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长空英豪-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甘,你真能沉住气,好几圈都不开炮,我以为你要把炮弹带回来,为国家节约经费呢。”陈大壮首先打趣张志宏。

    “谁像你一样,第一圈上去就开炮,不像个老兵的样子,就像新兵第一次上战场。”张志宏挖苦了一下陈大壮。

    “老甘,祝贺你!真不亏是理论教员,打出的成绩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下一次我一定要超过你。”林超也过来和张志宏逗趣。

    “小老广,你不超谁超,你不是叫林超吗?”张志宏听到大家的赞扬,心里也是乐孜孜的,他适时的回击一下林超。

    程志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心里却暗暗的较上了劲,他一定要在技术上名列前矛。因为据可靠消息,C团的新飞行员就要分到D团了,那时他们这“十八棵青松”就成了老飞行员,就要有一些人提拔干部了。他希望自己能被第一批提拔,因为越是前面的提拔,就预示着永远在前面。在仕途的道路上,上一个职位,可能有好几个人要去争,但他在下一个职位的任职时间长,这就是一个优越条件,领导会优先考虑他。

    他和领导的关系还不错,但是,个别领导也给他透了话,他的表现是不错的,但是飞行中也要出成果,这样在开会时才好为他说话。这一次地靶训练,就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极好机会。其他课目的训练,都是单个在空中飞行,飞的好坏,别人是不知道的。但是地靶训练就不一样了,打得好坏,一目了然,报靶的结果大家全都知道。

    下一批实弹的飞机有起飞了,看到前几批实弹的成绩都不错,他们也是信心百倍。这一批里有一个外号叫耳朵的老飞行员,姓付,40多岁的年纪,1956年参军的老兵。老付长得猴嘴尖腮,两个大大的耳朵特别突出,很像苏联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一个反派演员。那个演员在剧中有一句台词:“你是说他的耳朵,耳朵吗……是一个普通的耳朵。”由于老付长得像那个演员,耳朵又特别,还有“耳朵,耳朵”那句台词,故而得名“耳朵”。

    耳朵飞行技术一般,经常还会出一些状况,他是指挥员指挥的重点。像地靶这么高难度的课目,更是指挥的重点了。

    其他三个同志飞得都很正常,只是耳朵飞得完全没有章法。有时在很远的距离上就开了炮,炮弹纷纷落在靶标后面;有时又在很近的距离开炮,炮弹又全部打在靶标前面。检靶员在电话里不是通报“三号靶打后15米”,就是通报“三号靶打前15米”。

    “019,注意控制射击距离,注意瞄准。”塔台指挥员在耳朵每一次射击后,都会提醒他。

    “019明白!”声音很洪亮。

    耳朵又一圈俯冲下来了,指挥员看到他的飞机在不停的摇晃着,可见他的瞄准动作是多么的不稳,修正量是多么的大。指挥员认真注视着他的动作,防止他出现大的偏差。炮管里冒出一串火舌,耳朵又开炮了,随着飞机的拉起,靶场的电话里就传来了报靶声:

    “二号靶打中。”

    指挥员感到有点奇怪,老付打的是三号靶,怎么二号靶靶打中呢?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偏差太大了,偏出了50多米,打上了二号靶;二是干脆看错了靶标,直接瞄的二号靶。

    这时候,指挥员也不好告诉他打中,因为打中的不是他的靶;也不好说偏得太多,也可能他这一次瞄得很好。反正还有一次就打完了,安全上不出什么问题就万事大吉了。

    耳朵开了四炮,没有听到一次是打中的,他心情也有些紧张,看了下炮弹计数器,还剩下五发炮弹,只够开一炮的了,这一炮要是还大不上,就只有以光头而告终了。这一次一定要好好瞄,争取打上一炮。

    耳朵心里想着,飞机又进入了四转弯,光环又对上了靶标。只因为耳朵一心想打中,造成了一次大的险情,使全场的人员都出了一身冷汗。



………【第一百二十七章:炮声隆隆(六)】………

    光环的中心光点像一匹羁骜不训的野马,在靶标的周围跳动,就是不上靶标。耳朵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左压杆,右压杆,推杆,拉杆,越修正,光点跳动的幅度越大。时间在一秒一秒的过去,高度在100米100米的降低,耳朵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中心光点上,根本无暇顾及高度的变化。

    “注意高度,退出俯冲!”

