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宋第一册·十字-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越朝桑充国微一颔首,注视苏轼,缓缓说道:〃在下虽有良法,但愚意以为,今世欲求大治,须缓缓图之。病重者不可用急药,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句话正中苏轼心坎,苏轼击掌笑道:〃本当如此。〃   

  石越笑道:〃若从长远来看,想达到三代之治的境界,就应当在各县聚士绅乡老,设置议会,专事讨论县官施政得失、为人贤愚不肖,而不受县官刑责。其有建议之处,则可以请县官依法施行,县官若有失职处,亦可随时弹劾,请朝廷另委贤能。士绅乡老于县中利弊深知,则县官不敢任意妄为。如此,一县可得大治。再依此法,由县之议会推举名士组成州之议会,监察各州施政得失,又由州之议会荐人于各路,监察一路政治之得失,由各路之议会荐人于朝廷,监察一国之政治好坏……皇上自可以垂拱而得三代之治!在这个制度之下,皇上耳目遍及于天下,奸人断然不能久居于位,更不用说犯上作乱……在议会层层监督之下,纵有才智过人之辈,亦无法瞒尽天下人耳目……〃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3)         

  石越话未说完,众人都已耸然动容。苏轼学问再渊博,也不曾听说过议会制度,连连叹道:〃奇才!奇才!〃   

  〃不敢。〃石越略一欠身,继续说道,〃议会制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不让制度更张太大。各县置办议会,只需朝廷一纸诏书,保证士绅乡老议论之权力。更不需要增加半个官员,也无需发给士绅们月俸,便可以多出千百万计的监察御史;士绅们也可以借此维护乡里的利益,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样士绅与皇上联为一体,举国上下同心协力,国家焉能不大治?〃   

  饶是苏轼聪明过人,此时也已完全被石越的主张所震撼,半晌,才问道:〃石公子说,这是长远之法?〃   

  〃正是。〃   

  〃为何说是长远之法?〃   

  石越笑道:〃此法虽然好,但是如果天下人不明白它的本意,执行起来,必然走样。只怕画虎不成反类犬。〃   

  〃所虑甚是,所虑甚是。〃苏轼猛然发觉,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想法虽然新奇,较之王安石也更过一层,但是对自己政见的那种谨慎,却非常合自己的脾胃。   

  〃那要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它?〃桑充国也是头一次听到石越谈起议会制度。   

  〃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种制度的好处与坏处,要有更多的读书人,要百姓更加富庶,要有谨慎的推行措施……〃   

  〃这似乎不难。〃桑充国张口说道。   

  唐棣横了他一眼,取笑道:〃怎么会不难?每一样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苏轼却没有注意这些,他笑意盈盈地望着石越,问道:〃石公子方才说,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种制度的好处与坏处?〃   

  〃正是!任何一种制度,有好处必有坏处,只有清醒地知道这种制度存在的坏处,才能真正执行好这种制度。〃   

  苏轼点点头,忽然端起酒来,笑道:〃石公子,为这句话,苏某当敬你一杯!〃说罢一饮而尽。石越连忙端起酒来,口称不敢,却也是一口干了。二人望着手中的空酒杯,相顾大笑。   

  此时苏轼对石越已是惺惺相惜,二人交杯畅饮,无所不谈。李敦敏等人又说起《论语正义》的事情,更让苏轼咋舌不已。几个时辰之后,苏轼已经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竟与石越称兄道弟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桑充国就将睡眼矇胧的石越给闹了起来。   

  〃子明,给我们说说议会吧!〃石越勉强睁开双眼,迷迷糊糊见到眼前有几个人影,头一歪,又睡着了。   

  桑充国等人哭笑不得。昨日苏轼与石越对饮,二人仗着酒量好,说话投机,竟然旁若无人,喝得酩酊大醉,今日却无论如何也爬不起床来。偏偏桑充国对所谓的〃议会〃非常好奇,昨晚已是心痒难耐,想了一个晚上,今天却是非要石越解说一遍不可。   

  桑充国正一筹莫展时,唐棣已经吩咐书僮端了一盆冷水过来。他摆摆手让桑充国让开,自己掬起一捧水来,猛地洒在石越脸上。此时尚是冬天,冰冷无比的水落在石越脸上,便见石越〃啊〃的一声大叫,一个激灵,反射似的弹了起来。   

