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朝的月亮照到了什么?-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道不同不相为谋!

  张耳比陈余年纪大很多,成长的年代也完全不同。两个人的共同点,表面上看是娶了同样家庭背景的妻子。有钱不是错,但是在秦国初期,有钱人没地位,这是千真万确的,而且是很没地位。

  秦国的丞相,吕不韦,是个有钱的商人,但是没地位,去看戏的时候,还不如落魄的秦国公子异人。有钱人没地位,而且还受歧视,这在任何时候都很让人无法理解。

  在秦国初立的时候,征收劳役的人,首先命令强行要去的人就是给人做上门女婿的男人和有钱的商人。为什么?这些人没地位。所以,要娶有钱人家的女儿,不象现在这么要费尽心机,而且以后还要受气,但绝对不是值得别人称颂的事情。

  张耳和陈余,在这样的环境下,显然只能成为朋友。

  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沟通和理解。

  但是周围情况变动了,一种平衡被打破了,人原有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的本质才能有机会显现出来。

  秦国的灭亡和陈胜的起义,考验了两位忘年之交的富家女婿的友谊。

  秦国统一的时间很短,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秦国做了很多有巨大破坏能力的事情,最著名的就是焚书坑儒。赢政听了李斯的建议,为了让六国安定下来,不是采用怀柔的政策,而是杀。

  首先要杀的人,就是六国的后裔和名士,这些人的存在,对秦帝国的安全有着致命的威胁。赢政对于时局的判断是对的,但是他用错了方法。对于人民的治理,如同对于水一样,可以疏导,但是不能阻塞。也就是这些人,后来成为起义的中间力量,推翻了秦帝国。

  张耳曾经是魏国公子无忌的门客,这足以让他上了秦帝国政府的黑名单。

  他其实不是唯一的门客,魏国公子有三千门客。他只是三千分之一,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过他还是有本领的,否则怎么能混饭吃。

  有本领的人不一定有骨气。

  士为知己者死!张耳是士,无忌是赏识人,也就是知道他、了解他的人,但是无忌死了,魏国灭亡了。

  张耳跑了,匿名而走。大丈夫坐不更名,立不改姓。张耳不但没有士人的基本操守,而且算不得大丈夫。

  陈余和他完全不一样,没有那样复杂的经历。陈余有个爱好,儒术,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孔子的门徒。孔子的宗旨是什么?不吃软,不吃硬,不吃眼前亏。

  信仰是决定人行为的根本。不同的信仰,会让人在同样的条件下做出不同的选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1)刎颈之交的脆弱
面对秦帝国的悬赏追杀,张耳有经验了,带着富家的女儿,跑了。陈余没有经验,第一次面对通辑,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也学着张耳,带着家小跑。

  张耳第二次跑了。

  什么是人性?这就是。面临危险,舍生取义,杀身成人,这些,对张耳不起作用,所以他活得很久,而且能和刘季一起共享富贵。因为刘季不会怀疑张耳,他或许有智慧或野心,但是没有那样的胆气。

  这一次,两个人的境遇再一次的一致,都是被追杀,但是秦政府给出的价格不一样。张耳的头价格比陈余的贵一倍。

  后来的事情,证明了秦政府的人并非都是无能之辈,张耳确实比陈余更值钱。

  有了上次的经验,张耳就知道怎么办了。再一次的改名换姓。

  秦帝国其实对户籍管理的很严,五户人家就要成一小组,这是后来。魏国的灭亡,给了张耳、陈余改名换姓的机会。魏国变成了秦帝国的郡,魏国的政府文件都毁了,谁还能认识谁呢?那个时代没有报纸,所以虽是名士,也不过是闻其名而未见其人。

  张耳和陈余,就是秦帝国的政府眼皮底下过着普通人的日子。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下都是无比郁闷,想着何日能东山再起。

  秦国的小公务员,不管这个。有一次,陈余脾气来了,大约看到自己如此,心里不爽,得罪了小公务员。小公务员直接对他用刑。陈余不吃硬的,心想,怕你不成?于是要动手收拾这个不开眼的小公务员。他忘记了,这是眼前亏,吃了白吃。

  张耳赶快对他使眼色,让他忍着。等小公务员走了,张耳把挨了打的陈余带到桑树下,对着这个年青人,语重心长的说:“我以前怎么和你说的?今天受这点气就准备杀了这个人?”

