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活在明朝-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难当,家也难当,国和家是一个道理。”万历有些感叹,这大明的家不就是难当么?“去年过去了,今年怎么办?该吵还得吵,赵首辅,你是内阁的首揆,有什么打算?”把刚才一触即发的场面给镇了下去,他这才把话题转向了正题。

“当家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其实这个事赵志高私下里不知道想了多少次,“比方说去年,哪一笔开支都是正常的,可真需要花这么多么?沈一贯刚刚说的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方说工部为宫里修殿宇,为何不在云贵取木材,非要通过海面那么远从南洋运?是因为云贵山里的木材运不出来,杨应龙又造反,记得嘉靖年间的时候,朝廷就已经议过,让云贵修路,既便于官府管理山里的土司,也便于山民把山货给运下来。李化龙现在做的就挺好,安抚了山民的情绪,还让他们帮着看守上贡的木材,若是当时能这么做,宫里这几百万两银子就能省出来。”

万历听到这儿,会心地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那朱一刀可真有本事,抄了七大土司的家,弄出来几百万两银子,除了留给李化龙一百多万两,剩下的全部都运到了内帑。还有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首饰和家具,若是说谁的贡献大,在座的这些人一辈子忙乎的,也没朱一刀一次贡献的多。他又帮着李化龙想办法,拍卖那些家具,现在播州一年的税赋顶的上一个较大的府县了!这件事情上尽管朝臣们多有微词,但对于银子大家还是没有意见的,要是都有朱千户的本事,我大明的国库又何至于空虚至此?

他点了点头,望向了陈于壁。

“这件事工部有责任,臣有责任。”这会儿可不是争辩的时候,陈于壁也只能低头认错。

赵志高接着又开了口:“今年所有的开支都要从这个上面着眼,接下来内阁要好好议一议。”

“沈一贯。”万历突然点了沈一贯的名字,这让他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皇上这会儿点自己的名,到底是何意?

“你刚才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阁老说的这个意思吗?”

“是这个意思,只是首辅大人说的更透彻一些。”沈一贯跪在地上低着头,同样不知道皇上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万历点了点头,眼神中透出一丝赞赏。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现在居然对经商感起兴趣来,尽管朱一刀并没有经商,可他的那些做法,无一不含有商业的因素。慢慢自己的观念也转变了过来,只要内能给内帑增加银子,就算是小做一点生意,也无伤大雅。否则朱一刀做的那些事情早就被喊停了,因此现在对于和老朱想法差不多的沈一贯,他也多了一些欣赏。

“朕刚刚听你欲言又止,似乎还有很多话没说出来。朕想听听你的思路,也让大家伙都参考参考。”万历再度坐了下来,只不过惬意了许多。

“是!”沈一贯显然有些激动,但尽力平静下情绪,被皇上点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机会可是很难得的!“其实这也不是臣的思路。大明永乐年间开始,成祖太宗皇帝就开始命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前后七次,商货远通,一直到了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海上,这才停止。在这期间,我大明与西洋诸国每年通商贸易的银子都在上千万两。臣在吏部,知道官员们的想法,若是开源,无过于与海外通商。只是我大明会与海外做生意的官员太少,经商太不在行,而且如今商路不通,倭寇再度肆虐海上,据说他们竟然还要攻打朝鲜。若是能在南方开辟出一通商口岸,再选择一个熟悉商业之人任职于当地,应该可以为我大明增加不少的银子。”

“这个想法沈一贯和臣商议过。”赵志高突然接过了话头。他很惊讶,为何沈一贯要提出这么一个想法,自己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又会有哪个官员愿意从事如此低贱粗鄙的商业?当时自己也就是稍微想了想,就把这个想法否决了。让商人们去办,自然没有问题,可若是让官府出面去经商……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高启华和张位立刻下意识地望向了沈一贯,他先是一愣,然后表白般地对他俩摇了摇头。

“只要海上货商之路通畅,接下来就是运什么。只是因为海上风险太大,我大明的商户多不愿与海外有过多的交流,毕竟倭寇的横行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和风险。臣倒是觉得,若是能减少税赋,鼓励那些商户积极出海通商,这也未必不是个办法。他们在海上受了难,自然会求救于官府,到了那个时候,我大明水师再行出去攻打,粮草辎重后勤皆由他们提供,也未尝不可啊!”赵志高这个具有相当前瞻性的想法别说是沈一贯,就连万历也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这还是那个只知道苦读圣的老阁老么?沈一贯则是不敢相信地看着赵志高,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个想法的漏洞,鼓励商户积极出海通商?没有官府的引导,你是鼓励他们走私吧?况且经商之人皆为胆大心细之辈,官府能不能控制住他们还不好说呢,鼓励归鼓励,但一定要在官府的管辖控制允许范围内进行,决不能让官府游离于通商之外!可赵大人的意见,这官府只要鼓励商户们出海通商,再帮他们打通商路保证安全就能万事大吉了?竟然连军队的粮草后勤都交给那些眼中只有银子的商户去办!简直就是可笑!