  众人哈哈大笑,书僮连忙递过毛巾,给石越擦了脸,桑充国便一面问起议会的各种问题,石越只得无可奈何的一一解释着。不料众人知道得越多,疑问反而越多。   

  桑充国首先问道:〃子明,以我看来,议会虽然是个好办法,但是如果议会成员全部是地方乡绅,他们未必便不会和官府一起上下其手,鱼肉乡里。〃    

  李敦敏也忍不住插嘴道:〃我也觉得议会虽然看起来有种种好处,但要靠它解决所有的问题,心中总觉得有很大的漏洞。〃   

  〃不错,士绅和官府狼狈为奸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若有议会,他们反倒可以用民意的借口来对抗官长了。〃唐棣也有疑虑的地方。   

  石越的头立时又疼了起来了……这次却不是因为酒醉。   

  他自觉从三代之治发挥到民主议会制度,甚称天才的猜想,心里自有几分洋洋得意,却不料连这些最好的朋友也无法说服。将醒未醒之间,不由随口说道:〃你们的疑惑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是不可以解决的。可以用三级会议的形式嘛……况且,还有报纸的舆论监督呢。〃         

※虹※桥※书※吧※BOOK。  

第26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4)         

  〃三级会议?那是什么?〃    

  〃什么是报纸?〃   

  石越顿时冒出了冷汗,整个人也清醒过来。瞧瞧自己说了些什么呀?此时只得小心翼翼地说道:〃三级会议,就是议会组成由普通的农户、地方士绅名流、各行业代表等等,各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这样就可以避免劣绅和官府一手遮天了。〃   

  〃三级会议也难称尽善尽美。农民虽是国家之本,但是大字不识,在议会上肯定说不过读过书的乡绅,而且乡绅大部分是族长族老,谁又敢和族长冲撞?〃柴贵谊的见识又让石越吃了一惊。让一个农民和他的族长族老在议会上对立,那的确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正待回答,却听李敦敏说道:〃景中兄是尽往坏的一面去想了。我们在《论语正义》中说过,孔子所谓的礼,其要义便是一个〃和〃字。依我看,议会的要义,也是一个〃和〃字,如子明所说,议会的作用,是监督地方官横行不法,欺下瞒上,督促地方官在政绩上有所作为,防止庸碌之辈窃居高位……这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御史台。就算仅仅是士绅组成议会,只要能保证议会不被打击报复,还怕一县之士绅,个个良心丧尽吗?即便某处坏人居多,好人也可以向上一级议会和官府申诉……〃   

  众人细细思忖,无不点头称是……在主张人性本善的孟子最受重视的时代,人们是不可能相信一个县中的士绅都是坏蛋的。石越虽然不以为然,却也不愿意继续〃布道〃下去了。毕竟民主议会制度不是单独的东西,不是单独放在任何地方可以行得通的。   

  他微微笑道:〃修文说得不错。何况还有报纸,只要报纸敢说真话,便没有谁能一手遮天。〃于是细细的把报纸的作用说了一遍,众人无不拍手称赞。桑充国兴趣尤大,笑道:〃我倒觉得这报纸比议会更有用处。如此看来,子明买下这印书坊,竟是另有深意的。〃   

  石越很快就忘记了关于议会的讨论,春节尚未过完,木活字印刷技术的研发已经占据了他的全部精力。让他有点意外的是,桑充国竟然会主动来帮他的忙。   

  从泥活字发展到木活字,技术困难并不大。在石越的指导下,能够大大提高排版效率的转轮排字架也很快设计了出来。全部仅仅用了二十天左右,石越所设想的木活字印刷机全套设备都已制成样品。桑充国第一次参预到一件新技术的发明之中,显得非常的热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印书坊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少东家能干、和气,这些设备能够这么快制造出来,和桑充国调动起来的劳动积极性,也是分不开的。   

  但在石越看来,木活字印刷仍然是一种简陋的技术。   

  既然技术上暂时无法有飞跃式的提高,那就应当通过更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石越设想了一个几百人规模的大型印书坊,有些人专门制造活字,有些人专门排版,有些人专门较字,有些人专门印刷,有些人专门装订成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资,完全按流水线作业……如果规模足够大的话,二十万字的书二十天内就可以印刷出品。考虑到当时的书籍市场并未完全开发,许多人出书都是自己出钱雕版印刷,这样一座印书坊的利润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按照石越的建议,桑氏印书坊制定了木活字标准尺寸,然后送到其他的雕版印书坊,向他们订货,每家各订木活字若干,桑氏印书坊则只需要请几个师傅以备不虞。由此不仅制造木活字的问题迎刃而解,整个印书坊的成本也大幅下降……这种方法很快就被印书坊行会所普遍接受,仅仅一年之后,活字标准尺寸就不再由桑家制定,而是由行会统一制定。   

