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百家到一家-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继老子之后,有许多学人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文、彭蒙、慎到、田骈等,他们大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人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老学派”。
  而庄子则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重要的人物,他集道家思想之大成,其思想体现在《庄子》这部稀有的奇书中。他以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探讨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人生哲学,使道家思想更加完备,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也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之学”。
  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因愤世嫉俗而远离政治,着重于追求内心自由、清静无为和返璞归真。而汉初黄老道家则开始干预政治,继续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因循自然,从无为中寻求有为,从而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
  秦亡汉兴,社会一片凋零,法家思想随着秦二世的灭亡已声名狼藉;儒家思想则因其较为复杂繁琐而一时不能为统治者所赏识;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正因为它清静无为,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有利于民众的休养生息,再加上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帝国的创立者大都来自社会下层,因此,简便易行的道家思想更容易得到他们的青睐,这就是黄老之学在汉初得以昌盛的直接原因。西汉前期,相国曹参就采用了盖公的黄老之术来治理国家,得到了君臣百姓的赞美。到了文帝,他也非常崇尚黄老之说,主张“清静无为”而治,因窦太后也偏好黄老学说,不喜欢儒学,以致景帝及太子(即后来的武帝)都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被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的繁荣,与文帝和景帝时期所采取的清静无为的治国无术不无关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向神仙方术和神秘化方向发展,形成与佛教抗衡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相结合,形成道家思想的新的形式——魏晋玄学,二者都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
——道法自然第一人
  人物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
  学派: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是个神一样的人物,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两千多年来,各种学派或吸取,或改造与承继,总有他的影子存在。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他的学说博大精深.玄妙至极,常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可道。后世的旷世英才都从他那里吸取“养分”。张良、诸葛亮、刘基……在这些拨乱反正、匡救时弊的大智大贤者身上,无不留有老子学说的烙印。他被尊奉为道教鼻祖,是一个睿智而又无比神秘的华夏民族精英。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在国际影响上,他是唯一可以和孔子抗衡的中国思想家。他所开创的道学与孔子开创的儒学一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许多的人被他的学说所迷恋,甚至穷尽毕生的精力去追随他的思想。
  生平:
  老子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可惜有关他的平生事迹已难详考,就连他确切的生卒年月也未曾留下。
  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他作传的时候,已然搞不大清楚,只是列举了可能与老子有关的几个传说,算是“以疑传疑”,最后只能这样写道:“老子,隐君子也”。我们只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后来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有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很多,而其中又以流传在老子故里一带的传说最为生动有趣。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两个连在一起的李子从上游漂了下来。她放下棒槌伸手把李子捞起来。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扁平,像一个切开一半的李子反着对到一块,又像两个耳朵合在一起。这李子青里透黄,黄里透红,咬一口尝尝,又甜又酸。理氏还没顾得仔细品味,几口就吃完了。
  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心里翻腾难受起来,光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她刚想站起来回家,忽听肚子里有人说起话来:“母亲大人,不要难过,等孩儿坐正了也就好了。”她红着脸,小声对着肚子问:“你是谁;怎么钻到我肚里了?”肚里说:“你刚才吃下李子,怀了我,我是你的孩子呀。”“你既然是我的孩子,也会说话了,快出来吧。”“不行,我要在娘肚里用心思考问题,考虑如何能使笨人变聪明,恶变善良。”“那你什么时候才出来呢?”“要等到天长严,牵骆驼的人来了,我才能出去。”转眼过了十个月,孩子还没有降生,理氏害怕了。她偷偷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小声问肚里的孩子:“儿啦,人怀了孕有七个月、八个月生的,也有九个月十个月生的,你都十个月了,怎么还不出生呢?”肚里问:“天长严没有?”理氏说:“天没长严,牵骆驼的没来。”肚里就说:“时间不到,我不能出来。”
  就这样,母子俩经常隔着肚皮说话,可孩子一直不肯出生。整整过了九九八十一个年头,这理氏已由当初的少女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她觉得自己没有几年阳寿了,实在等不下去了。这天她走进自己的屋子,坐在床上,问肚里儿子说:“儿啦,我的冤家呀,整整八十一年了,你还不该降生吗?”儿子又问:“天长严了没有?牵骆驼的来了没有?”“你怎么老问这两句话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娘啊娘,天机不可泄露,反正是天不长严,牵骆驼的不来,我不能出去。”又过几天,老婆婆想:反正天就剩了东北角一点没长严,今天我干脆给孩子说天长严了,牵骆驼的来了,把孩子给哄出来。主意拿定,她坐在床上,对着肚子说:“孩子快出来吧,天长严了,牵骆驼的也来了。”话音刚落,肚里的孩子就用力顶着母亲的右肋,老婆婆的右肋被拱了一个洞,接着老子便从母亲肚子里出来了。理氏一看原来是个小孩模样的白胡子老头,连头发眉毛都是白的。
