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维多利亚的秘密-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摄影作品,举办一个科学展。

    虽然华莱士是进化论的第一个发现者,可是唐宁对进化论进行的补充更令人胆颤心惊,直接表达了生物遗传的互补双链大分子的猜想,更是把多种生物的进化树画了出来,而且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人类的进化路径,彻底否定了神创论。

    对于各个岛屿和大陆生物的不同,唐宁建议华莱士:“你把世界地图上各个大陆剪下来,看看会发现什么。”

    华莱士遵照唐宁的指示,剪下了世界地图,经过多日的观察和苦思,终于一拍大腿:哎玛,看来在远古时代,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于是,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也诞生了。

    《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发表,达尔文看到了,脸色发白,肠子都悔青了。他早就在写进化论的书,他的朋友(包括地质学家c。赖尔)知道他正在写这样的书,有几位读过他写的初稿的人,劝他赶快写好,免得被人抢先。达尔文却不愿意匆匆赶完,于是真的被人抢先了。

    达尔文是个特别怕老婆的人,因为他是个绅士,特别温和的人,看到老婆生气他就会很自责,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惹老婆生气。而他老婆埃玛是个虔诚的教徒,试想埃玛要是发现老公要杀死上帝会是什么心情?这也是他不敢轻易出书的原因之一,恐怕这才是真实原因……

    这下好了,完全没有问题,教徒们所有的怒火都集中在了华莱士和唐宁身上,达尔文最多只能敲敲边鼓。华莱士本来就不出名,这下一举成名,但最吸引火力的还是新晋的剑桥伯爵,唐宁本来就名满天下,他赞助华莱士东印度群岛之行不说,他还直接点明了人类的进化路线,比华莱士更过份。

    火力都让别人吸引力了,本应高兴才对,为何我这么惆怅?达尔文茶不思饭不想,彻夜难眠。听闻华莱士回到了伦敦举办科学展,更是愁眉不展。达尔文的朋友鼓励他去一起参展。这场盛事再错过,恐怕达尔文真的只能敲一辈子边鼓了,他满怀忐忑地去拜访住在思陀园唐宁家里的华莱士,表达了自己参展的愿望,还把自己写了多年的书稿拿去。

    达尔文和华莱士原本有一点交往,达尔文更是华莱士尊敬的地质学家,华莱士看了达尔文的书稿,当天就给唐宁发电报:“老大,好像有人比我们更早发现进化理论……”

    唐宁回电:“谁呀?查尔斯?达尔文?”

    华莱士:“哇,您真神了,就是他。我看过他写了好多年的书,列举的证据比咱们的还充分,这个,我想邀请他参加进化理论科学展,您看……”

    唐宁:“我听过好像他是在写这种书,这是好事,让你的理论更充分,这些事你看着办吧,我又不是职业科学家,只是很乐意看到一种有趣的真相被发现。是你发现的也好,是达尔文发现的都好,你们都对生命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为你们感到骄傲,等我回到伦敦请你们一起大吃一顿。”

    其实华莱士怀疑早在自己之前唐宁就已经想到了进化理论,因为唐宁启发自己的方式相当明显,可是唐宁却把这个伟大的发现的机会让给了自己,使华莱士很感动,使本来就很绅士很尊敬达尔文老师的华莱士更谦逊,决定在科学展上澄清一件事,把达尔文的名字放在自己之前,称是达尔文先生第一个发现了进化原理。

    达尔文不用再敲边鼓了,不过,您知道,他这回要忍受老婆大人的折磨了。

    达尔文自然也无法面对这么绅士的两个家伙,他提议,三人一起把《物种起源》这本书写完。第一作者是达尔文,第二作者华莱士,第三作者唐宁。唐宁补充的是双链复制机制的猜想,人类进化的猜想和证据,主要是古猿化石中头骨里看出来的脑容量的变化,证明从古猿到人猿,脑容量越来越大,越来越聪明。还有一个是唐宁启发华莱士想出来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这个启发更明显,华莱士直接把它归功于唐宁第一个想到的。

    达尔文的展品最主要的是“达尔文雀”。他在太平洋距厄瓜多尔约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加拉帕戈斯是西班牙语“海龟”的意思)有一个重要发现,船在那里停留了5个星期。最引起达尔文注意的是岛上的许多种雀,后人称达尔文雀。这些雀至少可以分为14种,它们的差异主要是体形大小及嘴巴形状不同。这些种类的雀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的,但看上去却和南美洲大陆上的雀很相近。

