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鱼跃龙门(重生)-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说李鸿过闻讯就来看望自己,一点儿都没有耽误,方宝英心中很高兴,她也没有和李鸿过使小性子,说什么“你那么俊,人人都说我配不上你,你去找别人吧!”的那些酸话,只是抬眼看着李鸿过,耐心地听着他的解释。

有些话,她不问,李鸿过也会说的。

李鸿过自然不负她的期望,和她说好多“红颜枯骨”“绣花枕头”之类的种种典故,总之最后一定要告诉方宝英——在我心中你最珍贵!让她不要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并且,他甚至向方宝英承诺了:“宝英,你放心,我不但不会悔婚另娶,更加不会纳妾来让你心烦,我不会让那些后宅的糟心事儿让你烦心,会让你一直是那个快乐的,钟灵蕴秀的方宝英。”

方宝英心中感动莫名,但是却有些不敢相信,只是说道:“鸿哥儿,我信你,等着你用一辈子给我证明。”

李鸿过笑着拉住方宝英的手,知道她心中还是有些不信,于是继续耐心地对她解释道:“宝英,你真的不用担心,自古嫡庶不分就是乱家的根源,我们大秦朝为什么能繁荣昌盛这么数百年?很少有储位之争?就是因为□□定了嫡庶,且历任皇帝们都执行得很好。再纵观其余人家中,远的不说,就说我姐夫家中,不也是明争暗斗的吗?我不喜欢那种家,总觉得家不像家,亲人不像亲人的,我就喜欢我家和你家里的这种气氛,这样才是真正心贴心的一家人,所以你永远不用担心我会做出破坏这种幸福的事情,好吗?”

方宝英脸红红的轻轻点头。以为李鸿过只是想得深远,完全不知道李鸿过在黄粱梦中的那一世里面已经深受其哭了,完全有切肤之痛!

李鸿过吁了一口气,对她说一些正事:“宝英,我还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天我的去向出来了,将会进入翰林院做编修,正月十六的时候就会去那里报到。”

“翰林院!那可真是个好地方!”方宝英听到这个好消息以后眼睛亮晶晶的,她欣喜地说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进了翰林院磨练几年,你的起点就会比别人高,在官场上也是个难得的晋身之资!”

李鸿过笑着点了点头,与方宝英交谈就有这个好处,你和她说什么她都懂,知道这个东西有多难得,知道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他再开口说道:“赵庆泽也被分配入翰林院做编修了,只是我姐夫的名次有些低,去向还没有最后定下来,不过应该是会派个外放的差事了。学正大人这几天正带着他四处走关系呢,想让他谋一个好一点儿的地方。”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49章 再起波澜

第四十九章再起波澜

待从方家回来之后,李鸿过才想起来还没有告诉过母亲和姐姐们自己的去向,于是便匆匆找到了李蔡氏和李妍,与她们交谈一番。

待听闻自己的儿子成了翰林院的编修之后,李蔡氏问道:“这是几品的官儿?其他人都是怎么样的呢?”李妍也是跳出来好奇地问道:“鸿哥儿,翰林院是个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啊?”

李鸿过耐心地给她们解释道:“翰林院的编修是正七品官,就和我们永平县的县令一样大。这次科考中状元韩庆元入了翰林院做修撰,是从六品的官员,榜眼杨凌先和我一样都是正七品的编修。其余的进士中选了5人作为庶吉士,也能进入翰林院里面工作,但是还不属于翰林院的正式人员,要留待三年后通过考试才能留馆,赵庆泽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人就都外放为各个县的县令了,都是正七品的官,姐夫就属于这一类人,学正大人最近正在帮他走关系,希望他能分到一个比较好的县,到时候大姐姐肯定也要和他一起去赴任的。”

还未等李鸿过继续解释翰林院是做什么的,李蔡氏和李妍已经激动起来了,李妍跳起来高兴地说道:“鸿哥儿!你可是长大出息了!居然和县太爷一样都是七品官啦!而且还比他们厉害,能留在京城呢!哎呀,大姐姐要出远门了,怎么办呢?”

李蔡氏也是急得团团转,说道:“什么时候去赴任啊?什么时候能知道徽姐儿他们两口子去哪儿啊?大秦版图这么大,要是他们去天边的小县城可怎么办呢?我听说有的县城民风可彪悍了,还有土匪呢!”

