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极化境-sunline-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盲信的如果认为自己盲信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甚至使灵魂的发展,而在尘世或某个空间重现完美的结构以促使某种发展或者成为某个基础。这样的盲信是不是真实呢?好像很难致信,即使其符合现道,最后能不能发展成一个真实仍然是未知的,仅仅是一个可能。以干涉他人的自由假设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来探索某种可能的发展是符合真实的吗?当假设的可能成为现道基础的主导部分时,他人是不是必然要符合,并对此探索呢?即便是同一个假设也有无数的发展可能,怎么样才能知道那种可能是符合真实的呢?仅仅说一声要经过理论推导,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样就符合真实了吗?如此就可以形成一个个干涉他人自由的借口了吗?

  而打着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名义同样也是值得怀疑的,可能没有什么能够真正地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这样的真实可能是无法在现实中具现的,至少作为个体的我现在还没有感觉到这个概念的真实。由于它目前不等于真实,虽然可能发展成一个真实。其具现,实践必然与现道及其基础冲突,必然与真实冲突,但是冲突所损耗的却并非其本身所具有的。如果认为损耗是被全体本身所默认的。那么可能会假定全体中每一个个体都顿悟到同一个信念、信仰、理想,并将它放在自己首要的、第一的利益的位置上,而不管全体中的个体意识或者没有意识到。我这里用到“同一个”这个词,即使是“同一个”也可能具有无数种具现,或者说是“类似的”,那么具现可能就更多了。而每一个从那假定的“一”流出的都有可能发展成真实。那么怎么样才能知道无数个具现哪一个是更贴近真实,更符合现道呢?哪一个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呢?是不是我认为或者想象出来的就是正确的呢?是不是经过某种无形之手的操纵,或者自然法则,通过竞争和淘汰来是其显露出来呢?究竟显露出哪些呢?即便如此,怎样才能确保损耗的不是那些更贴近真实的、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呢?怎样才能确保不至于损耗促进发展的源泉,而不是仅仅靠那随机的随机导致的必然呢?即便其目的的确如此,但是徒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去努力实现,后悔莫及的,(The road to hell is p*ed with good intentions。 Samuel Johnson【引用】)也有可能由好的愿望最后铺成了通往地狱之路。越是好的、有价值的理论发生误解误用的后果也就越严重。如果说尼采的书中可以创造出希特勒和法西斯,那么罗素的书中会创造出什么?甚至对于人类来说,如何对此加以界定都是困难的。绝大多数和少数是变化的概念。不符合你的观念的可能就被你定义为少数。每个人头脑中的真正的定义都不一样,其中可能发生极化,而种种极化并不一定在双方中发生,可能有无数方,而双方只是一个简化的象征意义。例如,一方把另一方定义为狭义的、片面的、没有头脑的等,好像自己才是绝大多数的代表,,好像没有自己宇宙就停止运行了,而这种观点成为一层层不断笼罩的面纱,最后自己成为另一种狭义、片面的、没有头脑的等,被真实的自我所厌恶,就像厌恶另一方的表象中的真实的自我流露出来的一样。而双方把对方当成是邪恶的阴谋策划者,而自己才是正确的思想也十分常见。某种角度上看,绝大多数邪恶恰恰是由于某种极化,凭空地创造和积累起来的,而导致它的某种原因是人类不完美性导致的无知的各种表现形式所形成的积累回路相互交织的后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中的发展并不能被某种假设的可能当成前提来用。如果这个前提存在,那么这样假设中可能同样也会包含,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固定的,静止的,不会发展的,愚蠢的,不会引起发展的,而自己是现状的维护者、发展的创造者、设计者等这样一个前提。而拥有默认这种假设的群体,有没有发现自身也是一种另类的愚蠢呢?

  对于这个概念我感到无法去界定它,甚至补全也变得很困难,我只能感觉到无数错误的可能,但是却无法得到一个正确的,这可能是因为探索这个正确需要的并不是作为个体的我所拥有的,也不是任何个体或者群体所拥有的。(这句话估计能真正理解的人不会太多。)

  Animals are happy so long as they h*e health and enough to eat。 Human beings; one feels; ought to be; but they are not;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ases。【引用】

  动物只要健康能吃饱就感到快乐了。人类呢?你可能认为也应如此,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至少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快乐的。

  He maintains that people tend to h*e a self…serving bias towards the external world;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cases。 【引用】

