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火河山-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慈禧一边抹着眼泪,一边频频向人群招手,就要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地方了,这辈子怕是没有机会回来了。

“太后,爱新觉罗的子孙不能辱没了祖先的名声,爱新觉罗家的不会投降,您自杀吧!”忽然从人群里爆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刚才还在哭喊着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回头望去,见是一个三十几岁的汉子旁若无人地站了起来,高声说道:“太后,皇上,皇家的尊严不能丢,大清的骨气不能丢,去了南京必将受到反贼的羞辱,尊严何在?颜面何在?给臣民们做个好榜样,自杀吧!”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人一时反应不过来,慈禧羞怒地指着他道:“你是哪家的奴才,怎么敢这么放肆!”

那汉子没有一丝的畏惧:“我是醇亲王府上的,醇亲王让我把这个口信带给你,他是准备自杀殉国的了,太后,看您的了。”

“奴才,奴才!”气得浑身直哆嗦的慈禧指着那人说不出话来。

那汉子微笑道:“既然太后自己下不了手,那么就让奴才效劳吧!”

在众人还没理会出这话里意思的时候,那人从怀里掏出了枪,对着慈禧就放了两枪,精准的枪法让两发子弹全部命中了慈禧,慈禧仰面倒下。

慈禧死了,在每一个人愕然的目光中,光天化日下被自己的王爷派的人枪杀在皇宫门口,枪杀在她的臣民面前。

慈禧死了,这个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灾难的女人死了。

老佛爷死了,老佛爷死了,精神支柱瞬时崩溃的人群终于反应过来,叫嚣着,哭闹着,围着老佛爷的尸体痛哭流涕。

亲爸爸死了?光绪怔怔地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慈禧,这个一手剥夺了自己做皇上的权利,一手杀害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的亲爸爸死了?

愤怒的人群就要扑向凶手,他们撕碎这个凶手,但他手中的枪口却让这些“忠臣”们害怕。

那汉子象是看出了他们的心思,依然带着微笑说道:“醇亲王,小人的任务已经完成,不能再为您效忠了,大清千秋万载!”说着他把枪口塞进了嘴中,扣响了扳机。

他一死,让众人突然失去了目标,不知道怎么样才好,而这时,消失很久的党卫军又冒了出来,瞪着凶狠的眼睛看着场中。

“走啊,去醇亲王府,为太后报仇!”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立刻所有人都涌向了醇亲王府。

不过到达王府的他们,除了看到丫鬟和仆人,载沣早就已逃得不知踪影了。

第146章 光绪(一)

光绪退位,慈禧被枪杀,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震动是巨大的。象是起到了化学反应,原本还在做最后负隅顽抗的各省纷纷放下了武器,宣布效忠中华帝国。至1906年3月,中华大地上除了新疆、西藏保持沉默,山东一半尚在袁世凯控制中,东北驻扎有十余万日军外,绝大部分已经画到了中华帝国的版图上。

吴佩孚的4师,谷学宾的3师,接到命令停止了前进,暂时停止进入新疆和西藏,少数民族问题,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相当敏感的。李国勇并不想动用武力,而是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和平解决这两个地方。东北方面,帝国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李国勇也不想提前动它,暂时搁置一下是眼前最好的选择。而在中国地图右下角,那个被割让给日本的小岛,也是李国勇必须要收回来的土地。

自从帝国军队开进北京以后,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靠谈判来解决的,但唯独在山东,袁世凯几次派人向帝国表达了谈判的愿望,希望有条件地服从帝国政府,也希望能以两广模式为参照,保持山东一段时候的自治,但却都被李国勇强硬地拒绝了,甚至还给前线的蔡锷下达了一个月内彻底歼灭北洋军,收复山东的死命令。

做为中国大陆上仅次于帝国军队的第二大武装,李国勇不想养虎为患,必须趁着它最虚弱的时候干净利落的消灭它。同时对于袁世凯此人,李国勇也向来没有任何好感。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窃国大盗,对内大玩两面派,采用欺骗的方式窃取了中国的最高权利;对外则卑躬屈膝,出卖中国主权,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既是最好的例子。