    该怎样来解释这些雀所具有的特殊性质?这些雀又为何与一般的雀类不同?它们又怎么会分为彼此不同的十多种?达尔文认为最合理的假说是,岛上的雀是从大陆型雀繁衍而来,在岛上被长期隔离而分化,而分化又是因取食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有3种仍然保留大陆型雀的习性——吃种子,但是各吃不同的种子,刚好是大、中、小三种大小的种子,两种吃仙人掌,其他多数吃昆虫。

    雀的食性及身体上的特征为何会改变呢?这个问题使达尔文好几年都困惑不解。1838年,他读了马尔萨斯40年前的一本书后,才渐渐地对这个答案浮现出一线曙光,那本书是《人口论》。马尔萨斯主张,人口的增加最后必然超过食物所能供给的程度,因此最终将通过饥饿、疾病或战争等使人口减少。“生存竞争”就是在这本书中看到的。

    想到他观察的雀,达尔文恍然大悟,原来食物竞争扮演了重要的机制,越有效地争取到食物,就越有利于生存。起初加拉帕戈斯岛上的雀类不断繁殖,种子渐渐不够吃了,于是引起竞争,只有比较强壮的雀,或者特别善于取得种子的雀,或者改吃别的食物的雀才能存活下来。某只雀碰巧具有稍稍不同的特征,能够吃较硬或较大的种子,甚至吃昆虫,那它就得到新的食物来源了;同样某个雀也许嘴细长些,可以够到别的雀吃不到的食物;或者嘴特别大,能吃别的雀没办法吃的食物,这些雀类就会存活得多些,子代也生得多些,但是它们就变得与原型的雀不尽相同了。每一种适应型都会找到一个新的、空的“生态龛”。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原来没有雀类,很多生态龛是空的,没有竞争者阻挠,因此很容易占有。南美洲大陆上所有的生态完已全被占满,这种原型雀仅能自顾自,不能繁衍更多的新种。

    每代动物都是由与一般有所不同的个体组成的,其中也许有的体形大些,有的某个器官稍有变形,有的能干些,有的笨拙些。这些差异可能很微小,但是只要稍微能较适应环境,则生命就会长一点,子代也多一些。长久累积下来,差异就和原来的种越来越大,甚至不能再相互交配,这时新种就形成了。

    1853年11月1日,科学界迎来了一场盛宴,众多的科学家和爱好者从世界各地赶来伦敦北威克公园,观摩一场号称能杀死上帝的科学展。

    能不能杀死上帝?当你亲眼看到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生物标本和化石的时候,你自己决定吧。总而言之,展览的火爆程度与万国工业博览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大土豪的赞助,这次展览收集了来自很多博物馆的物件,规模也相当庞大。

    教会的高级领袖把唐宁、达尔文和华莱士称为“魔鬼三使徒”,劝告大英帝国的臣民不要去看科学展,以免被魔鬼诱导,可惜劝告的效果不大,教徒们说“我们很虔诚,不会被诱惑,看看还不行吗?票价这么便宜……”

    票价是便宜,而且唐宁宣称,等以后这事件不热门了,还会免费,所以,舍不得票钱的观众可以等以后再来,现在人多,不得不采取些手段。
第60章 进化
    李比希和维勒这两个直觉感到无机物和有机物没有绝对界限的大科学家此时简直激动得要手舞足蹈一番,他们终于听到了一种相当有趣的假想,这种假想简直是完全推翻了生命神创论,尽管唐宁说的是“上帝只创造基本物理规则”,可是聪明的科学家都心领神会,这特么就是把世俗的上帝完全否定了,连生命也是自然演进形成的,圣经全成了狗屁,一文不值,只是不明说而已。

    不错,这个从无机到有机的过程只是“假想”而已,科学家们都是有怀疑精神的,他们也知道这种号称“几十亿”年前发生的事根本没法去实证,但仍然有科学家向唐宁索要证据。

    唐宁继续布道:“证据嘛,当然是有的,刚刚说的太原始的生命是没有证据留下来,因为它们死亡之后就被别的生物吃了,香消玉殒。直到有一天,骨骼进化出来了。这也是一个进化大事件。最初的骨骼形成了脊索动物,只有一条骨头贯穿头尾,有了坚实的脊索,会使鱼类运动速度非常快,这是一种很强大的生存优势。而这种生物的存在是有证据的,昨天我还去了慕尼黑博物馆,那里有脊索动物的化石。

