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北洋天下-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38年初冬的咸海南部,天空中满是阴霾,整个天地间都是灰蒙蒙的,由于还杂着一些雪花,根本看不清远处的情况。
在沙漠戈壁的边缘地带,在骆驼草和梭梭树堆起的小沙丘之间,一辆辆涂着土黄色沙漠迷彩的战车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之间,还隐藏着这么一支装甲力量。
戈壁上被风吹起的砂石,不停地敲打在战车身上,发出一阵阵刺耳的金属声。
共和军第27、60集团军在努库斯一线切断了苏俄突厥斯坦方面军主力的退路和补给,35万苏军陷入没有补给的包围之中,努库斯成了苏军救援和突破的重点,双方在这一地区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攻防大战。
共和军在苏军救援的第1、16、17集团军和后退的突厥斯坦方面军主力第9、23和机械化第1军的夹击中,苦苦支撑了近二十天,始终没让占据人数优势的苏俄军队突破防线。在共和军第1、26集团军赶到努库斯后,缺少弹药和补给的苏军突厥斯坦方面军只能开始转入战略防御,等待从里海方面派出的救援部队能够打通共和军的防线。
在稍稍作了调整和补充后,共和军开始向苏军防御的重点乌尔根奇发起总攻。
远处苏军阵地上炮火渐渐稀落,上午八时,第一集团军主力第1第2两个重型装甲师从30公里的苏军防线正面开始进行突击,骑兵3师和180装甲师则向敌人的左右侧翼阵地发起了进攻。
“出发!”
看到天空中升起的三颗红色信号弹,坐在60331号坦克车长位置的180师二团二营长冯建江冲着握在手里的步话机话筒大喊着下达了全营的作战命令,由于紧张的原因,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随着他的喊声,二营所有32辆35丙型坦克和56辆装甲步兵战车发出一阵阵的轰鸣,车后冒着黑烟,向着两公里外的苏军防御阵地开始前进。
杨海铭采着油门,把挡位换到了3档,他所驾驶的坦克以21公里的时速冲向敌人的战壕,透过驾驶员观察窗,只能看到起伏不平的沙堆和杂草不断地向车身下面移动着。在他前面的坦克扬起的黄沙遮挡住了视线,本来驾驶员的视界就十分有限,这让他更加看不清战场上的情况。
实际上在作战时,他只能根据踩在肩头的车长脚部所发出的指令来进行操作。
战车在沙漠里扬起两道黄色的波浪,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占据了整个旷野,钢质的链轨轧在戈壁的砾石上,发出刺耳的锵当声,整个大地都在震动着。
坐在炮塔里的连长骆奇双手紧紧拉在把手上,忍受着战车里剧烈的颠簸,虽然整个战车行走机构都装有粗大的减震弹簧,但穿行在起伏不定的沙漠之中,依然晃动的十分厉害。车内的光线随着战车的起伏时明时暗,扬起的黄沙不停地从观察口灌进车内,再混合着浓烈的柴油气味,整个车内空气十分浑浊。
二营的32辆坦克大约每车相距50米排成了两排,其后是伴随坦克行动的步兵战车,共和军35式步兵战车实际上与35式坦克使用的都是同一种底盘,其装甲并不比坦克要差多少,只不过其上部装备了一门仰角很大的双联装20毫米长射管机关炮,有时也能当作防空火力使用。
35式步兵战车除了车身前部的两挺6。8毫米机枪,其后部的载员舱还有7个球形射击孔,以供载员在伴随坦克行动时,向外射击使用。
战场的上空传来凄厉的尖啸声,骆奇看到一团火光在前面的漫天黄尘中猛地闪亮,接着更多的炮弹落了下来,战车里的战士们明显能够感受到地面传来的剧烈的震动。敌人的火炮并不密集,在共和空军的打击下,苏军已经损失了大部分的重炮,但剩下的火炮依旧对共和军行进中的坦克纵队进行着猛烈的炮击。
不过,很明显,敌人的主要火力还是冲着进行正面突击的第1师和第2师去的。
在后方炮兵的鼓舞下,阵地上的苏军士兵也加入到射击中,密集的子弹打在坦克上,如同冰雹砸在铁皮上一般,飞溅着火星,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哒哒哒哒!
