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种田之童养媳-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等到病好后,回乡下去吧。
月底,邱宅收到从京城寄过来的一大袋子东西。王大娘打开看,全是各种京城的物什,还有五百两银子,外加一封信。杨初月跟着邱晴然学了认字,王大娘把信递给杨初月让她念。
杨初月读完信,王大娘几人都双手合十念佛,说道:“夫人终于苦尽甘来了。难为夫人还惦记着我们这四个在乡下的下人,还给我们寄赏赐来。谢谢夫人。”说着就跪下,朝着京城的方向磕头。
杨初月拿着信,心里有了主意。她拿着信到杨老爹养病的屋子,说了今天的事,还说夫人看她可怜,正巧京城喜事连连,就少让她还五十两银子。
“夫人啷个这么好心让你少还这么多银子?”杨老爹躺在床上看着那封他看不明白的信问道。
“爷爷,你晓得大公子高中探花,夫人又重回到了邱家。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夫人一高兴,赏赐了好多东西给下人,王大娘她们三个也得了好些东西,说让下人们也沾沾喜气。我是运气好,遇到了夫人开恩,所以就能少还一些。”杨初月正愁没借口把银子这事推脱掉,现在正好借着今天发生的事推了。
杨老三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真的呀?那太好了!”转眼一想到还有四十多两银子,杨老爹又担心起来,“还有剩下那些银子啷个还哟?夫人既然那么好心,为啥子不全部给免了?”
杨初月寻思一阵,决定说到底:“爷爷,上次的事你忘了?夫人也是想我们长个教训,她说,剩下的银子就让我在邱家做丫鬟来还,所以我以后就没月钱了。等个五六年,就还清了,到时候她就让我回家去。”杨初月借夫人赏赐这事,把银子那事推了个干净。
杨老爹听后泣涕涟涟,直说邱夫人心善,说邱夫人是菩萨心肠。杨初月知道杨老爹是个大嘴巴,一定会把这事告诉村里的人,邱夫人这次算是救了他的命,他一定会那这事到村里炫耀一阵,同时也会把自己是邱家丫鬟这事说出去,正好可以让那些想找杨家人借钱帮忙的人死心。
杨初月回桐安村通知两个伯伯和她爹把杨老爹接走。这四个月,她接了一些红绸绣坊的绣活儿做,得了一两银子。杨初月想到自己既然都假惺惺地做了一回好人了,就坚定的装到底,博一个好名声也未尝不可,于是拿着银子给杨老爹买药补品买新衣裳买肉去了。
提着手里一大包东西,杨初月交到杨老三手上,对杨老爹说:“爷爷,这是我做帕子得的钱,给你买了一些补药拿回家吃,这是过冬的新棉衣,你拿好了。”
杨老爹摸着厚实的棉衣,高兴的同时还惦记着那近四十两银子的事,双手颤抖着拉着她,说:“五妹啊,邱夫人是我们家的恩人,你要好好留在宅子里帮夫人看好房子,把地看好,要好好报答夫人的一片恩情啊。”
杨初月连忙点头,对杨老爹说:“爷爷,你放心,我一定会安安分分的在宅子里,一定会好好报答夫人的恩情。”
杨老爹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不是他还钱,这下安心了。“五妹啊,爷爷就知道你有孝心,辛苦你了啊。”
杨初月坚定地点头,说道:“爷爷,孝敬你是应该的,报答夫人也是我该做的,你就不要担心了。这些东西是我做绣活儿得来的钱买的,你先收下啊,不要担心了,在家里好好养病。”祖孙两人依依惜别,画面感人。经过的路人见了,都停下来,直说杨初月有孝心。
