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活在明朝-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汝可与朱千户商议,此人素有鬼才,当能解决眼前之困境。有困难是正常地,要想办法解决困难,自力更生。如何恢复当地百姓之经济生活,汝可自行做主。只要是有利于大明的,有利于百姓的,有利于播州的,朕授予汝之全权!”
这三个有利于让李化龙无力地瘫坐在了椅子上。他现在最缺的是什么?不是银子,而是人才!人才高于一切!可是播州这种远离中原的蛮夷之地,上哪去找人才去?人果然都出来的,只见李化龙似乎想起了什么,一蹦三尺高,连衣服也顾不得穿好,直奔京师右所大营去也!
老朱同志星夜兼程,风餐露宿,快马加鞭,总算初赶回了京师。等到了右所驻地,他一头便倒在了自己床铺上,鼾声顿起。狼群军士也都累坏了,倒头便睡。这一个多星期以来,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实在是不行了才在马背上眯会,连马都跑死了好几匹!也不知道朱千户这是怎么了,像是被鬼追着一样,不要命的狂奔!
睡了一天**,连饭也没吃,他总算是醒了过来,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怀里的玉玺,佛祖保佑,玉玺安然无恙!老朱还是不放心,又拿了出来,这才放松下来。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一觉睡到自然醒,数银子数到手抽筋!第一项老朱算是坐到了,第二项按说也做到了,只可惜数完银子后又送给了万历。
风卷残云一般地吃完了饭,所有人都惊讶地望着饿昏了头的朱一刀,王石还专门好心地又给他盛了一碗面条。
“不吃了!我得赶紧进宫去见皇上,有极为重要之事禀告!你们也都做好准备,搞不好要到播州去轮换,那帮弟兄已经了!”他本来想说“累”这个字,但话到了嘴边却又改了,不能让这些人产生畏难的情绪。果然,顿时群情激昂,为了争谁第二批去,就连小屁孩都挽起了袖子做打架状。
朱一刀却管不了这么多了,他现在一门心思地是想把玉玺赶紧给万历送去!这玩意自己是不能再留在身上了!
等他去了宫里,王石面带可惜的表情,小心地把那碗他没动过的面条给收了起来。他在宫里也从未吃到过如此可口的面条!其实还是朱一刀觉得普通的酱面条不好吃,做了改进,改成了牛肉面!这个吃法在京师还从未有过,而且很简单,用煮过牛肉的汤做底,加入牛油,白萝卜片,葱花,蒜苗等物,最后再加入牛肉和油泼辣椒。当时第一次做出来的时候,所有人皆为其美味而赞叹不已!从此以后就成了京师右所晚餐的制式,每晚火头军必做此牛肉面!
到了宫里,朱一刀神情严肃地要求万历屏退左右,说有极重要之事汇报,内侍面露难色,万历却大气地挥了挥手:“都滚蛋!”
然后他才奇怪地问道,究竟是何事,需要如此慎重?老朱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了那封不大的玉玺,和一块项链,一个玉佩;然后抖索着手解开了包在玉玺外面的包裹。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在那一瞬间,万历神色突变,激动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两眼死死盯住那玉玺!
那赫然就是传说已久的玉玺!现在万历用的,也不过是个精美的仿制品而已,真正的玉玺,已经随着建文的死亡而消失了踪影。可眼前这个绝对不会是赝品!历经了数千年的沧桑劫难,玉玺上下散发着柔和却不可抵抗的光芒,一股神圣的气息在整个大殿中弥漫着,万历轻轻地拿起玉玺反过来,下方写的就是古体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这……”他激动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多少代了,这玉玺才终于到了自己的手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自己才是正儿八经的天子!还有哪个大臣胆敢质疑自己的能力?!不管自己做成什么样,自己都是正统的,传承于先祖的大明皇帝!他又激动地拿起了旁边的项链跟玉佩,都有着标准的皇族标志,尤其是玉佩,现在万历身上带的也是后来专门制作出来了,原本皇帝的专属玉佩,也随着建文的死亡而消失!
