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夜话三国-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可见,刘、关、长三人,很可能在黄巾起义以前就认识,并且志同道合的凑在一起了。
至于他们是否结义,史书上并没有提及,只是说道“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可见,三个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关、张二人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象兄弟一样,不离不弃。所以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也不能排除三人结拜的可能性。况且,在当时那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中,大家为了生存,肯定会拉帮结派,依仗人多的优势互相帮助,这样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且三个人又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心心相映,英雄相惜,所以金兰结义的可能性非常大!
英雄排座次,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这个顺序并非按照年龄来排的。
张飞年龄最小,这没的说。可是关羽应该比刘备还大一岁。
在关羽的家乡发现了一块墓碑,即《关侯祖墓碑记》,其中记载“侯祖石磐公,讳审,字问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公冲穆好道,以《易》、《春秋》训其子,卒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享年六十八。子讳毅,字道元,性至孝,父殁,庐墓三年,既免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这就是说关羽是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生。
而刘备生于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两人差一岁呢。
不过这没关系,年龄不是排座次的主要原因。而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和众望所归的德行,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大哥。关张二人也深以为然。
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三个人决意起兵!于是遣散家中财物,招揽壮士,打造兵甲。刘备的好友,张世平、苏双,又赠与刘备战马和金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众人的帮助下,刘备很快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部队,准备投奔邹靖。
临行前,刘备勒马回望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山水如故。那棵承载自己童年梦想的古桑,依旧挺拔高大。乡亲们捧上一碗浊酒,刘备一饮而尽,含泪作别。他告诉自己,再回来时,必当玉带紫袍,裂土封疆!
就这样,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带着家乡人民的盼望,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创业生涯。。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五章,广宗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间,刘备起兵了。但与此同时,广阳的黄巾军击破了汉军,占领了当时幽州的行政中心(省会)广阳郡(今北京)杀了刺史郭勋和广阳太守刘卫。
刘备的军队虽然在对阵黄巾军时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是无法改变整个战事的局面。广阳是不能去了,以他现在的兵力,去了也是送死。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下,他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的恩师卢植。
此时的卢植,被皇帝拜为北中郎将,正率大军攻打张角的黄巾主力。
卢植可以说是东汉末年的传奇人物。他既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又是皇帝的股肱之臣,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他生于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的涿县,少年时求学于当时的经学大师马融。这个马融是明德皇后的侄子,家世显赫,自己也高傲自负。门徒有400多人,能亲自得到他教诲的也就四五十人,但他对卢植很重视,这不仅仅因为卢植学习成绩好,而是更加欣赏他的为人。
据说马融在讲课的时候,总是安排一群美女在旁边跳舞,这肯定不是助兴的拉拉队,而是考验学生定力的诱饵。食色性也,这种本性是无法掩饰的,部分平时看上去很老实的同学开始小鹿乱跳,左顾右盼了。而卢植却始终不看一眼,连旁光都不看,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课。
马融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认定,眼前这位刚毅的年轻人必是国之栋梁!
卢植也不负众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称为马融的“门人冠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人可比。
后来,从别的地方来了一个插班生,名叫郑玄。他是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两个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成名于天下。很多地方政府都想聘请卢植出来当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为什么拒绝?因为当时的东汉政府日益衰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不力,导致地方政府*,武备松弛,贪官污吏横行,边疆战事失利,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变得很艰苦了。
卢植认为,只有进入中央的决策机构,用自己的知识和教化,扭转统治机构核心的混乱局面,才能真正改变地方政府的种种乱象,使整个帝国从上到下重新焕发出生机。
于是,他考取了博士。
这个博士跟现在的博士不同,他是一种官职而不是一种学位。博士隶属太常(掌管祭祀、礼仪、教育的官员,位居九卿)其主要职能是给皇帝出主意。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可以影响帝国政策的位置。官职卑微(秩六百石,处级干部),却可以上达天庭。
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出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他政治清明,百姓爱戴,原来官逼民反的起义军也在他的感召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后又被调回中央,官居议郎(政府顾问)、又任侍中(皇帝顾问),后任尚书(皇帝顾问,发布政令等)。在这些岗位上,卢植干的很好。他不畏权贵,不怕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对当时的朝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时人评价他“性格刚毅,注重大节,国之桢干”(意思就是这个人很正直,有才,国家栋梁)。
由此可见,卢植是深得皇帝认可的。所以,黄巾叛乱,朝廷马上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以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将,率领北军主力,直取黄巾贼首张角!
