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极化境-sunline-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And nothing evil groweth in thee any longer; unless it be the evil that groweth out of the conflict of thy virtues。

  如此,你就再也不会产生什么罪恶,除非那罪恶是出自你自己准则之间的冲突。

  ……

  My brother; if thou be fortunate; then wilt thou h*e one virtue and no more: thus goest thou easier over the bridge。

  我的兄弟,如果幸运的话,你将拥有一条准则而不是更多-这会使你更容易地度过那座桥。

  Illustrious is it to h*e many virtues; but a hard lot;  and many a one hath gone into the wilderness and killed himself; because he was weary of being the battle and battle field of virtues。

  拥有很多准则会让你出名,但这确实一个艰难的任务,很多人都在废墟中自杀了,因为他们最后实在无法忍受准则之间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存在的地方!

  ……

  可能是由此才使我产生了将以前的哲学观点统一一下的念头,虽然这是一个几近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但是动力吗?似乎还是不太足,昨天收到网友Purelygrey的讯息,大致是叫我去开导一个发现自己的错误,却无法面对,甚至困惑到时不时冒出自杀的企图的人。那个人在百度贴吧的“道德” 吧里发了一个匿名的帖子。根据提示,到百度贴吧的“道德” 吧看了一下(注:最后是在Purelygrey于百度贴吧最新发的帖子里面的回帖中找到的)。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实在是太善良了,太单纯了,以致于无法面对由人造成的邪恶,这方面的困惑,我之前也碰到过,而且不止一次,之后当然也不会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地避免了这方面的困扰,为了避免这样的人,发现了一点真实的流露,却由于自己的误解,最终走上歧途,所以写下本文。

  当然,我的哲学论述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我的描述方法可能让人看得比较头痛,我的意图可能让人完全摸不着边际。但是,如果是我,以我的方式,将这个理论写下来,最少是现在,以我低微的才华,是很难写成其他的什么形式的,所以请原谅我吧,只能于此给予我真挚的歉意。

  当然了,本文不是为那些还在准备或者是已经准备好了,拿本文作为自己的幌子,自己欺骗自己的人而写的,对这些人来说,我只能说抱歉了,因为如此的话,您将不可能真正地理解本文的真正含义。

  此外本文写下的并不是真实本身,读者最后还必须超越我在本文中下的定义,才有可能符合真实。

  下面组织观点的方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都是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相互交织的,请注意“皆不仅如此”这个词在其中是普遍适用的。

  本文分几个部分,正如您已经看到了,现在您正在看的是“0、前言”,下面的“1”和“2”是哲学论述,将会是看“3、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认识”的基础,可能绕了不少弯子,但是至少对我而言,这些弯子绕得,还是具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1、存在必有其价值。

  “存在必有其价值”里面的“价值”是超越人的认识的。

  人的认识中的价值是有正、有负的、而“存在必有其价值”里面的“价值”却并非如此。

  任何认识在自己存在的基础上都是正确的,都具有价值,都是真理。

  
  2、一切都有可能。

  人所认为的必然,并不是真正的必然。

  人的认识都是在一定基础上的。

  人的认识的基础不是固定的,它会变化。

  人是不能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人只能从事物的表象中认识事物,这个事物的表象可能不是事物本身。

  事物的表象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

  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础不是固定的,它会变化。

  人的认识的基础与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础的界限是模糊的,正如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一样,界限两边的可以在一定基础的变换上相互转换。从真实上看,既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既没有人的认识的基础,也没有事物的表象存在的基础,有的只是统一。

  不仅仅是主观,客观也是人的认识,同样也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即使是人所认识的空间、时间、因果等及其由生出它们的和由它们所生的一样都是人的认识,随着基础的变化,它们必然变化。

  在不同的基础上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表象。

  举个例子来说,就可以是:

  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看同一个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表象。

  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基础上,看同一个事物,可能获得不同的表象。

  ……

  不能用自认为的必然来替代他人的可能。

  发展是没有极限的。

  本文所述的理论也是认识,同样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同样是表象。

  好,上面的论述是下面即将展开的论述的基础。

  3、人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己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存在在一定基础上的,而这个基础是变化的,人自己甚至连都这个都没有真正地知道,在此基础上可以说,人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在某种方面上,可以表现为无知。

  理解,使用一个表象,例如能力,而不使其成为一个负担,人的认识里面的善恶之分,产生,这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如何理解、在于如何使用它。

  无知同样也是人的认识。

  由于人的无知,人的探索及其后果呢?难道不是同样也是人的认识吗?

