套古怪的冠服之后,崇祯便走出乾清宫,坐上步辇,往皇极殿受百官朝贺。
尽管国事如焚,诸事从简,但是今日毕竟是册立太子,所以皇家的虚饰派头仍然同往年一样。在昨天,尚宝司就在皇极殿中央设好御座,设宝案于御座东,香案于丹陛南。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东西两边,面朝北向。今日黎明,锦衣卫从丹墀、丹陛,直到皇极门外,分两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卤簿、仪仗,一片锦旗绣幡,宝气珠光,金彩耀目。典牧所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装饰华美,双双相对,肃穆不动。丹墀内东边靠北首站立司晨郎,掌管报时。两个纠仪御史立在殿外丹墀的北边。四个鸿肿寺的赞礼官:两个立在殿内,两个立在丹墀北边。另外有传制、宣表等官,恭立殿内。所有这些官员,都是成双配对,左右相向;蟒袍玉带,服饰鲜美;仪表堂堂,声音洪亮。
午门上第一通鼓声响过,百官朝服整齐,在午门外排班立定,而崇祯也到了中极殿坐在龙椅上休息,作为今天第二个男主角,十二岁的太子朱慈烺也穿着黄色衮龙袍坐在崇祯的左下手,示意着从今后他就是这个帝国的正宗接班人了。
众位文武百官都跪下后,赞礼官就开始滔滔不绝的高唱起了赞歌,“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枯,奉天永昌。寇盗不兴,灾荒永弭,四夷宾服,兵革枚平。圣世清明,国家有万年之安;皇恩浩荡,黎民荷无量之福!”
紧接着,由首辅杨嗣昌开始,百官们一个个开始上贺表,总之是经过了一系列的种种“磨难”,这套堪称世界上最繁琐的仪式终于接近了尾声,而崇祯父子也终于长长的吐了口气。
仪式结束后,朝堂上这才开始了谈论正事。
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殿议事
此时,朝贺的仪式已经接近了尾声,坐在父亲旁边的太子朱慈烺一边用手轻轻捂着嘴巴一边打着哈欠,这种沉闷的仪式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了,但他也知道今天的日子很重要,并不敢问身边的父皇,现在终于有了结束的迹象,这不禁让他心中有些窃喜。
当大臣们将贺表上完后,赞礼官照例又高唱“俯伏”,“兴”,“乐止”。接着又唱:“出笏!”文武百官都将象牙的和竹的朝笏取出,双手举在面前。又跟着赞礼官的唱赞,鞠躬三次,接着手舞足蹈起来。
有些年老体衰的老臣子,在拜舞时动作笨拙,蹒跚摇晃,险些儿跌跤,却是看得朱慈烺在崇祯下边捂着嘴巴偷笑起来。
紧接着,赞礼官又唱道:“跪!”又唱:“山呼!”百官抱着朝笏,拱手加额,高呼“万岁!”赞礼官再唱:“三呼!”百官再呼:“万岁!”第三次唱:“再三呼!”百官高呼:“万万岁!”文武百官每次呼喊“万岁”,教坊司的乐工、仪仗队、锦衣力士以及所有太监,一齐呼喊,声震午门。百官和太监宫女那震天的欢呼使得近来心情一直非常郁闷的崇祯皇帝心情好了许多,内心中感到了一丝欣慰,这才觉得自己此刻才是真正的四海共主上苍之子。
众位大臣们又行了一套礼之后,仪礼司官到皇帝前跪奏礼毕,然后奏中和韶乐《定安之曲》。乐止,这时,一名太监挥舞着一条足有数米长的鞭子,这条鞭子叫静鞭,专门在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因此也称鸣鞭。
“啪……啪……啪!”
响亮的三声鞭响发出后,大殿上所有的声音都停了下来,文武百官全都肃然而立,即便是有嗓子发痒想要咳嗽的也得忍着,否则一旁的御史就可以弹劾他不敬之罪。
崇祯缓缓说道:“文武百官上前!”
崇祯话音刚落。一旁一名大嗓门的太监立刻喊道:“诸卿上前!”
