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末代王爷传奇-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 录(1)
前 言 黄 彦 / 1
第一部分
第一回 雪落长河老王爷辞世 雾冷高天新世子承袭 / 3
第二回 婚词滔滔求子嗣再娶千金 彩队浩浩进夫门难对百问 / 9
第三回 洞房烛前夫妻三番酬唱 蜜月过后父子两虎相安 / 18
第四回 清室倾圮投机唯求生机 盟主易位雄心顿变野心 / 25
第五回 德王拜溥仪君窘臣孝 银洋之糠饼兔死狐悲 / 35
第六回 枭雄兴浪招兵买马 佛门掀波喇嘛还俗 / 40
第七回 拜谒班禅兴师动众 广交王公图计筹谋 / 45
第八回 赴沈阳面见张学良 筑大刹施计留班禅 / 50
第九回 蒋冯阎大战少帅助蒋 阎锡山逃蒙德王制阎 / 59
第十回 日寇渴寻代理人 老蒋急需效忠犬 / 65
第十一回 德王投机一步天壤相别 索王装病三缄软硬不吃 / 70
第十二回 少帅护驾乘兴急赴武汉 总统小惠败兴再返北平 / 76
第十三回 倒吴心雄风头出尽 白又作梗功败垂成 / 84
第十四回 蒋宴德王一箭双雕 德王亲蒋同床异梦 / 88
第十五回 度陈仓学生队选才 搞自治拜佛路借风 / 96
第十六回 望佛出山见风使舵 谒拜见冯随机行船 / 102
第十七回 搞自治选址百灵庙 找靠山电发南京城 / 108
第十八回 震国府蒙蒋八面周旋 谋神算班章双雄对峙 /114
第十九回 南京政府外限内压 蒙古王公硬泡软磨 / 118
第二十回 煞费心机巧施离间计 大拂意愿痛苦签协约 /124
第二十一回 以身许蒙病急乱投医 认贼作父饮鸩欲止渴 / 130
第二十二回 激烈争辩方案大变味 党部请愿荡起声援潮 / 135
第二十三回 吴鹤龄表功自恃 白云梯釜底抽薪 / 141
第二十四回 草原首建蒙政会 德王再骑两头马 / 146
第二十五回 猛惊骇心腹遭逮捕 奔绥远见蒋求放人 /151
第二十六回 送厚礼奸慝依然薨命 碰硬钉德王倍感惊心 /157
第二十七回 多边外交边长可有沿 八面筑墙何墙不漏风 / 162
第二十八回 欲盖弥彰德王巧舌瞒记者 乐极生悲英国记者遭暗杀 / 168
第二十九回 拜寇酋屡寻长春梦 舍国耻再乞末皇灵 / 175
第三十回 死心投日德王已无救 各怀鬼胎何蒋反为虐 / 180
第三十一回 吴鹤龄死里终逃生 尼冠洲大意误失命 / 184
第三十二回 德王爷装腔作势 乌兰夫争取无果 / 194
第三十三回 铁蹄嗒嗒草原惊 雪浪滔滔牧民怨 / 201
第三十四回 大草原无风推涛也作浪 百灵庙先云润物细无声 / 207
第三十五回 暴动声赫夜震百灵庙 电波风传晨惊德王府 / 212
第三十六回 巧甩追兵暴动勇士上新路 果断缴械起义队伍图远猷 / 218
第三十七回 云继先误失牺牲 章文锦投机送命 / 225
第三十八回 为权谋兄弟自相残杀 扩地盘日伪策划西进 / 231
第三十九回 气盛如虎向傅作义宣战 指挥若定将德王爷奚落 / 236
第四十回 仗贼寇喜做建国美梦 拧历史苦餐一枕黄粱 / 242
第四十一回 攻绥远伪军兵败红格尔图 乘势反击傅孙逼近百灵庙 / 250
第四十二回 百灵庙之恶战血染袈裟 稀拉穆伦兵变鬼子惨死 / 256
第四十三回 投靠复投靠处处受挫 失算加失算频频换将 / 263
第四十四回 找德王东条英机大发火 审时度势晋绥军自撤走 / 268
第四十五回 形势骤变关东军强行西进 和衷共济主战派通力抗击 / 273
第四十六回 攻绥远关东军受挫 抗顽敌独立旅告捷 / 279
第四十七回 占归绥建国梦无归 居首府筹谋组政府 / 285
第四十八回 越俎代庖后台导戏前台演 主奴尴尬除了宣言无人言 / 290
第二部分
第四十九回 黄河岸边伪军抛尸鬼子自刎 德王冒险自家险些当了俘虏 / 299
