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献忠死后,一些忠心耿耿的大西军将士从阵中抢夺回尸首,并以锦褥裹尸,埋于僻处,随即远遁。而四川军就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张献忠尸体的下落,枭其首,献于京师。

此战过后,大西军残留的十余万兵马,被四川军斩杀、俘虏、归降了五万多。除了一部分溃散民间以外,张献忠的部将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大西军残部二万余向南,并在重庆受到明军曾英部的阻击。

而此时的大西军显出了困兽犹斗的狠劲,一番激战以后,大败南明军,并击毙守将曾英。之后,这支大西军残部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后与南明联合,在西南地区共同抗击大平军。

而趁着大西军与全大山的四川军决战,南明军趁虚进入了成都平原,并占领了成都。之后,四川的战局就演变为四川军与南明军的对战了。

不过这样的对峙也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在几个月之后,南明也土崩瓦解。这使得在四川的南明军也大多归降了大平朝。只有一小部分的人马,继续南下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以此来做最后的抵抗。

而江澄、赵德功和姜瓖率领的大平军,他们一直尾随追击着高一功、李过部,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也平定了甘肃等西北边陲之地。由于也有大批的大顺军归降,他们的部队总人数也很快膨胀到了近七万。

在短短十个月的时间内,大平军以原汝宁军二万五千多人为核心,横扫了整个大西北和四川省。最终的兵力竟然膨胀到了五十六万之众。虽然这些部队分为了三部在各自行动,战斗力也参差不齐,但从人数上来说,这已经是大平朝中最庞大的一支部队了。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军,当他们面对着大平军的进攻时,简直就像俩个虚弱的巨人般轰然倒地。而大平军也摧枯拉朽般,接连摧毁了这两大势力。

当这样的战果呈到吴世恭和大平朝廷时,大平君臣都为之咋舌。而朝中一小撮怀疑大平朝难以长久的问号,都为之一扫而空。

可是大平朝在穹源元年正月,出征的部队还不仅仅是征西军这一路,围绕山海关与满清的战斗也同样是打响了。

第915章 辽东运粮

穹源元年二月,辽东镇远城。

“来了!来了!”

望着西边出现的越来越多黑点,镇远城头逐渐的骚动起来。几骑侦骑立刻飞驰而去,而涌上镇远城头的人也是越来越多。而城外的军堡中,那些人都更是顾不得了,有些胆大的甚至跑出了军堡,喜迎那到来的援军。

待到探察的侦骑回报说:这确实是大平军的援军,城头上下顿时更加沸腾了,没多久,就响起了一阵阵的欢呼声。孤城久悬关外,那孤单恐惧感简直是难以描述。而今天终于盼到了援军,许多将士都是喜极而泣,到了最后,有些人甚至都喊得哑了嗓子。

……

一个时辰后,楚格、姚亮与相迎而来的余继、傅胜、叶超、哈丹巴特尔等人站在城门口,看着运送粮草和补给的马队鱼贯入城。

而在这时候,笑容已经从所有人的脸上消失,因为进城的许多大平军士兵的脸上,都有着红红的冻伤痕迹。甚至有几位驼工,他们的嘴唇都冻裂了,变成了像兔子般的三、四瓣嘴唇了。

而楚格正在向余继他们唠唠叨叨地介绍着:“这次皇上为了给余统领运粮,把北直隶几乎所有的骆驼和驮马都征集了过来。可在这一路上,骆驼冻死了六百多峰,驮马更是死掉近二千匹,连我们飞马镇的战马都冻死了近五百匹。”

“所有的马都掉膘掉得厉害,许多儿郎都冻伤了。冻掉耳朵的还好,有一百多儿郎还冻掉了手指。以后都不能握刀打仗了。可惜啊!”

