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极化境-sunline-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爱邻人如己”被割裂得只能以扭曲的色彩展现。“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无不是试图使其得到某种形式的改变。但是原先那些的自以为然呢?覆灭了吗?还是现在不断改变着形态从而更加隐蔽地仍然存在呢?

  由何而腐变这个问题,这里不谈,也不是谈或者其他什么的可以解决的。而具象这里也不谈,我只是把透过我的心灵之眼看到的描述一下而已。

  沙之漏

  我看到一个容器,其大小相对于源源不断注入的沙子来说是很大的。

  容器有不少缝隙,沙子不断地从这些缝隙中流出。

  容器的容积是相对有限的。

  如果那沙子源源不断注入所带来的大于不断地从这些缝隙中流出的,

  那么一段时间后,容器可能被注满。

  接着那些沙子会溢出,从容器外壁四周流下,

  最后淹没整个容器。

  即使有人试图去用勺舀出些什么,但是这个趋势本身仍然没有改变。

  那些沙子不是遵从人们日常认为的物理定律流出,

  它们是遵从着更加自然的规律流出。

  它们按照,

  它们各自的重量,

  流入的时间等,

  以及服从或者反抗那些自以为然的规律,

  不管这是自己的还是外在附加上的可能,

  持续地流出。

  这个容器既然存在?!

  而存在必有其价值。

  把它砸了,难道你就指望就没有新的容器了吗?

  或者说你认为没有容器就是你的目的?

  或者说你认为只要新的容器就比旧的好?

  或者说你认为,

  只要由你经手,设计或制造或者其他什么你认为的,

  而出容器肯定比旧的好?

  我可能不会这么认为。

  同样,让沙子将容器覆盖,

  这种变形的毁灭,

  我也不认为,

  人的智慧迟钝到,

  非要达到这样的程度,

  才会有所改变的地步。

  那些往外勺沙的人,我认可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价值。

  但这不代表着我因此赞同,从而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赞同的,其实每个有智慧的人都默默地知道,

  哪怕这是隐藏在意识之海的深处。

  一粒沙子一次能通过几个缝隙?

  多次呢?

  可能的次数相对于缝隙的数量就好像沙子和容器的大小之比吧?

  沙是值得赞美的,

  我由衷赞美这些沙!

  原来那容器居然也是由这些沙子造成的!

  不管他们知道还是不知道。

  2007年12月5日星期三

  处于一种具现中是好的,没有处于一种具现中也不坏。

  知道一种具现的形式是好的,没有知道一种具现的形式也不坏。

  怕就怕不知道一种具现的形式或者没有完全知道而认为已经知道了,

  或者甚至是明明知道了,却在具现中违背那存在其上的形式,

  最后使得那具现和形式两两分离。

  借一个形式来实现自己希望的具现,

  甚至这仅仅是以满足自己认为的什么(可能不是为了自己或者自己所处的某个群体,甚至是公,更大的公,更更大的公……)为前提的,

  你能说这好或不好吗?

  人无非皆如此类吗?

  至少我不会认为,我已经真实地超越了这些。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或许,如同,沙子,一次次地,

  从一个容器里漏出来,

  直接地或者间接地,

  又落在另一个容器中,

  只是后落入的容器相对与之前的那个来说,

  可能相对地隐秘一点,

  可能以致于让这一粒粒落入的沙子更加难以辨别出来。

  而实际上,对于沙子来说,

  这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容器,

  可能压根就没有真正地脱离或者被脱离过呢!

  2007年12月16日星期日

  或许,沙子可能从一个已经看起来非常怪异的容器漏出来,

  直接或间接地又落到,

  一个新的,目前好像看起来尚不怎么怪异的容器中。

  新的容器,目前似乎看起来是新的,

  原先的怪异在目前看起来也好像就不再显得怪异了?

  而构成那新的容器中,还有混有沙子的一部分,

  甚至还有可能是那落入或被落入的沙子的一部分。

  在今天乃至于一段或者多段时间之后,

  甚至永远地,

  大部分的沙子,不管某粒沙子是否在其中,

  或者对于某粒落入、被落入或自认为或者被认为非如此的沙子,

  是否有某些可能,

  比较相对地喜欢这个新的容器了呢?

  或者说,是否有可能在新的容器中时间长得习惯了,

  不管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地,

  把某种之前被自己当成怪异的,当成自己满意的居所了呢?

  而整个进程是不会停息的,

  它不会由于自认为或者被认为而停止,

  因为没有哪个存在或者即将存在的容器可能是完美的,

  所以整个进程继续着、反演着……隐含着、公开着……

  对于沙子来说,知道或者不知道整个进程,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整个进程又怎么会被沙子真正地知道呢?

