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活在明朝-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更令人惊讶的是那几个锦衣卫的态度,对秦密是爱搭不理,对沈慧却是恭敬异常!而且有个家伙,竟然讨好地告诉沈慧不要担心,这回去京师会有御医为她解毒,让她放宽心,很快就可以见到百户大人了!
秦密这时才知道,老朱居然已经混到了锦衣卫百户的职位!这可不得了!这大明还有谁升官这么快的?朱一刀难道是遇到什么贵人了,才会有这样的机会?而且还让御医给沈慧解毒当年他在京师可亲眼见到,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一定能享受这种待遇!
不管他怎么想,沈慧被接走那天,全信阳县的人在城头看见了,锦衣卫们对沈慧是如何地毕恭毕敬,而且弄来一两莫名奇妙的马车就是老朱路过小镇时改装的那辆把她小心翼翼地抬去。
沈慧临走之前对秦霄说,她一定会想办法回来看他们的!秦霄眼泪汪汪地看着她这个沈妹妹,把脖子老朱送给她的那个项链还给了沈慧。
秦密这时已经下定了决心,自己的女儿一定要嫁给这个突然发达的暴发户!
第六十章
沈慧被送到京师后,让她惊讶的是,这里所有的布置都不是一般地考究,而且随时都有三个丫鬟来服侍她,还给她每天擦洗身子。她的身体暂时确实动不了,但脑子却是清醒的,看来还是向秦知县说的那样,老朱确实遇到贵人了。而且这个贵人还是在真心地帮助他们。这期间朱大曾经来过一次,这让沈慧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来。
朱大笑眯眯地问沈慧,对这里的一切可否满意,要是还有什么要求就说出来,他在面有人,完全可以满足她。沈慧只是要求尽快见到朱一刀,还有只需要一个侍女就可以了,现在三个着实让她有些诚惶诚恐,这种待遇自己可享受不起啊!
那个朱大却摇头长叹,自己不如朱一刀,找了个这么贤惠的老婆!不仅三个侍女给她保留了,还让一个女官担任沈慧的礼仪老师,教她一些平常的宫廷礼仪,说是万一遇到什么贵人不至于掉了架子。沈慧想的,却是这下总算是不用给老朱丢人了自己一个乡下村姑,随着老朱逐步地当官,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和老朱是那样地不配。
不过对于沈慧来说,她知道自己并不是朱一刀的唯一;而老朱的想法,却是能有这么一个贴心的女人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她出身多么高贵和自己般配女人是娶回来当老婆的,不是弄回来放在桌子当神供着的。
在解毒的这些日子里,沈慧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慢慢地可以下床活动了,她就专门要求侍女教她学刺绣,藉以打发时间。那个女官每天陪伴着沈慧,教她最基本的宫廷礼仪和最基本的一些官职;沈慧其实很聪明,一学就会,而且往往看问题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让女官惊奇不已她们这些女官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形成那种高贵的气质。
等待的日子是很漫长的,老朱每天都在念叨着见到沈慧;沈慧每天也是在思念着老朱,只是她默默地在心里为老朱祝福,期望他能平安地回来。对于沈慧来说,朱一刀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她并不是很在乎,她只在乎,老朱能平平安安,自己将来再给他生个胖胖的小孩,就足够了。
听着沈慧那发自肺腑的温言柔语,朱一刀觉得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
他轻轻地把沈慧拥在怀里,用嘴在她耳边吹着气:“以后我不会让你离我太远的!”沈慧乖巧地闻着老朱身的汗臭味儿,忽然觉得很好闻。
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人过着极为幸福美妙的生活,用老朱的话说,那可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温柔乡即英雄冢,这话说的一点都没错,因为老朱什么都不想,只想陪着沈慧好好地恋爱她不懂什么叫恋爱,老朱只好无奈地告诉她,这就是恋爱,人世间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恋爱。
现在你再问朱一刀,什么是幸福,老朱会一脸陶醉地告诉你,幸福就是和沈慧朝夕相伴。
但是幸福的日子往往都很短,看着一脸黑线的江飞,老朱狠狠地骂一句:福兮祸所伏,古人诚不欺我!
江飞也很火,这个新晋千户一天都没去过右所衙门,除了那天带他去熟悉熟悉环境,之后就一直躲在沈慧的那间小院,再也不肯出来。这眼瞅着都快过年了,右所衙门要负责维护皇中秋赏月的安全,一直没有进行足够的训练!要是再不紧紧皮,让大家脑子里那根弦绷紧一点,右所就废了!