“回皇上,赵大人的意见臣也是同意的,只是鼓励商户通商还要给他们政策上的方便,因此官府还是要把住商户的命脉才行。不可任由他们往来,在这其中,我大明朝廷和当地官府还是要起到主导调控的作用。”沈一贯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

“再加上一条,商户的税赋三年内不许增加,只有沿海经商之人多了,我大明的税银才上的去。”万历这才抢到了话题。他很兴奋,这些老顽固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很不容易,难不成都是看着朱一刀挣钱眼红了?他可是知道的,播州现在蒸蒸日上的情况让周围的川贵两省很是嫉妒,只是自己又不懂商业,简单的模仿又起不到效果。四川巡抚已经往内阁上了奏疏,申请也要开展拍卖业,用以增加当地税赋,可内阁的批示却是等等再说,这件事情就只好这么拖了下来。

“圣明天纵无过于皇上!”陈于壁慌忙地拍着马屁,“这样一来,浙江的百姓愿意经商的就多了,那能上缴的税赋就大大地增加了!他们生活的压力也少的许多!”

“吾皇圣明!”所有的人都跪下来大声地称颂着,仿佛这银子都已经到手里了一样。

第200章

。“好!好!”万历竟然从御座上走了下来,一边轻轻鼓着掌,一边顾自踱了起来,“吵架好,还是吵架好!一吵不就吵出了办法?朕还有个想法,浙江不是能产许多的丝绸么?这丝绸的市场怎么样?”

赵志高连忙答道:“一匹丝绸在内地能卖到六两白银,若是运到了海外,南洋诸国则能卖到十两以上!再远一点到西洋诸国,至少能卖到十五两银子!现在浙江有八千张织机,江苏有一万张织机,能不能增加织机,多产丝绸?”

“当然能!”万历兴奋地点点头道,“关键是蚕丝,能不能增加桑田,多产蚕丝?”

“皇上圣明!历来就是江苏的丝绸多靠浙江供应蚕丝,这也是气候使然。浙江的气候适合载蚕产丝,臣等的意思,干脆将浙江现有的农田再划拨一半改为桑田,一年便可多产蚕丝一千万两,也就是说可多产丝绸二十万匹!”

“那农田都改成了桑田,百姓们吃什么喝什么?”眼瞅着赵志高和皇上越说越离谱,沈一贯不禁皱起了眉头。通商这种事情只要官府把住了关口,在法度上约束商户,在商路上帮助商户,同时这也是看住他们,就足够了,剩下的事情自然去由商户自己去做,该出口什么进口什么,那些商户要比自己这些官员清楚的多!官府也不可干涉过深,这朝廷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地把农田改为桑田,难道真是好事吗?万一今年西洋诸国不进口那么多的丝绸,那么巨大的存货该如何是好?

赵志高惊诧地望了沈一贯一眼,接着道:“从外省调拨不就行了!以往每年外省都要往浙江调拨至少二百万石以上的粮食,增加了桑田再行调拨便是。浙江一向是桑田多于农田,桑户们卖了蚕丝,再拿银子从市场上买粮食,多少年来一向如此!”

“那外省调的粮一向比自己产的贵,桑农们愿意么?”沈一贯还是有些疑惑。虽然说历年来都是如此,可若是再划拨一半的农田为桑田,浙江本省的粮食缺口定然极为巨大,就算是外省增调了粮食,还是不可能完全填补上需粮的缺口,粮价必定要上涨。

赵志高耐心地解释道:“每亩桑田产的丝要比每亩农田产的粮要高;蚕丝是什么价,粮食又是什么价?这种粮的收益难道还能比种桑还要高?那些农民不知道种什么挣钱?若不是因为条件有限,他们早就自行全部种成桑田了!有了丝源,江苏浙江再增加几千张织机定然不是问题!”

