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后在叛军的一次趁夜偷袭中,参将彭有谟又率兵连续打退了叛军的三次进攻,莱州军民称其作为是有“再造之功”。这胜负的天平首次向莱州城内的明军倾斜了过来。

而就在莱州城内军民血战的时候,朝堂上剿抚两派官员的口水仗也越演越烈。

而当时被俘的孙元化曾经对孔有德等叛将晓以利害,明以大义。面对着孙元化的规劝,孔有德表示出了回心转意,请求招安的态度来。

这时候的崇祯皇帝还是倾向于招安的。因为当时明朝各处民变,关外又有后金军围困大凌河城。整个朝廷是处处用钱,兵力也是捉襟见肘。如果能够招安,那么起码可以缓解眼前的困局。

再加上以首辅周延儒为首的这派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也为了救援下孙元化这些亲信,他们也竭力主张对叛军招安。到底首辅的官位大,所以在朝堂上,招抚的意见就这么占了上风。因此,朝廷也同意孙元化带罪招抚。

但是接下来,不可思议的一幕又发生了。山东巡按王道纯竟然私自藏匿了诏书,叛军以长时间求招安不得为理由复乱。

而孙元化苦口婆心地再一次说服叛军,让他回朝陈明真相。可当孙元化返京之际,王道纯派军袭击叛军,致使叛军攻打莱州,乱事扩大。

在后来的历史上,有些历史学者就指出了:如果不是王道纯的擅自行动。可能孙元化的招安会取得成功。这局面也不会达到后面那种不可收拾的局面。

在他们看来,孔有德这些叛军的叛乱好象有很大程度上应该怪罪于王道纯的背信弃义上。而孙元化后面的死,也是完全是被冤枉的。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历史学者的话好象有些道理。可看看王道纯奏章 上疏言吧。

“贼日以抚愚我,一抚而六城陷,再抚而登州亡,三抚而黄县失,今四抚而莱州被围。我军屡挫,安能复战?乞速发大军,拯此危土。”

对于已经把背信弃义当成了家常便饭的叛军,王道纯有什么理由相信他们接受招抚的诺言呢?

以笔者看来,孔有德他们要求朝廷的招抚,最大的可能性也就是缓兵之计。等到叛军准备完备以后,他们肯定会再次叛乱的。这野心家的野心已经起来了,还妄想着他们再把自己的野心收敛起来吗?

可是话反过来说,王道纯那种违抗朝廷政令,私自藏匿了诏书的举动也是该大加鞭挞的。王道纯个人的做法无论是如何正确,也不应该违抗朝廷的政令。这也就是现代的“保留个人意见,但坚决服从组织”这话的意思。

要知道,可能在某件事上,真理确实是在个人的少数人这一边。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处在底下的官员的视角是狭隘的,他认为正确的事也是在局部方面的。而朝廷考虑问题往往是从全局考虑的。局部正确的事,可能在全局就是错误的事。而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

如果都随着底下个人的意见乱来,那么怎么样保障朝廷的政令畅通呢?所以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明朝的政令传达和执行是如何的混乱啊!

所以这么一来,孙元化和王道纯的奏章 ,就使得整个朝堂的争论是混乱不堪。

主张招抚的官员就说:是王道纯他们这些违抗朝廷政令官员的举动,导致招抚叛军的不成功。只要派出合适的官员再次招抚,应该能够取得招抚的成功的。

而主张围剿的官员就说:叛军两次三番屡抚屡反,显示出了叛军的狼子野心。因此,应该放弃招抚叛军的幻想,调集大军,把处在明朝内地心腹的叛军剿灭干净。

但是由于周延儒的首要政敌温体仁还是保持着沉默,那些主张围剿的官员就因为群龙无首,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因此,在统一了思想的主张招抚的官员的众口一词之下,崇祯皇帝再次倾向了招抚,派出了招抚叛军的官员。

这时朝廷就派出辽籍文官中官衔最高的张国臣前往招抚,而张国臣又一次受到了叛军诈降的蛊惑,他命令莱州城中的军民和各路援军不许擅自出战,以免破坏抚局。

第283章 会战开始了

在接收到山东巡抚衙门的命令以后,吴世恭和刘泽清的联军再次开拔,于崇祯五年的三月开始开往青州。而这个时候,加上随营的民夫,整支联军也已经达到了一万一千多人。

“吴兄弟,你看这次朝廷招抚是否会成功啊?我们是打得起来还是打不起来啊?”