    生存竞争使脊索越来越发达,导致了完善的脊椎动物的产生,这类化石就更多了。动物原本只能生活在海洋中,但有一些岸边的动物受到潮汐的影响,经常会碰被潮水留在岸上的事情,结果就是有的动物对无水环境越来越耐受,进而进化出了两栖动物,然后有一些两栖动物走进了广袤的陆地,成为纯陆地动物,它们当中有昆虫、有爬行动物,这些动物摆脱了水的束缚,各展其能,昆虫率先进化出了翅膀,使它们的身影迅速遍布全球。爬行动物也不闲着,它们原先是冷血动物,太冷的地方适应不了,但后来分化出了恒温的后代,也能够进入广袤的大陆深处。有些爬行动物站了起来,为了获得足够的力量,体形越变越大,结果就是诞生了恐龙。而有一种小恐龙成了鸟类的祖先,这个是有化石证据的,在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着这种叫始祖鸟的化石。始祖鸟长着骨质的尾巴,这显示它的飞行本领还不强,而它的爪子是三趾长爪,与恐龙极为相似,它是恐龙和鸟类的过渡类型。”

    唐宁的讲演又告一段落,这个时候大家已经饥饿得不行,纷纷开始进食,一边吃一边继续嘀咕和交流,茜茜女公爵终于不独食了……

    上帝的简单规则居然就能演化出如此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伯爵府晚宴的一场好戏石破天惊,把整个德意志至整个世界的科学界震撼得无以复加。唐宁原本是大发明家,在工程领域无可争议的大神,而从今往后,他是科学界的大神,证明进化论的证据只会越来越多,他的神力也越来越强大。

    维勒忽然老泪纵横地说:“可惜我老师不在了,他要是听到伯爵大人这番精彩的回答,就不会得意洋洋地到处显摆他那‘你给我造一个小朋友出来’的言论了。”

    终于,李比希想到一个很……很那啥的问题,弱弱地问了一句:“人类也是进化出来的,对吧?”

    此言一出,万籁俱寂,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刀叉。

    唐宁却漫不经心地回答:“万事万物皆有制衡,如果你耐酸,那你不一定耐碱,如果你耐碱,不一定耐酸,如果你既耐酸又耐碱,说不定你的结构复杂,生长速度慢,在生存竞争中也不一定占了绝对的优势。动物中有些很聪明,有些很笨,可是笨有笨的好处,比较昆虫,蚂蚁什么的,完全没什么脑子,按照本能生存,却也能快速繁殖,甚至进化出社会分工。从表面上来看,越聪明的动物应该越有生存优势,可是聪明有聪明的坏处,比如,他们的大脑结构很复杂。哺乳动物很聪明很活泛,跑来跑去,到处探险,像老鼠啊、猴子啊,都是聪明的哺乳动物。

    聪明的动物需要更长的幼年期,以发育它们的大脑,所以不能像卵生动物一样,把蛋生出来就丢一边任其自生自灭,甚至不能像鸟类一样一生生一窝,因为那样营养不够,漫长的幼年期使哺乳动物需要父母带孩子,越大型的哺乳动物越是这样。猴子是相当聪明的,他们需要带孩子很长的时候,而我们人类更这样,幼儿很长时间都不能生活自理,因为所有的资源都用来发育我们强大的大脑。

    猴子为什么聪明?因为爬树这种技能对大脑容量要求比较高,走路和奔跑相对来说容易,可是要在树上高来高去,这个对智力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它不仅要求你会爬树,还要求你会判断树枝的大小、结实程度,两根树枝间的距离是不是能够逾越,所以,猴子聪明,必须聪明,不聪明的都摔死了……

    哺乳动物的智力是动物界的翘楚,而猴子、猩猩等猿类的智力又是哺乳动物中的翘楚。

    猿类进化出了灵巧的双手,这又是一个大事件。这双灵巧的手不仅能用来爬树和掏鸟窝,还能用来制造工具。起先,猿类可能使用捡起地上的石头来扔豹子、狼、老虎等猛兽,起到防御的作用,虽然不能砸死猛兽,可是也能起到骚扰作用,所以这些猛兽也不能轻易进犯猿类的领地。被石头打瞎了眼睛可不是弄着玩儿的。