走在前面的坦克开始用炮塔一侧的同步机枪对敌人阵地上的火力点进行试射,随后炮弹就开始向敌人冒着火舌的机枪阵地飞去。
由于处于队列的后方,骆奇所在的战车只能向正前方进行还击,射界十分有限,战车依然冒着敌人的炮火和弹雨,向前缓慢地移动着。他透过窥视孔观察着前方情况,一面给炮长指示着目标。突然前面火光一闪,只听咣的一声,战车剧烈震荡起来。
“11点方向,反坦克炮一门!”骆奇晃了晃被震得发麻的头部,给炮长指示着目标。
随着炮塔的转动,战车上90毫米的炮口指向了敌人阵地后方一门设在掩蔽部里的反坦克炮。俄国人使用的37毫米和57毫米反坦克炮弹打在37吨重的35型坦克装甲上根本不能形成击穿,只有极少的机会,45倍口径的俄式76毫米反坦克炮能在三百米之内击穿35式坦克的侧后部装甲。
轰!轰!
从另外一辆坦克上发射的炮弹也在他们开火的同时将炮弹打向了敌人的反坦克据点,随着剧烈的爆Z炸,那座用木头搭建的火力点冲起一团火光,被炸起的杂物飞散到了空中。
在反坦克火炮的打击下,共和军的战车安然无恙地继续前进,在巨大的压力下,俄军的阵地上开始支援了。
“注意,注意!前面就是敌人阵地!”冯建不通过窥视孔见前面地上出现道堆着黄土的壕沟,有些模糊的身影在那些土堆后面晃动着,“保持队形,保持队形!”他继续下达着命令。
前面敌人战壕越来越清晰,那此身穿黄绿色军服的俄国人在后面晃动,当机枪扫射过去,这些人影随即消失,没多久其他地方又从钻了出来。后面的战车跟了上来,这些坦克在战壕前停了下来,炮管缓缓下垂,随后车体猛的一震,从炮口窜出一股夹杂着褐色浓烟的火球,几乎在主火炮发射同时,前面战壕里窜起一团火焰,构筑战壕使用的枕木碎片,断裂的步枪,以及血淋淋的人体碎块夹杂在泥土里随着爆Z炸掀起的气浪在空中飞舞。
俄国人的抵抗非常薄弱,苏军虽然英勇,但在他们毫无办法的坦克面前彻底崩溃,也有一些勇敢的官兵向着共和军的坦克投掷出手榴弹,但很快就倒在了机枪的扫射之下。
第五章中亚 七、观察团
“一只蓝色翅膀的椋鸟惊恐不安地站在一处残破的墙壁上,炮弹早已把房子炸毁了,到处是残垣断壁,被打死的士兵和炸死的牲畜以各种姿态倒伏在冰冷的土地上。大战过后的布哈拉城几乎找不到几处完整的房子,一处似乎原来是富人家的花房的地方,被炮弹炸飞的鲜花还带着鲜艳的绿色,但在到处是硝烟的雪地上迅速地枯萎、凋零。
城中几处用铁丝网圈起来的战俘营里塞满了衣衫褴褛的被俘苏军官兵,这些士兵垂头丧气,表情呆滞,满脸的沮丧。曾经令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恐惧的红色帝国数十万大军,竟然在中国人的攻势面前,迅速地土崩瓦解。在一个月的中亚反击战役期间,苏俄军队在共和军的钢铁洪流面前显得毫无还手之力,整个战局一直牢牢掌控在中国人的手里。”
布哈拉城中一处由共和军西北战区提供给外**事观察员和记者居住的临时营地里,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乔伊斯把钢笔放在了用杨木拼成的简易木桌上,使劲搓了搓冻得发红的双手。
“肖恩,有什么特别的消息吗?”这时范弗里斯特少校掀起门帘从外面钻进了帐篷,摘下头上的军帽扔到了桌子上,“该死的中国佬,他们拒绝了我去前线的申请!”
“这很正常,亚历山大,他们正和英国人打仗,而我们都是说英语的,不是吗?”乔伊斯转过身来,安慰着这个美军少校。
“而那些德国或是意大利使馆的武官们却被允许前往正在交战的区域,他们在歧视美国人!”范弗里斯特依然怒气冲冲,
“少校,这不是歧视,而是敌视!”乔伊斯冷静地说道,“你不觉得自从中国人赢得了东南亚的战争后,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微妙起来?”