现在在这支联军中,当然应该由官衔最高的刘泽清来指挥。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吴世恭也上升到了联军中的副将地位。

虽然在这支军队里,有许多象燕定山那样的,比吴世恭官位高的,或者是平级的武官,但是在军队中也是很现实的。他们不光是要看武官相互之间的官衔,还要看武官手下的实力的。

吴世恭手下的兵丁人数虽然少,加上辅兵才二千多人。但是吴世恭汝宁营的兵丁的马匹数量、盔甲和手中的兵器都是一流的。

除此之外,吴世恭的那些兵丁都是身强体壮。而其他的那些明军,除了那些军将身边的亲兵以外,大多数都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而造成了皮包骨头。哪里象吴世恭的那些兵丁身上都是肌肉满满的啊!

要知道,人的身上如果没有了脂肪的积累,那根本就支撑不住长期的体力劳动。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吴世恭的兵丁和那种皮包骨头的兵丁来个三天的急行军。就根本不用交手,吴世恭的兵丁也能够把那些兵丁给拖垮掉。

再加上吴世恭和刘泽清关系良好,所以现在有什么事,刘泽清总是和吴世恭是有商有量的。

“那招抚会成功吗?”吴世恭没有直接回答刘泽清的问题,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判断,“你有个几万强兵,又屡战屡胜的,不想着割据一方,就想着接受招安受文官们的气啊?再说,接受招安又有什么好处啊?难道皇上会给你个国公、侯爵?如果那样做,那不是鼓励我们军将造反再接受招安嘛!”

“话也不能够这么说!不接受招抚,难道孔有德他们想做流寇啊?那天下之大,就没有他们容身的地方了。难道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一条退路啊?”

刘泽清的话,就反应了当时明朝官员中的普遍思想。因为大明朝已经建立了快三百年了,这中央帝国和大明朱家王朝的思想已经是深入人心。对他们来说,就算是在明朝做个奴隶,也比到海外做个君王来的好。也根本不敢去想什么改朝换代的事情。

可来自现代的吴世恭可是知道这世界之大的,于是他不以为然地说道:“你以为除了大明朝,天底下就没有其他地方了。那倭国你可知道?佛郎机人也是来自极西的一个大国。反正说这些你也不懂,就说一句,那孔有德他们就算是败了,他们从登州一乘船,天涯海角太多地方可以去逍遥啦。”

“再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孔有德他们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那么他们的下场又会是怎么样的啊?不说秋后算帐的事。就算是不秋后算帐,那《水浒传》的说书你总听过吧!那宋江招安后的下场你也该知道吧!凭什么孔有德他们不知道这种下场啊?难道他们想往这死路里去钻?”

听了吴世恭的话,刘泽清眨着眼睛眨了半天,最后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唉——!”

“反正我们是做最好准备,做最坏打算吧!”吴世恭最后强调说。

连吴世恭和刘泽清这样的粗鄙军头都明白了,孔有德那些叛军接受招抚的可能性是很小了,那么守在莱州城里的那些文官就更明白这个道理了。

当张国臣命令城中的军民和各路援军不许擅自出战,以免破坏抚局以后。深知叛军本性的徐从治立刻派人趁夜潜出城,将一封奏章 送到了北京,阐明了战况,并请求皇帝不要再招抚,要全力以赴地围剿叛军。

但这道字字泣血的奏章 ,竟然在首辅周延儒的示意下,被压了下来。以致于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么重要的一封奏章 。

可以这么说,明末的那些文官,为了自己的官位,为了自己的党派,就根本没有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当送走了满怀孔有德他们信誓旦旦地接受招抚的承诺的张国臣以后,叛军也再次做好了攻城准备,接着脸一抹,杀气腾腾地又向莱州城进攻了起来。

而这时候的周延儒再也压制不住了,连有些主张招抚的官员都和周延儒有了意见分歧。这起码也要把叛军打败,解了莱州城之围以后,那么朝廷招抚那些叛军才会少支付一些不必要的利益吧!