第173章
。可万历毕竟是皇帝,忽地转过身来,深深地凝视着朱一刀:“这些,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朱一刀怎么敢隐瞒,于是跪在地上原原本本把事情说了个清清楚楚,还特别说明,这项链和玉佩是从老人身上拔下来的,还把他的原话复述了一遍,当然,小男孩的存在被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但是特别提到了伏杀杨朝栋的经过,重点强调了他对玉玺的不轨之心。不过他也说出了自己的猜测,这么多年,民间有这么多人都在传说建文的下落,那杨应龙父子肯定也并不知道,只是贪欲让他们满心以为这老人就是建文后代,怀疑老人身上有着象征皇权的玉玺也不足为怪。
万历轻轻地点着头,来回踱着步子。许久,他才停下了身子,摹地蹲在了朱一刀的面前,跟老朱离得非常近:“你,是不是也想要这玉玺?!”
这话乃是诛心之言!朱一刀也豁了出去,知道在他的面前隐藏没有任何用处,干脆就大大咧咧地直视着万历的眼睛道:“是!属下被这玉玺搞的寝不能寐食不能咽。这玩意关系实在太过重大,属下生怕有一点闪失,又怕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不惜把播州善后工作放到一边,快马加鞭给皇上送来!”说罢重重地把头磕在了青石板地面上。
他不敢抬头,不知道皇上现在是什么表情,只是能听到万历那平静的呼吸声。
许久,万历才站起身哈哈大笑:“这普天之下,也就只有你朱一刀敢对朕这么说话!不过很好!朕很满意!记住,以后有任何事情,都不要隐瞒朕!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说什么!朕恕你无罪!你抄家抄出的八百万两银子,只给朕送了六百万两,擅自给李化龙留下了二百万两!朕也不跟你计较了!播州需要银子朕知道,但是给不给他银子,怎么给,是朕说了算!他不问朕要,朕不会给;朕不给,你不能擅自做主!”
朱一刀冷汗是刷刷地在背上留着。他确实疏忽了这一点,当时李化龙就差住在大营了,不管他干什么都跟着,非要让留下至少一百万两的银子。老朱被死缠烂打的实在是不耐烦,只好默许李化龙拉走了二百万两,只当作不知道,他心里清楚,皇上一定会知道这件事情,不经过正常的程序就擅自拨给地方款项乃是大忌,若是被人**,那一定是死无葬身之地!只是播州情况太过特殊,特事特办,皇上应该会理解。
可是现在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给万历送来了传国玉玺,他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当然,皇上不会直接说事,却可以放出风声,让下面的言官**朱一刀,那皇上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老朱给咔嚓了!而且不会有任何人为他说话。疏忽大意害死人呐!朱一刀这会回想起来,当真是肠子都快悔青了,他完全可以让李化龙先给皇上发道密旨请求的。这件事情看来除了老朱,李化龙和皇上,再没有其他人知道了。但他知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把柄被万历拿住,自己以后要千万小心才是,不然想抽身出来简直就是个奢望。
“起来吧!再把过程给朕说一遍!”万历看似悠闲地坐在了椅子上,可是朱一刀却知道,他是在确定,自己是不是确实这么做的,如果不是,连说几遍肯定会有不一致的地方!果然是帝王心术,这种招数都能使出来!无奈,他也只能又原原复述了一遍,万历听了后,突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确定,他就是建文后人?”
“当时老头的脖子上戴着项链,腰带里别着玉佩,其说话做事非同寻常;若是普通人,见了锦衣卫恐怕连话都说不出来,又怎么会如此镇定?更何况给了玉玺交代完事情,马上就死了。属下亲手在他尸体边堆上了柴禾,点着的火,看着整个茅屋都烧了起来,才带着人离开的。”朱一刀一点都不敢马虎,仔细地回想着当时发生的情况。
万历不置可否,又拿起了案台上的玉玺,仔细地翻看着。他忽然发现,就在“既寿永昌”几个字的旁边,“昌”字的右下角,有个小小的凸起;慢慢地按下去,整个“昌”字都凸了起来!他大奇,试了试看看能不能把这个字给拿下来,果然可以!
里面是一个小小的暗格,暗格里则有几个用古篆体写的小字,非常地细小,但是却能看清!那分明地刻着“李斯书”!
老朱跪在地上,看着万历奇怪地拿着玉玺翻来覆去地研究,心里着实有些恼火,不就是个破玉玺么?值得这么翻来倒去地研究?
