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紧随着这两封战报,就是来了一封朝廷的调令。而这封调令的内容就是:让汝宁军急赴黄河登陆,加入到督师丁启睿的大军中。

农民军歼灭了汪乔年的部队以后,乘胜连克豫中的大批城镇,并逐步扫清了开封城的外围,为三攻开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朝廷急令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和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领大批军队来援。官军总数多达十八万,加上吴世恭所率领的汝宁军二万一千人马,共号称四十万,准备连营河上,摆出了同李、罗联军展开决战的阵势。

而吴世恭看着那封调令,就“噗嗤!”一声乐了出来。吴世恭原先选择的归程就是入黄河,在开封府上岸,之后武装行军,耀武扬威般返回汝宁,给予李、罗联军以威慑。

可是现在的情形可就不同了,汝宁军肯定要改变计划,不再趟这滩浑水了。于是吴世恭一收调令,对着船舱外就大喊道:“来人啊!”

“是!”迟明躲在舱门外领命。

“让船队转行向济宁,我们在济宁上岸,再通过归德回汝宁。让部队把旗帜什么的都收起来,动静弄得小一些,别再引起外人的什么注意了。”吴世恭吩咐道。

“诺!”

“再派人去丁督师那里,就说我们汝宁军急返回汝宁,要防着陕贼南下。如丁督师能把陕贼赶往汝宁、归德,咱们汝宁军会出兵的。”吴世恭接着吩咐道。

“诺!”

吴世恭看着战报和调令的时候,并没有让在船舱内的罗轻君避让。所以罗轻君也知道吴世恭的命令与朝廷的调令是截然相反的。虽然不怎么懂国事,罗轻君也忍不住自己心中的疑问,于是她就问道:“夫君!朝廷是让您去丁督师那里,您却回了汝宁,这样拂了朝廷和丁督师的脸面,不太好吧!”

吴世恭这时候才想起船舱内还有“外人”,于是他立刻虎起了脸,教训道:“以后政务之事别插嘴。”

接着,吴世恭就站起身,要到常柳琴的舱中去看望已经害喜的她。在出舱门的时候,吴世恭又扔下了一句:“朝廷和丁督师的话,有必要听吗?”

接连遭遇了吴世恭的冷脸、冷语,罗轻君的双眼立刻是红了起来。

罗轻君确实是年方二八,相貌谈不上是花容月貌吧,姿色也算是一流,而且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闺阁教育,理家、女红等也样样拿得出手。

而且罗轻君在罗家的地位也很高,是出身直系的嫡女,她的父亲和几位叔伯都是高官。因此,按照罗轻君的条件,她本来就应该嫁一位同样是官宦世家出身的青年才俊做正妻。

可到了最后,罗轻君的白马王子梦却破碎了。千挑万选,她却嫁了一个三十出头的“老男人”,而且这老男人还是位粗鄙不堪的武夫。除此之外,这老男人不仅是妻妾一大群,而且子女还有一大群,就是正妻的位置也要与另一位侯府小姐分享,这让罗轻君已经是感到相当委屈了。幸运的是,她还不知道吴世恭根本没想让她坐到正妻的位置上,要不然,她可能真的会气的背过气去了。

可家族决定的重要政治联姻,罗轻君不可能反抗。于是她也有种无奈之下的幻想:凭着她的高贵身份、美貌、教养、手腕,吴世恭这个老男人还不是把她宝贝得,是捧在手中怕冻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啊?