  
  2007年12月21日星期五 。 想看书来

欠缺和具有
欠缺和具有…sunline

  欠缺一种能力,以曲折复杂的方式以其他的能力(可能是多种能力的复合)来实现这种欠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可能比不欠缺该能力的情况下所能实现的更加“强大”,我的意思是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

  有一种能力是好的,没有一种能力也不坏。

  有一种能力的人所无法感觉到的,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可能可以感觉到。

  有一种能力是可能,没有这种能力也是一种可能。这两种可能,可能无法直接加以相互比较,所以不能认为哪个会大一些。

  具有有具有的基础,不具有同样也具有不具有的基础。

  很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表象所概括出来的自己似乎不直接具有的形式上,而用它来直接否定自己,或者说是一种默认的否定,其形式比较隐含而难以被发现。

  而他们很少去对自己具有的和不具有的存在的基础加以查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并和之前自己采取的方式存在的基础一起加以分析,以致于没有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一个目标可以以多种方式来实现,其各种实现存在的基础也可能不是单一的。

  有些基础可以通过学习而直接地或间接地获得,而大部分的基础可能在已有的基础上不能或者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

  为了欠缺且难以获得那个单一的基础而忧愁、绝望甚至走到某个极端上,可能不是必然的选择。

  虽然欠缺且难以获得那个单一的基础,但是在其他的基础上(这个可能不是单一的)同样可能实现同一个目标。

  这是一种可能,同样也是一丝希望,用它可能可以驱除可能的绝望。

  写本文不是让人以为“如果不具有,那么一定要用其他各种方式去弄出具有来!”,这绝不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仅为提供一种可能,也仅仅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因为执意必然,可能会为其执意所蒙蔽,反而看不到一些原本可以看到的可能来。

  感觉,感觉到了,发现了,心灵的视野可能明晰了一点了。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他人所不具有的基础,在更多的选择的可能的思维导向下,可能实现之前的心灵在较朦胧状态下所不能实现或者要花费更多才能实现的,这可能又进一步促进了更大的自由,发现更多的可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上面说的能力和基础,如果用象征意义来看可能更贴近我的本意。写作时,我是随便挑一个具体的词语放在思想上面的,而思想通过语言似乎很难直接描述,或者即使认为能够描述,其方式可能也太过烦琐,不管对什么对象而言。

  知道有知道的基础,不知道也有不知道的基础。没有那个人所知道的基础会是完美的,完全的,包含所有,所以知道而具有的可能,和不知道而具有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谈不上哪个大一些。其他的可能也类似。

  就如我不知道,通过写作可能知道一点。如果之前我完全都知道了,可能就不会有这番思考、探索和记录了,这是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即使写下来了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其建立的基础可能在我不知道时是不具有的。

  我写上面这些也不是认为或者让人认为连一个基本的基础也是不必要的,我从来就没有怎么想过。

  2007年12月30日星期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从思考出发……(之一,市场供给和需求对生产者的影响)
从思考出发……(之一,市场供给和需求对生产者的影响)

  sunline

  首先申明,写本为为了引发思考,而不是去研究经济学。

  先随便找个问题看看。

  市场的供给的增加如何影响市场的需求?

  这个问题太过广泛,这里只选取及其狭窄的部分加以分析。而那全体可不是部分的简单拼凑,或者说即使试图去拼凑可能也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虽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建立新的基础,产生新的方向,其作用是积极的,但在本文不加阐述。

  一种新技术的产生会增加市场的供给。

  如果市场的需求不变。

  那么市场的供给符合市场的需求,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就无需原先那么多数量的生产者,即新市场需要的生产者数量=旧市场需要的生产者数量×(1-新市场单位劳动生产量÷(旧市场单位劳动生产量+新市场单位劳动生产量)。

  那么由于,新市场单位劳动生产量>旧市场单位劳动生产量,那么可以得出新市场需要的生产者数量<旧市场需要的生产者数量!这个结论,但是要注意这个结论所假定的前提,即市场的需求保持不变。

  那么市场供给的增加会不会引起市场需求的变化呢?这个问题的结论并非单一。

  那么换个角度,什么会引起市场需求的变化呢?再去寻求这些引起变化的因素与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解决原问题的可能程度增加了呢?

  有何市场存在必不可少的因素?

  人?是否没有人,就没有市场?

  那么人的数量的增加就必然引起市场需求的增加吗?

  那么单凭这些人的市场需求的客观存在就能支付增加的市场供给吗?