第五十回 为销魂醉卧温柔乡 遭奚落再续德王梦 / 306
第五十一回 蒙疆联委架空大失意 顿开茅塞拜服小三娘 / 312
第五十二回 见天皇梦灭蒙疆无改 求三娘有招大权不丢 / 317
第五十三回 委曲求全全安在 忍辱受命辱何休 / 325
第五十四回 三治合一日有意 争官再三德称心 / 332
第五十五回 突犯五原全失算 秘密通蒋大败露 / 337
第五十六回 大难临头拜钗裙 转危为安求佛灵 / 343
第五十七回 汪精卫公开声明投敌寇 德王爷心怀鬼胎假祝贺 / 350
第五十八回 德王访日出新招 王公参观无下文 / 353
第五十九回 为施三光先送枪 为求建国先建邦 / 357
第六十回 三福晋起义打红大西北 日伪军追杀损兵又折将 / 363
第六十一回 青山处处为敌葬身地 日伪屡屡###皆庆死 / 369
目 录(2)
第六十二回 为抢粮农民倒在血泊中 抢收麦日伪损兵又折将 / 375
第六十三回 败局已定分裂建国梦难圆 争夺权利邦内斗争白热化 / 382
第六十四回 楚歌四面三无靠 狡兔三窟处处钻 / 388
第六十五回 网罗爪牙胡宗南迎送 培植走狗蒋介石赐宴 / 395
第六十六回 下了贼船不上岸 浑水摸鱼空手还 / 400
第六十七回 白日梦破怎续梦 北平不平何处平 / 408
第六十八回 德王拜会李总统 三个末代同命运 / 414
第六十九回 阎锡山严斥硬堵 末代王东泡西磨 / 423
第七十回 美国插手行政院也犯悲 老五台转向画饼难充饥 / 431
第七十一回 摧枯拉朽自治如风扫落叶 各自飘零寻找出路路何方 / 436
第七十二回 达理扎雅弃暗投明走正路 末代王爷落荒沙漠夜难明 / 441
第七十三回 仓皇逃窜烧杀抢掠何时了 最后规劝降战逃投意如何 / 447
第七十四回 试走钢丝踏险入穷途 众意难救冥顽投罗网 / 457
第七十五回 顽固不化死要面子不看妻室 儿子见父谈吐谨慎难言实情 / 466
第七十六回 夜梦虎啸虎撞铁笼 醒来惊骇假梦成真 / 473
第七十七回 末代王爷度过最后岁月 起死回生末尾露出光明 / 478
后 记/ 482
前 言
—— 一部特异枭酋的长篇传记传奇
《末代王爷传奇》是一部特异人物的长篇传记小说。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权朝代的改换递进嬗变中,造就了一类特异的枭酋人物:末代皇帝、末代总统、末代王爷。末代皇帝溥仪、末代总统李宗仁乃至若干称不上枭雄、酋首的最后一个太监之类的“末代”人物,以及多种色彩的军阀、遗老、名妓等等都有过各种各样的传记、纪实小说,彩集画册之类予以描写、记述、介绍,唯独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有过数十载重大表演、充满传奇色彩的末代王爷德穆楚克栋鲁普,迄今仍无一部较有分量的作品予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描述,实为一大缺憾。正缘于此,张永昌和张翔鹰先生早有动念,并经二十余载精心搜集材料,细心查考有关历史故事背景,又经数载苦心孤诣结撰,遂写成了这部巨制长篇。仅此一端,即能想象此书期可生成的气象。
这个德王,究竟是个什么角色?日本的田中奏折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是将“满”“蒙”并称。政治家和历史家也总是将“伪满(洲国)”与“伪蒙(疆政府)”并称。德王就是“伪蒙”的最高统治者。伪满和伪蒙他们都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投靠日本侵略者的伪政权。不同的是溥仪是日本一手扶植起来的由旧皇帝而变的新皇帝,德王是自己成王后再投靠日本的一方之王。