  疼痛,让陈余清醒过来,认同了张耳的话,心想如果不是张耳提醒自己,也许,现在脑袋都没了。名士,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需要血的教训。

  这个不知道名字的秦国小公务员,给陈余上了很现实的一课,让他认清了自己现在的身份:匿名的逃犯。所谓的昔日名气带给他的是危险。

  此一时,彼一时! 人,要想生存,能活下来,必须认清现实。

  这,第一次证明了张耳的脑袋确实比陈余的值钱!

  在张耳这里对陈余进行教诲的时候,秦始皇正在发愁。六国的后人不除,秦帝国的皇帝是睡不好觉的。于是,对于始终没有消息的张耳和陈余,秦帝国的诏书下来了,一千五百金!清楚的说明秦帝国的皇帝对于未来前景的不安,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宝座之下熊熊的烈火。

  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张耳和陈余开始每天拿着秦国的诏书,四处缉拿自己。

  就这样,两个人在刀尖上过着貌似平静的日子,一天天的等待着。终于,等到了机会。

  陈胜起义了!

(22)刎颈之交的脆弱
陈胜,就象一根火柴,对着一个礼花的芯,轻轻一点,片刻之后,轰然炸开,满天都是闪烁的七彩火星。原来那些每天沉默着面对日渐增多的徭役,面对酷吏而连话都说不出来的人们,那些时时刻刻都小心翼翼生活的黔首们,忽然变得勇敢起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以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开始将自己曾经失去的所有东西一一拿回来,并且以秦帝国当初给予他们所采用的方式相差无几。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用来形容公元前210年的秦帝国,并不为过。

  秦国那些曾经趾高气扬的官吏开始害怕了。县里的人,杀了县令,郡里的人,杀了郡守。刘季、项梁、田儋都是这样开始的。

  陈胜,其实最开始杀的,不过是两个校尉。

  张耳和陈余,选择了不太一样的方式。他们虽然是逃犯,是和秦国政府直接对立的人,但是很奇怪,他们没有象别人一样,直接把县令大人杀了自立为王,甚至还有那个欺侮陈余的小官吏。

  他们在陈县,还在等待着。等着别人找上门来。这两个人比较喜欢别人来找自己,不喜欢主动。就象娶老婆一样,都是别人上门来找他们。

  陈胜来了。从蕲县到陈县,陈胜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几万人。这是个不算少的数目。张耳、陈余终于一起来找陈胜了。

  陈胜和周围的人听说过这两个人,大约是从秦帝国的通辑令上听说的,据说这两个人很贤。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个道理,陈胜是明白的。所以,虽然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两个人,他还是很高兴的欢迎了这两个秦帝国重金悬赏的逃犯。

  这个时候,陈胜对这两个人并不了解,只是知道他们是贤士,但是过后不久,陈胜就开始后悔了。

  事情的起因是关于称王的问题。陈胜是个种田的人,他起义,是因为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怎么都是死,起义了还能活。起义的最初,他并没想到会有这样大的规模。

  他周围的人不一样,到了陈县以后,有人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拿长枪,带领士兵来诛杀残暴的秦国,重新立了楚国的社稷,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贵族世家,这种功德应该称王。而且您要监督管理天下的众将,不称王不行啊。我们大家希望将军您能当楚王。”

  大家这么说,有部分是为了陈胜考虑,有部分是为了自己考虑。陈胜不称王,他扶立别人为王,那么手下人可能什么都没有,还是陈胜手下的将,如果陈胜称王,那么好了,陈胜就有权力封这些人为王。

  面对这样的建议,陈胜心里痒痒了,但是他不确定这样是否是正确的。这说明他还没有完全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于是,他想起了两位贤士。