杨老爹躺在竹床上,杨大三兄弟和杨永康抬着他回了桐安村。送走这尊神,王大娘连大婶和哑巴黄都松了口气。这杨家老爷子啊,脾气太大了,动不动就指使他们做这个做那个,每天要吃最新鲜的禽蛋蔬菜,每天要喝最好的茶,要是送过去晚了一些,就大吼大叫,比哭丧的还难听。送过去了还得看他的脸色,还得听他一顿说一通。
她们三个也是看在杨初月的面上才不和这个乡下没见识的老头子一般见识。就算是在邱家,邱家的主子也不会说那么难听的话,也没他这样难伺候。不过就是个老态龙钟的病人吗?每天还吹胡子瞪眼的,腿都翘到天上去了。现在他终于走了,宅子内三个长辈都送了口气。
“我这辈子啊,就没见过这么不讲理的人。”王大娘指着杨老爹远去的背影说道。
杨初月低着头,向王大娘道歉:“大娘,对不起,我爷爷就那样子,你们大人有大量不要放在心上。”
王大娘脸上还是不悦的神色:“他来都来了,现在走了也没什么好说的,以后啊,你别在把你家里那些人弄到宅子里来了。你们家的人,我们伺候不起。”
杨初月听了讪讪的,杨老爹到镇上养病确实是她做错了,对于这四个月亏欠三位长辈的,杨初月暗暗的想,一定会还给他们。
杨老爹走后,王大娘和连大婶提了好几桶水把那间屋子上上下下都清洗干净了,还用艾草苦篙点燃了熏了几遍,最后才放心的把那间屋子给收拾好了封上。
没多久,就传出邱家老夫人是活菩萨的话来。从前都说富贵人家心地薄凉,但邱家老夫人不一样,免了借给杨老爹治病借的钱,于是邱老夫人被镇上的人狠狠地赞扬了一阵。
杨老爹在临走前,杨初月用她做绣品的钱买了好些东西送给杨老爹,杨老爹一心想炫耀,把这事也说了。后果就是村里的人都说杨初月有孝心。连带着杨老三也被说厚道,柳四娘心眼好了。
杨老爹现在不敢到杨老三家去颐指气使,更不敢做过分的事,万一杨初月生气,让他还银子啷个办?他还想一身轻松的活个十几二十年。
杨初月听了,觉得高兴的同时更尽心尽力的照顾邱宅内的三个长辈,到底是她给他们三个长辈引来了麻烦。王大娘三人也听了那些话也为邱夫人高兴,夫人在丰莱镇有了好名声,他们也不追究其中的缘由。三人看着杨初月勤快能干,气了半月便没说什么了,只警告她不要在让杨老爹到邱家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杨初月很不厚道的撒谎了……
第45章 杨宝弟来了
刚送走杨老爹不到一个月;杨老三和柳四娘就带着杨宝弟到邱家来了。杨初月打开门,看到背着背篓提着大包小包的爹娘;和一脸兴奋的弟弟;狐疑着把他们迎进了屋子。
王大娘看了这情形,脸色非常难看;才送走了一个,这次来了三个;这杨家人啊,还真是非一般的难缠,邱家怎么就招惹上这样一户人家了哦。
杨初月端茶倒水,送上了一碟新作的桂花糕;杨宝弟见了就拿起来狼吞虎咽地吃。杨初月坐下问杨老三和柳四娘;“爹娘,你们怎么来了?”
现在邱家正主不在,他们夫妻两人也没那么拘谨,杨老三看了吃得正酣的杨宝弟一眼,忧心地说:“都是我的错,太惯着宝弟了。你这弟弟啊,简直不像话,在家里尽调皮捣蛋。整天就知道和村里的娃儿下河洗澡摸龙虾钓青蛙,一点儿都不学好,前几天还差点儿烧了前面院子李大叔家的房子。如果再这样下去,只怕要养废了,我这是被他弄得没法了,才来找你的。”
