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玛格丽特的秘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在平时,林海很快就会沉浸到温格先生的讲课中,但现在他脑子里全是玛格丽特,就算波德莱尔亲自从坟墓里爬出来朗读《恶之花》,都无法使他集中起精神。
下课后,正当林海要离开时,却被温格老师叫住了。
温格微笑着说:“林,你最近几天怎么了,好像有什么心事?”
啊,果然被他看出来了,林海心里七上八下的,实在不敢把事实说出来,因为他知道没人会信这种事,准会把他当成精神病人。
林海想了半晌,终于想出了个迂回的话题:“温格老师,我最近看了《玛戈王后》这部电影,你看过吗?”
“当然看过,这是法国人的电影嘛,而且小说原著的作者是大仲马,女主角还是阿佳妮呢。”
这时教室里已没什么人了,最后一个和温格打招呼的学生也离开了,林海点了点头说:“嗯,我对玛格丽特王后这个人很感兴趣,历史上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温格老师有些疑惑:“怎么问起玛格丽特来了?那可是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啊,她的父亲是法国国王,母后来自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她的三个兄长先后继承了法国王位,但全都是短命鬼,在瓦卢瓦家族所有的男人死光之后,只能由玛格丽特的丈夫——那瓦尔国王亨利继承了法国王位。”
“亨利也是波旁王朝的开国之君吧?”
“是的,历史上称他为亨利四世,也是法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主,他统一了分裂的国家,发布‘南特敕令’,保证新教徒的信仰自由。还记得大仲马的《三剑客》吗,里面有位懦弱的国王路易十三,他就是亨利四世的儿子。”
林海忽然有些疑惑:“既然玛格丽特是亨利四世的王后,那么她也是路易十三的母亲了?”
“不,玛格丽特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她的丈夫,事实上她婚后一直看不起亨利,两人长期分居,早已形同陌路,更没有生下过儿女。在亨利四世继承法国王位之后,玛格丽特就被她的夫君抛弃了,她失去了法国王后之尊,带着一个黄金圣体匣在圣母院修行,最后病死在了圣母院里。”
现在林海明白了,玛格丽特始终爱着拉莫尔,她从来没有留下儿女,她的后半生是孤独而凄惨的——这是一个轰轰烈烈来到世上,却又默默无闻离开人间的奇女子。
“亨利四世在抛弃了玛格丽特之后,一定又再婚了吧?”
“对,但令人不解的是,亨利四世的第二任妻子,竟是他的仇敌美第奇家族的玛丽·美第奇。”温格老师又摇了摇头,缓缓地说,“不过话说回来,玛格丽特身上也有美第奇家族的血统。亨利四世和他的新王后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三。不过与他的政治对手一样,亨利四世同样也没有善终,他于1610年被刺身亡,享年57岁。”
在和学生说话的时候,温格总是尽量放慢语速,让他们都能听清他的发音。不过林海的法语水平相当好,即便说得很快也没问题,他想了想说:“这段历史实在太复杂了,恐怕就连法国人自己也很难搞清楚吧?”
“是的。不过我觉得在所有这些人里,最可怜的是玛格丽特的母亲——凯萨琳王太后,虽然她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最具戏剧性的一个例子是,她要用带有毒药的书毒死玛格丽特的丈夫,却不料那本书被国王查理九世拿去看了,结果女婿没有被毒死,反而毒死了自己的儿子。最后的结局具有莫大的讽刺意义,当凯萨琳王太后的儿子们全部死光,法兰西王位的宝座,只能落到她的仇敌,也是她的女婿——玛格丽特的丈夫亨利手中。”
“温格老师,能再谈谈玛格丽特吗?为什么她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女人,她真的像电影里拍的那样吗?”
问到这里,林海想起了老屋里的玛格丽特,她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呢?
温格老师神秘地笑了笑说:“你是指她年轻时的放荡生活吧?那只是人们传说中的事情,过去的历史书都是男人们写的,他们宁愿相信玛格丽特是个荡妇。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玛格丽特,其实都是小说和电影里的那个她,而未必是历史上真正的她。”
“但至少她和拉莫尔的故事是真的。”
温格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谁知道呢?除非她从坟墓里爬出来告诉你。”
林海听到这句话不禁心里一颤——她已经爬出来了,不是从坟墓里,而是油画中。
他暗暗苦笑了一下,忽然联想到了电视机里爬出来的贞子。林海摇了摇头说:“温格老师,那么说来你也不了解她吗?”