“嗯,这一点能感觉到,最近史密斯中校似乎对于搜集共和军方面的情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范弗里斯特说道,“中国人的武器很先进,俄国人根本无法阻止,如果他们愿意,似乎应该很容易就能够翻越乌拉尔山脉,消灭那个邪恶的红色帝国,他们的装甲部队很容易就让人联想起当年蒙古人的无敌铁骑。”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似乎对英国人更感兴趣一些,我觉得共和军会在将俄国人逐出中亚后,挥军向南。”乔伊斯说道,“法国人正在谋求如何体面地退出战争,不愿意向远东再派出军队,听说张伯伦政府也正在寻求和谈的可能,以便能设法保住其在印度的领地。这场战争只进行了一年半,当初谁能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还是有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英国广播在远东的记者托马斯在英国人对华宣战后,就曾预言这场战争对大英帝国而言是个灾难,英军将会遭受耻辱般的失败,从而失去整个亚洲,甚至是澳大利亚。”范弗里斯特说道,“实际上在战前的军事评估报告里,没有军事人员能认为英国人能获胜,但也没有人能预料到英法联军会如此不堪一击。亚内尔将军就提醒过英国人应当警惕共和海军有可能发动对樟宜海军基地的突袭,就象日本人在日俄战争时所做的那样,这是一种最省事的方式。”
两人正在聊天,这时希普中尉走了进来,“两位不去吃饭么?那些德国佬和黑手党徒已经从前线回来了,也许大家在就餐时能得到些有用的东西。”
“好吧,我们这就过去。”范弗里斯特伸手在桌上拿起军帽,站起身来说道。
在营地中央支着一个很大的草绿色棉帐篷,是共和军专门设在这里的餐厅,到布哈一线的外国观察团和记者们一般都会取到这里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也是各国情报人员喜欢呆的地方。
冯·托马中校是个小个子的日尔曼人,长相和他们的那位领袖颇有些相似的地方,作为德国使馆的武官,他和美国使馆的二等武官范弗里斯特在北京的时候就已经相识。各国的武官们在一起聚会,相互刺探对方的情报,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嗨,威廉,听说你刚从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回来,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范弗里斯特端着盛着饭菜的金属托盘坐到了托马的面前,“战斗还算激烈么?”
“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俄国人早已崩溃,成群结队饥寒交迫的俄国溃兵走出沙漠,然后乖乖地被拦在面前的中国人收容,只有零星一些地方会发生小规模的战斗。”托马抬起头来,把一小勺掺了少许碎肉的土豆汤喝进嘴里,“中国人的坦克给我很大的震惊,它比我以前见过的任何坦克都要大得多,若是放在西班牙战场上,会成为一种无敌的武器,俄国人拿它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它们很强吗?”范弗里斯特说道,“据我所知,各国坦克在西班牙战场上运用的偿试都不是很成功,陆军中甚至有人认为它真正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真的十分强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令人想象……”托马说到这,见到一个有些秃顶,大腹便便但身材高大的欧洲人和乔伊斯也端着盘子走了过来,于是笑着同两人打了招呼,然后向范弗里斯特作了介绍:“罗伯特·舒曼,《人民观察家》报驻远东的首席记者。”
范弗里斯特笑着打了招呼:“我们认识,很高兴见到你,罗伯特。”
“嗨,实在没有地方坐,只好到你们这边挤一挤了。”舒曼说道。
话题被转移到了欧洲,法国内阁倒台了,张伯伦的日子也不好过,英法德意四国联手,在慕尼黑一起出卖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德国马上就要吞并苏台德地区。
这些似乎在修正由于《凡尔赛条约》而加给德国人的不公正待遇,这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至少在德国人眼里,他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英明领导者。
和共和中国相似,元首把德国人民都组织了起来,使每一家人都有饭吃,不至于受到失业的困扰。青年每在接受训练,使国家经济从破产的地步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元首带领我们重新找回了自信,现在青年们都在自觉也接受训练,没有人上街闹事,整个德国都给团结,人民都感到很快乐,不是吗?”对于乔伊斯对德奥合并和德国经济军事化提出的质疑,舒曼反驳道。
“是的,和中国人所走过的道路很相似,国家对于经济的管控相当严格,但整个经济军事化的后果就是和中国人现在所做的一样,走向战争。”乔伊斯说道,“从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开始,中国的经济重点就开始转向军事工业。他们需要一场战争,本来是针对日本人的,否则如此庞大的军事工业会将整个国家拖垮,英国人的愚蠢,正好给了一个他们挑起战争恰当理由,其实他们早就准备好了。”
第五章中亚 八、在德国