唯独老朱不着急:“慌什么!不怕,给我三个月的时间就够了!”
江飞更是生气:“这可是足足的五千人!不是只有几百人的狼群!五千人的大军绝对不是几百人能比的!现在已经十一月底了,要是你不能在两个月之内把那些家伙练出些模样,看你怎么跟皇交代!”
老朱却显得异常信心十足:“不要慌,我说能行,就肯定能行!大年三十夜那天,我保证给皇一个惊喜!”
每年的大年三十,皇宫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庆典,皇与百官还有京师百姓,共享新年的快乐。这个庆典,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京师十二卫,不仅仅要负责皇和百官的安全,锦衣卫还要对民间进行大规模的清查,以保证京师没有逆贼进入。
但是除了这些,每卫都要向皇贡品,或者是献祥瑞,以表达自己对皇的忠诚,对大明的忠诚。
每到这个时候,都是十二卫最头疼的时候:每年的军费拨的倒是足足的,但是从指挥使到千户再到百户,基本都给分完了。要是想给皇弄点新鲜玩意,就靠着那点可怜兮兮的活动经费,还真是拿不出手,也弄不来贡品。
所以一到年底,京师的官员们都夹紧尾巴小心翼翼一个不小心就被这帮丘八给敲诈了!其他卫都还好说,锦衣卫直接破门而入:开抢!理由是五花八门:昨晚那位官员说了不该说的话,那官员的亲属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抓完了人,剩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抄家。
说到抄家,这可是锦衣卫的绝活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谁要是被他们盯,那可就惨了,抄出来的金银珠宝,琴棋画,还不仅仅是一般的什么值钱拿什么,直接就是一锅烩!锦衣卫们管这些叫贼赃,管抄家叫开荤:那些千户百户们一听说今天要抄谁家,立刻撒丫子就往军营跑,边跑边喊着弟兄们!开荤啦……
但是下面这些千户百户们,却没有资格独立抄别人的家,必须得指挥使点头才行。所以老朱说能给皇一个惊喜,江飞根本就不信!
老朱还是那副神神秘秘的神棍模样:“放心好了!我不仅能给皇惊喜,还能重振大家伙的士气和军心!”
这个江飞倒是不怎么怀疑,他确实有这个本事。但是时间毕竟太短,而且这个大家可是五千大军!朱一刀有能力带好这五千人么?江飞的心里有些打鼓。
这时沈慧笑着走了出来:“你呀就别担心了,一刀哥说到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江飞眼睛都有些直了,都说这女人只有经过男人的滋润,才能显得柔情似水;这朱一刀还真有些本事,看着沈慧那不同于一般宫女那柔弱的模样,反而显得“青春活泼”这词是朱一刀说的,江飞以前根本没听说过,但觉得非常地形象。
不过他紧接着拉住朱一刀就往城外的右所驻地跑,毕竟这才是要紧事,不看着老朱训练部队,江飞的心就怎么也放不下来。老朱只能无奈地朝着沈慧笑笑,沈慧做了个鬼脸,回到房间去把老朱写的那些练兵的心得给拿了出来。
这段时间朱一刀不是光顾陪着沈慧什么也没干,在晚的时候,他把这大半年来自己训练狼群和中卫五千兵的心得经验体会还有教训都系统地整理了一遍。老朱深深地觉得,自己不懂的地方做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带过兵的人来说,被赶鸭子架地带兵打仗实在是两眼一抹黑。
之前的那些胜利,运气占了很大成分。老朱自己也知道,他那些照搬现代的训练法还是有不少效果的,但还是有不少的地方属于严重的水土不服,有的甚至严重和大明军队不符。
大明的军制,装备还有作战时的习惯,这些时间老朱都已经熟悉了,所以他才想着,是不是能结合现代练兵法,整合出一套适合大明军队,尤其是适合锦衣卫的东西来。姑且不说这是给皇的一个惊喜,老朱只是想着,在未来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大明能够少损失一点,带给小鬼子的伤害能更大一点。
老朱不觉得自己能改变多少,但是尽自己的力量,能影响一点是一点。现在他的那些练兵法最起码已经影响了万历听江飞说,除了狼群,万历现在对京师的部队现状极其不满意,一直在考虑着是不是训练一批人,把他们打散到其他十一卫,让他们把十一卫都变成狼群。江飞自己对这个并不现实的想法很有意见,可他只不过是个千户,而对方却是皇帝。所以他能做的也不过是推荐让朱一刀来干。
第六十一章
看着眼前稀稀松松的人,稀稀拉拉的队伍,老朱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号称精锐的北镇抚司京师右所?