听到太监的话后,文武官们在杨嗣昌的带领下迈着四方官步走向了前方,跪伏在地上又是三呼万岁,呼完万岁后又对着崇祯下首的太子朱慈烺三呼千岁。
礼毕后,崇祯看着下面跪着的文武百官,缓缓的说道:“自古圣帝明王,皆崇师道。今日朕也以为卿等即朕师也。”于是他转身向西,面向大臣们一揖。接着说:“《经》言:‘修身也,尊贤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朕之此礼,原不为过。自古君臣志同道合,天下未有不平治者。”说到这里,崇祯的脸色逐渐严峻起来,他狠狠地瞪了百官一眼,又说:“职掌在部、院。主持在朕躬,调和在卿等。而今佐朕中兴,奠安宗社。万惟诸诸臣是赖!但为何国内战乱频起,先是鞑子犯边,内有流寇造反,现今更是大将作乱,山东、河南、湖北竟然在月旬内落入乱臣贼子之手,诸位臣工何以教朕?”
崇祯的话语气非常严厉,严厉得让人心中发寒。
百官们一个个惶恐的跪伏地上,以头触地。杨嗣昌代表众臣道:“臣等菲才,罪该万死。为人臣者本应为君分忧。但臣等却力有不逮,致使乱象频发,此皆为臣等之过也,请万岁责罚。”
“责罚,责罚就能了结了吗?”崇祯豁的站了起来。怒目圆睁道:“前天,福王被赶回京师,向朕哭诉,求朕为他做主。福王乃朕皇叔,竟遭此侮辱。实可忍是不可忍,众卿有谁愿意带领大军前往河南平叛?”
崇祯的声音在皇极殿内回荡,所有人都听得很清楚,但是并没有那位大臣自告奋勇的跳出来揽下这件事。
洛阳被庞刚占领,将福王一家和不肯归顺他的前任兵部尚书吕维祺、河南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刘宇亮等人都赶出了洛阳,好在庞刚没有把事情做绝,他们的家产虽然是没有了,但人身安全还是得到保障的,至少每人还发了一点盘缠和粮食,不至于在半道上饿死。
现在这些人集体来到京城向崇祯哭诉,请求朝廷出兵收复河南,但明眼人谁都知道,现在的朝廷哪里还有兵啊,朝廷又要抵御满清、又要镇压流寇,兵力早已入不敷出,哪有多余的兵力来收复河南、湖北、山东三省呢。
再说了,庞刚虽然公开指责老朱家,从屯兵制度开始,到朝廷指定的税收、共商乃至对于税收的政策都批判得体无完肤,但至少人家没有进行人身攻击,而且庞刚对于明朝官员还是很优待的,至少他不会如同流寇那般大肆杀害朝廷官员,通常都是将那些大明的死忠份子赶出自己的地盘了事,你看那吕维祺,当初骂庞刚骂得那么狠,人家不也没动他一根汗毛,只是将他驱逐了事吗?
还有那福王,都肥得可以当猪杀了,但人家不也没动他一根汗毛吗?这证明人家庞刚还是很有人情味的,至少以后这位要是杀到了北京城,他们这些旧明的官员至少不用担心人身安全问题。
要不怎么说人心都是复杂的呢,崇祯在上面大发雷霆,他下面的文武百官却在琢磨着以后的事了。
崇祯发了一通脾气后,看到下面的文武百官低头不语,心中的火气就更大了,他站了起来指着现任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喝道:“洪爱卿,你是兵部尚书,你来说,该如何处置那叛贼庞刚!”
洪承畴此刻的内心也颇为无奈,历史上这时的兵部尚书原本应该是陈新甲,但这位老陈同志由于执意和庞刚作对,被弄得灰头土脸的回家吃自己去了,这才轮到洪承畴上了位。
原本以为当上了兵部尚书应该是个美差,大明的兵部尚书职权可不小,相当于后世的国防部长兼国家动员委员会主任兼国防科工委领导者兼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兼公安部部长。
这么职权于一身按理说应该很牛逼了吧?但洪承畴上台之后才意识到这个位子简直就不是人干的,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没银子!