“是的,事实上没有人了解玛格丽特,即便在她那个年代里,她也是一个很神秘的女人,就连她的丈夫也未必真正了解她。”
“很神秘的女人?这是什么意思?”
“对,据说玛格丽特是当时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美丽的女人,当时许多人都私底下传言,她的美丽来自于她母亲的巫术。”
“你是说她的母亲凯萨琳王太后?”
温格微微点了点头说:“没错,王太后来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家族,在当时的欧洲政坛举足轻重。据说凯萨琳王太后迷恋于巫术,常与吉卜赛女巫或阿拉伯魔法师秘密交往,甚至还学会了某种神秘的魔法,用以消灭她的政治敌人。”
“女巫?魔法师?”林海忽然想起了昨天晚上的那个幽灵……会是他吗?于是他脱口而出,“有没有一个叫诺查丹玛斯的人?”
“诺查丹玛斯?”温格点了点头,饶有兴致地说,“这个人太有名了,难道你没有听说过《诸世纪》这本书吗?”
“好像听说过,是很有名的未来预言书,有点像刘伯温《烧饼歌》的性质。”
温格当然不知道刘伯温是谁,只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对,诺查丹玛斯是十六世纪的法国人,据说当时他能够准确地预言法国的政治事件,更重要的是,他还预言到了王室成员的生死,这引起了凯萨琳王太后的关注,她把诺查丹玛斯召集到了巴黎,秘密地向他学习预言术和各种魔法。”
“那么玛格丽特也一定认识诺查丹玛斯了?”
“是这样的吧,据传说诺查丹玛斯晚年多次出入宫廷,而那时候玛格丽特还是法国的公主。”温格忽然抬腕看了看表,拍着林海的肩膀说,“还有什么问题吗?”
林海感到很不好意思了,低着头回答:“对不起,温格老师,打扰了你这么长时间。”
在温格老师离开大教室后,林海一个人呆坐了很久。昨晚那个叫“诺查丹玛斯”的幽灵,竟然是奇书《诸世纪》的作者,举世闻名的大预言家。而林海不过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如何斗得过大名鼎鼎的诺查丹玛斯呢?
在学校里度日如年般地挨过了整个下午,林海心里总想着昨晚的事,还有老屋里的玛格丽特,不知道她此刻在做什么?
还不到四点钟,林海就小跑着离开了学校,跑到对面的肯德基买了两份套餐,外加明天早上的早餐。
回老屋的公车是最新型的巴士,是有车载移动电视的那种,林海好不容易抢了个座位,正好对着后门的电视屏幕。
电视屏幕上播放了一条新闻,标题叫“美术馆里发生怪事,法国名画奇异变形”。林海的心立刻吊了起来,他抓紧了栏杆看着屏幕——只见西洋美术馆进入了新闻画面中,镜头跟随着记者一起深入珍宝展览室,在这间密室里出现了一幅画框,正是十六世纪的法国油画《玛格丽特》。
但新闻画面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油画中间本来应该是玛格丽特的位置,现在却变成了一团黑色,大致可以看出是个人影的轮廓,而这团黑色的外沿,正好是原来油画里玛格丽特的轮廓。就好像原本有个人坐在镜头里,现在那个人起身离开了,镜头里只剩下了一片阴影。
没错,油画里当然不可能再有玛格丽特了,因为她此刻正在林海的老屋里。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若干位专家模样的人,他们也对油画上的离奇现象啧啧称奇,并且还发生了一些争论,似乎没有一个人能解释油画里的玛格丽特究竟到哪里去了。
这条新闻到此就被切换掉了,但在林海的脑子里,还在不断回放着刚才的一幕。他忽然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左手手掌,那行红色的“Aider moi”依然在那里。
这时公车停到了老屋附近的站头,林海急匆匆地跳下车,拎着肯德基套餐跑回老屋。
天色正好暗了下来,他在下面看了看老屋的窗户,玛格丽特会不会在窗前盼望他归来呢?
回到老屋的门前,他并没有敲门,而是掏出了钥匙。在开门的时候,他忽然害怕了起来,玛格丽特会不会又消失了,又回到了油画里面去,或者……“诺查丹玛斯”正在屋子里等着他……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他的杞人忧天,玛格丽特正在窗前等着他呢。
林海忽然有些激动起来,他靠近了这个美丽的画中人,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玛格丽特紧张地回过头来,像森林里一只受惊的小鹿,眼神里充满了惊恐。
林海的脑子里搜出了一句法语:“你在害怕什么?”