一旁江飞的脸无比尴尬,这锦衣卫原本就是用来负责民情的,置设军队也不过是为了宫廷的礼仪需要,但是自从北镇抚司职能提升后,除去在各个皇宫大殿站岗的那一所老朱称之为形象岗,剩下的右所就都在这了。```超`速`首`发所以现在这四所在京师的地位也很尴尬:你说他们是兵,又不归五城兵马司管辖,而且不前线打仗;你说他们不是兵,其编制和军饷又是按照军队来供的。以至于这有实兵的五所千户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倒是有人在锦衣卫探子们抄家的时候曾把这些兵拉出来过,不过很快五城兵马司的人就干预了你们怎么能擅自在京师调兵?!难不成是想谋反?
老朱有些郁闷地拍了拍脑袋,这简直就是标准的体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万历可真会给自己找活干啊!原来自己这个千户就是他故意提拔的,可这个问题不是自己能在一朝一夕就解决得了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是想摆脱现在的尴尬局面,必须首先在体制把右所的职能给确定下来!
老朱已经决定了,待弄清楚右所的详细情况后,就给万历,请示北镇抚司京师右所改制!
右所有五千人,除了他和江飞两个千户之外,还有一个有名无实权的千户,三十个百户,六十个总旗和三百个小旗。从结构来看还算是比较合理的,这些军官都是直接从各个王公贵戚的后代中挑选出来的要是家里确实势力比较大,也不会把自家子弟送到锦衣卫来当兵。
锦衣卫军队的设置和步兵营还不一样,普通的步兵营以部………司局旗队五级体制每旗3队,每队编步兵12名。每旗编旗总1名,队兵36名;每局编百总1名,官兵111名;每司编把总1名,官兵44名;每部编干总1名,官兵9名;每营编将官1名,中军1名,火器把总1名,总计官兵2697,全营官兵2700人。但是锦衣卫军队却是以每一千五百人设千户一名,每一百五十人设百户一名,然后依此类推。
这样在管理就相对直接一点,没有那么多的军官,毕竟当初设置锦衣卫就不是为了打仗的。
在装备,出于职能需要,火器并不是很多,主要还是以冷兵器为主。但朱一刀觉得,火器还是不能少的,毕竟他只对火器熟悉一点,冷兵器的作战他不懂也不会。
至于说到军人的素质,实在是让人太不满意!不过这倒不是说大家不愿意练兵,关键是职能不明确,地位不重要所致。
所以朱一刀决定,编制可以不动,但是体制的漏洞和目前急需解决的士气问题,还有装备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他和江飞深入到队伍中,极其详细地听取了军士们和军官们的意见。大家伙对军饷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意见最大的就是,太闲。
如此一来,老朱的心里就有底了。到了晚,他口述,江飞记录,了当官以来呈给万历的第一道疏不是他不愿意写,那一手其烂无比的简体字实在是无法拿出手。
万历在后宫接到朱一刀递来的奏折,吃惊的不行。这洋洋洒洒数千字,可是比那些大臣们的奏折少不到哪里去,关键是言之有物啊!他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奏折。
通篇都用列表和数字,详细地记录着,体制不明确之下的京师右所,其思想之混乱,装备之差劲,训练之懒惰。造成的后果就是万一京师有事,皇帝陛下有事,锦衣卫难以尽护卫之职。而且老朱重点提到,必须要尽快明确京师右所的体制,到底是归五城兵马司管辖还是归皇帝亲自管辖。他的建议是归皇帝亲自管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京师右所的能力。
同时朱一刀建议道,锦衣卫装备秀春刀,从很大意义讲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实战中并无太大的价值;作为锦衣卫的右所,它的兵员就更没有装备秀春刀的意义。倒是应该尽数装备火器,火器是兵器发展的必然,重火器如大炮之类的倒是不用太多,虎蹲炮就足够了。但是比如三眼铳,火铳,十眼铳和拐子铳之类的轻便火器,必须大规模的装备,就算是在京师之中遂行任务也用得。
而且最关键的是,京师右所的兵缺少足够的神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要让他们明白,他们是在为皇而战,为大明而战;他们所有的荣誉都来自于皇帝,都来自于时刻守护着的大明。
万历看着手里这份与众不同的奏折,一时感慨良多。这才是一份真正的奏折啊,详尽而又不繁琐,简单而又全面。那些饱读诗的废物们写的奏折往往让人云山雾罩,待看完之后却又发现,根本就是一堆废话,什么有用的也没说。
但是老朱在最后却附了一则故事,这让万历有些不太明白,这个故事他也知道,就是秦朝前期,商鞅变法却因此得罪秦国下,秦孝公的儿子继位后,把商鞅给五马分尸了。但是他却没有因此废掉商鞅实行的军功授田制度。要说仇恨,没有谁对商鞅的仇恨比秦孝公的儿子更大的了。