  张耳和陈余的回答注定是要让他失望的。

  陈胜的主张: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他挑战的实际上是整个诸侯和士大夫层。如果不是因为面对秦国这个共同的敌人,陈胜和这两位贤人,也一定是处在对立的立场之上,所以,他注定得不到自己心中暗自希望的答案。

  这两位大贤又怎么说的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3)刎颈之交的脆弱
张耳和陈余,其实对陈胜周围人提出的意见,就是不想听,也会传到耳朵里。但是两个人初来乍到,对于别人的家务事,不方便说什么。现在,面对陈胜的咨询,心里想:机会终于来了。

  他们开始宣传自己的所谓贤人理论,说:“现在秦的作为太没有道理了,毁坏别人的国家,灭了别人的社稷,杀光了别人后代,消耗百姓的力量,占尽百姓的财产。将军有胆气,出生入死,不顾个人安危,为天下人除掉残暴的秦国。现在您到了陈县,要称王,会让天下人觉得您起义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希望将军您先别着急称王呢,赶快带兵往西,派人去立六国的后人,自己先多树立起同党,为秦国多增加敌人。这样敌人多了,秦国的力量就分散了,你也好多招兵买马。这样才能使周围的六国军队之间不要打战,县里不需要守城的人,诛灭残暴的秦国,占领咸阳来领导各位诸侯。诸侯本来灭亡了,现在又有机会能立,这是以德让他们服从您,这样,您的帝业就可以成就了。现在,如果只是您称王,恐怕天下就乱了。”

  这番话告诉了陈胜三件事:

  第一, 过去做得很好。您已经是领袖了。这话是陈胜爱听的,而且也确实如此。

  第二, 现在称王,不是不可以,是有危害,不是时候。从这个,陈胜开始不爱听了。

  第三, 您要想称王,在未来需要做什么。不过,陈胜已经听不进去了。

  陈胜的反应是什么?半天没说话,然后说考虑考虑。在过了几天以后,陈胜的考虑结果出来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称王,国号张楚。陈胜是楚国人,意思是张大楚国。但是这个时候给自己叫什么国号都已经没有意义。

  张耳、陈余所讲的道理,陈胜不明白吗?不是。

  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称王?

  理由:缺乏等待的耐心。

  足够的耐心也是一种美德,对于成功而言则是一种力量。有些事,必须等待时机成熟。陈胜,对于富贵,有着太深的期望。他起于耕佣,从一无所有的种田人,变成了几万人的起义领袖,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个过程,很短!从蕲县起义到遇到张耳、陈余,不过一月而已!时间太短。

  人的心理,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面对这个全新的状态,显然,种地的陈胜还不知道如何处理。

  他知道应该问一下贤士,但是他本人缺乏判断的能力。过去的种田的经验没在给他学习的机会,所以即便面前有再好的方案,对他而言也不存在任何意义。

  张耳和陈余,他们是熟悉诸侯贵族的生活,他们知道管理一个国家的基本原则,虽然和现在的萧何、后来的张良之间相比,就水平而言,还相差太远。

  后来,有一个人记住了这样教训:在明朝朱元璋起义的最初,旗下有一叫朱升的谋士,给朱元璋提了九个字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很认真的接受了,他成了明太祖。 txt小说上传分享

(24)刎颈之交的脆弱
张耳和陈余,此时对这个一意孤行的陈胜还是真心以待,没存留一点私心,完全是为了陈胜考虑的未来考虑,不是仅仅当个诸侯,而是成就帝业。

  这是一个远大的目标,也是多少男人的梦想。

  所有起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统一天下的那个唯一男人,都希望看到别人对自己臣服的样子。当诸侯,是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迫不得已的选择。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候会有永不停息的战争?理由很简单,天子的宝座只有一个。

  面对这样的良策,陈胜内心很不高兴,而且表现出来了。这不是他希望听到的话。

  称王,是他的梦想!

  帝业?离他太遥远了!

  张耳和陈余的第一次建议,就这样不了了之,只有一个后果,让原本就不太信任他们的陈胜,开始对他们更加不信任。

  张耳和陈余也很失望。他们商量了一下,开始为后路着想。

  陈余于是又对陈王说:“大王,你还没有收复河北呢。我以前去过赵地,知道那里的豪杰和地形,愿意请求您给我一支兵马去占领赵地。”

  这个“大王”是发自内心的吗?