在外交上,起码帝国目前是顺风顺水的,继德俄两国之后,美英法三大强国也迫不及待地承认了帝国政府的合法地位。摸准了列强心思的李国勇,凭着领先于这个时代的知识,李国勇在各国间游刃有余,只不过他也知道,这种亲密的关系并不会维持很久,终有一天会到双方摊牌的时候。尤其是在自己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将目光投向被满清出卖出去的主权,割让掉的土地的时候,矛盾和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阿根·泰勒曾经在中华帝国呆过两年,也多次采访过帝国元首李国勇,回国后的他发过一篇关于中国的专论,其中涉及到李国勇的内容是:

“年轻的帝国元首李国勇和他同样年轻的国家总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在我和李国勇不下二十次的接触中,他似乎每天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说实话,他并没有一个上流社会贵族应有的气质,这点上让我觉得非常奇怪,出身于大清帝国前首相李鸿章家中的他,理应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看起来却一点也显示不出这点。上帝,看在上帝的面上,你千万不要被外表的假象所迷惑,在这张脸的背后,是一个谁也摸不清他在想什么的帝国元首。

厦门战役时的对日强硬态度,南京间谍案的雷霆手段(这次案件好像牵扯到了帝国高级官员对李的背叛,但每个人都对这个问题讳莫如深),都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到害怕。甚至于在中国皇太后慈禧遇刺的事情上,虽然当时起码有几千人可以指证是醇亲王载沣所为,但事后亲王的极力否认,让我不得不怀疑此事是不是和李有关。

而在对待外国问题上,李的态度更加耐人寻味。从表面上看,他应该非常乐意与西方文明国家搞好关系,几乎就是西方各国忠诚不渝的朋友;但是奇怪的是,李在某些方面,却又表现出了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

为了一点点小事(我所指的是‘秋津州号’事件,在这事上,李是明显袒护着俄国人的),不惜在各方面都准备好的情况下,冒着两面受敌的危险,也没有通知大英帝国,与亚洲第一军事强国日本大打出手,谁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和他交往的越久,我就越弄不清楚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光绪皇帝是在很多年以后才看到英国人这篇文章的,但即将进入南京的他,也在思索的就要见面的李国勇的性格,自己真的曾经认识过这个人吗?

慈禧死后一身轻松的光绪,居然没有任何丧国的痛苦,内心甚至还有点隐隐感激那个天知道究竟是谁派来的刺客。至于南京之行是福是祸,他也根本就不想去关心。当年曾雄心万丈的皇帝,早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大清国的灭亡他不愿有任何的想法,他最想的是弄懂李国勇这个人。

曾经,他对这个侍卫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但最后出卖自己的也是这个人。自己最终被囚禁于瀛台,象个傀儡般的惶惶不可终日;可那个出卖主子的人去风光无限,官运亨通,甚至做到了自己过去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难道一过很树枝砸在脑袋上,真的可以让一个原本平庸无能的人变得聪明睿智?

光绪这时候甚至非常欣赏李国勇,不说别的,就光在厦门一战,歼灭了两万多日本人,也算是间接帮自己报了当年惨败给日本人的大仇。

车子开进了南京,南京的市民们对戒备森严的车队熟视无睹,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手里正在做的活。这也让光绪很好奇,按照大清国的规矩,看到官家的车子,老百姓那是一定要跪下等车队过去了才可以起来的,怎么看来南京城里的老百姓对当官的一点也不觉得害怕?这样子官府的威严何在,威严没有了,当官的又怎么才能做事,弹压那些个刁民?

车子停了下来,随光绪一起回来,顺便充当他保镖的王亚樵打开了车门,光绪随后看到王亚樵迎上一个穿着黑色制服,大官模样的人笑道:“人已经带来了,一路平安无事。”

那个大官笑着应了声,走到光绪面前道:“我叫陶自强,以后你在南京的安全和生活起居将由我来负责,现在元首正在里面等着你。”

这人就叫陶自强,光绪在宫中也听说过这个被传说为恶魔的人,现在看起来,传言想必有误,他看起来也不怎么凶狠。

跟随陶自强走进了元首府,陶自强轻轻到地推开了一扇门,对光绪说道:“请吧。”等光绪走了进去,他又轻轻地关上了门。

第147章 光绪(二)