沈一贯还是觉得这其中有什么问题,只是一时又想不出来,只好点了点头以示同意。

“还有一条,改的桑田仍按农田收税,不许增加税赋!”万历很是有些得意,自己也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看来我大明还是不止朱一刀一个能人地嘛!大家不是不愿意想办法,只是懒得去想办法,自己一逼,这办法不就都出来了?

“皇上圣明呐……”赵志高有些激动,颤巍巍地跪到了地上,“这样一来,有了政策扶持,浙江的百姓定然踊跃种植桑田,国库今年就能缓解不少了!”

他的确是很激动。皇上两年不曾上朝,一上朝就关心国计民生,这的的确确太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沈一贯等人更是激动不已,也难怪皇上那天要天子降临,上天竟然给我大明带来了如此好运。今后更要实心做事才行,皇上都能幡然悔悟,不再无作为于后宫,我大明当真是中兴有望!赵志高原本有些远离庙堂的心思也渐渐地淡了下来,他觉得,自己既然都一把老骨头了,倒不如用自己的后半生赌一赌,反正再无什么牵挂,若是赢了当千古留名,若是输了,自己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

万历兴奋地脸色也有些红:“这件事就让司礼监跟工部去办!当然还有户部,赚的银子都入到户部的帐吧!如何入手,内阁《:文。》这就回《:人。》去详细《:书。》议个方《:屋。》略出来,需要谁在那里镇住场面,靠谁去办,到时候往上递奏疏吧!”

赵志高跟陈于壁,还有张位,几乎同时大声地答道:“是!”

万历心中激荡不已。多少年了,总算是可以像先皇爷爷那样能有一番作为,自己想出办法来充实国库,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自从张居正去世以来,朝野一度斗争不休,让他心烦意乱,国库也日渐空虚,每年都是入不敷出。幸好还能有个朱一刀保住自己的内帑,虽然不至于也给国库增加银子,但内帑却是他当政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国库的存银:八百万两银子!尽管这不过是每年税赋的一小半而已,却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他清楚地记得,当自己当上皇帝的那天,内帑竟然只剩下了区区不到一万两银子!看着如此空虚的内帑,连张居正也忍不住唉声叹气!

“可是这件事的具体操作,诸位觉得何人可用啊?”万历忽然又提出了这个问题。确实,这件事情还得需要一个熟悉商务,又有能力的官员才行,他觉得现任浙江巡抚程启元没有这个能力。前年下旨让江浙一带提前征收税赋,江浙乃是大明税赋的重镇,可任务完成的最差,程启元因为此事还差点激起民变。让这么一个人在浙江督办此事是很不靠谱的,所以万历也打算听听几个内阁大学士的意见。

“这……”赵志高的心中还真没有什么好的人选。他倒是考虑过该如何充实国库,可这种事情具体该谁操办,还真是没谱。陈于壁的心中倒是有个人选,只不过这人能力也确实有限。

“启奏皇上,臣推荐一人,当可以担此重任。”沈一贯突然开口道。这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他,多少有些复杂。内阁和司礼监多长时间都没有开过这样的财政会议了,沈一贯第一次参与会议,却能由此得到皇上的垂青,运气不要太好!

“播州的李化龙。此人有足够的经验和手段督办此事,尽管朱千户曾经给他想过办法,但他自己在播州由拍卖会却衍生出了官办博采彡业和典当业,生意极其兴隆不说,播州现在的税赋有一半以上都是商业税赋;若是依照着以前播州的情况,能不能收上来还是个大麻烦,可现在,苗人视他为财神一般,因为他允诺取消苗人所有的税赋,并且可以得到当地府县的财政补贴,以鼓励当地苗人到县城中去为官府和私人打工,并且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表面上看,取消苗人农业税赋减少了府库收入,可实际上,由于苗人的收入增加,消费也大大增加,当地的酒楼,青楼等生意相当地火爆!皇上您也许不知道,播州现在已隐隐成为了川贵边境的商户周转中心了!”沈一贯侃侃而谈,周围众人听得是目瞪口呆,这种事情,他沈一贯怎么就知道的这么清楚?

“臣在吏部,每年都有年察,李化龙每次来吏部都要把他所做的一切制作成奏疏然后上交,臣每月都要评阅的。”沈一贯可不再会给陈于壁任何收拾他的机会,一看陈于壁要张嘴,抢先就把事情说了个清楚。

万历重重地点了点头。李化龙竟然还有这等才华,以前倒还真没看出来。不过这些事情若是真实的,那改稻为桑的举措让他去督办,无疑是最合适的。

“可还有其他的人选?”万历满心希望赵志高能再提出来一个。毕竟您老人家才是首辅,这种财务会议让一个吏部侍郎抢了风头,怎么也不好可赵志高摇了摇头,诚恳地对万历道:“皇上,沈一贯的人选,老臣附议。”

陈于壁也不得不拱手道:“臣等也附议。”

既然如此,万历也不好再说什么。“那就是李化龙了!让他把播州的事务交接一下,封他为监察院浙江监察御史,督办此事!司礼监要给杭州织造局打好招呼,李化龙所做的一切,杭州织造局务必全力配合!朕要等他的好消息!”