“不过幸不辱命,总算是把粮草和给养送过来了,也平安的把姚统领的部队护送了过来。在这一路上,顺手剿了鞑子的几个部落,所以粮草、给养倒也没什么损失。就是在野外扎营,就像刮刀子一样的冷啊!姚统领还好,总算到了目的地,可我还要带着儿郎回去啊!”

“辛苦你们了!”看着过来的士兵那副惨样,余继努力地咽下了一口唾沫,润了润发干的喉咙。

“没办法!这草原上的白灾一起,根本就没法行车。所以这次就不能给你们运炮了。不过带过来三百杆火铳、万人敌和一窝蜂各百只,对守城也不无助益。”楚格接着说道。

“太好了!”一旁的傅胜喜笑颜开,“宁远那吴贼一走,把所有的火炮都带走了。连安放在城头上,搬运不动的将军炮都毁去了,咱们的火器正缺。有着楚大人送来的这批东西,可以好好的对付鞑子了。”

可是叶超突然问道:“楚大人!敢问一句:下一批补给什么时候送到?能不能送来火炮?”

楚格笑着摇了摇头:“开春以后,地上翻浆,更不能走大车了。再说,为了这次出其不意,我们飞马镇都是在元旦阅兵以后,直接出城护送姚统领他们过来的。还好,虽然天冷难以行走,但鞑子也都窝在老窝里,我们这一路上走得还算是顺利。就是回去……,其实也没什么,没有了马队、驼队碍手脚,就可以好好地和鞑子干上一仗了。”

“真的不能过来?”叶超立刻皱起了眉头。

虽然这话有些责怪的意思,但楚格也没有计较,他笑着解释道:“这次我过来之前,皇上要我捎句话给你们:你们只要坚持到六月底,局势就会有变。”

“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旁的众人都听得是一头雾水,心直口快的傅胜就首先发问道。

楚格笑着摇摇头:“我也不知!但此话就你等知晓即可,千万不得外传。”

看到楚格说的是神神秘秘,众人交换了一下疑惑的眼神,也就不再发问了。其实楚格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大平军将要采取的军事行动,毕竟飞马镇也要参加那军事行动,总有些准备工作需要做。不过现在还没正式宣布,楚格也不好多说什么,生怕会误导余继等人。

不过就是楚格不说,余继等人多少也猜到一些什么。无非就是要攻打山海关。而万一清军出兵救援,宁远、镇远这两城也肯定要被清军围困。

于是余继就问道:“此次楚统领到底送来多少粮?”

楚格苦笑了一声,答道:“一千四百多石。这骆驼和马胃口都大,我们回去的粮草还要带上,所以就少了一些。”

余继就扳着手指算了一下,点点头道:“省着点用,够用八个月的。不过再拖下去可就要杀马了。最多也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这话你可要带到皇上那里。拜托!拜托!”

一旁的叶超插话道:“鞑子也不一定会来围城吧!开春道路不好走,他们同样难以派大军过来。再说,他们的兵丁平日里都要耕种的,难道他们今年就想要绝收?”

“叶大人!”哈丹巴特尔连忙解释道,“那女真这次入关,又抢了这么多的人口。有着这些奴隶耕种,女真的生产无大碍的。倒是咱们,要随时防着山海关和北面的鞑子。他们可是随时会出兵的,绝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这话,楚格就问道:“难道姚统领带过来了一个协,‘w…r…w…h…u。c…o…m‘兵力还不足吗?”

余继笑了笑,答道:“兵总是越多越好。不过我能保证,就凭着这些人马,起码能守住一城。就是城外的人都已经好几万了。万一鞑子大军开到,城外的那些军堡肯定挡不住鞑子。虽说这些人中,是有些人让人不放心,可其余的人……?哎——!可惜了。”

楚格想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吧!单身来投靠的男丁,我全部带回。拖家带口的,带走家中一人。父子、兄弟俩个的,走一留一。这样的话,你又能用上些人手,就是把他们放进城,也能安心些。”

余继他们顿时眼都一亮。余继笑道:“怪不得他们都叫你‘小诸葛’,这主意就是妙。那要做内间的,总是单人来投。你这一带走,剩下的人就掀不起风浪来了。甚至我还能募集出几千兵,加入到守城的部队中。就是粮草也能够节省很多。真是一举数得啊!”