几年之后,光绪再次看到了那张熟悉却又变得陌生的面孔。

比起最后一次见面,李国勇瘦了,人也黑了些,但精神出奇的好,也许这是因为取得了全国胜利的原因吧。他的嘴唇上刮得干干净净,和中国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毁”的观念大不相同。多见不见,当年的那个小侍卫,现如今的帝国元首身上多了种迫人的气势,让光绪总觉得有些不太自然。

“皇上,很久没有见了。”李国勇竟然按着过去的称呼叫着光绪“皇上”。

这时候光绪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对这个曾经出卖自己的人没有一点的怨恨,他笑了笑:“现在不该你叫我皇上,而该我叫你皇上了。”

李国勇也笑了,他拉着光绪坐了下来,给他端来了杯茶:“中国没有皇上了,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不过我叫你皇上还当真叫得顺口了,现在忽然见面,我还真不知道叫你什么好了。”

“就叫我载湉吧。”光绪不以为意地端起了茶水喝了一口,微微皱了下眉头。

李国勇看出了他的心思:“这茶的确不怎么样,和皇宫里的没得比,可我也没办法,一个月就这么点招待费用,用光就拉倒,有的时候还得我自己从家里拿钱出来贴补。”

光绪有些惊讶地说道:“掌握着整个中国,一声令下就能让成千上万人头落地的最高掌权者,竟然在用钱上也不能自主?”

“我这就叫做作茧自缚。”李国勇苦笑道:“规矩是我定的,我就得带头遵守,不然上行下效,那将来可不太好收拾,也怪我们家底太薄,能省的地方就尽量省着用吧!”

两个人一问一答,就象两个再普通不过的朋友,在唠叨着家常。

光绪一边说着话,一边打量着李国勇室内的布置,说实话,这间办公室虽然整齐,光线也好,不过和自己住的皇宫里比起来,只怕一个稍微有点权势的太监住的地方都比这好上不知道多少倍。堂堂一国“皇帝”,住的地方竟然如此简朴,那么他拼死拼活打下了万里江山,又是为的什么?

李国勇看着光绪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解释,反正解释了光绪也未必会明白,他说道:“现在大清没了,北京我看你也一时半会回不去了,不知道你有什么打算没有?”

“我为阶下囚,你为胜利者,我的生死全部操纵在你的手里,何去何从你安排吧,我听天由命。”光绪淡淡地道。

李国勇笑了:“放心,我不会杀你的,相反,我们将来要向你请教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治理国家和其它地方我们的经验都还很不足,不光是对于你,清朝其他有才干的官员,我们也都会不遗余力地启用的!”

光绪不置可否地微微摇了摇头,说得漂亮而已。出生于帝王世家的他,比谁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刚打下江山为了安抚前朝的民心士子之心当然会这么说,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前朝的痕迹势必要被当权者所抹去的,比如毫无政治野心的李后主李煜,只想以诗酒来结束残生,却一样也没有被赵匡胤所放过。

有的时候,那些平民老百姓,真的比皇帝好啊,改朝换代了,最好给他们换个瓠子,仅此而已,而亡国皇帝,那是免不了悲惨命运的。

看着变得意志消沉,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光绪,李国勇心里也叹息了声,光绪想的什么,他能猜得清清楚楚,但自己还真的不想杀他。

初次亲政的光绪,在对外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坚决的,他不仅“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在对日问题上又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当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光绪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在这一点上,光绪也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欲“留京以镇人心之意”,却终于被慈禧挟其逃往西安,这点也让李国勇颇为欣赏。

作为一个年轻的,想要有所作为君主,光绪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变法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却给长久封闭的中国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

他的失败在于,他虽然有雄心壮志,却没有一个王者应有的智慧,一个掌权者应有的魄力和能力,加上头上还有一个最擅于玩弄阴谋权势的女人,光绪可以说是典型的生不逢时。

想到这里,李国勇说道:“我说的这些,也许你现在还不相信,我可以给你时间,多在新生的帝国里看看,多转转,用不了多少时候,你就会发现,现在中国的走势正是当初你梦寐以求,却没有做到的。”

光绪想的却是心中的另外一个疑问:“这些时间都会证明一切的,我问你个问题,我想知道真实的答案。”

“问吧,我尽量把我知道的告诉你。”李国勇说道。

光绪直视着可以操纵他生死的李国勇:“告诉我,当时为什么要出卖我,抓捕维新党人?你以后的举动,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是按照维新的道路走的。”

李国勇笑了,想了想说道:“那时候的情况,维新变法已经注定要失败了,就算我不出卖你,不抓那些人,也一样有人会去做的;我要不那么做,也许我的结局会和你一样。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为了中华的强大,我不在乎名誉,不在乎别人怎么骂我,我不在乎一切,阻碍中国进步的人和事,我都可以毫不犹豫的一脚踢开!”

