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政治经验的崇祯皇帝并不知道,有些事虽然要在天下万民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但完全可以说一套,做一套的。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平静了下来。他发现前面的几任皇帝确实遗留下来很多问题,他即位以后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可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需要钱。而这时候的明朝朝廷的财政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可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无非是开源和节流这两个方面。而那些文官提出的政策,不仅不开源,而且要把已经开源的水管龙头关小,甚至关死。

而崇祯皇帝因为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又因为身边没有同样熟悉政务,也同样知道这些文官猫腻动作的宦官们的提醒,崇祯皇帝竟然傻乎乎地批准了这些政策。

为什么这些宦官不提醒呢?因为他们看到了魏忠贤的下场后,不敢啊!这也体现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的恶果来。

那开源那条路既然走不通,那只有走节流这条路了。

当时的明朝朝廷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军费,占明朝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在军费开支中,辽东的军费开支又占整个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

而且辽东的军费开支,几乎是年年递增。在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军队在辽东,是处于防御的劣势中,为了抵御后金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明朝朝廷花了大笔的钱粮,以及派遣了一部分军队来加强辽东军队的实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辽东建造了大量的堡垒。而这一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可是,就算是这样,辽东的局势依然没有什么好转。对于明朝朝廷的财政来说,整个辽东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无底洞了。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就想:集合全国的财力,砸锅卖铁,凑集一大笔军费。再往辽东派遣一名名将(明朝因为都是文官领军,所以这个名将也一定会是文官)。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辽东局势彻底扭转过来。甚至完全消灭后金军队。

如果那样的话,只要咬紧牙关挺过前面这几年,那明朝整个财政问题,将完全活了起来。

应该说,崇祯皇帝的想法是正确的,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个政策的实行,使得旱灾以后救灾的钱粮得到了大大地压缩。因此,现在在陕北的农民造反队伍,从星星之火立刻燎原到整个陕西省。

也不说这些题外话了。那现在应该派哪一位文官主持辽东的军务呢?当时,众望所归的大臣只有两名:孙承宗和袁崇焕。

但是因为当时的孙承宗年龄已经很大了,更因为孙承宗曾经是天启皇帝的老师,鉴于崇祯皇帝对于天启皇帝那复杂的感情。所以,崇祯皇帝打心眼里不愿意派出孙承宗去。

那就只有袁崇焕了。

这时候的袁崇焕确实比较幸运。虽然在以前,他也是魏忠贤一党的。但是,因为他一直在辽东做官,远离京城这个中枢。所以,他也就基本上没有得罪过任何其他的文官。

对于袁崇焕来说更幸运的是,在天启六年时,在魏忠贤发动的对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打击中,他和薛濂是一派的人,主张不扩大对文官的打击范围。

因此,在之后魏忠贤一党内部的争权夺利中,袁崇焕受到了另一派的攻击,不得不辞官回家。这样一来,袁崇焕也隐隐约约地成为了魏忠贤打击文官的牺牲品。在不明情况的人看来,袁崇焕仿佛是和魏忠贤一党对立的。而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的看法正是如此。

所以,在崇祯元年四月,当有大臣上奏折,向崇祯皇帝推举袁崇焕时,崇祯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重新启用了袁崇焕。并且在崇祯元年的七月,和袁崇焕进行了重要的平台召见。

平台召见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看看史料或者百度一下,这里也就不灌水了。这次召见的大概内容就是:

崇祯皇帝向袁崇焕详细地了解了辽东的局势,并且聆听了袁崇焕关于解决辽东局势的看法。当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提出很多要求以后,崇祯皇帝也都满足了袁崇焕。在最后,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保证:只要朝廷确实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他将在五年时间内平定辽东局势。

在召见以后,崇祯皇帝立即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并且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召见完毕以后,崇祯皇帝的心里是十分地高兴。他终于开始做即位以后的第一件大事了。虽然现在的辽东局面还是如此,但是,有了袁崇焕的保证和自己的支持,那好的开始不是成功的一半吗?

平台召见就这么结束了。但我们应该看看在这次召见中发生的两个场景。

第一个就是:崇祯皇帝承诺将满足袁崇焕的所有要求,而袁崇焕也承诺在五年内平定辽东的局势。

因为这次召见是有史料记载的,而且记载得是十分得完整。另外,这次召见也是有很多大臣旁听的。所以,这次召见必定是十分正式的。因此,在这次召见中,所有人做出的承诺也一定是很严肃的。定下来的方针和政策也将成为国策。

但是从事后来看,崇祯皇帝是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承诺给一一实现了。而做出承诺的袁崇焕又怎样看待自己的承诺呢?