杨初月心想,杨宝弟这性子不都还是杨老三给惯出来的,他从小不让打不让骂,教训几句杨宝弟还得被骂上一阵。杨初月还记得,她七岁的时候,杨宝弟因为调皮,把家里的几只鸡扔到井里去,她骂了杨宝弟几句,拍了几下杨宝弟的手,结果杨老三就提着棍子追着她打。半个月后,她身上还是一片淤青。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管教杨宝弟。
“爹,你都管不住小弟,我啷个管得住啊?你晓得,宝弟做错事我就会打他说他,下手也没个轻重的,万一打伤他了怎么办?我看还是你们管着他吧。”她不喜欢带孩子,尤其是杨宝弟这样顽皮捣蛋的金疙瘩。
柳四娘这十多年教育女儿方面比较成功,但对儿子,她确实没教育好:“我们要能管住,就不会来找你了。你在邱家学了几年规矩,晓得怎样管人。以后,杨家还得靠宝弟撑起来,为了将来,你也得管一管宝弟呀。我在想,镇上有个学堂,宝弟又到了读书的年纪,你就把他送到学堂里,让他读书。都说读书知礼义,万一你宝弟读了书后就开窍不调皮了呀。如果他有读书的命,将来走仕途也好,若是他不喜欢学,识几个字总比当睁眼瞎好些。”
杨初月总算想明白柳四娘和杨老三的打算了,他们想趁杨宝弟还没彻底废掉之前,让她来管着。她现在有些钱了,可以供宝弟读书,也许杨宝弟去了学堂,真收了顽劣的性子也不一定。
为了杨家的将来,杨初月点头说道:“爹娘,你们既然安心让我管宝弟,那我要怎么管他,你们不得插手。若是打疼了,你们不得护短。送宝弟上学的银子,我会想办法,你们就放心吧。”
柳四娘拿过背篓,取出里面的一篮子鸡蛋,三只活鸡,还有五大块腊肉来,“我们晓得你在镇上过得也不容易,这些都是送宝弟到私塾的束脩。宝弟在邱家吃的粮食,我们每月都会送来。”
说着,柳四娘又打开了拿过另外一个背篓,指着里面的东西说:“这是一些鲜菜,最下面是一些糙米。我现在每月领一些绣活儿回家做,能赚一些钱。”
上次杨老爹到邱宅来已让王大娘三人非常难堪了,若这次再不经过她们的同意就让自家的人住进来,她再见三位长辈面上也说不过:“娘,为了宝弟我同意让他住进来,不过这事还得王大娘她们三位点头同意了才行。”
王大娘三人原以为杨老三的一家子都会在邱家住下来,听到柳四娘说只有杨宝弟留下,还想让杨宝弟到私塾里念书。走仕途是大胤朝男子最有前途的一条路,若杨家能自立不再麻烦邱家,于邱家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杨老三一再保证,只要杨宝弟不听话,三位可以代他和柳四娘管教孩子。杨宝弟无论再调皮也只是个孩子,总比杨老爹那种没脸皮的人强。她们三个都是孤寡老人,喜欢孩子得紧,杨宝弟虽然皮肤黝黑,但总的来说还是个长得不错的娃儿。看到杨老三和柳四娘又带了粮食来,杨宝弟在邱宅内也不是吃邱家的东西,遂点头答应。
临走前,杨老三夫妻反复对杨初月说了几句同样的话,无非就是只要杨宝弟不听话,就使劲打。随即又叮嘱了杨宝弟几句,无非就是在邱家要听五姐的话,不能调皮捣蛋。杨宝弟知道在邱家有肉吃,不管爹娘说什么都一个劲儿地应下。
杨老三和柳四娘既期待又惴惴不安地离开邱宅,杨初月征得王大娘三人的同意,收拾了文澹的屋子给杨宝弟住,里面的床和家具都一应俱全,杨宝弟看到这间屋子后颇为兴奋。
杨初月把杨宝弟的行礼衣物放进衣柜,叮嘱他不要乱跑,邱宅不是自己家,在这里要懂规矩不能调皮,明天领着他去镇上的私塾拜见夫子。杨宝弟初到邱宅,好奇心中这座房子有多好,是以杨初月前脚刚走,他后脚就转了出去,把邱家上下看了个遍,这里除了房子比自家的好,比自家的多外没什么好玩儿的。看到高高的围墙心里就觉得不舒服。