  对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当然对他人的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些都是人的认识。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对待人的认识并不在于事物的本身,因为这只是表象,而在于理解、在于如何使用它,你可以去探索其存在的基础、联系等等,但请记住,人所认为的必然,并不是真正的必然就好。

  人不会欺骗自己,但是会误解,而误解认识存在的基础只是其中之一……

  天生确实是会掉下馅饼的,这同样是一个可能,但是,如果看见这个馅饼的人不存在了的话……

  4、总结

  真实是包容一切的,一个理论如果符合真实,那么它自然可以包容一切。

  从本理论可以发现唯心和唯物之间、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之间、以实在论-独断论的方式,利用着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论证,以那些永恒真理为根据,先验地描绘了世界的起源及其优异的属性(见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康德哲学批判)和康德的认识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对立,和本文叙述的理论一样,这些都是人的认识,都是存在于一定基础上的,都是一个个可能,都是真实的流出,都是事物的表象,不可能包容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所以必须被超越,这是一个发展的进程,其本身即符合真实,“无极化境”却不仅仅如此……

  有不少东西在我其他的文章中已经论述过了,这里就不论述了,或者论述地比较简单,敬请谅解。

  上面有一部分是由康德的认识论而出的,但并没有固定于此,是理论更加统一一点,包容性大了一点吗?……

  2008年6月22日星期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弗洛伊德的“创伤”
弗洛伊德的“创伤”

  sunline

  昨天读《弗洛伊德》【美】迈克尔·S·特鲁普著(ON FREUD wrote by Michael ;)之“2。创伤”,尚未看完,有感,记录如下。

  先注明一下,本人的修养没有这么高,看上面说的那章,内心还是存在厌恶感的,即使我知道认识是一回事情,如何认识这个认识,如何面对又是另外一会事情。但是隐藏的情感仍旧是存在的,即使我知道其存在。所以,不推荐读者去读上面说的这本书和本文,除非有人凄切地(注:打错了,原先想打一个“热切地期待”的含义,可惜输入法的词组里面没有“期切”这个词,空格后居然冒出上面这个词来了,所以请抱歉啊……)追求真实,并不在乎与此体验一下头痛的感觉,或者仅仅是抱有想体验一下头痛的感觉的愿望,那么请继续阅读吧……当然,读者即使有这种愿望,通过看这个,也是不一定能够实现他或她的那个愿望的。举个例子吧,我在看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就是把将其当成一个认识来看的,那个系统好像幽默感很强一样似的,但是在看弗洛伊德的这方面著作的时候,幽默感就好像是被什么压抑了似的,始终就挥发不起来(注:于是在这里发挥一点幽默感,当然括号里面这句只是开个玩笑。)。

  弗洛伊德对于人所处的境地的认识和叔本华认识的“痛苦”有点类似,但是可能是,前者比较接近“实践”了吧?相比后者具体了不少,其某个相同点在于,全部是扎根于恶的方面生长出来的认识,当然在扎根于善的方面产生的认识,达不到真正的善的话,而只能以伪善的面貌出现的时候,探索扎根于恶的方面,由此生长出认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我在上面所说的那章里面,看到的“创伤”好像是即时的,即作用于现在,那么在即时的现在之外的过去和将来与“创伤”有何关联呢?

  过去?很好理解,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存在记忆,而过去的记忆的回忆可能造成现在的“创伤”。

  那么将来呢?将来回忆现在的回忆可能造成将来的“创伤”?

  人在认识的时候,是对事物的表象产生的认识,而不是事物本身,而且即便是事物的表象,使其产生认识的也不是全部的表象,而是其中的部分,认识基于这被选择的部分产生认识,而其余的部分则潜藏起来,直到有一天被唤醒。

  至于人是根据什么进行这种部分的选择的,这里不谈,对这方面的研究早就有人在探索了,而且分割出来名称已经不少了,其数量正与日俱增中……

  举个分割的特定的例子:

  正如多罗西·李所说,

  ……一个特定社会的成员-当然,他使用自己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其他规范行为来整理他所经验到的现实-只有现实以他的代码形式呈现于他面前时才真正把握它。这张看法不是说现实本身是相对的,而是说现实是由不同文化的参与者以不同的方式划分和归类的,或者不妨说,他们注意到的或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现实的各个不同的方面。

  ……

  摘自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的《系统、结构和经验》【美】欧文·拉兹洛,之2、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美国的结构语言学,P24。