可是完全是出乎罗轻君的意料,嫁给吴世恭以后,吴世恭却似乎一点儿也不在意罗家的家世,不在意罗轻君那豪华的陪嫁团,不在意她那丰厚的嫁妆,也不在意她的年轻美貌,那态度虽然说不上是冷淡,但只能说是把罗轻君当成了普普通通的女子看待。

而今天又训斥了罗轻君插手政务,难道这位头脑简单的武夫丈夫不知道?自己可是有着官宦世家的家学渊源的,总能在政务和官场关系上给予丈夫助力,自己从小就是以美貌和智慧并称的,真是有些不识好人心。想到这里,罗轻君委屈得简直就要哭出声来。

“小姐!您别动气,气坏了自己的身子可不好。”罗轻君的陪嫁嬷嬷在一旁安慰道,“几位老爷也不知怎么想的,给小姐您挑选了这样一位姑爷。也就是地方上的一名总兵,还不如地方上的知府。就算会打仗,还不是一个莽夫。小姐的婚礼办的马马虎虎倒也罢了,现在还给小姐耍脸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对啊!对啊!”一旁的陪嫁丫鬟也说道:“就是说姑爷勇猛,奴婢也觉得不过如此。要不然,怎么会不听朝廷的话,‘w…r…w…h…u。c…o…m‘要带着大军逃回汝宁呢?”

“你们都别说了。”罗轻君哽咽地说道。刚才那些安慰的话听到她的耳中,让她感到心是一阵一阵的痛,“你们以后别再说夫君的坏话,我不爱听。”说着说着,罗轻君的泪就落下了,现在的她,有种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感觉。

……

可现在的吴世恭还不知道罗轻君的小儿女心态,说实话,他也并不怎么重视这场联姻。现在是罗家求着吴世恭,可吴世恭没什么要用到罗家的地方。至于罗轻君的陪嫁,不提吴世恭那丰厚的身家,他也不会落魄到用自己女人的私房钱的份上。

因此,吴世恭对罗轻君的态度就与对其他的那些夫人们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像李馨、赵如雅、绣竹、竹韵等比较宠爱的夫人呢。

因此,这场婚姻一开始就比较冷淡,罗轻君也仿佛感到俩人之间有着一层隔膜。这倒也不是吴世恭故意要伤害罗轻君,因为吴世恭对自己的女人向来还是挺和善的。主要是罗轻君还放不下身段,总感觉到自己应该比吴世恭高贵一些,因此她就等着吴世恭来主动服软。可没想到,接下发生的一系列事,却让罗轻君是大跌了眼镜。

首先就是在济南。汝宁军路过济南府的时候,山东巡抚颜继祖和山东总兵刘泽清带着一大群官员出城到大运河边上相迎。而得知吴世恭刚刚“新婚燕尔”,他们更是厚礼相送、盛宴款待,着实给足了罗轻君的面子。

如果这只是官场应酬的话,那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罗轻君淡定不能了。到了济宁以后,衍圣公世子也亲自来到运河边上相迎。而且吴世恭还与世子称兄道弟,相熟异常。当然,按照师门排辈来说,衍圣公世子与吴世恭是如假包换的师兄弟。

虽然衍圣公世子也是因为投注天下和生意往来的原因来拜见吴世恭的,但在罗轻君眼中,这就是天底下最亲贵的人家与自己的夫君交往啊!整个大明朝又有几个人能被衍圣公另眼相看啊?妻以夫贵,于是罗轻君这小女孩立刻沉浸在陶醉中了。

第790章 山呼海啸

没过多久,罗轻君就发觉自己陶醉得太早了。相比较回到汝宁、归德的“正餐”,吴世恭在山东境内的遭遇简直就是“开胃菜”。

“吴大帅!您老可回来了。李贼、罗贼在豫中横行,我们归德也是一日三惊。看到您,总算是心定矣。”

四月十三日,汝宁军进入归德境内,在边界处,就得到了归德驻军和当地官绅乡老的热烈欢迎。当吴世恭下马接见的时候,他立刻被这群官绅乡老给包围了,有些乡老甚至激动得唏嘘不已。