“我怕你就此离我而去,不再回到我身边来了。”
她的语气就像是受了委屈似的,任谁听了都会心软。
“不会的,既然是我把你从画里救了出来,那我就要保证你的安全,绝不会丢下你不管的。”
这时林海看了看桌子,法式面包已经不见了。他把肯德基套餐放到桌子上,轻声说:“我不知道你吃不吃这些东西。”
“这是什么?”
四百年前的法国人当然吃不到肯德基,玛格丽特看了看汉堡包说:“这是面包吗?”
“也算是吧,有时候我饿了会吃这个东西。”
其实林海并不喜欢洋快餐,但如果是中餐的话,恐怕玛格丽特会更不习惯。
即便生活在四百年前,但说到底还是个洋人,玛格丽特已经拿起汉堡包来吃了,她看起来不会使用麦管,就把盖子掀掉了喝饮料。看着她身上四百年前的打扮,再看看她吃汉堡包和鸡翅膀的样子,林海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洋快餐广告创意。
“Merci!”
玛格丽特说了个“谢谢”,她已经全部吃完了,看起来胃口还不错,林海想她该不是四百多年来都藏在油画里没吃吧?
“对不起,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当你在油画里的时候,有没有饮食和睡眠呢?”
其实,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油画里的玛格丽特是否也需要吃喝拉撒?
“当然,你以为我只是一个画像吗?不,我是法兰西的公主,是国王的妹妹,我只是被我的母后和诺查丹玛斯施了魔法,他们强迫我留在卢浮宫的一个房间里,让我永远面对一面镜子。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到我再也算不清时间了,一开始我还能见到母后,但后来我就什么人都见不到了,只有一个幽灵总是监视着我,他就是诺查丹玛斯。”
“真难以置信,可你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你是说吃饭和睡觉吗?每当我感到饿的时候,诺查丹玛斯就会给我送吃的;当我感到困的时候,我就会在镜子后面的大床上睡觉。”
但林海又想到了今天在学校里,温格老师告诉他的玛格丽特的生平,似乎并不是这个样子啊,他摇了摇头说:“告诉我,你结婚了没有?”
“是的,我的丈夫是那瓦尔国王亨利。”玛格丽特低下了头,幽幽地说,“可我从来都没有爱过他,而他也从来没有碰过我的身体,因为我不允许他靠近我。”
“你说你被软禁在卢浮宫里,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是耶稣诞生后第1574年的5月1日。”
“公元1574年5月1日?”
林海立刻想到了《红与黑》——就在这个日子的前一天,1574年4月30日,玛格丽特的情人德·拉莫尔被斩首了,当晚玛格丽特亲手捧着爱人的头颅去埋葬,所以《红与黑》里的玛蒂尔德小姐,才会在每年的4月30日穿戴重孝。
也就是说,玛格丽特是在情人死后的第二天被囚禁起来的。
可是,历史上的玛格丽特并没有在1574年以后销声匿迹,此后她仍然是那瓦尔国王亨利的王后。在十几年以后,她的丈夫登上了法国王位,她才遭到了丈夫的抛弃,独自在圣母院中死去。
那么1574年以后的那个玛格丽特又是谁?
林海已经被这段复杂的历史弄得头晕了,坐在椅子上愣了半天,直到玛格丽特轻轻拍了他一下:“你在想什么,就像个傻子一样?”
“也许我就是个傻子。”林海摇了摇头,看着她翡翠色的眼睛说,“你不知道你在历史上的后半生吗?”