  看啊,问题出现的更多的分支。

  这么,市场需求这个概念需要重新的定义。

  这个市场需求必须建立在可以由消费者所能够且愿意或者不愿意但必须支付的基础上。

  不是什么需求都可以构成市场需求的!因为如果这样,就不需要再将其和人的数量相关,任何一个人只要想象一下自己的需求,那么这个需求就可以构成市场需求,那么目前所有的市场供给可能还不够满足一个人想象出来的自己的需求!

  那么人这个因素对于市场需求这个因素来说,是个原子因素吗?我写这个“原子因素”概念的意图是引发这样一个思想,第一个因素有没有属性,且其中有些属性和第二个因素或者第二个因素的属性直接相关?而着属性本身也可以构成一个因素。如果完全没有,那么它就是原子因素。以此使思维的对象更加明确。

  很简单,可以发现人这个因素具有金钱这个属性,由金钱这属性通过人这个因素,以某种方式和市场需求这个因素相关。

  而这里的金钱不是说某个人的金钱,即不是特指的概念,那么可以是什么样概念呢?选择很多啊!为什么这么说呢?即可以用所有人的金钱,即全体的概念,当然也可以用一个人的金钱,某种平均的概念,换一个视野或角度,同一个概念有无数种解释!

  那么究竟用那种视野或角度下的概念,这完全根据问题存在的基础,从不同的视野或角度下的概念出发可能得到不太相同,甚至在某种层次中完全相反的结论,且实质上并不冲突!

  如果现在取用全体的概念,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分支,这里只能简单地举出一个中的一个的一个,否则可能就偏离了写作本文的目的了。

  而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呢?开头写了一点,文末我又会再透露一点,可能不少的读者不用看到文末就已经发现了或者早已发现了却只不过隐含在脑海中而已。

  偏题了,好,现在回到正文,刚才引入了“金钱”这个属性,又用某个全体的视野去看这个属性和其因素的整体。而“金钱”这个概念是不是没有一定的发展阶段直接从天上掉下来呢?

  简单的回顾一下金钱的历史:在以物易物的时代,金钱没有现在人头脑中具有的一些意义。之后,出现了一定的等价物,例如:发展到近代出现的黄金,在一定历史情况下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等价物。再之后凭借信用的票据由于其特质的优越性且符合一定历史情况下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地取代了实体的等价物,例如黄金,成为了金钱这个概念的主流,并不断地发展着……

  由此可见,这里“金钱”这个概念,并不是指,实际的黄金白银,也不是是指流通的纸币,甚至也不是指银行中的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存款的数字!这些都是“金钱”这个概念的具现形式,而不是其本质!这些具现以无法描述的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着,而不少学科都是为了对这些具现的联系进行研究的。例如:无法精确地或者相对精确地给出一个各种形式存在的货币和实物之间关系,而各种形式存在的货币以一定关系代表的现实的市场需求总量和实物以一定关系代表的现实的市场供给之间也无法给出一个精确地或者相对精确地的关系来!

  现在提升一下观察的视野,可以发现实物同样被“金钱”这个本质所包含,因为金钱存在的目的之间就是为了交换实物。那么市场需求的实物同样是市场供给所提供的,增加的市场供给同样增加了“金钱”的总量!而增加的“金钱”总量是否流通是否变化了形式后再次流通就是其他的问题了,例如:流通、分配等。

  当干预也被当成与自然一体的时候,实物和货币之间,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转化是自然进行的,现在的具现中比较流行的是市场加上适度的政府干预这样一个概念。

  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发现,某种情况下,“金钱”的变化,导致总量不是减少和不变而是增加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有益的发展吗?显而易见,市场和政府干预的目的即在于使总量增加,而手段是多样的,总之是要保持一种平衡,而在其基础上比较顺利地完成这个总体上的增加的循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些量上的增加,而一些质上面的改进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同时也是目的之一。

  在总的增益回路下,局部的回路也需要自行改进,因为回路总是在一定基础上的,此基础一部分是外在的,另一部分是自己所创造的!局部回路如果不符合这个基础,那么导致的就可能是降低的回路,而不是增加的回路。而意识到并加以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当这个改变后符合其存在的时间超出局部所能承受的时,局部即告崩溃!而新技术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带来一定的波动。而外在的干预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使局部意识,并加以引导、转化并且缓和,那么局部就可以相对更多地完成向增益回路的转变。而局部相对更多转变为增益回路,那么就会对总回路起到促进而不是之前的相对地阻碍作用。

  本文分析不可能全面,只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由提供的思考的方法中隐含的方法或者其他什么的。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写经济学,我没有去翻什么资料,纯粹凭借记忆中的东西加以推导。如果有人专门去搞,可能有更多的收获。