北军是汉朝京师周围的卫戍部队,是朝廷的主力部队,也负责对外战争。
卢植大军出征后,连战连捷,迅速将黄巾主力围困在广宗城(今河北省邢台东南)。
广宗城中的老大便是“天公将军”张角和“地公将军”张梁。黄巾军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被围在城中。他们别无出路,只能拼死作战。这两个人,作为这次起义的始作俑者,其工作水平还是可以的,他们依托广宗高大的城墙,一次一次打退了汉军的进攻。
卢植深知,困兽犹斗,很难在短时间一举歼灭。于是,他命令部队深挖壕沟,广筑高强,将广宗城如铁桶一般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只苍蝇也飞不进去。他断定,城中粮草已经不多,再围上几个月,给他们都饿残了也就不攻自破了。可以说,卢植的分析是正确的,士兵也是人,光靠张角画符念咒是不能充饥的,广宗城坚持不了多久了。
两军正在僵持阶段,刘备来了。但是,他带来的兵太少,只有三百来人。对于攻城无济于事,估计还没摸到城墙,就被射死大半了。于是师徒一番寒暄叙旧之后,刘备被派去战事更加危机的颍川,助战皇甫嵩、朱俊。
第六章,转折
中平元年四月是汉军惨败阶段,各郡县相继陷落。全国各地“坏蛋”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反者如云呀。汝南黄巾败太守赵谦于邵陵。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等等等等。。。。
就连朝廷围剿叛贼的主力部队,进展的也不是很顺利。朱俊的部队因为轻敌冒进,被黄巾军将领波才(波才是个人名)击溃,刚出门就被人给闷了回去。皇甫嵩傻眼了,哥们你行不行呀,你跑了我怎么办?本来说好了互相照应的,您可倒好,两下您就完啦。
朱俊败退,皇甫嵩侧翼空虚,四周形式不明,他不敢再犯朱俊的错误,只好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扎下大营,修筑工事,观察敌军的动向,等待时机。
波才则顺势将皇甫嵩围在了长社。汉军上下十分恐慌,一仗没打就被人给来了个连锅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本来心里就没底的汉军害怕了。皇甫嵩更着急,作为主帅他没有退路,如果这一仗打战败,无论他能不能逃出去,阉党都不会饶了他,必死无疑。而且,皇甫嵩是个品格高尚的人富有正义感,他珍惜士兵的生命,爱兵如子,不希望被他刚刚带出来的两万良家子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这不明不白的地方。
他来到士兵中间,帮他们支帐篷、做晚饭,尽量让他们放松下来,看着他们吃完饭自己才离开,这不是在作秀,而是他多年的习惯(好领导)。他没有去休憩,而是冒着危险登上城楼亲自勘察敌情。
长社地区处华北平原,城池四面沃野千里,站在城头上举目四望,敌军的一举一动清清楚楚。
五月的夏天,这里应该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去年播种下的小麦现在已经绣穗,眼看就要收获了。只是最近兵荒马乱,一会你打过来,一会我杀过去,弄的老百姓晕头转向,不敢随便出门,所以田地里野草丛生,植被繁盛。
皇甫嵩心生感慨,若非黄巾作乱,此时城外应该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妻子给丈夫擦着汗,孙儿给爷爷端着水,大家其乐也融融的共建和谐社会;如非阉党祸乱朝纲,又怎么会有这黄巾反贼呢?因果报应啊!孰是孰非,不是现在该评判的事情,不能消灭敌军就会被敌军消灭,这是必须的!
