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烽火猎奇-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时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先后去世,燕王朱棣年纪最长,又常年和元朝的残余势力打仗,声威显赫,手下不少文臣武将,众藩王也以他为首。
建文皇帝就采纳了大臣的意见,先从其他藩王开始削藩,他利用一些或有或无的罪名逐渐对那些势力较小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虽是颇有成效,但也惹得天下诸侯怨声载道,同时也给了燕王朱棣集结部队和充分准备的时间。
终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对朝廷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两下一交兵,优劣立见。朱元璋开国之后诛杀了许多有功的武将,此刻朝廷中可用的将领不是年纪太老身体不好,就是年纪太轻没有经验。
而朱棣多年领兵征战在外,手下大将很多又久经沙场,士兵也训练有素,虽然说人马数量少,但还是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
曹国公李景隆和燕王朱棣交锋多年,屡战屡败,见到大军打到了南京,知道大势已去,开金川门投降,南京失守。
建文帝朱允炆见大势已去,立即下令纵火焚烧宫殿。
燕王朱棣进入宫中,看到被火焚烧致死的侄子朱允炆面目分辨不清,只是身上披着已被焚毁的龙袍,急忙找人仔细辨认,最后确认这死尸和朱允炆身材不符,并不是建文皇帝。
之后朱棣称帝,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成祖,建立了永乐盛世。
但是他始终是篡夺了皇位,失踪的建文帝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所以他一直没停止对这位侄子下落的追寻。
后人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就是死在了那场宫廷的大火之中,有人说他放火之后找了个替身从地道逃走了。
至于朱允炆逃生后的下落也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他隐姓埋名出家当了和尚,有说他逃到了江上结果被朱棣诛杀,还有说他流亡到了海外。
永乐皇帝朱棣想方设法寻找朱允炆,其中最主要的是两路人马,一面在明永乐五年,朱棣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
一面他派出了亲信大臣胡濙带着认识建文帝的内侍朱祥以寻找张三丰真人为名,在陆路遍访州郡,长达16年之久。
最后朱棣派出了身边的亲信太监郑和七次远下西洋,后世认为这些壮举开拓了航海事业,铺平了亚非航路。但在当时其目的第一是推行和平外交,威慑四夷,稳定周边秩序。
第二是威震倭寇,牵制蒙元的残余势力,维护大明王朝的安危。
第三是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开辟海上的丝绸之路。
但其实这些目的都是其次,明成祖朱棣交给这位文武兼备的心腹太监最大的使命就是在海外寻找失踪的建文皇帝朱允炆。
说到这里,秦梦成休息了一下,看了看飞扬几人。
“可是这郑和先后共七次下西洋,并没有在历史上记载发现这建文帝朱允炆,最后自己也心力憔悴,死在了异国他乡。但是就成哥你所说,我倒想起了那秘图上的画面,莫非就是和这有关?”林飞扬沉思了一会儿,想起了那副妖图显形后出现的画面,画面里描绘的就是一名官员带着船队在海面上行驶。
“不错,正是如此!那副秘图和我说的故事息息相关!”秦梦成看到飞扬说起那幅图,顺口问道,“飞扬,你们也看到了那副妖图之后隐藏的画面?”
“对,都是秦川误打误撞,这才无意间发现了那副妖图内隐藏的画面,那图绘制的十分jīng美,画面也很是传神,只不过那绘图的材料很是奇怪,画面也十分诡异,有些匪夷所思。”飞扬又想起了那图画发生变化时图内传出的狼嚎声,不禁皱了皱眉毛。
“就是,那图怪怪的,有些妖气,听起来怪渗人的!”罗汉晃了晃大脑袋,突然发问,“哎,成哥,你们怎么会知道这倒霉的年轻皇帝这么多事,这图又怎么会流传到你家?”
“呵呵,刚才的故事我只是讲了一半,这些好多在有关明朝的史书上都能找到,但是有关这幅图的秘密在下面我要讲的故事当中,唉,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这以后的事可是和我们秦家几百年前的那位祖先有关。”秦梦成心生感慨,叹了一口气,接着刚才的故事往下说。
;
第十章 孤岛
() 虽说郑和没找到那位建文帝朱允炆,可当年这朱允炆确实是死里逃生,并没有被大火烧死在宫殿之中。
朱允炆当年众叛亲离,可是身边还有几个忠心的侍卫和随从,其中为首的侍卫叫秦忠。
这秦忠文武双全,对建文帝是忠心耿耿,誓死追随,他眼看战局不利,背着建文帝事先让工匠偷偷在宫中挖了一条地道。
曹国公李景隆开门降敌之后,燕王朱棣带着兵马冲进了南京城,包围了皇宫,大部分的侍卫和太监随从以及宫女都逃出了禁宫向燕王投降了。
秦忠看看剩下寥寥无几的侍卫和随从,命人迅速点起了大火,一名和建文帝身材相仿的侍卫甘心替主受死,秦忠就把建文帝的内衣和龙袍给他换上,给主子换上了一套平民的衣服,带着他和剩余留在身边的几人拿着金银细软,从地道逃到了皇宫之外。
朱允炆大难不死,心灰意冷,他知道叔父朱棣不会放过自己,就想从此隐姓埋名,到深山之中出家为僧,了此残生。可谁料秦忠布下的疑局和那侍卫的身份被识破,之后不久朱棣称帝,派人到处搜查他的下落。
朱允炆听从秦忠的安排,带着身边的几个忠心侍从连夜从深山中逃出,心中恨透了朱棣,心想江山你都已经得到了手,竟然还不肯放过我,同是皇室血脉太祖皇帝的嫡亲,竟然非要置自己于死地不可!