这道政令到了李化龙的手里,他百思不得其解。朝廷居然要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的策略,以增加国库收入,这初衷倒是没什么话说。可要把浙江的稻田划拨一半为桑田,那稻农可否愿意?还有,粮食产量一旦下降,全浙江的粮价势必上涨,就算是从邻省调拨,官府也是完全可以控制数量。如果百姓都买不起粮,此事为之奈何?若是有人借这个事情煽动百姓闹事,为之奈何?如果浙江官场上下一起蒙蔽朝廷,以改稻为桑之名强征暴敛,为之奈何?

他突然觉得这是一个火坑,正张着大嘴等着自己跳下去!内阁的几个首辅次辅都穷疯了吗,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做?如果要想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第一件事情不是把自己调过去当监察御史,而是应该整肃当地吏治!

第201章

。李化龙在惊恐之余,对于内阁的决定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反应时间和机会了。内阁是用急递下到播州的,也就意味着他必须在三天之内赴任。可是他走了播州这一块又该交给谁?仓促之下,也只有张飞可以信任了。于是他匆匆地跟张飞交代说,无论是谁接手播州,一定要保持住稳定,播州绝对不能再乱,苗人的心现在已经向着官府,这是件好事,但也极易被别有用心者利用!

在赶赴浙江的路上,他悄悄地给朱一刀去了封密信,询问去了浙江到底应该怎么办?老朱这一阵子正忙着训练毕飞翼空军,根本就没有时间去考虑别的东西,刚刚完成所有人的试飞训练,立刻就遣人去皇宫报喜。皇上那会儿还在跟内阁司礼监开财务会议,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喜笑颜开!这才出言抚慰各方势力,群臣们不知道皇上因为什么这么开心,先恭贺了再说。

大家没有问,皇上也没有说,其实他开心,就是因为老朱的毕飞翼空军成军了。一共三十架毕飞翼,每个上面可以可载两人到三人,也可以载一人,带两桶三十斤的炸药。当载三人时,速度还可以,高度就降低了,稳定性却大大增加,完全可以当做原始版的运输机,适合于夜间偷袭或者突袭敌方营地,扰乱敌方军心;当载一人带两桶三十斤炸药时,就成了原始版的轰炸机,速度降了下来,高度还可以,适合于夜间轰炸敌方的指挥中心——当然,那两桶火药都是用熏香点燃,上天前要先把三尺长的五根熏香带上,空中时没法用隧发石点燃引线的,熏香这时就起了作用,只要不灭,五根可以坚持至少三个时辰!

在经过了大量的试验后老朱发现,这三十架毕飞翼携带两桶炸药时的威力简直堪比火炮!它完全可以轰炸火炮所覆盖不到的地方,比如说对方的粮草辎重营,或者是大型的攻城武器。但毕飞翼的缺点依然存在:对弓弩的防御还是太差,因此只能应用在夜间。但即便如此,工匠们依然激动的老泪横流,我大明的敌人什么时候见过这种装备?自古打仗最重士气,如此神器一出,首先对敌人士气就是个重大打击!就算对方发现了弱点,谁又能在黑压压一片如同天神一般的毕飞翼前保持镇定?

看了李化龙的密信,朱一刀觉得很有些不可思议。皇上怎么会想出这种馊主意的?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一旦放到现实中,只怕会被浙江官场那群烂和尚把经给念歪!首先划拨一半的农田为桑田,那浙江本身农田的收成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是不能靠外省调拨,但浙江省内的粮价必定会被商户们抬高,在外省调粮到来之前,完全可以想象到浙江省内的粮价定然比油还贵!大批的百姓买不起粮食,民心思变,必然会出大麻烦。

其次就是官府。官府在这个时候不仅不会限制商户的擅自提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反而会跟商户们沉溺一气,从中分一杯羹,这就意味着外省调粮被人为地阻止了。浙江省内粮价飞涨,蚕丝多如牛毛因此变的不值钱,商户们完全会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百姓手中的蚕丝,再高价把手中的粮食给卖出去。到最后损害的不仅仅是老百姓,更是大明的根基!

