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闲-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收费章节(16点)

第一百六十七章 争议

今天一定是好日子,接到捷报兴冲冲的直奔乾清宫,招集群臣显摆的康熙,发现被他派往江南的弟弟常宁回来了,与他同时回来的还有当时一起派出去的钦差大臣于成龙。

康熙在乾清宫接见了远道归来的弟弟和得利手下,“常宁,北溟一路辛苦了,你们在江南的行事朕已经知晓,差事办得不错。”笑眯眯,笑眯眯,今天一下子解决了两件心头之患,真是让人高兴。今天心情好,常宁把江南官场搅得乱七八糟,又得让他来收拾乱摊的事儿,就不计较了。他弟弟还年轻,又脾气不大好,嫉恶如仇的,不可能面面具到的,能给朕还留下两个官用,就已经很不错了。

常宁此去江南,真是爽快极了。临出京之前,康熙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旨意,隐晦的意思就是你去看看,于成龙和江南的官员那个有理,你就帮谁,有敢跟你炸毛,直接就收拾了他。本身就是惹祸头子的常宁,犹如一只被放归山林的老虎,张牙舞爪的就奔江南去了。

到了地方细一打听,常宁发现于成龙是位好同志,为官清廉不说,行事仗义,真心关怀体贴百姓,而且行事非常有章法。当着常宁的面,受到两江总督并巡院、布政使等各级官员统一攻击的时候,还能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进行一一反驳,并且拿出人证、物证直接把江南一干官员将入死局。

常宁经过调查取证,认为于成龙说的都是实话,半点都没有加水份,他当时就摘了江南一溜儿官员的顶戴,调了杭州将军手下的兵,帮着于成龙把赈灾任务圆满完成。两人共事过程中,常宁对于成龙佩服的五体投地,就差没拉着人家拜师了。

常宁同学有个好习惯,他要是对谁好,那真是掏心挖肺。他喜欢李秀凝,就死活磨着康熙要娶她当嫡福晋。婚后对她千依百顺,半个不字都不敢说,他老娘时常冒出个主意来破坏小两口的生活,常宁直接跪到太后面前,求太后约束他娘一下,没事少管他府里的事儿。这回,常宁立了于成龙当自己的偶像,自是在康熙面前大加举荐。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把于成龙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直把于成龙夸得黑脸通红,差点没找个地缝钻进去。

“那个,恭亲王,臣只是做了该做之事,并无您所说的那样无私。”于成龙长到五十来岁,就没被人如此夸过。恭亲王,你确定你嘴里说的那个人是我于成龙,怎么听着像是观世音菩萨。于成龙在听到常宁夸他无所不通,看人肚子一眼就知道是男是女时,果断的出来阻止。

上面坐着的康熙被他弟弟常宁开口就没停下的话给弄愣了,他看了看一脸激动的常宁,再瞄一眼满脸尴尬之色的于成龙,暗暗可惜,刚才怎么没拉着他表妹一起过来呢?今儿这戏,百年不遇啊

“于老,您别拦着我呀,您可算得上是江南百姓的再生父母,这得皇上知道。我可告诉您,不能光默默奉献而不说出来,那样很亏的。”最后一句常宁是凑到于成龙的耳边,自以为很小声的说的。结果,不光是坐在上首的康熙听到了,两边站立的大臣们也都听到了。

康熙头一低,借着端茶碗的当儿,把溜到唇边的笑咽了下去。他轻咳了一声,决定出言解救自己的手下干将,不能让他弟弟把他手下的大将吓得辞官回家。“常宁啊,你说的朕都知道了。来人,赏恭亲王常宁三眼花翎、吏部尚书于成龙三眼花翎、俸禄双份。”康熙觉得自己的这个赏赐比较好,既有了名又有了钱。毕竟相比常宁的富裕,于成龙就过得很清苦,他老娘和媳妇、孩子都在老家没跟来,只身一人带着两个仆人在京城,平日里吃个鸡蛋都得算计一下。康熙觉得像于成龙这样的清官能吏,他能多用几年就多用几年。