  他认为,人类往往会对外部世界抱有自私的偏见,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

  有些情况下人必然遭遇动物一样的自然抉择,依靠竞争来决定生存和灭亡。但是大多数情况,这些所谓的必然的情况不是必然的,也就说这是人类假想出来的。自私的偏见?可能是某种极化的后果。而这种极化的发展,导致了无数的物种灭绝,环境改变,等。最后人类将在自己创造和发展的多重世界中享受他们的愚蠢所期望的,即使那不是他们所真实期望的。

  认识到人类历史积聚的现存的愚蠢不是去否定一切,而肯定一切也不是目的,如果说真正的目的是发展,那么否定和肯定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而不是自己阻碍自己的发展甚至阻碍他人的发展。这个面对的态度,虽然说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它并不在“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中。同样也不是乐观、悲观等,因为执意于这些可能都是某种极化的形式。

  人不能妄称真实,面对真实,我要谦逊。但是面对人造的、具现的、不等于真实的种种,我同样要谦逊,感谢能够让我认识到愚蠢,外在的愚蠢,自己的愚蠢,以及见证真实的伟大。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现在再来看看可能使人类不完美性的本质导致的几个例子。

  某人看了一本书,甚至只看了一点,对自己了解的那一点概念就以为是概念的全部了。这好像是人类的通性,我也可能如此。他可以对此发表感想,进行评论,但是不应该将自己的感想和评论放到那概念的全部的位置,这不仅自欺,而且可能欺人。人的概念都是逐渐发展的,对先前的可以进行修改,可以进行补充,例如认为先前的有局限性,予以注明。我们了解的都不是全部。

  在百度百科上看到不少词条居然也存在这种情况。例如,我通过百科是了解一个概念的概括,而不是其中某一部分的特化的评论。而词条中不少只有具部的特化,个人的观点,而没有概括,或者虽然概述存在,但是甚为不全。这是令人十分吃惊的。因为,有些人是因为不了解才去看百科的,而看后,可能将上面的某概念的一部分的特化当成概括,并将记忆在头脑中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局部的特化是“先入”的,一些人就有可能将此“为主”了。这样除了发布者自欺不论,而且造出欺人的后果了。由于载体-这里是互联网以及知名网站的发达,欺人的数量就可能不断的剧增,并连锁反映,误解就相当的大了。

  你可以说,你认为某些是局部的特化,那么你怎么不去把全体的概括放在前面呢?

  首先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即便他知道,但是不是所有的概念的全体的概括都可以描述清楚的。不会是你要求人人都成为作家?思想家?……

  即便现在存在一些好的概括描述,但是不是自己写的,例如,可能是某本书中的,你还能把它打出来贴上去吗?或者说网上已经有存在的,你去把它寻找出来粘上去吗?且不说这样作,某些可能是违背版权的。再讲了,即便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出于热心吧,但是有什么必要在知道后必然如此的呢?

  本来不想将其具现一一列举的,但想想,为了促进发展,揭示出来也不是坏事,可能以后可能就有人使其发展了呢。

  例如:百度百科中的“哲学观”,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以后可能叫做曾经,下同,好像是一篇学生作文,用来反映自己的哲学观,这好像不太相集,能看出的人很多,危害还比较小。

  再例如:百度百科中的“诺斯替”吧,这是一个教派,其思想不是单一的一个,即便是同一时期,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有多个不同的解释,而且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其思想可以看成在一段时期内按照一定区分方法归结的在一起的各个流派思想的总和。

  这可以参考:《神的历史》【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P116诺斯替派(gnostikoi)。

  而发布者好像把自己的论文发上去了。虽然他的论文是有道理的,引用的和自己的观点都不错。但是放在这里就不恰当了,相反很有可能造成误解。不知道发布人是真正地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接下来就不举了,甚至我发的百科词条也有可能犯类似的错误,这不能怪发布者,谁都会大意的。只是看的时候或者发的时候留点意就是了。

  让我们再看看另一种情况。

  某人对另一人说,帮我来开门。对于受命令者来说,他不知道门是否上了锁,他可能不确认而直接去开,也可能确认一下后再去开,或者是去寻找钥匙,拿了钥匙后再去开,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由于一般认为人的思想不是能够直接交流的,而通过其他的形式,例如:言语、动作、文字、符号等间接的方式必然造成交流的不完全性。那么这个命令者,实际上并没有使自己心中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确定到足以让受命令者心中产生同样的概念。这是人类的本质造成的必然。

  如果命令者把他的对象,受命令者当成了一个超然的存在,完全不受人类本质的限制,可以先知先觉地知道他心中所想的,甚至是他心中也不知道的,并以其行为完美地符合他心中的要求,这样就会发生误解,而抱有这种心态的严重程度将决定发生误解的概率的大小和严重的程度。