李妍扑哧一笑,说道:“娘!您都忘了,有军队保护我们呢!哪儿来的土匪?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剿灭光了!再说了,我们就是遥远的天边那种小县城里来的,你觉得永平县差吗?我可是觉得比京城好多了呢!您要担心的是他们分到那种都是人精子的发达大县才对吧?说不得斗不过人家呢!”

李蔡氏想了想,觉得李妍说得也对,于是一时之间也分不清到底是希望李徽他们小两口到荒僻一点儿的小县城好还是到一个繁华一点儿的大县城好,她一个妇道人家,怎么知道这些官场里面的弯弯绕绕呢。

李鸿过劝慰他们道:“娘,二姐,你们都别着急。姐夫的父亲可是学正大人,他是世家出生,而且也有官场经验,自是知道如何为姐夫谋划的。再说了姐夫的大伯赵志远赵大人官职可不低,如今才刚四十出头,就已经是从二品了,很难得呢!他自然也会为自己的侄儿谋划一二的。”

这种时候就会体现出世家的好处来了,当新一届的子侄们考中进士的时候,世家这个体系就会吱呀吱呀地转动起来,为后辈子孙选择一条笔直的道路,为他们的仕途减少波折,不像他们这样的寒门士子,两眼一抹黑,求人都没有门道,不知道要去求谁,即便手里捧着很多金银珠宝都不一定送得出去!

听了李鸿过的话之后,李蔡氏和李妍稍稍放心了,各自睡下不提。

第二天,李鸿过惊讶地发现,他居然接到了当朝宰相沈宗青的帖子!前几天里沈宰相就已经宴请了状元和榜眼,连同一些他挑中的新科进士,据说当时宴会的规模很盛大,他也从中挑选了两个新进的进士收为弟子,其中一个就是榜眼杨凌先!只是却独独没有邀请自己。

近今天来李鸿过赴宴的时候,虽然别人也还是一样的热情,但是李鸿过已经敏锐地发现,他们对自己不再像之前刚刚考中之时那么看好了。刚考中的时候世家的人邀请自己和赵氏兄弟一起赴宴,明显是更重视自己的,可是自从沈宗青沈宰相的那个宴会以后,明显就是更加重视赵氏兄弟二人了。

李鸿过自然是知道自己的文章肯定惹恼了沈宗青,早就做好了与他产生冲突的心理准备,这张帖子倒是让他措手不及。不过既然是宰相大人邀请的,自然要去。

晚上,李鸿过照例带了一些不轻不重的礼物到了沈宰相的府第赴宴,让他惊讶的是,沈宰相竟然只邀请了他一个宾客!这倒是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吃饭的时候,沈宰相只是和他笑呵呵的谈些风花雪月的事情,李鸿过也与他相谈甚欢,不提其他,直至晚饭吃完之后移步书房谈话,他们才开始谈一些实质的东西。

沈宗青老神在在地坐在凳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的茶杯,轻轻吹了许久才用嘴尝了一口,随即便将茶杯放下,一言不发,顿时,整个书房里空旷静寂得可怕。

良久之后,他才抬起眼来看了李鸿过一眼,问道:“敏之,我观你甚有才华,欲收你为徒,你可愿意?”

李鸿过一愣,随即拱手作揖,推辞到:“多些沈大人器重,只是小可已经拜在许华舟许夫子门下,不敢背弃师门。”

沈宗青心中阴郁,双眼微眯,这个小子可完全不像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啊,怎么就是不上钩呢?

他心里没有存着什么好意,不然也不会在第一次赴宴的时候就将李鸿过排除在外了。在他眼里,李鸿过这种满脑子“歪理邪说”,出身又是寒门的士子,完全属于应该打压的对象,完全不想给他机会。可是近日里他忽然心生一计,如果能让李鸿过拜他为师,背弃师门的话,日后即便他那篇关于“师说”的文章再被皇帝翻出来用,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的确,他今日里把李鸿过请过来赴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突发奇想,竟然想要将今科三甲进士的考卷印制之后刊行天下!状元和榜眼的文章还算稳当,可是李鸿过的这篇文章如果刊行天下,那天下不就乱套了吗?他沈宗青可不愿意让这种事情发生!他也算是摸准了小皇帝的脉搏,觉得小皇帝想要启用此人了,所以想在皇帝动手之前将李鸿过先行笼络,也好断了皇帝的念想和臂膀,也不会再坚持着要将此文刊行天下了。

或许,是他这个宰相的分量还不够,亦或者,这小子不在乎那些虚名,想要点儿实际的好处?