归德府知府等官员因为要自重身份,肯定不会出城走这么远的路来相迎,所以迎接人群中领头的就是赵铭老头和侯询的一位族弟。

而场面是如此热闹,大伙儿仿佛有说不尽的话一般。从一开始的欢迎会,转变到哭诉会,最后在赵铭的鼓动下,又变成了动员会。这些归德、汝宁的官绅乡老中,有很多人的子弟都是加入了汝宁军。因此在他们的心中,就是等着吴世恭的一飞冲天呢。这样的话,汝宁军中的汝宁、归德子弟也会水涨船高,并且带着这些家族也是飞黄腾达。一句话:这些官绅乡老已经变成了好战派,他们早就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接着这些官绅乡老陪着吴世恭到归德府城,在那里也肯定有着一场盛大的欢宴。等到结束了这些交际活动,吴世恭回到罗轻君身边时,那小姑娘已经兴奋得红光满面了。

这些天,吴世恭倒是对罗轻君温柔有加,他明白罗轻君有着幻想呢,幻想着成为汝宁军的女主人。可是这幻想注定是要破灭的。吴世恭当然也不会去点破,只能在这时候以加倍疼爱罗轻君来补偿了。说到底,吴世恭是一位对女人心肠很软的人。

如果说归德的情形是盛况,那汝宁的情形就是沸腾了。

一进入汝宁,就踏上了已经清扫好的官道,官道两旁的百姓是夹道欢迎,他们对着汝宁军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

面对这些喝彩声,原汝宁军的将士还好一些,可像严三龄、王声等这些新投靠的军官和兵丁可是激动不已了。虽然原先这些人作战还说的上的勇猛,但在民间常常被称为“丘八”,社会地位是相当低,还常常遭受旁人的冷眼。

可是现在却受到了百姓的拥护,这做人的荣誉感,身为军人的荣誉感,那是享受千百遍也不会厌倦的。这时候的他们,才有了身为汝宁军的自豪感。

而当吴世恭一行人回到汝宁军本部大营的时候,他迎来的是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二万多汝宁军最精锐的将士已经在校场列好了队,他们正等着吴世恭的训话呢。

这欢呼声简直是太热烈了,直到吴世恭踏上点将台时都还没有停息。邓启帆、薛永利他们都站在点将台两旁微笑着等待着吴世恭的演讲,而罗轻君则坐在马车内,兴奋地拽紧了她的双拳。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应这样的气氛,罗轻君的陪嫁团中,就有几位丫鬟和小厮被吓得脸色惨白,腿软的都站不住了。

而站在点将台上的吴世恭,他望着自己的兵强马壮也是豪情万丈。于是他对着自己的将士就高喊道:“弟兄们!汝宁军万胜!”

“汝宁军万胜!”

“汝宁军万胜!”

……

校场内再次响起了山呼海啸声。

等到热闹了一阵,吴世恭做了个手势让将士们安静。在点将台前站立着上百名亲兵,他们将要把吴世恭所说的话一句句吼出,接着通过接力传遍整个校场。

“有人问我汝宁军是什么?汝宁军只是一支军队吗?我的回答是异常的响亮。不!”

“我们是华夏的精英,我们是民族的卫士!”

“当仓颉造字,圣人教授我们荣辱忠义后,我们汝宁军就是要用手中的剑,把圣人的教义传播至整个天下。”

“我们的征程是危险的,前途上还需撒播热血和生命。也许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可这挡得住我们汝宁军的勇士之心吗?”

“为了家中的父母安享晚年,为了自己的妻儿永享安康,为了天下的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汝宁军不惧牺牲。这是我们汝宁军的荣耀!这是我们汝宁军的使命!这是我们汝宁军的责任!舍我其谁!?”

吴世恭的鼓动又爆发出一阵海啸声:“舍我其谁!?”,“舍我其谁!?”……

几位宣传司的文书躲在台后奋力速记着,他们要把吴世恭的演讲稿尽快地整理出来,以最快的速度发至全军。

“有人问我汝宁军要出征到哪里?我大声地回答了他:没有尽头!”

“不是在汝宁、不是在归德、更不是在河南。”

“只要天下有不平之地,我们汝宁军就要出现在那里;只要天下有不平之事,我们汝宁军就要永远地存在下去。”

“现在我正式宣布:汝!宁!军!出!征!”