大明号称有兵马两百多万,是当今世界上兵力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但实际上呢,这个数字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这两百多万的兵力绝大部分都是屯兵,能打仗的战兵估计有五六十万左右。
而且即便是在这些战兵里真正能打仗的也不会很多。虽然他们不一定会打仗,可伸要起钱来却毫不手软,洪承畴每天收到的光是催要饷银的公文就有十几份。
可兵部自己变不出银子来啊,还得靠户部调拨,原来杨嗣昌当兵部尚书那会吏部多少还给点面子,银子拨的虽然不多,但多少还有点,现在换了洪承畴上台。户部拨的银子就更少了,这段时间以来,洪承畴愁的连胡子都白了不少。
现在听到皇上发话了,洪承畴赶紧站了出来,躬身道:“皇上,微臣在,皇上有何吩咐?”
崇祯一听,心里这个气啊,你当朕刚才是在放屁么?朕问你什么你会不知道?
崇祯立刻就冷下了脸道:“朕方才问你。庞刚那逆贼如此大逆不道,兵部难道就没有拿出个章程出来?”
看到崇祯那比寒冬还冷的脸色,洪承畴把心一横。高声道:“臣以为那庞刚如此大逆不道,确实应该将他彻底剿灭,将其捉拿回京交由三司会审,已正国法!”
“嗯,这还像句人话!”听到这里,崇祯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下,道:“那爱卿打算如何对付那庞刚啊?”
洪承畴昂然道:“臣打算调遣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四路兵马共六万大军同时向河南进发,以期一举收复河南,活捉那逆贼庞刚!”
“好。这就很好嘛!”崇祯龙心大悦,“爱卿打算何时调兵啊?”
“只要户部给臣拨足银子,臣随时可以调兵!”
崇祯点点头:“那爱卿需要多少银子?”
洪承畴淡淡的说道:“前期只需五十万两兵马就可出发,后期就要看战况,以便随时增加!”
“什么?五十万两银子?”崇祯猛的站了起来。双目喷火的等着洪承畴,过了一会才恶狠狠道:“洪承畴,你那六万兵马是金子做的,竟然拿要五十万两银子才能开拔!”
洪承畴面不改色,沉着的说道:“皇上。这已经是臣精打细算后得出的数目,若是战况有便,估计还得增加。”
“五十万?整个辽东一年才用三百多万,剿灭一个庞刚用得着这么多银子么?”
崇祯一听起就不打一处来,大声喝道:“好你个洪承畴,剿灭区区一个庞刚就用得着这么多银子么?是不是你要从中贪墨?”
面对崇祯的指责,洪承畴不答话,只是默默的从伏在地上不做声,群臣看到皇帝发怒,也全都哑了,一个个犹如泥雕般默不作声,最后杨嗣昌站了出来拱手道:“启禀皇上,洪尚书说的确实是实话,庞刚此人野心勃勃,臣听闻他现正在河南、湖北两处屯兵十万,洪大人说五十万两银子确实不多。”
“屯兵十万?”
大殿内众人顿时大惊,庞刚麾下的青州军战斗力大殿内的众人大都是见过的,那是连鞑子都躲着走的主,人家在只有数千兵马的时候都敢和鞑子血拼,现在竟然拥兵十万,哪还有咱们的好吗?
“庞刚什么时候拥有这么庞大的兵力了?”
崇祯脸色也变得铁青,虽然崇祯为人好大喜功,疑心慎重,但他不是笨蛋,他也知道庞刚拥有这么多兵力后意味着什么?
崇祯沉着脸道:“杨爱卿此话当真?”
