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长空英豪-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件事对张志宏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光有热爱**的想法,行动上不注意,也会出错。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风大浪里要想不沉没,就要学会游泳的本领。经过严冬的考验,迎来的将是灿烂的春天。



………【第二十七章:深入一线(一)】………

    时间到了1967年的5月。春夏之交,万象更新,空军预备学校的校园里,生气昂然。迎春花木长出了嫩嫩的枝叶,一片翠绿,一片鹅黄,鲜嫩的枝叶在微风里飘荡、摇摆,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翩翩起舞。新的季节,给军营带来了新的活力。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有消息传来,有些地区发生了武斗,群众组织的两派,互相打斗,还死了不少人。在这种形势下,中央军委已经下达了命令,军队要介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要到斗争的第一线去“支左”、“支工”、“支农”。张志宏他们所在的空军预备学校也接到了到江西“支左”的命令,到那里去制止群众的武斗,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顺利进行。

    听到这一消息,年轻人都很高兴,一方面可以出去见见世面,另一方面可以脱离学习的苦闷。至于出去“支左”会不会影响去学飞行,已不是他们所考虑的了,上级领导不安排,你想也没有用。经过快一年的学习教育,他们已深深理解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句话。领导安排做些准备工作,但对年轻的战士来说,背包一背连家搬,所以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领导的准备也无非是思想上的准备,学习中央文件,掌握各种政策。但是有一条非常明确,而且是用命令的形式下达,那就是在“支左”过程中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即使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都要做到。这个命令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而且有可能是生死的考验。

    一列火车在华北平原上由北向南急驶,从外表看,这是一列货车,黑黑的车厢,每节车厢都有一个大大的铁门,长长的车厢上没有窗户或只有一两个小窗户。每节车厢的铁门都半开着,门口横挂着粗粗的铁链子,门口不时有人影晃动。他们统一的草绿色上衣、草绿色裤子,上衣领子上红色的领章鲜艳夺目。火车在不停的前进,除了加水,车上的人吃饭外,到了车站也不停车,即使停车,也不停在靠站台的轨道,而是停在其他的轨道。有时为了给其他的车让道,在一个小站可以停几个小时。这是一列军用列车,车上乘坐的就是空军预备学校六大队的学员,他们要到江西去执行艰巨的“支左”任务,为了掩盖他们飞行学员身份和保密的需要,他们这次执行任务,统一换上了陆军的衣服。

    车厢内,地板上面铺着草席子,草席子上面铺着军用行李,年轻的学员们有的躺着有的坐着,好动的则挤到门口,手扶铁链子看外面的景物。

    辽阔无垠的大平原上,麦浪翻滚,勤劳的农民们正在田间辛勤的耕作。一队队徒步“串联”的红卫兵打着红旗在小路上行进,虽然天气还不是很热,但可以看出他们走得很是辛苦,不时擦着头上的汗水。全国的学校都停课闹革命,大学也停止了招生,所有的学生都走出去到各地互相“串联”。他们要学习老红军的长征精神,走遍全国各地。

    军列到一个车站临时停车,旁边的轨道上停着一列客车,车上的乘客挤得水泄不通,三个人的座位上挤坐着四个到五个人,车厢过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擦背,靠车窗的小桌上也坐着人,两条腿吊在窗外,使人看了不免为他们担心,火车在行进时会不会掉下来。虽然到了车站,但车门紧闭,乘务员根本无法打开车门,上、下车的乘客只好从车窗爬出爬进。好在都是年轻人,手脚比较灵活,在同伴的帮助下,靠体力往里往外挤。车站的工作人员,也是毫无办法,只好任其自然,他们的责任就是检查安全,发开车、停车信号。自从大“串联”开始,坐车不要钱以来,铁路运输每天都是如此,每辆车都是如此。

    “解放军叔叔,有没有水,给我点喝,我已经一天没有喝水了,都快渴死了。”对面客车上有一个小姑娘看到军列上有解放军,发出了求救信号。小姑娘十六、七岁,和军列上军人的年龄相差无几,嘴唇干裂,一脸疲惫的表情,看样子是在校的学生。