  而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命令者的这种心态,好像也是出于“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而且很常见,在很多情况下是默认地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地存在的。而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不幸福的感觉。

  下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

  某人对他人的对于事实的陈述表示反对,而陈述本身是无法被推翻的,那么他作出反对的假设是基于他内心的东西,他认为如何如何,而事实可能并不如此。某种表现是,听了别人的陈述后认为,“(你……)肯定是……”,“……必然……”等,这同样是“自我专注”造成的“偏见”。对这种情况,我只能一笑而过,毕竟这是只是他人的想法,即使是愚蠢,也不是自己的。甚至为之辩解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假设的是没有办法从外面来直接论证的,可能只有等他自己发现了。

  在完成了上面的思考中我发现:

  如果能够不断超越知的幻影和无知的阴影,可能获得人类真正希望得到的,真正的欲求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幸福。为此我要谦逊。

  我不知道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外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是根据外部现象取其一端吗?

  内部的方向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

  人自己心中的方向是否可以自行定义,自行调节呢?

  一般情况下,人知道这些吗?

  
  2007年8月10日星期五

  sunline 。 想看书来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二-面对具现的态度

  中国人很喜欢“尊师重教”,毫无疑问,这是重要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

  下面3段摘自《西方的智慧》罗素,P81有删改。

  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有些东西确实是必须传播的。但教师既不是惟一期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和古希腊相比,这一点在今天尤为明显,因为那时的书面资料远比现在少,找起来更困难。而我们今天则有理由说,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收集信息,和过去相比,教师更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了。这种观念要归功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早就明白了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教师该做的就是引导,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

  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同时还要有好老师的帮助,后者可以指导这种努力,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学里的有指导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学校所起的恰当作用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

  如果一所大学不能完成这项认为,那么就说明它降到了只会灌输的水平。同时这种失败还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因为在独立思考消失的地方(无论是因为缺乏勇气,还是缺乏训练),*的恶习就会肆无忌惮地扩散开来。压制批评意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比许多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这种情况一旦出现,既不能在社会上确定一个有生气的统一目标,又会强加给国家政体某种枯燥、脆弱的共性。遗憾的是,那些执政者和负责人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

  上面三段不是我写的,只是绝大以此可以比较恰当地引发我的思想,我就偷懒不写了,否则把精力花费在重复的部分上,只为了多出一个不同的文体,那对我来说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从我们的传统中可以看到,“尊师重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仅仅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体。

  接着从三段引文中,可以看到“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仅仅是一个部分,而不是全体。

  再接下去,你觉得把“尊师重教”和“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和偏见的探索精神”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你或许发现这个,那个,或者很多很多的补充部分。但是你觉得这些加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好的,除了你以外,其他人同样和你一样或许发现这个,那个,或者很多很多的补充部分,而且可能有一些和你的不同甚至你可能会反对这些部分。那么你认为把你认可的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或者你认为把所有这些部分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全体,而不是部分了吗?

  有人认为有人完全了解了绝对真理,或者是完全了解了绝对真理的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部分吗?

  你呢?绝大部分人呢?

  上面的这些部分都是“知”,但是无知的部分同样永远地存在,而人类总是用有“知”去限制对“无知”探索的和对“无知”进一步了解的发展。

  其“知”是在潜意识中存在的,显意识不能时刻去发现它,却默认它,并以此批判一切与它不符的。没错,这样同样也可以导致发展,但这种发展的形式如何,你完全了解吗?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导致发展的方法呢?在这些方法中有没有比之更好的呢?“可持续”是否在其中呢?

  由此,对人类来说,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知识,而是面对的态度。

  我不是说面对的态度是虚心,那只是一部分,也许所占的比例很小以致于几乎在全体中微不可见。而我虽然可以列举出一些来,但是无法列举全体。

  因为上述的无知永远的存在,所以知识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样去掉所有束缚,否认一切知识对人类来说则可能只能导致混乱。

  其实我发现我今天发现的这个“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早就知道,仅仅是没有将其联系起来而已。而仅此我就对此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

  欧法里斯的人们啊,除了此刻在你们灵魂中涌动的事情之外,我还能够告诉你们什么呢?