……

第916章 山东乱局

穹源元年元旦,飞马镇在参加完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后,立刻整军从居庸关出关,护送一个协的援军和粮草补给等物资,至辽东宁远、镇远两城。

因为此次行动出其不意,这一路并未遇敌,只是北地极寒、积雪盈尺,造成驼、马等大批倒毙,也造成了相当多士兵冻伤。

而在归来时,飞马镇更是带回近万逃亡而来的辽东军民。这使得宁远、镇远两城基本消弭了内间作乱的威胁,让辽东的余继等人,能集中全部军力防备清军的来袭。

这次护送行动,也极大地鼓舞了镇远、宁远这两城军民的士气。这让他们相信:吴世恭绝不会抛弃他们。也使得两城军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但也是这次护送行动,立刻让满清方面警惕了起来,他们也将调集大军,要尽快地把宁远、镇远这两城拔除。

至此,围绕着山海关、宁远、镇远的二城一关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场集中了清军和大平军主力的大战,就贯穿了整个穹源元年。

为了获得此次大战的胜利,大平军把大多数的精锐都调了上去。而且在兵源补充、粮草补给、军械供应等方面,完全倾斜至此条战线,甚至都不惜牺牲掉其他几路大平军的后勤供应。

先不提此场大战。因为让吴世恭等人完全跌破眼镜的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的,兵力又不足的其他几路大平军,先是让山西的大顺军主力崩溃,再是将四川的大西军歼灭,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大枭雄也相继授首。

而这一场场出乎意料的大捷,完全给了吴世恭等人以极大的惊喜。没想到到了最后,连南明都很快土崩瓦解了。所有人都没想到,主战场的敌军还未解决,可次要战场上的敌军却相继覆灭。真是人生无处不惊喜啊!

最后来说说南明战场吧!

当穹源元年元旦,吴世恭登基的时候,他所控制地盘上的治安,可以说是相当混乱,境内盗匪横行。整个北直隶、山西、山东以及河南、湖广的大部分地区,除了一些重要的城池,乡野间简直就是一副无政府状态。小股盗匪多如牛毛,有几股势力较大的匪盗,甚至都敢攻打县城,根本无惧于大平朝廷的威严和大平军的铁拳,真的是把“吴屠夫”的外号当成耳旁风一样了。

不过形成这样状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大顺军和清军肆虐整个大明朝的中北部,造成了原大明基层官府都被摧毁和瘫痪;连番大战影响了耕种,造成了中北部的饥荒;大量的溃兵散至民间,落草为寇;一些忠于前明的官绅组织的抵抗军;邪教横行;归降于大平朝的军队军纪败坏,平日里行事犹如匪盗;汝宁军崛起速度太快,许多非河南官绅百姓根本不知道吴世恭的威名;对于大平朝是否能够延续下去,有着很大的怀疑等。

因此,此时的大平军,他们即与大顺、大西、南明和清军同时开战,又要在内部剿匪治安,有种以一独战天下群雄的感觉。

对此窘境,大平朝也只能采取逐步肃清的方法。因为投降过来的杂牌军队军纪太差,让他们剿匪其实就是逼民为匪。于是大平朝就采取编练一支,再放出一支的方法,所以一开始投入到剿匪的兵力并不多。

可是随着《大赦令》、《招贤令》等法令的颁布,再加上大平朝官员体系的建立,吴世恭又下拨了一部分赈灾银粮,匪盗横行的局面就很快得到了控制。

而到了穹源元年五、六月间,征西军剿灭大顺、大西,先后斩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消息传遍天下以后,许多地区的匪盗竟然都是骤然不见。许多盗匪都是藏好了兵器,躲入了民间,偃旗息鼓了起来,使人感到宛若神明降临。