第二个就是:当有熟悉辽东局势,知道五年内无论如何也平定不了辽东的大臣,私底下向袁崇焕提出心中的疑问时,袁崇焕是这么回答他的。

袁崇焕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现在皇帝的年龄还小,又不怎么了解辽东的局势。我看到皇帝为辽东局势焦心,所以就这么说,来安慰安慰他。

怎么回事?难道袁崇焕做出的承诺,是要逗崇祯皇帝开开心吗?他把这次正式的召见当成哄幼儿园小朋友的场所啦!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在史料中,把这位大臣和袁崇焕之间的谈话内容,记载得十分的完整。但是从事后来看,崇祯皇帝显然是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的。这不禁让人十分怀念那些东厂的特务啊!

而对于平台召见的另一位主角——袁崇焕,我们将要详细分析一下。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对于明朝末年的局势发展,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作用。

第111章 袁崇焕这个人

袁崇焕的个人经历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有兴趣的话,同样可以找史料和百度一下,这里同样不灌水了。在这里,笔者主要说说,到这以前,袁崇焕的一些主要事迹,以及为什么袁崇焕在当时的崇祯皇帝和大臣们心目中,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解决辽东局势的大臣的。

袁崇焕在刚考上了进士,在福建做一名县令的时候,利用自己到京城考核的时候,巡视边关,考察关外形式,并且向朝廷呈交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和解决办法。

这件事使得袁崇焕声名鹊起,他立刻得到朝廷的重用,升官并调任到辽东。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朝廷是多么的缺乏军事人才。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袁崇焕是位忧国忧民的,勇于任事的人。而且可以这么说,终其一生,袁崇焕的这两个优点都没有减退过半丝半毫。

袁崇焕在到辽东上任以后,在当时辽东督师——孙承宗住持的宁锦防线的大战略下,也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收复了辽东大片的失地。使得辽东的局面,说不上扭转吧,但起码是好转起来。并且使得辽东的局面平稳了下来。

这里就要说说孙承宗的宁锦防线。宁锦防线其实是种防御状态下的绞杀形进攻战略。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建立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御,其实,它的本质是限制后金军队的机动,逐一威胁和拔除后金军队的一个个战略要地,逼迫后金军队不得不去攻打这些坚固的堡垒,以达到大量杀伤后金军队有生力量的目的。

这个战略就有些类似于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碉堡群战略。最后也逼迫着赤军不得不丢弃中央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但是这个战略有着以下的一些缺点:见效慢、时间长和花费的钱粮多。所以,在明朝财政窘迫的情况下,更因为魏忠贤和孙承宗在政治上对立的情况下,孙承宗只能够无奈地辞官回乡了。而宁锦防线的战略也不得不停止了下来。

这样一来,被宁锦防线压迫得越来越窘迫的后金军队终于喘了一口气,并且在以后大大发展了起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孙承宗的指挥下,袁崇焕确实是收复了辽东大块的失地的。他的功劳也是扎扎实实的。

接下来就要说,袁崇焕一生中最辉煌时刻的战斗了。在孙承宗辞官以后,高第接任。高第认为关外不可守。他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高第的军事才能确实糟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朝的财政窘迫。

但是,当高第的命令颁布以后,袁崇焕拒不接受,率领手下将领独守孤城宁远。在这次战斗中,守城的大炮把后金军队中领军的努尔哈赤给打伤了。并且导致了努尔哈赤的不治身亡。后金军队也因此战败撤退了。

这次战斗,是明朝和后金军队作战时,唯一一次大胜。消息传来以后,朝野一片欢腾,袁崇焕的个人名声也达到了顶点。

由此看来,袁崇焕确实有拿的出手的功绩。确实也应该众望所归。但是,这只是朝廷中这些外行人的看法。内行人又怎么看待袁崇焕的呢?因为在辽东,作战的都是武官,这就是说,那些武官的眼里又是怎么看待袁崇焕这个督师的呢?