在1939年的情人节这一天,德国最新的建造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在位于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9号船台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在近十万名民众的欢呼声中,德国小胡子元首率领其手下数千名官员来到了船厂的观礼台前。前铁血宰相俾斯麦伯爵的孙女多萝西亚·冯·洛伊文费尔德女士将一瓶香槟抛向了这艘由她的祖父——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名字命名给新式战列舰船头。当天13点30分,这个世界上最强的战舰,标准排水量将近43000吨的“俾斯麦”号顺利下水。
不久前在捷克苏台德问题上大获全胜的阿道夫·希特勒依然是无可替代的焦点人物,外交上的巨大成功使得其声望更加高涨。他兴致勃勃地检阅了海军仪仗队,并向前来观阅“俾斯麦号”下水仪式的民众举手致敬,人们纷纷以纳粹式举手礼迎接这位元首。
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德国人在一战后的军备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但德国国防军的军官们并不甘于接受在《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下,德国的军事技术落后于世界的局面,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在悄悄地发展着德国的军工技术。
克虏伯公司在瑞典和中国都建有火炮工厂,用以进行新式火炮的开发,而MAN公司在芜湖与共和军方面合作建立了大型柴油机工厂和大型拖拉机(坦克)工厂,伏尔铿和日尔曼尼亚也与数家中国造船企业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德军参谋部许多军工研究项目就是这样在国外秘密进行的。
1933年,在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偿试打破《凡尔赛条约》所加在德**备方面的诸多限制,重整德**备。1935年6月,德国在英国达成《英德海军协定》,其中规定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不超过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所规定的英联邦国家海军舰艇总吨位的总吨位的百分之三十五,在潜艇方面,德国方面保证,拥有的潜艇吨位不超过英联邦国家海军潜艇总吨位的百分之四十五,从而合法地解除了《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海军发展的一切限制。
与另一个世界的历史不同的是,由于中国两国之间在一战后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德国在材料科学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方面要领先于共和中国,但在军工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经验方面却需要中国的帮助,所以两国在军工技术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德国海军设计建造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时,就很明显地参照了共和中国所建造的“葱岭级”战列舰,而且还修正了“葱岭级”战列舰在服役后所发现的一些设计缺陷,只不过因为希特勒为避免过份地刺激到英国人,而最终装备的是10门320毫米主炮。
“俾斯麦级”战列舰实际上是“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的加强版,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大力宣传下,仿佛德意志帝国又重新接回了昔日欧洲第一军事强国时的荣光。
在“俾斯麦号”的下水仪式结束后,帝国元首在召见他手下的将军们时,出人意料地提出要彻底解决捷克问题,“我们要让这个国家全部置于帝国的管理之下!”2月15日,希特勒召集陆海军高层将领发表了有关苏台德捷克问题的讲话,“把我们的350同胞从一个野蛮落后的政府那里解救出来,并且要消除由此所带来的敌视和威胁!有必要时我们将直接动用武力!”元首这样直接而强硬的表态在将领们心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问题是这样有可能引起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全面战争……”国防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谨慎地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态度,如今希特勒可是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强硬的反对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
第三军区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第三军区的防区为柏林及周围地区,维茨勒本也是国防军总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
