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末代王爷传奇-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夜间下了一点小雨,也许这是出嫁女儿的一点离娘泪吧。女儿大了要出嫁,母女都免不了有点惜别的感伤。早晨起来,妈妈给女儿梳头,母女都落下了小雨一样的惜别泪。
  太阳升上来以后,迎亲马队出现在视野里。说是迎亲马队,远远望去就是一支骑兵远征军。
  新郎今天没坐轿子,按照平常人的结婚礼俗,他要体现马背民族这个征服者的形象。《   蒙古通  》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礼是人生中最壮丽的画页,它充满了戏剧性,洋溢着种种诗意和浪漫气息。通过婚礼,你似乎看到这个民族还在可爱的童年,在婚礼的过程中,那些古代的习俗,民族的传说、历史,一些稀奇古怪、鲜为人知的风俗都要再现一次,重演一遍。参演的不仅是新娘新郎、伴娘亲友,而是整个一个民族。
  新娘家除了陪嫁女儿的物品外,还要给新郎一匹全鞍马,让他骑上这匹马不要忘了丈人家的路。女方祝颂人将马送到对方手里时,对这匹马要大加赞赏一番:
  要说父母赏给的这匹骏马:
  苍狼般的两只耳朵,明星般的一双眼睛,
  雄狮般的前躯,猛虎般的体形,
  钢铁的四蹄,扫地的长鬃……
  生在三九,奇寒不减膘壮。
  走起来赶上黄羊,跑起来胜过旋风。
  从今后传宗接代,永葆雄风。
  远行时宝驹一匹,狩猎时良骏一乘。
  遇敌它为战友,安邦它是功臣。
  同时还要把古代战争的箭囊和弓箭赏给女婿。战马弓箭象征着古代武士。
  在迎亲马队里,新郎骑的是一匹枣红骝马,额头上有一玉点,玉点里有一撮月牙形的黑色,这叫“太阳”套着“月光”。新郎上马以后,祝颂人要表一段马的特点。蒙古这个马背民族,对马有最多的了解和爱,他们的全部生活无不与马有关。祝颂词说道:
  当骑士举步的刹那,当信徒点香的瞬间,
  眼儿没顾上眨动,心儿来不及闪念。
  你从天边骋来,像那离弦的飞箭,
  你从长空奔来,像那迅疾的闪电,
  你从春风里飞来,就像奋飞的紫燕。
  金鹿再快,难步你的后尘,
  黄羊再速,不能与你并肩。
  奔驰的地方清泉喷涌,翻身的地方红花开遍,
  你驮着新郎带着佳肴,去迎娶一位远近闻名的天仙。
  祝颂人牵着马儿走上三圈接着又赞美一番:
  额上正中有个太阳,太阳里面又有个月亮。
  脖颈上系着章嘎项链,胯骨上缀着银制的鞍座。
  大象般的头颅,苍狼似的耳朵,
  明星般的眼睛,丝绸般的鬃毛,
  彩虹般的长尾,银盘般的蹄腕。
  金丝编织的马缰,响银串铃的嚼环,
  象牙雕刻的鞍鞘,紫檀精制的马鞍。
  鬃绒精制的马替,蟒皮缝连的鞍垫,
  金鹿皮拧的绊扣,香牛皮做的马。
  丝挽的两条肚带,铜铸的一对镫盘,
  你快驮着心急如火的新郎,去迎娶心爱的天仙……
  马是游牧民族从森林走向草原的摇篮,只有他们才会有许许多多的赞美词。陪同新郎迎娶的还有伴郎、祝颂人和媒人。他们都是一等地位的人,穿着官服袍褂,蓝缎袍子上绣着黑色图纹,戴着馒头顶子,顶子珠上镶嵌着一条翎子尾巴。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到了聘家门前,不像农村的门大开迎接,而是新娘的两位嫂子让新郎家人吃了“闭门羹”。两位伴娘嫂子在前,姑娘小伙子们拉开半圆形的围子挡在了门前,像古时的拒娶一样。这时候,迎新马队里走出善辩者与对方展开了激烈精彩的唇枪舌战。
  男方使者首先问:你家天天关门,还是今天我们来了才关门?你家月月年年关门,还是刚才我们来了才关门?是我们不像迎娶队,还是我们错过了时辰?为什么用彩带隔门?我们今天非进不成!