溥仪称“帝”,满洲称“国”,而伪蒙政府蒋介石只承认其“自治”而勾掉了“高度”字样,日本则只称其是“政府”甚至“军政府”,未同意其建立“蒙古国”之要求,故而一个称“帝”,一个称“王”。伪满地域也包括整个内蒙古及东北、华北、西北即我们今天讲的“三北”之七八个省的部分地区,领域不断扩大。溥仪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地地道道的傀儡。德王虽也唯日寇之马首是瞻,但他是一个集军权、政权于一身的实权人物,一个专权、弄权的高手,且比溥仪的政治生命多苟延残喘了几个年头。从实际作用讲,德王是远远超于溥仪的。
这个从一个旗(相当于内地的县)的小王爷而逐步攀升为统治内蒙古许多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晋北地区的“蒙古王”,确实有其充满传奇色彩的诸多过人之处。当时与其相关的最高统治者和宗教领袖及政府要员、军队将帅,都颇看重这个年轻气盛的蒙古王的政治动向和作用。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国民党的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傅作义、张学良、胡宗南,日本天皇、大战犯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末代皇帝溥仪,大汉奸汪精卫,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等一大批要员,宗教领袖班禅活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关注着内蒙古的政局及形势的发展,并作出过众多决策和部署,一直在争取他回到抗日的人民一边来。在解放战争中,他西窜建立“西蒙自治政府”,彭德怀等多次派人争取他回头,可他就是执迷不悟。他省悟后说,历史选择了共产党,我没跟着历史的选择走,彻底失败了。
德王一生从发迹到覆亡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段重要的转折。他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生,是整个中华民族悲剧中的一个重要缩影。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一斑有着不可取代的解析意义。
有意思的是,末代皇帝、末代总统和末代王爷,他们三人所走的道路殊异,遭遇各别,却同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在同一片国土上同时生活了半个世纪左右,并作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相互间还有过或疏或密的交往。尤其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新中国这片崭新的国土上获得了新生或重新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又相逢在天安门前,这才是史所未见,只有在中国这块神秘的国土上才可能出现的奇事。这是惊人的巧合,还是历史之必然?答案重要,但也许了解这段惊心动魄、扑朔迷离的历史,从而领悟本书拾遗补缺之深刻含蕴,才更为重要。
1雪落长河老王爷辞世 雾冷高天新世子承袭(1)
在寒冷的冬日,人们害怕的那一场雪一夜间落满了苍茫的原野。雪落在宁静之夜,哀伤和悲泣也像雪一样覆盖了草原,塞满了锡林郭勒冻结的河流。寒凝大地,悲风马嘶。许多蒙古包的门被悲泣声撞开了,把第一声的道好变成了哀告:赞王爷归天了……