杨嗣昌道:“臣绝不敢欺瞒皇上,那庞刚自从担任青州指挥使后,就在青州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兵马,今年初时他就拥兵五万,紧接着他又招兵五万,截止今年七月末,此人已拥兵十万,此事乃微臣布置在青州的内线上报而来,绝无虚假,臣请皇上定夺!”说完,杨嗣昌站到洪承畴身边,俩人一道跪在了地上。
大殿一片安静……
这个消息震得众人外焦里嫩,崇祯心里也盘算起来。依照庞刚此人兵马的战力,若真有十万大军的话,洪承畴所说的五十万两银子还真不多,不但不多还说少了,依照崇祯的经验来看,这场真是要真打起来的话没有个三四百万银子那是顶不住的。
而且这场仗打起来容易,可要停下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要是打赢了还好说。要是打输了那就麻烦了。无论是山东还是河南,都跟河北连着呢,要是那庞刚打得兴起,一口气杀到京城来那麻烦就大了,搞不好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要易手啊。
崇祯越想越是心惊,他抬头看了眼还跪在地上的洪承畴和杨嗣昌,有气无力的挥挥手,轻声道:“你们都起来吧,别跪着了。”
“谢皇上!”俩人站了起来。束手站立在一旁静静的等待着崇祯的吩咐。
崇祯越想就越感到头疼,大明的中枢虽然在北方,但他的供给全靠南方供应。庞刚占据了山东河南湖北三省后,就等于截断了朝廷一条最重要的补给线,“漕运”。
漕运是华夏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后世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明代漕运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时征运漕粮的有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漕粮又按供应地区的不同区分为南粮和北粮。但是无论是南粮还是北粮,都得经过山东、河南两地,现在庞刚占据了这两个地方,就等于死死的掐住了大明朝的喉咙,要是庞刚堵住了漕运,不用别人来打。大明朝自己就得自动崩溃了。
这也是崇祯在听闻庞刚占据了湖北跟河南后为什么跳脚,嚷嚷着要首收复河南原因。
崇祯想了想问道:“洪爱卿,若是朕给了你五十万两银子,你有把握收复河南、山东么?”
洪承畴沉默了良久才苦涩的回答:“臣没有把握。”
大殿上的气氛沉默了起来,崇祯出奇的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苦涩的说道:“难道朕真的要做这亡国之君吗?”
“陛下,臣等罪该万死!”大殿上文武百官又齐齐跪拜了下来。
“好了好了!”崇祯不耐烦的挥了挥手,“你们口口声声说罪该万死,可朕也没看到你们有谁是真的死了,现在朕只想问一句。如何平定山东河南之乱,恢复漕运的畅通!”
大殿上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皇上,现在咱们的漕运现在也没有堵塞,照样畅通啊!”
“这……”
文武百官们一阵哑然,是啊,那庞刚虽然依然宣布脱离大明,可他并没有关闭漕运的通道,江南的大米物资照样可以通过运河运抵京城啊?
崇祯这才想起,是啊,那庞刚虽然占据了山东河南,但每天朝廷往返于漕运的船只依旧源源不断,难道是庞刚忘了拦截么?崇祯刚想到这里,就苦笑了起来,要说庞刚会犯下这么的疏忽,连鬼都不信,唯一的理由就是他是故意的,他并不想让大明朝这么快就崩溃。
想到这里,崇祯感到身心一阵疲惫,不禁涌起了一阵悲哀,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什么时候,朝廷竟然沦落到要靠别人的施舍来维持朝廷的运作了。
洪承畴和杨嗣昌在一旁看得真真的,看到崇祯泪流满面,他们的心里也不好受,俗话说君辱臣死,作为臣子的他们让自己的君主如此悲伤,作为臣子他们是不称职的。
不知过了多久,大殿上响起了崇祯那幽幽的声音,“陈爱卿,朕问你,现如今户部能拿得出五十万两银子调拨给兵部么?”
崇祯这句话是对户部尚书陈泗贞说的,崇祯的话音刚落,从左边就走出了一个身材矮小,容貌平凡的老头,他正是户部尚书陈泗贞,只见他走到崇祯面前抱拳道:“启禀皇上,截止昨日,户部的银库里只有白银十三万两,这是朝廷下个月要发给各级官员的俸禄,已经没有多余的银两给洪大人了。”
崇祯站了起来,长叹一声,看他这个皇帝当的,国事艰难至此,他这个皇帝竟然穷得连几十万两银子都凑不出来。
“罢了罢了!”崇祯无力的挥了挥手,“出兵之事日后再议,退朝!”