  母亲的右肋流血不止,儿子见牵骆驼的没来,知道是母亲骗了他,一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哭着说:“母亲大人,牵骆驼的没来,我无法撕下骆驼皮补在您身上,这该咋办呢?”说着,双膝跪地,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母亲说:“儿啦,别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为娘吃了河里捡来的李子怀孕生下来的,那李子又象两个耳朵,娘给你指姓起名,就叫李耳吧。临死之前我没别的话讲,常言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娘进入九泉之后,你在尘世上要做个好人,也不枉费我怀你八十余载了。”说罢,气绝身亡。李耳跪在母亲身旁边,好生痛哭一场。因为李耳出生时是老头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
  老子有着满腹学问,至于活了多少岁也说不清,只知道200年后,被广纳贤才的周文王请到朝中,委以西伯之职,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
  武王继位后,老子负责记录朝廷的朝政议论。当时等级森严,除武王可伏几而坐外,朝臣们只能无依无靠地席地而坐。然而,老子却被特封为“柱下吏”,可依柱而坐,记录政事。 成王执政的时候,曾派老子出使大秦、竺乾等国,他到处讲学,颂扬周德。
  由于这位仙风道骨的长者,学识渊博,令人钦敬,所以,各国的君主朝臣都尊称他为“古先生”。
  轮到昭王执政,老子事周已近百年。老子预料到即将要干戈四起的,再也忍不下这尔虞我诈的争斗,于是,他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去昆仑山隐德修行。
  他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就对老子说:“您这就要隐去了,请把您的见解学说给我写下来吧。”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共五千多字言道德之义,这就是著名的《道德经》。书写成后,老子便过着隐居的生活,后人不知其下落。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后裔;自幼好读,学识渊博,大约在公元前550年前周灵王后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后,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当时各诸侯国逐渐强大,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际上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周王室把握政权的诸公卿士也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惯这些明争暗斗的行为,无意中得罪了掌权的甘简公,被免去了史官职。
  公元前530年,甘简公已死,甘平公继位。甘成公、甘章公从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对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传。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间,掌管典籍史册,熟悉夏商周社会变革的历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处事的经验,又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政治事变和被罢官以后颠沛流离,见识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又因子丐之党与王子朝争夺王位,王子朝带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又丢了守藏室史之职。
  老子生活在变革###的社会现实中,历经坎坷;后来被迫隐居,探求天道,世人不知其所终。
  老子其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当时无人知晓,因其留下的《道德经》太过玄妙,后世众人景仰之余,相互传诵,越传越奇,遂将老子捧为寿与天齐的神仙,并以神话的方式描述。
  在《西游记》中,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连玉皇大帝也让他三分,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太上老君掷出金圈,将孙悟空打晕。后来唐僧西天取经时,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和青牛都可以到下界横行无忌,孙悟空虽然自称齐天大圣也奈何他们不得。
  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会于儒、释、道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
  

老子的思想: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机会,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尚书》。
  这本书里记载着从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诰;其中渗透着上述各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
  《尚书。大禹漠》记载着一段话,意思是说: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够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这段话对老子的影响最为深刻。
  老子在隐居期间;把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的思考逐步升华为对宇宙生成本原问题的探讨。从《帝王世纪》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办法来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对巫史传统文化的理性再认识中;老子认为“礼教”的产生是社会和人性堕落的结果;进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着理性认识的路子上升到哲学的层次;提出“道”的范畴;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
  “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道”。“道”的本体是自然,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也是宇宙如何生成演化的过程。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究竟是老子把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没有说清楚,还是老子认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正反相倚;都有两个方面。它们也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着;人们很难去把握住他们。人们往往认识到这一点;却忽略了另一点;讲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点上有些体会;这就是“道心惟微”、道心难明。现在有办法了;就要是“允执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执;防止片面;就可以认识无穷的宇宙。他把这个方法归纳为八个字:“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被后来的人常常引用。这就是说,祸是福产生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距离塞上不远的地方。