想到此节,沈宗青于是继续说道:“敏之啊,你要知道,即便进了翰林院,成了翰林清贵,可是从事的工作不同,地位也是不同的。在翰林院里面,有的人可以帮助内阁和皇帝草拟诏书,学到治世良方,有的人可以成为御前侍讲,与皇帝亲近,可是有的人却只能一辈子编书修史,躲在屋子里,完全没有任何实权。你可知道,如果你肯拜我为师,我就可以给你一个选择职位的机会。敏之,你的前途可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你可要好好想清楚了!”

李鸿过闻言之后心中一震,知道沈宗青的这番话名为利诱,实为威逼!可是他却不是会因此而改变气节的人,还是坚决地推辞到:“学生既已拜师,自然是九死而不能改变初衷,否则与禽兽无异。至于日后能得到何等职位,自然有上官安排,晚生自当听从。”

沈宗青大怒,狠狠一拍桌子,怒斥到:“李鸿过!你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你以为进了翰林院就前途远大了?我沈宗青就奈何不了你呢么?别忘了,你的学籍之中可是有记载的,你为了些许小事就与一学子割袍断义,如此咄咄逼人之徒,你以为世家会接纳你吗?到时候我将这件事往外一公布,你立即就变成孤家寡人你信不信!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再与你结交你信不信!”

吼完之后,沈宗青慢慢喝了一口茶,给了李鸿过一个消化他刚刚的话语的机会,然后放下茶杯慢吞吞地说道:“不过嘛,只要你拜我为师,我就可以当做你以前的事情全都是年少轻狂,日后会好好教导你,比让你日后在官场上可以顺风顺水,你看如何?”

李鸿过闻言心中气愤不已,忍了又忍之后他还是出言道:“沈大人!当日我嫡亲的姐姐被那张子鸣气得投缳自尽,在你眼里只是些许小事?我与那张子鸣割袍断义问心无愧,放到何处理也是在我这边的!”

沈宗青闻言却是一阵冷笑,说道:“如若大家都知道了你曾与人割袍断义,自然会想探究原因,可是你大姐年前才刚刚嫁人,听说夫妻和睦,别人问你原因的时候,你是说出来还是捂着呢?”

李鸿过闻言一窒,理在他这边不错,可是在别人问他的时候他不能说啊!说了的话,岂不是在大姐姐的伤口上撒盐?大姐姐的名声岂不是毁了?那她这辈子的幸福不也毁了?自己怎么可能坐视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可是不说原因的话,各个世家就会觉得自己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人,是个异类,自己的前途也会障碍重重!

沈宗青盯着李鸿过面色变幻的脸,心中很得意——年轻人,想要和我斗,还嫩着呢!

他笑眯眯地捋了捋自己的胡子,问道:“怎么样?两难了吧?告诉你,这个世界上不是有理就能说得清的!想好了吗?你准备怎么决定?是拜我这个师傅,还是承受我的怒火,变成孤家寡人?”

李鸿过抬眼看着沈宗青那个戏谑的表情,知道这件事是无法善了了,即便他今天拜了沈宗青为师,也无法改变沈宗青要与自己作对的事实,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还为什么要向沈宗青妥协?他早已不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有着两辈子的经历,早看出来沈宗青和他之间的矛盾无解了。

于是,李鸿过依然坚定地说道:“沈大人,恕难从命!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自古至今,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人不要自己的父亲,反倒叫他人父亲的!”

沈宗青大怒,将茶杯摔在地上,说道:“滚!不识抬举的东西!日后再不许进我沈家大门!”

官场之中哪有什么秘密,第二天,李鸿过被沈宗青沈宰相从家中赶出来的消息就传得人尽皆知了,在沈宗青的推波助澜下,大家还知道了原因——沈大人不介意李鸿过年少轻狂,曾有与人割袍断义的“污点”,仍然原因收他为徒,悉心教导他,无奈李鸿过不识抬举,狂妄至极,不愿意拜沈大人为师!结果自然是遭到了沈大人的厌弃,被赶出来了!

赵庆泽和赵庆诚闻言立即就赶到了李家去寻找李鸿过,赵庆诚拉着他让他赶紧去向沈宗青道歉,焦急地说道:“鸿哥儿,要是得罪了沈大人,你这辈子就完了!再是进入了翰林院又有什么用?他们自会给你冷板凳做,白白让你荒废时光、无所作为!”

赵庆泽却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也不同意随意低头,他问道:“敏之,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不是冲动的人,而且割袍断义的这件事我也知道,错不在你,可是现在风向怎么变成这样了?是不是沈大人在针对你?”