  好,上面展开了一点,也就是说成为即时的现在的认识的不是被认识了的事物表象的全部,而是其中被选择的部分,是一种被分割后的产物。

  再有就是,意识到的是一回事,没有被意识到的也是一回事,这两者可能都被“意识”到了,只是其中一种可以得以浮现于明显的意识之窗,而另一种则漂浮、沉没、积累于之下,成为潜在的意识罢了。

  这两种意识难道就不会产生冲突吗?“现在“的“创伤”其实可能早已被“过去”的潜在意识所体验,也就是说,“将来“的“创伤”其实可能早就造就于“现在”了。

  “现在”不造成“创伤”,不代表着,“将来”也就不会遭受因此而造成的“创伤”了,同样不代表着“过去”未曾经历过因此而造成的“创伤”……

  
  2008年6月30日星期一

身体的状态与对身体的状态的认识
身体的状态与对身体的状态的认识

  sunline

  如果说对身体的状态的感觉是一种人的认识,这么说这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什么区别呢?

  还是玩玩语言游戏,把客观的当成“身体的状态”,把主观的当成对身体的状态的“认识”呢?

  人认识不了客观,正如人同样认识不了潜在的主观,甚至是显在的主观,人就认识了吗?

  人的认识是不完全的。

  既然如此,把两个都不能认识东西对立,把一个人为抽象出来的循环过程的割裂成两个方向的对立,却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这很难是被认为是明智的吧?

  下面举第一个例子。

  今天清晨起床,头脑不是太灵活,迷迷糊糊地,像一只套了僵尸外套的幽灵一般徘徊……做了一套广播操后,感觉灵敏了不少,身体活跃了不少,头脑似乎灵活了一点,身心好像是一体了……

  你看出了什么,没有?好,下面是第二个例子。

  前几天打电脑,坐了着不动,不少时间了吧,这时一个电话,想立马赶过去接,一起身,脚麻了,两只脚触觉似乎消失了,麻木着,感觉脚里面的传导神经似乎是在通电,屏蔽了“正常”的感觉,而在平时,即便是在通电,但是却对此居然毫无感觉?

  举了两个例子了,前一个例子是从睡眠状态到正常状态,后一个例子呢?总之都是从一个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这个要转换到的状态,即目的状态。待转换时的状态,即源状态。转换的目的是存在的。

  如果说这些状态都是人的认识,那么人对其的认识是否全面了呢?

  在不全面的认识下的转化是否是“一种”不全面认识的转化呢?

  如果说,不协调的感觉似乎是发生在人主观的认识和客观存在的身体之间冲突的这么一个说法,可以成为一个解释,那么这个解释是否是完全的呢?

  如果人认为的客观是人的认识。

  那么真正的客观存在于什么里面呢?

  是无数人潜在的主观之融合?

  还是由此流出了无数人的潜在的主观?

  这样的客观和主观有何区别?你认为的主观呢?

  如此,另一种解释可能同样是“客观”的,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了,再点一下,即,“不全面认识的转换造成的冲突”,这个解释可能让有些人感到很不舒服,正如使他们对这个解释感到不舒服的存在于他们头脑中的与产生这个解释的存在于我的头脑中的同样都是认识,同样都不会是全面的。

  2008年7月18日星期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各式各样的形式=梦,压抑的释放?!
各式各样的形式=梦,压抑的释放?!

  sunline

  本文是综合的,您可能读到自己知道的一些学科的内容,这很好,但请注意联系。

  下文摘自《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著,P33(章节是2、语言学和人类学: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神话)原文很好,在本文中直接引用了,但是篇幅不太短,所以可能要读上一会儿才会读到笔者自己写的东西,笔者认为这么安排是有必要的,至少可能会对理解下面笔者写的东西有所帮助吧,毕竟,笔者是看了它才产生了下面的冥想的,而且这可以作为下面笔者写的东西的基础之一,所以被笔者直接加以采用!

  【引用开始】

  这些“无意识的基础”的功效只有当它们在诸如巫医在所谓原始社会中“治疗”病人这类事件中被运用时才能被人们看到。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指出的,现代科学鼓励我们看到细菌和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巫医的“治疗”则依赖于他的把疾病同神话和鬼怪的世界相联系的能力,而病人则真诚地相信有这样的世界。

  “巫医的神话学和客观现实不相符合,但这并不要紧。患病的MM(笔者注:原文这里是妇女,被笔者改成MM,下同,既具备幽默感,又拥有时尚的魅力,可能还节省了什么……笑!)相信神话,她属于相信神话的社会。守护之神和邪恶之神,超自然的妖魔和神奇的动物,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的部分,土著人对宇宙的看法就建立在这个体系之上。患病的MM承认这些神话人物,更确切地说,她从来不对这些人物的存在提出疑义。她所不能接受的是不一贯的突兀的疼痛(这不是我写的,请不要想歪了……),这疼痛是她系统中的异在因素,但巫医借助神话会把它(笔者注:不一贯的突兀)重新融合在一切都有意义的整体之中。