随着崇祯话,原本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册封太子的大典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退朝后,崇祯神色黯然的走向乾清宫,他的身后跟着的是年仅十二的太子朱慈烺,看到自己老子心情欠佳,年少的朱慈烺好奇的问道:“父皇,您为何闷闷不乐呢?是否因为没有银子才烦恼呢?”
崇祯慈祥的抚摸了一下朱慈烺的小脑袋,轻声道:“是啊,不止是父皇,整个朝廷都缺银子啊!”
“父皇,咱们缺银子,可京城那些富绅有啊,咱们为什么不向他们摊派呢?”
“那些人是有银子,可咱们若是向他们强行要了,咱们朱家的江山也要完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自立为王
就在崇祯和中国心怀各异的文武百官对庞刚持续关注的时候,在庞刚的老巢,青州将军府里,庞刚也正在召开一场重大的会议。
这场会议由庞刚亲自主持,除了极少数因为客观原因不能来的人之外,所有庞系的重要人物都来了,这些人里包括了庞刚的岳父魏同年、孔文,还有王志、大壮、李源、宾世乾、董国、水师统领屠海之外,华严、孟卿、闻人君以及新投靠庞刚的原河南巡抚李仙风也参加了。
召开这么大的一个会议原因很简单,庞刚那份抨击老朱家的剿文一发,庞刚和大明朝廷只见的关系已经宣告完全破裂,再也没有调和的可能,那么将来的路何去何从就得从新考虑了。
这一天是崇祯十一年八月一日
青州将军府外,庞刚麾下的两千名亲兵在亲兵队长史博文的带领下降将军府外围成了一个铁桶,无数军士将这里看守的严严实实。将军府的门口则是数百名军士严阵以待,他们手持米尼步枪,枪离肩,弹上膛,一个个严密的注视着外面的一切。
而在将军府的大厅里,全副武装的庞刚坐在大堂的上首,在他的下面则是上百名文武官员齐聚一堂,众人都目不转睛的看着庞刚,等待着他的训话。
感受着众人的眼光,要说庞刚心里不激动那是假的,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三年多了,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己在这里也算是有了一块地盘、一票忠心的下属和一干深爱着自己的妻妾和儿女,他们的命运已经和自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自己失败的话他们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
庞刚站了起来,炯炯有神的双目环视了众人一眼,沉声道:“众位,今天本官将你们召集在一起齐聚一堂,想必你们也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是的。从即日起,咱们与大明朝廷正式脱了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咱们和大明朝廷正式分道扬镳,要自立门户了!”
庞刚的声音不大,但听在众人的耳朵里却让人心心情澎湃,从今天起他们将正式脱离大明朝廷自立门户了,虽然有可能他们或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但要是做得好的话他们日后就会成为从龙之功臣,日后封侯拜将也不是没有可能,想想就让人兴奋啊。
庞刚的便宜岳父,山东巡抚魏同年也神色复杂的看着站在大堂上首的毛脚女婿,想当初自己刚见到庞刚时,他还只是个小小的军户,连个小旗都不是,但一晃三年过去,他已经变成一个拥有三省之地。治下百姓上千万,拥兵十万,可以和当今朝廷叫板的一方诸侯。日后说不定还有可能身登大宝,改朝换代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而这一切在魏同年看来却是那么的突然和震撼。
大堂上一片寂静,随即众人都齐齐跨出一步,齐声叫道:“愿为大人效死!”
不带众人说话,李源就抢先一步站了出来大声道:“大人,您早就该和那个鸟朝廷分道扬镳了,您看看,朝廷这些年干的都是些什么鸟事啊。苛捐杂税横征暴敛,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早就该反了他了!”
庞刚摇头笑了笑,无奈的对李源道:“你啊,看事情还是如此片面。这里面的问题可不单单是横征暴敛这么简单,算了这个问题日后再和你们说吧。”说完,庞刚又看向众人道:“诸位,虽然咱们已经决定和朝廷分道扬镳,但咱们总不能再继续用大明的旗号吧。诸位想想,咱们改用什么旗号啊?”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下面的众人尤其是那些文官顿时兴奋起来,为自个确定名号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