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洋天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江浙地方的蚕茧源头。

这种方式又在茶叶的生产中逐步被采用。

经过数年的努力,原本一直在下滑的中国生丝、茶叶贸易额慢慢见到了一点起色。

第一章清末 九、初见袁世凯

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光绪二十九年秋天去逝,湖广总督张之洞暂时调任两江,而湖广总督刚由湖北巡抚端方暂时署理。林铄接到端方的电报,告知他北洋大臣袁世凯因回藉葬母,回程时将路经武昌,想参观汉阳铁厂。

林铄将电报拿给张謇看,张謇原来在吴长庆手下做幕僚时曾与袁有过师生之谊,袁世凯在给张謇的信中也一直尊张謇为夫子大人,不过道不同不相谋,张謇后来得翁书平赏识,得中状元,成为帝党一脉,袁世凯却属于北洋一派。

张謇仕途艰难,最后回乡办起实业,而袁世凯却官运亨通,在李鸿章失势后又得王文韶、荣禄等人青睐,几年间做到了山东巡抚。庚子之变,袁明哲保身,积极参与“东南互保”,李鸿章在死前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筋,力荐袁世凯替其接任北洋。

如今袁世凯做到了疆臣之首,又兼领北洋,这是当初张謇万万没有料到的。

张謇知林铄想让他一起去见袁世凯,面露难色:“我与袁慰亭久无往来,偶有书信也是泛泛之语,如此冒昧相见,似有巴结之意。”

“哪里哪里,季老肯给项城面子,他应感到荣誉才是,哪会是我们巴结他了,是他非要到我们这来。”林铄说道,不为了搭上老袁这条道,我找你干吗?

连哄带骗,这张季直总算答应与他一起去武昌。

袁世凯在请假回乡葬母之后,从信阳绕道江南,其实是有备而来。

原来在他出任直隶总督后,原来李鸿章的亲信谋士直隶按察使杨士骧给他献策说:在官场上能久居高位者,从曾国藩到左宗棠,再到其后的李鸿章,无一不是手中掌握兵权的重臣。如今公能入主北洋,也是因为手里有一支保存完整的新建陆军,如果公能竭尽全力,扩充编练手里的新军,用自己的人掌握这支军队,则就拥有了左右朝局的能力,隐隐如泰山北斗,天下莫不仰视!

杨士骧的这番话正中袁世凯的下怀,决定借朝廷编练新军之机扩充自己的军权,以保障自己的权位。

但扩编新军花费巨大,除了朝廷拨下的军费,按照袁世凯的计划,还差数百万的经费需要自己筹措。而且要想确实保住军权,还得不停对京城的权贵大佬们进行打点笼络。这些都需要钱,而且袁世凯还想推行“新政”,修建铁路、开办实业、设立新式学堂等等,都需要大笔的银子。

如何广辟财路,成了袁世凯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办理完生母的丧事后,袁世凯特意从江南绕道上海,一为考察江南洋务实业情况,另一方面是要从盛宣怀手中夺走属于北洋的轮船招商局和大清电报局控制权,这两家企业每年都有着丰厚的利润。

袁世凯轻车从简,只带着三十多人,到了武昌后由湖北巡抚端方陪同先是参观了枪炮厂和张之洞开办的棉、麻、丝、呢四局,第二天,又兴致勃勃地来到规模宏大的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自林铄接手后就开始了改造,重新订购的四台炼钢炉还未到货,但原有的一台马丁炉已经投产,能够轧制出合乎质量的钢轨,铁厂恢复了部分正常生产,虽然产量有限,但基本上已经能够做到保本。

袁世凯兴致很高,更让他高兴的是张季直也出现在这里,这位原来一直对他看不上眼的老夫子竟然出乎意料地对夸赞了他几句,让他内心感到十分满足。嗅觉十分敏锐的袁世凯从端方的言语间就知道面前这位年青参将就是汉阳铁厂真正的首脑,他并不是太在意林铄的年岁,继承家业的富家子弟并不少见,他所认识的内阁待读学士刘锦藻据说身家也有一、两千万。