    指挥员看到该退出俯冲了,耳朵的飞机还在对着地面俯冲,及时实施了指挥。

    飞机没有反应,还在以很大的俯冲角俯冲。

    是不是无线电不好?刚才还是好好的。

    为了防止万一,指挥员又让信号员对空发射了一发红色信号弹,这是飞机无线电不好时,命令飞机复飞的辅助指挥手段。

    指挥员的指挥,耳朵是听到了,但这时中心光点刚好晃上了靶,他来不及回答,也想着开完炮就退出,所以也没有作推出俯冲的动作。

    耳朵的飞机的高度已经到了100米了,再不退出俯冲,飞机就再也拉不起来了。

    “拉杆,拉杆,加油门,拉杆!”

    指挥员的指挥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高。

    突然耳朵的飞机上打出了一串炮弹,飞机也开始向上仰头,开始退出俯冲。

    耳朵终于把中心光点修正到靶标上,按下了射击按扭。射击完毕,他才发现飞机的高度已经很低了,地面就像一堵硕大无比的墙迎面扑来。耳朵也知道此时的厉害关系,赶快加满油门,加大拉杆力度,使飞机退出俯冲。

    飞机呼啸着擦地而过,机腹几乎接到了地皮,飞机尾喷管里喷出的高速气浪吹起了一道灰尘。庞大的机身穿过靶场炮弹炸起的白烟,转为上升。

    塔台上,指挥员紧张的从座椅上站了起来,都不知道该怎么指挥了。塔台下,观望的飞行员和其他人员,都惊呼起来,久久合不拢张开的嘴。

    真是太惊险了。

    如果再晚拉起来零点几秒,飞机将会和地面接吻,那将是一次严重的飞行事故。

    耳朵的飞机上升到安全高度以上了,这时指挥员才从惊恐中清醒过来:

    “019,关闭武器电门,加入航线着陆。”

    炮弹打没打完,都不能让他再打了,这样飞下去,太危险了。

    “019明白。”声音有些颤抖,看来他也在为自己刚才的冒险动作而后怕。

    出了这么一次危险动作,后面的地靶实弹就不能再飞了。必须回去认真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改天再飞。

    从靶场报来的情况看,耳朵一发炮弹都没有打上,最后一炮虽然瞄上了靶,但由于射击距离太近,还是打在了靶标前面。至于打在二号靶上的一炮,经过射击胶卷判读,本身瞄的就是二号靶。瞄准不错,射击距离控制的也很好,就是看错了靶标,成绩不能算他的,帮了别人的忙。

    张志宏统计了一下全天实弹射击的成绩,全团命中率在15%,平均环数16环,已经达到了良好。总体水平还是不错的,看来张志宏的新打法是成功的。

    张志宏指导地靶训练已经处见成效,可是爱人李娟的工作调动却迟迟没有结果。政治处王干事到人事局跑了好多趟,人事局的工作人员答应的很好,说马上发调令,可就是没有结果。王干事跑的多了,他们也有些不好意思,飞行员家属的调动,是国家规定特批的对象,没有理由不给办。

    在中国,一个人的工作调动是很麻烦的,先要进行商调,也就是调入单位先要接收,调出单位还要放人,这个过程是通过信函的形式来完成,叫商调函。商调结束后,调入单位要调本人档案过来,进行历史审查,这一步叫调档。没有什么问题,才给原来的工作发调令。原单位接到调令后,才办手续,放人。

    通过了四、五个月的时间,经过了公文旅行,前两步才走完,就剩下发调令了。在王干事的多次督促之下,部队驻地人事局终于发出了调令,怕王干事不相信,调令是当着王干事的面邮走的。

    在一个市区内的邮件,最长时间,一个星期也应该收到了,可是等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结果,李娟来信说,学校领导没有找她谈工作调动的事。

    王干事也有些坐不住了,一个多月了,调令还没有收到,真是不可思仪。他决定到李娟的工作地去了解一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王干事到了县区人事局询问此事,县区人事局的工作人员一口咬定没有收到调令。王干事说,调令是他亲自发的,到邮局查,说早收到了,希望他们能给查一查。在王干事的再三请求下,工作人员不情愿的翻动办公桌的抽屉,结果在抽屉的最下面找到了李娟的调令。