可老朱现在不过就是个千户而已,不顾一切给皇上上奏疏?这明摆着就是不可能的!万历好不容易想出一个点子,谁要是贸然地否定掉,那就是老寿星上吊——找死!可是李化龙言辞恳切,求朱一刀再救他一命,老朱又怎么拒绝?这个所谓的国策有一个走不好,死的可不仅仅是李化龙一个人!

再三思考,朱一刀赶紧给李化龙出了个点子:现在别管其他,到了浙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稳定民心能不能做通浙江府衙的工作,只要农户们愿意改种桑田,官府出资给他们补助,另外将来桑苗的售卖将由官府一力承担,保证桑农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不然这政策只要宣布下去,浙江农户只怕立刻就会造反!

李化龙看着这个点子,半晌无语。朱千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让自己去浙江蹚这趟浑水,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的主意!可是不去又不行,他现在只感觉脖子后面悬着一把刀,什么时候砍下来却不知道。争取浙江官府给桑农补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还要他们负责桑…………了两个月,才从大明的最西边奔到了大明的最东边,看着江南水乡那迥异的风景,听着江南女人那吴侬的软语,他也忍不住心里的赞叹!不愧是我大明的税赋重地!这与民风彪悍异常的播州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务之急,是要去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报到,改稻为桑的国策已经下发到这里一个月了,若是没有上级指示和指导,还不定这些浙江的土皇帝们怎么折腾呢!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衙门。

“李大人,我家老爷现在正在杭州新安江处理紧急政务呢,您要真是等不急的话,不妨直接去杭州找他。”门前的管家客客气气地对李化龙说道。

“去新安江了?不知可否告知本官,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需要郑大人亲自去处理?”李化龙有些疑惑,按照惯例,除非是造反或者外敌入侵,一般情况下一省的二品大员是不会轻易地下去的。

“唉……还不是朝廷的改稻为桑,这浙江的刁民呐,他就是不愿意改!不仅不愿改,还公然聚众对抗官府!都闹腾了好些日子啦……”管家无奈地摇了摇头,看的出来,这些日子郑乾没少操心,估计事闹的不小,恐怕连军队都动用了。

“多谢!”也来不及多说,李化龙让跟随的下人在此等候,他打马就往杭州新安江奔去。

每年四月过了桃花汛的时候,新安江便到了水量最为充沛的时候,慷慨地从它流经的各个堰口灌溉着两侧农田里的稻田青苗,养育了江水两岸无数的百姓们。可是今年,两岸所有的堰口都被堵住了,江水哗哗地往下流着,仿佛是在为两岸干枯开裂的农田哀嚎,那些农田里的青苗已经枯黄了叶尖。

阻隔在大江与大片农田的大堤上,站满了跨刀执枪的军士,还有不少衙役,其中有几个一身正装面色严肃的官员,以及一眼望不到头的百姓,居然齐齐地跪在大堤的边上,绝望的脸上透出无名的悲愤!

在农田的另一侧,一队骑兵正在整齐地排成一列,面对着无边的农田,做冲锋状,个个眼巴巴地瞅着大堤上的几个官员。

“踏苗!”吼声是那个站在正中穿着四品官府面色凝重的官员发出的。

骑兵们终于以排山倒海之势往前冲去,只是马蹄下不是战场,却是连叶尖都已经枯黄的农田。随着马蹄声的响起,大堤上跪着的百姓们终于大哭出声!

哭声越来越大,马蹄声越来越响,千军万马,竟在这农田当中翻腾不休!

“爹!”随着一声女人惊恐的哭喊声,一个老人突然站起身冲到农田里,就像是护住自己孩子一样紧紧地趴在地上,把脸死死地靠在那些枯黄的青苗上,怎么也不肯起来。

只见马群离老人是越来越近!

“拼啦——”一个壮汉悲愤地大喊出声,同样不顾一切地扑向农田,“反正都是个死!大伙拼啦!”这声呐喊就像是军令一般,顿时无数的百姓扑向了那老人周围,大家手拉着手长成一列,用自己挺起的胸膛面对着即将冲过来的千军万马!