这个年代世家子弟大多是守着祖业,不思进取,买房置地玩古董字画的都有,一般从商者也是做买办、开钱庄等,肯不辞辛苦办实业的还真不多。另外一点就是袁世凯注意到林铄是武官打扮,这个年头重文轻武,一个三品的参将见了五、六品的府县都得低头,这让袁世凯很好奇。

张之洞一手建立的汉阳铁厂从规模上来说算得上是亚洲第一大厂,共有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铁货厂、钢轨厂、熟铁厂六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四个小厂,从远处望去厂房相连,烟筒林立。

生铁厂建有两座比利时制造的炼铁高炉两座,每天可产生铁二百吨。,贝色麻钢厂装有两座购自英国的贝塞麦酸性转炉,由于大冶所产铁矿石含硫、磷等杂质较高,而酸性炼钢炉不能除去炉内的硫、磷等杂质,这两座炼钢炉根本炼不出合格的钢材,只能当成摆设。幸好当初汉阳铁厂建厂时,驻英、德公使薛福成在替铁厂订购设备时成多长了个心眼,又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订购了一座碱性“马丁炉”,才使得铁厂不至于炼出的钢全都不合格。

汉阳铁厂就靠西门士钢厂这座日产五十吨的小平炉免强维持着生产,但开工不足也影响着铁厂的效益。

林铄从接手铁厂到现在已有大半年,从德国订购的四座炼钢炉还没造好,虽然心急却也无可奈何。制造一座炼钢炉最快也需要一年时间,再加上海上运输又得近三个月,再要安装、调试,新的炼钢厂最少要到后年才能投产。

这还是现在和欧洲通有电报,如果再早一些,建成一座大型钢铁厂没有五、六年的时间是想也别想。

林铄陪着袁世凯先参观了炼铁厂,正赶上一号高炉将要出铁,一行人站在离高炉不远处的铁架出铁台上,等待观看铁水出炉的场面。这个时间,林铄给大家讲解了高炉的构造和简单的工艺流程,并仔细给袁世凯说明了炼铁和炼钢的不同之处。袁世凯眼睛不时盯向出铁口,心中却在暗赞林铄神态不卑不亢,颇有大将之风。

随着操作的四名工人用手中的长钎转动炉门,猛然之间,一片耀眼的的红光从炉口亮起,随即炽热的铁水如同岩浆般从炉内喷涌而出,顺着场内的铁水沟快速流淌,闪着光芒流向一旁的铁水包,铁水四溅,如同礼花般灿烂。

在场的众人无不惊叹如此壮观的场面,在口中惊叹现代工业所创造出的神奇。

袁世凯正值壮年,居然在铁厂参观一天,兴趣十足,所看到新鲜之处,必向林铄仔细询问,他这一转,可苦了一班陪同而来的湖北大小官吏。到了下午四点,署理湖广总督端方见有人实在是走不动了,遂向袁提议先去晴川阁,他在那里已经摆好酒宴。

晴川阁位于离铁厂大约五里处的龟山东端,紧靠江边。山脚处有巨石突兀嶙峋,直劈长江波浪,这便是禹功矶,晴川阁就建于其上。风和日丽之时,登晴川阁,眺望对岸高耸的黄鹤楼,眼中江水浩荡,一泻千里,随风起伏的波涛上白帆片片,江鸥点点,令人心旷神怡,豪情顿生。

袁世凯换了便服后显得十分随和,在入酒席时特意拉着张謇和林铄坐到了他的身旁,让林铄感到有点不太习惯。

袁世凯不喝酒,等到开场寒喧一过,竟自顾自大吃起来,端方无奈,只得与张謇等书生文士一起行起酒令。

“安华老弟,果然是少年有为,今日一见,老夫觉得甚为投契。”袁世凯吃饭的速度很快,林铄瞠目结舌地看他如风卷残云般将一只烤鸭不知怎么就吞下肚里,却见他拿起手巾擦着油乎乎的双手,与他套开了近乎,“老夫如你一般年岁时,还在庆军之中帮理营务,什么都不会呢。”

“大人客气了,当初大人在朝鲜带兵平息壬午之乱时,比晚辈现在还年青呢。”林铄笑道,“若不是甲午之后将朝鲜割让给了日本,大人此举却好比汉时班定远,足以名垂青史了!”