玛格丽特摇了摇头说:“不,你不是诺查丹玛斯,你不可能预测未来的。”
“对你来说是自己的未来,但对于我这个世界的人来说,那是四百多年前的历史。”
然后,林海把今天从温格老师那里听来的玛格丽特的后半生都告诉了她。
看着眼前这个中国青年讲述自己未来的人生,玛格丽特半信半疑地瞪着眼睛,最后摇了摇头说:“我真的活得有那么长吗?可是,我已经忘记了时间,不知道在那间屋子里过了多少年。”
“今年是公元2005年,从1574年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431年。”
“我已经被囚禁了431个年头?”但玛格丽特随即摇了摇头,“不,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幽灵,我的肉体早已经在四百多年前毁灭了。从1574年5月1日那天起,我的灵魂就被囚禁在卢浮宫里,你们在历史上看到的那以后的我,只是一个失去了灵魂的躯壳,她并不是真正的玛格丽特,真正的我只能在油画中被你们看到。”
虽然还是没有完全弄明白,但林海已经隐隐猜到些什么了,也许真的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画中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生存在画中世界,而玛格丽特的画中世界,就是卢浮宫的一间密室。而对被囚禁在密室里的玛格丽特来说,油画的画框仅仅相当于一面镜子,她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窥视油画外的世界,也就是现实世界。玛格丽特之所以从油画里走出来,只不过是跳出了这面镜子,或者说是跳出了一面窗户,而窗外正是2005年的上海西洋美术馆。
但林海还是摇了摇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无法解释,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弄清楚。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们两人就这么坐着聊天,玛格丽特显然对2005年的世界非常好奇,对所见到的一切现代文明也充满了疑问。林海只能尽可能地回答她,幸好他掌握的法语词汇量相当大,还一直随身携带着法语辞典。倒是他说出的许多现代法语单词,是来自十六世纪的玛格丽特所不能理解的,还需要林海解释给她听。
玛格丽特似乎对这个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了,林海索性打开了电视机,并教会她如何使用遥控器。电视里出现的画面,对玛格丽特来说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这神奇的电视屏幕让她无比惊讶,林海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还好,玛格丽特的兴趣很快就转到了电视的内容上来了,林海给她调到了新闻频道。这里面的信息实在太多了,林海根本就来不及解释,而她对电视里出现的一切都有浓厚兴趣,就像一个乡下人初次来到大都市。他们就这样一直聊到了深更半夜,林海觉得把这当做口语训练也不错。
子夜时分,玛格丽特才露出了倦容,幽幽地说:“如果你在午夜来到美术馆,会看到油画里的我是闭着眼睛的,那时候我正在休息呢,直到清晨我才会睁开眼睛——似乎几百年来,从没有人发现过油画里的这个秘密。”
林海怔怔地说:“其实,我从看见那幅油画的第一眼起,就觉得画里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
玛格丽特的眼皮忽然一跳,冷冷地说:“什么秘密?”
“我也不知道,也许那个秘密就是你,也许还有更大的秘密?”林海摇了摇头说,“别说了,你早点休息吧。”
林海又回到了他的小阁楼上,看着老虎窗里射下来的月色,躺在床上许久都睡不着。
辗转反侧了好一会儿,他又悄悄地爬下了木床,打开小阁楼的门向下望去。
虽然卧室里的灯关掉了,但窗外的光线还是射进来几缕,依稀照出了床上的轮廓。玛格丽特正裹在被子里,看起来已经睡熟了,林海呆呆地趴在阁楼的门口,暗暗咒骂了自己一句,便又爬回到了木床上。
这是我在巴黎的第一个清晨,在伏尔泰大学历史系的顶楼,我打开这间古老的客房的窗户,只见到外边阴郁的天空。
时差差不多已经倒回来了,回想着昨天抵达巴黎后的一切,似乎每个细节都那么清晰,一幕幕闪回在眼前。可我还是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似乎在踏上法兰西的那一瞬间,这种不安就已埋藏在心底了。
早上于力来接我了,他故作神秘地问我:“昨天晚上有没有听到敲门声?”
“连个鬼影子都没见到。”
“那太遗憾了,莫泊桑晚年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年轻时住在伏尔泰大学,晚上时常有美丽的女人来敲他的门,那女人说自己是路易十四时代的人。”
“路易十四时代的人跑到十九世纪?那不就是鬼魂吗?”
“就是嘛。”于力说着就露出了一脸坏笑。
我也笑了起来,如果真给我碰到,那我一定要再写篇《巴黎遇鬼记》。
于力先带我去餐厅吃早饭,在历史系楼下见到了大楼的女管理员,这胖阿姨用阴郁的目光看着我,让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早饭后我带上羊皮书,去了伏尔泰大学的办公室,和教授一起办理了文物鉴定手续,并拿到了学校发给我的证明,确认只是代办鉴定,而不是捐赠或收藏,教授也签字保证归还。
所有手续办妥以后,我才放下心来,将羊皮书连同铁皮盒子,一起交给了奥尔良教授。忽然,我发现教授在拿过铁皮盒子的一刹那,眼里掠过了几丝奇异的光芒,难道我心里的不安就来源于此吗?