他为人宽仁,从小又一帆风顺,哪里体会到宫廷斗争的残酷,一位登基的新君怎么会容得前朝皇帝还苟活于世,留下隐患!
亡命天涯的途中朱允炆心中的恨意越来越浓,他想着有一天能够积攒力量,推翻永乐皇帝朱棣,报仇雪恨。
一晃快两年过去了,秦忠带着朱允炆和那几个侍从漂洋过海,来到了海外,这才躲过了朱棣的追兵,到了一处小岛上。
主仆几人隐姓埋名,在当地隐居了下来,朱允炆每rì望洋兴叹,不知何rì自己才可以回归故土,更不要说是推翻朱棣,重登皇位了,渐渐地意志消沉了下来。
由于他身体孱弱,奔波多年,再加上水土不服,得了一场大病,几乎丧命。
秦忠等人随身携带的盘缠一路逃亡,花的是所剩无几,这场逃亡中除了携带了些金银外还带走了宫廷内密存的一本奇书宝典。
这宝典分为上下两卷,是一位不知何年代的前辈所著,上卷中所写的是一种运功的法门和一种金针异术,修得此卷宝典之人可施用金针救人,能治各种伤痛和疑难杂病。
而下卷则不同,它里面有一种邪术,练会后施用针法可以伤人甚至取人xìng命,这种邪功练到大成之后飞花摘叶亦可伤人,甚至可以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地步,足以纵横天下而不败。
只是这练功之法太过妖邪,需要采用一些邪物,伤害多人xìng命方可入门,有伤天理,秦忠就将这部宝典一分为二,把那下卷拆开藏了起来。
此刻建文帝身体rì渐虚弱,眼看就快不行了,所幸秦忠内功jīng纯,早年又涉猎过医术。他一边研习那上卷的金针救人之术,一边给朱允炆治病,没多久竟然将他治好,同行之人都认为这是老天眷顾。
遗憾的是施救太晚,虽然朱允炆的xìng命保住,但是容貌因此大变,就像换了个人似的,相信就是最疼爱他的太祖朱元璋复生站在朱允炆面前也不会认出他来。
秦忠等人当即痛哭于地,十分愧疚,朱允炆却是很高兴,他先劝几人起来,然后说自己虽然容貌大变,但相信此刻就是再有朱棣的追兵赶到,相信也认不出他来。
众人这才起身,心中对主子的愧疚少了几分。
没过几rì,朱允炆决定要返回故土,秦忠等也不好阻拦,定下第二rì一早启程返回大明。
经过这两年的相处下来,朱允炆和秦忠的关系已远非主仆,更像亲兄弟一般。这一晚他们两人促膝长谈,直至深夜,秦忠突然听到远处的山洞中有十分凄惨的叫声,他急忙叫醒众人护住朱允炆,自己便向那那山洞冲去。
随着秦忠这些rì子修炼那部宝典上的行功之法,他的武功也已经大胜从前,三两纵就到了山洞口儿。
秦忠冲进山洞一看,洞穴里点着火把,洞内有多具尸体,死状惨不忍睹,山洞zhōng ;yāng正有一人在修炼一门邪术。
他定睛一看,那人正是随从侍卫中的一人,身旁放着的正是自己藏起来的那部宝典的下卷,而这山洞之中的死尸都是岛上的无辜百姓。
秦忠怒火中烧,立时和那侍卫交上了手,那人初学宝典中的邪术,还没到高深的境界,自然抵挡不住秦忠。
没多久那侍卫就被秦忠擒住,就想当场杀了此人,这时建文帝朱允炆和其他随从赶到。
那侍卫跪在地上痛苦求饶,说自己是一时糊涂没能顶住书中的诱惑,这才偷了宝典暗自修炼,rì后一定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朱允炆念及这侍卫逃亡时拼命护着自己,多年来东奔西也确实不容易,想来是一时迷惑误入歧途。他也在一旁帮着求情,秦忠这才放过那侍卫,但是从他手中拿过那本宝典的下卷,当夜将他赶走。
朱允炆再替他求情,秦忠执意不肯,给了那侍卫些许盘缠将他撵走了。
第二天一早,秦忠和众随从将那山洞之中的尸体草草掩埋,护着朱允炆坐上了早已造好的小船,乘风破浪出了海,直奔大明朝的方向行驶而去。
在海上漂流了数月,有一天遇上了罕见的大海啸,满天的乌云中落下密集的的闪电,滔天的大浪席卷而来。
他们的小船被风浪打翻,几个随从都被无情的海浪吞噬,秦忠拼死护着朱允炆抱着一块甲板随风浪飘泊了好几rì,到了一处荒岛之上。
等两人醒来,可怜荒芜一人的海岛上只剩下了主仆两人,两人望着茫茫无际的大海连声哀叹,最后只得在岛上相依为命,以捕猎和吃岛上的野果为生,过上了野人一般的生活。
又过了些rì子,主仆两人备好了出海的动物肉干和野果,扎了一只简单的小木筏,准备在顺风之时再次离开孤岛。
在等待风向的rì子里,主仆两人生活枯燥,就在这个孤岛上瞎转悠,这一天两人发现了一个隐秘的山洞,走进洞中一看,山洞竟然有百十丈方圆,山洞里堆满了无数的金银珠宝,还有一些海盗船的旗帜和武器,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火器。
主仆二人心中大喜,凭借着满山洞数不清的金银和武器,他们要是能顺利回到大明朝,找船队将这些运回去,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以讨逆的旗号号召旧部,招兵买马,重整河山,推翻叔父朱棣夺回皇权!