他因为商鞅,在民间颠沛流离数十年,饱尝人间酸甜苦辣。但他在不断的游历中,却亲眼看到,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大改变。所以虽然他仇恨商鞅,却废人不废政,变法最终还是进行到底了。
万历看着最后的故事,若有所思。这是在劝朕不要废除张居正的改革么?前些日子悄悄地出宫,他确实看到,张居正的改革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之所以废掉他的改革,还是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包括贵妃和皇后在内的很多人都告诉万历,这个改革要不得,张居正也留不得。
可是现在自己已经宣布夺张居正的谥号和封赏了啊!再要是宣布恢复他的改革,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万历想来想去,朱一刀肯定就是这么个意思,虽然他不明说出来,只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劝谏自己,但是这样的劝谏却是万历所能接受的,而不是向那些大臣们那样极端。
他不是没有想过励精图治,也不是没有想过勤政,只是这些大臣们无休无止的斗来斗去,和对皇帝无休止的谩骂和不满,让万历只觉得万念俱焚。自己这么努力图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自己能当一个可以青史留名的皇帝,不就是希望自己能让后世所敬仰么?
当初张居正刚刚下台,自己实在是难得地亲政之后,那一段时间,每天批阅奏折到很晚;几乎所有的票拟他都要亲自过目,得到他的首肯之后司礼监才能批红,然后下发到各部;人事的安排,每一个新任的官员他都要见一面,谈几句才放心;军事的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大将,这也是听从了老师张居正的一些谏言。
万历确实对张居正只有敬畏,没有喜爱。但就是这么个人,你却不能说他的一些看法是错误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有一老如有一神。在政治的敏锐,万历自认还是不如张居正的。只是他太狂傲,太生意气,让所有人都觉得他已经是大明第一了。一人之下万人之,门生故吏遍布整个大明,这样的人轻易地怎么动的了?更何况他还是三朝元老,先皇嘉靖的时候就是内阁大臣,到了隆庆又是首辅,自己当了皇帝他又稳坐着首辅的位置长达十年!
放眼整个朝廷,还有谁能比他资历更老?他的改革,是不是太过激进了?万历思索着,无意间看到了朱一刀最后的那句话:陛下可曾想过功盖始皇乎?
第六十二章
万历看着这最后的问话,沉思不语。,。,首。发他知道朱一刀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自己心中还是有着豪情壮志地。但是他还是不愿意去面对那些群臣们,那些只知道你斗我我斗你的群臣们。平心而论,这些人还是很有些本事的,在内阁已经缺员好几个,六部的官员也少了不少人的情况下,整个大明还能正常运转,已经是奇迹了。
不行,得找个人来给自己当挡箭牌,有时偶尔也可以背背黑锅嘛!反正自己是皇帝,某些不方便做的事情还是可以让那位仁兄来做的嘛!申时行这个家伙,表面看着人畜不犯的样子,实际鬼心眼还是不少的。
自从嘉靖四十一年,申时行中了状元,在翰林院当了庶吉士之后,那是各种王公贵戚不断地拉拢啊!但是他却根本就不为所动,闭门谢客,只顾埋头读。翰林院的同志们一致公认,这位仁兄又是个极为老实的呆子,这种勤于治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不过我国古代的一句俗语还是证明了它蕴含的丰富哲理:老实人不吃亏。
那年头,朝廷的日子可不向现在这么好混,徐阶,高拱,张居正这几个人是来来回回斗的不亦乐乎。连带着朝臣们一起倒霉,今天升了官,还没乐呵几天,屁股下面的凳子还没坐热,头的乌纱帽还没戴爽,也许明天就被流放边疆;在西北那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半拉馒头还没啃完,就又被召回朝廷重新启用;回来之后是话也不敢多说,事也不敢多参合,突然又莫名其妙地回家种地了。
世事无常,世事无常。出来混,就得找个好老大不是?可惜那年头,跟谁都不好混。那些大佬们自己都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饭吃,又怎么罩得住下面的小弟?在这样的环境中,翰林院自然也免不了俗,同志们是争先恐后地在官场你争我夺,杀的是不可开交。
唯独申时行,谁也不跟,谁也不碰,谁也不得罪;在翰林院这种水深似海的地方,他先是当了修撰,然后莫名地当了左庶子谁帮的忙,他不知道,也不在乎,只要别把自己牵扯进那些破事中就行。