老赞王归天了,他抛下的是受着寒风冰雪蹂躏的牛羊和草原,他在病榻上听着日寇铁蹄在草原那边的奔踏声离开了封地和乡亲父老。
他走了,锡林郭勒盟失去了一名德高望重的老盟长,苏尼特右旗失去了一个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这时他的儿子 —— 德穆楚克栋鲁普尚小。
老赞王的名字叫那木吉勒旺楚克,自称是成吉思汗第三十世孙,他的儿子就是三十一世传人了。老赞王现在沿袭的还是中国封建帝王的世袭制,父亲死了必须是儿子继位。这是中国封建帝制沿袭了上千年的陈腐旧俗了。
蒙古的元王朝原原本本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封建帝制,到他这里没有丝毫的改变。清王朝虽然基本还是世袭制,但对蒙古八旗改世袭为委任制了。蒙古八旗将王爷的袭位制改为总管制,土默特旗虽不属于蒙古八旗,可它也是总管制了,只有内外蒙古( 当时外蒙古还未独立 )的四十八家蒙古王爷旗还沿袭依旧。蒙古八旗虽是全国的九牛一毛,但它的改制总还是一种进步。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三岁就袭承了皇位,老赞王死时儿子也才六岁。三岁的小儿可以当皇帝,六岁的小儿也可以当王爷。这虽然荒唐,却是事实,见证了历史的弊端。
且说那木吉勒旺楚克,他当苏尼特右旗的王爷是在世袭制下继位的,可他当盟长可是选举加任命的了。因此,他儿子只能袭继王位,不可能袭任盟长。这意味着他们的权限在缩小。
老王爷死了,尸骨未寒人们就议论起权力了,这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也从此要暗淡了。
老赞王去世,儿子尚小,一切丧事全由盟旗两级政府的官员负责操办。草原的丧葬既复杂又简单,这就是穷人家简单,富人家复杂;官宦人家复杂,普通百姓简单。穷人家死了人,请个普通喇嘛念念经,按照当地的习俗礼节倒送出去,用板车拉着扔到淖尔边上,让飞禽走兽吞食掉就算了事。这叫吃肉还肉。蒙古民族是一个“食肉民族”,他们生活于青天和大地之间,过多地目睹了万物的生死荣枯,视谢世如人归,将肉体还给自然实属正常。汉民族就不同了,他们吃土地生长起来的谷物,因此死后葬入地下,这叫吃土还土,说起来也是一种报答。
老赞王的丧葬可不同于一般官宦之人,他是王爷,一个旗的“皇帝”,要不为什么那么多牧民为他的死而伤感流泪呢。
王爷的丧事要办得隆重一些,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可在丧葬风俗上却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论。
对于丧葬来讲,一切与平时走相反的方向,顺着来倒着走。来是到阳间,去是归阴府。平日生活中的许多禁忌,都是从丧葬仪式来的。葬礼是人生的终结,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脱离和告别。
老赞王病重将死时,他平时最宠爱的三姨太扶他坐起来,按照乌盟人的俗忌不准卧死。老赞王虽是锡盟人,可他的三姨太是乌盟土默特旗的人,所以丈夫死时她就没让其卧死。咽气后趁尸体尚热而软,她招呼家人,把死尸的两臂屈在胸前,双手合十,盘腿而坐,作祈祷之状,示意“成佛”。锡盟人从不这样,但因三娘在家里主事,别人不解也不敢说。只是那些协理、梅林们看后有些不满 —— 他们的意思,王爷是西苏的王爷,不是你乌盟的、伊盟的王爷,为啥非要听你的。
按照伊盟的习俗,保持坐势装进白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面前摆上灵桌,点起尸灯,长明不熄,燃上薰香,昼夜守护,桌上放置七个饼子、五枚红枣。饼上的花纹必须纹石朝下扣过。把所有装水的器皿都倒掉。天窗上的顶毡盖下来,不准阳光照入,表示阴间。门窗封堵严实,以防猫狗等物闯入,更防“跳尸”带起阴气跟人。随后降下禄马风旗,犹如国葬下半旗志哀一样。入殓这一段,尽管协理、梅林们反对,但大部分习俗依了三娘。