李鸿过点了点头,对赵庆泽说道:“牧之兄,这件事我无法解释,也不能解释啊!不过,这对于我来说却也不是件坏事!”

赵庆诚握紧了拳头,说道:“鸿哥儿,不能让你带徽姐儿受过!此事你也是为了保全他,我去沈大人府门口跪下求他!我是徽姐儿的丈夫,此事应该是我来扛!”

赵庆泽和李鸿过一起拉住了他,赵庆泽说道:“诚哥儿,你老说我做事情没轻没重,怎么遇到今次的事情却看不透了呢?这件事你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是沈大人故意这么做的,你再去求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李鸿过也点了点头,说道:“姐夫,不是我替姐姐受过,而是姐姐因我受到了牵连,我想,肯定是沈大人不满我殿试时的那篇文章,想要拿我作伐子。”

赵庆诚惊讶地说道:“可是你的文章好可是陛下钦点的,沈大人他……”剩下的话赵庆诚没有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

李鸿过和赵庆泽都点了点头。

李鸿过说道:“往好处想,沈大人这边厌弃了我,另一边就会更加信重我,与我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呢。”

可是赵庆泽却没有他这么乐观,说道:“他们两个是神仙打架,我们这种池鱼也未必会入了他们的法眼,难说他们会不会愿意伸手保全我们,要是无端端被做了炮灰就不好了。”

李鸿过苦笑道:“可是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呢?”

是啊,事已至此,他们也改变不了什么了,赵庆泽和赵庆诚都叹气着离开了,三人心中因为科考中举的兴奋都已消散殆尽,心中均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50章 元宵花灯

第五十章元宵花灯

当然,官场的事情虽然可能会传到后宅,但是不会传到李蔡氏和李妍的耳朵里面,她们二人并不知道李鸿过遇到的危机,在她们眼里,李鸿过依然还是那个前途无量的探花郎。

于是她们两个幸福地着人去探听钱明福儿子的情况,以及物色各种出身稍低但是人品比较好的年轻俊才们,准备让李妍找个规矩没有那么紧的婆家。

在她们忙着四处相看人选的时候,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有点儿像大秦的情人节,这一天里,未婚男女是可以约了出门来一起赏花灯的,像李鸿过这样定了亲的男子,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和方宝英一起结伴看花灯。

而李妍则跟着李徽和赵庆诚一起出门,李徽这个做姐姐的一边把爱玩闹的李妍支走,给自己的弟弟和未来弟妹创造一个单独相处的机会,一面也让赵庆诚带了些自己的未婚同窗、朋友等等一起出来,希望能给李妍找到个能看对眼的年轻人。因为李妍是主角,所以她们物色的钱明福的儿子钱戴承自然也是位列宾客其中的。

虽然李妍有点儿想低嫁,可是也要找个能看得上眼的不是?能让她在婚前就相看相看男方也好,也免得她婚后不乐意。至于别人能不能看上李妍,李徽倒是不怎么担心,李妍的短板大部分都在家世上面,光从长相上看,李妍还是国色天香的,鲜少会有少年们不喜欢她这样的。不过婆婆们就未必会喜欢了。

与李徽等人分开之后,李鸿过拉着方宝英的手拿着莲花灯走到了小河边准备放河灯许愿,看着河里满满的莲花灯,李鸿过笑道:“这么多愿望,也不知道老天爷顾不顾得过来?”

方宝英打了他一下,嗔笑道:“鸿哥儿,你可不能乱说,愿望当然能实现了,不然我们来放灯干什么?”

说完之后她蹲在河边双手合十好好地许了一个愿望,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莲花灯放到河中飘远了。

看着承载着方宝英愿望的莲花灯渐渐飘远,李鸿过凑到她耳边笑着问道:“宝英,你许了个什么愿?”

方宝英脸色一红,扭过头去不看他,说道:“为什么要告诉你啊?”

李鸿过低低地笑了,说道:“宝英,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许的愿肯定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方宝英转过头去看着他,辩驳道:“这才不是我的愿望呢!我一定要比卓文君幸福很多,你只知道这句诗听起来似乎挺幸福的,其实是不是根本没有想过,卓文君写这首《白头吟》的初衷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她已经伤心失望到了极致,最后‘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虽然司马相如后来没有纳妾,貌似回心转意了,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两个人之间不完美了,有了裂痕,不是我期盼的那种感情了。鸿哥儿,你明白么?”