  我看到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它存在,且是整个世界的意志所向,但并不一定是由本文或本文集所带来的,这股趋势引发了之后一系列新的分支和以次引发的无数系列的分支。

  关于“趋势”这个概念,我同时写了一篇散文诗歌,放在本文集《无极化境》的《短篇散文诗歌》中,名为《时代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如有兴趣,可以看看。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类设定和发展的目标
人类设定和发展的目标

  (刚打了开头还未触及真实要写的内容)

  人存在总是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设定一个个目标。

  但是所有的目标不是同等的。

  一个或一些目标可能是为了另一个或另一些目标的实现而设定。

  在某个目标的基础上,不断生出其他基于它的目标。

  这些产生的目标相对那个产生这些目标的基础所在的目标,称为较次要目标。

  那个产生这些目标的基础所在的目标相对这些产生的目标,称为较主要目标。

  由此可以想象:

  一个目标之下有一个或多个较次要目标,或者一个都没有。

  而一个目标之上可能有目标,那么这个目标相对于其上的目标称为较次要目标,而那个其上的目标相对于这个目标称为较主要目标。

  同样同一个目标即可是较次要目标,相对于其上的目标,也可以同时是较主要目标,相对于其下的目标。

  由此可见,人的存在就是基于某种目标相互联系的结构上面。

  目标之间的联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联系。

  结构存在存在一个或多个顶点的较主要目标。

  之下的结构犹如树根,姑且先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结构吧。

  由一个或多个顶点的较主要目标派生出无数的较次要目标。

  较次要目标可能再次作为较主要目标派生出无数的较次要目标,如此往复,以致于无穷。

  而这个结构中的每个目标不是单一的,同一个目标可能在这个结构中具有无数的化身。

  可以想象这些目标间同时具有一种无法描述的网状关系,而那些同一个目标的化身可以被视为被网状相联的一个虚拟目标,而这些虚拟目标再与一个实际目标作星状联系。

  这里描述了化身这个简单的关系,即一个实际目标相联的多个虚拟目标是同等的。

  其实关系并不止化身这个简单的关系,还有不少其他的简单的关系和复杂的关系,本文中暂不详细描述,我认为为了理解下面的内容暂且只需要知道这些就可以了。

  一个或多个顶点的较主要目标由此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这个结构不是不变的,实际上每个人的目的之树根,无时无刻不再变化中,但是每个目的变化的概率是不等的,在一般情况下,越靠近上层的,即越靠近顶点的较主要目标的,变化概率越小;而越下层的,即离开顶点的较主要目标越远的,变化概率越大。

  一个或多个顶点的较主要目标在一个人生命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

  在此从稳定的阶段开始描述,而那形成这个结构的阶段由于不是本文的目的,所以暂时于此不加以描述。

  那么好啊,既然,人的目的此生彼灭,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那么不知道一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又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的结构中,怎么会安享自己生命,而相对地不受其变化而变化呢?

  答案可能很简单,一个或多个顶点的较主要目标是相对不变的,即之下所有的较次要目标所在的基础是相对不变的。那么这些较次要目标即便暂时灭亡了,在此基础上也有新的目的产生的可能。而人存在和发展又是基于这整个结构的,如果这个结构的基础相对不变,那么基于此的人存在和发展也相对不变。

  从这个发现看来,人的存在和发展就相对地不受目的的变化的影响了吗?

  很不幸,或者说十分幸运!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一个或多个顶点的较主要目标还是会发生变化的!

  较主要目标的变化,例如不再可实现了或者即使实现也不再具有意义了的时候,其下所生的同时又是不断维持这个较主要目标的所有较次要目标就会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毁灭!而较主要目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自身毁灭同时又造成这个结构的基础的破坏,而且相对于那些较次要目标可能导致的破坏而言,其结局无疑是相对,巨大的、毁灭性的和较难以逆转的!

