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普天之下-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诚瞄了一眼低着头伺立一旁的杂役,口中说道:“此处禅房只有大师与孤两人。不瞒大师,所谓南攻宋国,那不过是孤故意传出的消息。孤有志于天下,然却非穷兵黩武之李元昊,孤有一国,便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长享安康,若有两国。并让两国百姓共享太平。”
“那国主为何放出如此消息?”
“孤以一小国穷国之力独抗蒙古,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利,然并非国强民富令彼不敢仰视之故。孤挟此大胜,外连金国,压迫宋国,不过是从宋国取些好处罢了?”赵诚承认道。
“老衲斗胆进言,国主此计怕是有失厚道。”
“大师此言差矣,大师学的是佛法,讲究的是剃度世人。以慈悲之心看这世上诸人万事。孤学地是王霸之道,无所谓厚道,却有阳谋阴谋。孤所看重地是孤之百姓是否永享太平,至于那外国人,那与孤无关,除非有朝一日,彼国成了我国子民。”赵诚道,“自孤手中死者多也,其中本不该死者数不胜数。纵是那夏国末主李虽是死在孤刀下。却也是因为有蒙古人的命令,非孤所愿也。所谓止戈为武。并非是斩首亿万垒尸为一京观。杀人盈野,流血成河,则是保国卫民,否则吾国吾民将被敌寇视若草芥,文物、典章、礼教不得发扬光大。此乃真正大功业,自古王者逝去千年,惟文章不朽,孤愿……”
“!”那伺候茶水的仆人一时不慎失手将茶杯打碎,七零八落,也打断了赵诚的话。赵诚的亲卫们以为发生不测,“呼”地冲了进来。
“国主恕罪、恕罪!”行秀连忙致歉道,又转头对着那位吓得趴在地上的杂役说道,“圆真,贵客在此,你怎如此鲁莽?还不快收拾干净。”
那法号叫圆真的杂役忙不迭地收拾碎片,赵诚挥手命亲卫们离开,他这才真正注意到这个杂役三十多岁,留着短发,却未受诫,文质彬彬的样子,若是蓄发换一身文士衫,也必是一位儒雅之人。但此人却有一个真正地法号,僧不像僧,杂役不像杂役。
“等等,你抬起头来!”赵诚忽然命道。
那圆真身子一僵,缓缓地抬起头来,低眉顺眼,不敢直视。赵诚瞪了大半天,奇道:“孤怎么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你?”
“国主说笑了,圆真自燕京投入我门下不过一年多,听湛然居士(耶律楚材)说,国主长于大漠,又久仕西域与中兴储,岂见过老衲这不成器的弟子?”
圆真也道:“国主怕是认错人了,小僧不过是无名之人,岂能入国主法眼?”
“真的吗?”赵诚对自己一向不错的记忆力有些怀疑,“你这面相孤一定在哪见过,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你是何方人氏?”