花花高帽人人戴,袁世凯果然脸上笑意更盛,“安华啊,现在朝廷欲行新政,富国强兵,老夫也欲在直隶兴办工商,不知有何好办法?”

“兴办工商乃富国强兵之根本,说到这里,晚辈倒还真有些心得。欲强工商,首要一点是修路造船,沿海沿江地方为什么工商发达?无他,只因占着交通便利之故。我尝听洪江商人所言:十人不如驮,十驮不如一车,十车不如一船,此语正如商道。晚辈在北方天津、张恒、归化等地也开有茶庄,常贩茶于此地,就拿贩卖砖茶一事来说罢。晚辈设在芜湖的茶厂每块三九砖茶出厂时不过银一钱二分左右,如一次贩十万块砖茶到天津时,出厂价为一万二千两,由芜湖装船,到天津运费不到二百两,加之杂费捐税等六百两,成本不过为一万三千两,如果卖到归化,每块砖茶能卖到三钱银子,这十万块砖茶能卖到三万两白银,大人以为我能赚到多少?”

袁世凯想了想,这中间的差价是一万七千两,刨去相应的费用,应该还有不少,于是说道:“难道这里面能赚到一万?”

林铄笑了笑继续说道:“我给大人细细分析其中的费用,从天津将这批货物运到京城,走铁路也好,走运河也罢,基本上人工和捐费加一起约一千两不到,而到了京城,只能换成骆驼驮运,每峰骆驼从京城到归化正常费用约是十五两,由于我这茶庄常年在归化、张恒经商,属于大客商,熟识的驼队一般只要十二两左右。但每峰骆驼最多只能负重二百块砖茶,这批货光驮运就要500峰骆驼,这就是八千两左右,加上路上几处厘捐局,雇佣保镖等,这又是七、八千两,实际上这批货我若能赚到二千两就算是已经很不错了。”

看到袁世凯被雷到的复杂表情,林铄继续烧火,“欲兴工商,先治交通。这就是说大部分原本应当赚到的利润都因交通不便,被消耗到了路上,这也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工商兴旺的原因。在农业经济时期,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但到了工业时期,就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国内工商业很难与洋人匹敌,税收不平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由于这交通的阻碍,使得商人很难聚集剩余资本,投入到开矿办厂之中。

比如在西北收购羊毛,每担不过二、三两白银,在天津卖给洋行可到十六、七两,有时甚至超过二十两,可是贩卖羊毛的利润并不大,其中大部分差价也都是消耗在了运输上,民不富,无力缴纳税赋,哪来国力强盛?又比如山西煤铁,吾闻山右之煤止二、三两一吨,铁矿石如用机器开采,也只三两左右,炼一吨铁,耗煤一吨有二,矿石不到三吨,原料只十二、三两,加上人工不过十六、七两,为何我无意在山西开办铁厂,盖因无铁路之便,如用车马,每吨钢铁仅运到天津就需十数两白银,又何来利益?如有山西至天津之铁路,盖每吨铁运价只需不足一两,即使洋铁又如何能与之相敌?若是这种价格,即便是出口外洋,也不是不可能!人都说商人好利,其实是金钱资本好利也,若有足够的利润吸引,大人兴办工商,即使欲集资数千万乃至万万,实是易如反掌之事!”

袁世凯是聪明人,稍加思索,即明白其中道理,随即兴奋说道:“安华高才,听君一席话,老夫茅塞顿开!这开矿办厂,先得考虑生利问题,若有利可图,资财自动来投,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夫明白了。今后还请多到北洋,老夫还要多加请教!”