随之,《禁荒令》等三项法令得到了严格的实行,中北部地区也建立起了大批的屯田庄子,所有的流民都得到了安置和管理,甚至还在屯田庄子中,逐渐编练了近百万护庄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平朝内部的治安终于得到了基本稳固。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一个地区依然是群匪纷立,而那个地区就是——山东。

在历朝历代中,山东历来是造反的“重灾区”。宋朝时有着水泊梁山、金朝时反金、元朝反元、明朝反明,反正是谁当权,山东人民就造反谁。

这是因为历朝统治者对山东确实压榨太狠,比如明朝就在山东实行马政。还有就是白莲教及其变种的邪教横行。就是时至今日,还有要电话号码的呢。

自从明末以来,山东一省地方性的农民造反就连绵不断,明朝官府的统治其实已经很不稳固。等到清军进入山东以后,当地的很多百姓都开始武装抵抗。而等到清军撤出以后,这些武装农民又同官绅势力作对了起来。许多地区都被这些造反的队伍给实际控制了。

而此时山东巡抚颜继祖和山东总兵刘泽清急于向大平朝归顺,他们也无心治理地方。等到他们入京归顺大平朝以后,山东地方的官府更是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

不过更令人费解的是,南明弘光朝野却是忙于“继统”风波,没工夫理会接收山东地区,因此,这里的匪乱也有种愈演愈烈的架势。而且其中的势力混杂,互相争斗,暂时形成了一种权利真空状态。

在穹源元年新年前后,靠近北直隶的冠县在大顺县令逃跑后,有土贼裴守政、马瑞恒、刘桐相等蜂起;原明朝设置在登州的防抚曾化龙也掌握部分兵力,盘踞地方;

正月间,灵山卫义军张大雅、张千出、韩继本,高密县义军单之赏、张宇等部围攻胶州;

二月,熊正恩等统兵(一个镇一万五千人马)击退贼军,解胶州之围。昌邑县土豪李好贤率众向曾化龙投降,张大雅、张千出被擒杀。可是,曾化龙得知大平军占领京畿以后,却丢下防守地区,同胶州知州郭文祥一道航海南逃。胶东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大平军在二月下旬轻而易举地接管了该地。

第917章 自掘坟墓

随后,熊正恩部开始大发神威,将这一地区的民匪,胶州韩继本,高密单之赏、张宇,即墨黄宗贤、周六、丘尚佐、王尔玺,平度搭毛、翟五和尚、张广等部先后一一扫灭。

可是在这年五月,又发生了青州之变。一支原属大顺军的部队,在与西撤的大顺军主力失去联络后,在旗鼓赵应元和投降了大顺政权的原明官员杨王休率领下,辗转地来到青州。在五月二十九日晨,以入城拜会为名,乘机夺门而入。

接着,赵应元派步卒上城头摆垛,自己则带着骑兵直入城中的知府衙门。而由大平朝廷任命的青州知府却以为赵应元是率部前来归降,突然看到兵将持刀露刃蜂拥而进,猝不及防之下被斩杀。

而赵应元的收复青州,并不是为了重建大顺地方政权。他自己声称:只是要扶立明朝一人。于是他就扶衡王坐殿。而此时的衡王却是已经归顺大平,所以惟恐赵应元拥戴复明将召来杀身之祸。当衡王被拥立之后,他每日只知涕哭,眼肿如桃。标准的扶不起的刘阿斗!