一语说完,方宝英才惊讶地发现李鸿过脸上满是泪痕,方宝英惊顿时慌了,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李鸿过以前从来未在他眼前掉过一滴泪啊!她连忙问道:“鸿哥儿,你这是怎么了?”

单纯的方宝英不知道李鸿过心中已然掀起了惊涛骇浪:在他黄粱梦中那一世里面,方宝英临死之前给他留的两句话就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他本以为这是方宝英还念着他们两人的过往深情,希望两人能重新有个美好的结局,却不知道方宝英说出这两句话是自比卓文君“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原来宝英已经放弃他了,那个时候宝英的心中是想着“与君长诀”,不但要离开他,还要与他长诀!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不小心就被虐心了怎么办?

李鸿过顾不得擦去自己脸上的泪水,狠狠将方宝英揽入自己的怀中抱住,将脸埋在她的肩膀上,静静地浸湿了方宝英肩头的衣裳。

方宝英虽然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事,但是却也知道李鸿过此刻心中不好受,于是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轻轻的用手抚着他的背。

良久之后,方宝英才听见李鸿过头埋在她的肩膀上用闷闷的声音说出来:“宝英,你在我送给你那幅画上面提了什么字?”

方宝英一顿,不明白李鸿过为什么要问这个,却还是坚定地说了出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鸿过心中黯然,原来这才是宝英的愿望,他说道:“宝英,我今天知道你的愿望了,我也希望我们两个能做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宝英,宝英,我们这辈子要好好的!”

方宝英扑哧一笑,说道:“这是什么为难的事?难道我们现在不是好好的吗?你都已经说过了要一辈子对我好,难道我还能跑了不成?难不成,你竟是为这个哭的?”

李鸿过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地再次抱紧了宝英,心中暗叹到:宝英,你是天下间最最灵秀的女孩儿,如果我对你不好,你的心就会跑了,然而这辈子,我再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灯会过后,李鸿过和赵庆泽就到翰林院里报到上班去了,而赵庆泽的去向也明了了,是远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桃园县,不算特别繁华,但是绝不落后,且那里民风淳朴,学风鼎盛,是个好去处。只是去外县赴任毕竟不像李鸿过他们去翰林院报到这么简单,需要时间准备,上官让他三个月之内到州府报到即可。

在李鸿过和赵庆泽相约一起去翰林院报到之后,翰林院钟林梅钟大学士就给他们新分去翰林院的八名新科进士分派了部门,其中韩庆元和杨凌先二人分配到制诰处,专门替内阁和皇上草拟文书,算是半个身子进入了朝廷内部了。

赵庆泽等三名大世家出身的庶吉士均成为了皇上的讲学之人,负责听候着皇上的差遣,和皇上讨论一些问题,或者偶尔会有机会给皇上讲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总之,是能得见天颜的人,去处也算是很好的了,一般家世不显的进士根本得不到这样的机会。

还有两名庶吉士被分配了外任,负责跟着上官前往各郡稽查各郡的科考事宜,有些类似钦差大臣出巡,不过钦差大臣是体察明情反冤案的,他们则是反科考舞弊的,总之也是身上带着天子之剑,无论去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被人高看一眼,也是个好去处。

只有李鸿过一个人被孤零零的分配到了治史处,与一群老学究们一起与浩如烟海的史籍经卷为伴,相当于被发配到了“冷灶”上。

不过李鸿过对此并不着恼,甚至为自己能更好地在这个地方进学,好好研究学问而开心。一个人的学问深度决定了他能在朝堂上站的高度,自古以来能执掌内阁的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胸有沟壑?

职场经验他在黄粱梦中的前世之内就有不少,没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揣摩上意、明哲保身么?可是一旦分配进了务实的部门,便再也无法好好地学习了,与他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他总感觉自己的学问还太浅、年纪也太小,此次科举之中虽然能夺得探花,迈入三甲之列,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摸准了皇帝的意思,侥幸而已。论真才实学,他自觉还有些不如,说不定还没有考中第六名的赵庆泽学识深厚呢。

所以,即便被沈宗青排挤到了这样一个看似是“冷衙门”的地方,他也心中庆幸,决定耐着性子、沉住气,好好地向各位前辈们请教,将自己的学问在几年之内补扎实了。

在他们八人新进翰林院的这天,皇上和沈宗青沈丞相都到翰林院来看望了他们,听到他们八人的分配之后,皇上和丞相也并无什么不满的言语的表示。

沈宗青笑呵呵地说道:“钟大人不愧是老成持重,这样的分配极为合理,小探花郎也能好好地做做学问。老夫观你乃是不世之才,等着看你一飞冲天的那一天那!”