“回国主,小僧幼时就是本地人生,只是后来流落北方而已,身世飘零,不堪回首,更不敢劳国主惦记。”圆真跪在一角说道。
“这也难怪,你这口音不像是燕京口音。孤观你所言,你怕是读过书吧?”赵诚心中却更怀疑了,因为这个半吊子和尚在面对自己的质疑之时。从慌乱之中很快镇静了下来,似是见过大场面的。
“回国主,小僧幼时习得几个字罢了。小僧幸遇名师,见识了佛法无边,对佛经之外地书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圆真答道。
赵诚瞅了瞅圆真,又转头瞅了瞅行秀,那行秀微闭着眼。像是睡着了一般。
或许察觉了赵诚心中地不满,行秀这才开口道:
“我这个弟子身世可怜,老衲见他聪慧,又看破红尘。但他又有家室,我便让他带发修行,幸国主厚赐资财,又赐城郊良田,如此也不多他一家数
行秀示意圆真退到一边。
“原为如此!”赵诚道。他心知行秀对自己有所隐瞒,但也不便逼迫,遂将此事揭过,待以后命人暗中追查。又道:“孤赐戒坛寺良田金银,倒并非是因为我妻信仰佛法。孤并不信佛。”
“请国主详言,老衲洗耳恭听!”行秀听赵诚如此理直气壮地坦承说自己不信佛。倒产生了点化赵诚的“雄心壮志”来。
“我河西向来是佛家圣地,中兴府自不必说,贺兰山中那些残破地连绵寺院也不必提,单是河西五郡,沙、瓜、肃、甘、凉寺庙、洞窟无数,大约是佛法自天竺东传,我河西乃必经之地也。”
“阿弥陀佛。国主亲著之《西游记》老衲也曾拜读过,玄奘西行,披荆斩棘,乃我佛门弟子景仰也。”行秀笑道,“老衲本以为国主是我释家笃信弟子,只是未料到国主竟说自己不信佛。”
“那不过是孤少时地游戏之作,当不得真。虽不信佛,孤不过是景仰玄奘法师追求真知的精神罢了,倘若世人皆有玄奘地万中之一地雄心壮志。世上还有什么难事办不到地?”赵诚摆了摆手道,“恰如大师方才所言,孤曾与晋卿在西域盘桓过不短年月。西域如今最盛的却不是佛法。”
“老衲亦知此,东土佛法传自西天天竺,彼处佛门已颓废也。”
“那么大师可知佛法为何东方兴盛而西方败亡之故?”
这佛经被西域僧人驮到了东方,便落地生根,越来越枝繁叶茂了起来,并派生出不少门派来,又与本土儒道相融。也有许多文人们也借用佛家经义来阐扬儒家学术。这当中还离不开官府的扶持。
行秀面露一丝笑意。等待赵诚说下去。
“西风东渐,西域商人每每聚于我朝。必诵读古兰经,面朝他们先知诞生的方向膜拜。”赵诚道,“商人来我朝,孤当然欢迎,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也。眼下正是收起刀箭之时,孤正勤于新政,让我朝早日国强民富,成一方东土,时不我待也。但西域人来得多了,便又滋生不少事端,他们每每要求独辟一处建筑寺庙,此诚非孤所愿也。”
“国主不如敕令全国,命其不得在东土传教。”行秀笑道,“那唐时的大秦景教不也是曾流行中国吗?至今又有何处可见信其宗旨者?”
“话虽如此,然信仰之事,并非官府强力所能压抑的,抑不发疏。然吾国吾民,释、道、儒三教足矣!”赵诚道,“我河西众寺院,因久于战火,残破不堪,又僧道逃亡者众。我河西信佛者不知确数,却无处可学佛道。孤将不吝施财,重修佛寺道观,建学校,兴科举,宣扬先贤文字,以教化百姓。愿惟我华夏神州,百姓习礼义、知廉耻,三教俱兴,令万民归心!”
“若是国主有所令,老衲愿效力于前!”行秀见赵诚目光远大,又心机甚深,极力暗示,连忙伏身表示赞成。
“听闻大师弟子众多,大多散落中原各地主持一方宝刹。”赵诚道,“大师不如修书与众弟子大贤,请诸法师西来我河西弘扬佛法。古有西风东渐,今日难不成不可东风西渐?孤愿拜大师为国师,亦愿以厚礼待诸位法师!”
“阿弥陀佛,愧不敢当、愧不敢当!”行秀高宣佛号,口中虽谦虚,脸上却是无比的荣光。
赵诚见行秀虽是得道高僧,亦不免有些得意,口中却笑道:
“大师当得起国师这一称号的!”