  伴娘嫂嫂不慌不忙地走出:你们是故意,还是真的不懂?千古苍天以来,嫂子就会关门,这门是彩带装饰,不让生人熟人闯进;万古皇天以来,嫂子就会闭门,我家有千金小姐,不让闲人走进;成吉思汗以来,嫂子就会掩扉,我家有宠爱的小女,不让任何人迈腿。看你们桂冠锦袍,像是探亲的贵宾;看你们披弓挂箭,像是草原的猎人。若是走错了门庭,南有大路可寻;若是找不到猎物,北有深山老林。你的家乡在何地?你的信仰是何人?要去的地方是哪里?要会的亲人叫啥名?讲得驴唇马嘴,趁早远行,天色尚早,走晚了要迷失路径。
  男方使者一听,女方嫂子这两片巧嘴够厉害的,看来得认真对付,于是谨慎地走过去说:我家的南梁北梁,到处是驼马牛羊;紫檀木茂盛的山谷,到处有清泉流淌;走遍东西草原,到处是鸟语花香。蓝天尽头,白云缭绕的地方,一排雪白的包房,那就是我们的家乡;圣主成吉思汗,是我们心中的信仰。用那熟制的佳肴为求婚的礼品,遵循迎亲的大礼来到你家门。为着隆重的礼节,穿了长袍马褂;为着蒙古的礼节,骑了高头大马;为着军队的礼节,背了良弓金箭;为着父母订下的金玉良缘,我们千里迢迢,为迎娶来到你家。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2婚词滔滔求子嗣再娶千金  彩队浩浩进夫门难对百问(3)
嫂子们看他虽然夸富,但又带着乞求的口气,所以决定放过他们,最后又提问几句:千里草原远近闻名,奔腾飞跃神速如鹰,为迎娶我家的千金,是否把神驹带到家门?
  对方使者答:成吉思汗圣主的马群里,挑选了白玉色的宝马驹。驰骋蓝天绿草间的千里马,为迎娶新娘已经牵到这里。
  聪明的伴娘,看到舌战已恰到好处,及时指挥让路迎亲。娶亲的马队,先不进屋,绕着蒙古包一周之后,走到野外新架起的煮肉大灶前。祝颂人手捧哈达和盛酒的银碗,对着大灶和伙夫念起了赞灶词:在那碧绿的草地上,搭起雪白的毡包,达官显贵络绎不绝,三亲六故人流如潮。远望如大象驮着聚宝盆,近看是金锅坐在将军灶,三江的清流在锅里翻腾,五岳的紫檀在灶下燃烧。嘎勒沁(伙夫)手持楠木的拨火棍,煮着对牙(两岁)羊的肥羔。捞在雕花的托盘里,卸成讲究的花样刀。羊头上有油,金锅里有宝,新郎新娘有情有缘,八方宾客有说有笑。
  灶赞进行完毕,在神台前铺下一条白云飘到河里似的长毡,一位青年牵着新郎的马,来到白毡前站定。女方祝颂人手拿一支白箭,准备加进新郎的箭筒并祝词道:你是( 指弓箭 )英雄意志的化身,你是所向无敌的象征。犀角做你的弓背,黛玉做你的弓垫,白螺做你的手柄,松石做你的缺口,蚕丝做你的弦绳,青铜做你的箭翎。十支白箭上面,再将一支新增,新增以后就吉祥如意,披挂以后就百战百胜。勇敢的骑士挂着它,草原会永远安乐无穷。
  经过这么多的周折,虽然还没有进得屋门,但总算走完了第一步。
   。 想看书来

3洞房烛前夫妻三番酬唱  蜜月过后父子两虎相安(1)
婚礼的下一步,新郎还有一段漫长的“跋涉”。所有的民俗民风在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郎被迎进蒙古包后,首先向岳父岳母敬献哈达,然后献上全羊,祝颂人举杯与众人共饮,接着要讲起蒙古的婚姻史话:
  开天辟地的洪荒之时,
  至高无上的苍天之子。