“北溟啊,朕听闻你老母与妻儿具在家乡?”这么好的下手,当然得多关心一下个人问题。

于成龙是去年被康熙从四川合州的知州特别提拨进六部,先是做了户部的左侍郎,今年年初又升了吏部尚书,官升得贼快,属于康熙面前的红人。旧时代的文人,对于知遇之恩看得比天还大,更别说是得了皇帝看中的于成龙。康熙对他的重用,更让这位心思纯粹的一代名臣心存感激,更是加死力的给康熙干活。今天听见康熙当着众人的面关心他的家人,一时间激动的热泪盈眶,哽咽了半天,才方才道:“回皇上的话,臣的家人还在老家。”

“若是朕没记错的话,你的老母亲今年该是七十有二了吧。”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成龙他娘具说身体还挺好,耳不聋眼不花的。

“是。”于成龙有些羞愧,都说自苦忠孝难两全。他自从顺治十八年毅然出仕,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无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朝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开始,至今已有十年了。十年未见老母一面,让他心酸难忍。

康熙很感动,这才是当之无愧的好官。相比于成龙付出的,他今天做的很平常啊。这还是在他家表妹的提醒之下,才做的,真是惭愧。“梁九功,去带于成龙回家去看看吧。”上个月,他与毓秀闲聊的时候,偶然间提起于成龙,他家小表妹对于为了当官就抛家妻子的行为表示不满。尤其在知道了于成龙的老妈岁数很大的时候,更是撇嘴,直说他不孝。康熙还替自己的宠臣辩解了一番,他家小表妹直言不晦,怎么能让大臣做官就不尽孝了呢?于成龙总可以把老妈和妻儿接到京城吧。

康熙还挺为难,朝中有规定,父母必须都得七十以上,当儿子的才可以请旨,暂时停薪留职,回家给爹妈养老送终,然后守完孝以后,才回吏部消假,等待再分配。

他表妹对此表示不理解,她认为就算父母身边还有其他儿女在,那么其中一个儿子总在外面不回去看看也挺不人道的。再说,有多少人能活到七十岁啊还有还有,小孩子没有父亲在一边教导,很容易长歪的。就算是为了国家的下一代,康熙也应该修改一下放外任的条条款款。就拿于成龙来说吧,他既然工作努力,业绩又非常亮眼,像这样的员工,你就该给于实质奖励,而不是只拿好话溜缝儿,那样太虚。容易让手下人形成一种干不干好都一样的感觉,小心以后大家都不给你卖力干活。

康熙细一琢磨,觉得他表妹说得挺对。细一打听,才知道,他家小表妹已经开始在宫里试行奖惩制度,而且目前看来效果不错。唔,既然有好办法,那就慢慢开始实行,就从于成龙开始吧。康熙派了人去于成龙的老家,把他娘、媳妇、儿女都给接到京城来,还特意在城里分给了他处住宅,还减免了房租,安排于成龙的家人住了进去。

刚把于成龙的家人安顿好没两天,常宁他们就回来了,康熙笑眯眯的决定给他的爱臣一个惊喜,于是命梁九功带于成龙回新家。

常宁不知道他哥葫芦里面卖得是什么药,只是觉得他哥笑得好刺眼。今天是有什么好事儿了,让他家向来喜欢玩深沉的三哥笑得好像个弥勒佛。目送他的新偶像于成龙跟着梁九功走远的身影,常宁回过头来,开始研究他哥和殿里的大臣。这一细看才发现,他二哥福全不在?这是肿么回事?连最近很不受康熙待见的安亲王岳乐都来了,他哥怎么不在?别是病了吧这死孩子,你就不想着你哥哥点好么。