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七十二章 新政㈢
赵诚辞别了行秀禅师,离开了戒坛寺。
街上仍是人头攒动,秋末正是四方货物涌入街市的时候。只是大战刚过,外地的宾客还少,那些留着长须带着缠头的西域商人们大多是因战火而滞留在此的人。中兴府此时街头的情景,比赵诚刚凯旋归来时则要兴盛得多,百姓脸上也多了一份安祥之意。
赵诚此次只是微服私服,只因不想兴师动众地出宫,引起不必要的扰民。亲卫军曹纲们却不这么想,因为不清道回避,与百姓混在街市上,他们无疑更要小心。众亲卫们纷纷扮作商贾、小贩、苦力、杂役和闲人护卫在侧,部分人则身着禁军的制服挂职着腰牌。即便他们分成明暗两伙,这么一大帮佩刀挽弓之人骑马走在街上也总会引人注目。
只不过没有人会想到是秦王和他的妻小坐在当中的一辆马车上,以为又是哪一位外地的大臣回京。赵诚没有骑马,为了不给亲卫们增加麻烦,和王后梁诗若及王子赵松坐在一辆刷着黑漆用精钢制成的马车上。女官柳玉儿只好步行跟在后面,倒是吸引了路人的大部分注意力。
马车行在街上,总会因为迎面而来的一辆马车或者骑马人,而不得不避让。只不过那些迎面而来的见赵诚一帮人人多势众,面色不善,个个虎背熊腰,眼中透着狠意,心里发虚而不得不主动远远地避开。
“看来得立法,骑马、骑驴或乘马车、牛车,行在街上只能从街道的右手处行走,如此一来,行人各行其道,不致冲撞纠纷,道路又畅通无阻。”赵诚心有所感地说道,“我中兴府的街道比汴梁或是杭州还是窄了些。”
“朝廷管得是军国大事。还会为这种小事情立法?”梁诗若轻笑道,“臣妾只听过官军民不能市中纵马的,恐伤了旁人,却不曾听说过只能行在右边。夫君若是将心思全放在这些事情上,怕也有些过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嘛。只要时间长了,人人都会约以俗成,不守规反倒不自在。譬如咱们汉人吃饭用筷子,可许多山里的蕃人们却用不惯筷子,没有见过世面的却以为咱们汉人滑稽可笑。那些常年来往于东西方的西域商人,在东方诸地下馆子,不都是人人用筷子?倒不觉得有多么不便和可笑。”赵诚道,“若若以为这是小事,我却认为这也是大事。人人循规行事,也会少生不必要的事端,国家即是一个个小家组成。军国大事也即是种种小事累积而成,聚少成多嘛。就好比在昊王渠边种树,朝廷律法倒是定了规,凡是看管不力地,失了树木,彼处的渠道就容易被损坏,如今百姓已经都知道,毁了树木是要法办的。嵬名氏定的律法倒有不少可取之处,只是从今日看。天盛年间的律法已经过时了,是到了该修订真正属于我大秦国法典地时候了!”
“夫君身系万千子民,一言一行皆无小事,臣妾一妇道人家不知深浅,倒令夫君责怪了。”梁诗若略表欠意道,她没想丈夫会说出这么一堆来,令她无法辩驳。
“嗯?”赵诚汗颜,猛拍了一下脑袋,“我倒是忘了。今天咱们一家是来烧香的,莫谈国事、莫谈国事。要谈也是跟宰相们谈。当国王真不是一件好差事,尤其是想当一个有为之君。”
“夫君出征为国为民出生入死,这回到了京师,也是天天勤政处理国家大事,千万不可太劳累了才是,不如令大臣们多分担一些。”梁诗若爱惜地理了理丈夫有些凌乱的发带,“臣妾只愿照料好松儿,不让夫君分
梁诗若地眼中饱含着一往情深。在她地眼里。赵诚无疑是天底下最好地丈夫。她从来就没有告诉赵诚她在佛前到底许下什么愿望。当她跪在佛像面前。与天底下最寻常地女子没有任何区别。
赵松正处于玩耍好动地年纪。他趴在车窗口。拼命地伸出头来往外观望。看到新奇地东西总要大呼小叫一番。
“松儿生在我家。真是不幸也!”赵诚忽然说道。
握在赵诚手中柔软地手抽了出去。赵诚这毫无来由不清不楚地话。令梁诗若很不满:“夫君这说地是什么糊话?”
“若若不要想错了。”赵诚道。“我只以为寻常人家像松儿这个年纪地童子。即便是已经开始读书。但玩耍地机会总会多一些。咱们松儿现在可没机会想出宫就出宫。我要他骑马射箭。强身健体。你又要天天让他读两个时辰地书。还要学棋琴书画。一个不能少。小小年纪岂不可怜得慌?”
