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归恩记-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里,德妃的目色一柔,“你若陨了,我会舍不得,也会难过。”
青夏闻言不禁眼眶微热,垂目沉声道:“那青夏就先保护好自己这条命,待娘娘需要时,再全力相协。”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
(241)、登高
“不提这些了。”
对于青夏的立誓一样示忠的话,德妃脸上的神情变化甚微。她只是在中断这番话后,又语态温和的对青夏说道:“有我在,我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即便以后真的会碰上这么些不好的事,那也将是很久以后。”
青夏没有再开口接话。
她不是一个多话的人,同时更加不擅于主动奉迎谁,这一点与很多侍奉主子的宫女不同。若非被德妃挑中,或许青夏去了别的妃嫔宫里,会受不少排挤。然而她似乎是幸运的,德妃欣赏她的这种实干的性子,但待在德妃身边,她需要做很多超出宫女能力范围的事,并且这类事大多数都是很危险的,这么做的结果,或许真有一天会走向不幸。
德妃端起桌上的茶杯,啜了一口温热的花茶汤。放下杯子后,她顺手拈起搁在桌上的那块绣了一半的花样,向青夏一递:“你看看,绣得如何?”
青夏又走近一步,在德妃的跟前蹲下,然后拿过那花样仔细的看了看,接着说道:“娘娘,青夏不擅长刺绣,所以无法评价娘娘的手艺到了何种境界。但青夏不得不赞叹,因为娘娘只是看过那‘金线莲花’的原版绣品一个时辰,然而却能拟得如此逼真。”
德妃微微一笑,问道:“以你看来,可算几成?”
青夏凝了一下神,旋即答道:“普通线形已可达到六成,若能拿到那金线,渡边之后,大约可得九成。”
德妃脸上笑意渐淡,说道:“你为何不说十成,只说九成?”
青夏丝毫不受德妃脸上表情变化的影响,诚然直言道:“原版金线莲花其实也就是由一个人制作的,直到今年才预备要更换。一个人的绣艺就如一个人的笔迹,任再高明的人模仿,也都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她略顿了顿后才又说道:“所以也可以说,这一成的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虽说没有人能完全模仿另外一个人的手迹,但在这世上,依旧有很多伪造品未被发现呢!”
“呵呵呵。”德妃忽然开怀的笑了,笑罢她夸了青夏一句:“也许你不是故意的,但你说的这些话我听着舒坦。”
青夏有些尴尬的低声道:“婢子刚才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我听得出来。”德妃点了点头,敛去笑容后,她又是有些犯愁的轻叹道:“金线啊,能不能如期得到呢?”
青夏微微抬了一下头,虽然没有说话,可心中已经涌起一层浪潮。
听德妃这语气,金线的下落已经确定了,得到只是时间问题。
但这可是关乎羽林军中那支神秘部队尊严与使命的东西,也就是禁品。自十年前,第一份金线出产,被大内取走后,金线的制作方法虽然保留在原制作坊,但一直未再生产。
即便这位德妃娘娘手底乾坤再阔,私自再产这种金线的结果,很可能是要牵连三族的。想到那家制作坊主人的身份,能令其冒这种风险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青夏只觉得自己的脑子忽然很不够用。
“你在想什么?”耳畔忽然传来德妃的声音。
青夏怔了怔,然后没有一丝隐瞒的说道:“婢子困惑,有资格和能力私产金线的制作坊,京都就一家,可是以那家人的身份来看,这么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自寻死路。”…
德妃不冷不热的笑了一声,说道:“你说得没错,否则我也不会来来回回找她要了几次,她都东扯西拉的借着理由推脱了。不过说到底,这么做要冒的险可是能牵连三族的,上系父母,下至子嗣,也难怪我说要帮她家那丫头说一门皇家的亲,她都咬牙不答应了。”
青夏忍不住问道:“可是听娘娘刚才说的话,似乎她就近即会答应娘娘的要求呢?”
