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唯我独裁-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洋陆军更名中华帝国陆军,简称中国陆军。王辰浩将现有的二十镇陆军拆分成四十个协,以每个协为基础,在原住地招募一个新兵协,这样用老兵带新兵,组成新的镇。老兵都是王辰浩的嫡系部队,新兵则是当地人,这样即坚固了地方,又保证王辰浩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
四十个协扩充后变成四十个镇,王辰浩只要三十六镇常备陆军,多出来的四镇陆军改编为帝国禁卫军和帝国御林军,专司北京内外城、皇城的防御。禁卫军和御林军归王辰浩直辖,作为王辰浩的私人护卫军,同时也是王辰浩用来控制北京城的重要工具。
总参谋部按照王辰浩的指示,对其他三十六镇做了部署安排,其中京畿由禁卫军和御林军护卫,不需要再部署常备陆军。
直隶两镇,山东一镇,江苏两镇,安徽一镇,江西一镇,河南一镇,湖南一镇,湖北一镇,浙江一镇,福建一镇,广东两镇,广西一镇,云南两镇,贵州一镇,四川两镇,山西一镇,陕西一镇,甘肃两镇,新疆一镇,奉天两镇,吉林两镇,黑龙江两镇,蒙古两镇,西藏一镇,台湾一镇,关岛和波多黎各二地各一个协,总兵力一镇。
琉球群岛保留一个独立师,不在常备陆军的编制内,归国防部直辖,给养由琉球国负责。
各省驻军兵力不同,除了总参谋部考虑到的战略因素之外,国防部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也对驻军做了相应的要求。
例如,直隶两镇、江苏两镇、广东两镇主要出于政治和经济考量,直隶作为王辰浩的大本营,京津唐工业基地坐落于此,不得不重兵防护。两江、上海地区、广东地区是中国赋税贡献最大的省份之一,因此需要重兵防护。
四川、云南、甘肃、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地也部署两镇兵力,这是出于地域和国防安全考虑。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区路途遥远,但战略性极为重要。例如英国不断蚕食云南地区的中国领土,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临近地区的军队无法及时增援,因此需要增加兵力。
西藏地区也部署了一镇兵力,这主要是王辰浩的个人主张,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一开始并没有安排兵力驻藏,在王辰浩的特别指示下,总参谋部才派一镇兵力入藏。本来王辰浩的计划是派两镇兵力入藏,因为英国人一直对西藏虎视眈眈,不断的侵吞蚕食西藏的中国领土。道光末年被英国侵占的西藏拉达克地区,9。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英国人占了去。用不了多久英国人还会炮制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王辰浩先知先觉,因此对西藏重点防护。
但是,在总参谋部官员们看来,王辰浩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伙的。西藏地处高海拔地区,军队驻扎在西藏将面临高原病、补给困难、生活困难的威胁,两镇兵力驻扎在西藏,其军费开支相当于京畿地区的六镇军队,而且很多事情不是增加军费就可以解决的。
最终,总参谋部说服了王辰浩,只向西藏派驻了一镇兵力。
对于蒙古地区,王辰浩的各项改革都没有提及蒙古,因为蒙古地区自清帝国建立那天开始,就一直处于高度自治状态。蒙古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游牧时代,其他地区是封建奴隶制并存,蒙古的封建王公大臣们享受着铁帽子王的待遇。
蒙古地区是否改革对王辰浩推行的帝国新政影响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辰浩并没有对蒙古下达强制性改**令。
但出于战略考虑,蒙古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战略纵深是王辰浩所看重的,有蒙古大漠护住中原地区,王辰浩可以游刃有余的准备对俄战争。
另外,王辰浩的军队当中急需要征召大量的骑兵部队,蒙古战马、蒙古部族骑兵是最佳选择,王辰浩出于各种利益考量,继续维持蒙古地区的封建体制,维护蒙古王公贵族们的利益,以此来获得蒙古七十二部的大力支持。
派驻蒙古的两镇军队除了巩固帝国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之外,更重要的是蒙古拥有规模庞大的工业矿藏。例如蒙古拥有一万亿吨储量的易开采露天煤矿,拥有世界级规模的铁矿、铜矿、铬矿,以及储量世界第一的稀土矿,而后者是王辰浩最看重的军事工业所需原材料。