此时万历的心情又激动了起来,是了!这才是真正的玉玺!实际上当初得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之后,李斯为了取悦始皇帝,特意提出了要刻一颗玉玺,而且亲手写下了这几个字。但这仅仅是传闻,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几个字确实是李斯所写。《史记》中也仅仅是提出了这个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明。
现在看来,李斯是想借着这个细微的细节,证明自己才是玉玺真正的题字人,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字啊……
不过这到从侧面证明了,此玉玺绝非赝品,而是货真价实!
万历抬起了头,看着下面依旧跪着,腿却已经在打颤的朱一刀,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感激。就是这个家伙,能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方,不惜对抗整个朝廷;又难得地没有做官的心思,反而千方百计地想离开。这怎么可能?对于这样的人才,万历找还找不到呢!又怎么会放他走?
“想要什么封赏?你尽可开口便是……”万历慢慢地说道,他已经决定了,这次一定要给这个可怜的家伙一点补偿,替自己背了这么多黑锅,自己的儿子他也得带的很好,不能让他太亏!
可朱一刀现在满心希望能够快点离开,哪里还敢要什么封赏?别再把老子牵扯进来就阿弥陀佛了,这趟浑水不是自己能趟的!于是赶紧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皇上,属下只希望皇上能没有那么多的烦恼,我大明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就知足了!属下衣,躬耕于中原,苟命于当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能够得皇上的信任,属下已经心满意足!孔夫子说得好,知足者常乐!”
万历笑了笑,知足者常乐,这句话人人都知道,可又有谁能做到知足?孔夫子这句话是教人们不要有太多的贪欲,得陇望蜀,珍惜眼前所有的,但是太多的人不知足,才会有这么多的麻烦。得到了就还想要更多的,全然不顾自己能不能吃下。杨应龙若是知足,又怎么会以播州区区数千苗兵就敢**?那些地方官员,若是知足,又怎么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拼命捞银子?
也就眼前这个看似*瓜的朱一刀知足,他心惊胆战地当着这个小小的千户,还害怕的跟什么似的。可往往成大事者,皆为知足之人,因为他们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牵绊,不会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贪心越大,失望就越大,受到的打击就越大。
“看看你这怂样……罢了,朕也不让你为难了,除了继续当你的千户之外,把京师右所给朕好好地练出来!听说这次损失了一个军士?把他的姓名,还有老家的亲人都报上来吧!朕就赏你一个人情,给他一个追赠!也给你们京师右所一个名分,你的右所脱离锦衣卫,直接隶属朕吧!就叫京师卫所!这个玉佩拿着,不管什么时候,该拿出来的时候就要拿出来,见玉佩如见朕!”万历把自己腰间的玉佩摘了下来,又把那个货真价实的皇帝玉佩给挂了上去,接着把自己的玉佩递给了朱一刀。
老朱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玉佩,他知道,到了现在这个份上,万历才算是彻底把自己当成心腹。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心腹是用来背黑锅的,这下自己算是成了职业黑锅王了!就是再不情愿,老朱的脸上也还是露出了极其高兴的表情。皇帝的面子怎么能不给?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只是心里苦笑不已,啥时候才能不背黑锅啊?
等回到了右所驻地,朱一刀向大家宣布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京师右所从此脱离锦衣卫,正式成为中央警卫团,皇上已经给赐了新名字,就叫京师卫所!原有编制一概不变,俸禄等同狼群,直接由内帑发放,并且只对皇上负责!这下众人一阵欢呼!京师的二十四监有谁不知道,狼群的俸禄是普通卫所的五倍都不止,况且福利也好的吓人,这简直就是升官啊!江飞更是兴奋的满脸通红,男人有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江飞没有老婆可以死,但升官发财算是做到了!