“因为万家要出事了,她也许会有求于我,只是不知道赶不赶得上。”德妃的嘴角又现出一缕凉薄的笑意,“有求取就要有所付出,优柔寡断的人面临绝境时,往往情愿挣扎残喘,也不愿意痛快一点的死去。”
……
莫叶与石乙逛完了四条街后,太阳开始偏西,阳光渐晕。
这一路上,两人光顾着聊天去了,倒是没买什么东西。直到最后进了一间简朴的素菜馆,两人才发现各自都是两手空空,不由得同时相顾一笑。
聊天的内容很丰富,但也很不对称。在莫叶看来,石乙的脑子里装了太多稀奇古怪的段子、小故事,可她听来却是觉得非常有趣。而一路上石乙都在或明或暗的问她一些关于这个国家的问题,仿佛他那十二年的人生中,有一段是在遥远的他乡生活度过,导致了他对这座都城存在很多困惑。但当莫叶对他讲起那些在她看来没什么新意的都城旧闻时,石乙听起来却一直是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
半天的闲步散心当中,石乙就是这样,一边向莫叶输送她从未听过的新奇事物,又一边在向莫叶索取这座都城沉淀下来的时光尘埃。
内容在性质上有些矛盾,但聊天的过程却很和顺。
时近傍晚,两人歇脚的这处素菜馆生意寡淡,不是因为服务不周,菜肴不佳,而是因为菜馆的位置离地面太高了。
五层的复合结构楼房,菜馆在顶楼,中间隔了两层民居,最下面的一层却不是菜馆的。这样的楼层使用成分,宛如捏住了人的一条臂膀上脉管中间的一截,宛如阻止了一部分血流一样的阻止了一部分客流,没什么客人愿意吃个饭还要爬五楼的。只是可惜了这京中少有的高楼,没有利用其建筑优势创造商业财富。
不过,这素菜馆的生意也算是涓涓细流连绵不绝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菜馆的素菜做得还真不错,还有一种原因就如石乙的性格一样。生活在鱼龙混杂的京都里的人,除了偶尔想换换清淡的吃食,还想时常的能够登高望远,开阔胸怀。
站在窗边远眺,石乙欣然感叹了一声:“我就喜欢站得高,看得远。有时候心里憋闷,就会来这儿坐一坐。老板是做素菜的,不知是不是因为常年摆弄着青菜叶儿白萝卜的原因,人也很是随心适意。”
“以后有机会我也得常常来这儿坐坐。”莫叶没有继续坐在桌边等菜,她站起身走到石乙的身旁,也学着石乙的样子将目光投向远方。片刻过后,她也感叹了一声:“我长大的地方是个小县城,最高的房子不过到三层。今天第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地方,感受很奇特,谢谢你带我到这儿来。”
石乙依旧保持着远眺的姿势,没有看向莫叶,微笑了一下后说道:“安逸的小城镇啊!或许住在那儿的人也不会有大商都里的人那么多的烦恼,登高望远的需求,只要随便找座山登上去便能实现了。”…
“说得也是。”莫叶点了点头。
话至此处,就在两人一同安静下来时,大约在距离此楼三十来丈远的地方,喧闹的锣鼓声忽然高涨,接着就是一支仪仗队行过。
石乙收回目光来,随口问道:“那是怎么回事?”
莫叶摇了摇头,对此她也不太了解。
那仪仗队行上另外一条街,从素菜馆的窗口,只能看见队伍的纵面,而且这个纵面受到街道宽度的限制,使得莫叶只能隐约判断,这并非嫁娶仪仗,更像是什么官员在出巡。
但这一点对于京都常住的居民来说,要分辨并非难事,确切的说,这种排场他们经常会看见,只是今天的排场隆重得有点过分,使得菜馆里仅有的几个客人也都凑到了窗边。片刻过后,掌柜的也靠近过来,连那后厨正要架锅炒菜的师傅们都暂时搁了勺子,跑到窗边看热闹。
为了凑这热闹,食客们似乎也不急着等菜上桌。能爬五层楼来吃晚饭的人,也不太像是大忙人。
热闹看了一会儿,簇拥在窗户边的几个客人里,有一个衣着普通的中年人忍不住嘟囔了一句:“掌柜的,今天我忍不住又想发一句牢骚,你这店子处的位置的确高,然而角度有点偏啊!都好几次了,对面长逸街上有热闹,这边都只能看到个边角,看不到主角啊!”
素菜馆掌柜的闻言只是和气的笑了笑,没有说话。
倒是那中年人身边的一个食客开了口,说道:“这你就不明白了吧?不少字倘若那等排场从这楼下的街上过道,这栋楼可能就要不复存在了。”
刚才那第一个开口的中年人立即困惑道:“这是为何啊?”