  
  本文尚未开头,起源于昨天晚上真实对我的充实,而写了半天都1000多个字了居然还未触及实际要写的东西?!如果真实让我写下去的话,而我又愿意继续写下去的话,那么本文可能会最终出现。

  2008年1月9日星期三

  
  如果把那树根中每个目的当成一个节点,每个节点不必要固定在“目的”上,用同一个结构理解很多其它的概念同样都是有效的,或者说对理解可能有所帮助。

  尽管这不是本文的目的,但参考一下可能加深一点对这个结构的理解也不坏。如果把节点当成“概念”、“定义”或者“判断”什么的,你会发现什么呢?每个节点被其下可能有无数个节点所维持和发展着呢,且在变化中不断重复地巩固着,而且各节点可能相互相联,例如上文谈论到的“化身”这个简单的关系。由此可以浅见一下人类的固执性的由来。

  某个节点的变化,必然带来之下所有节点的变化,以及自己和之下所有直接或者间接相联系所有节点的某些变化,这是一场连锁反应,就像一颗中子的进入却最终引发了整个全体的核反应!人害怕变化,因为变化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虽然仅仅是一个可能而已。以此可见,这样,人类害怕变化并不是毫无理由的。

  这样就从目的之树根发现了概念之树根、定义之树根和判断之树根等,也可以发现一个大的树根下每个节点之下都是一个小的树根,而这些树根又以种种关系相联,构成了那个大的树根。

  而人类甚至连自己建立的那个树根都没有发现!

  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发现了。

  那么请问,你怎么知道你发现的那个树根就是自己建立的那个最大的树根呢?

  接着再问,你能看清你发现的那个树根里每段分支的细微之处吗?

  还可以问,即使我给你一个显微镜,你拿去看,你就认为你看到的就是那个树根里每段分支的细微之处了吗?

  那么,不知道你究竟发现了些什么啊?

  现在只谈树根,那上面的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这里不谈,上面描述了几个树根,而实际中存在N多个树根,你发现了作为这些个树根的形式的树根了吗?超越这个形式的树根又是什么呢?

  哦,又离题了,以后有空再来校整吧。

  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 。。

人类的价值在于?
人类的价值在于?

  有人说人的价值在于劳动,我不知道,我试着推断,人的价值除了在于劳动,此外是否还在于其他什么的。

  用劳动作为人的价值的衡量,那么不知道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

  如果是定量的那么好办,有人认为用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一个比例就可以代表其价值,而在这个社会中十分容易地可以找到一个通用的等价物,例如金钱,这样人的价值岂不变成了他创造或者收入的金钱的数值?

  如果是定性的。那么,如果进行定性?这个定性的标准是什么?会不会又回到了某些固定的公认的等价物或者类等价物(我的意思是,虽然形式可能万千,但是间接曲折地起到了等价物的作用,例如:某个定时开始的某种公认荣誉的固定程序?等)。

  再来看看,人类的思考如果以劳动定性或者定量来衡量,可能由于看不到最终的产品或者最终的产品是由其间接曲折地构成其价值的一部分的,即可能无法用某种等价物或者类等价物进行衡量,那么这样的人类的思考是否是人类的价值?

  再看看是由什么来确认人类的价值的?人类、社会、国家、某个团体……?

  如果说可以用劳动来衡量人类的价值对于什么的话?那么同样可以用智慧衡量人类的价值而对于什么?下面给出的这个以智慧衡量人类的价值的推断特别讽刺,请不要生气,我不认为这会是正确的,只不过希望读者以此与用劳动来衡量人类的价值的推断,不管是我写过还是未写过的,加以对比而得到些什么而已。

  既然这个推断无疑是错误,为什么我要给出一个错误来误导读者呢?可能读到文末,读者不用看我的解释,也会发现我这么作的理由了吧?

  智慧,什么是智慧,这个很难回答,也不是本文的目的,那么什么不是智慧呢。

  我举例子吧,可能间接了一些。

  古代一个邮递员要传递一封信件来传播一条信息,他徒步可能走上几个月,而骑马可能只需要几星期,乘汽车可能只需要几天,而用现在任何人都想得到的电话或者互联网,不知道又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呢?

  这样作为那个邮递员几个月劳动的价值是不是可以用工具的价值进行替代吗?如果工具可以用某种等价物,例如金钱来进行衡量,那么那个邮递员作为人的价值是否可以用此进行衡量呢?注意,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一个从事某种劳动的人一段时间的劳动将在现在的工具的价值中占有越来越少的比例。

  前提条件很明确,作为固定生产工具的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相对恒定的,而当生产工具的效率如果提升了100万倍的话,那么使用固定生产工具的人的价值仅占同等寿命生产工具价值的100万分之一。我不用自动,手动的概念去修辞工具,即排除这些字眼,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要所推导的东西上。

  如果未来技术很发达,某个先进的生产工具,其效率是现在完成同样效果生产工具的100万倍的话,且其价格相当于现在价格的100元,那么使用现在生产工具的人的价值是万分之一元!(即元,又=分)可见,人本身劳动的价值,据此推断,连一分钱都不到!

  不要以为上面我说的是体力劳动,其实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的智力劳动也都是这样的,关键在于人的价值是否具有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