“夫君莫要怪臣妾。松儿虽聪颖。但他若是从小不努力。将来怕是不及夫君百分之一高明?”梁诗若道。
她的语气坚决无比,也是因为望子成龙的心理使然,赵诚很显然与她在这件事上有不同的看法,他也想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只不过在赵诚看来还有的是时间施加自己的影响。
大概是管教得较多地缘故,那赵松在母亲梁诗若的面前,有些害怕,在父亲赵诚面前倒有些放松。
“松儿将来长大成人,想做什么营生?”赵诚故意问道。
“父王,孩儿想像您那样领着千军万马,纵横天下!”赵松回过头来说道。梁诗若听了有些高“松儿这话虽听上去挺有志气,可是这天下其实大得很,从东到西,千山万岭,有无数的国家,岂能真正做到纵横天下?”赵诚道,“领兵十万那也算不得什么好本领,若是能够运筹帷幄,却能决胜于千里之外,那才算得上好本领。为父若是不须亲自领兵征伐,可不愿再去吃那行军干粮。”
“父王曾说这地是圆的,孩儿若是一直往北走,岂不是总有一天会从南边回宫?天下也不大。”赵松却反驳道。
赵诚这一次被驳得哑口无言。车外忽然传来曹纲的一声暴喝:
“什么人?”
一阵钢刀出鞘和人马缭乱脚步的嘈杂声。
赵诚的手已经按在了刀柄之上。冲着外面问道:“曹纲,什么事情?”
“回主人,有人跪在前面挡着道。”曹纲回道。
赵诚放下心来,他可不想自己难得有空出宫一趟,发散发散一下被公务缠身的郁闷心情。却碰上什么刺客之类,或者拦驾告状的事情。透过车窗,赵诚发现已经抵达到了御街口,便推开车门,跳到了地上。
前面数十步远处,有一个身着儒衫地人正十分谦卑地伏在地上,前低后高,以致于赵诚先看到地是他的臀部,那儒生捧着一幅卷轴。
亲卫军早就因为发现了这个迎面走来的人。这人却直直地走来,扑腾地伏在地上,数营各有打扮的亲卫军立刻围住了。将整条大街堵了起来。那些在外面的路人虽发现异样,却隔着重重人群,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那儒生发现面前出现了异样,低着头,口中却高呼道:“贺兰书院斡国铨拜见国主圣驾!”
这斡国铨地便是外号“斡三半”的贺兰书院学生,今日本在戒坛寺前卖画赚点零花钱,卖得却是佛像画,挣的是那些香客地钱。偶然看到微服地秦王正往寺里进,那主持行秀禅师在寺庙门口亲自迎接。斡三半是见过赵诚的。尽管每次都离得很远。
他便计上心来,连忙收了摊子,急忙奔回书院寝室,取了那幅“秦王凯旋图”来,等在赵诚回宫必经地御街口,将自己的画献上。
“贺兰书院?”赵诚诧异道,“你……有何事?”
“回国主,草民酷爱丹青绘画,前些日子在城外长亭幸见国主凯旋归来。百姓争先恐后一睹敌酋被押回之盛况,倍感振奋,泼墨而作此秦王凯旋图。虽乃草民之拙作,惟愿吾王一观耳!”斡三半道。
“你起来说话吧。”赵诚微笑道,“将你那大作呈上来。”
早有亲卫上前取了画,那斡三半见赵诚并无责怪之意,心中狂喜,却不敢上前,只得隔着亲卫小心地打量着赵诚的眼色。
“秦王凯旋图?”赵诚仔细打量了一番画作。却未见到自己地这个正牌的秦王何在。不过。赵诚虽不太懂丹青绘画,但却对画中人物形象倒是十分满意。只因绘画者刻画人物肖像时,喜用线条勾勒,比赵诚看过的许多明显有吴道子风格佛教画要写实地多,他可以从这画作中分辨出他的臣子们,而其中人物所展现出的雀跃欢喜之情可以很清晰地触摸到,赵诚甚至可以看出作画者作画时的自豪之情。
与这画相比,他更感兴趣的却是这位贺兰书院学生拦驾献画真正用意是什么,就如同他那岳父曾献给他一只白虎一样,赵诚却此类的事情一直很警惕。不过有人献画,赵诚也不愿不问缘由胡乱斥责一番,不打人笑脸。
“这画作自然是不错的,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赵诚空泛地称赞道,“孤甚感欣慰,你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是个丹青高手。”
赵诚等着这位高挑黑瘦的贺兰书院学生的下文。
斡三半见赵诚虽然口中赞赏,却不问他为何画中并无此间地主人,他此前准备好了的一番好说辞全无了用处,顿感气馁。
“国主谬赞了,草民身无长技,惟献此画,以贺吾王威武。”斡三半道,“画作不过是雕虫小技,于国无益也。”
赵诚走到近前,双眼直视着斡三半,想从这位年轻人的脸上看出什么来,那斡三半被赵诚眼神逼视之下,不禁心中有些发虚。
“雕虫小技?”赵诚反问道,“那你说说看什么才是大技?”