“你先仔细回想一下,乐逸街两旁可有高过两层的房子?”接那中年人话的食客说罢特意的顿住话语良久,之后才压低声音道:“安全最重要啊……多的我就不说了,免得给掌柜的惹不愉快。”
中年食客眼中茫然之意一现,接着似乎是明白了什么,嘿嘿一笑,再不言语。
就在这时,菜馆门外木楼梯口,一阵脚步声由下至上的靠近过来,新的一批食客即将入店。只是他们的身影还没有出现在门口,带着讶然口气的话就已经先一步传入店中。
“哎呀,这下京中可算是来了位人物。”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
(242)、折了腰
“可不是吗,说起他的来头,可比去年高中状元那位要强大多啦!”
“两位师兄,你们说的可是那位大人?”
“当然是他了。师弟,你比我俩晚几年进的书院,不知道也算正常。那位大人消失踪迹已有数个年头了,其实我也并未亲眼见过他,所有消息都是从夫子那儿听来的。”
说话的一共是三个年轻男子。其中两人年纪相近,约摸十七、八岁,另外一个看起来则小一些,是十二、三岁的样子,但他们三人的着装款式一致,都是一身水蓝色书生布衫,因而让旁人一眼看去,即能明了他们的身份。
三个人边说边上楼,刚一进素菜馆,聚在窗户旁的人群里,刚才为中年食客解惑的那个人忽然走了出来,笑容满面的朝刚上楼来的三个书生深深一揖道:“张师弟,吴师弟,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你们了,真是缘分呐!”
他所称呼的那两个人,就是三人中年长的那两位,他俩亦是还礼道:“白师兄,幸会、幸会。”
两人中的张氏书生旋即又朝身边的那个年纪小一些的书生介绍道:“夏师弟,这位白师兄也是我们书院的学子,并且还高我两届,只是四年前就卒学,接管了家里的生意,你们没有见过面。”
一日授业,终身为师,而像这样曾同在一所书院学习过的人,在书生眼中,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半个师兄弟的友谊。
夏氏小书生立即向姓白的书生拱手鞠身:“白师兄,巧缘恰逢,幸会。”
四人一番寒暄过后,又一同走到窗边,远处行过街角的那支仪仗队已经快走完了。
望着仪仗队的尾巴,四人中年纪最小的那名书生忍不住对那刚认识的白氏年轻人问道:“白师兄,看你的样子,似乎也知道关于那位大人的事?”
“嗯,以前从夫子们那儿听过一些,后来我为家里的生意去过一些地方,又听过一些传闻……总之,无论传闻是怎样的,那位大人所经历的事,都算是一个传奇。”
夏氏小书生好奇的又问道:“奇怪,怎么现在书院里却没有谁提起他呢?我就一点也不知道。”
“时间可以淡化一切,关于他的事,都是好久以前发生的了。而且若非有了今天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私底下也不敢讲他的事说得太开。”站在小书生身边的张姓书生微微一笑后又说道:“不过,等明天我们回书院去,你一定不用再担心你会不知道了。”
“噢……”夏氏小书生闻言点了点头。
三人当中,那位明显话不太多的吴氏书生这时忽然开口道:“其实早在几年前,从夫子那儿听到关于那个人所背负的罪名时,我就在怀疑这其中有问题,如今看来我的猜想不说全对,也是对了一半的。现在,那位大人刚刚洗清自己的罪名,顺势就把吏部的尚书大人拧下去了,这要不是一开始就蕴着因由,那我便真要怀疑,那位大人要如传言中那么妖魔化了。”
“吴兄,慎言。”姓吴的书生话刚说完,一旁姓张的书生立即出言提醒。
旋即,三明书生一齐顿语。
就在大家都不说话了的时候,围立于窗旁的几名食客中,还是刚才那位性子显得有些粗糙的中年人忍不住问道:“几位读书人,在下旁听你们刚才的说话声,似乎你们对那位新晋的大官很是了解啊!你们可知道他是哪位么?”…
三个书生闻言面面相觑了一番,眼神疑抑,看样子像是不怎么想回答这个问题。
倒是那名曾与三个书生同学于一家书院,现在已改行经商的白姓年轻人在略犹豫了一下后就微笑着开口:“其实现在谈论这个,应该不会存在以前那么多的忌讳了。那位大人,就是林杉啊!”