王辰浩计划在蒙古地区打造第二处工业基地,该基地以原材料的采集为主。目的是将优质煤炭,各种矿石,各种稀土原料源源不断的向京津唐工业基地输送,加速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对于中国的殖民地关岛和波多黎各,二地共用一镇兵力,每地派驻一个协。关岛人烟稀少,一个协兵力足够了。波多黎各人口稠密,比较富裕,但是距离本土太远,王辰浩只把波多黎各当做一个战略支点,当做是参与美洲事务的踏脚石,因此在波多黎各也只驻扎一个协的兵力。驻地在波多黎各的布坎南堡,陆军部在那里设立的陆军基地,资金以波多黎各赋税支付。
常备陆军的规模和编制完成改革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就驻扎在各省的中国陆军划分了相应的军事基地、军事警戒区和兵源补充区。例如京畿直隶省的军事驻防区为北苑、南苑、军马场、保定、秦皇岛等地区,兵源采取就地补充原则,每镇陆军都有自己固定的兵源补充区,不得跨省补充兵源。
常备陆军实行义务兵役制,每年固定退役一半士兵,补充一半新兵。普通士兵标准服役两年,两年后表现优异可留作士官,士官作为中国陆军基层指挥力量,其作用巨大,因此士官前五级可服役十年,六级士官长可服役至五十岁退休。军官则有严格年龄限制,尉官军官可服役至四十岁必须退役,校官服役至五十岁必须退役,将官服役至六十岁后视具体情况选择退役。
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对全国陆军的改革之后,帝国常备陆军对外宣称数字为五十四万人。但实际上,这只是国防部的隐藏真正实力的一个计策而已,这个数字只是三十六镇常备陆军的数量。禁卫军和御林军还有六万人,驻琉球王国独立师两万人,各省国民警卫队、警备区戍守部队共计三十万人,还有蒙古各旗的骑兵部队并不计入常备陆军序列当中,蒙古七十二部共计拥有蒙古骑兵十五万人,这些蒙古骑兵也按时接受训练,骑兵装备也由总装备部发放,军饷也由帝国财政部支出,他们实际上也在帝国常备陆军的战斗序列之内,但这些都没有计算进去。
常备陆军的编制和驻防确定后,总装备部和总后勤部紧随改革步伐。总装备部将帝国陆军现有装备全面升级换代,装备适合东方人使用的武器装备,主要换装了轻便、灵活、稳定的勃朗宁系列步枪、手枪和重机枪。
近百万陆军更换装备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完成的,换装从王辰浩的二十镇嫡系北洋陆军开始,北洋陆军淘汰下来的德国系列枪械交给其他各省组建的帝国陆军使用,国民警卫队和警察部队依然使用他们原先的武器装备。等到各省的帝国陆军完成武器换装之后,再将淘汰下来的德国系武器给国民警卫队和警察使用。这样一批批,按照重要性依次进行替换,最终完成全面换装。
北洋兵器重工加班加点的生产武器装备,但依然跟不上换装速度。不得已,总后勤部在取得王辰浩的同意后,在保定成立帝国兵总厂,在各省原有的兵工厂基础上成立帝国兵工厂分厂,生产武器装备的机器设备由北洋兵器重工提供,各省的帝国兵工分厂同时开始生产制造,这样一来,武器装备的生产速度便赶上了各省新建陆军的编练进度。
帝国兵工厂的成立,整合了清帝国各省的兵工厂混乱不堪、五花八门的纷乱局面。以前一家兵工厂生产好几个国家几十种武器装备,即费钱费时费工,又给军队的后勤保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资源浪费,军队作战时使用各种不同型号武器装备,极大的影响了综合战斗力。
如今全国各地的兵工厂整合到了一起,专门生产中国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以上的问题和弊端顿时解决了。
按照国防部的要求,中国陆军和平时期的军制为镇,战时就地扩充为军、集团军,或者集团军群,其最高指挥官是帝国元帅。
帝国元帅是战时产生的,和平时期最高只有上将,但王辰浩不可能放开对军队的控制,因此帝国内阁、国防部授予王辰浩海陆空三军大元帅军衔,使得王辰浩对帝国的海陆空三军力量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陆军改革完成后,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又对海军进行了改革。
此时,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两艘全钢制战列舰,三艘甲铁战列舰,六艘重型装甲巡洋舰,六艘轻型装甲巡洋舰,六艘防护巡洋舰,四十艘驱猎舰,五十艘炮舰,八十艘炮艇,三十艘鱼雷艇,十四艘潜艇。总吨位二十多万吨,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英法美俄四国。
总参谋部制定了海军发展规划,由海军部负责执行。邓世昌升任总参谋部海军参谋长,刘步蟾升任海军部部长,林泰曾升任海军军令部部长。