    为了给自己打圆场,人事局的工作人员只好解释说,前一段自己出差,调令是别人放进去的自己回来后没有翻抽屉,所以不知道。

    鬼知道是什么原因。

    既然找到了调令,也压了那么长的时间,人事局的同志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马上开好向李娟学校的调令。王干事怕再耽误事,自告奋勇的要求亲自把调令邮走。邮走了调令,王干事放心的回到了部队,心想一个星期之内肯定有消息。因为从县区到李娟所在学校的乡镇,距离不足50公里,再慢的邮件,一个星期也收到了。

    王干事回来后又等了将近一个月,还是没有消息,不得不第二次到县区,直奔乡镇、学校,沿着调令经过的路线,再次查找。结果和前一次一样,调令又被在乡镇压了一个月,同样是被压在抽屉的最底下,同样有很多的理由。

    这就是政府官员的办事效率。

    经过王干事的多次努力,李娟的调令终于到了学校,但学校要求,最好把这一个学期的课上完再走,不然工作不好交接,中间换老师,也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王干事征求了李娟的意见,答应了学校的要求。

    在这段时间里,火炮对地靶的实弹射击训练已经结束,全团的命中率达到16%,平均环数18环,这是S师地靶史上的最好成绩。

    整个地靶训练,只剩下火箭对地靶的射击训练了。



………【第一百二十八章:炮声隆隆(七)】………

    火箭地靶比火炮地靶的难度更大。

    火炮地靶由于炮弹在出炮口时已经经过了加速,炮弹在出炮口时,速度已经超过了音速,受风的影响比较小。而火箭在发射时,是由装在火箭弹里的火药燃烧所产生的推力逐渐使火箭增速的,初速度很小,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增速,到接地时速度才达到最大。在这个过程中,受低空风的影响比较大。

    由于火箭弹在爆炸时威力比较大,为了不误伤飞机,要求射击距离要比火炮远。距离远了,火箭弹的飞行时间就比较长,这又加大了风对火箭弹的影响。

    火箭的发射距离要求在1000米,要想打中靶标,对飞行员的瞄准动作要求很高。

    由于火箭弹的造价比较高,据说每枚火箭弹值好几千元,相当于一个飞行员好几年的工资,所以每人只打四发火箭弹,也算是体会一下打火箭的滋味。

    飞机上有两个火箭发射架,每个机翼上一个,就是平时挂副油箱的位置。在战时,每个火箭发射架可以带8枚火箭,两边可以带16枚火箭。火箭弹可以单发,也可以双发,全靠控制电门控制。在地靶训练中只能把控制电门放在单发位置,是火箭弹一发一发的打出去,这样才能提高命中率。

    为了配置好飞机的重心,四枚火箭弹每个火箭架上带两枚,发射是也是左一枚,右一枚,再左一枚,再右一枚,左右轮流发射。

    由于火箭地靶的难度比较大,命中一发,成绩就是优秀,就是不命中靶标,只要有一发火箭弹的弹着点在离靶标5米的距离内,成绩也是优秀。因为根据其威力计算,在这个距离上,火箭弹仍有杀伤力。

    因为弹着点在靶标外边,只要距离在规定范围内,仍然有成绩,所以检靶员对火箭地靶检靶时要带上皮尺,便于丈量弹着点到靶标边沿的距离。

    有的飞行员考虑问题比较细,向张志宏提出,两个火箭架之间有三米多的距离,发射左边的火箭时会不会偏左,发射右边的火箭时会不会偏右?

    从理论上讲,是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瞄准点是以飞机纵轴为基点计算的,两个火箭发射架都不在飞机纵轴上。但是你在空中瞄准是能保证中心光点一动不动的稳定在预计瞄准点上?张志宏答复他们,如果有能力,可以稍作修正,修正量是半个中心光点。

    半个中心光点真是太微乎其微了,还考虑他干啥?