  引自《先知》【黎巴嫩】纪伯伦著

  今天好像突然间被启发了,这些之前没有联系的部分连接了起来,似乎原本就是如此的一样。

  其实这个面对的的态度早在*教创始的思想中就可以发现,但是好像历史上没有哪个有组织的机构可以将其真正确立,发展下去,否则历史将被改写,现在的状况并不会这样地存在。

  这个态度概括大约是这样的,仅仅是我的理解。

  所有的知识由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由其流出的。

  先知或者说是发现真理的人远不止一个,他们发现从其流出的。

  但是所有的先知都不是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同样他们所留下的也不是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

  要尊敬其他的先知或者说是发现真理的人所留下的就像尊敬自己所真正尊敬的一样。

  由此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

  你可能会问你在不了解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假定一个绝对真理或者说是上帝、其他什么的本身出来呢?

  那么我回答即使你认为其不存在,那么你假设其存在,是否能多些选择,使自己的思维更广阔一点呢?或者说你认为这样作是一种束缚?那么这个束缚是谁加在你的心中的呢?难道是外在的什么,而不是恰恰是你自己吗?

  本文引用部分要占三分之一左右,请原谅我的懒惰。

  2007年10月30日星期二

去除执念?-去除一点执念
去除执念?-去除一点执念

  如果说金钱是一种执念,想要去除金钱这个执念的一切是不是同样也是一种执念?

  人的欲望好像是无穷的,赚了1万,立刻想要赚2万,到了2万,又想更多,永远没有穷尽。人类还为自己的欲望寻找种种借口,像最好怎么样,没有也可以之类的。

  想要摆脱欲望难道同样不是一个欲望吗?

  不论你所处的状态,清洁或肮脏,富裕或贫穷,不论你的意愿是想要去脱离、维持、发展甚至认为无关紧要都有可能是一种执念。

  这个人造的,本不存在的东西很搞笑地持续着,由一种变成另一种,在你注意的时候,它可能就隐藏起来,随着你关注的程度,它的隐蔽程度同样的提升,而且很多情况下提升的更快一些。人们总是以为没有发现的就是不存在的。有人可能会说,我没有欲望,或者说,我没有执念。凡是这么说的的人是不可能像他所说的那样的,因为他的言语和行为是由他的思想作出的,它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这些被他否认的东西,至少是其中的某种,否则他说的可能就不能被认为是完全的。

  如果不自以为在自以为的为和不为之间存在,那么这些本身和一切所能构成的全部都是执念。这句话并没有告诉你可以认为之外的不自以为就不构成执念了。

  执念是无法以这种否定去除的,即使可以试着这么作,以获得某种启发或觉悟之类的以超越它。但是这种超越是不存在于这种否定中的,同样也不存在于单纯的肯定中。这种超越是无法形容的,一切人认为的固定都是虚妄,不论是写下来的还是说出来的,一旦流出,在没有找到流出它的之前的一切存在都不是真实。

  我可以给出几个素材给你作否定之用,这对你来说可能似乎难以发展以致于到了你认为是荒谬?可笑的地步。

  例如:印度本土耆那教的宗教实践吧,我例举几个,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相关书籍,即使当作笑话看看也是有益的吧?

  1、不能洗澡、游泳或在雨中行走,以免伤害“雨水”的身体。

  2、不能用电风扇,以免温度的改变伤害到“空气”的身体。

  此例简略地引于《亲历宗教东方卷(Living Religions Eastern Traditions)》P127为【英】玛丽·帕特·费舍尔所著。

  我们现在假设这么一种情况。

  假设某人看到的真实,在假设他与真实有某种类似的东西,他在其上或借其才能够看到真实。这里把这个与真实有某种类似的东西称为这个看到真实的人的基础,这里用基础这个词,不谈论三位一体中的圣灵,或者其他与此具有某种类似的概念。

  他把他看到的,以语言说出来,或者以文字记录下来,称为把真实固定下来。

  但是语言和文字中是没有完全包含这个看到真实的人的基础的,如果包含一些,包含的也不是这个基础的全部。

  其他人从要这个缺乏基础的被固定的东西上面来产生与那个看到真实人同样的真实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基础。

  你不会以为有两个人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吧?

  你可能说可能存在一个最小的两个人之间基础的公共交集,通过这个交集可以看到同一个真实。

  或许你还可能认为通过这个最小的公共交集双方都能把真实固定下来且任何一方都能把对方固定下来的还原为原本的那个真实?

  如果我这么认为,现在,什么会从我的脑袋中蹦出来呢?