这些武官接受不接受袁崇焕的领导呢?当然是接受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肯定不会成为辽东的督师的。相比较于那些瞎指挥的文官督师来,袁崇焕还是比较懂军事的。这也算是矮子里挑长子了。

但是他们对袁崇焕的功绩心服口服吗?不见得。

我们先看看袁崇焕的第一次功绩。他是在孙承宗的指挥之下,再收复这些辽东的失地的。因此,无论袁崇焕再怎么样决胜千里之外,主要的功劳还是运筹帷幄的孙承宗。

那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呢?一颗瞎打的炮弹,把后金军队的统帅努尔哈赤给打死了。这样瞎猫碰到死耗子的事,只能够说是袁崇焕的运气简直是太好了吧。这次大胜,也可以说是偶然性极大的一次大胜。

可是,袁崇焕知道不知道这些武官的想法吗?也知道。那他该如何应对呢?他只能够采取,也只有这么一个应对措施:拉拢辽东武官中,最大的武官集团——辽东铁骑集团。

从前文中,我们已经知道,辽东铁骑是李成梁创建的。但是,在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战死以后,辽东铁骑就群龙无首了。有的甚至反叛了。反叛的是谁呢?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也可以说是辽东铁骑中的一员。

这些残留下来的辽东铁骑武官,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联盟性质的军事集团。也成为了明朝在辽东的,最大的军事集团。以致于无论谁在辽东当督师,都不得不依靠这个军事集团。连崇祯皇帝在最后,也不得不靠这个军事集团的一位将领——吴三桂。

辽东铁骑集团对外的诉求,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也是联合行动的。但是,他们的内部又是联盟形式。这些武官,在关外拥有大量的土地,驱使军户在这些土地上耕种。获取大量的财富。

而他们手中的实力,是以他们养着的那些亲兵来体现的。谁获取的财富多,谁就可以多养亲兵。谁的亲兵多,谁的地位就高。因此,当努尔哈赤攻打宁远时,光是为了自己在关外的土地,这些武官就要和袁崇焕同仇敌忾,一同抵抗后金军队。

顺便说一下,这时候,在这个军事集团中,有一位小弟弟——吴襄。吴襄本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但是他有一名赫赫有名的儿子——吴三桂。

而袁崇焕要拉拢辽东铁骑集团,在物资供应和军饷上,必定是会向这个军事集团倾斜的。而且,在袁崇焕进行什么军事行动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军事集团的诉求的。甚至有些迁就。

可是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什么军事行动中,侦察工作肯定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我们又知道,侦察工作是要分为侦察和绞杀两部分的。侦察如何做,我们都已经明白,可是什么是绞杀呢?

绞杀就是,在本方大部队的周围,划分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内,只要看到敌方的探子,就一律杀掉。绞杀的目的就是,不让敌方的探子知道自己大部队的位置,而让自己的探子侦察到敌方大部队的位置。这样的话,就达到了敌明我暗的效果。

而这个时代的探子,清一色都是骑兵。为什么呢?如果是步兵的话,就算是你侦察到了什么,也来不及赶回去报信啊!所以高头大马的。这些探子根本做不到隐蔽。

当这些探子看到敌方的探子以后,如果双方都在绞杀区以内的话,就会立刻拿起兵器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PK。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某些作品中,吹得神乎其神的夜不收,那就完全就是胡吹。

这种绞杀战斗,是整个骑兵战斗中最最残酷的。因为如果双方的战斗意志都是很顽强的话,那战损比完全就是一比一。为什么要加上“双方的战斗意志都是很顽强的”这句定语呢?

因为如果一方的探子逃跑的话,那死神就向这个探子招手了。这说明这个探子把后背留给了敌人,自己完全放弃了抵抗。

在这里,有些人可能有些疑问:那后金军队的骑射不是很厉害吗?在这样的绞杀战中,他们不是占尽上风吗?