    张志宏仍然没有捞上第一个去打火箭,不过这也不错,可以吸取前面同志的经验,使自己能打得更好一些。也可以验证一下自己计算的数据是否准确,新的打法在火箭地靶中是否适用。

    火箭地靶在建立航线、瞄准动作上同火炮地靶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航线高度增加了200米,改成1400米,射击距离延长到1000米,飞行员的瞄准时间还是那么长。切忌射击距离近,退出俯冲高度低,那样,火箭弹爆炸的碎片就有可能伤到飞机。

    四架带火箭弹的飞机在靶场航线上飞行,前后间隔一分钟的距离,第一架飞机对准靶标俯冲下来,机翼两侧悬挂的火箭架的正面像两个圆圆的蜂窝煤,在飞机前进所产生的气流吹动下,发出尖厉的哨音。飞机的高度在不断的降低,飞机与靶标的距离在不断的接近,到了该发射火箭的距离了,突然“嗖”的一声,一枚火箭弹离开火箭架向地面飞去。

    在火箭弹离开火箭架的瞬间,尾部的旋转叶片迅速打开,高速旋转起来,来保证火箭弹的平衡,尾部冒出长长的火舌,那是推动火箭弹前进的动力。又尖又长的火箭弹沿着抛物线的轨迹前进,很快扎进了地面。

    地面上顿时腾起一片白烟,“咣”的一声,似山蹦地裂,震得塔台上的窗户玻璃一阵“哗哗”作响。靶场上,火箭弹的碎片四散飞舞,发出“嗖,嗖”的呼啸声。检靶员将头埋在掩体了,不敢向外观看。只能根据烟尘的位置,向塔台报告弹着点的位置。

    还没有等大家喘过气来,又一枚火箭弹炸了开来,又是一声巨响、又是一片硝烟。

    火箭弹的威力真是太大了,这是D团第一次火箭弹的实弹射击,也是第一次感受火箭弹的威力。虽然塔台离靶场有1000多米的距离,塔台周围的人仍然感受到了它惊天动地的巨大威力。

    “一号靶打中!”

    “二号靶偏后10米。”

    “三号靶偏后5米。”

    “四号靶打中!”

    塔台的电话里不断传来检靶员的报靶声。

    四人一组的火箭实弹射击,虽然命中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但作为一个课目的训练,飞行员讲究的是成绩,只要达到良好以上的成绩,就很不错了,及格也算完成任务。

    张志宏开始了自己唯一一次的火箭实弹射击,他按照理论要求建立航线,瞄准射击,并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甚至连火箭是不是发射出去都不知道。火箭弹离开火箭架时,没有像炮弹出堂时的飞机的震动,也没有给发动机带来任何不良的反应。根本不像实弹,就像得地靶进行了一次照相。

    虽然没有感觉,但按一下射击按扭后,他还是要迅速拉杆退出俯冲,因为按下了射击按扭,就说明火箭已经反射,就要尽快的避开。

    第一次射击后,塔台报出了偏后5米的结果,虽然已经取得了5分的优秀成绩,后面三发火箭弹就是打出十万八千里,也无所谓了。但张志宏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他要求的不是5分的成绩,而是命中率。他知道在实战中只有真正命中靶标,才能消灭敌人,擦边只能打伤敌人。

    张志宏不亏是理论教员,当他知道第一发火箭弹弹着点的结果后,就迅速寻找原因,瞄准点的选择,瞄准的准确性,射击距离的控制,这是影响命中率的三个主要原因。前两点自己感觉还可以,就是射击距离可能远了一点,所以造成弹着点偏后。

    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要求火箭地靶的射击距离要比火炮地靶远一些,第一次大多数的飞行员都会矫枉过正,控制过远的情况会多一些,张志宏也不例外。



………【第一百二十九章:炮声隆隆(八)】………

    张志宏是一个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人,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在第二圈以后,就主动进行了修正,连续两发火箭弹都打在了靶上。

    就剩一发火箭弹了,张志宏想把最后一发火箭弹也打进靶标,当他把中心光点对正靶标后,就努力想把中心光点对在预计瞄准点上,可是中心光点总在靶标上晃来晃去,就是不能稳定在预计瞄准点上。要是前几次,这样的情况,他就早按下发射按扭了,可是这一次,他却没有作,想准一点,再准一点,结果射击距离比前几次近了很多,火箭弹发射出去后,落在了靶标的前面。

    当指挥员告诉他打前5米时,他真是有点后悔,他知道打前的原因,就是距离有点近,也知道造成距离近的原因,就是瞄准时间过长,真是不应该。要不然就是四发三中了。不过50%的命中率也不错了。

    着陆后,打完的同志都向张志宏祝贺:

    “老甘,真不错,你又创造了一项记录,祝贺你!”陈大壮真心实意的向张志宏祝贺。

    林超、大鸡,骡子等也都向张志宏祝贺。

    张志宏在地靶训练中拿了两项冠军,尽管不是很理想,离张志宏的期望值还差的很远,但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其他没有打完火箭实弹的同志也纷纷向张志宏取经,讨教瞄准点的位置和瞄准的要领,都想打出和张志宏一样的成绩或者超过张志宏。张志宏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感受全盘告诉他们,也希望他们能超过自己。如果大家都打得很好,也是他技术指导的成果,是对他地靶新打法的一次检验。

    只有程志显得有点尴尬,祝贺他是不情愿的,他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现在正是关键时刻,如果有什么人的事迹比他突出,都可能对他仕途的发展造成威胁,但事实上张志宏已经超过了自己,他祝贺别人就等于自己认输。不祝贺又怕别人说他小气,在战友中会造成不好的印象,对自己的发展也是不利。只好什么话也不说,装着什么也不知道,他觉得这样会更好一些。

    经过近半年的地靶训练,D团的地靶训练终于结束了。火炮地靶全团平均4。3分命中率38%;火箭地靶全团平均4分,命中率平均20%。全团的成绩良好,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创造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从此,张志宏也成了S师的知名人物,有点理论权威的味道。

    与此同时,张志宏爱人李娟的工作调动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在放暑假的时候,李娟办妥了一切手续,来到了军营。这对张志宏来说,可以说是双丰收。

    部队给张志宏分了一间家属房,原来是供一户居住的,由于家属方比较紧张,所以一分为二,给两家居住,大屋16平方米,给有孩子的老同志住,小屋只有12平方米,给没有孩子的新结婚的同志住。两家公用一个4平方米的厨房。

    12平方米的面积,放一张部队的双人床,屋里的地方就所剩无几了。还有一张办公桌,两个木凳子,是供学习用的。其他的用具什么都没有,有也没有地方放。张志宏在连城轮战时带回来一只樟木箱,本来打算放衣物,但听老同志说,樟木箱只能放毛的衣物,放其他布料的衣服,樟木气味会使衣物变黄,只好作罢。

    既然是一个家,生活必须品是不可少的,张志宏和李娟一起买来一只用柳树枝条编制的箱子,叫柳条包,买来两个锅、几只碗、几双筷子、几个大大小小的盆,就算是一个家的用具。

    张志宏找来几块砖头,垫在地上,上面放上几块木板,再把柳条包放上去,用放置衣物。两个锅,一个用来做饭,一个用来炒菜,大大小小的盆,有的用来洗菜,有的用来洗脸,有的用来洗脚。

    这就是一个“家”,这就是一个家的所以家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是这样,屋里也已是满满当当。

    不光是张志宏家这样,其他的老飞行员也都是这样。所以张志宏也没有什么攀比,也没有什么不平衡。

    两人虽然生活在了一起,可还是离多聚少,除了节假日能在一起吃个团员饭,其他时间都是各吃各的。张志宏有空勤灶,一日三餐都在空勤灶吃,家里就剩李娟胡乱对付。晚上绝大部分的时间,张志宏在飞行楼就寝,家里也是李娟一人,跟没有结婚时没有随军时一样。

    可谓是:鸳鸯相会难上难,独有娇妻守空房。

    每天晚饭后,飞行员在空勤灶吃过了晚饭,都要回家去看一看。每当这时张志宏回到家里,就看见两家的家属都在厨房里忙碌,厨房的面积本来就很小,共用一个水池,也容不下更多的人帮忙。张志宏只有站在外面看他们做饭,等爱人做好了饭,端回自己屋里吃饭时,两人才能坐在一起。李娟边吃饭,边和丈夫说几句话。等到李娟吃完了饭,张志宏也该回飞行楼了。

    只有这个时候,也才是他们感到最幸福的时候,两人终于可以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交流一下一天工作的的情况,商量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像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不过张志宏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心态的人,比起家属没有随军的同志来,他们还是要好一些。那些同志才是真正的牛郎织女,他们一年才能和爱人相会一次,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遇到了训练任务紧,或者有其他任务时,连这一个月相会的机会都没有。

    李娟在部队的时间长了,耳濡目染,知道了部队的一些情况,也知道了飞行是一个危险的行业,所以每次张志宏回家后,李娟问得最多的就是,飞行累不累,飞什么课目,有没有危险。张志宏也都会说,很好,没有什么危险。只有这时,张志宏才感觉到有亲人关心的幸福。