  古印度大汗降生人世,
  执掌了茫茫赡部大洲,
  倡导了浩浩政纲朝纪。
  法术无边的释迦牟尼,
  唤醒那沉沉如睡的黎庶,
  让救苦救难的神马,
  飞驰在每户牧民的居室。
  大元圣主成吉思汗,
  娶来孛儿帖哈敦(妻子),
  将熟制的珍肴美味,
  用于婚礼之际。
  从此蒙古族家族,
  留下了婚配必循的规矩。
  叙述了一段历史之后,又接着讲爱情的纯真。有人说,这不仅是结婚,而是传播延续不断的婚史文化。爱情的祝词是:天上的太阳,地下的水分,虽然冷暖不同,盛开的菊花却把二者萃于一身;查干哈达的姑娘,苏尼特右的小伙,虽然陌路东西,爱情的力量却把他们结为夫妻。如同穿拢一串冰清玉洁的珍珠,就像点燃一盏灿烂的佛灯。在这一呼百应的日子,在这吉祥如意的时辰,我们遵循迎亲大礼,步入了姑娘的家门,把那纯洁的哈达,谢了各方的圣灵;把那丰盛的祭品,谢了上苍的神明;把那珍贵的聘礼,谢了尊敬的双亲;把那首席的全羊,摆在亲朋的正中;把那醇香的美酒,斟满宝贵的银盅。在上的各位尊长,请接受我们崇高的盛情。
  进屋入席前的这一套进行完毕,宾客这才入席。刀具摆好,两个精悍的青年,迈着整齐的步伐,用雕花的铜盘装上盘卧的全羊。在席间,宾客们都为亲人的幸福举杯祝贺。斟酒的姑娘们一支接一支地唱敬酒歌儿,气氛浓似酒啊。
  酒过三巡之后,新郎要聆听祝颂人向新娘的嫂子求名问庚,也就是新娘的芳名妙龄。这里多的是史话和风土人情的荟萃。问庚一直能问到深更夜半,听来有趣新鲜。
  问庚一开始便讲:至高无上的诺颜为首,一呼百应的达官在上,福寿如山的两位亲家,亲朋拥戴的几位伴娘,请容我祝酒献词,跪告各方:鲜美肥嫩的羞斯,那是敬献岳丈的全羊;醇浓可口的美酒,那是答谢亲朋的琼浆;圣洁珍贵的哈达,为求名问庚而献上;金银相扣的对环,那是成婚配偶的凭证。在那高高的驼背上,驮上这些昂贵的聘金,从那遥远的娶亲家里,迈向二位亲家的高门,把那芳香四溢的美酒,斟满雕龙刻凤的银盅。向那尊贵的嫂子,叩问芳名妙龄;周而复始的生肖中间,到底是属虎还是属龙?遐迩闻名的芳谱中,究竟是其其格还是斯勒古楞?
  在这如意的吉日,在这大喜的时辰,新郎双膝跪地,醇香的美酒斟满银盅,向那背着抱着姑娘长大成人的恩深义长的嫂子,叩问芳名妙龄;循环往复的十二生肖里,到底是属蛇还是属龙?父母恩赐的尊姓大名里,究竟是高娃还是斯琴?
  在这黄道吉日,花好月圆的良辰,让我代表娶家再次祝酒,向那背着新娘长大的,背如金山的父亲;向那抱着新娘成人,怀如摇篮的母亲;向那牵着姑娘学步,手如莲花的伯勒更,叩问新人的芳名妙龄。大海不竭的源头是什么?是江河湖泊。江河湖泊由哪儿来?是天上的甘霖飘洒。大家欢聚的原因是啥?是那男婚女嫁。男婚女嫁怎么来的?是古老的习俗留下。在那开天辟地创造人的时候,两位先父先母结成并蒂莲花。人类的长河便从这里发源,爱情的大树便从这里萌芽;男儿长大,让他娶亲安家,接续套瑙的香烟,使祖业兴旺发达;女儿长大成人,牵起拉不断的衣裙。今天新郎登门,跪在岳丈脚下,俯首献上金银对环,双手托起洁白的哈达,接二连三叩着响头,三番五次来说好话。磨得膝盖快要起皮,垂得脑沉脖根酸麻,求得嫂子发发慈悲,请把这美酒喝下,启动金口玉齿讲话:周转往复的十二生肖里,到底是属牛还是属马?父母恩赐的芳名中,到底是牡丹还是莲花?