接下来的仪式还有很多,如守孝、丧葬礼俗的禁忌,请喇嘛念经,分享死鬼“福膳”,出殡,三日埋尸,火葬、###或者土葬等等一大套礼俗都由盟旗两级丧葬班子来定,但是,有时三娘还要参与。老赞王咽气时,三姨太措手不及,当时没抓到细毛当吸附物试气,死后又补了一把。按照锡盟人的正常习俗,人到将咽气前,抓一把绒毛撕细,轻轻地敷在危病之人的鼻孔上,什么时候绒毛不动了,就说明人已气绝,赶紧把绒毛收起装进香斗( 达拉勒根苏勒嘎 ),做珍贵之物保存永久。把这团绒毛放入香斗中,享受这种永恒世袭的待遇,这是源于一种“人死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念。这一点三姨太心急而忘,后来偷偷补上,没敢让盟旗两级头目们知道。
大人物的生和死都很麻烦,主要是活人们各自都想在死人身上找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为了一个丧葬习俗有时要争吵好几天,最后才能达成一个不伦不类的协议,赶快请喇嘛来念经。喇嘛来了又有喇嘛的规矩。王爷死了则要请高僧,因为高僧才能超度王爷的灵魂。
蒙古民族信奉佛教,婚嫁丧葬、搬迁扎寨都少不了喇嘛这个角色。由于人们对死者死后的种种事体如何安排感到茫然无知,于是喇嘛就出来充当了中介人,凡人凡事都听他安排。死者要停尸多少天,什么时候、什么生肖的人在起灵下葬时要回避等等,都听喇嘛的,喇嘛就如同汉族农村的阴阳二杂先生一样。喇嘛掐算安排,不但贯穿于葬礼的全过程,而且要有超前性和延后性。一般来说,人咽气之前就得叫喇嘛来,人死三年后他才彻底走开。王爷府里平时也有一班喇嘛,一般人死时该做的事他们都能做,可大丧葬必须要请高僧带一班人来,念经还要有鼓乐配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雪落长河老王爷辞世 雾冷高天新世子承袭(2)
草原人说,葬礼是喇嘛的节日。一般喇嘛都愿意给富裕人家做葬礼。平时在寺庙里茶饭清淡,手头拮据,参加这样的丧葬,茶饭丰盛,赏赐不薄。像给王爷这样的一旗之王做葬礼,除了多吃多拿还觉得身价百倍。高僧喇嘛都要用王爷的轿子去接呀。
高僧到后,在一座大蒙古包里摆开阵势念经,牧民们也来给高僧磕头,声势相当可观。鼓号齐鸣,诵经声嗡嗡,烛光通明照彻夜空,就连周围村落的狗都来凑热闹,为了争骨抢汤常常厮打不停。
王爷死了,除了本旗的牧民及大小官员外,锡盟和周边旗县的头目也来吊祭。因为那木吉勒旺楚克还是锡盟的盟长,所以许多盟也派人来吊祭,有的因路远一时来不了人也发来了唁电唁函。
一般人死了,停尸三天就出殡。出殡时不能从门上抬出,如住蒙古包,要把西南方的毡子撩起抬出。抬出后尸体不能落地。要是死人在板申房里,要从窗户上抬出,因为门是人走的地方。出院子也不能从豁口或院门出,要从院墙上架出去,还不能让死人落地,要直接放在车上拉走。赞王就不那么简单了,吊祭的规模大,人数多,一直延续了七日后才殡葬。
出殡这天,灵车一启动,人们一起使劲,把赞王住的蒙古包抬起,里面的人用火钳夹着火,连续三次靠近火铛子,喇嘛们念着经在包内洒灰水,三日之内把包移到新址。送葬人排着长队,喇嘛鼓乐队在前,亲族和官员随后,牧民在官员后,人们迈着学生的步子,落着泪把老赞王送走了。
蒙古史诗中记载,蒙古人以偶数为吉,奇数为凶,送葬走的必须是奇数,回来是偶数( 死者算一人 )。
蒙古人不讲究给死者铺金盖银、穿绸着缎,但是必须要一双“上路的鞋袜”。可王爷就不同了,翡翠蓝缎子袍子上绣着大龙,马甲也是绣龙的,还要备一匹全鞍马,穷人不备活马做纸马。
送葬队返回时不能走原路,要迂回曲折,绕道而行,蓄意摆脱鬼魂,不使其跟回家来。反正人已是阴曹地府的人了,见鬼去吧!