“皇上,最近可是有什么喜事?”常宁估摸着,他三哥这么喜行于色,是不是他三嫂有了。

“五弟猜得不错,今天朕刚接到萨布素传来的捷报,雅克萨城已经被攻破了,歼灭罗刹二百余人,匪首服诛,活捉六百余人。”康熙眼睛里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常宁一琢磨,他二哥没在,别是去领兵打仗了吧呜,他三哥还是偏向他二哥,明明知道他从小就向往着驰骋沙场,当个一亮名号敌人就败退的大将军。结果,明明都有仗可以打,他哥哥还瞒着他,把他扔到江南跟一群官打嘴仗去了。呜呜,他家三哥太坏了常宁脑补结束,看向康熙的眼神幽怨的好像深闺怨妇。

康熙被常宁的小眼神盯得一激灵,随即就努力忽略了他,“朕今天招众卿来,主要是商议一下,活捉的那六百人该如何处置,还有黑龙江雅克萨城一带,要派驻军。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罗刹国生报复之心,再次增兵侵占黑龙江,朕决定要在黑龙江、吉林两地增派驻军。”康熙把今天会议的主题扔出来了,下面就是群臣讨论的时刻。

常宁头一个蹦出来,“那些罗刹鬼子居然敢来侵占我大清的国土,就应该让他们来得去不得。臣弟建议,活捉的六百人,就地格杀,将匪首的人头直接给罗刹国皇帝送去。”

康熙听了常宁的话,差点一口血喷他脸上。有个习惯性败家的弟弟真愁人,他怎么就不想想,那六百个活人,都是壮小伙,多好的劳动力,还不需要给工钱,只要管饭就行。不过,常宁后半句话,到是可以考虑一下。

常宁充满血腥的话一出口,立马就有纯儒家学派的代表撸胳膊挽袖子的跳出来反对,那痛惜而又审视的小眼神直勾勾的盯着常宁,就差没指他鼻子骂,你这个魔鬼,你怎么可以这么冷血、无情……反正那老头颤颤微微的巴拉了一大堆,具体的意思就是,咱们是天朝上国,要有容人之量,怎么可以跟蛮夷太过认较呢既然仗打赢了,就要优待俘虏,该治伤治伤,然后统一询问一下,有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想回国的就发给人家路费,打发回去得了。这样方才显得咱们天朝的仁义之风犯,才能万国来朝。说一千道一万,中国传统思想,优待外国人,就算那个外国人刚刚把你们国家的臣民烧杀抢掠了个遍。这要是本国百姓,别说占地为王,就是超过十个人弄个非婚礼、葬礼、生日之类的纯文学聚会,一不小心都容易被官府当成聚众闹场给办了。你要是像罗刹人那样,自己划个地儿,就当山大王了,别说打败了还会优待俘虏,不把你家祖坟都一起扒了就算好的。

那老头一表述完,噌噌噌蹿出十好几位,同时往地上一跪,“臣等附议”

附议个毛,你们知道什么呀就附议康熙含着一口血,把希望的眼神放在了自己同族身上。大家都是马上民族,血性还没少吧,抢战败者当奴隶的规矩大家都还记得吧,出来两个支援一下。

索额图向来自重身份,不大瞧得起汉官,只是眼看着汉人的官每次朝上提议基本都能得到康熙的赏识,而他常常是受到打击的那伙。前段时间因为对罗刹的战争,他又被康熙讨厌了。眼看着明珠因为支持皇上开战,得了皇上的青眼,天天在他面前耀武扬威的,他这个恨啊。平时回家没事也琢磨,大约汉臣都是读书比较多的,所以人家说的事儿,提得意见就是能说到皇上心里去。

得了,为了打击明珠那个小人,咱就没有原则一回,附议汉官们一次。反正皇上正头疼着怎么让满汉大臣亲如一家呢,咱这也算是表率了吧。

于是乎,今天汉官代表一发表完已方态度,在康熙的眼神扫过的那一刹那,索额图就出来了。“皇上,奴才以为沈学士之言很有道理。我天朝上国,自有威仪,正该武力震慑之后,以仁义感化之”说到最后一句时,索额图都被自己感动了,想着这回皇上总不会批我了吧。

康熙鼻子差点没被索额图气歪了,你知道什么叫仁义啊,还感化之,啊呸他算是看明白了,索额图这老小子就没有跟他一条心的时候

第一百七十章 虚实

收费章节(12点)