而这时候各地的援军也汇集青州,但由于山东巡抚徐从治被围莱州城,无人统一协调指挥援军,所以援军停顿不前。为此,朝廷再次任命兵部右侍郎刘宇烈为总督,全权指挥各路援军,而与他一起来的还有京城神机营和五门红夷大炮,用以和叛军对抗。

但这时候的周延儒又起了私心。那位总督大人刘宇烈也是周延儒的亲信。更为奇妙的是,刘宇烈也是个主抚的文官。好了,来了一个积极求和,不会打仗的文官来指挥军队了。

可为了和平事业,刘宇烈确实积极。他来到青州以后,立刻汇合了山东总兵丘磊的八千人马和其他各地援军的一万一千人马,加上他自己从京营中带来的神机营,总共是二万六千兵丁,加上了七千多名民夫,共三万三千人马,即刻向着莱州城开去。

顺便说一句,和吴世恭一同派遣出来的河南援军,山寨赵子龙江游击率领的两千人马,也在这支军队中。

刘宇烈是这么的心急。他根本不愿意等上那么几天,等着吴世恭和刘泽清的联军到来汇合。因为这时候的吴世恭和刘泽清的联军也只是距离青州城明军主力才三天的路程了。

刘宇烈只是派人给了吴世恭和刘泽清下了这么一道军令,要求他们随后跟上。做为后军尽快赶上明军的主力。

可是虽然刘宇烈的明军这样急速行军,但吴世恭他们的后军却因为已经在原地休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再加上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有充足的粮食让兵丁吃饱,使得这么兵丁有了良好的体力。所以,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后军行军的速度反而比明军主力快上许多。两军之间的距离最后也缩短到了两天的路程了。

在三月二十八日,在莱州城西五十里的地方,明军主力遇上了从莱州城分兵打援的,以孔有德为领军的叛军二万二千兵马。这时候的刘宇烈还想着以兵势压迫叛军招安。因此,他就下令全军扎营,不主动向叛军进攻。

可叛军方面却完全没有给刘宇烈面子。他们根本不让明军扎好扎实的营盘,立刻展开兵力向明军进逼。

而明军在遇袭后,急促之下也只好就地反抗。可要知道,在没有现代通讯条件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得力的基层军官层层指挥,一个指挥官根本没有可能把命令传递到几万大军的每一个人那里。

而刘宇烈下达的扎营和作战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命令又造成了明军混乱。而仓促之下,明军的兵力也根本没有完全展开。

可是总督大人刘宇烈却不明白这些基本的军事原理。他还以为着自己人多,那总打得过那些人少的叛军呢。刘宇烈仿佛感觉到自己戴着文士冠,摇着鹅毛扇,一副山寨版的诸葛亮,指挥若定的模样了。

不过两军相遇的时候已经接近了黄昏,双方都并不愿意进行夜战,所以在短暂战斗以后,两军都主动撤退,就地扎营。

这天的接触战,双方的损失都不大。因此,刘宇烈就认为叛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所以他对以后的战斗也更有信心了。

因此,当第二天清晨叛军用过早饭以后出营列阵,刘宇烈也毫不畏惧地下令明军主力出营对阵。

三月二十九日,会战正式开战了。

第284章 就地扎营

从会战一开始,刘宇烈指挥的明军主力就陷入了慢一拍的节奏。

总督刘宇烈一开始根本没有感觉到叛军要出营列阵。

其实在古代,判断一支军队今天是否会出营打仗是件很简单的事,就是看清晨敌军营地里的炊烟。如果敌军的炊烟出现的比平常时间早,炊烟的数量又很多的话,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敌军今天要出营和自己作战了。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兵丁们在打仗前,总是要吃顿饱饭吧。当然,这个现象也反映出另外一个情况:在古代的打仗中,除了那些少量的精兵以外,军队中普通的士兵在不打仗的日子里是很难吃饱的。军队也不会供应给他们足够的饭菜的。

而这一点,几乎就是明朝当时打仗的常识。但是文官出身的刘宇烈可能翻过几本兵书,但这种兵书中不会记载的军事常识,刘宇烈是根本不懂的。

可是刘宇烈不懂,他所带的那些武官中,总有人懂啊?但是刘宇烈带着的那些可是一批明朝的高级武官啊!