只是可怜了老百姓,田地里仅剩的庄家也要保不住了,一年的口粮也不知要到哪里去讨,不知又有多少女人成为寡妇,多少孩童成为孤儿!嗨,天下兴亡,苦的却都是百姓!
他定睛远眺,发现黄巾军竟然没有把营地周围的农作物和野草铲掉,而是直接在上面安营扎寨了。难道这些黄巾军不知道自己犯了兵家大忌,为什么要依草为营呢?难道不怕火攻吗?转念一想,他明白了,这些反贼其实都是附近的百姓,如非官逼民反,谁愿铤而走险呢?他们脚下的庄稼说不定就是自己种的,又怎么忍心割舍呢?今天面对的敌人昨天还是治下的臣民!
皇甫嵩又是一声叹息,忽然受收起怜悯的眼神,他明白,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命令身边的亲兵,传令诸将…开会。
中军帐内鸦雀无声,皇甫嵩环视心情沉重的将领,站起来高声说道:“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田单之功是个典故,引申的意思就是火攻!
于是,汉军开始准备。他们挑选了机警灵敏的军士组成敢死队,用苇子杆做成火把,只等机会出现,便出去可劲儿的放火。并且约定以烟火为号,尽遣城中的主力部队全面出击,消灭残敌。
半夜风越来越大,时机成熟,敢死队悄悄溜出城去,慢慢靠近敌军大营。夜黑风高、杂草丛生,这为汉军提供了很好的掩护,敌军始终没有发现他们,胜利越来越近了。。。
皇甫嵩站在城头焦急的等待着,胜败乃此一举,今天要是点不着这一把火,那明天就被别人点了!它不想辱没先人留下的军人的荣耀,更不想让追随自己的将士们不明不白的死掉。可是,现在他能做什么呢?只有依着城楼等待约定的信号,看天意吧。。。
突然,远处出现了微微的亮点,继而随着风向形越烧越大!成功了,皇甫嵩努力压抑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走到战鼓面前,用力敲响了冲锋的鼓声!
城门四开,士兵一拥而出,杀向烈火燃烧的地方。。。
黄巾军还在草窠里抱着自己种的麦子熟睡着,他们并不梦想着夺取天下,只是在攻下的城池里尽量找到食物并填饱肚子!这就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虽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却很少占领那些被自己攻下的城市(住不惯?),而是在一番抢劫之后回到自己的山头好好搓上一顿!而代价就是身边累累的白骨,和残破的家园。这究竟是谁的悲哀,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但很快,他们被烤麦粒的香味给熏醒的,这是他们才发现冲天的火焰顺着风势烧到了身上,惊恐的士兵们四散奔逃,一边躲避着火焰,一边躲避着刀剑。
大火没有烧死波才,他也没有跑,而是边抵抗边收拢逃散的士兵,准备反击对手,毕竟他们的人数完全可以压倒对方。事实证明波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快局面被稳定住了,战事处在焦灼状态。
正在此时,斜刺里突然杀出两队骑兵,二话不说直接冲入了黄巾军阵之中,他们挥舞着马刀,见到脑袋瓜子上蒙着黄布的就杀。黄巾军反应不及,队形被冲散了,士兵们不知道敌人来了多少部队,只是感觉到顶不住了,于是四散奔逃,全军溃败。波才拼命的呼喊自己的士兵顶上去,可是没有人听他的。他感觉到,完了。于是调转马头,逃跑。
这是一场完胜的击溃战,阵斩黄巾数万人。随着长社战斗的胜利,整个围剿局面产生了转折,此后汉军节节胜利,黄巾军则进入了战略防守阶段。
皇甫嵩站在城门口迎接得胜的官兵。缓缓向他走来的正式他的老战友朱俊。有人要问了,这哥们不是刚被波才击败了吗?是的,可是波才并没有歼灭这支部队,因为他知道,朱俊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赶走就好。所以他急忙掉转了部队,围困了驻扎在长社的皇甫嵩。使得朱俊大军得以聚拢,很快又杀了回来,救了兄弟一命。
这时,皇甫嵩发现在朱俊后面有一个长髯细眼,一脸庄严的青年人。他连忙走故去向这个后生致谢。当时,皇甫嵩是军级干部,而曹操确实准师级干部。皇甫嵩对他这么尊敬,不是因为他的官衔,而是出于对他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的敬畏。
曹操,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奸雄
曹操,字孟德,另一个名字为吉利,小名阿瞒。
沛国谯县人(今安徽豪州)。
曹氏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黄帝(注意,是黄帝而不是皇帝)的直系后裔,到了颛顼帝(五帝之一,音zhuanxu;一声)的时候,有个叫陆安的后代,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曹姓。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皇帝)时封其后代曹侠为邾国的君主(今山东省邹县)。战国的时候邾国被楚国给灭了,子孙后代四散逃窜,其中一支便流落到了现在的沛国。
刘邦的老乡,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可能有人会问了,曹参是江苏沛县人,而曹操是安徽毫州人,一个江苏,一个安徽,这不是一个地方啊!