晚上杨初月做了晚饭,叫杨宝弟出来吃。杨宝弟端起饭碗,看到只有一个荤菜,问杨初月说:“大姐,啷个只有一个白菜炒肉咧,我上次来都有那么多肉吃。”
杨初月端出最后一道木耳菜蛋汤,说道:“上次夫人在家,夫人给了银子所以有大鱼大肉吃,现在夫人不在了,哪有那么银子买肉?今天还是看到你来,王大娘才到郑屠户那里买了两斤肉,平常哪有钱每天买肉吃。”
杨宝弟听了嘟着嘴,不满的端起饭碗,一个劲儿的往自己碗里夹肉。杨初月一记爆栗敲到杨宝弟头上,“吃饭规矩些,这不是自己家。你一个人吃光了,王大婶她们吃啥子?”杨宝弟哼哼了两声,不满地夹了木耳菜汤里的鸡蛋吃。
雄鸡刚打鸣,杨初月起床到地里摘了一些新鲜的茄子和白菜回来,洗干净了放进背篓里。把柳四娘送来的腊肉禽蛋以及活鸡放进一个背篓了,收拾好束脩叫杨宝弟等人起床吃饭。
早饭是白稀饭和馒头,外加一碟咸菜。杨宝弟啃了几个粗面馒头,喝了两碗稀饭。杨初月收拾好碗筷,和王大婶三个说了一声,便背了一背篓新鲜蔬菜,拿了一两银子到镇上阮夫子开的私塾去。
正巧今天是私塾休息日,杨初月敲开了阮夫子家的大门,问道:“阮夫子在吗?我找他有事。”
童子领着杨初月和杨宝弟到书房见阮夫子,杨初月放下背篓,对阮夫子行了个礼,说明了来意。
阮夫子四十多岁,是镇上唯一的秀才,当年在科举考试时屡试不第,便弃了当官的念头,在丰莱镇上开了一家私塾,以教学生为生。丰莱镇本来是个穷镇,能读书的人家不多。除了镇上的富户外,就是邻里几个家里还算富裕的富农家子弟。
多一个学生,也能多一份收入,杨初月带的东西多,阮夫子见到她,自然欢迎。他虽爱财,但也有真才实学,教学生不成问题。
杨初月指着杨宝弟说:“这是我家小弟,今年七岁,他人虽小但脑子机灵着呢,就是人太顽皮了。阮夫子是镇上出了名的秀才良师,你定能教好我家七弟。以后要多劳烦夫子帮忙管教,若他没读书的天赋,让他识几个字也好。”
阮夫子头发里有几根白头发,黑胡子修理得颇为考究,算起来还是个美髯公。他瞧了杨宝弟一眼,眼睛确实够灵气,但整人看起来过于鬼机灵,不是个好管教的。在镇上生活不易,他要养家糊口,为了多挣一分钱,于是承诺道:“杨姑娘放心,老夫既然收了你的束脩,定会好好帮你管教你家小弟。”
阮夫子口头上应下了,杨初月把自己一早背来的新鲜时蔬拿了过来,说:“这是我家种的一些小菜,小小敬意还望夫子笑纳。另外,还有一两银子,请夫子收下。”杨初月恭敬的递上银子,阮夫子笑着接过,一两银子也不少,在镇上能买好些东西。
随后杨宝弟的学籍以及入学一事,杨初月在一天内做完,只等着明天杨宝弟到学堂上学。杨宝弟没去过学堂,第一次去觉得非常新鲜。
杨初月扯了几尺灰蓝布,给他做了一个双肩背包,他的书本和笔墨之类的都放了进去。这样的背包比学堂里那些富家公子的挎包更好看新鲜,三天后,杨宝弟背着新背包在学堂里转了几圈,让那些富家公子羡慕不已,也吵着要一个杨宝弟那样好看的背包。
杨初月做的新背包在这一世还是第一次出现,好几户富贵人家都在打听杨宝弟那书包是怎么做的。杨初月得了消息,做了几个一模一样的双肩背包,送到学堂里发给杨宝弟的同学。杨初月做这事并非是因为好心,杨宝弟人顽皮,在镇上没什么根基,她这么做不过是为了帮杨宝弟在学堂里搞好人际关系。
杨宝弟很不理解,看到同学们都背了和他一样的书包很不高兴。杨宝弟在私塾里,也是个坐不住的。
阮夫子有真才实学,但对上杨宝弟,难免有些对牛谈琴。杨宝弟一开始还能听阮夫子讲课,越到后来,听着听着就在课堂上打瞌睡。