第一百七十章 虚实

那天被康熙扔下的大臣们,在他某些可以说是明示的语言表述中,得到了康熙不只想把被浮的那些罗刹兵给当奴才收拾了,还很可能借着罗刹国的挑衅,而兴奋的派兵去打仗。

哦,老天爷,这决对不可以太破坏咱们天朝上国的形象了。咱们应该是宽容的、大方的……反正脑补之后,好多人饭没吃好、觉没睡好,连家里娇滴滴、软绵绵的小老婆也安抚不了他们受挫过度的心。由于目前在位的皇帝非常讨厌官员们无故串门搞联和,这些危机感很深的人,都找由子在外面的餐馆、饭店聚集,有那财大气粗的,直接就包场了。这样做安全性能好一些,让咱们的聚会和所说的内容不至于传出去。不过,列位大人,这么严密的地上接头,你们就不怕顶上那位想得更多么。

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人人回家写了本奏折,中心同容是论天朝与周边友好临邦的关系,以及身为天朝之君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格。反正中心思想有了,其余的修饰自己看着办。文字工夫深的,写出来的就比较隐晦,喜欢华丽的,用词就追求富丽堂皇,还有那种自身文化素质不过硬的,只能干巴巴的怎么想就怎么写,力求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就行。

好容易熬了好几晚上的奏折写好了,一个个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就等着明天早朝的时候,大家伙齐起,一鼓作气的拿下皇帝。奉折准备好了,个人要说的话也都在心里默了无数便,皇帝可能的反应与说词也都推断出来,由能言善辩者想好了回言,甚至倒霉的出头鸟……咳,不对,是大义凛然的先锋式英雄也已经抓阄抓出来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谁知,这东风死都不刮。康熙天天上朝之后,照常理事,除了日常工和之后,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八旗新开设的学堂,该怎么样完善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又该如何按年龄分班,如何制定由浅到深的课程,每年招生的时间定在什么时候,是不是需要开设幼儿班。已经毕业的学生,该如何进行分配,有专精的人员,该如何进行再培训等等。

朝中的大臣们人人心里都浮躁着呢,皇上不带你这样的,咱们都准备好了,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太不合理了。就在他们决定主动出击的时候(之前打的主意是防手反击,都等着康熙开口,要求讨论一下的时候,大家再出头。)。康熙直接重捶砸下,让一众人等的直接眩晕在地,时间为30秒。

“两江总督、江苏巡府、江西巡府、江苏布政使……就地革职,解回京城,交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康熙这天一大早上朝,直接就扔出这句话,砸了朝臣们一个措手不及。本来常宁和于成龙在江南做下的事,京中已经有了消息,那些被常宁摘了顶戴的官员们,大多都写了折子来参他,顺便还跟京里的各自相熟的官员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书信来往。原本这些京官们收到了密信和密信中的银票,都已经做好准备好在常宁和于成龙回京的时候,大家群起而攻之了。谁知,时间就那么好,雅克萨的捷报也在那一天传来。

这些京官们都是人精儿,谁也不肯在康熙兴头上,蹦出来当头浇他一盆零下20度的冰水,都打算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再说。谁说,在乾清宫康熙居然露出了想要出兵打仗的想法,这怎么行持反对意见的很多,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马上就放到了很可能要燃烧起来的战火上。那个啥,阻止一场国与国之间血腥暴力的战争,比保江南几个官儿重要多了,这可是咱们青史留名的好机会。

他们原本想着很把战争这事儿解决了,再去解决江南官场的事儿。事件再多,也得一件一件的办,总不能一气全堆皇帝面前,胁迫他全按咱们的意思来处理吧。对待自认为英明的,实际上也很精明的君主,说话、行事要讲策略,蛮干是不行的。

还没等他们从康熙雷厉风行的抓人行动中清醒过来,另外几道任命书又兜头砸了过来,“命吏部尚书于成龙任两江总督……”后面跟着一串的人命,他们听得最清楚的就是头一个,于成龙的大名。