在这段时间,申时行每天的工作就是读写文件,主持了几次讲学。大家普遍反应还不错,这个人讲学四平八稳,非常敬业。然后顺后带了个学生脱离了苦海,这人对申时行谈不感激,但是自己终于可以摆脱张居正了!终于解放了!从这一点说,申时行还是有功劳的。
这个学生叫朱翊钧,也就是现在的万历。
达尔文曾经说,人类是在不断地厮杀拼搏中进化的。优胜劣汰,是大自然的法则,谁也逃不脱这个至高法则。
在不断地拼杀中,只有一个人笑到了最后。也就是这个人,成了申时行的老大。没办法,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赢家,谁就有资格当自己的老大;也只有跟着这样的人物混,才能混出个名堂。
他就是张居正。
自从跟了张居正,那当真是有吃有喝有地位,还有官当。申时行确实老实,但绝对不傻。万历自从当了他的学生就知道,这个人是绝对不会甘于寂寞的,道理很简单会咬人的狗不叫。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申时行先是升任礼部侍郎也就是现在的副部级干部,然后在万历五年的时候又调任吏部侍郎这个位置不得了,级别虽然也是副部级,但是实权在握,绝对是个肥差!
万历六年的时候,张居正因为自己老头子死了,强烈地申请回家为自己老爹办理后事,尽管已经被获准夺情。但是朝廷的事情不能放下啊,自己手里的权力不能丢啊,自己以后本辈子的幸福可不能靠那个已经故去的老爹啊!
于是他推举申时行进内阁,任东阁大学士这个人够听话,放眼整个朝廷,也只有他能被自己使唤。
这一年申时行只有区区四十三岁。
内阁是大明的最高决策机构,不管是明史还是明实录,对于内阁,都仅仅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它和司礼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制定政策,而司礼监却是执行政策。
这在朝廷中是极为罕见的。和他搭档的那几个大佬,个个都是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妖精。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在内阁不过是张居正的影子实质就是凑数的。不仅仅自己要办事没人做,连话也没人听。这倒不能怪他没有本事,只能怪张居正的本事太牛。
对于张居正来说,内阁有自己一个人就足够了,其他人只要配合他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谁要是有意见,可以,但是必须保留。所以对于申时行来说,在这么一个脾气暴躁,不可一世的首辅面前,任何赞美和恭敬都不如乖乖地听他话。
张居正不需要内阁有能人,只需要内阁有听话的人。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申时行如同坐火箭一般地往升,到了万历九年,他已经是吏部尚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
当时尚且幼小的万历对这一切是清清楚楚。从小就生活在宫廷斗争中的他,对于这些自然是非常地敏感。申时行没有更多的选择,自己同样没有更多的选择。张居正需要的不仅仅是听话的大臣,更需要一个听话的皇帝。
唯一不同的是,他申时行听话还能升官,自己却已经是皇帝,升无可升,等到那一天张居正不再需要听话的皇帝时,自己恐怕就该禅位了母后就是这么教导他的,虽然当着张居正的面,母后把他夸的如同一朵花一般。
当时的内阁,除了申时行这个凑数的,还有张四维,马自强和吕调阳三人。这三人无论是资历还是各个方面,都不是他能比的。于是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打扫卫生,整理整理文件,跑跑腿说起来好歹也是个内阁大学士,实际干的却是跟班的活。
但是申时行却依然是无怨无悔。我都已经等了二十年,还在乎再等几十年?等到你们都下了或者是都死了,就该我位了。
老天还是很保佑申时行的,不到一年,张居正死了。
张居正一死,张四维就开始开张大吉了。他是张居正的嫡系,亲信;谁都知道,张居正一死,紧接着就该是他当内阁首辅了。
这会申时行在干嘛呢?继续当他的跟班跑腿,当然是大学士级别的跟现在大学本科生干保安之类的没什么区别。大家都弹劾张居正的时候,他不说话;皇帝剥夺张居正谥号跟封赏的时候,他也不说话;抄张居正家的时候,他更是沉默。
沉默不代表不动作。
他做了很多事情,跟文革时期周恩来做的事情如出一辙抄张居正家抄出人命后,他立即想办法制止情况进一步恶化,还弄了套房子和一些薄地,以供张居正的后人生活;又不动声色地托关系找人,尽力地避免了张居正死了还要被人劈棺戮尸的悲惨结局。
张四维很想收拾他,但是很可惜,这老兄做事滴水不漏,一点把柄没有,老张一点办法也没有。没关系,咱继续耗着,咱有时间等,谁让咱已经是大明首辅?