“英国人正陷于同中国人之间的战争,已经明确表示他们不会插手捷克事务,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这绝不会引发战争!”希特勒在耐心地劝说着他手下的将军们,相对独立的国防军可不是任由他摆布的党卫队。
“我决定由第三装甲师去执行占领捷克的任务,在此之前我会劝说捷克人同意我们的条件。”元首所说的劝说实际上就是恐吓和逼迫,这一点上德国人的领袖似乎有炉火纯青的架式。
“如果是和平进入,我倒没有什么反对意见。”德军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中将说道,“不过从中亚战场上传回的情报,共和军装备的一种新式坦克其性能已经远远超出我们最新装备的四号坦克,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装备,我的元首。”
“这一点让克虏伯和MAN公司去和中国人谈判,帝国一直支持这样的技术交换,注意不要让英国人得到消息。”元首一直很重视装甲兵的发展,在这方面他对于古德里安的支持是不遗余力的,中国人在东南亚和中亚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更使他深受鼓舞。
“每份去中国的签证1000美元,我们需要大量的安置资金,海伊姆先生。”维也纳的中国领事馆内,中华共和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鸣对前来拜访的奥地利犹太人领袖海伊姆说道:“总统对于犹太人在整个欧洲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本着人道主义原则,中华共和国同意接纳犹太难民入境。但您知道,我们现在正处于战争之中,财政十分困难,所以需要你们自行筹集安置费用。”
“何先生,我们理解共和政府的困难,将会尽最大的努力去筹集所需的资金。但是您知道,自从‘水晶之夜’后,纳粹加剧了对犹太人的迫害,许多家庭的财产都被没收,有一部分人暂时还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出来。”海伊姆面带难色的肯求道。
“我们并不强迫所有的家庭现在都拿出这笔钱来,但是必需有可靠的机构对其生活进行担保,在今后补交也是可以的。”
“我们会加快募捐的,但对于犹太人离境,德国的出入境机构和党卫军加强了检查,规定每个出境的犹太人不能携带超过十美元的现金和财产,有部分家庭的多余财产贵国是不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
“这一点我们会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在德国境内设有银行,可以帮助这些人将贵重物品兑换成存款,他们可以到了中国凭借身份证明在进行支取。”
这一切都是奉国内的指令而行事,国内有大约二十万的犹太人,其中有数十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总统在他们的请求下,同意接受欧洲数百万饱受迫害的犹太难民。当全世界都对犹太人紧紧关闭着大门的时候,只有中国人伸出了关爱可援助的双手。
虽然这种援助有一定的条件,伴随着数百万的难民是要收取数十亿美元的安置保证金,但这些钱对于那些在全世界不择手段地攫取巨额财富,极度贪婪的犹太商团而言,这无疑是九牛一毛而已。
大门已经为你们敞开,如果连你们的犹太同胞们都不愿意出钱提供帮助,又关我们多少事?
只不过是让你们吐出一部分钱财,自从1940年以来,那些在中国的犹太鸦片贩子们已经在中国捞取了太多的血汗钱,中国人没理由无偿地帮助这些黑心的鸦片贩子们的同胞。
第五章中亚 九、海峡舰队
“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国外,涉流沙兮四夷服。”
作为传说中“汗血宝马”的产地,阿什哈巴德位于科佩特山脉北麓阿哈尔绿洲和卡拉库姆大沙漠南部边缘,克拉斯诺沃茨克港-塔什干铁路线上。历史上这里曾被波斯、突厥、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征服过。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沙俄逐渐南侵,陆续吞并了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其后又割据了科佩特山脉北麓的波斯领土,1881年,帝俄在此处建设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沙俄与波斯之间的贸易和军事重镇。
俄国内乱后,英国人在1919年从波斯出兵,打着“维持秩序和地方稳定”的名义,将希瓦汗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苏俄红军匆匆退回外高加索地区后,共和军的坦克涌进了这座十几万人的要塞城市。
“琛纳先生,我们完全支持你们脱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建立一个独立的穆S林国家,实现民族自决的独立主张。在共和军驱逐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印度的命运将由各省民众自行选择,我们只是作为一个解放者而进军南亚,我们尊重印度人民的选择。”在马雷车站的一列装甲列车里,共和军中亚战区最高指挥官蒋承越为首的一个中方代表团正与英印方面独立各派的代表及阿富汗扎西尔国王的代表进行会谈。