  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个称呼让陈胜很受用。

  于是,陈胜同意了。

  但是带兵的人不是提出建议的陈余,而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武臣,也是陈人。武臣的当选,只有一个原因:和陈胜的关系很好。

  西征赵国的命令出来了,武臣是将军,邵骚是护军。提出意见的张耳和陈余是什么?左右校尉。

  四个各怀心事的人,带着三千人向北出发了。

  目标,赵地!

  陈胜对于武臣,很放心!事实证明,他再一次错了!

(25)刎颈之交的脆弱
张楚王,这个新的位置,对陈胜而言,操纵起来有些力不从心。他自己并不觉得,富贵已至,他快乐着,忽视了手下的那些人注视他的眼睛,也忘记了应该也多看看他们那些曾经充满了希望的脸。

  武臣带着这支队伍,暂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但却没有离开是非。是非是跟随着人走的。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是非。

  这三千人不到一个月就走到了白马河,过了河就到了诸县。张耳和陈余开始说话了,对着那些豪杰说: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各报其怨而攻其雠,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今已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

  这番话,只有一个重点:现在是个列土封侯的好机会,你们大家要抓住机会!陈胜已经称王了,张楚已经建立了,你们要做什么,要看自己的了。

  众位豪杰什么态度?很同意。

  于是,仗就没有必要打了,武臣直接占了城。三千人的队伍一下子扩大到了几万人。

  人多了,干什么?提高自己的地位。

  武臣不再是一个三千人的将,需要一个新的称呼:武信君。

  离诸侯称王还有一步之遥。

  武信君继续扩大地盘。一下子得到了十个城,余下的城,还是在秦政府的控制之中。剩下的地方只能打!

  几万人的队伍开始向东北进发,目标:范阳!

  范阳是座大城,城墙坚固,士兵众多。武信君和他的几位谋士开始发愁。这时,一个最能说的人出现了。此人是谁?范阳人蒯通!其实那个时候他还是叫蒯彻,后来刘季的后代中有个人叫刘彻,所以蒯彻只能留名于史书中为通了。

  此人有什么本事?

  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他的出现,对于范阳之战,对于急于扩大地盘的武信君,和张耳、陈余等人,意味着什么? 。。

(26)刎颈之交的脆弱
语言,有时候是一种杀人的工具,让人死得心服口服,死得心甘情愿。蒯通,不一定贤能,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

  他先对范阳县令说:“我听说您快死了,特来吊唁您。不过,我也要祝贺你看到我就能活着!”

  范阳县令害怕了,很着急的问:“为什么吊唁我?”莫名其妙的有个人来和自己说这样的话,谁都会很奇怪。

  蒯通见第一步有了效果,于是继续说:“秦国的法令太重,您当范阳县令十年了,杀了多少人,您数得过来吗?但那些被杀的亲人们不敢把刀捅进你腹中的人,不过是因为害怕秦国的法律而已。现在天下大乱,秦国的法律已经不管用了,然而那些人杀了您还可以成名。所以我在先吊唁您。现在诸侯都反对秦国,武信君兵临城下,而您坚守范阳,大家都争着想杀了您,迎接武信君。您要赶快去见武信君,才可以转祸为福,就看今天了。”

  这番话,攻心为上!

  范阳令守城的目的只有一个,怕死。害怕起义军过来先杀了自己。现在,既然守城也同样面临死亡,为什么还要守?对面的人不一定会杀自己。

  忠于秦国与否,此刻对于范阳令来说,并不重要,性命第一!

  蒯通成了范阳令的使者,去见武信君:“您一定要武力解决;这不太好。如果您愿意听听我的话,就可以不用打,一纸文书,千里可定,如何?”

  武信君一听,也有兴趣了:“您的意见?”