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骑射,骑射,这两个字应该分开来念。也就是说,在一般作战的情况下,骑的时候不射,射的时候不骑。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无论一个人的骑术和射术有多么的高超,他骑在一匹奔驰跳跃的马上,射中五十步开外的一个移动目标的概率,和一个人买了张中大奖的彩票的概率差不多。

不相信?那就来看看现代奥运会射箭项目吧。全世界最顶尖的一群射箭高手,他们拿着用高科技材料制造的最先进的弓箭,接受了最严格和最科学的训练。可是,他们站在地上,射七十米外静止的靶子,也不能够箭箭射到十环的。

因此,当自己的探子派出去以后,军队的统帅就要做好探子大量死伤的心理准备。不过,无论探子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军队统帅也要坚持派遣。因为,一位有经验的军队统帅,可以从自己探子死亡的方向和密度来大致判断出,对方大部队的位置。但是这一切,都是对军队统帅和那些探子心理的极大的考验。这完全是双方意志力的比拼。

而这时候的后金军队就设置了这么一个绞杀区,他们把一个宽度五十里左右的地区,完全变成了无人区。在这个无人区内,只要是不是本方的两条腿的生物,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死。

而辽东铁骑集团的武官们,就不愿意派出自己的亲兵进入无人区,进行这种绞杀战斗了。因为这些亲兵的损失,将降低他们在武官联盟中的地位。

而为了迁就这些武官,袁崇焕也不得不答应了这些武官们的要求。

再加上,后金向辽东以及关内派遣了大量的,以投降后金的汉人为主的探子。这就造成了这么一个恶果:明朝辽东军队对后金军队的动向一无所知。而后金军队对明朝辽东军队的动向是了如指掌。

袁崇焕迁就辽东铁骑集团的武官们,还造成了这么一个后果。在辽东的其它派系的武官,他们得到了小媳妇的待遇。得到的物资和军饷很少,但危险任务就要他们上。他们的心中肯定是不服气的。有些甚至闹了起来。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驻扎在东江的毛文龙。

而我们再来看看袁崇焕的性格。从他平台召见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做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说的好听一点就是比较自信,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比较狂妄。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否则的话,袁崇焕根本就不会在这么正式的召见中,把崇祯皇帝当成小孩子看待。

袁崇焕的另一个性格就是,他做事不怎么考虑后果。我们只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们对老板有什么看法的话,会不会把自己的看法告诉给自己的同事呢?难道就不害怕自己的同事把这话传到老板的耳朵里去吗?

而袁崇焕就那么做了。要知道,他面对的不是只能够抄他鱿鱼的老板啊,他面对的是可以要他性命的大明朝的皇帝啊!

而当一名手拿尚方宝剑的督师,他又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做事又不怎么考虑后果的人。当这位督师碰到了一名不听话的下属武官时,他会怎样用这把尚方宝剑呢?

好了。当我们基本上了解了这时候大明朝内外情况,完成了焦点访谈以后。我们还是回到吴世恭的身上吧。

第112章 和尚和书生

吴世恭擦好身上的血迹以后,走出了茶棚,回到了骑兵中间。这时候,薛勇靠到吴世恭的身边,兴奋地说道:“姑爷,我们发财了。”

吴世恭让一些骑兵看着这些跪在地上的乱民,接着随着薛勇他们来到了踩死牟大法师的这个地方。

在牟大法师这些圣灵会的头目住着的帐篷群旁边,密密麻麻地摆放着许多大车和独轮车。在这些车辆上面,摆放满了各种物资。

“你们看过了没有,车上都装着些什么呀?”看到这个情况,吴世恭也很兴奋地问道。

“都是粮食。还有铜钱、布匹和食盐什么的。我们粗粗地估算了一下,那大车有六百多辆,拖大车的骡马都很齐全。独轮车有三千多辆。不过,独轮车有五百多辆是空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猪羊和鸡鸭圈在那面呢。”薛勇也笑着回答道。

吴世恭立刻下令道:“快点把这些投降的乱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运送着这些车辆,赶回到千户所堡垒去。动作要快,要不然,其他的那些灰孙子们,打仗不会来,抢这些东西可不会手软的。”

吴世恭接着吩咐道:“让那些乱民到附近收拾一下,把地上那些乱扔的兵器和农具都装到空的独轮车上拉回去。记住,连口铁锅也别留下,什么废铜烂铁的都要。这铁料也值不少银子呢。”

这次吴世恭到济宁去买铁料,才知道在明朝,那铁料的价格和现代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不知道在明朝,铁是和盐一样,是专卖的。这也是明朝朝廷的一大财政收入,那怎么会不贵呢?