第174章
。京师卫所升级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师,因为皇上已经下了旨,称京师卫所在这次的播州平叛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特别准予升级,并且只对自己负责,不再由锦衣卫北镇抚司统管。很多人从这个消息中读出了一点,京师卫所不仅没有在皇上的心目中降低地位,反而增加了;而京师卫所的千户朱一刀,也很可能继续深得帝宠。
于是有很多人不满,但是却说不出来什么,最起码战功是无法抹煞的,所有的人都知道,在朝廷大军开赴到播州前,它就已经被京师卫所和狼群的不到二百人给搞定了。也许一般人会觉得这不算什么,二百人就能搞定的小地方不值得朝廷动用大军;可是首辅赵志高却从这里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那就是京师卫所的实际战斗力。
对于播州这地方,赵志高还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那里是苗人的腹地,遍布着苗**大小小无数个部落,朝廷就是因为这里情况太过复杂,民风太过彪悍,而无法施加自己的**影响力,从先祖开始,这地方就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在他的印象里,也许播州苗人连现在皇帝是哪位都不知道。一支不到二百人的小队伍,还全部都是汉人,深入到播州,**了根深蒂固数百年的当地土司,然后皇上又任命了一个长期混迹于武官队伍中的文官当大土司,实行改土归流。
这叫什么?这叫天方夜谭。
不仅仅是他,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样的战绩,换句话来说,都不愿意相信那个朱一刀竟然还能活蹦乱跳。赵首辅本来是一向不问政事的,可是前段时间的播州之乱让大家吵嚷不已,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出来挨骂。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这播州平叛,在皇上发圣旨前,一直是出于秘密状态的!也就是前一阵子才公开大张旗鼓地调兵去播州,内阁也允了,但立下战功的不是大队人马,却是一支不到二百人的小队伍!而且这支小队伍还是京师卫所与狼群的混编!皇上这是什么意思?拿我大明的安危玩耍吗?一共八路大军,十几万人,就这样撤退了?全给那小队伍做了嫁衣?
所有人都知道的平叛成功的消息,并不是官方消息,而是小道消息。朱一刀的鬼神莫测,已经在各个酒楼茶馆的说书人嘴里成了神仙一般能掐会算的人物,比诸葛亮都牛。但是大家也并没有太当回事,这民间的传说太多了,若是都当回事的话那日子没法过了。但是皇上的圣旨上却明明白白地写着,京师卫所在播州的平叛中立下汗马功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皇上遥控指挥着他们平叛,中间却把朝廷和内阁给绕了过去!就算是后来的大规模调兵,也不过是给他们打掩护!
赵志高想到了这一点,不少智商比较高的言官们也想到了这一点!皇上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如此大事却不与群臣百官商议,反而自己擅自调动部队,那还要咱们这些人干什么?还要朝廷干什么?言官们觉得皇上不仅侮辱了自己的人格,而且侮辱了自己的智商!
于是大批的奏疏再一次飞向内阁,这一次言官们再也无法容忍了!皇上既然没把咱们放在眼里,没把朝廷放在眼里,那咱们不干了,**已经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辞职!
赵志高看着眼前堆的山高的奏疏,和内阁的其他几个人是面面相觑。没有想到,大规模的辞职没有出现在局势最混乱的时候,反而出现在刚刚打了胜仗的时候。反常,太反常了。尽管他这个首辅不求有功,可也是天天求着无过的啊!可是这件事情却不能不处理,于是几个人商量好了,分头去找这些言官们谈判。在赵首辅的心里,大明的官员被贬的已经太多,不能再贬人了,在这么搞下去朝廷就彻底地成了空架子了!若真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他赵志高势必要被后世的史书给骂死!
可惜,言官们并不领他的情。自从赵志高上任以来,朝野上下都觉得此人太软,态度太消极,不堪为首辅;万历其实对他也不满意,但是没有办法,总要有人给自己背黑锅吧?于是赵首辅就心不甘情不愿地干到了现在,可算是干到了头。他不劝还好,一劝所有的言官们顿时把火力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朱一刀的身后是皇帝,而赵志高的身后却是太极殿那高高的墙壁。
万历觉得此人实在是不能再干下去了,于是让大家都来推荐首辅。但是推荐的人让万历掀翻了桌子,竟然还有人推荐王家屏!是不是非要把朕给玩死你们才甘心啊?!他愤怒地找到了这封奏疏后面签署的名字:顾宪成。
你什么也别干了,回家吧!