皇上,这不科学,你怎么可以想一出是一出,都不跟咱们商量,私自就把江南的官儿抓的抓、罢的罢,还顺便把继任的人选都弄好了。您之前不是想着要出兵打仗,一显咱们天朝上国的威风么,怎么突然间枪口回转,直接面向自己人了。

有那反应快的,立马就明白了,咱们这是又重了皇上的套儿了。他先做出雄心勃勃想要出兵干仗的姿态来麻痹咱们,咱们肯定不会轻易同意的啊,大清不光是皇帝的大清,也是咱们臣子的大清,这仗是说打就能打的么,总得咱们都同意吧。等咱们的注意力都转到这上面来的时候,皇帝直接就把江南官场的事儿给搞定了。打仗是虚、摆平江南官场才是实,一虚一实玩得是真好啊还有中间过渡的学堂事件,呜呜呜,皇帝把咱们都玩了。

康熙见自己的目的都达到了,朝上大臣们一个个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都蔫了,强忍着笑,一甩袖子,“退朝。”他等不及要跟他表妹显摆了,咱又把朝上的老狐狸们耍了一把,看他们那青不青、红不红的脸色,实在是太具于娱乐性了。

毓秀一早上起来,送走了康熙,又去坤宁宫接受了众妃嫔的请安,带着她们去给太皇太后、太后请安,再简单的处理了一下宫内的事务,就安安心心的呆在丰泽园里等于成龙的夫人冯氏来给自己请安。

“臣妇于冯氏给皇后娘娘请安。”身穿从一品正装的冯氏从容的给毓秀请安。

“冯夫人,快请起,赐坐。”毓秀笑着伸手,作了个请起的手式,素问很机灵的上前扶起了冯氏。另有小宫女搬了绣墩过来,放在一边。

冯氏再度拜了一拜,方才起身在一边的绣墩上坐了下来。毓秀细细打量,见她面容白净,眉目柔和,眼角、唇角已见了细纹,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人儿呢。如今她只坐了半个凳面,身子挺得笔真,面含得体的微笑,态度不卑不亢,说话的语调舒缓,答话也不疾不徐,条理分明,就知道这是个受过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

说实话,相比旗下的贵妇、贵女们,她到是更喜欢汉家的官夫人和那些香书门弟教养出来的女孩子们,那种自然舒缓、落落大方的姿态,一看就是家庭底蕴在的人家才能教育出来的。而满族各家只有百年不到的历史所教育出的姑娘,平日里看着还好,与人一比,就透着浮躁。想想以前看的清穿小说,动不动就满洲姑奶奶怎样大方、满洲姑奶奶怎样爽利,又能管家、又能骑射,还能琴棋书画具全,身体素质还好,能生下强壮的八旗子弟。汉女小家子气,柔柔弱弱的,动不动就泪盈于睫,就知道用柔媚取悦男人,那些书香门弟教育出来的,不是清高,就是小白花的外表,小黑花的内在。当初每次看到这个,毓秀都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拍砖的想法。

靠,她就不信了,写清穿文的难不成都是满族人?一个汉族的都没有?是什么样的神逻辑,让她们把汉族女子贬到这种地步,而把明明张扬跋扈的满洲女子写得无比开朗大方,心思透亮的你妹的,谁说汉女身子柔弱的,江南那些踩着三寸金莲挑水、担柴,甚至如男人一样下地干活的不是汉女?中华民族五千年一代又一代的汉族男人都不是汉女生的,那个人敢说汉家男子软弱可欺的特母亲的……满洲姑奶奶个毛线,她自从穿到清朝,经过实地考查,汉族的大家闺秀落落大方的有的是,才学好的更是多,江南甚至还有才女们自组的诗社,常常聚会,比只会逛街、吃烟、大字不识几个满洲姑奶奶的强多了。

咳,她有点过于激动,每次看到气质出众的汉族贵妇,她就容易在心里吐嘈一遍。当然,她吐嘈归吐嘈,就冲着汉女们都裹脚这点,她还是得穿满女。想到三寸金莲,毓秀不动声色的往冯氏的裙下看去,八卦的想,于成龙听着人模狗样的,是不是也喜欢小脚女人呢?