    听到有人叫“叔叔”,军列上的小伙子都觉得不好意思。几个月前和他们一样是天真烂漫的学生,现在穿上了军装,就升为“叔叔”了。

    “有人找‘叔叔’要水喝,快看看吧。”陈大壮起身走到车门口。

    “别瞎说,‘解放军叔叔’是通用语,你才多大啊,叫你叔叔,看你美的。”张志宏制止陈大壮瞎吵吵。

    大家都挤到了车门口,想看个究竟。

    “同学们,你们到哪儿去啊?”陈大壮向对面车厢喊起来。

    “我们到北京去。”对面车厢的学生也齐声喊起来。

    “真辛苦。谁要水,把你们的水杯递过来,我们给你们倒水。”陈大壮拿出自己的水壶。

    两列车停靠的较近,双方一伸手就能相互够到。对面车厢的学生从窗户里把自己的水壶、水杯递过来,大家把自己水壶里的水分别倒在他们的水壶、水杯里,再递过去。水壶、水杯在两车之间传来传去,很快,军人水壶里的水全倒给了学生,客车上的水壶、水杯还在往来递。

    “好了,我们的水壶里也没有水了,你们就互相匀着喝点吧,对不起了。”陈大壮摇晃着空水壶,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觉得有点歉意。

    “这已经够不错的了,谢谢你们,解放军叔叔!”开始要水的小姑娘喝下了水,精神了很多,连声道谢。

    “不用谢,不用谢,军民是一家嘛。”

    整个军列的每个车厢都开展了送水活动,大家水壶里的水都给了学生,还不知道要到那个兵站才能补充上水,看来自己得克服克服了。不过大家心里都很高兴,这体现了军民的鱼水关系。

    客车开走了,吊在每个车窗外两条腿随着火车的前进晃来晃去,裤管被风吹得哗哗直响,好像挂在旗杆上的旗子。路上行走的人看了这种状况,都为他们的安全担忧。

    “你说这些红卫兵出来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陈大壮有些不可理解。

    “为了什么,为了对**忠,为了响应**的号召,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你没听他们讲吗,‘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虽然辛苦,但他们觉得很快乐。更何况他们还可以游山玩水,饱揽祖国的大好河山。”程志回答陈大壮的疑问,说出自己的看法。

    “老表,这次到你们家乡去,有什么想法?”林超问来自江西的邱繁荣。

    “真想回家看看,但听说这次去的地方离我家还很远呢,恐怕是回不去的。”邱繁荣回答林超的问话,对离家远未免有些遗憾。

    “你们家乡人民欢迎我们吗?”王明海有些不放心。

    “当然欢迎,我们江西是革命老区,老百姓对红军的后代有深厚的感情。”

    “但愿如此。”

    火车在前进,在向着需要他们的地方前进。车上年轻的战士在谈论着,设想着到达后的各种情况。



………【第二十八章:深入一线(二)】………

    军用列车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骏马,不停的在漫长的铁轨上奔驰,越过了茫茫的华北大平原,跨过了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驶过了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来到了广东省的一个小站。空军预备学校的学员们要在这里换乘汽车,继续向目的地进发。在兵站吃过了午饭,他们便分别坐上了广州军区为他们准备的几十辆军用卡车,向江西出发。每台车坐20多人,按照编组,两个班一台车,每个中队五台车。车队从前到后分别编上序号,第一辆为一号车,乘坐大队部的人员,依次往后分别为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最后为八中队。末尾几辆车为后勤保障车和备份车,一但前面的车出现故障,可以用备份车换下来,以保证所有人员能准时到达。首车和尾车上都配备无线电对讲机,以保证通信联络。还有三台北京吉普车,两台供大队领导乘坐,一台用作前后的指挥联络车。

    浩浩荡荡的车队在赣南的山区公路上蜿蜒行进,首尾连绵几公里,甚为壮观。车轮滚过,公路上尘土飞扬,经久不散。车上的战士们,有的站在车厢四周,观看沿途的光,有的用随身携带的背包当坐垫,坐在车厢中间,闭目养神,汽车颠簸着,摇晃着前进。站累了的同志把车厢边沿的位置让给坐着的同志,坐着的同志把车厢中间的位置让给他们坐,如此相互交换,使大家都有观景的机会和休息的机会。长时间的长途跋涉,不管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都感到有些疲劳。为了调节大家的情绪,指挥车上的领导让大家唱唱歌,于是,各辆车上便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三中队一班和二班乘坐在一辆车上,他们唱起了**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各辆车上的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山河。雄壮激昂的歌声惊动了村庄里的老百姓,纷纷到路边来观望。

    每辆车各自唱完了,又把矛头指向相临的车,相互展开了挑战。

    “三号车来一个!”