  ……   

  〃这么说来,石越的《论语正义》,便是由木活字印刷的?〃王安石望着手中印刷装帧精美的《论语正义》,惊讶地问道。   

  曾布摇摇头,笑道:〃相公,据我打听到的石越的情况来看,他竟是一个全才。但让木活字印刷得如雕版一样精美,他却还没有这个本事。〃他一面说,一面从怀中掏出一本《论语正义》,笑道:〃相公请看,这本才是木活字印刷的。相公手中的,是第一版,却是雕版印刷。〃         

→虹→桥→书→吧→。  

第27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5)         

  王安石接过书来,比照半晌,叹道:〃也相差不太远了。〃感叹一阵,沉吟道:〃这部《论语正义》署名是六人合著,据我看来,这石越出现之前,桑充国默默无名,唐棣、李敦敏、柴贵友、柴贵谊不过一举子,岂能有这般见识学问?必是石越一人所著无疑。〃   

  〃听说苏轼与石越相交甚厚,或者他知道端详。〃    

  〃苏轼?〃王安石皱起了眉头。他因为苏轼老爱跟他唱反调,故意把苏轼调到开封府做推官,想用琐碎的公务困住他,不料苏轼处理公务精干明了,反而声名更盛,惹得王安石甚是不快。   

  〃爹爹,区区一个石越,何必如此费心?依我看,也是浪得虚名之辈。〃曾布不用看也知道说话的,必是王安石的爱子王雱。   

  王安石勃然作色,怒道:〃浪得虚名之辈?限你两天之内读完这本《论语正义》,再说人家是不是浪得虚名!〃   

  王雱嘴角微翘,冷笑道:〃我早已看完,〃莫问湘江桥下水,此生羞作无情死〃,石九变也不过尔尔。〃他引的却是石越流传坊间的词句。   

  曾布早知王安石此子,从小聪明过人,号称〃神童〃,十三岁上听陕西士卒谈起洮河一带形势,便说:〃此地大宋不抚而有之,若沦于敌手,则敌强不可制矣。〃还未行成人礼,就写了洋洋数万言的策论……甚至王安石变法,也多是他从中策划。这样的人,年轻气盛,又怎肯轻易服人?   

  〃天下讲《论语》的,无人能出其右,你敢说〃不过尔尔〃!你二叔生平未尝赞许别人,独独夸赞这个石越,你便敢说〃不过尔尔〃?欧阳修、司马光、孙觉、程颢、苏轼赞不绝口,你竟敢说〃不过尔尔〃?〃王安石瞪着王雱,怒斥不已,〃且去将《论语正义》抄三遍,看你还敢不敢胡言乱语!〃   

  王雱从未见王安石和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立时不再说话,只是垂手静侍一旁。   

  一直默不作声的吕惠卿却知道,王安石这顿脾气并非专为王雱而发。自从推行新法以来,可以说事事难以尽如人意。朝野中反对之声浪潮汹涌。起先反对的,还只是吕诲这样顽固不化的老头,自均输法②和青苗法③推行之后,温和的如苏轼、苏辙兄弟,以及原本支持新法的程颢都开始表示反对,渐而发展到韩琦这样的三朝元老也上书批评青苗法……皇帝因此召王安石质问为何原本在农村发放的青苗钱居然连城镇居民也要强行认购,王安石竟然强词夺理说:〃如果他们愿意借青苗钱,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一时间元老大臣纷纷支持韩琦,被称为〃拗相公〃的王安石则称病不出,逼迫皇帝做出选择。皇帝让司马光写诏书催王安石复职,与王安石交好数十年的司马光在诏书中皮里阳秋,指责王安石惹得〃士夫沸腾,黎民骚动〃,结果王安石更是怒上加怒,抗章自辩。皇帝不得已亲自写手诏解释……这还是吕惠卿亲自来宣读的诏书。这么几经波折,王安石才重新上朝视事。   