于是顾宪成就成为了此事件中第一个被开除的公务员。这让他一下子名气暴涨,无数的人来探望这位首先倒霉的吏部官员,说起来他还是秦密的同僚。但是秦密是何等地精明,平素与此人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但是在他的眼里,顾宪成绝对是个心机甚深的家伙,别看他表面上好像挺老实的样子。
顾宪成既然被开除了,他弟弟顾允成跟同乡高攀龙也随即主动地辞了官职。三人在回去之后,由于要求求见顾宪成的人太多,干脆就天天跟这些人在一起高谈阔论,参加的人是越来越多。顾宪成眼瞅着这人一多也应该有个固定的地方,就跟高攀龙商量道:“咱们应该找一个固定的讲学的场所才行,总是这么地打游击也不是个事儿。”恰好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他关系还不错,于是大笔一挥,找了个地方修葺一下,作为讲学的固定场所。
这地方在无锡县城的东头,是宋代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地方,已经年久失修,不过若是修葺一下还是很不错的,从此以后,顾宪成等人就开始了讲学活动,并且给这地方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名字:东林书院。
把顾宪成给开除了之后,所有的人就安定了下来。倒不是因为别的,万历又使出了**锏——罚工资,而且还要扣俸禄。毕竟大家都是靠着死工资过日子的,就算是辞职也是看着还能给一笔抚恤费,但现在大家要**的对象是赵志高,把他给打到了,自己工资也没了,更不要提什么抚恤费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还得跟着一起挨饿。这事没人干,也不能干。皇上已经侮辱了咱的智商,不能让他相信咱真的没有智商。于是突然兴起的一股子浪潮又莫名其妙地偃旗息鼓了。
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下面的官员又不再继续闹下去,于是赵志高原本满心欢喜地以为这下终于可以脱离苦海,却发现仍然在苦海中艰难地挣扎着,他甚至有了一些失望,谁再参我一本,再参我一本我就主动地辞职,就可以远离苦海了!多好!可惜现实永远是与梦想背道而驰的,赵志高还得艰难地撑下去才行。
朱一刀是没兴趣管朝廷那些破事,直到有天卫所里一个军士拿着自己家人来的信大声地喊着:我终于可以读书了!这句话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个丘八为何会对读书感兴趣呢?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军士大声地把自己的家书给朗读了一遍,大意就是说,咱们老家有个享誉朝廷的大人物,开了一个书院,声称只要是有志之士都可以来参加,你也别当兵了,看看能不能退下来,去书院听那些进士们讲课?那个书院就在咱老家无锡县城东头,叫东林书院。进士们说了,不分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来。
东林书院?老朱有些熟悉,又有些模糊,总之件好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嘛!不过这封家书却总有那么点搞传销的嫌疑,什么叫心中有梦想就能来?江飞解释道,这书院是吏部以前的一个官员,叫顾宪成得开的,现在在江浙一带很有名!老朱听到“顾宪成”这个名字,不禁大吃一惊!这不就是《牡丹亭》的作者么?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但他始终想不起来“东林书院”自己为何会有熟悉的感觉。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朱一刀猛然间想到了什么,一下子从床上跳了起来!
东林书院!就是搞垮明朝的东林党的老窝!说起东林党,朱一刀还算是有些印象,这个党派什么都不干,只干一件事情:内斗。凡是和他们理念不合的,通通都要给整下台;凡是跟他们不是一条道上得,都是敌人。在这样一种极端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大明在后期日渐衰落,最终在内斗中把自己的力量给消耗一空!想到这里,老朱觉得这顾宪成跟**的教主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是那篇著名的《牡丹亭》,他也绝对不会对这个人有任何印象。
第175章
。朱一刀牢牢地记住了这个人,第二天一大早,直奔卫所衙门。托他的福,右所衙门现在成了卫所衙门,原本懒洋洋的工作人员一下子觉得自己有着无穷的动力和百倍的精神!什么叫有前途?这才叫有前途啊,跟着一位好老大,什么事都还没做,就升了官,涨了俸禄!这种好事上哪找去?因此大家一反往常有气无力的精神面貌,以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
当老朱给他们指明了重要任务,彻底地调查一个叫顾宪成的被去职的官员时,所有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马达一般,二话不说,开始派出大批的探子前往江苏,同时在京师调查他以前的同僚,不可避免地就查到了秦密的头上。
秦密觉得很委屈,自己是怎么得罪锦衣卫了?这两天上班也有人跟着,下班也有人跟着,自己家旁边也出现了神秘的身影。他有些害怕,自己在京师吏部是昂首挺**进门,夹着尾巴做人,从来没跟谁吵过架,也没有上书骂过谁,怎么锦衣卫就盯住了自己呢?他苦思冥想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无奈之下,打算冒险去找朱一刀问问情况,看看能不能在锦衣卫里面帮着说说话。
等到秦密支支吾吾地说明了来意,老朱猛地一拍脑袋!自己都忘了他原来一直都在吏部,这么一查,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么?赶紧把衙门负责的找过来大骂一通,告诉他以后这个人就要查了,把人都撤回来!这才严肃地对他道:“你跟我好好说说,顾宪成这个人,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原来是在查顾宪成啊,秦密心中大定。可是这个人也没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向皇上推荐了一个不喜欢的人,于是就被去职丢官。平日里顾宪成很少跟其他同僚有跟过的接触,跟秦密一样,每天正常地上下班,倒是翰林院跟国子监的一些学生经常来找他,不过也从来不在衙门谈论什么,他们一来,顾宪成就紧紧张张地带着他们匆匆离开,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况且这人话很少,在衙门里也没有什么交情比较深的朋友,他似乎很看不起吏部的同僚。
朱一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秦密这里看来是问不出什么了,他跟顾宪成看来也不过是点头之交,又能了解多少?