薛勇急忙答应下来,急匆匆地和一群骑兵去组织那些乱民去了。这时候,一旁的薛永利问吴世恭道:“姑爷,我刚才仔细地瞧了那些投降的乱民。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数都是些妇孺,青壮可没有几个啊。”

在吴世恭他们刚才的屠杀中,那些年青的男人当然都仗着自己体力好,要么逃跑了,要么游到了河岸对面,留下来投降的基本上都是些老弱病残。

吴世恭咬牙切齿地和薛永利说道:“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不行就两个、三个,就是拖,也让他们把这些车辆拖回千户所堡垒里去。你在押送的时候,也不要怕下狠手。如果有什么人拖拖拉拉的,就把他杀了了事。这年头,人命不值钱。”

薛永利点点头,答应了下来。突然,他又想到了一件事,就立刻问吴世恭道:“那回了千户所堡垒以后,我们把这些人怎么样啊?”

“都把他们赶走。我们也养不活这么多人。反正这些人现在已经吓破了胆,他们走了以后也掀不起什么波浪来。”

薛勇已经和骑兵们一起,组织着乱民开始驱赶大车和推拉独轮车了。薛永利也过去一同帮忙。吴世恭带着十几个人,到牟大法师的这些帐篷里去。他先在一个帐篷里找了一件衣服披在身上,接着和那些护卫一起翻找,要看看有什么收获。

令人惊喜的是,这帐篷里的收获也很不小。一共翻找出近五千两的银子和几十匹绫罗绸缎。在牟大法师的帐篷中,还找出了六十几个五两重的金元宝和四箱金银首饰。不过,有些金银首饰上面,都还留有血迹,它的来历也是一目了然的。

吴世恭还和这些护卫找到了七、八个小金佛。应该是圣灵会的宗教偶像。还有,在牟大法师的帐篷内,还找到了一颗“大宋国”的御玺和一件不知道从哪个戏班子里拿来的龙袍。

在吴世恭进入牟大法师帐篷的时候,那个大户人家的女儿,还光着身子躲在被窝里呢。她倒是命大。吴世恭也不管她,扔给她一件衣服,让她穿上以后到帐篷外面候着去。

那帐篷外面还有牟大法师他们这些头目乘坐的十几辆马车,那女人穿好衣服以后,就钻到一辆马车里躲了起来。

整理好了帐篷里,这些收获的东西以后,吴世恭就到了外面,交待薛勇他们把银子、绫罗绸缎和首饰都带走。其它的东西,他准备当成战利品,上缴给归德府的府尊。

这时候在东面远远地跑过来两个人,因为这一面的乱民都已经逃得一干二净的。所以,这俩人就显得特别得醒目。

负责警戒的骑兵立刻发出了警报,听到了警报声以后,一些骑兵围了上去。不一会儿,这些骑兵就把这俩人带到了吴世恭面前。

这俩人的年纪都不大,一个人一副短打扮,打扮还挺正常。他的腰间系着一把宝剑。另外一个人,头剃了一个光头,穿着僧袍,腰中系着一把腰刀,分明是个小和尚。

吴世恭他们刚刚剿灭了圣灵会的乱民,对和尚是十分得敏感,所以都手持着兵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小和尚身上。

“你们到底是谁?”吴世恭也很警惕,手中也紧握着武士刀,盯着这个小和尚问道。

那小和尚双手合十,对吴世恭行了一个礼,说道:“阿弥陀佛,小僧智能向将军有礼啦。”

“智能?这名字真怪。还IPDA呢。”吴世恭心中腹诽道。

“说!你们到底来这里干什么?”吴世恭厉声问道。

“小僧是府尊大人派来探探这里的情况的。”

“你真的是府尊大人派来的?”吴世恭的心中起了疑云。归德府的府尊派人来这里探探情况,这事倒也正常。但是,他有这么多的衙役和兵丁可以派,为什么要派一个和尚来呢?

可没有等到那小和尚回答,旁边的那个人急忙解释道:“然也,然也。我们正是府尊大人派来的。”

那人一副短打扮,可是吴世恭从他的话中,听出他并不是一个平民百姓。吴世恭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转头问那个短打扮的人道:“你是一个读书人?”