    但是,张志宏的心里也感到一丝丝的内疚,李娟跟了自己,自己不但没有给她幸福,还要她天天为自己担心。但是,这就是飞行员的家庭生活,为了飞行事业,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也不能顾那么多。但是他也暗暗的下决心,在离开飞行对伍后,对欠李娟的,一定要加倍的补偿。



………【第一百三十章:炮声隆隆(九)】………

    D团的地靶训练结束后,C团的新飞行员又补入D团,进行新机种的改装训练。在新飞行员中,张志宏意外的发现了邱繁荣,他们在空军预备学校是一个班的。当是转校到航校飞行时,同一个班的只有张志宏、陈大壮、林超、程志、赵贺勋等人转了校,剩下的留在了空军预备学校,没想到,几年后,又到了一起。

    陈大壮、林超、程志也发现了邱繁荣,大家在一起互相问长问短,觉得格外亲热。原来张志宏他们第一批转入航校后,过了一段时间,剩下的人员也都分期分批的转到航校去飞行。邱繁荣基本上是空军预备学校的最后一批转入航校的,他们走后,其他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不合格的,全部淘汰了。第一批转入航校和最后一批转入航校的,前后整整相差两年的时间。

    “热烈欢迎新飞行员!”陈大壮拉着邱繁荣的手,开着玩笑。

    “向老飞行员学习!”邱繁荣同样报以玩笑的话。

    有了新人,张志宏他们这“十八棵青松”也就自然被推为老飞行员了。

    新飞行员要进行改装训练,老飞行员的训练要让位于新飞行员。尽管老飞行员还有很多课目没有飞,但培养新人是大事,只有他们训练出来了,一个团的战斗力才提高了,才能担负各种任务,就像他们改装完后去担任轮战任务一样。

    为了教学和战斗值班的需要,也为了使老飞行员也能有新课目飞,“十八棵青松”要被逐渐的培养成长机、教员。培养长机、教员也是歼击机部队的新课目。培养长机比较简单,由中队以上干部检查,也就是由被培养者在长机位置起飞,在空中作一些动作,检查者在僚机位置观看前面被检查者的动作,是否符合长机动作的要求。如果符合,就在训练日志上签署意见,然后按照批准权限,由领导审批,就可以确定为长机,就可以担负带队的任务。

    长机有双机带队长机,有四机带队长机,当双机带队成熟后,再经过检查,确定为四机长机。没有经过长机培养的飞行员,无论多老,都只能当僚机。

    教员的培养就比较复杂,要一个课目一个课目的去培养,而其中最复杂的是起落航线的教员培养。教员的培养都在教练机上进行,带飞新课目时,学员在前舱,培养教员时,被培养者要在后舱。

    在后舱位置,起飞着陆的动作过关了,就被批准为起落航线教员,然后再培养特技教员、编队教员、复杂气象教员……,凡是自己飞过的课目都可能被培养成教员。

    培养指挥员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只有副大队长以上的领导干部才有资格。

    飞行员的最高境界是四种气象的教员和四种气象的指挥员。这就像一个人的学习历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讲师——教授——博导。四种气象的教员就是飞行部队的教授,而四种气象的指挥员就是博导。

    张志宏有幸被培养为长机,并安排教员的培养。在航校时大家最怕当教员,因为那将意味着永远的留在航校,不能到战斗部队成为一名战斗员。到了部队,大家的心情恰恰相反,都希望成为一名教员,成了教员,就表示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已经成了一名能够执行各种任务的成熟的飞行员,是一名真正的战斗员。

    但是,部队的飞行员不是人人都能当教员的,必须飞的比较好,又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才能被培养为教员。张志宏能够确定为教员的培养对象,说明各方面的条件已经达到了教员的标准,能够完成教学的任务。

    培养教员,说白了,就是学会教练机的后舱飞行。其他课目的后舱飞行和前舱没有多大的区别,只要前舱的动作比较标准,在后舱也一样能够作好,最难的是起飞着陆。

    起飞着陆是教员的最基础的课目,也是最关键的课目。其他的课目带飞一次就过关了,但是起落航线的飞行要带飞好多次,才能掌握。而在起落航线的飞行中,难点还在方向的判断和修正。

    在前舱飞行时,飞行员的视野开阔,起飞和着陆方向的判断和修正并不是什么难题。可是在后舱,由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