而当熊正恩带兵赶到时,早已降平的原明青州守备李士元献计智取,他同青州城内的官绅暗中互通,进入青州城内充当说客。在游说中,李士元对赵应元威胁利诱,劝他转投大平朝,并答应赵应元:不诛杀一人,并封给赵应元以爵位。

赵应元果然上当,带了甲士数百名出城同熊正恩等会面,双方钻刀歃血对天起誓。当天晚上,赵应元在府城北门的瞻辰楼设筵,大张酒乐。大平军则按李士元等约定的计划,伏兵城外。席间炮声突发,李士元、韩昭宣和随从当场击杀赵应元、杨王休,赵军大乱。大平军拥入城中,格杀衡王全家并招降余党,青州之变随即平定。

而吴世恭得知此消息后,勃然大怒。他下圣旨,怒斥熊正恩等人。并谕令天下大平诸军:要严格执行《大赦令》,竭力维护大平朝廷的信誉,绝不能再搞什么权宜之计。

之后,吴世恭派人访寻赵应元所遗妾、子各一人,送至京城,授伯爵,赐府邸重金。以此来弥补熊正恩之过错。

可是熊正恩此举也是被逼无奈。他的兵力有限,山东地方的造反也是此起彼伏。而此时北面冈萨雷斯、黄定的水师陆战队,正准备着渡海的朝鲜攻略。而迟明则率领着新军一镇和刘泽清遗留的鲁军,也正对南明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攻势,以此来掩盖大平军对清军的决战。再加上熊正恩的部队也是新编之师,所以直到穹源二年,山东地方才最终被全面肃清。

而此时南明弘光朝的对外国策就是——借逆平寇。要借助大平朝的力量,抵挡和消灭农民军和清军这两大死敌。并且寄希望于这三者之间来个三败俱伤,能鹬蚌相争,保住南明偏安于江南一偶。

为此,弘光朝甚至愿意与大平朝和谈,提出:称臣、岁币、抵质、和亲等条件,希望大平朝转移目光,不要把刀锋首先指向南明。

为此,弘光朝的文臣们甚至都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甚至以唐朝平定黄巢起义为题目著书立论,用意就是要借历史经验来说明:唐朝平定像黄巢造反这样大规模的农民造反,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还不够,还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农民军叛徒,才有中兴之望。

由此可见,弘光朝君臣是把大顺、大西等农民造反军作为了首敌。为了消灭他们,弘光君臣甚至都愿意与满清合作,不要说本为明将的吴世恭了。

应该说,这套理论在弘光君臣中是相当统一的。就是“主战派”领袖——史可法,他也只是在个人操守上相当高洁,但在基本政策上,却与其他的文臣并没有多大分歧,都是“借逆平寇”方针的赞同决策者。

甚至连左都御史刘宗周等天下文人领袖,也同样赞同此一国策。他们甚至还认为吴三桂的降清只是权宜之计,要派人北上与吴三桂取得联络,以此来取得尺素劝归的奇效。

更让人笑掉大牙的是,竟然还有些官员认为:可以用“明室恩义”来感化吴世恭,让吴世恭自愿称臣。这种奇思妙想也就不多加评论了。不过这一话题却在金陵风月界炒得挺红火,不止一位大家,愿意“以身饲虎”,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来完成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甚至有好事者组织了一场“选秀”,为诸位大家以壮声势。

当然,是这些大家傻,还是炒作者傻,还是众人皆傻,或者说都不傻,这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这一话题,给当时的金陵城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是该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吗?

不过,还是有着一些中下层官员有着清醒头脑的。他们认为:当年的南宋,因为有了岳飞、韩世忠等武官显示出了“肌肉”,才能让南宋与金国签定和约。而现在的大平朝正与大顺、大西、清军和南明四面开战,趁此良机,应该积极地进行北伐。如能收复失地,那最好,就算是不能,也能与大平朝签定较为有利的和约,使其顾忌,不敢冒然南侵。

可是这些官员的见识虽好,但他们的官位实在是太低,根本影响不到弘光朝廷的朝政。再加上朱由崧登上帝位的原因是依靠联络各镇武将,而各镇武将既以“定策”封爵,已无进取之心,朝廷内部的纷争又造成文武大臣顾不上妥善经营北方事务。所以这些建议也就很快被忽略掉了。