  蒯通不紧不慢的开始说:“现在范阳县令不投降是因为怕死,怕您象杀了前面那些城的人一样杀了他。城里的人如果杀了县令,也会反抗您的。不如您让范阳县令继续自己的官位,然后让坐好车,穿华服燕、赵之地,别人见了,知道投降了有好处,那些人就直接投降了。”

  武信君想了想,这也是个好主意,一个官印,并不是什么难事,实在不行再接着打也是一样的。

  于是,蒯通成了使者,带着官印回去见焦急等待的范阳县令。

  于是,赵地三十多个城,都归顺了武信君。

  官还是官,民还是那民。

  不同的只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在武信君高兴的时候,有两个并不高兴。

  谁?张耳、陈余。

  同是谋士,蒯通的能言善辩,让这两个人心里很不愉快,勾起隐藏在心中的前陈旧恨。 。。

(27)刎颈之交的脆弱
蒯通的计策,让这一队人马不费力就到了邯郸,前赵国的都城。

  张耳、陈余又听到了新的消息。

  周章军入关,快到骊山。

  陈王有诸将为陈王在前方打着江山,但回来的时候都因为陈王身边人的几句谗言抵毁而被杀。

  武臣在赵地节节胜利,而这个胜利本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如果当初陈胜任命的将是自己而不是武臣,那么,这一切将是多么的不同。

  恨,是对陈胜,不是对武臣。

  杀武臣造反?又是名不正言不顺。那么,怎么办?

  让武臣造反!

  秦二世元年,八月,武臣当了王,自己一样可以得到地位,将军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二人对武信君说:“陈王在蕲起兵,到称陈王,不一定是六国之后才可能称王。将军您以三千人得到了赵地数十城,现在独在河北,您不称王就不行了。而且现在陈王听信谗言,如果想报复您的话,恐怕祸到临头了。不如立自家兄弟,否则,就立赵王后裔。您不要失去机会,要快。”

  武臣一听,立人不如立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怎么给别人?

  于是立自己为赵王。

  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这样的职位,让这两个人很满足。

  蒯通呢?不知道。他再一次出现已是五年以后,在韩信的大营中。

  张耳和陈余之间的地位虽然相差不多,但是第一次出现了区别,哪怕这点区别仅仅是很微小的。

  这个消息,派人告诉张楚王陈。陈胜大怒。当年,没有派张耳陈余去做将军,是因为武臣和自己的私交很好,现在,这个人却背叛了。

  这足以让原来就心情不好的陈胜失去理智。陈胜的第一反应:杀了这个忘恩负义之人的全家,发兵,打。

(28)刎颈之交的脆弱
这时候,有个声音说:“大王,秦国还没有灭亡,您就杀了武臣等人的全家,这不是给您又树立了一个秦国一样的敌人吗?不如您现在趁这个机会去祝贺他,让他们去向西对付秦国。”

  说话的人是陈王相国房君。这个计策很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陈胜再糊涂,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这一次很听话,立刻将武臣等的家属安置到了宫中,而且这一次开始重视张耳,封他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比对张耳当初强多了。

  封完了官,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赵王,说是祝贺,其实是分派任务,让他们向西入关。陈胜和房相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张耳、陈余立刻猜到了陈胜的用意,直接对新的主公武臣说:“大王称王在赵,不是楚国的本意,故意来祝贺。如果楚国来了秦国,必定要出兵赵国。希望大王不要向西了出兵,应该向北方占领燕、代,向南收河内来扩大地盘。赵国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对付赵国。”

  赵王武臣比陈胜对周围人有着更多的信任,想也没想就同意了,而且他自己也没有主意,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于是,陈胜的计策没有任何作用,而且陈胜实际上对这只离开的队伍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赵王的军队派出去了,三支:韩广去占领燕,李良占领常山,张黡占领上党。向西?没人!

  戏剧性的一幕再次发生。

  韩广到了燕国,还没怎么打,就直接先造反了:自己成了燕王。

  宝座还没有坐稳,下属就背叛了,这不能忍。赵王忘记了,自己刚刚背叛陈王。赵王知道收买是不管用的,直接打,于是带着丞相和大将军到了燕国的边界。

  更富有对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仗还没有打,赵王对战事似乎并不操心,很有闲情的出去逛逛,居然被燕军抓住了。昔日的手下对赵王很是留情,没有直接杀了了事,提出条件:分出赵国一半的土地,就放了他。

  赵国派了使者谈判,但是人一到,就是人头落地。韩广的态度坚决,除了土地,一论免谈。

  张耳和陈余,看起来很发愁。但是他们两个谁也没有出头,提出去燕谈判。

  有个做饭的人,忽然来到了张耳和陈余的大帐,说:“我去说说,带赵王一起回来。”

  大家都笑了:“去了那么多人,都死了,你怎么能行呢?”