琛纳是英印地区穆S林领袖,在把苏军逐回乌拉尔河以西之后,共和军下一步的目标已经明确指向了脆弱的英印地区。
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印度国内的独立运动逐渐高涨,圣雄甘地领导的国大党采取了非暴力的不合作形式,号召印度人不替殖民者做任何事。自中英宣战以来,英国方面宣布英王属下的所有自治领地包括印度都自动成为交战国,印度人也被卷入到战争之中。
英国人此举激怒了印度,随后印度国大党喊出“英国撤出印度,给予印度以独立地位”的口号,以此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拒绝了这个决议,从而导致了印度国内大规模的骚乱。在英军的镇Y压下,国大党的很多高级成员包括甘地等被殖民当局逮捕,印度国大党也被宣布为非法。
随着共和军在马来半岛的节节胜利,一部分印度独立人士开始寻求共和中国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要保障与英军作战时的后勤,共和军要修筑一条从马雷通往阿拉伯海的铁路,但共和国方面需要切实将这条铁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保障这条铁路钱的安全,我们需要割让英印地区与波斯王国接壤的宽度约四十公里的边境地带,做为补偿,英印地区所有普什图族部落将会割让给阿富汗王国,而克什米尔区所有的穆S林地区将会并入新成立的穆S林国家。”
这是共和军出兵印度斯坦的条件之一,在蒋承越的威逼利诱下,三方终于同意签订《马雷协议》,使得共和国获得了一条通往阿位伯海的走廊。
这条陆地走廊在今后引起了共和国与波斯王国之间的两次战争,这是后话,现在共和军一边修筑铁路,一边缓慢地向英印地方施加着压力。
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共和军在印度斯坦和波斯北部最大只能投入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即使如此,也给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他一面调集驻印度和波斯英军北上抵抗,一方面不断向伦敦方面求援。
英国国内一方面在抽调驻中东和北非的英军赶往波斯和印度,一方面也在加紧从国内征如军队。
在新加坡,共和国新建的“北海”号等三艘航空舰被补充到了海峡舰队,与此同时,“祁连山号”和“秦岭号”战列舰也被补充到了海峡舰队之中,早已经急不可待的魏子浩终于又有了与英国人的印度洋舰队一决高下的资本。
魏子浩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利用手上的两艘航空舰为海峡舰队训练训练出三个联队的飞行员,所以新式的北海号航空舰在加入海峡舰队后,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战斗能力。
在“祁连山号”战列舰加入海峡舰队的第三天,魏上将就带领海峡舰队的主力离开了樟宜基地,前往巴达维亚,进行了一次海上作战训练。
天渐渐黑了下来,舰队在暗淡的海面上急驰,在夜幕的映照下,如一群游动的鲸鱼划过海面。在“祁连山号”的舰队司令部内,魏子浩正召集他手下的参谋们在讨论着作战计划。
现在的共和海军早已经明确了航空舰为主要的海上打击力量,主力舰队在出动时,都是以航空舰为主组成特混编队,但为了不挤占航空舰上的航空指挥部,一般舰队司令部还是会设在防御力很强的战列舰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英国人的Z舰队,这支舰队目前一直以锡兰港为基地,以保护印度洋航线的安全。能否消灭Z舰队,对于我们是否能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是最关键的一点。”魏子浩在舱室里来回走动着,“目前我们有两个方案,一是走马六甲海峡,这样敌人肯定会得到消息,有所准备。我们现在不怕与英国人进行海上决战,但问题是我担心英国人会躲开我们的攻击。如果不能消灭他们,我们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另一个方案是走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隐蔽地接近敌人的基地,不过舰队长时间离开港口,肯定会引起英国人的怀疑,很难达到奇袭的目的。”
吴玉玺坐在海图前面,拿尺子在上面比划了几下,这才抬起头来说道:“司令,我有一个想法不知道可不可行?”
魏子浩站到了海图前面:“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
吴玉玺拿着铅笔在海图上指点着说道:“英国海军在达尔文港还有部分残余舰艇,我们是不是先对这里发起一次攻击,做出准备进攻澳洲的假象,将英国人的注意力转移到澳洲方面,然后第二次出港时,英国人会认为我们会继续对这里发动攻击。”他在苏门答腊南部比划了一下,“实际上我们再由此转向锡兰,英国人的警惕性会降低很多。”
“嗯,可以试试,大家先以这个方案,拟定一个详细的方案出来。”舰队参谋长对这个方案显得十分支持。
魏子浩随之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第五章中亚 十、托维的选择
1939年3月15日,共和海军以海峡舰队主力组成的第3特混舰队出现在出现在距锡兰岛东南约450海里的海面。
最新服役的“北海号”航空舰是共和海军1936年度开工建造的四艘“天津级”航空舰的3号舰,此级航空舰是在“江苏级”的基础上增强了防御,同时增加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