“汝宁军出征!”

“汝宁军出征!”

“汝宁军出征!”

……

校场上阵阵齐声高呼,让整个天空和大地都是在颤抖。随着汝宁军列队从点将台前阅兵走过,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肃杀之气。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

结束了阅兵以后,吴世恭带着邓启帆、薛永利等文武高官进入了自己的书房。一进门,他就高声宣布道:“一切准备就绪。让我们干吧!”

心领神会的邓启帆、薛永利他们立刻是热烈地鼓起了掌来。这日子已经盼望了很久,邓启帆他们多年的努力终于盼到了成果。

“终于等到夺取天下的日子了!”有些人心中暗自地想道。甚至还有些人兴奋地双掌都拍红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汝宁军的统帅——吴世恭终于回来了。

接着,吴世恭开始宣布第一条命令:“传发全军,再次重申:我的嫡长子薛呈麟为汝宁军少主!”

……

第791章 黄雀在后

“父亲大人!”李馨的幼子吴呈豪脆脆地叫了吴世恭一声,接着又依偎在吴世恭的怀中撒娇了。

在软禁李馨和吴呈瑛的时候,当然也把李馨的另外两个子女也软禁了起来。而李馨的幼子吴呈豪才四岁,他受到了这样的惊吓,所以一见吴世恭就扑了过来寻求安慰。

吴世恭把吴呈豪抱在大腿上让他坐着,抚摸着他的头顶,接着柔声地问道:“你是男孩,这次有没有保护你的母亲大人和姐姐呢?”

吴呈豪立刻羞愧地埋在吴世恭的怀中,怎么也不肯出来了。

……

傍晚,李馨依偎在吴世恭的怀中,她与吴世恭聊着家常,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薛永利软禁了她,李馨的话语中不禁带上了火气:“夫君!那薛统领原先也只不过是您的家仆,这次竟敢犯上。妾身也知道他现在对夫君很重要,知道夫君不能治罪于他。可是也要多加警告。这次不仅是妾身和瑛儿,其他妹妹和夫君的其他子女都受到惊吓了。”

“你啊你!”吴世恭溺爱地摸了摸李馨的秀鼻,“哎——!有些事就没法争。这次幸好我还在,如果我不在了,真可能血流成河了。我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可真的不行。不行啊!麟儿我会给他位置,瑛儿他们我会给他们富贵。不盼望着他们兄弟相亲,起码也不能手足相残吧!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也要打开这个心结了。”

“嗯!”李馨很乖巧地点了点头,“这次妾身真的有些怕了。”

“也没什么。只要有我在,就没人敢动你和瑛儿。好好休息吧。这次回家,以后就难以出门了。”

“嗯!不过夫君也不能沉迷于女色。那两位金陵城来的狐媚子还等着呢。而且新来的那位罗妹妹,一副要做主母的架势。她是什么来头?难道夫君不管管她吗?”

吴世恭在心中暗笑。这女人,果然是吃醋压倒一切。“那君儿的事有些棘手,与我的父亲大人有关。你也别往心里去,各管各的吧!相安无事最好,如果太过分,就把内宅隔成两处,眼不见心不烦吧!你放心,家里的事我说了算。”

“可你还没说那两个狐媚子呢?”

“回来后,还要安慰如雅、绣竹她们呢,短时内还没空。以后再说吧!”

“男人就是口是心非!”

“呵呵!”