    “五号车来一个!”

    ……

    你来我往,各不相让,长长的车对掀起一路风尘一路歌。

    中午时分,车队停靠一个村庄旁,全体休息就餐。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和竹林,一片郁郁葱葱,村前有一条小河,水清见底,潺潺流淌。近百户的人家,家家都是简陋的木石住房。

    没有现成的饭菜,也没有可容纳上千人的饭店,午饭只有一班为单位,分散到农户家中,借用农户的炊具自己动手现做。好在打前站的同志已经提前联系好了农户,为军人准备好了粮食和蔬菜。

    张志宏他们所在的三中队一班被带到一户农户家,男人们都下田劳动了,农民大嫂把他们领进屋,大嫂对解放军的到了很高兴,说自从解放以后就没有看到解放军了,热情的搬来大大小小的竹编椅让他们坐。就餐时间比较短,他们来不及打量屋内的摆设,便开始七手八脚的帮助农民大嫂做饭。有的淘米,有的择菜,有的挑水,有的烧火。很快饭菜就做好了,粗糙的米饭,辣椒丝炒空心菜,冬瓜汤。虽然比不上学员灶的伙食,两菜一汤,也比不上沿途兵站的伙食,但这是江南农家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赵贺勋、程志等北方的同志对辣椒的辣味受不了边吃边吸溜嘴,张志宏、陈大壮、邱繁荣等吃惯辣椒的同志觉得很带劲,到部队好长时间没有吃到辣椒了。他们很快吃完了饭,帮助大嫂收拾完餐具,扫干净院子,挑满水缸的水,做完这些军人每到一地必做的工作,告别大嫂又回到车上,继续乘车出发。每户农民的伙食费由大队部后勤保障人员统一去结算。

    车队继续前进,车上,大家在兴致勃勃的谈论着老区人民的热情好客,谈论着江西人的生活习性。

    “邱繁荣,你们老表真好,对解放军这么热情。我看到她家米缸里的米也不多了,还煮那么多米饭给我们吃。”林超感慨地说。

    “那当然了,当年的红军战士就是他们用红米饭南瓜汤养大送走的,我们是红军的后代,现在又回来了,他们当然热情了。”邱繁荣显得很自豪。

    “就是菜太辣了,简直受不了,你们老表是怎么吃的?”程志还在为菜的辣味而叹息。

    “这算什么,我们江西跟四川、湖南一样也是无辣不成菜。伟大领袖**不是说过,不辣不革命嘛。”邱繁荣解释道,他还找出了理论根据。

    “好啊,多过瘾,我好久都没有吃到辣子了,真想。”陈大壮对能吃到辣椒很是沾沾自喜。

    太阳渐渐西斜,经过近一天的长途跋涉,距离目的地还有50多公里的路程了。这时,尾车上的人员忽然发现,有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始终跟在车队后面100多米,头上戴着安全帽,背上背着一台类似电影《英雄儿女》里王成背的无线电对讲机,有时还在对外讲着什么。车队行进速度快,他也快,车队速度放慢,他的车速也减慢,不即不离。尾车上的人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大队的领导同志,领导同志也判断不出到底是什么情况,只叫尾车上的人员继续监视,不要惊动他。同时通过指挥车同志车队的每台车,叫大家作好战斗准备。

    听到指挥车下达了作好战斗准备的命令后,车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同时也感到有些茫然,出发前一再强调“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纪律,现在让作好战斗准备,是改变了这条纪律了呢还是发现了敌情,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猜测。站在车箱两侧的人在警惕地向外观察,试图发现什么异常现象,可是公路两侧异常平静,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

    公路两侧的房子逐渐多了起来,往远看,有高高的楼房出现在视野里,快要进城里。这时,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加快速度,超越车队,向城里的方向疾驶而去。