杨初月识字,经常监督杨宝弟做功课,除了要负责把杨宝弟的性子扭回来之外,还得让杨宝弟在学问上有进步,但杨宝弟写的字就像鬼画符一样。杨初月说东,他偏往西,让他好好写字,他偏在纸上乱画。杨宝弟为了给五姐一个下马威,没少和杨初月对着干。杨初月气得不行,但教小孩子这事急不得,她只得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慢慢教杨宝弟。
杨宝弟性子顽劣,在杨家已经被杨老三夫妇惯坏了,从来都是他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到了五姐这里,要什么没什么,大部分还得看五姐的脸色,而且五姐比他爹娘凶多了,经常呵斥他,这样不许,那样不能做。偶尔犯了大错,五姐更是拿起棍子就打人。
杨宝弟一开始还反抗了数次,杨初月仗着自己年长他几岁,拿出活了两辈子的长着威势,应把杨宝弟驯服了一些。杨宝弟学乖了些,在杨初月面前从不做坏事,还学着特意讨好她。
杨初月为了了解杨宝弟在私塾内的学习情况,隔三差五的就往阮夫子家送一些新鲜时蔬,顺带了解杨宝弟在学堂内的情况。
阮夫子对杨宝弟这个学生也颇为头疼,他说杨宝弟确实聪明,但他的聪明从来不放在读书上,经常做一些鬼把戏捉弄同学,甚至还捉弄他。上次杨宝弟不知在哪里捉了一条半大的花蛇放到他的抽屉里,险些把他吓死。还有,杨宝弟自己不好好学习,还在课堂上拉着同学讲话起哄,弄得整个课堂乌烟瘴气。
阮夫子是个极有能耐的人,为了钱他所有的事都能忍。杨初月问起杨宝弟的事,阮夫子一股脑地把杨宝弟说有的“光荣”事迹都说了。他在半个时辰内细数了杨宝弟的诸多不是,是真被杨宝弟逼急了。
杨初月赔礼道歉,对着阮夫子说尽了好话,回到家里就把正在院子里玩陀螺的杨宝弟叫过来训话:“你是不是捉了一条蛇放到阮夫子的抽屉里吓他?长者为尊,况且阮夫子还是你的师傅,你怎么就不懂得尊重人,还弄出这些鬼把戏来下人?阮夫子一把年纪了,哪经得起你这般恐吓?”
杨宝弟站在那里,杨初月的棍子还没落到他身上,他就开始放声大哭,哀嚎着说:“我又不是故意的,都是阮夫子的错,私塾里面有那么多人,他不让别人起来背文章回答问题偏叫我,还罚我站墙角。那么多同学看着,多丢人啊。你们都晓得我不是读书的料,还让我去上学……”
杨初月恨铁不成钢,拿着棍子把桌子拍得哗哗响,吓得杨宝弟大气不敢出一声,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楚之茵扔了一颗地雷
某水既抖S又抖M扔了一颗地雷
某水既抖S又抖M扔了一颗地雷
某水既抖S又抖M扔了一颗地雷
某水既抖S又抖M扔了一颗地雷
某水既抖S又抖M扔了一颗地雷
某水既抖S又抖M扔了一颗地雷
小七扔了一颗火箭炮
荔箫扔了一颗手榴弹
第46章 京城来信了
杨初月气道:“你就不能争气些;把文章全部背出来,这样就不会被罚站了。男子汉大丈夫要有气概;有骨气才行;你这样小心眼斤斤计较,那是一个男人所为?”
杨宝弟双手抹泪;哭着不服地说:“我才七岁,还不是男人。”
杨初月气急;说:“身为男儿居然说出这种话来,果然是爹娘教出来的好儿子!你说你不是男人,只知道推卸责任,我看你能不能躲一辈子。我七岁的时候已经帮着家里做好多活计了;哪像你还有机会读书;整天不用做农活儿。现在日子好过些了,你还不懂得珍惜。你如果再淘气,小心我把你送回去整天干活儿!”