  但是一旦患病的MM明白这一点,她所做的不仅仅是服从巫医而已,她的病毕竟痊愈了。”(注:上面引号中为原书引自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P197)

  实际情况是:

  “巫医给患病的MM一种语言,依靠它,无法表达的、以及用其他手段不可表达的心理状态可以一下子表达出来。正是这种言语表达的转换-同时可以以有秩序的、使人理解的形式,把本来是混乱和不可表达的一种实际经验表达出来-导致生理过程的释放,即把患病MM的生理过程朝着有利于她的方向重新组织起来。”

  (注:上面引号中为原书引自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P198)

  因此,语言和神话的关系在列维-斯特劳斯关于“野蛮人”思维的观点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他认为,“野蛮人”思维的本质在其神话的结构以及在语言的结构中显露出来。

  他指出,过去,神话隶属于各种各样的解释方法,他们不仅自相矛盾,而且还与神话本身的基本性质矛盾。人们把神话看成是集体的“梦”,是礼仪的基础,“一种审美游戏”的结果。神话人物本身则被看作是“人格化的抽象物,神圣化的英雄,或者是沦落的诸神”。这些解释没有一种令人满意,因为它们把神话学降到儿童“游戏”的水平,而且否认了神话学和世界以及神话和神话得以产生的社会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最终关心的是,到什么样的程度,神话的结构才证明真正是人的思维的造型和反映:到什么程度,神话的结构才把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区别消除。因此,他说,他的目的不在于表明人们怎么借助神话思维,而在于表明“神话怎么借助人的思维,而不为人所知”。……(原文很长,又隐含着意义,之间又相互联系,所以摘选了其中的一部分,看看摘引部分也快接近1000个字了,当然受篇幅所限,引用的可能代表不了什么,成为了孤立的部分,要获得完整的印象的话,推荐直接去看原书,结构主义!读者疑惑:这是什么啊?)

  【引用结束】

  历史中巫医做的?联想到现代心理学家做的,有什么区别呢?

  从上文获知,人们需要的是一种释放,这种释放与释放的借助物及其过程可能是无关的,也就是说不管释放的借助物及其过程如何地荒谬,相对而言,最终都可以达到某种释放,当然这么说的前提是待释放的对象和释放的借助物及其过程的基础在认识上的某种联系的过程之达成。

  (如果问我是怎么样的联系?或者说合一?或者说信仰?总之很难用语言描述,写出来的也很难被理解……)

  据此,我可以这么理解,对人进行心理分析,要其实现的也是这么一种释放,不是吗?靠写作发泄情感的作者要实现的也是这么一种释放,不是吗?(不知道笔者是这样的吗?不是吗?);向上帝祈祷,要实现的也是这么一种释放,不是吗?……当然了,我写的是“也是这么一种释放”,不会有哪个读者理解成 “这么一种释放”就是要实现的全部,不是吗?这么笔者就昏了?!想当然“这么一种释放”也不会被理解成就是全部的,是吧?

  释放是目的?这么可以达成一种心理上的变化,并影响到生理,当然,这么做,为的是,待释放的对象产生有益的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目的还有没有可能是为了使借助物及其过程的发展呢?也不能完全地加以排除这个可能的,是吧?这么说,可能就有必要防止某种必然了。借助物及其过程是不是会被绝对化了呢?各式各样的绝对化?!我正过来,反过去地问,不要否认了神话学和世界以及神话和神话得以产生的社会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啊!这个我不敢直说,请读者自行应用。总之,一切的形式都是可能!(例如:神话、梦、宗教……)

  我们是不是上文中说的“野蛮人”呢?

  神话借助人的思维,而不为人所知!

  现代社会和神话有何区别?

  宗教及其包含的是不是为了这么一种释放呢?

  甚至,道德,法律………以致于一切的形式?!……

  我们对此有所知了吗?

  我们是不是在做梦呢?

  现实中的人和做梦于此有何类似之处呢?