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邻人们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回来了,并且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又都来庆贺,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好马,他又是一个喜欢骑马的人,结果堕马跌折了脚骨。邻人们都来慰问,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又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附近的青壮年大都被征去当兵,在战争中牺牲了。他却因为跛脚未能出征,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从个人和家庭狭隘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衡量的。但是,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初步臆测到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原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说明老子没有把对立物的双方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是看作生动的、可以变动的东西。
  老子的理想社会和政治是“小国寡民”。老子描绘的社会图景是: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人民不用拿生命去冒险,也不用向远方迁移。虽有车船用不着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地方用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之间和睦相处。他怀恋那种结绳记事简单原始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于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生活动荡,民不聊生,人民迫切希望社会安定的愿望。但老子不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这种“小国寡民”的主张违背人类进步,是社会的倒退,只不过是一种空想,反映了没落阶级对现实斗争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和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用虚无的本体“道”代替商周以来的天命论,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他看到自然界的盛衰消长、社会上的对立和斗争,认识到事物的对立方可以互相转化,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把这种变化认为是循环往复,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本质,因此具有很大的保守性。他教人无为、居下、自然、柔弱、愚鲁,从反面看问题,他的这一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韧性。同时也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导致消极的宿命论。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对后世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化遗产:
  太清宫:亦称“下宫”;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依七峰。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道观。据史料记载为西汉建元元年道教弟子张廉夫为纪念供奉老子而建。
  东汉桓帝时,尊老子为道家鼻祖,在太清宫镇建老子祠。李唐王朝建立后,尊老子为李姓始祖,对老子祠大加修缮。唐玄宗天宝二年,将老子祠更名为太清宫,建老子母亲李夫人祠名洞霄宫。北宋祥符七年,宋真宗亲赴太清宫、洞霄宫拜谒,并勒刻宋真宗为老子母亲所作的赞文,即《先天太后赞》碑。该碑高8米余,乃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俗称“三御碑”,保存完好,至今仍立于洞霄宫前。金代的《续修太清宫碑记》,详细记载了太清宫历遭兵焚、水患及金代重修的情况。大量的文献、碑刻及发掘的实物资料表明,从汉代以降,官方和民间一直把鹿邑太清宫作为老子的诞生地和老子故里进行祭祀。
  太初宫:为春秋末期老子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拜留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后人又称老子故宅。
  据元大德四年、清顺治十年《重修太初宫》碑文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令尹喜望东方有紫气,知有异人通过,整日恭候,果见老子驾青牛自东而来,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经》五千言以传于世。意为先天一气浑成者,名为“太初”,后人即宅而观曰“太初观”。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更名“天宝观”。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更名“太初宫”。现址上的太初宫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建筑构件。院内原来古柏参天,碑石林立,殿宇辉煌,殿内老子一气化三清像栩栩如生,均遭破坏。
  现在正殿为元代建筑特点,存有唐、明柱础。殿内塑有老子著经坐像、关令尹喜和牛童徐甲站像。院内有元、清两代重修太初宫碑石两块。太初宫偏殿东、西药王庙之间有回音现象。
  
  

庄子
——千秋一梦迷蝴蝶
  人物介绍: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学派: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当为天下第一旷达大师,他兼容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灵性、隐士的飘逸、仙家的风骨,是道家、道教、文人共同仰慕的鼻祖。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号称《庄子》。其间涉猎各家学说,但以老子之言,志在攻击儒、墨。鲁迅指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而郭沫若则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指庄子)的影响下发展。”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庄子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与老子齐名,并称道家之祖。
  中国文人愤世嫉俗的批斗精神,同庄子思想一脉相承;而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思想,也大体渊源于老庄哲学。
  而“庄周梦蝶”的典故千百年来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到底是庄子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化成了庄子,引无数文人遐想,苦思不已。
  生平:
  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很多生平事迹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庄氏是“楚庄王之后,以谥为氏”,是楚国的贵族后裔。在公元前387年,楚国发生了一件重要历史事件: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吴起变法中有一条就是对楚国贵族的三代以下闲散子孙统统贬为庶民,让他们自食其力。然后用节省下来的财政收入养精兵以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雄。