“大人过奖,不过如今后如有用得着晚辈的地方,大人尽管吩咐一声,晚辈自当效劳。”林铄也在犹豫,袁世凯笼络之意已经很明显,但若是自己轻易就投靠到其手下,岂不让其感觉得到的太容易,不太会重视。

袁世凯亦深知凡事不可太过着急,于是微微一笑,转过了话题。

一席长谈,林铄却让他算是又开了眼界。

第一章清末 十、招商局之争

袁世凯第二天乘建安号兵轮抵达江宁,登门拜访暂署两江的张之洞,见面之前他还有些担心张之洞会威胁到他如今的地位,但两人相见之后,他明白这个已至垂暮之年的倔老头已经不足为虑。

所以他对老张客气的很,就连张之洞有些失礼的言行也毫不为意,何必去跟一个不成对手的老头子去斗气。

兵轮驶离了江宁下关码头,袁世凯望着江水出了会儿神,突然对身旁的杨士琦说道,“我很不明白,以林安华之精明,怎么会投靠张南皮这样迂腐的老头子门下?”

杨士琦笑道:“我当宫保大人为何事烦恼,原来是为北洋的财路。这个林铄并不算是香帅夹袋里的人物。台湾林家能在内渡后又兴起,所赖刘忠诚公出力不少,这林家也一直仰仗岘帅为靠山。如今刘大人已逝,大人有个绝佳的机会将其收入北洋。”

袁世凯转过头,看着杨士琦,“哦,说来听听。”

“大人有些奇怪林安华为何穿一身参将官服吧?”杨士琦见袁世凯点点头,继续说道:“那是因为栋军的缘故,这支勇营原来是由林家在台湾的乡勇组成,后来林家内渡,想方设法让一部分人也撤回了福建。但这数千人的安置成了问题,林家虽然家大业大,但要养活这么多人也成问题,于是林朝栋就找到了回藉的原台湾巡抚刘铭传公。当时壮肃公业已病重,便写信给岘帅请他代为照顾。岘帅确是重情义之人,受了刘省三所托,便奏请朝廷由林朝栋在两江重新组建栋军勇营,饷额由江苏协饷中负担。林朝栋便以原来栋军乡勇为班底,重新组建了五营新栋军,其部驻防泰州、通州,协助两淮盐运使稽查私盐。林安华此时在通州组建栋军水师营,负责长江海口的私盐缉查。”

“这林安华能拥有如此财力,难道是从私盐所得?”

“这缉查私盐,难免会上下其手,与盐枭有所勾结,但每年顶多也就是二、三十万两银子的进项,林安华绝大部分财富还是得益于其独特的眼光。在甲午之前,林安华就已经变卖了在台湾名下的所有家产,反而全部囤积成樟脑,据说为此还惹得林朝栋大发脾气。可事实证明林安华确有先见之明,乙末割台,樟脑价格骤涨近十倍,林安华因此获利数百万两白银。庚子之变,上海等地租界纷纷谣传拳匪要攻打租界,上海沙逊洋行的两船鸦片被劫,码头货栈莫名起火,还死了几个洋人,吓得洋人纷纷出逃,连沪上的富绅也不敢住在租界里了,一时租界内地价房产暴跌,林安华趁机以极低的价格悄悄大量吃进,等到与洋人签了《东南互保条约》,租界内形势这才逐渐平稳,辛丑之后,租界地价每年数涨,林安华却成了租界地最大的地产主其中获利不下三千万两白银。租界当局也曾怀疑这其中有林安华做了手脚,但查无实据,最终也不了了之。”

“这若是真有其事,林安华倒是个人物。”袁世凯笑道。

“也有传言林安华曾在海上找到一大批海盗藏宝,价值总有数千万之巨,但这种话是肯定无法证实的,但林安华手上的资产肯定不下四、五千万两银子。不过,如今有个极好的机会,这新栋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逼得林朝栋辞职缷任,暂由这林安华充任统领,但如此却也恐怕难已保全。”杨士琦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因为林朝栋曾得罪了如今朝中正当红的一位大臣,人家现在正盯着要将这新栋军给裁撤掉。”