  有问有答,弄得可怜巴巴的新郎头晕眼花,这一夜却热闹又紧张,大家感觉在历史的长河里游了一趟。婚姻文化太丰富了。
  到了新娘出聘的早晨,父母对女儿的安慰也是念词:山再高,鸟儿也要飞过去;心爱的女儿再难舍,早晚也要嫁出去;窝再暖,出窝的时候不能再留恋。爹抛泪,娘洒泪,女儿还得嫁出去。爹的心,娘的意,祝福你们一辈子,白头到老不分离……
  父母歌毕,新娘由伴娘伯勒更(  嫂子 )陪同,两家的马队一齐出发奔向娶家。
  聘家的活动就算结束了,到了娶家,活动远比聘家复杂得多、热闹得多。特别是王爷娶亲,除了民风民俗之外,还有官场的许多讲究,一场下来新郎新娘都会筋疲力尽。
  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一部完整的婚史文化,请到草原呆上三五年吧。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散后,老赞王陪着小妻离开王爷府到察哈尔部度蜜月去了。
  老赞王离开嘈杂的官场,离开贪婪争夺他的三方妻子,突然觉得全身心都解脱轻松了,自己感觉小了十岁,又恢复了青春活力。白天陪着小妻骑马野猎开心,晚上搂着绵鱼儿似的爱妾颠凤倒鸾。为官久了,突然为了“民”,觉得像飞出了牢笼一样。从他出生那天起,他就被装进温暖的襁褓里做着幸福的梦。长大了,又在官宦的家庭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再大了又过上了豪华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早已过腻了,加上官场那虚伪的迎来送往和老年无子的烦忧,近几年心绪一直不好,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为了应付三方太太不情愿的性生活,经常还得吃些补阴壮阳的良药。
   。 想看书来

3洞房烛前夫妻三番酬唱  蜜月过后父子两虎相安(2)
自从娶了小妻,有了寄托,心绪好得不得了。尽管茶饭不如王爷府的好,可他感到吃得很香。原来夜间经常因想事太多,特别是愁无儿继位,常常失眠,可是近日把失眠症也治好了,所以他心情特别好,性生活过得非常投入到位。
  度完蜜月,因心里放不下工作,只好告别了爱妻回到了王府。
  回王府一段,又到盟里处理一下公务,很快又回到察哈尔部白旗的小妻家里,三个老妻几乎被忘在了一边。她们理解他,看到他心情和精神都那么好,心里都很高兴,主要是理解他要儿心切。大家盼望他有个儿子。
  就这样,老赞王多次离旗奔赴察哈尔正白旗关爱小妻,不到一年工夫,爱妾出现了异常。突然有几天,小妻呕吐不想吃饭,她自己不懂得出了什么毛病。老赞王看她干呕,问她吃了什么东西反胃了?她说没有。老岳母把他叫到隔屋说:“王爷,有喜啦!”
  “有喜?”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老岳母做了个妊娠比划,他才恍然大悟,撒腿跑进妻子的包里抱着她说,“你有啦!怀孕啦!”他把耳朵贴在妻子肚上说,“我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佛爷要给我赐儿子了!”