……

崇祯十五年五月初一,汝宁军军令司作战室。

“命令已经下去,汝宁军再动员两万,在月中全部入队。内账房也已准备了百万两银子,说实话,如果这次我们汝宁军没收获的话,我们这些人都要去要饭了。”

吴世恭的话引起了军官们的一阵大笑。

“我们现在要做什么?就是一个字——等。其他各路官军沿着黄河向南而进,我们就是要等到官军和陕贼发生大战。”

“三种情况:第一种陕贼大败,那他们一定会向南而逃,那我们就断了他们的退路,争取一鼓全歼,首要的就是要斩杀李、罗二贼。”

“一种是势均力敌,那我们就准备寻机出击,给予陕贼以致命一击。同样的,也以斩杀李、罗二贼为首要。”

“第三种就是官军大败。按照军令司作战局的推演,这种可能就是最大的。那我们南阳的部队先出动,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南阳府全境,和均州的部队连成一线。先把陕贼南下的道路封堵住。之后,驱赶着陕贼西去川陕或者北渡黄河入北直隶。如果他们还要留在河南,那我们就全歼他们,如果他们离去,则不需花死力去打,给他们以逃窜的余地。”

“记住!无论该怎么打!这次我们就是要控制河南全境,而且不能再让陕贼南下流窜了。如果有其他官军敢阻拦我们的行动,同样围而歼之。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地盘,也需要人口,已经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诺!”

“好!现在由薛司长来宣布各支部队的行动命令!”

……

汝宁军虽然决定了出征,但暂时还是按兵不动。这次他们准备的行动有着上下两策。

上策是驱虎吞狼,希望李、罗联军彻底消灭督师丁启睿所率领的主力明军。而失去了这一支主力明军以后,大明朝除了在两个京城的京营,和左良玉率领的乌合之众以外,就已经没有什么机动力量了。以后的作战,就能让汝宁军为所欲为。

当然,最好的结果就是让李、罗联军在汝宁军之前流窜,那样即能够利用李、罗联军扫清明朝的地方官府,让汝宁军可以很顺利地接手,又可以动摇明朝的根基,让朝廷对汝宁军是更加倚重。

而下策就是全歼李、罗联军。这样虽然可以扫清农民军这个争夺天下的大敌,但对汝宁军的扩张却有诸多不利之处。而吴世恭已经准备好了让汝宁军霸王硬上弓,实在不行,他不惜火并也要强行占据河南全境。

可这时候的汝宁军全军上下都认为:督师丁启睿的明军主力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与李、罗联军相比,也相差不了多少。所以这次战斗的结果基本上是两败俱伤。而汝宁军也要等到这两支部队两败俱伤之后,再出动彻底消灭之。

与此同时,五月初二,农民军第三次围攻开封。李自成设指挥部于阎李寨,罗汝才屯于横地铺。而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和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十八万官军在黄河沿岸连营数十里,准备与农民军展开决战。

五月十三日,官军前锋到达朱仙镇,农民军暂时撤离开封,集中所有的力量打击来援的官军。为了防止开封城内的官军出城追袭,使农民军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李自成派人持伪造的左良玉部令箭到城下大呼道:“贼旦夕成擒矣,但恐其潜遁入城,汴兵无多,当严守,不可轻出。”而开封城内不知是计,果然闭门不出。

朱仙镇大战开始了。

第792章 兔子都不如

朱仙镇。如果有熟悉《说岳全传》的朋友,肯定对一个故事很熟悉,那就是《八大锤大闹朱仙镇》。

而朱仙镇已经是开封城的门户,所以当年秦桧用了十三道金牌召回岳家军,也看得出这有多可惜了。

不过现在不是《百家论坛》时刻。但作为一个古战场,朱仙镇也无疑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官军和农民军也都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战略要点,除非他们不再想决战了。

面对着兵强马壮的李、罗联军,明军的各路将领都是畏缩不前,他们之前矛盾重重,防备自己友军的心思甚至超过了对付农民军。再加上督师丁启睿统御无能,因此,虽然这次官军集中的兵力已经是空前,但完全就是一盘散沙。

无可奈何之下,督师丁启睿排出了一个奇怪的队形。于是丁启睿开始和稀泥了,他让各路官军也别再争执,大家排好队、分果果,齐头并进。也不分什么前锋,什么后卫,反正是谁都不吃亏。