皇帝看着沈宗青一笑,说道:“想不到沈丞相和钟大人这么看好探花郎?好,那探花郎就好好做学问,一年之后,朕再来考校你的学问如何!”

沈丞相和皇上走了之后,大家都有点儿摸不清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李鸿过了。按道理说,他被分配到了那样的“冷衙门”之中去,明显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也无需交好,日后甚至不会有什么前途。

可是,难保这不是皇上、沈大人和钟大人对他的栽培啊!怎么能知道他们不是为了磨磨探花郎的性子,才专门给他安排的这么一个清闲的差事呢?皇上都说了一年之后要考校他的,也就是说他在皇上心里是挂了号的,难保日后不会飞黄腾达啊!

于是,他们便也不敢因为李鸿过现在的冷遇而太过明显地作践他,只是却也不太亲近。唯有赵庆泽因为以前就与他相熟,所以也日日去治史处寻他,和他一起做学问,几日下来,他们两个为人谦逊又一心向学的新科进士倒是得到了不少老翰林们的赏识,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

同时,李鸿过也继续向自己的师傅许华舟请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自己的这个师傅虽然未入翰林院,可是学识丰富,比起那些老翰林们也不遑多让,倒是让李鸿过更加敬佩起了自己的师傅来。

当李鸿过在翰林院里面上了十多日班以后,就到了赵庆诚和李徽离京赴任的日子了。而李妍和钱明福也互相看对了眼,两家初步达成了结亲的意向,准备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就正式下聘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第51章 渡口送别

第五十一章渡口送别

李徽的生日正好就在正月里,李鸿过的生日和她也相距不远,待李徽过了18岁的生日,李鸿过过了16岁的生日后,李徽他们小两口才正式出行。

送别的时候,李家众人、赵家众人连同方家的人都一股脑到了城外京南大运河渡口。

取名为“京南大运河”一是因为大运河的起始点位于北京南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刚开始筹建这个大运河的时候,它的终点是南边最富庶的江南郡。

这个大运河也是太祖在位的时候就规划修造的,非常的宏伟壮观,河道宽度竟有十余米,可以容纳十余艘小船来往并行,甚至因为河道较深,中等的船只也可入河航行。它现在是整个大秦的南北交通要道,非常的方便快捷,而且运费便宜,耗时比陆路要短,还比陆路要舒适许多。从这里甚至可以不用中转,雇船后一直可以行至桃园县所在的鸣鹤州州府,再坐一天的马车就能到,不用受很多罪。因此,从京城往江南郡等南方的郡去的时候,大多都会选择坐船从大运河走。

但是在太祖刚刚修造这个大运河的时候,需要使用的民力太多,太祖又不愿意暴政强迫民众修建,所以一直到他驾崩的时候都没有修完,一直修了三任皇帝,历经百年才正式完工。不过大运河一开始运转,整个大秦的人们便都看到了他的好处,在纷纷赞叹太祖有远见、高瞻远瞩的同时,也增加了修运河的热情。

后来,根本不用皇帝自己推行,各个江南的州府们以及南方的各个郡主动要求在自己辖区内修建与京杭大运河连接的内陆运河,将京杭大运河生生地继续再往南延伸了好远。

到了大秦建国已经三百九十年的现在,大运河已经一直从京城修到了最南边靠海的南海郡。所以,京城里的人从京杭大运河坐船顺流而下就能换乘海船到南洋了。而且那并不是大秦人民外出唯一的一个去处,如果想要去东洋的话还不用这么麻烦,可以直接选择塘津郡那边的出海口,从京城到塘津郡只用走一天的陆路就可以了。

也曾有官员建议在京城和塘津郡之间修建一条运河,以使京城这边连通海运,出海更加的便利。可是历任皇帝都没有人同意过这个意见的,因为这样做对于一个首都来说太不安全了。

如果练成一片,遇到厉害的外敌,岂不是可以直接从大海将船开到京城来,危及皇帝的安全么?在京城和塘津郡之间有一个不通运河的军/事缓冲地带也是好的。

书归正传,继续聊送别的事情。李妍泪汪汪地拉住李妍的手,对她说道:“妍姐儿,你姐夫这一届县令要当五年呢,我们这一去得等到腊月里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