  “我们祈祷吧。”
  夫妻两个燃起黄香,点起佛灯,跪在佛爷前虔诚地祈祷。这一夜佛灯未灭。一月后,趁“献土”请喇嘛来念经保佑母子平安。从此,老赞王调整了时间,以倒计时来计算希望的种子一天天发育走出“红门”。
  这以后,老赞王回旗几天,处理一下公务和政务就赶快跑到白旗来照顾怀孕的妻子。当老喇嘛打卦算出他有了儿子时他更是喜出望外,这一段的心情特别复杂,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小妻给他怀了孩子,担心的是她也只会生女不会生男,那可就糟了,他就真的要绝后了,王位就是别人的了。
  倒计的时针似乎走得特别的慢,盼黑的太阳似乎故意赖着不回山。等待的漫长和漫长的等待实在让人心烦,唯一使老赞王高兴的是,妻子的肚子一天天地挺起来,从老岳母生了几个儿女的经验看,很有可能是怀了个儿子。
  老赞王有个经验,越是切盼的东西越不来,就像大旱盼雨一样,越盼越不下,越旱越干旱。他就怕有一天生下了又是个女儿怎么办。
  快要生产临盆时,盟里派人来找老赞王回去有要事商量。这时他有点犹豫,自己也定不了该走还是该留。回去吧,怕妻子生产出事;不走吧,一来公务在身,二来不知妻子哪一天生产。为了安全起见,他回去让三姨太去了,因为平时老王爷不在,府里的家里事都由她来管理,她精明能干,又有文化,土默特女子有蒙汉双重的聪明,只有她去老王爷才放心。
  老王爷也想,妻子生育时自己不在跟前也好,万一生了女孩,自己会受不了打击的,看不见比看见好。
  老赞王回盟的第四天,旗里飞马来报,老赞王的小妻生了,生了个儿子……
  老赞王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呆了,他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又怕这是在做梦。正在他呆若木鸡时,听到喜讯的盟级官员们都来祝贺。这时他才相信这是真的了,几个月的担忧一扫而去,一块重石落了地,他感谢大伙儿,感谢佛爷给他降了福子。
  当天已经时到一更了,走不了就设宴,他要招待大家。盟里执意要给他贺喜,由盟里给办了酒宴,宰了羊,大伙喝了个一醉方休。
  盟里的事还有点尾声,大家一致让他走,家里的事大伙处理。
  老赞王第二天早茶后,与来人一同骑马奔向白旗,不顾旅途劳累,星夜赶到家里,因夜里从外边回来,害怕带进邪气,当晚没进月房。这一夜三娘得了福,老赞王给了她个痛快满足。
  第二天早茶后,由“三娘”陪着正要去看儿子,老喇嘛进来挡住了:“王爷,你不能去见儿子……”
  “为什么?”他有些不解。
  老喇嘛说:“你难道忘记了你是什么年生的,你是属虎的吗?”老赞王说:“莫非属虎有什么说道吗?”
  老喇嘛说:“你今年是六十岁,按十二生肖来说,你正好大小王爷五轮,今年是壬寅年,寅虎卯兔,小王爷也属虎……”
  “是吗?”老王爷一听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这一高兴把什么都忘了。要不是老喇嘛提醒,他会盲目地闯进去见儿子。这一点说道他还是懂得的,蒙古人中传下来的说道是“二虎相争,必有一克”。父亲属虎,儿子也属虎,不管那些说道是迷信也好,或是真有相克也罢,总之是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了儿子的平安,为了继位大业,绝不能冒那种险。假如“克”死自己也罢,有了接班人也了了心愿,儿子出了事怎么办?日想夜盼,终于盼来了失去了怎么办?