而在此时,史可法等弘光朝廷重臣都是裹足不前,一味死守江南,其实他们的内心是相当怯弱。而弘光朝廷的主要军事支柱如左良玉、高杰、刘良佐等人都是避战先逃的败军之将,而大顺军又被清军和大平军先后击败,各军的强弱也就一眼可知了。

因此,史可法等人就自以为:最高明的策略就是不越雷池一步,免得“挑衅”大平军,授以南下的口实。然后,卑词逊礼结好于大平朝,维持偏安局面。就是到了此时,弘光君臣还是抱着和谈的幻想,摆出一副谨慎可怜的样子,企图博得大平朝的欢心。

而这种软弱性,就使得大平朝轻而易举地接管了黄河中下游大批州县。而在这一地区中,许多还亲前明的官绅,却因为得不到弘光朝廷的兵力保护,而被迫归附大平。随着大平朝显示出了强大的军威,再加上一些“良政”相继施行,最终,这些官绅也都转变为大平朝的忠臣良民了。

也不是没有官绅还对南明抱有希望,有些人甚至拖家带口南迁。可是留在原地的那些官绅,盼不到“王师北定中原”,他们也终于抛弃了幻想。而弘光君臣的短视,也就失去了最后一个把南明延续下去的机会了。

其实在此时,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除了部队的战斗力,其他的一些,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对大平朝、大顺政权或者满清,都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它控制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受战乱破坏最小。应该说,如果励精图治,弘光朝廷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可是南明的这些军队,都已经蜕化成了将领维护和扩张私利的工具。他们怯于公战,勇于私斗;遇敌望风而逃,视民如俎上之肉。

正因为兵不可用,所以弘光朝廷兵将虽多,却麕集于江淮地区追欢逐乐,毫无进取之意。而督师大学士史可法和他节制的各镇武将为了掩盖内心的怯弱,就只能在粮饷问题上大做文章 。

当时,弘光朝廷规定:每镇额兵三万,每年供应米二十万石、银四十万两,由于当时一石米约值银一两,所以也可以说是一镇岁饷六十万,四镇合计每年二百四十万。

这军饷发放确实已经是够大方了。可是为了笼络各镇武官,在短短四个月内,在各镇武将的一片哭穷威胁之下,弘光朝廷竟然发放了相当于一年半的银饷,应当说十分丰裕了。更何况在立镇之初,弘光朝廷还把江北一部分地方的屯粮、商税等收入也拨给各镇。真是财源滚滚来啊!江南也真够富裕的。

而总督各镇武将的史可法,他虽然为官廉洁,也很勤勉,对于各镇的兵额和应发、已领饷数也是相当清楚,更是对各镇武将的搜括地方、荼毒百姓也是心中有数。可是在他的奏疏中,竟然也同各镇唱一个调子,危言耸听,以此来骗要粮饷。

这里可以看出来史可法的无奈。因为他在明末官场中久经磨炼,对当时文恬武嬉的积弊司空见惯,也积累了一套应付朝野舆论的伎俩。

虽然史可法本人在调处各镇、保境安民上确实颇费心机,过分责备固然不当,但他确实畏平若虎,奉各镇为骄子,使这些军阀顿兵江北,一味鱼肉人民。

因此可以这么说,史可法出任督师之后,耗费了江南百姓的大量粮饷,可对于军情还是一筹莫展,说他姑息养奸,喂虎贻患,并不过分。

第918章 禁止攻打南明

军事上毫无作为,军费开支却极度膨胀。财政入不敷出,户部采取的对策就是变相加征。江南百姓为了供应各镇兵马,几乎被压榨得髓干血尽。可就是这样,弘光朝廷君臣还是露出了贪婪的嘴脸,他们想尽办法,来“取之于民”。