象是有点懂了,又象是没有听明白,光绪仔细品味着李国勇话里的意思。

“其实我不杀你,不是为了什么笼络人心,而是因为你做的事,说的话。”李国勇站起来说道:“‘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就凭这句话我就永远不会杀你,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人,都值得我尊敬。好好的在南京看看吧,看看中国的变化,看看中国和你的大清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看着中国怎么走向强大的道路吧。”

第148章 北洋军的命运(一)

最后一战的气息已经很浓厚了,山东战场上到处都是忙碌的士兵,大声叫喝的军官;一门门大炮被推到了前线,一挺挺重机枪张开了黑洞洞的枪口。也许就在短短的几天之后,几万,十几万的士兵将在这里展开殊死的搏杀,决定中国前途的命运,山东的大地将再一次被血和火染红。

没有人怀疑帝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虽然双方在山东战场上的兵力相差得并不是很悬殊,但帝国军队先进的武器,高昂的士气,以及充裕的后勤保障,都在向阵地对面的北洋军宣扬着必胜的决心。

谈判的大门,已被李国勇彻底地关上,当年的“盟弟”李国勇让焦头烂额的袁世凯只剩下了两个路可以走:要么投降,要么抵抗到底。辛苦多少年才建立起来的北洋军,袁世凯绝不愿意把它交给任何人,何况还是敌人,毕竟这凝聚了自己几乎是毕生的心血。有的时候袁世凯也有些怨恨段祺瑞,当年都打到南京了,那么好的机会竟然平白放过,没有能够干掉李国勇,否则哪里有今天窘迫的局面?

还有那个吴佩孚,一点骨气也没有,为人臣,为人部下当以“忠诚”二字为先,被抓了为什么不自杀,为什么不学学敌人的2师那样杀身成仁?

外国人也是靠不住的,不要说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德国人,和李国勇打得火热,一下子就撤了走了北洋军中的全部德国军官,断绝了一切军事援助;就连美意法这三个本来和自己挺友好的国家,现在也象避瘟神一样躲着自己。这些永远把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洋鬼子,分不清楚谁是朋友,谁是敌人,终有一天李国勇会和你们翻脸的,等到那一天,你们才会想起我袁世凯的好处!

为了激励士气,做最后的挣扎,袁世凯下令北洋军全体为慈禧带孝,还像模像样地赶制了一面面白色的大旗,上面写满了什么“为太后复仇”等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有没有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部下们的忠诚袁世凯还是相信的,也一定会为自己卖命到底,毕竟自己这条船沉了,船上的人也好不到哪去。或者凭借着这个,也许能在山东战场上创造一个奇迹吧。

在他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部下个个脸上都有种大祸临头的表情,昔日风光八面的北洋军官们都没有往日的神采,整个大清都没有了,几万人的北洋军被围困在山东的几个城市,又能有什么作为,又能够坚持多少时候?

“局势的确是很恶劣,但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袁世凯清了清嗓子,给部下打气道:“虽然现在李国勇势头很猛,但他打败的都是抽着鸦片,只知道吃花酒嫖女人的杂牌军,我北洋数万精锐,大半是老兵,不管是在训练上,还是素质上,都不是李国勇那些新兵蛋子可以比拟的,何况我还有你们这些身经百战的将军,对面那些娃娃军官,根本就无法和你们相提并论。只要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象当年在台儿庄那样歼灭敌人的一到两个师,李国勇就必定撑不住了,一定会主动谈判,那时候主动权就在我们这边了!”