  老赞王考虑再三,为了后继有人,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感。为此,老赞王安慰了小妻,安顿了三姨太,很快就离开了白旗回到了苏尼特右旗。他虽然没见到儿子,可心里踏实了。从此以后,他就一心一意治理盟旗,发展畜牧业,让牧民过得安居乐业。因此,他去世后,牧民们才有了那么多的泪水,大伙都因失去了一名德高望重的盟长、王爷而悲伤。
  正为此,他到死也没见到过自己的儿子。
  

4清室倾圮投机唯求生机  盟主易位雄心顿变野心(1)
老赞王逝世于一九〇八年,是戊申年,生于虎年,死于猴年,猴骑虎虎悲苦,清王朝虽然还执政,已到了风雨飘摇的光绪三十四年。时年六岁的德穆楚克栋鲁普,经盟长呈报清廷注册,袭苏尼特右旗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这就像进行朝廷立太子一样,确定他为父亲的接班人,但是正式登基坐上王爷宝座还得等到十八岁。登王位之前,他只有个有名无实的位子,清政府皇帝小了搞垂帘听政,蒙古王公还没有敢步皇室后尘,只是由协理台吉代署主持苏尼特右旗的一切政务,这叫协理辅政。
  台吉是贵族,有的台吉有官职,有的没有,还有放牛赶车的呢。一般王府的组织结构是:王爷,即东西协理( 也称东西官府 ),东西协理下来是总管( 也称阿本管旗章京 ),再下来是东西梅林。大伙都知道有“嘎达梅林”。通过文艺作品人们知道了嘎达梅林。“嘎达”是人名,“梅林”是职务。两位协理均为一等台吉,戴一品紫红色宝石孔雀羽花翎顶戴。总管,按清廷规定,管旗章京职衔相当于满洲八旗的都统,戴二品红珊瑚孔雀羽花翎顶戴。他是和硕衙门的实权人物。梅林,有东梅林、印务梅林、西梅林、管旗梅林等。戴三品浅蓝色玉石孔雀羽花翎顶戴,相当于满洲八旗的副都统。协理、管旗章京都有官印,而梅林的印是各执半璧,如因公务加盖梅林章时,需要两个梅林合盖方可生效。梅林下来就是扎蓝、掌盖( 蒙古人称甲楞、章嘎 )。再往下就是苏木达、宝勒其格、阿勒问达。阿勒问达是最低层的官,如农村的村长、牧区的十户长。十户长还是延续成吉思汗的万户( 图门 )、千户( 民格 )、百户( 郡 )、十户( 阿勒问达 )。达是官的意思,下级称上级“达勒格”就是首长之意。蒙古王公的政府机制,既有沿袭成吉思汗的,又有参照清王朝的,因为他是封建王公,自然要学习封建王朝了。
  蒙古王公已经重视起学习文化和对后代的培养。老王爷虽然怕“犯相”至死也没见到自己的儿子,但他时刻关心着儿子的成长。儿子出生后,在他有生的六年里,他始终没让他们母子进府来,他们母子一直呆在母亲的故乡察哈尔白旗。老王爷死时很不放心。儿子越来越大了,亲生母亲管不了。他的儿子很有个性,自己想要干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他的爱好又很多,老王爷怕他贪玩不成才,在临终的嘱咐中,着重指示台吉协理,自己过世后把他的儿子从他生母所住的察哈尔部接回苏尼特右旗王爷府来,交给三娘孙氏管教抚养。
  孙氏不负重望,从白旗接回“儿子”后就当起“娘”来,当然不是让叫娘,而是让叫“三娘”。德王长大后,每逢谈起他的家庭时,他说的就是亲娘和三娘,从未详谈他的父亲,他说,没见过,没印象。
  德穆楚克栋鲁普回到王爷府,一点也不感到惊奇和新鲜,他虽然没回过王府,但他心里早已感到这是他的府第。
  回到王府,他三娘便安排他读书。清朝末年,夜色茫茫的苏尼特找不到一所正经学校,连全旗的中心珠日河都没有何况别处呢?为此只好在王府里为小王爷特设家塾来培养他。
  在学习文字上,内部产生了分歧。有些人主张,他是蒙古王爷,学好蒙文就可以了,他三娘孙氏主张要蒙汉文一齐学。这位来自古阴山下土默特平原的孙氏三娘,懂得汉文化的重要。她说,他是一个旗的王爷,这个旗里既有蒙人又有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再说他将来在盟里任了职,其职权范围就更广了,他要对外交往,如果不懂汉文汉语怎么了解别人?学习汉文不是崇拜,而是需要,必须要兼学汉文。
  在三娘孙氏的坚持下,终于决定了在学习蒙语文的同时,从北京、大同请来高水平的汉文教师给他开汉文课。教授他汉语汉文,熟读《   四书  》、《  五经  》等孔孟的儒家知识。到他年纪较大时,又让他强记熟背许多经史典籍和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传记等书籍。
  德穆楚克栋鲁普很聪慧,他除了读书习字,还有许多爱好。他喜好音乐,尤喜射击和狩猎,也喜好摆弄些机械物件,特别对开汽车更有兴趣。他说他还想学开飞机。由于多种爱好,接触人就比较随便了,不像有些王爷,深宅大院,百姓难见,见不叩头,要挨“黑鞭”( 是一种蟒蛇一样的打人法具,不是普通马鞭羊鞭),比起当时一些因循守旧的迂腐王公们,他是蒙古王公中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的一个。