  身为王安石最亲信的人之一,吕惠卿自然知道司马光的不合作对王安石的打击有多大……皇帝想重用司马光为枢密副使,九次下诏,司马光九次辞还,一心一意要求皇帝罢制置三司条例司④、青苗法、助役法⑤。王安石与他书信辩论数次,意见却终不能合。于是,王安石执政仅一年左右,不仅没有得到一个有名望的大臣的支持,反而招来了诸君子的一致反对。只有吕惠卿才知道,王安石有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   

  皇帝在崇政殿表露出来的关切再一次浮上了吕惠卿的脑海。〃王安石也想招揽这些年轻人,特别是那个石越!〃一个念头飞快的闪过脑中,吕惠卿轻轻咳了一声,笑道:〃相公,自从《论语正义》问世以来,不过月余的时间,京师中举子争购,士林交口称赞,一时竟然洛阳纸贵,便是皇上,也甚是赞许。学生忝为崇政殿说书⑥,便有数次听皇上亲口问起《论语正义》的事情。以学生的浅见,有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够支持新法,岂非相公一大臂助?〃   

  吕惠卿话音刚落,便听到王雱冷冷的哼了一声。他知 道王雱一向不喜欢自己,也不介意,只微笑地注意王安石的反应。         

▲虹桥▲书吧▲BOOK。▲  

第28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6)         

  王安石瞪了王雱一眼,沉吟道:〃吉甫说得有理。我想先奏明皇上,由朝廷下令推行标点符号,至少可以使公文更加清晰明了。哪位替我走一趟,去看看这个石子明?〃一面说一面将目光投向王雱,王雱却赌气似的将头撇向一边。曾布连忙站出来,笑道:〃我很想认识一下这位石九变,便由我去一趟吧。〃   

  王安石在心里重重叹了口气,知子莫若父,王雱聪明绝代,但是心胸太小了些。王安石朝曾布勉强挤出个笑脸,道:〃如此有劳子宣。《论语正义》一书,依我看来,虽然言必称三代古圣,却是托先王之名行立法之实。这样的人才,应当好好争取。〃   

  自从《论语正义》刊行之后,第一版三千册很快被一抢而空。除了桑氏印书坊全力复印,应付从京师到各地源源不断的订货外,各个印书馆也毫不客气的印起了〃盗版〃。一夜之间,石越六人的名声,传遍了大河南北。   

  但是石越反而越发的深居简出起来。但凡慕名来访的人,大抵都由桑充国、唐康等人去接待,他自己则全心全意构思另一部更加惊世骇俗的著作……《论语正义》的成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改变一个世界的关键,在于改变其思想;改变其思想的关键,在于占据道德制高点。《论语正义》如此顺利的取得成功,已经悄悄地将石越推到了一个道德高度之上……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没有人的时候,石越喜欢静悄悄地一个人坐在桑府后花园的水池边,看水面飘浮不定的浮萍……他觉得自己很象它们,没有根的稳固,却也无惧于任何风雨的吹打。每当石越泛起〃思乡〃之情时,他便会来看浮萍。他用一根竹竿轻轻地挑拨它们,把它们打向远方,这个时候,一身绿衣的梓儿便会托着香腮,静静地坐在旁边观察他。   

  有时候,她也会问上一句:〃石大哥,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嗯?〃   

  〃我是说,浮萍。〃   

  石越便会微微叹气,自嘲似的笑道:〃因为它们没有野心,不会做自不量力的事情。他们听天由命,安乐于天地之间……〃   

  梓儿的眼中充满了迷惘:〃可是我听我哥哥说,男子汉是应当在天地间做一番大事业的。〃   

  〃是啊……〃石越的回答总是不那么确定。   

  朝局依然在石越的掌握中,历史依然按照它原本的轨迹前进。王安石复出视事之后,立即劝皇帝中止了对司马光的任命,九次辞还的诏书终于没有再一次发下去。王安石对皇帝说:〃司马光一向反对新法,让他做枢密副使,是为朝中反对新法者立旗帜,使他们全都聚于此旗之下。〃他似乎没有想过,司马光这面旗帜是为什么而存在的。新党与旧党的矛盾越发的激化,张方平出外、韩琦削职、范镇罢官、司马光请辞……石越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默道:〃与我的记忆完全相符。〃   