是的,这两个地方在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确实分在两个省。可是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俩地挨的特别近。而且在汉朝,不管是沛县还是毫州都是沛国的地盘。同一个宗族的人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里,而在这个范围内是完全有可能的。
要按这种说法,曹操家族的历史可是够辉煌的。可是,问题来了。所有的书上,不管是正史、野史都会告诉你,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个太监!
司马彪《续汉书》上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意思是:曹腾,字季兴,小时候做了宫里的太监。这麻烦了,小的时候就割了,大了也长不出来呀,他怎么会有后代呢?那时候可没有试管婴儿。
不过没关系,自己不行就收养别人的不就行了?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聊胜于无!于是,就抱了个孩子,名曰曹嵩。
曹嵩到没子承父业,做了个正常人,这才生了个大白胖小子,起名曹操。
哦,闹了半天,前边那么辉煌的家族史,合着跟曹操都没关系呀!那这孩子哪来的啊?
哪来的我也想知道,据《曹瞒传》上说,曹嵩是夏侯氏的孩子,夏侯惇的叔叔。关于这段记述,我觉得可信程度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大凡收养子,基本上都不想让所收养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他长大了以后再去认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曹腾不会去找当时的名门望族夏后氏。要知道夏侯氏是刘邦起兵时得力干将夏侯婴的后人。
第二,曹操家和夏侯惇家相互通婚。虽然在古代表兄妹之间通婚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按《曹瞒传》记载,曹操和夏侯惇可是堂兄弟呀,他们两家的孩子可是万万不能通婚的!古人可在老早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觉着,这事基本不贴。
关于曹操的身世之谜,我咨询过有关学者,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是建立在一种相对严谨的学术基础上的。
我也查阅过《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信得过的史书,均没有说明曹操他爸是谁家的小孩。陈寿的《三国志》中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他说“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说曹操是夏侯氏的后人,始见于吴人《曹瞒传》和郭颁《世语》:“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至于后来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自然也就不必说了,水分太大!
相对于前三本正经的史书,后三者的可信度我不知道有多少。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就一定不是。
史料也学很多,有时候一时难辨真伪,但是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说法。这在史学界也是很正常的。
但要说历史的定论,我想,谁也无法去定这个论。因为,我们做的只是分析,而不是回到从前去亲身体会,亲眼所见。
而现在,这显然不可能。那就只能在我们分析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形成所谓的定论。什么是定论,就是秋菊打官司,讨个说法。
至于这件事究竟的来龙去脉,真相也许只有曹腾老爷子自己知道,甚至连英明神武的魏武大帝兴许也没弄明白。而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只能依靠先人的只言片语去猜了。
猜了这么多年,说起定论倒也有一个,那就是“不知道”。
哈哈,大家接着猜吧,挺有意思。
说了半天,咱们关心的东西,人家曹操可没兴趣。因为不管曹阿瞒是谁家的孩子,关键是他现在是曹腾的孙子!曹氏的荣耀就是曹操的荣耀,曹腾的势力就是曹操的靠山!