  德穆楚克栋鲁普学文习字悟性很高,强记熟背很快,对古文的理解更有几分天才。直到他后来执政以后,和外人交谈几乎都是“咬文嚼字”,之乎者也一大套。本来不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又不是现代汉语,学起来较为吃力,但由于他孜孜不倦地攻读求教,成绩竟出乎人们的意料。
  他读书如痴,但不“死读书、读死书”,他经常是读书与联想相结合,所以读得懂,领会深,那些帝王将相的传记故事他读起来如饥似渴,有些看过又看,并加批眉。
  一九一一年,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七年的清朝政府被推翻了。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件,从此结束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制度,预示着一个不可抗拒的大变革很快就要到来。
  一九一二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 民国元年。
   txt小说上传分享

4清室倾圮投机唯求生机  盟主易位雄心顿变野心(2)
“民国”,意为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可是在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之前,又让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了人民还未掌住的政权。
  这时候全国掀起了一股反袁浪潮。袁世凯为了巩固北部内蒙古的统治地位,积极收买蒙古封建王公。
  清朝政府对蒙古的统治手段是险恶的,但又是高明的。一是绥靖政策;二是喇嘛政策;三是联姻政策;四是王公政策;五是赎买政策。
  “绥靖”政策是以安抚为名,来掩饰它镇压统治之实。说是扶持王公,可是林丹汗和格尔丹汗不是因反清而被镇压了吗?“喇嘛”政策更为恶毒。大量兴寺建庙,让蒙古人当喇嘛,如抽丁一样,家有三男必须有一个去当喇嘛,五男抽二。喇嘛不娶妻室,不赡养父母,使牧区人口大量减少,又可达到以慈善来削弱民族强悍精神的目的。“联姻”政策,这是又一种达到控制目的的高明手段。古代的“和亲”是为了熄灭战火烽烟,清政府则是用来控制监督。公主下嫁时,带一大堆文臣武士,名义上是保护公主,为公主服务,实际上是控制监督。阿拉善盟离京城较远,阿拉善王爷达理扎雅娶公主时,公主所带随从众多,都带着家眷,几年以后满人渗透到各部,把那里改名为“定远营子”。“王公”政策是:清朝统治后,把蒙古部落改制为清廷式( 察哈尔蒙古八旗除外 ),每年调一部分王爷轮流到京都执事掌管蒙旗的事务,使这些王公们在京城花天酒地,腐化堕落,把大量的牛羊换了白银扔到京城,有的旗牛羊拿不出了就和京客借钱,以后就典当土地,还不了钱京客就到当地牧地开荒种地做买卖,内蒙古西部,特别是绥远等地的“大盛魁”、“吉义元”、“吉义昌”、“天和泰”、“万义永”等等都是王公卖地的产物,大量的旅蒙商涌入牧区就是王公们引进的商战。“赎买”政策是:蒙古八旗生了小孩儿清廷给俸禄,培养了满蒙一大批纨绔子弟。赎买也是腐蚀。袁世凯除了继续推行这些政策,凡对袁表示忠顺的蒙古王公,一律给予晋爵加官或双俸、勋章等高爵厚禄。当时,对袁世凯的统治表示拥护的苏尼特右旗,亦得到了袁世凯的晋爵恩赐。时年十岁的德穆楚克栋鲁普,便由他父亲传给他的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晋升为和硕杜棱亲王衔。
  从这五点看,苏尼特右旗跟形势还是很紧的。在全国反袁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时,西苏旗抓住袁世凯以权换忠的时机,捞取了政治资本,虽然以后袁世凯垮台了,可是德王的亲王捞到了,这就是投机取巧的收获。
  一九一六年,也是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的第五年,按干支十二属相是丙辰年,也就是辰龙年。这年属虎的德穆楚克栋鲁普已经十四岁了。按当时王公家的规矩,已经到了完婚的年龄。
  到了这一年,众臣们出面给物色小福晋。漂亮的姑娘有得是,但是不够条件不能选。一是要漂亮,二是要门第高,三是没有任何疾病,四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