到了晚上,卫所衙门的人就赶来汇报情况了。不能不承认,锦衣卫的效率高的实在是可怕,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他们,朱一刀能够想象到大明是什么个样子。皇上不上朝,大臣缺员又如此严重,没有锦衣卫和东厂,这部国家机器就真的可能停止运转了。于是他再度大方地拿出自己的私房钱,给衙门里坚持工作的每个人都发了一百两银子,很快又要过万历十八年的年了,这些钱算是对大家在十七年里的工作奖励,希望在即将到来的十八年里,再接再砺,把工作做得更好!
话说的很到位,银子发的也很到位。一百两银子,衙门上上下下光凭借着死工资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多?自己私下弄的不算,这可是代表了卫所千户的心意。所有的人都很感慨,混了这么多年,总算是能遇到个好老板,这出来混,真得找个好老大才行。在千恩万谢中,汇报的人员详细地报告了顾宪成的详细情况。
顾宪成,字叔时,江苏无锡人。万历四年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三年后又考了进士,成绩平平,分配到户部当了个主事。当官后,生平最不喜欢的人就是张居正,平日里怎么别扭怎么来,只要是张居正赞成的,他一定会反对;只要是他反对的,顾宪成一定去支持。张居正很火大,却又没有办法,这个人油盐不进,找不到什么把柄,说起来好歹也是个户部主事,可每天做的确实言官的活计。
但他这么做也没指望过升官发财,在户部主事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几年,一直到张居正死,才算是翻过身来。
他跟张居正极其不对付在户部是人尽皆知的。比如老张同志病重,大家都去上书祷告,他却不去;别人看他如此不上路,自作主张在奏疏上替他签了名,可他知道了以后,坚决不同意,非要把自己的名字给划掉,那不是一般地执着。不过也并不怎么让众人厌烦,毕竟跟张居正作对的人多了去了,多他顾宪成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让张居正极其重视并且打击报复,顾宪成还远没到这个档次上。
张居正死了以后他就去了吏部,奇怪的是,以前跟老张同志作对并且能活到现在的,大都升了官,唯独顾宪成,到了吏部还是一个六品主事。这中间还请了三年假,也没有得到什么升迁提拔。可让所有人都大惑不解的是,这老兄也不急不躁,平日里还是那副执拗的德行。
当孙珑跟**星的案子出来以后,他俩一个削职一个回家,连首辅王锡爵都辞职了,唯独这个人却巍然不动,不仅如此,很快还升了一级,成了吏部考功司郎中。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吏部总要有人做事,全走完了怎么能行?
但让人奇怪的是,孙珑刚被免职的时候,王锡爵是打算把自己的亲信罗万化给安排到吏部左侍郎的位置上的,但是顾宪成却极力地反对,推荐了右都御使陈有年,而且竟然还争赢了。
王锡爵是大明首辅,建极殿大学士领吏部尚书衔兼太子太保,从一品。而顾宪成,仅仅是个刚提拔没多久的五品郎中。
可顾宪成就是赢了。要知道王锡爵的背后可是皇帝,他的背后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看不见。
这让朱一刀大感蹊跷!没有道理啊,王锡爵怎么会斗不赢一个小小的五品郎中呢?
前一阵子,皇上让大家推荐人才进内阁,顶替赵志高的位置,他就推荐了皇上最不喜欢最痛恨的王家屏,因此被万历给赶回了家。这才暂时地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可是这个顾宪成,回家之后也不消停,带着他弟弟顾允成跟高攀龙,整了一个东林书院,成天跟一帮子书生和落魄秀才进士还有被贬的官员谈天论地,议论朝政,痛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