    有些猛兽是会爬树的,比如豹子,这种动物可不止会爬这么简单,它的速度还相当地快,猿类稍不小心就会惨遭毒手,直到有一天,一只特别聪明的猿折断了一枝树枝,当成长矛来抵挡豹子,这个武器可不简单,豹子一不小心就得被猿戳死。当一群猿拿起棍子的时候,前来进犯的大型掠食动物就望而生畏了。猿类终于凭借自己灵巧的双手为自己赢得了媲美猛兽的军事实力。而这远没有结束,因为猿类的手不仅灵巧,大脑还特别发达,他们不仅能防御,还能攻击,当食物匮乏的年代来临,原本懦弱的猿类豁出去了,主动使用长矛进攻大型动物,甚至猛兽。很快,聪明的猿类就发现大家一起战斗会更容易成功,于是,围猎这种活动诞生了。

    长矛,围猎,猿类的团结和聪明才智最终使它们成了最顶级的掠食者!在围猎过程中,猿类产生了互相配合的语言,这种语言越来越复杂,猿猎人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战斗力越来越强,连凶猛的老虎、狮子都不在话下,只要长矛够坚硬,它们甚至能把成年大象干倒,这是狮群都做不到的事情。

    成为掠食者对于猿类的进一步进化有重要意义,因为素食为主的话,能量是不够的,猿类必须不断地进食,树叶、果子、花朵、野菜,一切能摘到的素食,它们都没什么闲功夫,整天就知道吃吃吃。而成为肉食者之后,能量大幅改善,使猿类有大量的闲功夫,终于有了时间玩耍,打磨更精巧的工具,四处探险,寻找新的领地,说不定晚上还仰望星空,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朋友们,在我看来,这就是第一个人的诞生,会思考人生的猿,就是我们的祖先!”

    伯爵府的大宴会厅里响起来热烈的掌声,所有听之信之的科学家们为自己能躬逢盛事而庆幸而激动,仿佛他们见证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人类的诞生。这里没有神迹,却更胜神迹,这个假想是那样的井井有条,攫取了以理性思考为本职的科学家们的心神。

    如痴如醉的科学家们觥筹交错,开始浮一大白,有些科学家甚至喝了两杯之后唱起歌来,有一位科学家竟唱起了挽歌,然后唱着唱着,哇哇大哭,好些个科学家都跟着哭了。

    茜茜莫名其妙,弱弱地问唐宁:“他们为什么哭了?”

    唐宁:“因为,我杀死了上帝。”
第59章 无机之谈
    今天来的科学家里有一位是第一次见面,李比希的好朋友,著名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发明人造尿素那位大神。蛋白质是生物的主要构成成份,而尿素是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由肝产生,称“尿素循环”,它是重要的氮肥,由于固氮的困难,尿素对植物相当重要。这是“有机肥”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来远在500公里之外的哥廷根大学任教,恰逢盛事,逮到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公费跑来慕尼黑大学,成了剑桥伯爵府今天的意外贵宾。

    人造尿素的发明有什么意义?意义大着呢,这是科学家第一次挑战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界线,维勒的观点是无机物和有机物两者并不绝对,你瞅瞅,我不是把绝对属于有机物范畴的尿素给做出来了吗?我厉害吧?其它众多的科学家仍然秉持着无机与有机严格区分的思想,他的老师贝采利乌斯也是位大家,在1806年提出了“有机化学”的概念,认为有机化学当中存在着“生命力”。贝采利乌斯反驳维勒的观点时说:“你说有机无机无绝对界限,好吧,你给我造一个小朋友出来看看。”

    这句话让维勒憋出内伤来,他一直在想我到底要怎么样才能造出小朋友呢?直到48年贝采利乌斯去世时,维勒也憋不出一句有力的反击的话来,值此科学家云集之际,他又把尊师这句“金玉良言”拿出来,征求意见。

    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不过没有什么假想能够跨越生命力的障碍,看来上帝的尊严还是不容亵渎,只有上帝能造得出小朋友,凡人皆无能之辈。

    其实维勒最想听的还是唐宁的意见,就算他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多一个人从科学直觉上赞同也是好的嘛。唐宁提出的微生物致病论目前已经得到所有生物学界的认同,没有消毒措施的医院几乎已经没有科学家和有一定科学知识的人敢去了。在微生物界的权威就是唐宁无疑,维勒便问出一句:“伯爵大人,造小朋友估计难点儿,但是有没有可能造出微生物来?”