“噢,是林……”中年食客本来像是想起了一个熟悉的老朋友一样,快要念出一个名字。可是当那两个字的首字说出口时,他轻松的语态忽然绷紧起来。干咳了一声后,他强笑着将另外两个字轻声重复了几遍:“难怪、难怪……”
几名食客当中,亦有一两人禁不住发出轻微的感叹声。随后众人就陆续离开窗边,回到菜馆厅中的桌旁,坐下等菜。
石乙拉了一下莫叶的手,预料之中的看见她眼中惊诧的凝滞,他压低嗓音说道:“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问,等会儿回去了自然什么都会明了。现在我们先吃饭,如果就这么仓促回去,会很突兀。”
莫叶微微抬头,目光映入石乙安静的双瞳中,她亦感受到镇定的气息从对方那儿传递过来。
莫叶点了点头,没有说话,随石乙重新入座。
……
当春日骄阳偏倚天西的层峦,光辉渐褪,变得如一块烧红的铁球时,在霄怀宫的院落中安坐了半个下午,绣完手中织锦上最后一片金线莲花的叶子时,院落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这脚步声细碎,明显是女子走路时发出的声响,可又不像宫女走路那么唯诺,带有其人自身的一种领主范儿。
未见其人,德妃在心里已能隐约猜到对方是谁。这意料之中的事快得有些意外,德妃敛容安静的眸色里有笑意闪过,她缓缓将手中的刺绣花样以正面放回身旁的桌上,然后浑身放松的靠在垫着软垫的藤椅上。
紧接着,院落外的脚步声进入院中,在离德妃还有丈许地外的位置停下,旋即‘砰’的一声响,是膝盖磕到地面石板上的声音。那钝音中渗出一种决然,然而跪着的人却没有开口发出任何声音。
德妃慢慢睁开双眼,转瞬间,她的眼中流露出惊讶的神情,‘腾’一下从藤椅上站起身,失声道:“郑姐姐这是怎么了?快起身,地上凉。”
她的话虽如此,可她并没有走过去扶起埋首跪地的那个鬓发微乱的妇人。
只在空气似乎凝滞了片刻后,站在她身边的近身宫女青夏才走了过去,扶起了那位妇人。
妇人额头泛出的细汗还未干,几缕乱发被汗水濡湿,双眼略带红肿,应该是刚刚才哭过。
这位妇人就是吏部尚书的夫人,郑氏。但比起万尚书家当家主母的身份,她还有一个说出来会显得更为荣耀的身份,那就是曾为大内高手提供衣装的织造工坊的女主人。
女子经商并独挡一面的事迹,从十多年前叶道荣家的孙女二十岁扬名商界开始,就掀起了风潮。郑家后嗣中只有一个女儿,所以郑氏担任起郑家这么重要的一项产业,也不算是特别奇怪的事。
然而在今天,为了夫家的事,郑氏即便再不想带着娘家的那份产业冒险,也不得不走这一遭。
“德妃娘娘。”沉默良久的郑氏终于艰涩的开了口,一边慢慢从怀中摸出一个用锦帕裹紧的事物,一边音色微沉的说道:“坊中刚产出一种新的精致丝线,想起娘娘新绣的花样正好差一截线,就赶忙送来了。”…
……
夕阳才沉了一半到天西山脉中去时,郑氏就离开了霄怀宫那处院落。
她是霄怀宫的常客,所以出入的约束没那么繁琐苛刻,只是尊卑之别总是要守,她的贴身丫环始终是不许入院的。
出了院落,郑氏那守在院外的贴身丫环阿榆就连忙凑近身来,搀起了郑氏的右手臂膀。
郑氏的脚底确实有些虚浮,而回想了一下刚才在霄怀宫的安静小院里与德妃的对话内容,她不仅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强大压力过后的脱力感,心底更是泛起一股烦躁的气恼。
那女人,绵里藏针的话语让她当着面一点恼意都不敢显露在脸上,然而事后再想这事儿,却是越想越觉得焦躁愤怒。
身为郑家独女,万家女主人,屈膝求人,今天是第一次。但这一次的屈膝,却让她觉得犹如折了腰。
阿榆是郑氏嫁入万家时,从娘家带过来的丫环。从闺阁中的姑娘到嫁到万家,小榆拢共服侍了郑氏十多年,她熬成了老姑娘都还不愿意嫁人,这对主仆之间的依赖感与信任,已不亚于异姓姐妹,私下里的交谈内容,更是少了很多层别礼数。
阿榆见郑氏脸色有异,似乎不太高兴,想起郑氏匆忙入宫的原因,她便低声问道:“小姐,可是事有不顺?”