军官们相互看了一眼,露出了苦笑,现在的叛军,可不是那时候的2师了,那些看起来嘴上毛还没有长齐的叛军高级军官,一个比一个精滑,一个比一个能打。

尤其是在山东的蔡锷,打起仗来坚持沉稳,从来不会急于求成,只是一点一点蚕食着北洋的力量,这才是最可怕的。本来士气高昂的北洋军,在一次次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损失和失败面前,士气慢慢的就这么低弱了下去。蔡锷在山东的包围圈越收越紧,力量上的此消彼长,谁知道对北洋致命的一击什么哪一天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诸位,诸位!”见部下一个个无精打采,袁世凯有些着急:“目前我们不要想得太多,多考虑考虑怎么固守好现有的防线,无论如何不能再丢了,否则我们将无路可退,只有死路一条!”

冯国璋站了起来:“大帅,您说的道理我们都懂,可北洋现在难处太大。一边是叛军不停地调兵遣将,没日没夜的往前线运送大炮;还有一点就是蔡锷推进得太凶狠,咱们各个城市的武器弹药和给养根本没有时间运出,现在有的标营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总不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赤手空拳的和敌人拼命吧?”

此言一出,下面立刻议论纷纷,冯国璋算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建军以来从来没有为军饷发过愁的北洋军,终于实实在在的遇到了吃饭的难题。

袁世凯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来回走了几步,从怀里摸出了一张银票,放在了桌上:“这是我历年为官的积蓄四百万两,拿去给部队,要是还不够,袁某人还有几处房产,全部变卖了,宁可我袁世凯没有饭吃,没有地方住,也不能让士兵们饿着。”

这一手耍得漂亮之极,立刻让场上安静了,冯国璋拿起银票,动容地说道:“大帅,您为了兄弟们甘愿舍尽家产,国璋感激钦佩,您放心,我们就是死也不会再让叛军前进一步!”

其实袁世凯这么做也实在是没有了办法,北洋军的困难他是知道的,再不想办法解决,稳住军心,只怕会加速失败的命运,一旦最后的地盘也丢了,有再多的银子也只是一枕黄粱。

见部下被自己的举动折服,袁世凯笑了下,也看不出是得意的笑,还是穷途末路的苦笑:“华莆,告诉官兵们,只要能够再坚持三个月,局势必有变化,我已经联系到了日本人,他们将会出面联络各国公使进行调停,老官员不会不给外国人面子的。”

银子加上大帅的承诺,让冯国璋士气大振,他指着地图说道:“目前我们控制着济南、德州、淄博三城,根据判断,蔡锷有可能先对德州发起攻击。因此我们在德州集中了北洋一、镇和三镇的全部主力,以原有的工事和城镇为依托,节节抵抗,按照我的估计,坚守三个月是没有问题的,蔡锷想要一口吃掉我北洋,只怕还没有那么容易!”

冯国璋的话,让袁世凯心中升起了莫大的希望,他的确联系过日本人,日本人也答应了他的要求。虽然他们也提出了诸多苛刻的条件,但急于摆脱眼前困境的袁世凯,没有任何犹豫就全盘应承了日本人提出来的各种条件。

第149章 北洋军的命运(二)

袁世凯心中甚至有一丝幻想,只要能够保得住北洋军这个他最大的本钱,他就一定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当年李国勇初到江苏,不也一样从一无所有直到发展出这样大的局面?

军事上虽然李国勇节节胜利,北洋军朝不保夕,但论起权谋的运用,大局的掌控,这个毛孩子比起自己来还差得很远。

“大帅,真的没有一点和平谈判的可能了?”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显然没有冯国璋那么高涨的信心,抱着最后一丝期盼问了句。

袁世凯看着他,慢慢说道:“死了这条心吧,眼前的状况是李国勇绝对不愿意谈判的,他一定要想办法灭了我们,北洋军自救的办法就是打败他们,实在才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山东战场上,帝国的2师和5师士兵正在进行着最后决战的准备,军官们心情激动而且兴奋,这可能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最后一战了,再不抓住战争的尾巴建立功勋,那以后恐怕可就没什么机会了。士兵们的心情同样也充满了期望,等打完了这仗,只要自己还能够活着,那就可以回家看望老婆和孩子了。部队里吃饭不要钱,打仗更加不会有什么开销的地方,薪饷都送回了家,自己盘算着怎么也能盖间稍微像样点的房子吧。

听长官说,以后帝国当兵都会有个期限,不会一辈子穿军装穿到老了,只要干满了几年,就可以脱下军装回家,而且还由地方政府安排工作,这新鲜的事情叫啥名字来着,自己怎么老记不住?要说还是在帝国好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美事?