考虑到中国海军的海防任务,以及海军中新旧战舰的使用方式问题,海军部将中国海军划分为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第一舰队又称太平洋舰队,主御敌于国门之外。第二舰队又称本土舰队,主本土海岸防卫作战。
中国海军第一舰队全为新式战舰,包括两艘战列舰登云号和踏云号,六艘重型装甲巡洋舰猎人号、虓勇号、胆勇号、斗勇号、刚勇号、奋勇号,六艘轻型装甲巡洋舰海圻、海容、海筹、海琛、海汐、海鳞,其中海鳞号是穹甲防护,但也被列入装甲巡洋舰行列里。六支驱猎舰队,每支驱猎舰队六艘驱猎舰,六艘驱猎舰中三艘为雷击驱猎舰,三艘为炮击驱猎舰。第一舰队旗舰为登云号,舰队司令为林建章中将,舰队参谋长为杜锡圭中将。
第二舰队主要使用老式战舰,包括“定远”、“威远”、“镇远”三艘铁甲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平远”六艘巡洋舰,以及飞霆、飞鹰等八艘驱逐舰,三十艘鱼雷艇,十四艘潜艇。第二舰队旗舰威远号,舰队司令李鼎新中将,舰队参谋长叶祖贵中将。
对舰队作战、防御的分工改革完成后,驻地也有所调整。第一舰队作为太平洋舰队,负责御敌于国门之外,因此第一舰队的基地设置在琉球群岛的白滩海军基地,关岛阿普拉海军基地,以及远在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岛上的圣胡安海军基地。
当然,第一舰队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关岛和圣胡安,而是准备对俄远东海军进行作战。
俄国远东海军前出基地已经从海参崴到达朝鲜半岛的蔚山海军基地,因此第一舰队的本土海军基地包括葫芦岛潜艇基地、威海卫基地、旅顺基地、舟山、象山五处,配合白滩海军基地封锁俄国海军。其中舟山和象山两处海军基地为新建。
第二舰队负责本土防卫,因为第一舰队霸占了旅顺、威海卫等地,因此第二舰队于是另外开辟胶州湾(青岛湾)、宁德港、黄埔港三处为海军基地,负责巡逻东大洋和南大洋,防御本土。其中胶州湾为第二舰队母港。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242章三三舰队补充法案
第242章三三舰队补充法案
亚东海军军备竞赛已经展开三年多了,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地区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海军在王辰浩的倾力打造之下,已经建成世界第五强海军,仅次于沙俄帝国海军,在东北亚地区,其实力更是超过沙俄远东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成为亚太最强海军。
随着中国海军猎人级、海圻级装甲巡洋舰的陆续完工,王辰浩所倾力打造的六六舰队计划已经完成。
六六舰队案原本只计划打造由六艘重型装甲巡洋舰和六艘轻型装甲巡洋舰,以及相配套辅助的六支驱猎舰队,但随着东北亚军备竞赛的持续扩大,原先的六六舰队计划已经有些过时。
早在1897年清帝国推行金融改革时,王辰浩为了稳定龙币,不得不借助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英国的力量来消除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国际金融大鳄的金融讹诈。作为回报,王辰浩向英美两国追加订造四艘登云级战列舰和十二艘西湖级大型补给舰。
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在1899年第二季度的战列舰数量便会增加到六艘,无形中六六舰队案得到了扩充。
这一增加不要紧,受到中国海军扩张刺激的沙俄海军和日本海军也积极筹划起应对策略来。
沙俄帝国一直对清俄战争的结果耿耿于怀,死要面子的尼古拉二世发誓要报仇,因此在他的主导下,沙俄政府刚刚稳定了国内经济,其财政便开始向远东军力发展方向上倾斜。
本来沙俄政府针对中国海军的两艘登云级战列舰,向远东沙俄海军派遣了西索亚(Sisoi Veliki)号、瑞塔斯罗夫号、佩列斯维特、胜利号和奥斯利亚比亚(Osliabia)号五艘战列舰。沙俄远东舰队的战列舰数量增加到了五艘,看似足以对付中国海军的两艘战列舰了,但是实际战力如何,俄国人自己心里清楚,五艘战列舰不论火力、装甲和速度都不及中国海军的登云级战列舰。虽然佩列斯韦特级战列舰的航速达到了19节,但却是在牺牲了装甲和火力的情况下得到的,搭载254毫米主炮的三艘佩列斯韦特级战列舰充其量只能充当二等战列舰的角色,在主力舰对决时根本不是登云级战列舰的对手。
沙俄远东舰队配属五艘战列舰,只是以数量来压制中国海军的两艘战列舰,如今中国海军追加订造了四艘战列舰,这种平衡顿时被打破,沙俄海军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