  但是历史也一定出现了小小的偏差:《论语正义》的发行;在石越的点拨下,唐康等人顺利通过了省试;唐甘南带着大批工具远赴杭州,创办真正意义上的棉纺工业……   

  〃子明。〃桑充国匆匆的脚步打乱了石越的思绪。   

  石越站起身来,将竹竿丢到一边,笑道:〃长卿,有事吗?〃   

  〃有个大人物要见你。〃桑充国嘻笑道。   

  〃哦?〃石越淡淡的应了一声。   

  桑充国重重拍了一下石越的肩膀,笑道:〃你不想知道是谁吗?大前天是苏辙,前天是王相公的弟弟王安礼,昨天居然是侍御史陈襄。今天,猜猜看是谁?〃   

  〃啊?我们家以前来个知县都是了不得的大事呀……〃梓儿在旁边讶声道。   

  石越被梓儿天真的惊叹逗得一笑,在身上胡乱擦了一下手,无可奈何地说道:〃凭他是谁,总是不能不见,是吧?〃   

  桑充国笑道:〃只怕确是如此,看曾布的神态,竟是非见你不可。〃   

  〃啊?〃石越霍地盯着桑充国,〃你是说曾布曾子宣?〃   

  桑充国倒被石越的神态唬了一跳:〃正是曾布。〃   

  〃王安石最坚定的追随者、新党的核心成员……〃石越的心中闪过几个名词。   

  〃我去见见他。〃         

◇BOOK。◇欢◇迎访◇问◇  

第29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7)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它历史的宿命。但是我来了,历史就还有机会,石越不会错过任何一次亲身了解王安石的机会。从曾布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王安石,正如从王安礼身上,也可以折射出一个王安石。   

  〃《论语正义》在下已经拜读,十分钦佩。请恕在下冒昧,不知足下以为如今国事如何?〃 桑府后花园水榭之上,石越和略显瘦小的曾布把酒论政,桑充国等人则在一旁作陪。酒过三巡之后,曾布开始投石问路。   

  〃诚如王相公《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所说,现今大宋,隐患重重,若励精图治,则是贤臣良佐大有为之日,非守成之时也。〃石越不假思索地回道,措辞却十分谨慎。   

  〃那么以石公子之见,若要励精图治,当以何事为急务?〃   

  石越微微一笑,此时他已知曾布来意,当下笑道:〃本朝之冗兵、冗官、冗费,有识之士,无不知之,自当以此三者为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吏治,亦未可轻易。〃说完凝眸注视曾布的反应。   

  曾布果然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道:〃公子的话虽然有理,却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关键所在,若依下官之见,则其关键只在理财。〃……这分明便是王安石的论调,〃国家不可以无兵无官,若有善于理财之人,那么充足的财政收入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石越不过是抱着试探的目的,自然不去与他争论,不置可否地一笑,反问道:〃曾大人,难道吏治的问题也可以用理财来解决吗?〃   

  〃吏治之事,省官益俸养廉,祖宗之法甚佳,只须依法而行,并无大碍。〃曾布轻描淡写地回答道。   

  〃在下却听说,治国需得贤臣,如若地方守吏与各部监官员不贤,虽有良法亦不能行。〃   

  〃不错,不过这个问题王相公却早已解决。〃曾布面有得色。   

  石越怔道:〃恕在下孤陋寡闻,还请大人明示。〃   

  〃王相公派遣四十多个提举官察行天下,地方官岂敢执行不力?〃曾布洋洋得意地说道。   

  石越心中不自禁的苦笑:靠四十个人就可以解决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吗?只是自古以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他与曾布相交未深,便不敢以肺腑相托,只淡淡一笑,道:〃原来如此。〃   

  唐棣性格梗直,却忍不住冷言问道:〃曾大人,这四十余人若是有一二奸邪之人,与地方奸吏上下其手,那么一路百姓,岂不要遭殃了吗?况且学生在江湖市井之中,也听闻地方官吏专以苛刻为急务,只怕有违王相公本意……〃   

  〃毅夫,如何可以以偏概全?〃石越不料唐棣如此直言不讳,怕他因言惹祸,连忙出言制止。   

  曾布摆摆手笑道:〃无妨,唐公子说的也是不错的。奸人自古皆有,不过以王相公之明,他用的人,断不会有奸邪之辈。况且朝廷还有监察御史……〃   

  〃子明,王相公的才学,实可与孟子相俦,当今皇上又是英明之主,与王相公君臣相得,千古以来,唯刘先主之遇孔明可以相比。〃曾布说得兴起,竟直呼石越的表字,倒似相熟朋友一般,一面又向众人说起王安石的学识……王安石治《老子》和《孟子》,本是当时有名的大儒,学问自然非比寻常,因此曾布说到精妙之处,颇让众人赞叹不已,只有石越这个现代人,对这些却天生免疫。   