郑氏虽然嫁人多年,阿榆还是习惯像在郑家陪她于闺中时那样,称她为小姐。不过,这种在夫家看来显得有些拗口的称呼,的确能让郑氏的心绪开朗一些,并且也是时刻提醒着她,阿榆是从娘家带出来的婢女,跟夫家那群丫头总是有些不一样的。
“怎么会不顺。”郑氏没什么耐心的说道:“那东西可是她朝我要了几次的,我一拿出来,她就只有立即收下的份儿。”
阿榆松了口气,又不解道:“为何小姐看起来还像是很烦忧的样子呢?”
“德妃……这个人,未必是那种收了好处就会帮你做事的人。”郑氏浅浅的叹了口气,说道:“倘若结果真的这么坏,我也没有办法了,谁叫她的身份摆在那儿,之前我却多次拒绝她呢!”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
(243)、你就这么的迫不及待?
郑氏的话语中有悲观的情绪,阿榆听出来后立即辩道:“即便她现在已经做了皇后,那种东西也不是她说要,我们就能给的呀!她这是明摆着要小姐为难,即便您给了她想要的东西,不用得罪她,也不见得就比得罪她的结果好。”
“这一点我怎会不知道。”郑氏有些无力的摇了摇头,慢慢说道:“可是事到如今,只有这一条路还存着些希望了。老爷若完了,我们郑家也会跟着门庭衰蔽,谁让我只是一个女人。”
阿榆闻言沉默下来。过了片刻后,她才再开口问道:“小姐,其实阿榆一直想问您,为何你会觉得老爷这一次一定就会落狱呢?结果尚未出来,您就赶到宫中来求那个女人,是不是低估了老爷,反而让那个女人占了便宜。”
郑氏忽然站住了脚步,她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才用轻微的声音对阿榆说道:“因为到了现在,我近乎能够确定,这一次老爷是被别人下套了,而织网的可是皇帝和他的那位三弟啊!或许当初老爷根本就不该升任吏部尚书,这是钩上的饵。由此可见那个老爷时常夸奖的吏部侍郎高昱是个多么精明的人,他是前朝进士三甲,却心甘情愿的一直做老爷的副手,什么好处、功绩都披挂在老爷的身上,实际上却是让挂住老爷的这条钩儿越扣越紧……”
话说到这里,郑氏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她心中的郁火又重了一层。当她发现自家相公被里外两拨人编的绳套绑得不能动弹时,即便她能分出绳套的脉络,却是无力去解开绳子的结索。
不得不暂时中断心中纷乱的想法,必须把所有的精神力集中放在唯一的出路上。郑氏紧紧的抿了一下嘴,把后面的半截话吞回肚中,然后转言对阿榆说道:“若我不提前进宫来,等老爷那边的结果出来,我的行动就不能像现在这么可以避嫌了。这是最坏的打算,然而我却不得不早做打算。倘若老爷真的没事,那便最好,算我多跑一趟路,也不会损失什么。”
阿榆表示理解的点了点头,可是一边的问题抚平了,另一个她一直担心的问题就又冒了出来。
“可是那线可怎么办?送出去了就拿不回来了,我看那个女人是不会安什么好心的。”阿榆说话时,眼中的担忧神情表露无余。
“那线,自然是假的。”郑氏说起这个,冷不丁的哼了一声,“从她第一次向我要那东西时,我就在打算,特地伪造了一份,以备不时之需。刚才给她的金线,其颜色质地与真线几乎一致,然而只待三个月过去,真假自然可见。即便以后真有麻烦要顺着那根线缠上我万家,不能成为定罪证据的东西,倒也无碍于事。”
“小姐高明。”阿榆心底松了口气,同时也诚意的称赞了一句。
郑氏的脸上依旧没什么喜悦的情绪,毕竟这点小手段于大局的作用不大。如果此刻回去,得到的消息是老爷获罪,那么她做再多为今后打算的预备事宜,似乎也是没什么意义的了。
“最好是老爷无事。”沉沉叹了口气,郑氏黯然道:“倘若事情真被我不幸料重,只希望德妃看在我经常来宫中与她聊天散心的情分上,能留一些德行,在老爷的罪名上帮忙缓一缓,兴许就能有转机。”
阿榆有些不太相信的说道:“那个女人,有那么大的能力吗?”。…
“宫中的妃嫔里,能对皇帝吹枕边风的,也就只有她了。”郑氏忽然笑了笑,不过她的笑意中沁着些轻视的味道,“我本来就没把希望的重头放在她身上,只要能把正式定刑的时间往后拖一拖,或许我之前的一切准备就可以生效了。”
……
看着万尚书的夫人和她的贴身丫环一同走远,伏在屋顶上的青夏这才贴着一面墙滑下地面,朝依旧坐在藤椅上的德妃走来。
德妃侧目看了她一眼,随口说道:“都听见什么了?”