朱由崧被拥上宝座以前是到处漂泊,生活来源断绝,处处乞怜于较殷实的宗藩和官绅,可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为追欢逐乐置办歌儿舞女;一些在他倒霉时曾出力相助的人也蜂拥而至,共享富贵。

一句话,南明也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只要轻轻地一推,这个看起来的庞然大物,也同样会轰然倒地。

可是在一开始,吴世恭的大平朝并没有把南明弘光朝作为首要目标。为了麻痹弘光君臣,吴世恭甚至接待了来自南明的使者,并指示官员与南明使者展开了和谈。当然到最后,因为在开国大典上不肯下跪行礼,那使者也就被礼送出境了。

可是这一行为,却更误导了弘光朝君臣。他们都一厢情愿地认为:谈判的破裂也只是因为礼节问题。而南明和谈的底线其实就是称臣,其实这一条款也并非不能接受。所以说,弘光朝君臣心中可能还有埋怨:这大平朝驱赶使者的行为也“太心急”了一些吧!

还有一点,当时吴世恭斥骂朝鲜使节的事也传至了南明朝堂之上。因此,弘光朝君臣就判断:吴世恭对两批使节还是有着区别对待的,对弘光帝还是尊重的,谈判的大门还是没有关闭。为此,他们紧锣密鼓地开始准备第二批使节,务必要谈出一个南北朝的结果来。

而在此时,江南士林间也传出了一个风议,说:吴世恭是元人之后,大平朝也是鞑虏之朝,正所谓是元人复辟……。

为了减少谈判时的不和谐音,弘光朝竟然对传播那些风议的士子大肆抓捕。甚至还对外宣传:吴世恭是圣人门下,有着生员的功名。是“江南士林(就是东林党)之友”云云云云。

吴世恭根本没想到,他最担心的个人形象问题,竟然会被敌人之一的南明,来竭力维护。真是做梦也会笑醒啊!

不过很快,天下风云突变。大平朝的征西军接连横扫西北、四川,大顺和大西也被风卷残云般扫了个稀里哗啦,连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接连授首。见到大平朝如此强盛的军势,弘光朝君臣就发急了。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派出使节,想要早日与大平朝和谈成功。

可就是到了此时,大平朝还是未想要展开南明攻略。因为大平朝的战略很清晰,就是先清后明。可是一连窜突发事件,再加上大平军将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大胆的行动,就让南明攻略在未经吴世恭和大平朝廷同意的情况之下展开了。

首先就是布兵在鲁南的,由迟明率领的三万山东军。

穹源元年三月起,为了掩护水师陆战队的征朝攻略,迟明的部队在与南明军的交界处,开始大张旗鼓地演习。并宣称要南攻过江,攻陷南京。

可这一行动虽然搞得南明军是鸡飞狗跳,不过山东军还是未越过两军接壤处,因为演习就是演戏,山东军总不能破坏大平朝的总战略。

可是这样的“狼来了”,多来了几次以后,南明军也逐渐地稳定了下来。甚至这消息传至弘光朝君臣耳中时,他们还认为:这正是大平朝的恐吓行为,是想要让南明在和谈中,做出较大的让步。更可以看出大平朝的外强中干。

弘光朝君臣的这个“阿Q精神”玩得很溜,但是淮扬地区的士绅们,却对山东军的宣称信以为真了。由于南明各镇重兵驻扎在淮扬地区,搞得当地的百姓是苦不堪言。再加上扬州城内的官绅本来就与吴世恭有着较好的交情,甚至还有生意上的合作,因此,他们就派遣密使到迟明军中密议:要献出淮扬重城——扬州。

对于这样天下掉馅饼的大好事,迟明肯定是欢迎之至。不过作为吴世恭的“青年近卫军”中的一员,再加上曾经是吴世恭的亲兵队统领,迟明肯定是对吴世恭极度崇拜和言听计从的,因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