曹腾老先生从给安帝看大门开始,一直到桓帝时封为费亭侯退休,一共伺候过四位主子。期间跟他最铁的是顺帝。曹腾刚进宫没多久就被派去,陪那会还是太子的顺帝读书、玩耍,可以说俩人是发小;而且感情比较深厚。顺帝转正后,自然不会亏待了这位儿时的玩伴。所以,立马升官,官至小黄门,这是个六百石的小官,但职能却十分重要。小黄门的功能就是把皇上的吩咐传给大臣,再把大臣的话带给入宫内。你看看,外臣是不能进皇上家的,因为他们家媳妇太多了,怕弄乱了;而皇上也不随便出宫门,所以话语权不就攥在他手里了!所谓翻云覆雨,不得了啊!
而后又升官做了中常侍大长秋。中常侍是皇帝顾问兼保姆,大长秋是后宫总管,这么大的权利就是李莲英也比不了,而且人家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他的儿子曹嵩也没闲着,一边经营着自家的田产,一边靠着养父的势力做了官,后来曹嵩继承了他老爸的爵位费亭侯,再后来又做了司隶校尉(直隶总督),汉灵帝时官至大司农(财政部长)、大鸿胪(外交部长),最后官拜太尉(即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司令),有钱有势,了不得呀。
作为高干子弟的曹操,身上自然也少不了*的习性。从小就飞鹰走狗、*无度、不务正业。但是他有一个优点,机灵。
他这个机灵可以说是阴损。
由于曹操少年时不顾正业,每天和乡里面的地痞流氓提笼架鸟,吃喝嫖赌。他的叔叔出于对他的爱护,时常向曹操他爸打小报告,弄的小曹经常被打屁股。这要搁一般的孩子,要么就改了;要么就收敛点别让人发现。可小曹不是一般人,他想了一个相当阴的注意陷害!
有一天,他守在叔叔出门的必经之路上。看到叔叔出来,便迎了上去,离老远就热情的打起招呼,等快到跟前时却突然口吐白沫,浑身抽筋,就跟赵本山演小品一样,那个德行就甭提了!
他叔叔吓了一大跳,急忙扶住他问道:“大侄儿,你这是咋的了。”
曹操口眼歪斜、结结巴巴的说道:“叔,我好像是中风咧~~~~。”(原语“卒中恶风”)
他叔叔又吓了一跳,这病可厉害,一般都是岁数不大的孩子得,得等到成人之后才能自愈,不太好治。
“大侄儿别怕,你先抽会,我这就叫你爸去啊。”说罢一溜烟的跑去通风报信。
曹老爷子一听,可给心疼坏了,一边喊着曹操的小名,一边忘外跑。刚要出门,跟人撞了个大满怀,定睛一看,咦?这不是我儿子吗?
曹操若无其事的出现在老爸面前,把现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老爷子瞪着大眼问道:“儿子,你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这么快就好了?”
曹操看了看他叔叔,拉着他爸的手走到内堂,“爸爸,我从来就没中过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所以在您面前告我的黑状。”
曹嵩爱子心切,没能分辨出真假,于是对自己的兄弟产生了疑心。
以后,曹操的叔叔再告状,老爷子也就慢慢不信了。
曹操,就是这样性格的一个人,这似乎也印证了他那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我想小曹的叔叔经过这件事,对曹操也应该不寒而栗了。
由于,曹操的种种劣行,家乡的人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有两个人除外。
一个人是南阳何颙,在野名士。
另一个是桥玄,政府高级干部,当过的官能写成一大串。
特别是桥玄,非常赏识曹操。经常对曹操说:“天下就要乱了,不是一般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觉着你行。但是你现在德行浅薄,名望不高,可以去结交许子将,让他来提高你的名声。”
坦率的讲,桥老的眼光还是很毒辣的,就这么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孩子,他能透过现象看到人的本质。但是看的不是非常透,因为曹操将来不是要解救那个旧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关于这一点,许子将就看的很明白。当曹操风尘仆仆的来到许子将那里,问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他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选择了沉默。
在曹操面前耍浑是没用的,因为他更浑,不说就跟你没完!