“上能定国安邦,力挽狂澜,下能治理一县一州之地,令百姓安定,方才是大技。”斡三半躬身道,“草民听闻我朝边城官府不整,又要诸多州县缺少治民之大才。而我朝读书人有凌云之志者众矣,只是不得晋身之途,长此以往,恐怕令天下人失心吧?草民未闻有明君者不以民间遗才为平生最憾事也!”
“哈哈,你所言这大技。恐怕拥有者太少些了吧?那么你斡国铨于国有何用?”赵诚反问道,“你方才说你身无长技,只懂作画。倘若朝廷开科取士,你能考中吗?”
“这……”斡三半愣住了。他献画当然是为了讨好赵诚的用意,让赵诚有个印象,只是方才说了一通看上去像是规劝的话,却将自己绕了进去。
“开科取士当然是国策,乃朝廷选拔人才根本大事,孤不敢不慎重。”赵诚道。“尔等读书人寒窗苦读,有满腔报国为民之心,孤亦深知也。尔等暂稍安勿躁。朝廷自会有开科取士之法。孤所虑者,人尽其才也!倘若为科举而科举,不如无科举。”
“草民斗胆敢问国主,何为才者?”
“你以为呢?”赵诚反问道。
“草民以为……”斡三半斟字酌句,“子曰有教无类。人各有所好,凡能精擅一种者,俱为人材。草民以为,国主不如广设诸科,诸如经义、词赋、策、论。还有书、画、律法、算术等等,令我朝有才者皆可以一技之长得以为国效命。”
那斡三半又害怕赵诚说自己不务正业,又道:“贺兰书院有训导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草民虽一介布衣,但身为大秦国子民,不敢对朝政有所遗漏而视若无睹。”
斡三半这话听来好像他是一片苦心。
赵诚心中暗笑,他曾和臣子们多次讨论过关于科举的事情,也曾说过要让有一技之长者均能进入仕途,所谓野无遗才。眼前的这位斡国铨如果真的只会作画,那么只能靠作画本领得一个虚衔而领一份俸禄。假如赵诚愿意给的话。只是朝廷迟迟没有决策,令读书人们心虑不已。
这是一件令赵诚烦恼地事情,一来读书人需要笼络,换句冠冕堂皇地话,就是“野无遗才”,让所有读书人归心天阙,所以士农工商,士总是排在第一位,唐时的科举制也并没有现在这般重要。如今君相们到了不敢不开科取士的地步;二来。治理国家需要的是有真才识学之人,传统的科举又并不能考出真正地人才来。而大秦国正需要一大批的人才充实官府,现实有需要,不能因为有些人学无真识,就放弃科举;第三,若是广设一些馆阁之职,所谓国家养“士”,则朝廷需要拿出发放大笔的俸禄。
“关于开科取士之事,孤与宰臣们有过详谈,开是要开地,只是暂无一个善法,大臣们也有争论。”赵诚想了想便道,“古今科举之弊端亦不可防也,惟有扬善抑弊,取一个中和之策,方能举办抡才大典,譬如解试、省试与殿试如何择取?或是国家初创时从权,合三为一?又需考虑我陕西、河东行省眼下之情状。不过……”
赵诚故意留了半句。
“草民恭请国主示下。”斡三半连忙问道。
“你这大作,孤以为不错。”赵诚扬了扬手中地画轴道,“孤会召刘明远与耶律晋卿等来品鉴一番,若是他们说好,那就好。你先回去,告诉书院同窗们,朝廷会尽快决策,诚如你方才所言,凡精擅一种者,皆是人材。朝廷大约会一拘一格吧,尔等读书人不要整天忙于打探消息,读好书,求上进,才是你们应该做的。”
“遵旨!”斡三半心中狂喜,立刻让到一边。
“小样!”赵诚登车时,在心中痛骂。
马车继续前行,在御街上转过一道拐角就消失不见了。
斡三半仍在道边躬身致礼,喜地是心中目的达到了,自此以后怕是整个大秦国都知道他斡三半的诨号,苦恼地是大概会有人因此认为自己这是溜须拍马走终南捷径吧?