对于那些武官来说,打仗的事他们不一定全懂,可官场上的事都是门清。有哪位会不开眼向刘宇烈说:“看你不懂,所以我告诉你。叛军用完早饭以后就要出营来战了。所以我们也要抓紧时间用早饭,尽快排兵布阵吧。”

这不是赤裸裸地当众打总督大人的脸吗?难道不怕总督大人事后算帐,把自己用作炮灰啊?还是等着哪位愣头青先出面与总督大人分说吧。

可是事实证明,那些明朝的武官素质很高,没有一位是愣头青,他们都是聪明人。所以直到刘宇烈看到叛军出营,展开队伍列阵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地立刻下令让明军出营列阵。

可这么一来,明军的大多数兵丁都只啃了几口干粮,有的甚至都没有吃一口早饭,就这么饿着肚子开始打仗了。

与我们以往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明朝,这种正面的会战,战前的军队展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只要想一想现代奥运会开幕式的运动员入场仪式吧。就这么几千名运动员,都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而现在明军和叛军两方,都各有几万人,他们还都基本上没有接受过队列训练,因此,这出营展开军队的时间就相当长。

直到一个多时辰以后,孔有德的叛军才排列好了队列。一排列好,孔有德就立刻下令从右翼派遣一支二千人的部队,开始试探性地进攻明军的左翼。

而这个时候,明军因为人数多,各位武官又互不统属,因此,明军的部队就没有完全展开完全。当刘宇烈见到叛军发起了进攻以后,就这么匆匆地命令明军迎战了。

吴世恭和刘泽清的后军这时候就在战场后面五十几里的地方。他们正集合了所有的武官,在听派到前方的探子,打探回来的消息呢。

当得知了两军已经出营列阵的时候,所有的武官都知道今天双方一定会发生大战。那么自己的这支后军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

等到探子退下去以后,刘泽清就问道:“各位,我们又该如何?”

作为这支后军事实上的二把手的吴世恭当然首先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刘参将。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也很尴尬。离战场有五十几里,一天的时间肯定赶不到。就算是我们抛弃了所有的辎重,急行军赶到战场,手下的儿郎也没有了气力打仗了。”

“再说,我们这么匆匆赶过去又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如果总督大人打胜了,连打扫战场这种事都不会轮到我们去做。那我们赶过去又是干什么啊?难道和友军抢功劳啊?那可是犯了大忌讳啊!”

“如果要打上几天,那我们晚上那么一、两天的,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可是万一前方打败了呢?如果我们在行军途中,被败军、乱军这么迎头一冲,我们自己这支后军也凶多吉少。”

“还不如先就地扎营,扎个扎实的营盘。反正我们手中的民夫和辅兵人数也不少,他们在打仗的时候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就让他们都留下来扎营吧。这样的话,万一前方有失,起码我们自己可以保住,也可以让前方的败军有个后退的落脚点。”

“至于总督大人那里,明天本官就带着我手下的骑兵和众位同僚这里抽出来的骑兵,凑上那么上千骑,赶到总督大人那里,这起码也是对总督大人的一个交待。”

说实话,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军事学习和战争磨练,吴世恭的军事素养确实合格了,甚至在明军武官中,可以勉强说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了。

听了吴世恭这么有条不紊的分析,在座的武官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们都等着刘泽清做最后的决定。而刘泽清的心中,其实早就赞同了吴世恭的意见。

不过为了谨慎,刘泽清还是向其他的武官询问了一番。见没有什么反对意见。他立刻就决定道:“就按吴守备所说的去办!”

刘泽清其人,早先为天启年间户部尚书郭允厚的家奴。在其二十一岁的时候被郭允厚安排入军。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内,就高升到了参将的高位。

而在原先的历史上,作为后来南明四大军镇之一的刘泽清,他的一生其实没有打过什么大胜仗,军事才能也并不突出。

刘泽清唯一的长处就是死死盘踞在自己的家乡不出,不肯外出打仗。而且他和家乡曹州的地方官员和士绅关系十分融洽,因此,他才能够大肆吞并土地敛财,大肆招收兵丁扩充实力。以致于在当时,明朝都灭亡了,刘泽清还能够保存一支有相当人数的军队,使得南明不得不给予他高位。

由此可以看出来,他对保存实力是有着天生的敏感性。也知道自己的指挥能力确实不如吴世恭。因此当然是从善如流啦!