在邱宅内,他是个坐不住的,在邱宅内到没怎使坏。在镇上杨宝弟确实什么事都不用做,整天除了上私塾读书,被杨初月监督这背书练写字外,就是到镇上乱窜。杨宝弟害怕回到杨家过吃不好穿不好的日子,担心每天那么早就被叫起来做农活儿,立刻噤声不哭了,抢着回答说:“五姐,我晓得错了,你就不要生气了。我会听你的话,你不要送我回家好不好。”
杨初月看到杨宝弟服软了,说:“如果让我知道还有下次,看我不把你送回家去。这次的事不能那么算了,还得给你个教训,左手伸出来。”
杨初月脸色依旧严肃,杨宝弟偷偷的看了一眼他五姐的脸色,只觉得手板又得受罪了。小声的哀求说道:“五姐,你打轻点儿,痛……”
杨初月扬起棍子,训斥说:“你还知道痛,知道就不要顽皮捉弄人,给我乖乖的跟着夫子学知识。”
杨初月打了杨宝弟二十下,每一下都不留情,直打得杨宝弟涕泗横流,抱着左手喊疼。“不想挨打,就得乖乖听话。”杨初月见到杨宝弟哭,并没有心软,她现在彻底相信“棍子底下出孝子”这句俗语,对待杨宝弟这种调皮捣蛋的孩子,只是说教不顶用,还得动真格才行。
快过年的时候,私塾放了假,杨初月用作针线的钱买了十来斤上好的猪肉,在地里摘了一背篓萝卜和小白菜到阮夫子家赔罪。阮夫子见到杨宝弟,心里还是有些膈应,这个学生啊,实在是太顽皮了。他一向自诩耐心好,教学生有一套,但对杨宝弟这种不服管教的,他也没辙。但他收了杨初月的钱,就得管到底。
年底,杨初月领着杨宝弟回了杨家过年。杨初月几个月做绣活儿赚了些钱,加上邱夫人赏赐的钱,用来买了一背篓年货,叫上杨宝弟王大娘三人就往桐安村赶。
因为邱宅内冷清,杨初月让王大娘、连大婶和哑巴黄跟着一起到杨老三家吃团年饭。杨老三家空房子多,杨初月在这半年内用自己存的钱给家里添了些好东西,王大娘他们三个去了也住得下。
上次赶场的时候,杨初月说要回家过年,所以她还没到家的时候,柳四娘杨十九和杨兴年就来接她们了。杨十九长大了些,也变得漂亮了,不过就是爱使小性子爱攀比。杨兴年越年长,越来越稳重,他的模样不复往日的青涩,已经是个十分俊俏的少年。杨兴年现在十八岁,是家里的主心骨,杨老三现在完全相信他,柳四娘直夸这个干儿子没收错。
杨初月买了肉菜和新布回来,还到河里钓了两个两斤多大的鲤鱼,晚上正好用来做豆豉鱼。王大娘是厨子,到了杨老三家帮着柳四娘炒菜,柳四娘惊得不知如何是好,忙上前去抢炒菜的铲子:“大娘,还是我来吧,乡下灶房灰多,弄脏了你的衣裳就不好了。”
王大娘坚持要帮着做菜:“我这辈子都待在厨房,哪还怕什么灰?到你家来过年,我也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了一个人来,你不要嫌弃才是。”
柳四娘慌着说:“哪里哪里,你来我们家我高兴还来不及,在镇上多亏你照顾我家那两个娃儿。”王大娘坚持帮忙,大过年的也不好坏了她老人家的兴致,柳四娘只得同意坐在灶膛前帮着烧火。
晚上吃饭的时候,新木桌子上围了一桌人。桌上有鱼有肉,每道菜分量十足,一家人吃得甚欢。王大娘一辈子无儿无女,家里的亲戚几乎都没了,很少能过个闹热年不由得心里高兴。
杨老三和柳四娘见到杨宝弟规矩多了,心里欣慰了些。杨初月到底在大户人家学了些规矩,懂得管教娃儿,若是自己管这孩子,还不知道会养成什么样。吃过饭后,杨宝弟就抱着杨老三撒娇耍滑去了,顺带告状,说杨初月在邱宅内是怎样虐待他的。
听着杨宝弟细说杨初月打他的经过,杨老三虽然心痛,但为了儿子的将来,还是狠下心帮着杨初月训斥他:“大过年的哭啥子哭,还不闭嘴给我回屋待着!”