“献画还能有错?”斡三半为自己辩护道,“为天下士子请命还能有错?”
斡三半得意而归,不出所料,到了夜晚亥时,无数的同窗都闻风而至,将他包围。
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七十三章 新政㈣
“那斡国铨,字善长,年方二十,灵武县人氏。先祖却是夏国大儒斡道冲,曾做过国相的,斡氏在灵州亦属望族。”
“他在贺兰书院上舍生中学业一般。对诸科学业均无特别出色的地方,得过且过,每逢有师长命他作诗,他只能作三句半,因而有了斡三半的诨号。这画技倒是一流,目前我朝尚无人能及!”
“此人虽有功名之心,然胸无大志宏愿。曾在众同窗面前宣称,平生最大乐事就是在翰林图画院当个闲差,作些应景的画,闲时读读书,然后在任上老死,此生无憾事也。可我朝并无翰林院,更无图画院,他这是怕得不到晋身机会,借献画求得名声也。”
贺兰书院刘翼谈论着白天拦驾献画的斡三半。
“呵呵,这斡三半也是个令人难忘的人物。人家千里求学只为官,他倒好,只想当个闲官,倒也有几份自知之明。”赵诚闻言轻笑道,“他这画献给孤,甭管好不好,孤从此就知道贺兰书院有一个叫斡三半的。”
“国主不必奇怪,臣宅中至少也有十多封读书人自荐书,却不单是贺兰书院的。”中书令王敬诚坦承道。
高智耀也是奉令来议事的,这斡三半正是当年他在西平府灵州任上时举荐入了贺兰书院的,他刚刚才得知斡三半的事情,面露羞愧之色:
“臣识人不明。让国主见笑了。”
“显达不必理会。贺兰书院向来考评严厉,斡三半既然能升入书院上舍,自然也不是太差。”赵诚摆了摆手道,“诸位看看他这大作,到底如何?”
“臣对画技涉猎不多,晋卿与明远两位可为国主解惑。”王敬诚拱了拱手道。
赵诚看向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在画前品鉴赏了好久才道:“此子所作,称得上是不可多得地佳作。有李公麟之风也!”
“李公麟又是何样的人物?”