可这么一来,官军行进的速度就可想而知。因为谁都不愿意冒进,所以都盯着友军的行军速度了,都想趁着友军不注意自己退缩几步,让友军成为出头鸟与李、罗联军血拼呢。因此,官军几乎就是在龟速前进。

而李、罗联军又怎么会放过这个送上门来的好机会呢?他们从容不迫地把部队展开包围在朝廷大军的周围,接着从容不迫地组织劳力,再从容不迫地围着朝廷大军挖了三道宽约五十丈、深约三、四丈的大壕沟,把这十八万大军就这么围了起来。

万分可笑的是,在李、罗联军挖壕沟的三天时间内,各路官军竟然都是惊疑未定地看着农民军的行动,却依然没人肯去做出头鸟,去主动破坏农民军的围困。这兔子急了都会咬人,而这十八万的官军竟然连兔子都不如。

等到这群“兔子”终于醒悟了过来,他们顿时炸锅了。他们这时候才发觉自己被包围了;他们这时候才发觉自己没多带粮草;他们这时候才发觉身边已经集中了朝廷几乎所有的主力,已经没什么援军来解围了。

督师丁启睿立刻派出死士,冲破重围赶赴汝宁,向附近唯一的希望——汝宁军来求援。可还没等吴世恭他们搞明白状况,形势就急转直下了。

就如同松锦大战时,王朴和吴三桂率军先逃一样,各路官军也不再听督师丁启睿的号令,都是竞相而逃了。

首先是左良玉。凭着他的“丰富经验”,也凭着他的毒辣,他把自己部队中的炮灰驱赶在前,用炮灰的尸体填埋壕沟,竟然带着自己的七千精锐,从农民军的薄弱处冲杀了出去。

之后其他将领也都是不战而溃。他们学着左良玉的样,把征发的民夫和军户当成了炮灰,践踏着炮灰们的尸体冲杀了出去,勉强保证了自己家丁、精锐的安全。

而督师丁启睿借口追回左良玉,经许州逃往光州、固始;杨文岳仓皇窜往归德。农民军大获全胜。此役俘杀明总兵姜名武,收得降卒近十万名,骡马七千匹,缴获兵器盔甲无数。

而在此役中,前后竟然未超过十天,朝廷这支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大军就烟消云散了。在战后,在各地收拢逃出来的官军还不到五万人。

而李、罗联军得了这近十万的降卒以后,获得了大量明朝老兵的补充。再加上那首:“吃他娘,喝他娘,大家开门纳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到处在传唱,各路流民、盗匪再次像是飞蛾扑火般投入农民军的怀抱,李、罗联军的总人数再一次超过了百万。

而在这次,这百万大军可不是主要由老弱妇孺组成了。有了大批明军老兵和青壮的加入,李、罗联军的可作战兵力超过了五十万。而且因为大量的缴获补充,他们的装备也相当精良。除了炮兵、弓箭兵和披甲步兵这些兵种以外,闯营的骑兵就超过了三万,而罗汝才的骑兵也超过了两万。顿时形成了一股震撼天下的大势力了。

而这时候的汝宁军还在目瞪口呆中消化着此役的结果呢。战局是完全出乎了吴世恭他们的意料,李、罗联军非但未损耗实力,而且还更加兵强马壮,整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形成了一次飞跃。

因此,现在的汝宁军肯定是要改变作战部署了。如果汝宁军马上与李、罗联军展开决战,那反而变成了汝宁军与农民军互耗实力了。而朝廷也将趁此良机休养生息,也说不准会来个黄雀在后,等到汝宁军和农民军两败俱伤之时,来个通盘全收了。

就在吴世恭他们苦恼的时候,几个不好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至汝宁。

崇祯十五年的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可上天确实并没有显露出特别垂佑的迹象。黄河流域和畿辅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春旱,收成无望;江淮地区的旱情也在漫延,有些地方因为缺水根本不能插秧,只好把水田改作旱田。