奥尔良教授和于力将羊皮书带到了实验室,就在教授办公室的隔壁,据说里面有许多考古仪器。他们丝毫没有耽搁,立刻就开始了工作,教授戴着手套和口罩,用放大镜对着羊皮书,念出上面的中古法文,然后由旁边的于力记录下来。他们一边解读羊皮书,一边还不断地交头接耳,只是说话的时候都把头撇开,以避免呼吸和唾沫碰到羊皮书上。
看着他们工作的样子,我也知道自己肯定帮不上忙,便悄悄地把于力拉出来,说好不容易来一趟法国,自然要瞻仰瞻仰巴黎市容。于力说教授不让他离开,然后给了我一张地图,在地图上标了几个点,让我按照他说的线路走,再关照了几点要注意的事项,就这样把我一个人打发走了。
到这时我才感到了“独闯天涯”的悲壮,挺胸抬头地走出伏尔泰大学,按照地图指示找到了最近的地铁站。法国的道路标志基本上都是法文,不过我本来英文水平就惨不忍睹,也搞不清楚法文和英文的区别,反正按照罗马字母的拼音规则去想象就是了。
谢天谢地我蒙对了,经过十几分钟的地铁旅程,我顺利地抵达了Eiffel,就是我们记忆中那巨大的铁塔。然而,当我来到仰慕已久的埃菲尔脚下,却开始在心中暗暗诅咒于力了,因为他并没有告诉我Eiffel是不能在白天看的,白天的埃菲尔铁塔与平时见到的夜景完全不同。但我还是朝圣般地上去转了一圈,可惜巴黎的四月天气不佳,阴冷的苍穹下一片灰蒙蒙的,就算是在塔顶居高临下,还是看不太清楚这个城市的全貌。
从Eiffel上下来,我立刻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只说了一声:“Musee du Louvre。”
你猜得没错,我要去的地方就是卢浮宫。
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电视台放过一部很长的外国纪录片,就是专门讲卢浮宫的,大概我小时候学画的欲望也是从那里来的吧。
从Eiffel到Louvre并不太远,很快我就来到这座塞纳河北岸的圣殿。我呼吸着充满艺术的空气,感觉人也变成了这里的一部分。卢浮宫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204年,菲力普·奥古斯都在此兴建城堡,历经查理五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和拿破仑三世的数度改建和扩建,直到1857年才全部竣工。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著名的画家,如达·芬奇等人,都曾给法国王室作过画。十七世纪,枫丹白露宫的名画也搬迁到了卢浮宫。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颁布法令,把卢浮宫作为国立博物馆对外开放。在法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拿破仑年代,法兰西军旗的所到之处,当地的文物宝藏就被运往了法国,至今这里的藏品总共超过了四十万件。
我被困在说着各种语言的游客中,周围不时听到几句中国话,我只能拿着数码相机小心地拍照,可惜还是拍进了不少人头。到了Louvre,有三样东西是不得不看的,那就是断臂维纳斯、胜利女神和蒙娜丽莎。
维纳斯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据说被损坏前的维纳斯,左臂是手持苹果置于左肩,右手则自然下垂,当然是不是这样谁都说不清了,今天的人们习惯的还是那断臂美人。
接下来我终于亲眼目睹到《蒙娜丽莎》了,是谁画的我就不介绍了吧。《蒙娜丽莎》恐怕是卢浮宫里唯一占据了整面墙的作品。画被锁在一个特制的小箱子里,看来只有A3复印纸大小,外面还隔着厚厚的玻璃。蒙娜丽莎——这个正襟危坐的女人(另一种说法是男人)注视着密密麻麻的游客们,宛如神龛里的圣像。听说常有小偷藏在人群中,我只能拼命地用一只手捂住钱包的位置,另一只手高举起相机,模样颇为滑稽。
等看到第三件宝物的时候,我的腿都已经软了,那就是胜利女神的雕像了。公元前190年的胜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英姿飒爽,展开天使般的双翼,裙摆连皱褶都雕刻得细致入微。
喘息着从卢浮宫里出来,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我又累又饿地扑到街边,花9。5欧元买了几个面包充饥。法国人的面包实在太长了,我只吃了一个差不多就饱了,剩下两个面包就像Jay的双截棍似的被我插在背后,穿梭在洋人们中间,倒有几分古龙笔下剑客的做派。
看看离回去的时间还早,我就在卢浮宫附近的小巷间钻了起来,看巴黎那些古老的房子,有点像小时候住的上海江西中路的大厦。转悠了半个多小时,一不小心就转到了塞纳河边上,许多人都做过泛舟塞纳河的美梦,不过实际看起来却比苏州河宽不了多少。
天色又暗了许多,一阵阵冷风从河面上吹过,清晨就知道要下雨了,但我手头却没有伞。我忙不迭地寻找着那座桥,就是电影《新桥恋人》里的那座“新桥”,就像到了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人都要寻找《魂断蓝桥》里的滑铁卢桥那样。
“新桥”没有找到,老桥倒是一座接着一座,我一一给它们起了中文名字,从“老闸桥”一直到“外白渡桥”。
倒霉的是雨终于下了起来,四月的巴黎转眼间飘起了凄风苦雨,我四处寻找着可以避雨的地方,最后躲进了塞纳河边的一个桥洞里。
身边就是塞纳河河水了,雨水使这条河变得浑浊起来,几只小船横在岸边,正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忽然,我听到身后有人在叫我:“Sir!Sir!”