  自此之后,曾布竟频繁来往于桑府,石越也回访过几次曾府。二人私交日见亲密,曾布对石越的才华、见识十分佩服,石越却是刻意要从曾布、王安礼等人身上了解王安石的为人与政见。但是每次长谈,都只能带来更多的失望。   

  石越小心翼翼地试探着提出关于新法的种种建议,曾布却似乎认为王安石的措施已经相当的完美,虽然对石越的建议表示赞赏,实际上却毫不重视。石越装作不经意的说起变法必然牵涉到多方利益,须审时度势,有时用猛有时用宽,宽猛相济才是上策,不料曾布丝毫没意识到石越是委婉的说他们推行新法过于〃猛〃了。石越又说起如何调和与旧党的关系,让新法顺利推行,曾布却认为只要用〃征诛〃之术,学习商鞅的果断与坚持,新法就一定能大行于世,又以为王安石和皇帝君臣相知,根本没有妥协的必要……         

§虹§桥书§吧§。  

第30节:第二章 终南捷径(8)         

  石越的心在一点一点往下沉。   

  新法的支持者们似乎普遍有一种神经质的反应……若有人提醒他们要小心奸人,他们马上就怀疑有人意图污蔑他们,找借口攻击新法;若有人说老百姓认为新法不便,他就说这是〃流俗〃,不必在意,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胜利;若有人说士大夫反对新法,他就说这是〃顽固、迂腐、不读书〃……总之,天下的道理一定是新党正确。   

  石越谨慎地判断着……他知道政治上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次选择错误,终身皆有污点。轻易的投入王安石阵营,将来想反出新党,不仅旧党认为自己反覆,新党也会认为自己是叛徒,打击起来必然更加不遗余力。   

  石越小心翼翼地伸出自己的触角,猛然发现自己碰上的东西很危险,立刻就机敏地缩了回来。一个曾布已经如此固执于新法的正确,号称〃拗相公〃的王安石又当如何呢?   

  也许曾布们不过是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偏激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旧党往往针对一些小事情就极力的扩大化,攻击到新法的全部,而新党由此也变得格外的护短,几乎任何来自新党之外的意见都听不进去。   

  如果自己进入新党之中,或者说话就更容易被接受,但是石越终于不敢冒这个险。将一切寄托在王安石是否采纳自己的意见这种未知之上,不是石越的性格。   

  不过石越也清楚的知道,他现在没有任何对抗王安石的资本。短期之内,任何激怒王安石的行为,都属于政治自杀。保持中立,回到自己的计划之上,慢慢地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石越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   

  与王安礼的交往更加坚定了石越的决定。王安礼对于王安石的许多举措亦颇有保留,石越与其谈论古今大事,很是相得。王安礼与王安石有兄弟之亲,他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又有什么把握做得到?人家毕竟是兄弟!石越记起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信中司马光直言〃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明显针对吕惠卿,可是王安石却置若罔闻。几十年相交的好友做不到的事情,自己又凭什么能做到?   

  他绝不敢拿自己的野心去赌王安石的性格。   

  石越从此刻意做出一种淡然的样子。他知道在古代中国,伦理被强调到了一个过分的高度,在这样的社会,崇高的道德声誉能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而淡泊功名则无疑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崇高的道德素质。石越深深的明白,道德上的声誉比出色的才学更能够保护自己,并为自己积累足够的政治资本……这一点,甚至许多古人都不明白。   

  但就在之前三十年的时间内,便有过一个成功的例子。   

  现在执政的王安石就是依靠道德声誉与才学声誉,二者互相作用,积累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才得到当今皇帝的一再超拔。   

  石越也许已经决定,他将向王安石学习一下成名之道。以他表现出来的才华……虽然依赖的是超出千年的知识积累,但在当时却已经足够支持他赢得更多的声誉了。〃我需要比王安石做得更出色,因为我不能学他等上三十年。〃此时的石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他的确不需要学王安石等上三十年,三月份的殿试的集英殿唱名,完全超出他的想象。   

  三月壬子,集英殿。   

  赵顼坐在高高的龙椅上。殿试官、省试官以及宰臣、馆职等一众大臣入殿侍立,八百二十九名正奏名⑦举人则在殿门之外静候着。   

  唱名仪式庄严、隆重,也有条不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