“嗯?林家得罪了谁?”袁世凯问道。

“正是香帅的姐夫鹿传霖鹿军机!”杨士琦笑道,“庚子年间,七国联军要攻打北京,时为江苏巡抚的鹿大人心热的很,欲带兵北上护驾。当时鹿大人先下令要栋军随其北上,但林朝栋却毫不领情一口拒绝,说除了岘帅,栋军概不奉他人之令。你想岘帅等人其时正在搞东南互保,可能下令调他们北上么?鹿传霖没办法只得带了三营新募兵勇北上,等他赶到济宁时,两宫已经西狩。说起来鹿军机命好得很,要不然也得和那李忠节一般在北京城外殉国,但他这一耽搁,只得转道西安护驾,反而得到太后的青睐。但鹿大人从此算是记恨上了林朝栋,自岘帅去逝,林家失了依仗,而鹿大人却入值军机,正是当朝红人,你想林朝栋会好过么。鹿大人借编练新军之名要裁汰栋军勇营,林朝栋心灰意懒,辞去栋军统领,回福建养老。现在这栋军却由林安华接任,他希望能凭借与香帅的关系得以保留。不料香帅对此事却很是为难,尽力推脱,让林安华对他很是心冷。”

“原来如此。”袁世凯恍然大悟,“杏城的意思是想让老夫帮他们一把?”

“正是如此,大人如今正在编练新军,如能借故保住林家手下的栋军,这林铄必为北洋所用,而栋军亦归宫保所有,大人何乐而不为?”

袁世凯点头说道:“如此甚好,但还要等到合适的时机。”

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是盛宣怀掌握最久,也是他手中唯一利润丰厚的两家官办企业,在李鸿章时期,盛宣怀还算是兢兢业业,但李鸿章在甲午之后失势,而继任的北洋大臣王文韶、荣禄基本上不懂洋务,盛宣怀逐渐把这两家北洋开办的企业控制在了自己手中,到袁世凯就任北洋大臣时,轮、电两局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北洋的控制,这几年产生的利润大多被盛宣怀挪做私用。

袁世凯自从接手北洋,就盯上了这两块肥肉,一直在等待机会夺回这两家原属于北洋的产业。

机会很快就出现了,1902年10月,盛宣怀的父亲盛康病逝,按照惯例,盛宣怀得辞去所兼各项官职,为其父“守制”三年。盛宣怀不想放弃他手中所控制的企业,但又不能违背“开缺守制”的规定,只得上书朝廷准予开缺他所兼各差,另一方面却致电袁世凯请他帮忙希望能保留轮、电两局职务。

清廷此时由于财政紧张,也想将轮、电两局收归户部,于是下旨除仍然着盛宣怀保留铁路的督办一职外,其他所兼各差均准予开缺,另外还准备派张翼出任轮、电两局督办,以便“归入户部筹饷”之用。为了对付朝廷,盛宣怀很想争取到袁世凯的支持,于是就轮、电两局归属和人事任命等问题,电请袁世凯来沪相商,不料却是正中袁世凯的下怀。

袁世凯当天下午就到了上海,上海道袁树勋带着上海的一众官员到江南制造局码头上迎接这位北洋大臣的到来,当晚,袁世凯住在江南制造局。

第二天,袁世凯在袁树勋等人陪同下前往盛府拜祭盛康,随后便与盛宣怀谈起轮、电二局的管理及人事安排。

“杏荪啊,你现在因为守制,不能兼管轮、电二局,现在许多人都在打这方面的主意,其实你应该清楚,一旦让这些人得手,将来再想拿回来便十分困难了。你给我的电报我仔细想过了,还是先将两局收归北洋比较妥当。一来轮、电二局本就是北洋的产业,现在交回,名正言顺。二来你本是北洋的老人,现在这样安排也是暂时的,等今后复起,仍可继续督管北洋的各项洋务。”袁世凯一开始就表现得志在必得,表面上表现的象是很关心,实际上是劝盛宣怀老老实实地交出手上的权力。