“她们主仆俩都没说什么好话,婢子觉得她们此行诚意菲薄,送来的东西恐怕也有问题。”青夏顿了顿后又道:“娘娘,您刚才为何不同意我跟着去听一听她们说话的内容呢?”
德妃淡然道:“你只是远远听了几句,就知道她二人嘴巴不安分,何必再多听那些言语,来污我的耳朵乱我的心情。”
“是婢子错了。”青夏连忙屈身一福,起身后又问道:“可是娘娘不担心她们可能心存歹意么?”
“我深居宫中,又素来不与朝臣牵连关系,她如何‘歹’到我的头上?”德妃没有什么温度的笑了笑,“我没动她,她都要在心底念声佛了。青夏,这身份利害的立场区别,你可一定不能混淆了。”
“是,婢子牢记了。”青夏恭敬应声。
德妃没有再说什么,她想到刚才青夏说的那句担忧的话,目光落在桌上锦帕包裹的东西上,就信手拿了过来。当她正要解开手帕时,一直退身于霄怀宫中静候主子传唤的侍婢萃春忽然走了出来。
萃春走至离德妃三步远的位置站定,深深一福,然后说道:“娘娘,故人来了。”
德妃拨弄锦帕小包的手滞了一下,轻声问道:“什么时候到的?”
“刚刚到的。”
“噢。”德妃犹豫了一下,然后就站起身来,没有要人陪同,她吩咐了一句:“你们两个就在这里守着。”
对于那位故人,作为德妃近身侍婢的萃春和青夏都是很熟悉的。所以每当德妃要与之会面时,不需要多说什么,她二人就知道该做什么、该注意什么。
上了台阶,行过霄怀宫正厅,来到左手偏室,德妃就看见一个颀长的身影。即便那个人是背对着她,她也能立即凭其后脑勺勾勒出他面部的轮廓。
从宫外到宫内,若即若离的同行十数年,真的是很熟悉了啊!
所以,对于这个人,即便是在这样的场合,自持着彼此的身份,德妃也是会觉得心境轻松了一分,开口说话时也直接忽略了许多矜持。
“我们见面时,你这样背对着我的次数是越来越多了,就不能换个样子么?”
德妃的话音刚落,那个颀长的背影就转过身来,同时他还开了口,嗓音于压抑中透出些许糙意,那是身体开始衰老的信号。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我在面对你时,开始有些感到无所适从了。”
“难道你还会怕我不成?”德妃慢慢抬步,向那个看起来年近五十的中年男子走近了一步,然而她只是走近了一步,就没有再继续抬步。
那中年男子看来平时是很重视养生的,五十来岁的样子,须眉依旧浓黑如墨,显露出他尚算强健的体格。然而岁月的刀锋是谁也抗拒不了的,仔细看来,他的脸部皮肤已然呈现出细网般的皱纹。尽管如此,从他的面部轮廓来推演,也可看出在他年轻时,应该是个英俊的男子。…
中年人见德妃向他迈近一步,却又站住了脚,他也是抬脚向德妃跨近一步。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就只剩一步了,挨得这么近的两个人,又是目光毫无隔隙的对视重叠,尽管他们的年纪相差了近一半,可两人之间的气氛还是被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