老许没办法了,于是说出了那句对曹操最中肯的名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意思是说,太平的时候你是一个治理国家的能手,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就是不择手段的野心家。
对于这个结论,曹操很满意,乐着走了。
这里解释一下,东汉年间社会名流喜欢评论当时的人物,而且形成一种现象,被名人评论过的人很快也会成为名人。所以,曹操此行,要的就是许子将这句话。
高干子弟是不用发愁自己前途的。他二十岁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这是一个掌管京城北部城区治安的小官。京城里什么达官显贵没有?什么纨绔子弟没有?按说这个官不太好当。这帮人犯了事,不管是渎职,管又得罪不起,真够让人犯难的。
可是曹操是谁?他想问题总是比别人更深一层。因此他明白,虽然有老爹的后台,但是自己的名望还不高,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个好名声是不行的,就算你的官再大,那些名流清士、归隐高人也不屌你!所以,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收拾几个为大家所痛恨的官家子弟,用来提高自己的清誉。
于是,上任的头一天他就确立了自己的官威,命令手下制造五色大棒 ,在县衙门口两侧各立十根,并贴出告示,不管你是谁(当然得把皇上刨出去),只要犯了我的禁令,我就拿这棒子棒死你!不信?走着瞧!
很快,倒霉孩子就送上门来了。在汉代,首都实行宵禁,一到晚上主要大街都不许人走动。老百姓只能在里坊(小区里,门口有国家派的保安站岗)里溜达。可就在某一天晚上,曹操的手下抓住一个不守规矩的人。他不但晚上在大街上大摇大摆的溜达着,而且腰间还夸着一把钢刀!这可是死罪。
但这个人好象一点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报上了家门。原来他是深受皇帝器重的小黄门(太监官名)蹇硕的叔叔。警察叔叔们害怕了,这人惹不起。蹇硕是谁呀,著名的阉党集团“十常侍”的成员,皇帝的好朋友。怎么办?上峰有令,王子犯法于庶民同罪,干脆,把这个难题推给领导吧。
于是犯人被请到了衙门。
曹操很高兴。
连理都不理,直接关监狱里了。并下令,明天午时,弃市!啥叫弃市?就是在人最多的地方给他棒(这里应该发一声)死!
在遥远的古代,虽然没有手机、电台、GPS这些通讯工具,但是消息还是很快传到了蹇硕耳朵里。他连忙找曹操求情。可是没用,这哥们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任他怎么威逼利诱,曹操就是不放人,看你怎么办,你总不能调军队来打我吧。那时候蹇硕还不是北军的领导,他无权调动军队。
蹇硕没招了,明找皇上求情把。
可第二天一早,趁着早高峰,人流量比较大的时候,曹操就把他叔宰了。
蹇硕傻眼了,人家这叫秉公办案,你能把人家怎么着?再说,人家朝里还有一个当部长的爹呢,你能害得了人家。不能,所以眼泪往肚子里咽吧,忍了。
这么一折腾,洛阳的纨绔子弟们都老实了,老百姓交口称赞,清流们大加宣传,曹操一时声名鹊起。
但是,得罪小人是很危险的,况且,他得罪的并非蹇硕一个人,而是整个洛阳的纨绔子弟集团。他们想除掉这个碍事的人,可是碍于曹嵩他们不敢明着来。那就暗杀吧,试了几回他们明白了,这个人功夫很好,而且轻功很厉害,一人多高的墙,唰的一下就能翻过去。(《异同杂语》云)
这怎么得了,还是先给他支走吧,有机会再收拾他。
于是曹操被外放顿丘令(就是顿丘的县令,今河南清丰县西南)。
不久以后,也就是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宋皇后失宠,又被中常侍王甫陷害,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