    唐宁的一句话让维勒相当失望:“只有上帝能造出生物,科学家们造不了。”

    唉,原来天才科学家也遇到了不可解决的天花板,上帝这道坎儿看来是难以逾越的了。

    唐宁接下来的一句话用德语说出来,让所有的科学家失声:“上帝花了几十亿年的功夫才弄出来的生物,科学家们想用几天几年时间造出来,那不是痴人说梦吗?”

    科学家们死寂了几十秒之后,终于有个科学家怀疑是不是他德语不好说错了:“对不起,您说什么来着?几十亿年?我没听错吧?”

    唐宁在此刻,就像是修禅的高僧忽然顿悟似的,流利地说起了掌握了一千多单词的德语:“没错,我说的是几十亿年。至于为什么是这个数字,我是通过地质学的知识猜想的,大概不会错。也就是说,我认为是几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第一个最简单的生物,正是微生物。

    我通过这么多年的对自然界的考察,得出一个结论:上帝只创造最简单的规则,而不会创造某一个复杂的具体的东西,他不创造地球,也不创造动物,更不创造人。而是最最基本的物理规则,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基本力,就我们现在的知识而言,自然界有多少种力?三种:万有引力,分子力,电磁力。

    那么,这三种最基本的力能不能就构成万事万物呢?我断言——能。

    行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对地球形成的看法吧,在这个尺度上,引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引力几乎可以解释一切天体现象。在座的也许有人对天文学比较感兴趣吧,有人知道土星环吗?请举手。”

    科学家果然对天文感兴趣的不少,有三分之一的科学家都举起了手,他们完全被伯爵大人的“讲座”吸引,投入其中。

    唐宁:“哦,不少,记得土星环的中间有一些空缺的轨道吗?这些奇怪的空无一物的环是怎么形成的呢?没有错,是引力在作祟。这种空环现象叫轨道共振。什么意思呢?原来啊,这些空轨道上其实也是有东西的,但是……土星不仅有环,还有卫星,一颗大的卫星恰好跟一个环区域的碎片旋转的速度相同,这就意味着该区域的碎片每绕土星旋转一周就会遇到一次卫星的引力,然后朝卫星运动一点点,经过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上亿年的运动,这个区域的碎片就会被卫星全部清扫光!这就是土星空环的秘密。”

    他的话基本以德语说出,但是碰到不会说的专业术语就会用法语或者英语来讲,一段话讲得杂七杂八,一边说一边比划,但是居然有好些个科学家都听懂了,还有一个觉得这个解释真心精彩,啪啪地鼓起掌来。

    没听懂的科学家看到人鼓掌,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交头接耳地嘀咕起来,然后有些恍然大悟,喜不自禁。

    等大家嘀咕得差不多了,唐宁又继续:“有趣吧?其实很多天文现象都是这样,有些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地方,却是天体间引力复杂作用的结果。我想要表达的是引力也是形成地球的原因。上帝没有必要创造地球,他只需要创造引力。原本整个太阳系都是一大片由小分子组成的超大的宇宙尘埃,引力不断地起作用,宇宙尘埃就聚集了起来。

    那么,为什么所有的天体都在旋转呢?而且旋转的速度是那么快。这个简单,因为物体在远处旋转的时候你总是觉得更慢一点,太阳系是一个超大的大球体,当这个球体越来越小的时候,你会就发现它转得越来越快,这就好像龙卷风似的,原本地球自转形成的气旋你不会感觉到它速度快,可是一旦被挤压到了像龙卷风那样大小,那速度可就惊人了。

    简言之,上帝创造了引力,引力创造了地球。下一步,该谈谈我们敬爱的地球了。

    万有引力的工作基本结束了,现在轮到分子力登场。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分子倾向于结合在一起形成成稳定的结构,并不是说分子之间互相吸引,吸引不是分子形成的本质,而不容易被拆开才是分子的本质。这两种说法有区别吗?有,巨大的区别。因为只有对这种本质的理解,才能更好的解释大分子的形成。大分子能否形成,要看它的产物是否稳定,分子间能组成无数种大分子的组合,而只有结构稳定的能在数量上占优势,这个很好理解,大分子在自然界有分有合,稳定的结构不容易解体,于是越来越多。