大礼服之下,小小的鞋尖露出,看那样子,脚肯定大不了。

“冯夫人,刚刚到京,生活可习惯?您家老太太身体可好,一路上没累着吧。”八卦是八卦,官面上的话儿还是要问的。

冯夫人欠了欠身,带了三分恭敬的笑道:“回娘娘的话,家中一切都好,婆母身子也硬朗,昨天皇上还派太医来婆母诊了脉,说是无事。臣妇今日来,一则代外子谢皇上、娘娘对于臣妇及家人的恩典。二则,婆母交待,一定要代她给皇上、娘娘磕两个头,以谢陛下对外子的赏识。”说着,就起了身,利利落落的拜了三拜。

第一百七十一章 闲谈

收费章节(12点)

第一百七十一章 闲谈

“冯夫人这是做什么,快请起。”毓秀连忙叫起,她其时还是不大习惯有人对她说跪就跪的。

待到冯氏再次坐下的时候,毓秀慢慢的跟她说着话,越说越投机。这位于成龙的夫人见识不凡,决不是那种眼里只有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女子。“夫人可有孙女?”某表妹难得的多问了一句。

冯氏有点奇怪,怎么话题转到自家孙辈上了呢?心中想着,面上还是恭敬的答道:“有两个小孙女,最少的今年不过两岁。”

萝莉啊毓秀眼睛瞬间就亮了,相比正太而言,她果然还是喜欢萝莉。“可惜冯夫人就要随于制台去任上了,要不然本宫还真想见见你家的小孙女。以于制台与冯夫人的家教,贵府的女孩子必须是冰雪聪明的。”

冯氏脸上的笑容不知怎么的有点发苦,她温婉的一笑,“臣妇家中还有婆婆要照顾,并不能随行,此去江南任上,只有外子一人。”冯氏是个聪明人,她自己不能陪丈夫上任,而两江总督又是个十分紧要的职位,朝中多少满洲亲贵们多少眼睛盯着这个位置呢,能做在自己丈夫身上,真有点天上掉馅饼直接砸到他们家身上的感觉。于成龙在得知康熙有意要派他去总督两江之时,就已经回家跟她研究过了。他此去江南,皇上大约会赐人的,一是示好,二是监视吧。

冯氏她今天来给皇后请安,心里就已经有了准备,听到毓秀提起这个话题,她就算是劝说自己无数次,可还是忍不住心中发涩。

毓秀皱眉,“怎么冯夫人不随于制台去江南么?”这于成龙怎么回事,每次上任都单身一个,这就是在古代,要是放到现代,她准以为这丫的想骗婚或者是为了找小三方便。

“家中婆婆年岁已大……”冯氏轻声道,她也想跟着丈夫在一起,只是她若是走了,婆婆还需要她孝顺,儿子还要她照顾、看管。哎,夫妻双方各有各的责任在,他要为国为民,她就只能替他守好家。

毓秀摆了摆手,止住了冯氏的话,“冯夫人恕本宫多说两句,于制台此去江南,总督两江,责任重大,想必你们夫妻也对此有了共识。”

冯氏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她怎么不知道,她家那位刚在江南得罪完人,还拉着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常宁收拾了一批人。现在还要去江南做官,余下来的人,肯定对他有想法,工作决对不好开展。

“以前和皇上闲聊的时候,偶然间听他提起过,江南多才子,派去那个为官的,也大多都是保学之士。这有学问的人,不免清高,自然也就不大好相处。”毓秀笑着瞟了冯氏一眼,见她眼睛亮了一下,却没有接着说下去,而是换了个话题,“我还皇上说,江南不只多才子,也多才女,很多官家夫人也都是熟读经史的。我原还想着,冯夫人一看便是书香之族的女子,想必于这些上面也颇有见地,随于制台去了江南,也能得不少志同道和之友。”

冯氏心中一震,皇后这是什么意思,她在鼓励我跟着丈夫去江南一同上任,跟那些此次一同调职到江南的官员夫人们作一下外交?