  梦的内容是在愿望的达成,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注:本句引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第二章 梦的解析方法)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注:本句引自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第四章 梦的改装)

  【引用开始】

  下面直接引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的语句,顺序有变更,且全部都是原书中黑体字标识的,简单吧……

  我们须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Psychic Instance),或所谓倾向、系统。

  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个心理步骤所认可;而那些第一个心理步骤得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法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

  梦之改装其实就是一种审查制度(Censorship)的作业。

  而一旦愿望之达成有所“伪装”(Disguise)或“难以认出”(Unrecognizable),则必然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并且因此使这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

  【引用结束】

  
  注:笔者也仅仅看到《梦的解析》的第四章,甚至是删节版,例如:第一章 一九○○年以前有关梦的科学研究,这部分就几近被完全删节掉了,所以目前无法,以那本书未读过的内容,提供进一步思维的基础并加以联系了,敬请谅解。

  很类似吧?“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和“释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实也是由梦构造出来的,是吗?

  上述的种种形式,之所以我们“难以认出”,是因为我们对此愿望有所顾忌,做了“伪装”,而我们的的潜意识也阻止着我们的发现?请问这个愿望是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梦者?!……(搞笑:笔者自身的僵尸徘徊中,对此置若罔闻……)

  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呢?各式各样的绝对化?!自以为的同一?!

  本文笔者写的实际的内容可能不及一半,要表达的也隐含起来了,并联系成一个整体?结构主义?另外,建议读者少看尼采的书,笔者发现阅读尼采的书,导致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直接后果是,笔者的文章的可理解性变差了,单方面地提升了预期读者的层次,且可能变成了一个习惯,笑,当然,笔者之前的文章的可理解性也好不到那里去,笔者自行昏聩了……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此外,笔者瞎想了一点东西,和本文无关,也不是今天想出来的,已写的篇幅比本文还要长,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关,当然不可能是对其的颠覆,却有可能是对其的一个可能的补充,只不过这要看这是怎么思考啦,但是本人并不认为我推导出来的那个可能是真实的,可能只是个人意识对真实作出的笨拙的剪影罢了。考虑到希帕斯搞的简单的数学证明却被毕达哥拉斯学派打包送到海里去喂鱼的历史,笔者胆子小小,好怕怕啊,不敢发出来……(嘿嘿……)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梦者和自以为清醒着的梦者在他们所认为的“现实”中构建着自己梦的国度并被梦的国度和自己梦构建着,难道“清醒”就是他们愿望的达成吗?梦者?!……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回到之前弗洛伊德的假设中,每个人在其心灵中都存在的两种心理步骤?你说第二个心理步骤这么害怕显意识发现第一个心理步骤的流出是为了什么呢?这么一种审查和改装是为了消除无限性吗?好像不尽然吧。我说的是害怕,它害怕的是潜意识里面的东西,而且是从潜意识的流出,也就是说潜意识中的一个可能,它害怕这个流出的一,就是必然吗?但是它不会思考,如果从潜意识中流出的那个可能是必然,那么它又是什么呢?另一个可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请不要限定,可能、可能存在的位置、可能之间的联系,你说第二个心理步骤在害怕什么呢?第二个心理步骤是怎么逐步地生成、变形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呢?第二个心理步骤是封闭的吗?

  还是写一点合一的碎片吧,之前没有写的,写的也仅仅是碎片而已,“不一贯的突兀的疼痛”和“一切都有意义的整体” 之间是一种合一;“混乱和不可表达的一种实际经验” 和“有秩序的、使人理解的形式” 之间是一种合一;“心理”和“生理”之间是一种合一;“神话无意识的意义(这是神话试图解决的问题)”和“神话用来达到目的(即情节)的有意识的内容之间”之间是一种合一;梦呢?“梦隐含的被第二个心理步骤变形改装到面目全非的愿望”和“经过对梦的解析得到的一个可以直接描述出来的,确定的梦的愿望的一个可能的碎片”之间是一种合一……合一……自以为的合一,即合一的标准并非必须或必然是现实世界或真实……而仅仅一种模,用模来限定无法直接面对的,使之成为可以意识到的对象而已(实在无法理解模的可以把这个自己设计的模当成一个筛子,筛子的筛眼是特定的,每个筛眼可以不同,可以一个套一个的,可以有很多筛眼,但是不管什么东西掉在一个筛眼中,只有逐次通过其下层的筛眼,最后才能被筛出来,否则,就被堵住啦?!……换句话说,筛出来就是掉入了意识之中)……

  其实看了上文后,读者可能会发现,任何一点都可以合一……

  在某个方面上,可以说,这些个形式似乎都是由同一个模子里面压出来的模型,只不过这个模子不是死的,那么应该是活的吧?不然还会是什么啊?……而模型?也是有生命的吧?这些模型之间具有很多类似的特质。共时性?改装、变形、变换或者诸如此类的过程无所不在。可能和被人定义的必然之间的变换的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