为了维持自己控制区的稳定,汝宁军也拿出存储粮,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开仓放粮。虽然汝宁军的人员流动控制得很严密,又有粮票这件利器来控制粮食的流失。但在大规模的赈灾以后,汝宁军的存粮也下降到了警戒线的位置。

而在此时,中原和西北地区已经饥饿了十几年的百姓们纷纷参加暴动,就连一向治安比较稳定的南直隶和浙江也出现了饥民揭竿而起的事件。在饥民的呼应下,各部农民军的攻势更猛。

尤其是阴魂不散的张献忠,他原先一直是小股部队在皖北一带活动,可是收罗了大股饥民以后,他顿时活跃了起来。于是张献忠部在四月攻占舒城,并改舒城为得胜州,设立六部尚书等官职。而这是一支首次建立地方政权的农民军。

张献忠部的活跃,顿时让汝宁军不能淡定了。舒城的位置是在和县与六安之间,正是汝宁军的后花园。而汝宁军也早就预定了这块地区的控制权,并会在将来作为自己的主要粮食供应区。

于是汝宁军立刻转变了战略重点,首先调集大军围剿威胁最大的张献忠部。而对于李、罗联军,则是摆出一副防御的态势,先不让其肆虐至自己的控制区内,拖后处理了。

在这里先暂停一下中原战局,先看看大明朝和满清这两个朝廷的动作吧!

首先看一下满清:→文¤人··书·¤·屋←

在获得松锦大战大捷之后,对于俘虏的洪承畴,皇太极是如获至宝。而洪承畴被俘虏到盛京之后,本来是下定决心以一死来报效皇恩的,所以他一连绝食数日,对来劝降的满清亲贵和大臣们一律是痛骂不止。

可是当后来清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出面劝降时,洪承畴仍然是破口大骂,但范文程只是好言安慰,并且同他谈古论今。

谈话之后范文程就向皇太极报告说:“洪承畴不会死的。我同他交谈时梁上偶有灰尘落到他的衣服上,他立刻就把灰拂掉。连衣服都还爱惜,何况生命呢?”

于是大获振奋的皇太极立刻是趁热打铁了。皇太极不光是派人轮番劝降,还亲自去探视,并把自己的貂裘送给他穿。而洪承畴热爱生命同时又深受感动,也许在松山被围的六个月里还深刻反思过,感到大明朝的灭亡已成定局,而清王朝却正是天命所归。

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最终投降了清朝。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皇太极的爱妾庄妃亲自给洪承畴送去参汤,这才打动了他。虽然这说法让后世的编剧激动不已,可这应该是传说。说什么皇太极也是位英雄人物,他不会下贱到送自己的女人的。

但不管怎么样,皇太极确实对于洪承畴是十分珍视。在洪承畴投降后赏赐了大批珍宝,并在宫中演出歌舞百戏为他压惊庆贺。

而这超规格的做法甚至引起了满清诸将的不满。满清诸将都以为这样对一个战俘优待得有些过分了。

于是皇太极就问他们:“我们栉风沐雨,是为了什么?”

众人说:“当然是想得中原!”

于是皇太极又解释道:“比如行人,你们都是瞎子,现在得到一个引路人,朕怎么能不高兴呢?”

洪承畴此人,对于大明朝的江山河川是相当熟悉,对各地官军的部署也是了如指掌。而且他长期为大明朝的顶级文臣,门生故吏和关系网也是蛛丝盘结,很熟悉大明朝朝野的一切状况。

尤其对于现在大明朝来说,现在有谋略,有胆识,又有威信的帅才确实太少了。最关键的就是威信,现在只有洪承畴这几位屈指可数的统帅,才能够号令住各路心怀鬼胎的明朝军将了。

而大明朝失去了这样一位统帅,满清则多了这么一个得力的引路人,此消彼长之后,明清双方的实力也就拉得更远了。

第793章 最后的挣扎(上)

再来看看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的表现吧!

此时,是崇祯皇帝即位的第十五年。个新年。可天下形势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