死人已经见鬼去了,活着的人心中的“鬼”反倒活了起来。正可谓:大家去哭灵,人人装正经。你哭我更哭,各人想拳经。想些啥?最集中的就是,老王爷空下的位子,谁去坐?怎么坐?老王爷只有一个儿子,由他来承袭,这大约没有争执。可由谁来接任盟长,又由谁来控制这承袭的孩子,不能不牵着甚至揪着这方方面面的人们的心。
老赞王出殡之后,人们的脸上像挂了一层霜,往日繁华热闹的景象没有了,守孝期间来人不能道好。平时来了人要捧哈达,换鼻烟壶,从老人小孩子到水草牛羊要道好道个遍,一死了人就不能再问好了。
福晋们好像从空中的浮梯上掉落下来,心理失控了,脑海里一片空白,浑身像瘫了一样。只有三姨太还回答着仆人们的请示,做一些老王爷身后的事情。随之,最最重要的接班继位人的问题就这样摆到了人们面前。
因为中国还延续封建的世袭制,父亲死了儿子继位已成定律,要是儿子们多了,免不了要争夺王位。赞王身后无事,因为他只有一个儿子,不会有争夺的麻烦。但是儿子只有六岁,六岁的人怎么当王爷统领全旗的兵马呢?
王公贵族里有五等王位,有亲王,郡王,国公( 镇国公、辅国公 ),贝勒,贝斯,东西协理也都是贵族,哪一个贵族都有当王爷的资格。这就是说,虽没有弟兄之争,还有贵族内部的麻烦。王位的承袭不可是丽日晴天,而是布满了冷霜迷雾。
。 想看书来
2婚词滔滔求子嗣再娶千金 彩队浩浩进夫门难对百问(1)
老赞王死时,儿子还不在王府,他尚在锡盟的察哈尔部的正白旗与生母一同生活。许多人还不知道赞王爷的小太太怎么跑到察哈尔部正白旗去了,这段情结是老王爷讲迷信造成的。
老赞王生前娶过三房妻子,这三房夫人虽然一个比一个长得漂亮,但是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清一色的生女不生男,害得老赞王年近花甲还没有儿子。老赞王哀叹王位无嗣,空留其名。
妻子生女不生男,弄得老王爷心里着急,但又有口难言。起初他怪怨太太们手巧心拙,连个男婴都不会怀。别人不敢顶他,娇惯专宠的三姨太孙氏却说:“你怪我们,咋不怪你自己?地里没种男籽,怎么会长出男苗?你怎么只怪‘地’不怪‘籽’呢?”老赞王一想也是,一样的土地,怎么农民的就长粮,牧民的就长草呢?这就是自己的毛病了。这大概就是 —— 阴盛阳衰,地硬籽弱。自己老了,妻妇们正当年,自己事多身忙,她们养精蓄锐,阳胜不了阴只有生女不生男了。
有人建议,让他赶快另娶一房太太。他一听又摆手又摇头。他说,三房就够我喘气儿了,再娶一房更得未老先衰了,何况我已老了,不是贪花的岁数了。
建议者给他详细解释说,这三房太太你已经尝够新鲜了,该换换口味了。你再娶一个年轻漂亮的,成婚后你不要把她接进王府来,一进入这个环境,一来受前三房的感染,二来讲究多她不习惯,三来你脱离不了老习惯,离不开公务的纠缠,娶个新媳妇也没有新鲜感。
你娶一房小妻,远离王府,你抛开三房老妻和繁忙的公务,在回归自然的环境里,调整一下心态,排除一下杂念,因环境的改变,心理上的解脱,生理和性生活会有个突变。白天两个人骑马野游,夜里搂着小妻纵情颠欢,你会有一种神游的感觉。人常说:年老的搂着少年的妻,好比空中坐飞机 —— 云云雾雾,你会享受到娶前三房妻室从未有过的畅达。
你到了岳父门上,不要把自己当成王爷,你就是个新郎官。和妻子在一起也不可觉得你是王爷,性生活也不要那么死死板板,要畅畅快快,心理上不要有侍候不了的压力,要达到双方都感觉性非常满足。
老赞王听得有理,便采纳了献计者的建议。经人介绍,他看准了察哈尔部正白旗的一个有身份人家的女子,并征得其家长和姑娘的同意,选了定亲与结婚的时间,又按照蒙古人求婚定娶的礼俗要求开始分头准备。
按照富豪之家娶男聘女的礼俗,双方同意后,新郎的生母要领上儿子上门求婚。求婚不能一求就成,必须得多求几次。蒙古秘史里讲:多次求婚才答应,则主贵;少次求婚就答应,则卑贱。赞王爷为了得到儿子,为了尽量接近群众,他做得天衣无缝。他每一次求婚都带着表示高贵的哈达、纯洁的奶酒和甜蜜的糖果,同时还热烈而诚挚地唱着求婚词:
黄金杯里斟满马奶酒,
佩着洁白的哈达敬献给您。
遵照成吉思汗先祖冥冥中的旨意,
请您把宠爱的小女许我为妻。
白银碗里盛满圣洁的奶酒,
遵照先世预订的婚约,请把美丽如花的女儿许我为妻。
向老人求罢,又斟上酒,腕上搭上哈达,向姑娘唱了起来:
骑上雪白的骏马并肩驰骋,
亲爱的姑娘请体察我内心的深情,
因为我真心爱你才多次登门求婚,
愿我们同心相连建立美好的家庭。
啊骑上橙黄的骆驼相依而行,
亲爱的姑娘啊请接受我炽烈的爱情,
我们像天鹅一样结合吧,
愿我们白头到老永不离分!