若是以前杨宝弟大哭,杨老三还会抱着他哄他,但现在杨老三非但不哄他,反而凶他。杨宝弟见到亲爹都偏心了,刚才他本来就是装哭,听到杨老三的话虽然难过,但好歹收起了眼泪坐到一边赌气去了。杨十九见到杨宝弟刚才哭得伤心,现在又一副落寞的样子,就坐下安慰他。
杨宝弟找到了倾诉的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诉苦,说尽了杨初月的坏话。杨十九则同仇敌忾的帮着杨宝弟一起说杨初月的坏话。
杨初月收拾了碗筷到井边打水洗碗,柳四娘陪着王大娘和连大婶说话。杨兴年照旧先对杨初月说了这几月来家里的情况,说了杨家那边的事。
杨初月默默的听着,大概就是杨老爹病好后,不敢到杨老三家来,担心杨初月回来找他还药钱。杨大一家子两个媳妇都生了闺女,还不见生儿子,王金镯为了抱孙子,急得把四周的庙宇都走遍了,拜遍了所有庙子的送子观音。
杨十三嫁到邹家后两年,生了一个儿子,现在她是邹家上下的宝贝。至于杨初七,杨老三一家找到了她换婚的地方,那地方就在后面大山的一条穷山沟里。
因为杨家现在的家境比从前好了些,刘家常到杨家来求帮忙,杨老三和柳四娘觉得对不起杨初七,经常拿着家里的东西救济刘家。刘家家穷得叮当响,上次送给他们的十两银子,那刘一郎把房子修好了,买了几亩田,那日子还是难过得很。
他们晓得了刘一郎当年娶不到妻子的原因是刘一郎既没本事,人又好吃懒做。杨初七嫁过去,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刘一郎没本事,又嫌弃杨初七长得难看经常打骂她。他们一家去看她的时候,杨初七一直抱着还在吃奶的小女儿哭。
杨初月心里苦笑,她这一世的大姐啊,就这么被耽搁了。杨老三家虽不是富贵人家,但凭着家里的条件,至少能嫁个邹家那样的好人家。想起杨初七,杨初月更恨杨大一家子。
“我看宝弟现在比从前好多了,都是你的功劳。”杨兴年说。
杨初月苦笑了几声,说:“宝弟太顽皮了,在镇上依旧顽性不改,把左邻右舍的闹得烦了,我几乎挨家挨户的上门道歉,把好话都说尽了,他们才忍下了宝弟。对宝弟,我该教育的教育了,该打的时候也打了,只希望他真的能懂事一些。”
杨兴年知道这些年都是杨老三把他惯坏了,有时候他说杨宝弟几句,杨宝弟就会变本加厉的告状,杨老三就会毫不留情的训斥他。杨兴年讽刺地说道:“爹要是知道你打了宝弟,还不知道心疼成什么样子。”
杨初月拿着丝瓜囊刷碗,往杨宝弟和杨老三那里看了一眼,只看到杨宝弟放声大哭,唇角一扬,说:“再心疼也得打,总比养残了好。我这次回来又带了一些书和笔墨回来,够你用上好一阵了。等我再想想办法,让你也进学堂。大哥是个有抱负的,不能在乡下埋没一辈子。”
杨初月无条件支持杨兴年读书,杨兴年信得过杨初月:“当年我在江陵的时候已经过了童生考试,那份学籍和证明我还留着,估计还能用上。”
“明年八月就是乡试了,这事得抓紧啊。”杨初月急道。
杨兴年也想快些进学堂,但照着家里的情形,不见得他能去:“我不着急,什么时候进学堂都一样。”
杨初月知道说服杨老三他们不容易,只能徐徐图之:“大哥你先准备着吧,我一定有办法让你在立夏之前进学堂。”
大年初一,吃过汤圆,拜过杨家祖先后在杨家住了三天。私塾得到年后才开始授课,杨宝弟可继续在乡下待几天。杨初月留下杨宝弟,陪着王大娘她们回邱宅了。
正月十四那日,杨初月正和王大娘三人在地里劳作,王大娘的左眼皮一直突突地跳:“左眼跳财,今天该不会有什么喜事吧。”
连大婶笑着说:“该不会在地里挖出金子来吧。”
杨初月正在拔草:“夫人她们回京半年多了,该不会是京城有好消息送来吧。”
王大娘想到京城夫人:“你要真说对了就好了。”邱夫人是她伺候着长大的,当年邱夫人喜欢吃她做的饭菜和点心,邱夫人出嫁前求到宴老夫人面前,让她跟着一起到忠毅侯府去。说起和邱夫人的主仆情分,她不比韩启家的差。
果真在正午吃饭时收到邱家从京城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