    请大家注意,好戏要登台了——在几十亿年前,由于在汪洋大海中形成了无数种大分子,而这无数的大分子当中有一个大分子相当相当特别,它竟然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结构大致不差地复制一遍。大家可以想象这么一种情形,两条很长的分子链条,一条是a,一条是b,a链上的一类分子是凸起的形状,而相应的b就是凹进去的形状,a链上有一系列的凸起,也有一系列的凹陷,一一对应b链上的凹陷和凸起,也就是说a链和b链是互补关系。

    白天来了,太阳出来,海洋变热,这个大分子的a链和b链被热能拆开,到了晚上,海洋变冷,可是这个时候原本与a链配对的b链却不知道漂到哪儿去了,a链怎么办?好办,它寻找新的配对的凸起分子和凹陷分子。哇啦,奇迹出现了,一条崭新的跟b链一模一样的c链出现了,大分子第一次完成了自我复制!”

    科学家们听得如痴如醉,眼前仿佛出现了无数的大分子链条随着白天与黑夜的律动不断地被复制的情景。

    唐宁:“就这样,这个大分子日复一日不断地复制自己,成千上万的个相同的大分子在海洋中诞生。终于有一天,这个大分子的一个后代发生了变异,怎么着呢?嗯,可能是一个浪头打过来,把大分子链拍在岸边的石头上,把它拍成了两段。这两段仍然能够复制自己,可是却跟原来的大分子不一样了。这样一来,海洋中就有了两种能够自我复制的大分子。又过了一些年头,海浪又催生了另一种可繁殖分子。而这种变异不仅发生在被拍成两截这种情况下,还有些大分子机缘巧合粘在一起,成了更大的分子。要不了多少年月,海洋中就充满了无数种的有繁殖能力的大分子。这个时候,更精彩的变化要开始发生了!”

    唐宁就像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所有能听得懂的科学家都摒息宁神,生怕错过了他的任何一个发音。

    唐宁继续讲座:“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海洋中能够用来繁殖的‘营养素’用光了,即使没有用光,反正很难碰到了。大分子演进的脚步却没有定格在某年某月某一天,而是有大事发生——有一天,一大群有繁殖能力的大分子被风刮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一个特别之处,比如说吧,它的水质是酸性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胃里有胃酸,可以把食物消化掉,也就是把大的分子消化成小的分子。这片水域也是起到这个作用,酸性海洋把很多很多的大分子都给分解成了小分子,也就是说,杀死了原有的大分子。这个时候,有一些大分子结构与众不同,能耐酸,结果会怎么样?哈哈,它们可开心了,因为别的大分子都被分解,就它们活了下来,它们又有了可以复制自己的营养来源,喜滋滋地繁殖着后代。

    这些耐酸的大分子是大自然演化的幸运儿,它们当中有一些不但耐酸,还喜欢跟酸性物质结合,这些又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当耐酸的大分子们漂流到平凡的海水时,它们又没有了食物。这个时候,喜酸的大分子可以大显身手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好吧,又是白天,海水一变热,它们就把酸吐出来,融化别的大分子,然后茁壮成长。

    这么一来,喜酸的大分子的儿子、孙子们又占据了优势,遍布了整个海洋。对食物的竞争再次激烈,在喜酸的大分子中,不断地分化,有一些不仅喜酸,还能自己合成酸,这时候,酸液成了它们的化学武器,能够不断地在体内生成,用来杀死别的大分子生物,海洋中第一次出现了掠食者。

    讲到这里,大家估计也听明白了,这些原始的生物就是现在一切生物的祖先,它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掠食者一旦出现,又将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场精彩大戏。

    运动能力,将是生物进化的又一杰作,最初的掠食者只能随着洋流随机的漂流,而有一天,一种新的神奇变异产生了——原始生物有一些类似于水母那样的鞭毛,鞭毛不断地划水,从而主动地运动起来,这种生物的生存能力明显更强,能把自己的子孙后代散播到更远更偏僻的地方。

    掠食者变强,被捕食者可也不会一成不变,你不是能释放酸吗?我的兄弟全被捕食掉,可是我却是一个耐酸的变种!这么一来,掠食者和捕食者会达到一种平衡,直到有一天,掠食者产生了更强的酸,平衡打破,又直到有一天,被捕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