一队队特殊的士兵从阵地后面走过,看样子是从江苏那边增援上来的,按说每天都有援兵开拔上来,也没啥好稀奇的,但这支部队看着透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象其他士兵那样穿着藏青色的军服,而是穿着黑色的军服,左臂和胸口都佩带着雄师标记,身上背着的武器有很多让人根本没有看到过。

这些人一个个左边腰间佩带着刺刀,右边腰间挂着几个圆溜溜的东西,有见多识广的士兵告诉同伴,那叫手雷,和手榴弹差不多,不过体积小了很多的手雷,威力怎么样可就不知道了。

这支部队凭着先进的武器,漂亮的军服让士兵们羡慕不已,可就是不知道他是从哪冒出来的。

山东战场总指挥蔡锷和副总指挥张孝淮也显得对这部队很重视,竟然亲自出来迎接。

这支部队边上开过一辆汽车,车子很快停稳,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威武的军官,同样穿着黑色军服,带着黑色大盖帽的他,小跑到蔡锷和张孝淮的面前,行了一个军礼:“报告总指挥,副总指挥,党卫军军刀旅旅长蔡勇奉命赶到!”

所谓的党卫军军刀旅是李国勇亲自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完全是按照特种部队的要求来编制训练的。军刀旅人数并不多,全旅官兵四千七百人,尚不到天字号师下属各旅的一半,但他们全部由老兵组成,其骨干力量就是台儿庄血战中随柳波成突围出来的士兵精挑细选而成。全旅官兵体格健壮,聪明勇敢,文化程度比较高,具有高度的献身精神和一定的作战经验。

他们装备轻便、先进、高效,以手枪、匕首、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为主,他们成员虽然不多,但花费在他们身上的军费,却是任何一支同级的部队所无法比拟的。

军刀旅训练的严格残酷是有名的,当初初组建时从各部队挑选了一万二千名士兵,但没过多少时候,大半士兵都被淘汰,宁精不要多是他们的原则。而这支由帝国元首亲自掌握的部队,在日后也被称为“精锐中的精锐,王牌里的王牌”。

趁着山东决战的机会,李国勇把他的宝贝派了上去,一来帮助蔡锷一举解决山东问题,二来也想检验一下军刀旅的训练成果。

二十八岁的军刀旅旅长蔡勇,是当年2师幸存下来不多的军官之一,铁血军官团团员,中华进步党党员,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坚定的元首拥护者。他信奉战争解决一切,对全旅官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有刺刀和铁血才能够让敌人屈服!”

对于神秘的军刀旅和他们狂热的旅长,蔡锷是久闻大名的,而军刀旅的到来,也让蔡锷更加清晰地看出元首急于解决山东问题的决心。有迹象表明,在日本的暗中策划下,英法两国有插手中国内政的企图,而这一点,历来都是元首最不能容忍的。但现在立刻就要拒绝英法的要求,马上翻脸,就目前的情况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必须在英法日的企图暴露前解决掉北洋军。

蔡锷笑着和蔡勇握了下手,对张孝淮说道:“元首这次是下足本钱了,把他的心肝宝贝都派出来了,看来咱们是该动手了。”

张孝淮说道:“山东问题地解决刻不容缓,军刀旅的到来,或许可以让战争提前结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看了看周围,蔡勇压低了声音说道:“领袖让我转告两位总指挥,山东战场上要打得狠而迅速,趁着这个机会一举把北洋军从中国的历史上抹去。另外一点,领袖再三说他不想让袁世凯被列强所利用,将来站在帝国政府的对立面,所以领袖给了我另外一样特殊的任务,请两位总指挥能够配合。”

会意的点了点头,蔡锷说道:“我们进去说。”

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蔡锷指点着说道:“目前在山东战场,我军各线部队接近十万,北洋军六万,无论在兵力还是火炮数量上,我军的优势都是巨大的。本来我的计划是稳扎稳打,用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彻底打败北洋,光复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