另外,刘泽清和山东总兵丘磊的关系也十分恶劣。这倒不能够怪刘泽清。那山东总兵丘磊做事更是过分。

在当时,明朝朝廷拨给山东各军粮饷的时候,因为粮饷要从通州拨运,那就一定要通过丘磊的驻扎地——济南府。

而丘磊总是扣押住这些已经被文官们扒皮扒得少的可怜的粮饷,以做自己直属军队的粮饷。而且事后打官司也不怕,丘磊的衙门就在济南城内,和山东的衙门联络感情也是相当的方便。而且丘磊向那些衙门的官员塞得也足,因此,这种官司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为此,有些山东的军将甚至放下身段,哀求丘磊不要心太黑,商量一个比例,就让丘磊扣除一部分粮饷吧。而刘泽清在以前也在丘磊身上吃了太多的亏,俩人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

因此,如果后军和明军主力汇合的话,起码后军中的刘泽清的直属部队要听从山东总兵丘磊的指挥。而落在自己的冤家对头的手中,刘泽清用屁股想想也知道,自己的直属部队的下场会怎么样。所以他就想着拖上一天是一天。

而在后军就地扎营的时候,叛军的二千人部队已经接近了明军的左翼部队。战斗开始打响了。

第285章 莱州会战(上)

我们都知道,由于现代的军队都有统一的训练标准,因此相同数量的部队,战斗力的水平也是差不多的。但是明朝当时的军队战斗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另外,就如同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右手一样,一般在军队的排阵中,指挥官安排在右翼部队的战斗力往往会大大高于安排在左翼部队的战斗力。所以当那二千人的叛军接近明军以后,明军的左翼部队多少就有些混乱。

可孔有德派出去的那二千人也并不是叛军最强的部队。他们是由辽东老兵和叛乱后投靠的土匪、流民参半组成的,这二千人分成前后各一千人的两队。当叛军接近了明军后,双方开始了火铳和弓箭的射击。

自古以来,在战斗开始阶段,总是用远程武器打乱敌手的阵形。这从原始部落之间的互扔石块,到现代战争的导弹大炮都是如此。而这次会战也当然不会例外。

可这么一交手,就看出了那些明军的不足了。明军的部队,无论是在京城的京营,还是在内地其他地方的军队,都没有接受过什么战争的洗礼。再说,左翼的明军本来就是这支明军中较弱的部队。所以当叛军离明军一百五十步的时候,站在前排的明军火铳手和弓箭手就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忙不迭地打响了火铳、射出了箭枝。

完全可以想象,在射程之外射击出的火铳和箭枝,基本上没有给叛军带来任何伤亡。叛军继续前进,慌乱之中的明军在离一百一十步左右的距离进行了第二次射击,还是因为射程太远没有什么战果。

就在明军忙不迭地装填弹药的时候,叛军已经离他们只有八十步的距离了。这时候的明军,只有几位弓箭手射出了几枝稀稀拉拉的箭,那给叛军带来的伤亡也是微乎其微的。

而叛军在武官的号令下立定了脚步,前排的火铳手举起各自手中的鸟铳,进行了第一次齐射。这鸟铳的威力再小,这么短的距离也具有着极大的杀伤力。再说,明军的那些兵丁都没有什么盔甲。因此,明军前排的火铳手和弓箭手就倒下了一排。

其实按照一般的情况,那鸟铳的装填还有一段时间,可是明军的那些火铳手和弓箭手却害怕叛军的鸟铳再次射击,所以他们都扔下了手中的火铳和弓箭,转身向着自己的队列后方逃去。这前后一碰撞,就立刻引起了明军左翼队列的混乱。

而看到明军的队列混乱,叛军的武官就立刻下令,后排叛军的兵丁就手持着刀盾枪斧等兵器,用冲刺跑的速度向着明军杀过来。

而看到了叛军杀过来,明军前排的火铳手和弓箭手逃得更快了。因为火铳手和弓箭手在近战中,就象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一般是完全没有战斗力的。而这么一来,明军的左翼是更加混乱了,根本就组织不起完整的作战队列。

刹那间,前队的叛军就冲入了明军队列,他们对着背对着的明军火铳手和弓箭手是大砍大杀。立刻造成了明军大量的伤亡。

而后排的明军好不容易等到火铳手和弓箭手都消耗殆尽了,他们才能够拿着自己手中的兵器和叛军正面作战。

但叛军的士气已经上来了,而他们冲锋时候的速度又有一种惯性,所以叛军就把明军打得是节节后退。

但明军的人数到底多,在付出大量的死伤以后,在一些悍勇的明军武官的指挥下,渐渐地抑制住了叛军的前行,双方好象就要正面僵持了起来。

可就在这时候,后队的那一千人的叛军,见到前队作战顺利,他们也高速冲向了明军。在这支生力军的加入以后,明军左翼的部队阵列又逐渐被打散了。明军左翼的部队也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孔有德也对这个战况是震惊不已。说实在话,他派出这两千人的目的也就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