造成沙俄海军的战舰始终落后国际主流战舰的原因,也随着沙俄政府向美国和法国求师而得到改善。
法国为了笼络沙俄一起对付德意奥三国同盟,由法国最先进的土伦造船用法国最高造舰技术为沙俄海军建造皇太子号战列舰。美国政府虽然同意为俄国建造列特维赞号战列舰,但迫于中国和英国政府的压力,出让设计图纸和技术时保留了一些关键技术。尽管这样,俄国所得到的技术也比起国内的技术先进,因此还是选择了同意。
由于俄国政府资金有限,面对中国海军一口气订造了四艘16000吨级的登云级战列舰,俄国海军不得不提前打算,为了能实现既定战略方针,俄国决定在“列特维赞”号和“太子”号开工半年后,国内开始仿造这两款战列舰,并根据这两款战列舰的优缺点进行随时修正,然后参考其设计在本国同时开工5艘融合它们先进技术和工艺的新式战舰,最后再总结性的整合前述战舰的优点和教训建造一艘最强的超级战列舰。
开工半年后,俄国海军认为,美国人四平八稳、全面均衡和走成熟技术的路子似乎不太对性急的俄国人的胃口,仿造“特列维赞”号设计的“波将金级”(Kniaz Potyomkin Tavritcheskiy Class)原本计划建造三艘,但开工半年后取消了另外两艘,仅制造了一艘,即波将金号。
倒是法国设计的“太子”号,尽管在建造初期就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依旧以其强大的火力和优异的防护性能而得到俄国人的垂青。法国人在为俄罗斯海军开工建造“太子”号战列舰期间,就针对其设计上的缺陷作了全面的改进,然后为法国海军建造了更为强大的“索芬”(Suffren)号。太子号已经开工,不可能做大型更改,为此俄国人向法国政府索取了“索芬”号战列舰的设计图纸以及大量技术资料,然后对俄国国内稍后开工建造的搏罗季诺级战列舰进行改进。
可以说“博罗季诺级”是俄罗斯版本的“索芬”号,而其设计也传承自“太子”号战列舰。俄国人决定在融合“太子”号之所长并修改其缺陷后,将取消掉的两艘波将金级战列舰的预算转移给建造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这样一来,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开工建造数量达到了5艘。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对付中国海军的登云级战列舰,不过令俄国海军部悲催的是,俄国海军在远东的海参崴和蔚山海军基地内的船坞只能维护14000吨级的战舰,而俄国在海外没有殖民地,考虑到到战争因素的话,不可能让博罗季诺级战舰航行18000英里回到圣彼得堡维修,再航行18000里返回远东。俄国海军请求财政部拨款在远东扩建20000吨级船坞,但以维特为首的财政部不予批准。无奈之下,俄国海军部只好将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吨位限制在14000吨以内,最终排水量确定在13500吨左右。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从一开始设计上就比登云级战列舰少了2500吨,这势必影响其火炮、装甲、动力装置三项关键项目的重量标准,战舰还未建造就已经在图纸上输了。
速度方面,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超过登云级战列舰前两艘的17节航速,和登云级后续四艘战列舰18节航速相当。俄国海军没有海外殖民地,因此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不得不增加续航力,以便适应远洋作战要求。其设计能装载煤炭2000吨,因此以10节航速航行时航程远达8500海里。如此巨大的航程,在以往的俄国自建战舰中,是从未有过的。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俄罗斯帝国对于远海的勃勃雄心。
火力方面,“博罗季诺级”战舰的主炮使用当时俄罗斯海军最强的舰炮,12英寸40倍径的Model 1895型。主炮以15度的最大仰角发射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约14000米,之前的老式战列舰主炮使用的是Model 1877型,射程不到10000米。副炮模仿登云级战列舰,为双联装152毫米速射炮。