然而俗话说的好,人算不如天算。张四维的爹死了。按照惯例,他得丁忧回家,但是他不能走,一旦走了就很难再回来。三年的时间,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不过张居正的前车之鉴还在,四维兄左思右想觉得自己不能跟他比,所以还是遗憾地丁忧回家。没想到这一回去还没满三年,小张首辅就病死家乡。
自己头的人都死完了,那就该轮到自己了。申时行一点悬念没有地当选大明首辅。
所以大家以后要记住,如果你恨一个人,不用慌,争取活的比他长,等他死了或者下了,你的仇就报了,恨就解了。
大明朝由此进入了没有张居正的时代,开始了申时行的时代。
第六十三章
万历回想着朝廷的往事,眼光又不由自主地挪到了那份奏折面。他心里还是在恐惧张居正,所以他怕,申时行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居正?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应该不可能。但也不能排除他的那些亲信的鼓动。
换个角度来想,或许可以支持朱一刀。反正这意见是你提的,到时候激怒了那些没事干就好骂人的言官们,你自己想办法!也许我可以耳根子清净一段时间了。
万历的脸又浮现出阴阴的笑容。身旁的小太监不由自主地缩了缩脖子。
老朱拿着手里的万历的批复,脸笑开了花。他也是一时心情激荡,才给万历的疏,能引起他的重视更好,不行的话,反正自己也不损失啥,没想到万历居然同意了他对京师右所的改革!这可是个好事情!
这个做了一辈子小人物的家伙心里涌起了一种成就感。看来我也不是一无是处的嘛!看来我还是可以做出点成绩的嘛!
江飞在一边笑眯眯地望着他。这种人,就得有一定的逼迫才行,不然他根本就不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事!
于是老朱在心里决定,甩开膀子大干苦干九十天,拿出引以为傲的成绩,以回报国家最高领袖的肯定和赏识!
当夜,朱一刀在昏暗的油灯下挑灯夜干,他仔细地回想着以前一些制度的先进,和不足之处,尽可能地和京师右所的实际相符合。火器是必须要装备的,但是作为非作战单位,主要用于国内镇反和平时维持社会治安,京师右所的主要装备要尽量轻便化,机动化和灵活化;人员的政治成分要足够可靠,这一点江飞拍着胸脯保证,他的兵个个都是绝对忠诚于皇帝和大明的;个个都是优秀的皇权主义战士!
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万历为核心的皇家周围,对皇帝的信仰是无比的坚定,对大明的忠诚是无以伦比,他们每日都认真学习研讨万历在各种集会的重要发言,并做出自己的学习感言,并且发动整个锦衣卫系统认真学习万历的重要讲话,将讲话精神坚决彻底地贯彻在平时的工作中;同时始终坚持万历同志的领导,始终坚持万历亲自指挥锦衣卫,始终坚持万历关于忠于大明的重要思想,高标准严要求,以“为吾皇服务”为最高指示,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看着激动不已,脸色通红,手脚乱舞,唾沫星子横飞,拍着胸脯保证的江飞,朱一刀眼睛都直了。
看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优秀传统,是哪个朝代哪个年代都不会丢弃的啊!
“咳……”老朱实在是忍不住了,轻咳了一声,终于止住了江飞的长篇大论,“那啥,咱们正在商量京师右所的装备问题,是不是应该好好商量商量?”
“噢!”江飞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就是觉得,你不信任咱们京师右所!”
“那怎么会!”老朱不禁睁大了眼睛,“除了京师右所和你,我还有谁能信任的?”
“那皇呢?”
“更是无比地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