………【第二十九章:深入一线(三)】………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的南部,是章江和贡江的交汇处,两江交汇后的江就叫赣江,也是把章字和贡字结合在一起,组成赣字。赣江从赣州市的城东由北向南流淌,江水清澈,流速平缓,没有长江的惊涛骇浪,没有黄河的急流险滩。就像赣州市的居民,长期以来过着平静的生活。河上有一些捕捞鱼虾的小船,帆帆点点。船上的渔民将宽大的渔网撒向水中,又一点点的拉起,将捕到的鱼虾到在船舱,动作不紧不慢,悠闲自得。

    进出市里的各个路口,设立着路障,地上用沙袋垒着工事,一些手臂上带“红卫兵”袖章的人守在那里,警惕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街上的行人比较少,家家关门闭户。大街两边的墙上,到处贴着大字报,上面的人名全部打着红叉。这情景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里才能看到,就像大敌将至。

    空军预备学校的车队驶进了赣州市,守卫工事的人员一个个都用敌视的目光看着一辆辆军车通过,没有阻拦。车上的战士们一个个紧握手中的钢枪,警惕地看着地面的一切,显得很紧张。原来进市前一直跟在车队后面的骑摩托车的人就是他们的侦探,他们早已听说解放军要进驻赣州市,不知解放军到来后如何动作,所以提前派人前去打探。

    为了造成声势,车队进市后并未停留,而是穿城而过,在城外绕了一圈,再从原来进入的入口处驶入市里,给人们造成兵力很多的感觉。第二次进城后,一至四中队留在赣州市,其余四个中队继续出城,驶往别的城市执行同样的任务。留下的四个中队以中队为单位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大队部也是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赣州市,一部分带领其他四个中队到别的城市。大队政委祝耀祖留在赣州,负责赣州地区的组织领导工作。

    三中队被安排住在一个公司的库房里,每个区队住一个大仓库。仓库很大,大大的铁门,南北两面在离地面很高的地方开着一些小窗户,上面装着铁护栏。仓库里的光线不是很好,只有几个有限的窗户透进一些亮光。地上整齐地摆着30多张木版床,上面铺着一张草席,这就是他们的宿舍。

    张志宏他们按照区队长的安排,到每个人的床前,打开背包,将褥子铺在床上,整理好自己的床铺,等待接受新的任务。

    吃过晚饭以后,按照上级的指示,部队原地待命,不准外出。因为刚到一地,对外部的环境和社会情况都不熟悉,怕外出发生意外。大家只好呆在宿舍里,洗衣服,洗头,处理个人卫生。经过三、四天的昼夜兼程,大家的卫生状况确实不是太好,很有必要好好清理清理了。

    第二天上午,部队开始了正常的工作。按照划分的区域,部队以班为单位,进行常规巡逻,一方面熟悉环境,另一方面制止突然发生的事件。三中队一班在班长吴奇带领下到赣江沿岸巡逻,全班战士穿戴整齐,全副武装,排成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威武地走在江岸上。

    江水平缓地流淌着,无休无止,好像匆匆赶路的行人,永不疲倦。浪花拍打着江岸,发出哗哗的响声。

    “班长,你看那是什么?”张志宏用手指着岸边,告诉班长。

    大家顺着张志宏的手指看去,江边有一只大包,里面鼓鼓的,随着江水的冲刷,在来回晃动。

    “下去看看。”班长告诉大家,并带领全班向江边走去。

    到了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只草包,散发着难闻的恶臭,大家都不自觉的用手捂住了鼻子。

    “里面装的是什么,这么臭?”陈大壮发出疑问。

    “打开看看。”班长指挥大家。

    可是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也不敢打开去看。僵持了一段时间,还是邱繁荣胆子大,他把手中的枪交给林超,上前解开草包,大家一看,都吓了一跳。原来里面是一具男人的尸体,身上的肉已被江水泡的肿胀,比原来大了将近一倍,用手一碰,尸身上的肉一块块的直往下掉。年轻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个胃里开始翻腾起来,早饭吃下的东西都要往外冒,王明海已经忍受不住,跑到一边去吐了起来。