求婚的歌词有传统格式的,也有自己即兴编的,主要是词句真切动人,曲调优美抒情,博得女方欢心。
经过五次求婚,姑娘和父母非常满意地接受赞王爷的请求,并当下去寺庙里请来喇嘛选定吉日良辰,举办订婚仪式。
求婚成功了才能搞订婚,订婚后才能结婚,这些老规矩谁也不能打破。
王爷在自己的旗里是至高无上的,可是到了别的旗里只是个尊贵的客人,特别是到了察哈尔这个废弃了王公制、实行了总管制的旗里,人家只当他是个来求婚的未来女婿。所以,订婚仪式这天,赞王又摆上整牛、整羊席,酒坛上贴上红绿纸放在桌上,摆上果品、糖块、黄油、奶酪,设宴款待女方的亲族和媒人。
结婚的聘礼是三匹白马,三只白羊,三峰白骆驼。一是三三归九,“九”象征着广阔、幸福、长寿;二是选用的白色象征着纯真、素洁、高贵。
娘家人因女儿嫁的是王爷,也不惜血本地尽量陪嫁。除了四季衣物、衣箱、马鞍、哈达、被套和首饰,还陪了牛、马、羊、驼等,即蒙古人所称的“塔温忽绍莫勒”,我们所称的六畜。首饰都是高档的,完全是用玛瑙、珍珠、珊瑚、松石、宝石、金银镶制成的。胸前还佩有银子镶嵌的宝石。袍子也是按季节、分颜色,用精巧的手工艺缝制的。有红色的、绿色的、粉色的、浅蓝的,还有压着黑绒金边、镶着金银丝绦的,十分好看。高领子,左纽扣,长袍子,左右不开岔,放在一起状如碧绿的草原上开放的朵朵鲜花,分外妖艳。腰带也非常讲究,白色袍子配的是蓝绸腰带,表示蓝天白云;蓝色袍子配着金红色腰带,表示蓝天金辉;红色袍子搭配碧绿色腰带,表示碧野红花。各有说道,但求色调协和又各有寓意。毡袜和靴子也都讲究,白毡袜绣着红云图,黑香靴缀的是绿云图。从上到下配这么一套价值是一群羊。其实这都是舍命陪君子,炫耀豪富。不过将来还是物归原主,王爷并不拿走,他只娶姑娘。不过,老赞王确有点爱不释手了,第一眼就钟情了,察哈尔姑娘本来就很美,她又是全旗出了名的三大美女之一。姑娘也是看重了他的王位,并不在意这些花花绿绿。万事俱备,就等男娶女嫁了。
2婚词滔滔求子嗣再娶千金 彩队浩浩进夫门难对百问(2)
姑娘最威风的时候是出嫁,无论娶家还是聘家,所有的人都是为了她一人奔忙。新娘子打扮起来像个贵夫人了,但是,少女的原型还在嘴角和笑眉上保留了一点儿,此外全是陌生的了。
夜间下了一点小雨,也许这是出嫁女儿的一点离娘泪吧。女儿大了要出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