盛宣怀心中极不情愿,推脱说招商局现在有一半是商股,关于人事安排需要召开董事会才能决定。〖TXT小说下载:。。〗

袁世凯早就胸有成竹,于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那好啊,原来招商局会办朱宝奎正在北洋商务局做总办,我让他回来与你商量怎么召开董事会的事情。”

盛宣怀一听,浑身冷汗都被吓了出来,这朱宝奎是盛宣怀的常州同乡,与唐绍仪等是同一批留美幼童,后来被盛宣怀网罗到手下,极得盛宣怀信任。朱宝奎跟随盛宣怀经营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多年,对盛宣怀利用办理洋务的机会聚敛钱财、中饱私事囊之事十分清楚。现在袁世凯特意提起这个名字,是在警告盛宣怀你有小辫子在我手里,我是不想整你,否则轻易就能将你弄得家破人亡。

盛宣怀在老袁的逼迫下,只能乖乖地将手中的轮电二局交给了袁世凯。老袁轻易地就将轮、电二局弄到了手上,遂不再纠缠盛氏贪污轮、电两局公款之事,省得让朝廷清楚轮、电二局每年究竟能赚到多少钱,他也没了从中上下其手的机会。

老袁心满意足地乘船北去,不久即任命杨士琦出任帮办电报大臣兼招商局总办,这一趟江南之行算是满载而归,只有那盛宣怀恨得咬牙切齿,但也只能暂且忍耐,徐图报复。

林铄此时因到了年前,遂返回厦门与母亲团聚。

时有闽清人黄乃棠在召集乡民在南洋垦荒,林铄听说此事后即上门拜访。

黄乃裳是光绪二十年举人,在当时读书人中算是比较另类,因为他是个教民,就读于闽清教会学校,这样一个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读书人能够在朝廷的八股文考试中得中举人,也算是奇人。

黄乃裳由于从小就和教会接触,接受西方式的思想和科学知识,思想上本就属于新派人物。光绪二十三年,黄乃裳到北京参加会试不中,加之其三弟黄乃模在致远号上任二副,于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黄乃模的牺牲激起他积极寻求政治革新、富民强国的热情,参加入维新派的政治活动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受到朝廷的通缉,逃回福建,其后为躲避追捕而去了南洋。黄乃裳在南洋见到很多地方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即动了从国内召集失去土地的流民在南洋垦殖荒地的念头。

光绪二十六年,黄乃裳与沙捞越王正式签订垦约,以“港主”的身份,承包了诗巫的垦殖权,并把这块地方命名为“新福州”,同时成立新福州开垦公司。他一面筹办公司,一面又亲自回国,招募以农民为主的各种人去南洋进行垦殖。

黄乃裳此时遇到的最大困扰是资金问题。

黄家本就出身寒微,后来由于兄弟几人做了官才略有积蓄,但终归财力有限。林铄见到黄乃裳后表示愿意向新福州公司进行投资,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最终双方商定,由林铄投资二十万银元成为新福州公司的东家,而黄乃裳则作为大掌柜在公司拥有两成的身股。

林铄与黄乃裳合作迈出在南洋进行屯垦的第一步。

第一章清末 十一、从自行车起步

位于杨树浦的沪东造船厂终于建成投产,但在英商耶松船厂和祥生船厂的联手挤压下,日子并不好过,但林铄还是决定再建一座一万五千吨的新船坞。

徐建寅实在想不通花费三十多万银元建成那么大的船坞能用来干什么?满打满算现在来往中国航线上的最大商船排量不会超过6000吨。

林铄却劝他将眼光放得长远,现在欧美航线上万吨以上的巨轮已经十分常见,排水两、三万吨的商船也有十几艘,从经济效益来考虑,商船会越造越大。另一方面,如今各大国海军主力战列舰排水量都已经接近一万五千吨,如果有战列舰经过远东,也只有沪东船厂一家能进行维护,目前东亚地区就是连日本人都干不了,独家买卖岂不是很好做?