  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即位,卒于公元前591年。从前591年到前387年吴起变法已有二百余年,三十年为一代,到庄子父祖辈上,早已过了三代,所以无疑是被贬谪的对象。
  楚悼王在公元前381年逝世,吴起失去了王权的庇护,变得孤弱无靠,被他打击的达官贵人立即联合起来,攻打王宫追杀吴起。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却因此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大概就是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
  “据公认的推测,庄周在楚国公族作乱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69年出生于宋国。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一下子落魄为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
  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他作为一个落魄域外的贵族后裔没有可以继承的田产,于是只好靠手工业为生。庄子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可以织出非常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证明庄子曾因技艺的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
  但他管理漆园作坊的时间并不长,曹商出使秦国获得赏赐后来看庄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为生。所以庄子一辈子都是在清贫中度过的,据载他还曾经向监河侯借贷过粮食。有一次,魏王召见他,他穿的衣服竟是补了又补的。
  后来庄子有了一些弟子,甚至有层次极高的朋友,而庄子与惠子的交往构成了庄子生涯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
  惠施是当时超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还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在魏国先后当了十二年宰相,实际掌权近二十年,帮助魏惠王“为法……民人皆善之”,他主张“去尊”、“偃兵”,变法图强,开六国称王之局,是山东六国“合纵”政策的实际组织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是隐士庄子一生唯一的谈友。
  惠施年长于庄子,大约于公元前314至公元前310年之间去世,庄子从惠施墓前经过时,曾对随从的弟子们说:“楚国郢都有两个人,一人把蝇翅大小的一点灰泥涂在鼻尖上,另一人抡斧去砍削,斧头运行如风般地砍将下来,两眼一闭,‘噌’地一声,灰泥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毫无损伤。二人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心不跳。宋元君听说后,就把抡斧匠人召来让他表演一番,匠人说:‘我原来是有这么个绝招,不过,我的伙伴早就死了’。自从惠老先生死后,我也像匠人一样失去了辩论的对手,我怕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理解我的人来和我说说话了。”一种“子期不在对谁弹”,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说明了庄、惠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庄子和惠子在一起讨论切磋的问题范围广,深度大,其中最有趣的是所谓“壕梁鱼乐之辩”。他俩在濠水上游春,庄子说:“鱼儿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游来游去,是多么快乐哟!”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想些什么,你也不是鱼,理所当然地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这不就完了!”庄子说:“嗨!咱们回头想想,你问我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时,那已经假定了我是知道鱼的快乐的,你问我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轻视高官厚禄,只图逍遥自在。
  惠施在魏国做宰相时,有一次,庄子来到了魏国,有人以为他是来与惠施竞争宰相职位的。惠施深知庄子之志,完全不以为然。但他又怕庄子直接去见魏惠王,放荡不羁地争辩起来,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就让人到处寻找庄子。
  庄子也听到谣言说惠施为了不让庄子与自己争夺相位正在搜捕他。二人见面后,庄子绕着圈说:“南方有一只凤鸟,非校楝食不吃,非醴泉不饮。这只鸟飞向北方时,看到地上有一只老鹰正在抓一只死老鼠吃。老鹰看到凤鸟飞来,吓得‘唉哟’一声,赶快把死老鼠藏在身子下面,生怕被抢走了。你是不是也想拿你那个相位来吓唬我呀!”
  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他以宋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出使时带了几辆车,由于秦王喜欢他,又送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回来后揶揄庄子说:“要说在穷巷破屋里打草鞋。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黄肌瘦的,那我不如你,但是如果说一见君王的面,就可以让他十分赏识,赐车百乘,这是我的长处”。
  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好一个疮赏一辆车,为秦王舐痔疮的赏五辆车,手段越下流,得的赏赐越多。你大概是为秦王舐痔疮了吧!否则怎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车呢?走你的吧!”这种有趣的揶揄和尖刻的挖苦,极力犀利地攻击了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世俗人生观,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洒脱不羁的人格风范。
  庄子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华,就派使者携带重礼去拜访庄子。使臣对庆子说道:“如果您愿意出山理事,楚国准备让您担任宰相的重任。”庄子笑了笑说:“你带来了一千两金子,这是很厚重的礼物;允诺我当楚国的宰相,这也是很尊贵的地位。但是,您难道没见过国君郊祭时用来作为牺牲的牛的?好草好料养它几年,祭祀时为它披上彩色的锦绣绫罗,然后把它牵入太庙的祭坛之上,到了这种时候,这头牛想跑到野地里孤零零地啃干草以免一刀之刑,它还能够做得到么?请您早点回去吧,不要骚扰我宁静的生活。我宁愿像泥鳅一样在污泥中自由自在地玩耍,图个身心愉快,而决不为王侯所用,让他们用宰相的枷锁把我限制起来。”
  庄子对于死亡也持达然超脱的态度。
  据载,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前去参加吊唁活动。看到庄子叉腿坐在地上正敲着瓦盆唱歌。
  惠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你老伴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都七十多岁了。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还要敲着盆唱歌,这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见是惠施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