    “班长你看,那边还有一个。”程志向赣江下游方向指去,又有一个同样的草包。

    “我们也没有办法处理,先抬到岸上来,回去报告领导,看怎么处理。”班长指挥大家,把草包抬到岸边。

    大家继续在江边巡逻,一上午的时间,总共发现了六具装在草包里的尸体,四具男尸,两具女尸,全部被水泡得面目全非。

    “这都是什么人干的,这么残忍,打死了人,也不掩埋,还装在草袋里,随便扔在江里,简直没有人性。”陈大壮愤愤不平。

    “这可能就是武斗时打死的人,都是你死我活,他们还管那些。”赵贺勋猜测着。

    张志宏看到这一残状,心里在想象着当时武斗的场面,不禁不寒而栗。真是太残酷了,短短的时间,在江边就发现了六具尸体,其他地方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可见形势的严峻,可见军队介入的必要。

    回到驻地,大家回想起一具具腐臭的尸体,胃里还直翻腾,中午饭也没有吃好。

    其他班也发现了死人,有的被扔在野外,有的被集体埋在一个土坑里,手脚还露在外面。三班在一个学校的教室里发现地上、墙上全是血迹,地上的血已经干裂,像久旱干枯的田地一样,裂开长长的口子。可以想象当时打斗的情景,可以看出不知有多少人流了多少血,也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

    根据“支左”指挥部的指示,对发现的尸体进行了拍照、登记,发出通告,让死者的亲属来认领。对长时间无人认领的尸体,由部队进行掩埋。至于善后的处理工作,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



………【第三十章:深入一线(四)】………

    七月的赣南,天气异常酷热。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挂在天空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无私地将它的光和热撒向大地。地面没有一丝风,气温已达到摄氏三十七、八度,超过了人体的温度,使人难以忍受。在太阳的烤晒下,水泥地面的温度到了五、六十度,人走在上面,就像走在烧热的铁板上,脚底灸热难耐。

    来此“支左”的空军预备学校的学员们,每天全副武装,一队一队行走在赣州市的街道上,在执行例行的巡逻任务。火热的水泥地面将他们的脚底烫起了水疱,他们不得不在鞋里垫上厚厚的鞋垫。汗水湿透了军衣,水在体内快速循环,刚从嘴里喝了进去,又从身上各个毛孔冒了出来。长时间和湿衣服打交道,使他们身上长满了痱子,痛痒难受。

    吃过早饭,三中队的学员正要出去巡逻,赵中队长突然接到“支左”指挥部的命令,今天“造反派”要在政府广场召开批斗大会,另一派反对,可能要发生冲突,让全中队立即赶去,维持秩序。

    政府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左臂上都戴有“红卫兵”臂章,人群中打竖立着一面面旗帜,上面分别写着“XXX红总司造反兵团”,有学校的,有工厂的。临时搭成的台子上,有一群手拿棍棒的人看押着一排被斗的人。他们头上戴着圆锥形的用纸糊的高帽子,有的上面写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XXX”,有的上面写着“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XXX”,有的上面写着“保皇狗XXX”;胸前挂着厚厚的木牌子,细细的铁丝将脖子勒出一条血痕,木牌上都写着“打倒XXX”并用红笔将名字打上叉。一个个低着头,显得非常痛苦。

    在通向政府广场的街道上,又有一队队的人群向广场涌去,也是戴着“红卫兵”臂章,只不过所打的旗子上面写的是“XXX红革司造反兵团”,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派,他们要去解救被批斗的人。这些人很快接近广场,广场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两派开始辩论,开使争吵,一个个情绪激动,声调越来越高。听不清说些什么,但可以看出来,双方都想从声势上压倒对方。到了最后,互相你推我搡,有了身体的接触。两派中站在后面的人接触不到对方,不知从什么地方掏出了半米长的木棒,举在空中前后晃动,口中呼喊着向对方挤去。形势异常紧张,一场武斗顷刻之间就会发生。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空军预备学校在赣州市“支左”的全体战士及时赶到,他们排成一队,切入两派的分界线,试图将他们分开。战士们一边前进,一边向双方宣传:

    “革命的同志们,‘红卫兵’战友们,**教导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放下你们手中的武器,有什么问题,坐下来协商解决!”