  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谁也不想再去送死。做饭的人就去了,众人看着他,不禁纷纷叹息,唉,又一个要去送死了。

  此人到了燕军大营,直接对燕将说:“你知道我的来意吧?”

  燕将笑了笑:“知道,为了赵王吧。”

  此人也很沉着,说:“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人吗?”

  燕将说:“贤人啊。”

  此人开始笑了:“您知道贤人的志向吗?”

  燕将想也不想,直接说:“想得到赵王罢了。”

  此人大笑,说:“您根本就不知道这两个人想得到什么。武臣、张耳、陈余兵不血刃得到赵国十多城,这些人也想南面称王,怎么当了上卿就满足了?为人臣与成王怎么能同是而云呢?现在这两个人不过是顾及到形势初定,还没机会分王呢,不过先立武臣为王而稳定赵国民心。现在赵国已经全都臣服了,这两个人要分赵称王了。这个日子不远了。您现在囚禁赵王,这两个人名义上是想让赵王回来,其实希望您杀了才好,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分赵自立为王。现在一个赵国就能改变燕国,何况两位贤王呢,您又杀了赵王,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攻打燕国,消灭燕国太容易了。”

  如果此时张耳和陈余在此,最想杀的,一定是此人。

  被人说中心事,很危险,而且是深藏心底见不得人的心事。

  杀了赵王,取而代之,并不是见不得人,很多人都会这么想,这么做,不过是担个反叛的罪名,得到是实利。

  然而,贤名和实利都想得到,好累。

(29)刎颈之交的脆弱
是面对一个平庸的对手,还是选择两个满腹心机的敌人?这个问题,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难选择。

  赵王武臣很顺利的回来了。做饭的人为他驾车。

  回来第一件事,赵王不是继续打,而是回兵。于是燕王韩广造反成功,获得了和陈胜、武臣平起平坐的权利。

  让赵王很欣慰的是,李良现在还不错,平定常山回来了。

  面对这个功臣,赵王、丞相和大将军都没有新的奖赏,让这个人继续打,这一次的是太原。

  造反称王的人没有惩罚,战胜而回的人没有奖赏。张耳和陈余两位贤人,也没有说话。因为这一次,打输打赢都和他们没关系。

  李良是个老实人,此刻还没有想造反,拿着命令走了。到了石邑,秦兵堵住了前面的路,不能再往前走。

  秦国将军很聪明,假装以秦国皇帝的口气给李良写了封书信,没封口,这实在是想让大家都知道。

  信中说:“你要是能归顺我,我就会很得用你。如果你能反赵,那就赦免你的罪过,给你尊贵的地位。”

  老实人李良看了,笑了笑,心想:“怎么能有这么好的事情呢?”但是心里还是动了动。

  前方无路,于是回到邯郸,想多要点兵,还没到城里,就遇到一队人马,跟着百十多人。李良远远的看见,以为是赵王,赶快伏在道旁。

  里边坐的人,不是赵王,而是一个喝醉的女人,赵王的姐姐。这个女人并不知道,路边跪的人是赵国的将军,醉醺醺的让人谢了李良,让他起来。这些骑从,眼里只有李良,对那些从人,视若不见。

  这太让人生气了。都是伺从,你凭什么比我们高贵?

  李良的副官生气了,一个人忍不住说:“天下都在造反,能都先立!赵王一直都不如您,现在居然您还要跪这个女人,她居然不为你下车,我现在就去杀了她。”

  李良也怒了,造反的念头已经起来。秦国将军仿造的书信,给了他新的希望!不受这气了。于是,杀!

  赵王的姐姐死了,这个酒醉的女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