孔有德这次的主力是他率领的四千多名骑兵,还有六百多辆以嘉靖年间名将戚继光设计的偏厢车为原型的,孙元化改进的战车部队。

而火器部队,孔有德也只是携带了一批小炮和火铳、鹰铳。因为他毕竟还是要保证对莱州城的围困和攻城压力,防止莱州城内的明军冲出,与来援的明军主力来个里应外合。

不过当时孔有德得知了明军的大军来围剿,他到底心中也没底。因为他派出的探子也只能够探听到明军大约的兵力,根本就探听不到明军的部队组成和部队的战斗力。

因此,孔有德就在开战的时候,派出了这战斗力不强的两千人的军队,要试探出明军的虚实。不过让孔有德根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战斗力不强,人数又少的部队,却一下子快要把明军的左翼部队给击垮了。

所以在惊讶以后,孔有德立刻是大喜过望,他立即下令让骑兵准备,顺着左翼明军的溃兵,冲击明军中军的侧翼,准备一下子就把明军整个阵形给冲垮,完全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

而明军的主帅,总督刘宇烈却对明军左翼的败局是一筹莫展。要知道,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刘宇烈就把神机营、骑兵和几支战斗力最强的明军放在了自己的中军。

而这一时三刻,根本不可能把中军中的神机营和骑兵调动到自己的左翼,因为左翼的明军溃败得太快了。刘宇烈也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战局的不利,做不出任何必要的部队调动。

而就在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变局。

那位河南来的江游击,因为其外形确实有派,所以他率领的军队也被刘宇烈认为战斗力很强,给放置在了中军。

但是毕竟江游击率领的军队人数太少了,他们又是河南的客军,所以他的部队也就设置到了中军左侧前方,那比较危险的地方。

而江游击看到了左翼的明军快要溃败,他也顾不得军令,也顾不得自己所站地方的阵形,就这么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杀向了叛军这二千人部队的侧翼。

而这胡闹的举动,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完全就是一种不讲理的出击。

这支江游击率领的二千人的河南军队,有一部分是出于自己的游击营,而另外一部分是来自巡抚标营的。

江游击在和圣灵会乱民的大败后,确实也潜心训练,练出了一支精兵。当然如果在吴世恭的眼中,这支精兵的战斗素养和自己的汝宁营相比是肯定不合格的,但是起码这支精兵都十分悍勇。不过在明朝的大多数时候,兵丁也只要有了悍勇就够用了。

而巡抚标营从根本上来说,更是河南巡抚的亲兵。所以这支标营的兵丁和装备肯定在河南也是顶尖的。

再加上江游击是白盔白甲、白枪白马,那造型是特别的拉风,他一马当先冲在前面,也带给了自己的军队很大的士气。

所以这侧翼的一击,立刻给予了叛军沉痛地一击。而看到了友军来援,左翼的明军也士气大振,他们也停止了后退,组织起来向前杀去。

就这么一瞬间,明军反而占据了上风。虽然那些辽东的老兵还是拼命搏杀,但是,双方交战的人数毕竟相差的太悬殊了。甚至有一支叛军,被明军分割包围了起来。

孔有德这时候还没有来得及把处在中军的骑兵调动到自己的右翼,当然更没有可能安排自己的骑兵冲锋呢。所以他一见自己派出去的部队陷入苦战,也就不再恋战,立刻就鸣金收兵了。而面对着上前接应的叛军右翼部队,冲杀了一阵的明军左翼部队也就见好就收了。

双方的部队一脱离了接触,孔有德就懊悔得是一拍大腿。他懊悔着自己的太过小心,失去了一次可以完全打败明军的机会。

而这次交锋,明军死伤了一千多人。叛军则在明军阵前遗留下了四百多具尸体,还有被包围的叛军,见自己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就有三百多人向明军投降。再加上退回叛军中也有受伤的兵丁。因此,这首次交战双方可以说是勉强打了一个平手。

第286章 莱州会战(中)

反观之下,明军的帅旗下是一片欢声笑语。这从失败中逃出生天,确实要比胜利还让人来的高兴。

刘宇烈的一位幕僚恭维道:“总督大人,恭喜您旗开得胜啊!”

“侥幸!侥幸!”刘宇烈尽力压抑住兴奋的神情,做出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说道,“只是小胜一场罢了。诸位要继续努力!戒骄戒躁啊!不过那位白袍小将不错,有当年薛仁贵之风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