第202章

。眼看着离百姓越来越近,骑兵们不由得看了看带队的百户。那百户咬了咬牙,猛地勒住了马头。众人也纷纷猛然减速,**的马被勒的生疼,仰天嘶吼着,就在离百姓还有一丈远的地方,堪堪止住了步子,马蹄在农田里不禁又是一阵踢腾。

那个最先护苗的老头伸手捂住了自己女儿眼睛,紧紧地搂着她,不甘地死死望着眼前的骑兵们。

“这些刁民!刚才竟然有人公然喊反了!”建德知县张良之狠狠地跺了跺脚,拉住身边穿着四品官府表情严肃的杭州知府马远道。

马远的瞳孔立刻就放大了:“谁?谁喊反了?”

“卑职看清楚了!就是他!”淳安县知县常玉敏遥指着壮汉道:“就是他!刚才喊得反了!”

“好!好得很!抓起来!”马远对着身后的衙役气呼呼地下了令,衙役们互相看了看,操起铁链跟戒尺就冲了上去。

百姓们哪里是这些凶神恶煞般地衙役的对手?很快那壮汉连同十几个人就被铁链给绑住拖了过来,他不甘心地剧烈挣扎着,只是可惜人身又怎么挣的脱铁索?不多时就被拖到了马远几个官员的面前。

“刚才是谁喊反了?”马远冰冷地望着他,从牙根里挤出了这句话。

“就是老子!你待如何?!”壮汉竟然怯也不怯,壮硕的肌肉一阵抖动,马远的眼角也跟着抖了抖。

“不许抓人!不许抓人!”大堤上的百姓呼啦一下全跑了下来,把马远几个官员连同衙役们全都给围了起来。张良之脸上露出了一丝怯色,他偷偷瞅了常玉敏一眼,常玉敏也是悄悄地抹了抹头上的冷汗。虽说有军兵在这,可百姓万一真要是反了,这几个当官的一个也跑不出去。

“本府台现在就站在这里,我看你们谁敢乱来?!”马远个子不高,体型偏瘦,活脱脱一个书生模样,可就是这么个小胳膊小腿的书生身板,却硬生生地在百姓中昂然挺立着。

百姓们一下子沉默下来。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你们自己不愿意改,那也可以卖给别人去改!桑田难道没有农田收成高?我就不明白了,如此天大的好事,上利国家,下利你们,为什么就改不下今天还公然聚众对抗!你们想干什么?不仅要改,就算全浙江人死绝了,也得改!”马远冲着人群大声吼道,脖子脸通红。

“你叫什么名字?”他忽地扭头望向了壮汉。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老子叫王大牛!”壮汉继续挣扎着,瞪着牛眼大的眼睛大声道,他丝毫不把这几个官员放在眼里。

“做什么营生?”马远的声音有一丝阴冷。

“本地桑农!”由于剧烈的挣扎,王大牛的肩上已经被铁链勒出了血痕。

“……你是桑农,却为何要带着稻农闹事?!”马远勃然大怒!真是扯淡,桑农竟然带头拉着稻农闹事!改稻为桑又改不到他的头上,他出来闹腾个什么劲儿?莫非是消遣本府台不成?

“心中不平!稻农改成桑农,那他们吃什么喝什么?若是桑叶卖不出个好价钱,一家老小都喝西北风去?”王大牛振振有词,他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出来,丝毫不顾及马远那已经铁青的脸色。

“我看你是倭寇!别有用心!恶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抗朝廷,围攻朝廷命官!来人!给我押回杭州,打入大牢!”

这几句话一说,原本心里就已经恐惧了的百姓们不禁一颤,倭寇,若是被扣上这么个大帽子,想不死也难了。人们顿时一片死寂。

“给我继续踏苗!敢阻挡的,有一个抓一个!跟这倭寇一起,押回杭州死牢!”马远瞪着周围的百姓们,再度对军兵下达了命令。老百姓,永远斗不过官!古语早就有云,民不与官斗,本府台就不信了,这些世居此处的百姓会不顾自己的家人,公然造反?

骑兵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一个人动。

“给我踏苗!还愣着干什么?!”常玉敏一下子也来了胆气,骑兵们只好继续纵马狂奔在农田里。看着自己苦心种植的青苗毁于一旦,很多农民都忍不住放声大哭。

几十骑军士突然出现在官道上,策马向这里狂奔着,那其中的大旗上分明写着“京师卫所”的字样,还在踏苗的军兵打眼一看,不由得从心底里散发出一阵寒意。京师卫所不是锦衣卫,皇上的贴身卫队么?怎么会到这里来?难不成是来抓我等的?

领头的赫然就是朱一刀!

话说老朱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还得从之前说起。这改稻为桑的国策内阁已经下给了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要求他们配合即将到来的监察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