    两派激愤的人群已听不清战士们的宣传,手中的木棒隔着军人向对方打去,木棒纷纷落在战士们的身上。军人们牢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要求,只是一边用手保护着自己的头,一边强行将两派分开。

    张志宏、林超、陈大壮、赵贺勋、程志等的身上已不知挨了多少棒,两条胳膊上已经青一块紫一块,他们顾不得身上的伤痛,依然奋力分开两派人群。符军的头上挨了一棒,鲜血立即流了出来,脑袋一阵眩晕,他倒在了地上。其他班有的战士也被打倒在地,两派的群众看到解放军被他们打倒了不少,心中有些害怕,才不情愿的放下手中的木棒。战士们乘机将他们分开,同时将受重伤的战友立即送往医院包扎抢救。

    经过全体战士的努力,驱散了政府广场的群众,那些戴高帽子被批斗的人员暂时由“支左”部队关押看管,一场一触即发的武斗被平息了。符军的伤势比较重,具医生讲,可能还有一些轻微的脑震荡,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天气越来越热,除了夜间巡逻以外,白天“支左”部队不在上街巡逻。为了消除两派的敌对情绪,他们改为深入各个基层单位,宣传中央文件,宣传党的政策。

    张志宏、陈大壮、赵贺勋三人为一个组,由副班长赵贺勋带队,到基层单位去宣传,他们来到赣南机械厂,这是一个军工企业,也是武斗的重灾单位。几百人的工厂,一片萧条,没有机器的轰鸣。工厂门前戒备森严,保卫厂区的工人手拿钢钳、铁棍等站在门口。厂区内的墙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大字报,有的工人在更换新的大字报。

    看到解放军的到来,门卫并未阻拦,但是很不热情,只是冷冰冰地看着他们走进厂区。为了树立解放军的形象,也为了联络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张志宏他们按照老八路的传统,先找来扫帚收拾厂区内的卫生。一些工人看到解放军同志在烈日下打扫厂区卫生,干得一身汗水、一身灰尘,就像当年的老八路,有些感动。让他们不要再扫了,进屋休息休息,并给他们端来了水。张志宏他们来到群众组织办公的地方,和群众组织的领导,也就是“造反派头头”,攀谈起来。

    “你们两派为什么要动武呢?”张志宏不解的问。

    “我们这是在保护**的革命路线。”“造反派头头”自豪的回答。

    “你们是‘红总司’,他们是‘红革司’,具我们调查,他们也是保护**的革命路线,看起来你们的目标是一至的,为什么不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呢?”赵贺勋也不解的问起来。

    “那不一样。他们虽然也自称造反派,实际上他们是‘保皇派’,我们要揪出‘走资派’,他们却要保护他们,所以我们跟他们是势不两立的。”“造反派头头”振振有词的说。

    “**教导我们说,要文斗,不要武斗,即使对某个人的看法上有分歧,也可以摆事实,讲道理,没有必要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另外你们这样长期停工停产,也违背党中央的精神。”赵贺勋耐心的跟他讲道理。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革命,生产是次要的,革命路线正确了,生产很快就会上去。”

    看来,一两次工作很难说服他们,聊了一回儿,赵贺勋告辞“造反派头头”和张志宏、陈大壮返回驻地吃午饭。



………【第三十一章:深入一线(五)】………

    三五成群的小分队每天行走在各个工厂、学校,城市周围的农村、乡镇,和两派的群众组织头头谈,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谈,经过无数次的艰苦工作,两派的敌对情绪逐渐化解。经过调查了解,对个别隐藏在群众组织中的有意制造事端者,“支左”部队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在解放军的说服动员下,两派各自拆除了各种工事,路障,安定祥和的景象又回到了美丽的赣州市。

    晚上,久违的乘凉队伍又出现在街头。沿街居住的居民,穿着短衣短裤的男女,搬出自家的竹躺椅,悠闲地躺在上面,手拿大蒲扇,驱赶着周围的蚊虫,也使一丝凉风滑过全身。身旁的小桌上放上一杯清茶,边喝边聊着家常。无论大街小巷,凡是有居民的地方,门前全是一排排的竹躺椅,一排排的纳凉队伍。这与部队刚进城时的萧条景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使晚上巡逻的解放军战士感到欣慰,几个月的工作没有白做。

    时光如梭,送走了炎热的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