我紧张地回过头去,只见一个邋里邋遢的男人,蓬松的长发带有十八世纪的风格,下巴上爬满了胡楂,满脸微笑地向我点了点头,然后说了一串法语。
可惜我一个字都没听懂,只能茫然地摇了摇头。那人又说了一句英文:“Hello,How are you?”
我搜索着脑子里有限的几个英语单词,结结巴巴地回答:“How's yourself?”
“Bread——”
他指了指我背后的长面包,我立刻明白了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英文的面包。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居然对我摊开了双手,敢情是讨饭的叫花子!搞笑的是,那人脸上却是一脸微笑,好像是在歌颂中法友谊似的。
想想我平时在国内就“乐善好施”,到了国外自然也得发扬我们中国人民善良的天性啊,于是我掏出了那两根长面包,“施舍”给了这位桥下的有缘人。更多的原因是我实在吃不下了,带回去也嫌麻烦。
“Thank you!”那人极有绅士风度地接过了面包,全然一副“不卑不亢”的贵族姿态,他盯着我的眼睛问:“Chinese?”
大概来巴黎的日本人和韩国人都很抠门吧,人家一眼就看出了我是来自堂堂天朝大国的,让我不禁洋洋自得地点了点头。
此刻,桥洞外的风雨依然不减,塞纳河河水似乎有漫过河堤的势头。我只能抱着肩膀瑟瑟发抖。
那人看到我的样子,立刻拍拍我的肩膀,然后从桥洞的破沙发的后面,掏出了一把破破烂烂的雨伞。我立刻“Thank you”了几句,剩下几个可怜的英语单词,就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谢意了。但他只是摆了摆手中的面包,那双大大的黑眼睛好像在说:“你给了我面包,我给了你雨伞,我们公平交易。”
忽然,我发觉他长得有些像阿兰·德隆,怎么沦落到加入丐帮了,实在是世事多变啊。匆匆说了声“bye”,我撑起伞就跑出了桥洞。
外面正风雨交加,将巴黎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我撑着伞沿着塞纳河跑了好一会儿,终于找到了地铁站,按照地图上指示的位置,坐上了回伏尔泰大学的地铁。
回到大学时天都已经黑了,于力在餐厅里等着我,带着我吃了顿研究生晚餐。他看起来很累,似乎一整天都在研究羊皮书,他摇了摇头说:“这件事看起来越来越复杂了,奥尔良教授认为这卷羊皮书的价值非常高,无论是羊皮书的质地和制作,还是上面文字的书写方式,确实都是十三世纪的原物,至于作者是否就是路易九世本人,这个还待明天继续研究。”
“这不是很好吗,奥尔良教授的鉴定不是最权威的吗?羊皮书是真的,里面记载的内容也一定很重要。”
“是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真是十三世纪的文物,肯定会引起整个欧洲历史学界的轰动,到时候会有许多人来采访你。可是,教授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他希望我们都能够保密,他要在一种秘密的状态下研究。因为破解‘路易九世之谜’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也是其他许多学者毕生研究的项目……”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放心吧,我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别人的。”
于力点了点头:“嗯,其实你不知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伏尔泰大学也有过一个专家,他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路易九世之谜’,据说他在法国南方某地找到了线索,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坟墓,棺材板里刻满了关于路易九世在埃及的记载。这位专家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研究那副棺材,并宣称将在1975年的圣诞节那天,向全世界公布‘路易九世之谜’的最终答案。然而,就在那一年的平安夜,人们发现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