一二级火炮不弱于登云级,但是三极火炮却是弱了不少。博罗季诺级装备了12门75毫米小口径速射炮,而登云级战列舰却是安装了16门88毫米速射炮、8门47毫米速射炮和4门37速射炮,相比之下,差距太大。博罗季诺级的三极火炮以炮廓形式安装在左右两舷的水线处,这种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使其能更有效的对付来袭的敌舰,炮口不需下摇即可射击基本上属于同一水平面的敌舰船体,但要命的是,如果碰上超过大浪,三极火炮根本无法开火。在这一点上,登云级战列舰的三极速射炮全部为双联装炮塔,即便碰上恶劣海况依然可以有效开火。这种差距只有在实战中才能发现,因此俄国海军部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就其装甲厚度而言,可以说博罗季诺级是俄罗斯战舰中前所未有的——不是因为其如何的厚、而是因为按照传统的标准,它的装甲实在是薄的吓人两个主炮塔之间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仅7。5英寸(190毫米)、艏艉装甲带为100毫米,全舰装甲最为坚固的主炮塔和指挥塔,也只有10英寸(254毫米装甲)。这种程度的装甲防护,如果碰上登云级战列舰的话,挨上一发305毫米炮弹都是相当危险的。
俄国海军部曾经有人提出质疑,但是腐败的造舰处官员们却声称该舰采用法国最先进的“镍化钢”与“维式热处理法”这两种革新技术,因此,“博罗季诺级”所安装的装甲在屈服度上已经不输给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先进战舰。俄国人自欺欺人,殊不知就你家的战舰采用了新技术吗?中国海军登云级战列舰可是采用的克虏伯强化装甲,而且厚达12。2英寸(310毫米),这块的差距注定让博罗季诺级战舰碰上登云级战舰只有挨蹂躏的份儿。
除了速度、火力和装甲之外,博罗季诺级唯一值得夸耀的是,她设计时就安装有完整无线电系统,这也就很好的解决了舰队同指挥机构的联络问题。由于无线电系统专利权被中国北洋科技重工所把持,俄国人为了获得无线电系统可谓求爷爷告奶奶,在美国、法国政府的斡旋下, 才获得北洋科技重工的授权使用,为此北洋科技重工敲诈了俄国海军部5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
可以说,从“博罗季诺级”开始,俄罗斯帝国头等战列舰第一次实现国内自行建造,真正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舰。
作为中国的另一个敌人,日本海军也在中国海军追加订造四艘登云级战列舰之后,奋起直追,向英国造船厂订造四艘敷岛级战列舰。
敷岛级同样是针对中国海军登云级战列舰设计的,由于日本本土海军造舰工业暂时只能建造4000吨左右的战舰,无法建造万吨级以上的大吨位战舰,因此日本海军只能在英国建造。
显然,英国的造舰技术非常强悍,为日本建造的敷岛级战列舰整体性能上和登云级差不多,比之俄国自行建造的博罗季诺级要强数倍。
敷岛级其正常排水量达到15453吨,接近登云级。其最高速度18节,跟登云级后续四舰一样。敷岛级装备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14门152毫米单装副炮、20门76毫米单装炮、12座47毫米单装炮,但看其火炮数量比登云级稍强,但其火炮都是单装廓式炮,射界有限,三分之一的火炮布置在水线附近,大风浪中无法射击。而登云级的二三四级火炮都是双联装炮塔式速射炮,射界广,恶劣海况依然能够有效开火。
装甲方面,由于敷岛级多安装了火炮数量,吨位还不如登云级,因此装甲方面显得略差。280毫米的装甲带只覆盖了85的要害区,而登云级310毫米的装甲带却是将要害区全面覆盖,这个差距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在实战中,些许的差距或许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日本海军追加的这四艘敷岛级战列舰,几乎跟中国海军的四艘登云级战列舰同时铺设龙骨,完工时间也差不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府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中国海军强大起来,此时远东中国海军凌驾于俄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之上,按照扶弱抗强的兵家战术,英国海军自然希望最弱的日本也可以牵制一下中国海军。
当然,英国政府知道轻重缓急,清帝国跟俄国还得大打一仗,英国出于联合中国对付俄国的战略利益考量,不可能过分刺激中国,因此同样为中日两国建造战舰,英国还是偏向于中国一方的。不过,如果中俄战争过后,俄国万一被削弱的话,那时英国的态度就说不定了。