“回国主,那李公麟大约是宋国哲、徽两帝在位时的人物。”刘翼接过话头,“宋人好绘画,众所周之,徽宗时开设翰林画院,亲自参与授课,其人的书画本领大概无人能及。宋人作画,大约有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类,又有不少街坊世俗画作。
刘某以为其中以山水画技艺最高。李成、范宽、郭熙等皆是一代名家,尤其是自郭氏起,宋人画风又是一变,讲究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令山水在远近深浅、风雨晴晦和四时朝暮等四时更替中展现出奇妙意境。至于人物画,宋初多与佛门有关,时人多继承唐时吴道子的画风。譬如名家武宗元,曾画朝元仙丈图,画中八十八位神仙各具姿态,旗帜、裙裾、飘带和花枝,无不透露出吴带当风的遗韵。至李公麟时,人物画又是一大变,李氏之画技已经不见前人的束缚与窠臼。开一代新风,推陈出新也。”
众人围在那幅《秦王凯旋图》前观赏,耶律楚材指着画作道:
“这幅画作看来即是师法李公麟地。通幅全无浓墨重彩之艳丽,全然淡毫清墨,李氏画技,是从粉本(草稿)白描入手,善用浓淡、精细、虚实、轻重、刚柔与曲直之法,描绘人物。
臣幼时曾得到李氏画作的摹本,其中那幅免胄图臣以为最佳。所描绘的却是枢密院郭德海之先祖郭子仪阵前免胄单骑劝回纥兵退兵的故事。绘画如文章,若无高远之立意,纵是技法拔尖也众,那也不过文人墨客自娱自乐,立意上也落了下乘,当不得夸耀。李氏作免胄图时,正是大宋国内忧外患之时,不久即南渡偏安一隅。此乃臣一家之言。
这斡国铨所作之秦王凯旋图立意甚高,这画中人物形神俱备。不正是我大秦国蒸蒸日上万民归心之写照吗?虽然此子画技还不甚娴熟。布局稍有局促,但已深得李氏画技真谛。难得的是,人物四周山水、树木、车马皆写实,平远辽阔,贺兰巍巍,令人遐想,已经不单单是人物画了。假以时日,此子必成大家!”
耶律楚材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倒令赵诚感到意外,他本来不过是借此画和此作者来讨论另外一件大事的。耶律楚材这么说,赵诚倒有收藏的打算来。
“臣以为晋卿怕是弄错了,这画明显是文不对题嘛,秦王何在?”高智耀开玩笑道。
众人大笑不已。
赵诚示意五个心腹们落座,又命女官柳玉儿给众人添茶,赵诚召心腹们至这小朝廷中议事,向来随意。
王敬诚欠了欠身子道:“如今战事已歇,国主着手整顿朝政,厘清吏治,扬善征奸,欲求举国大治,以使万民归心,令国库充实,兵强马壮,将来可争天下一统。但从斡国铨拦驾献画一事看,臣以为朝廷开科取士已经到了必须开设之时了,当为士子所盼也。”
耶律楚材一向对此事极热心,遂也道:“蒙古人曾不可一世,大河以北皆曾沦入其手,然百姓并未归心,何也?百姓民不聊生自不必多言,君不见河北诸路数千儒生,皆沦为隶奴,不得自由,何谈归心?国主横空出世,精编一强军,出黑水,过沙碛,千里奔袭大漠,至野狐岭一战,河北诸侯惊惧。然国主自燕京南下,行军过河北关山数十州,却未遭到豪强太强的拦劫,臣敢问又是何故?”
“蒙古人只知掠夺,视天下万民为私奴,并不懂治理。更不知笼络天下士人之心。”赵诚点头称是,“非孤至强至大,不过是蒙古人鄙陋罢了。譬如流沙滩涂之上建高楼,地基尚不固,纵是万丈高楼,一推即倒。”
“那金国名士王若虚、元好问两位在我书院已经暂居一年有余,刘某奉国主钦命,屡次规劝他们入仕我朝。然王、元二位不为所劝。由此知之,士人归心,则天下人方可归心。国主若是想一统神州,怕是要多多笼络士人。”刘翼也道。
百姓对谁来当皇帝并无太多地恶感,只要能安居乐业,没有官府欺压,日子能过得去,那就是明君。这御书房里的四人,王敬诚、耶律楚材、高智耀和刘翼都是各有出身地文人。然而在他们今天的心中,只有赵诚一个王者。王敬诚与刘翼曾说要忠于大金国,耶律楚材当年也曾是如此,就连本土文人高智耀当年对赵诚也曾表示誓不两立,人心这个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看上位者如何去做。
“王、元两位若是愿意归顺于孤,孤愿授其翰林大学士之职。”赵诚道。
刘翼苦笑了一下。半晌才道:“我那两位堂兄弟倒是有些意动,想来他们对在我中兴府所见所闻也有所触动吧?”
“哦,刘京叔与刘文季有些意动?”赵诚脸露喜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