那人点点头,拱手弯腰一礼,说道:“学生邓启帆拜见将军了。”

邓启帆这一礼,确定了吴世恭的判断。因为,明朝的拱手礼也是各有不同的。那读书人的拱手,和平常人的拱手是有着区别的。看到那邓启帆拱手礼做的十分得自然,说明他平时就是这么拱手行礼的。这也确定了他就是一个读书人。

现在的吴世恭可是十二分的怀疑了。那归德府的府尊派什么人不好派,要派一个和尚和一个读书人来自己这儿探情况啊?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要这两个人是圣灵会的余孽啊。不管怎么说,先把他们俩抓起来再说。吴世恭举起了手中的武士刀,命令道:“把他们俩都捆起来。”

见到吴世恭发了命令,身边的护卫也都举起了手中的兵器,向这两个人逼了过去。

“别动手!”,“别误会!”这两个人见势不妙,连忙解释:“我们真的是府尊大人派来的。”

“哦?那你们有什么信物吗?”吴世恭问道。

俩人被吴世恭的问话弄得一脸的难色。他们身边确实没有什么信物。

原来,刚才归德府城听到了城墙下乱民的大营中一片喧哗声,归德府城中的人还以为乱民是要攻城了。可是,当他们战战兢兢地准备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了整个乱民的大营都炸开了。而乱民也象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跑。没有多大功夫,归德府的城墙下竟然变得空荡荡的。

这下子,让归德府城中所有的人都有些摸不到头脑了,他们还以为神仙显灵了呢。报到了侯恂和归德府的府尊那里,他们也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他们算算日子,就算是河南巡抚派出了援军,也绝对没有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赶到归德府城啊。

于是,所有的人都到了归德府的城墙上观察情况并商量着。可研究了半天,也没有研究出一个所以然来。到了最后,还是准备派出一些探子探探情况再说。

可是当侯恂和归德府的府尊的命令发出去以后,所有的兵丁和衙役却死活不肯去。当时的人都很讲迷信。如果城外还是乱民聚集的话,可能重赏之下,还会跳出几个勇夫来。可是现在这么诡异的情况,不要城外有什么妖魔鬼怪的。

见所有的兵丁和衙役都不肯去,一怒之下,侯恂和归德府的府尊就准备借几颗人头给其他人壮壮胆呢。见到了这个情况,那智能小和尚和书生邓启帆就主动请缨了。

智能和邓启帆是到归德府来拜访归德府府尊和侯恂的。恰好圣灵会乱民来攻打归德府城,所以,他们俩也被困在城中。

但是,他们俩的年纪都不大,有些血气方刚,还有些行侠仗义和救国救民的思想。而且他们俩都会一些功夫。当然,智能会的倒是一些真功夫,那邓启帆就绝对是花拳绣腿了。所以,他们俩就主动请缨了。

见到了智能和邓启帆主动请缨,侯恂和归德府的府尊在假模假样地相劝了几句以后,见到他们俩的态度都很坚决,所以,就用绳索把他们俩送到了城墙下。

就这样,他们就摸到了吴世恭这里。可是,他们在出发前,根本就没有料到会有人会要求他们出示什么信物,所以,他们都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准备。于是就和吴世恭发生这场误会了。

见到吴世恭这些护卫越逼越近,那智能和邓启帆也不敢拔出腰中的兵器。在情急之下,那智能大声叫道:“那将军要怎么样才能够相信小僧的身份啊?”

第113章 少林寺和桐城派

听到了智能小和尚那声急叫,吴世恭说道:“让我们相信也可以,先把你们腰中的兵器给扔过来。”

智能小和尚和邓启帆对望了一眼,无奈之下,都解下了腰中的兵器,扔到了吴世恭的面前。

见到兵器都扔了过来,吴世恭一阵狞笑,叫道:“弟兄们,快上去把这两个人都绑起来啊。”吴世恭身边的护卫,笑呵呵地持着手中的兵器,又向着这俩人逼了过去。

这下子,智能小和尚和邓启帆都发急了。他们都大叫道:“将军,你怎么不讲信誉啊!”

说实话,吴世恭现在确实有些不讲道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次圣灵会的造反,把吴世恭折腾得太厉害了。所以,现在的吴世恭只要看到和尚,心里就很不爽。

听到了他们俩的大叫声,吴世恭就强词夺理地回答道:“我看着你们俩就是圣灵会的余孽,所以先绑起来再说。反正等会儿见了府尊大人以后,一切都会水落石出的。”

很快的,智能小和尚和邓启帆都被按在了地上,绑了起来。可那智能小和尚仍然不依不饶地争辩着:“将军,小僧确实是来自名门大寺,和圣灵会这些邪魔歪道是毫无关系的啊!”

“哦?”听了智能小和尚的喊叫声,吴世恭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