“冯夫人,听说你家的两位少公子,今科要下场?他们也都娶妻生子,是大人,也该让他们自己去闯一闯,不能总护着。这雏鹰啊,不自己高飞的话儿,永远也长不成真正的海东青的。”毓秀意有所指的点了冯氏一下。你家儿子、媳妇具全,这时候不用他们什么时候用。

冯氏心中虽被毓秀的话震动了一下,可她必须教养在,面上丝毫不露,跟毓秀两人闲话家常。

两人聊着聊着,话题扯到了如今京师中的女子学堂上,毓秀对于自己主办的学堂还没去实地考查过,只是听派去的人说,目前生源状态良好,旗人家很多姑娘都送进了学堂统一上课。女子学堂的制度跟康熙那的八旗学堂一制,只是教导的课程有些不同,还有请的老师都是女子。

“冯夫人,听您的谈话,必是学问极好的,您若不随于制台出京,不知可肯到学堂里做了临时的先生。”毓秀突然间想到,女子学堂与男子的不同,学生不愁没有,但是真正有学问的女老师比较难找。若是这冯夫人肯去当个女先生,她不去江南也不错。

“喂,你自私了啊刚刚不是还说得挺好的,这么一会儿你就改主意了,意志太不坚定”太虚又一次冒出头来,打击她。

毓秀只扔了一句,“哪办凉快哪边呆着去,没时间理你。”

“娘娘缪赞了。”冯氏没有多言,她才来京城几天,两眼一抹黑,情报什么的还没摸清楚呢。

“喂,你不是想弄女子解放运动么,于成龙都让你弄江南当官儿去了,正好让这个冯氏给你在江南也开个女子学堂呗。”太虚见毓秀没理他,又一次跳出来出主意。

这个想法到是不错,只是她今天头一次见到冯氏,谁知道她的人到底怎么样,还要再考察一段时间。

就这样,毓秀跟冯氏两人又就着女子教育问题交换了一下意见,才意犹未尽的放人走了。

她这边刚送走了冯氏没一盏茶的功夫,康熙就兴冲冲的回来了,面上带着坑遍众臣的畅快,“今天这天儿,真热。”穿着明黄色的皇帝常服,迈着大步进了颐年堂,直接坐在了毓秀对面;随手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来,放在桌上的帽托上,拿起毓秀面前的粉彩小盖碗,就喝了一口,“热得,怎么这个味?”

毓秀见康熙端起自己的茶碗,刚一个“哎”字出口,下面的还没说呢,康熙那边已经喝完了。她见康熙皱起了脸,忍不住扑哧一笑,“您这是遇到什么好事了?高兴的么事都顾不得了。”

“唉,这不是……”康熙看了看他表妹似笑非笑的小模样,再低头看了看茶碗,拍了拍脑门,讪讪的道:“都热糊涂了。”

“是高兴的吧。”毓秀斜了他一眼,才不信表哥大人能热糊涂呢。她今天早上身上见了红,那茶还是某表哥特意吩咐人给她弄得,结果现在他就不记得了。以某表哥的自制能力,大约又是成功的耍了朝上的那些老头子们,他才这般高兴吧。

康熙在毓秀面前脸皮向来很厚,他伸手捏了她的小鼻子一个,“就你精明,知道就行了,还非要说出来。”

“那好,下次不说了。”装乖卖巧的小表妹。

“这才乖。”伸手摸摸他家表妹的头,很是欣慰的表哥大人笑着回了一句。

“讨厌,表哥,人家已经长大了。”别再当我是五岁孩子似的哄了好么?

康熙长长的叹息了一声,“真是没看出来。”然后颇为严肃的问:“秀儿,你满五岁了么?”

毓秀眨了眨眼,也跟着严肃的看着康熙点头,“满了,人家今年正好满五岁。”说着,还特意伸出一只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