“人家战列舰跑这么远来干吗?”徐建寅道。

林铄一怔,自己总不能告诉他明年日俄战争就会爆发,那岂不让人当成妖怪,“你看,俄国人在旅顺不就有几艘战列舰么,说不定过一阵英国人、德国人也会派大舰来,对,还有美国人!”他只能找了这个理由。

林铄现在每年在农林畜产品贸易中能赚到近二百万左右银元,钱庄虽然每年的利润只有十几万元,但却能吸纳近三百万的存款。另外在烟草、火柴、粮油加工方面也能有七、八十万的利润,基本上能维持对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和沪东造船厂的投资,现在的情况是投资纺织、缫丝、制茶、桐油等还都能找人招股合作,但一说到投资钢厂、造船,立马就见不着人,这方面只能自己勉力维持,而且几年下来,铁厂、造船一直也没赚钱,每年还得需要一、二百万的投资继续进行改、扩建。

林铄知道象钢铁、造船这样的重工企业必需有足够的规模才能产生效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追加投入。

沪东船厂的规划又重新进行变更,船厂将新增一座大型干船坞,一座三千吨船台和一座六千吨船台,与之配套又将扩建四个车间、三座大型仓库和两座舾装码头,船厂进行扩建一是为了今后着想,另一方面,林铄也想保住这一千多有船厂施工经验的建筑工人。

重新规划的沪东造船厂厂区面积就扩展到了一千三百多亩,包括运输码头在内拥有一千六百多米江岸,船厂在两年后将拥有各种重型起重设备二十余台,二十七台冲压锻造设备,金属加工机床四百六十多套,翻砂、热处理设备14套,两台五十吨炼钢炉,一千一百多米运输轨道,另外还计划修建一座船厂自备的火电厂。

实际上对于眼下象大清国这种缺少现代船厂建设经验的国家,最好的方式就是照搬西方现成的设计规划和建设方案,这样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风险。恰好此时位于斯德丁的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因为产能的原因要在汉堡建一座新的船厂,而徐建寅和这家曾替大清国建造过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和三艘海容级巡洋舰的德国造船厂关系一直不错,林铄以沪东船厂所有大型造船设备都向伏尔铿船厂订购的条件得到了汉堡伏尔铿船厂在汉堡新建分厂的全套规划。

伏尔铿造船厂还承诺将派出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来中国指导设备的安装和操作。

在对汉阳铁厂进行的改造计划中,新增了一座船用中厚钢板的轧钢分厂,两年后这座分产投产后,将会形成每年两万吨中厚板的生产能力,扭转现在国内不能生产钢板的局面。

萍乡至株洲的货运铁路已经开工,但预计要到1904年秋才能通车,林铄现在唯一能想的办法就是将往来汉口之间的运煤船改成机器动力,但蒸汽动力整套设备实在太过庞大,连锅炉带蒸汽机加起来十几吨的自重使得其在湘江航道上行驶受限颇多,水位稍低就不能通行。

其实在大清国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已经建成了不少的近代企业,这其中包括钢铁、煤炭、造船、纺织、水泥和军工制造等等,不过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效益都不太好。

以后世的眼光看,目前世界各国的工业水平还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其中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电动机和内燃机虽然已经出现,但在工业上的运用并不广泛,绝大多数工厂依然是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

虽然蒸汽轮机刚被发明,但还处于试验阶段,世界上所有的轮船,包括商船和军舰,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使用的蒸汽机作为动力。

林铄将目光投向了内燃机和电机,在这个新的领域,大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他很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制造出超越时代的东西,电子计算机是好东西,但现在你就是将全世界的精英们都集中在一起,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也不可能造出一支实用的晶体二极管来。

在电灯和汽车刚刚进入人们生活的年代,没有多少富翁能够预见到这两个产业所包含的巨大市场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