亚东海军军备竞赛是王辰浩发起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海权,防范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但随着中俄矛盾、中日矛盾的加深,这场海军军备竞赛多了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拖累日本和俄国的经济,让他们将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海军上面,从而其国内发展的资金就会严重缺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财富不比美国少多少,却是比日本和俄国两国加起来还要多,因此这种程度的军备竞赛中国是承受得起的,反观日本和俄国,都遭受了国际银亏危机的沉重打击,如果长时间跟谁中国进行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的话,其经济肯定会被拖垮。
基于这种战略考量,王辰浩在得知日本和俄国紧跟着中国海军的扩军步伐后,再次扩大军备竞赛。
邓世昌、刘步蟾和林泰曾等海军高层在海军会议上提出扩充海军方案,即在六六舰队案基础上,追加补充一个三三舰队案,此即为海军九九舰队案。
邓世昌等海军高层官员们之所以提出海军扩张方案,是因为中国目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他们在北洋水师时,腐败的清政府对北洋水师的扩张百般刁难,不但不追加拨款,反而挪用海军经费。这在邓世昌等人的心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心理不满,他们一直敢怒不敢言,直到现在以王辰浩为首的北洋系成为中国实际上的主宰,北洋政府替代清政府行驶中国国家权力,邓世昌他们心中积压已久的对海军霸权和扩张的野心顿时爆发出来。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王辰浩统治下的北洋政府有钱,海军部借口俄国远东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给中国带来威胁,可以名正言顺的向内阁、国会要钱。而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成功运作,更是解决了海军工业发展所必须的设备、技术和原料。随着中国本土陆续完成海圻级战舰的建造工作,在英国各大海军工业工厂内学习深造的大批各种专业设计师、工程师、机械技师们的陆续回国,给国内海军工业带来了英国的先进技术。其中一直跟随登云级战列舰和猎人级重型装甲巡洋舰建造的造舰工程技术人员们的回国,使得中国海军自己也可以建造16000级以上的大型战舰了。而上海船舶重工正在建造当中的妲己号大型试验舰更是直接为中国海军积累了宝贵的大型战舰建造技术。
这一切最终使得海军部的官员们有信心实现在本土上自行建造头等战列舰的计划。
海军部的《海军三三舰队补充法案》包括在本土建造三艘头等战列舰、三艘重型装甲巡洋舰、三艘装甲巡洋舰,以及三支共计十八艘高速驱猎舰,还有一批相应的辅助舰只。该海军扩充法案供需资金预算为700万龙币,计划在1901年前完成。
邓世昌将三三舰队扩充案直接送交内阁,呈交给王辰浩审批。王辰浩对于这项海军扩充法案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考虑到政府的工作流程,他让邓世昌先将法案提交给国会审核,在呈交内阁,最后再由王辰浩这个内阁总理大臣批准通过。
用王辰浩的话说,这个国家、这个政府的全部法律、政治、体制等规章制度都是王辰浩所立,虽然众议院、参议院、国会、内阁全都是王辰浩的北洋嫡系所控制,王辰浩是实际上的**者,没有人会反对王辰浩的话,但王辰浩需要在国民面前保留一个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因此必要的形势还是要走的。
公元1898年10月,帝国国会通过了海军部提交的《海军三三舰队补充法案》,三天后,帝国内阁对该法案无异议后,由王辰浩签字用印后正式批准,随后帝国财政部追加拨款给海军部700万龙币的军费预算,三三舰队补充计划正式启动。
第二卷 经营北洋 第243章建威
第243章建威
海军三三舰队补充法案获得通过后,海军部立即大张旗鼓的展开新一轮造舰计划。
造舰具体细则由海军舰政总署总监魏翰负责制定,由吕文经、蔡灏元、何嘉兰、吕调镛、林国禧等各大造船厂的总监们负责执行。
自王辰浩成为海军大臣那天起,他便趁机将中国沿海各省的主要造船厂一一兼并。等到王辰浩成为内阁总理大臣时,上海船舶重工已经控制了包括大连造船厂、直沽造船厂、武昌造船厂、上海船舶重工、宁德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和黄埔造船厂等十几家清政府官办造船厂和船械局,形成庞大的船舶垄断,国内军民使用的全部船只皆由这些造船厂承建。起初是亏损的,因为造船厂的钢材需要从外国高价进口。但随着直隶钢铁公司完成大规模优质钢铁生产项目后,廉价的钢铁供应给各大造船厂后,其造船成本大幅度下降,终于扭亏为盈。加上引进了英国的先进造船技术,国内终于也可以自造各种用途、吨位的船只了,本土优势的发挥使原本被外国船厂挤占的中国船舶市场也慢慢的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