  受公共交集之外的基础影响固定下来和还原的可能不一致,不一致会造成哪些现象?我可以尝试着用语言和文字列举一点。

  一方公共交集之外的基础,对于对方来说是未知的,这种无知存在,但是应该仅限于此。而事实情况上,这种无知似乎被扩大了,导致更多的无知,不仅仅是数量上不同,而且可能滋生出无数的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形式、种类等等上的区别和其他什么的,很多很多,真正能看到它们的人们所不愿意它们出现的,都一一具现了。

  接着我再假设另一种情况。

  假设某人看到的虽然是真实,但是他还未能足够地理解,他所作的固定基于他理解的,尚未达到他看到的真实的地步。

  假设他可以使自己的理解发展,以于他看到的真实与一体,甚至超越他所看到的真实。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他固定下来的可能不是他现在思想中的,更不是未来他思想中的种种可能。

  他的思想在发展,同样你的思想也在发展,也应该发展,而不能被自己或者外在的什么被固定住,否则你的头脑中被固定的和在其他的什么介质上被固定的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一本书?一片录音磁带?会等于于人类的头脑?我不敢想象。

  而单纯的否定或者肯定带来了固定。你的固定可能导致相关探索的终止,但愿不是永远的终止。否定外部的发展的同时可能同样地把内部的这些发展的可能一并地否定掉了。自己头脑中对于这个思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可能被自己终止了,但愿持续的终止不会影响到这个过程本身或者其他什么的。

  你可以否定一切,那是你的自由。

  但是如果你否定发展,自己的发展,他人的发展,某种形式的发展,就可能带来毁灭,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自我毁灭。我发现这种思想和行为和某种形式的自杀区别甚少。

  欧法里斯的人们啊,除了此刻在你们灵魂中涌动的事情之外,我还能告诉你们什么呢?-《先知》纪伯伦(附:虽然网上的这篇翻译有很多,但是我看过的几个都很不全啊。)

  对于之前固定下来的东西,我似乎具有一种惰性,使我不愿意去修改它们,往往新出现的固定本应该作为它们的修改,我却使它们成为某种补充,在新的文章中出现。本来应该连续的却被我思想的发展在时间的长河中割裂开来错落分布在可能存在或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各个角落,使我的惰性彰明昭著(Sink in?)。

  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 想看书来

树荫小憩
树荫小憩…Sunline

  【下面是作者觉得写的很不满意的草稿】

  一段时间,我漫步走在阳光中,

  没有遮掩,有些疲倦,皮肤有些发红了。

  我发现了一片树荫,

  树荫下,强烈的光投射出柔和的影,

  似乎在这里休息一下,会感到十分地舒服。

  我走过去,仰面闭目,躺在树荫之下。

  没过多久,我感到风的吹动,很凉爽。

  又过一会儿,风更大了,我的眼前一片金色。

  闪光,有些刺目的闪光,我睁开双眼,那是太阳光的闪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射入我的眼睛。

  风在吹,树枝在摇动,幅度不是太大,我盯着闪光,它不动,周围昏暗浮动。

  我希望树枝移动,能遮住闪光,我的这个意愿没有奏效,闪光依然。

  我侧过脸向一边看,那是一片树枝的阴影,间或的浮光似乎很柔和,

  我又闭上眼睛,继续休息。

  朦胧中,我发觉我的一边脸有些温暖,

  温暖,是的,正是温暖,但是还没有达到炎热的地步,

  这是我向上的一边脸。

  我发觉了,

  虽然我侧过脸看,没有发觉闪光,

  但是闪光却是仍然存在着,

  即使闪光没有出现在我的视觉中。

  但是不管我意识还是没有意识到,

  闪光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提醒着我它的存在。

  闪光和它照到我的地方通过那树荫的缝隙连成一线。

  我试图用其他东西遮掩闪光,

  但是单凭想象或者是等待,

  让风把树枝吹得更厉害,

  还是让风停止,使树枝回复静止,

  以使阴影遮蔽闪光。

  单凭期待这些外部的、环境的、随机的、幸运的改变,

  似乎很难具有直接的普遍效果。

  我不去看闪光,但是它仍然对我起作用。

  那么好,我移动,移动到一片更为恒定阴影,暂时,闪光是照不到我了。

  不知道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作出什么举动呢?

  躺着连脸都不动的和侧过脸不知道会占多少呢?

  觉察并离开这一线阳光的人又会有多少吧?

  这段要表达的,已经在此中沉默了,

  不知道有谁能够意识到这片沉默呢?

  即使觉察并移动了,又能躺下来安心休息多少时间呢?

  随着枝叶缝隙的浮动,原先投下的光的地方,就留下了更深的影子,

  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