;
第十一章 结拜
() 高兴了一会儿,秦忠突然想到,这里既有如此多的财宝和武器,甚至还有海盗船的旗帜,这孤岛肯定是海盗们藏匿财宝的地方,过不了多久肯定海盗们还要再来。
秦忠把自己的担心和朱允炆一说,对方这才意识到危险,两人急忙退出了山洞,这要是被人家堵上了肯定是必死无疑。两人商量等风浪平息后,带少量藏宝逃离荒岛。
没过几天的一个黄昏时分,他们二人就看到数十艘巨大的海盗船黑压压一片奔着孤岛驶来。
主仆两人急忙躲到了一处岩石之后,那海盗船靠近岸边,近千名海盗蜂拥上了孤岛,在岸边布置好了密密的火炮,借着夜幕埋伏起来,看样子是要伏击什么人。
秦忠和朱允炆不知他们要干什么,躲在岩石后静静地看着,幸好对方的注意力不在岛上,并没有发现他们。
又过了不久,十几艘小型的海盗船在前急急行驶,身后有无数的船只追了上来,朱允炆和秦忠偷着一看,那些追来的船只之上高高挂着的旗帜赫然都是大明的旗号!
看来这些海盗在这孤岛上做的埋伏是为了袭击后面的船只,难道后面这些船只都是大明的海军,这些海军来不是为了追捕朱允炆吧。
主仆二人正在心中猜测的时候,那些大明的船只眼看就要追上先前的十几艘海盗船,“轰!”地一声炮响惊天动地。
“轰隆!”“轰隆隆!”“咚咚咚!”紧接着就听见密集的炮火声,海盗们发动了袭击。
这一通炮火把明朝的那些追赶的船只打了个猝不及防,在硝烟过后,他们损失惨重,伤亡不少,船只也被击沉了一部分。
正在明军慌乱的时候,在海面上驶来了一艘巨大的宝船,宝船左右有数十艘大船,宝船上站立一人,威风凛凛,气度不凡,看上去身份十分尊贵。
那人大喊了几声,身后的旗兵站在制高点打出旗语,瞬间明朝的海军稳住了阵脚,开始鸣炮还击。
时间一长,交战双方的局势发生了扭转,那些海盗们顶不住了,他们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被打的是四散奔逃,溃不成军。
而对面的明军则不同,在那指挥官的指挥下作战勇猛,悍不畏死,一看就是平时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
而且明军的数量越来越多,远远望过去竟有万人之多,一时间炮火齐鸣,映红了整个海面和天空。
大部分的海盗坐上小船向海上逃窜,明军的船只也分出不少前去追赶,逃出的海盗被纷纷歼灭于海上,孤岛上只剩下了几十名海盗负隅顽抗。
又是一通炮火过后,战争结束,最后剩下的海盗也都被歼灭了,明军准备登岸打扫战场。
秦忠和身边的朱允炆四目相顾,这是跟着明朝船队回到故土的好机会,此刻朱允炆的相貌大变,想必没人能够认出他,只是还得编个像样的借口才是。
秦忠望着明军的船只陷入了沉思,突然发现那海盗的死尸中爬起一人,像是要想一门火炮扑去。
不好!秦忠心中一阵紧张,条件反shè般纵身到了那海盗身后,他内心只是不想让这海盗伤及自己的同胞。
等到秦忠扑到那海盗近前,对方已经点燃了火药捻,随着‘嗤嗤’声响,火星子直冒,炮弹眼看就要发shè。
这时炮火已停,孤岛上漆黑一片,明军根本就没注意还有人悄悄地潜到了岸边的火炮近前。
“小心!”秦忠大喊了一句,上前击毙了那海盗,使劲儿把炮膛错了一下位。
“咚!”地一声那炮失了准头,一下子轰在了那指挥官的船头之上,只差几米炮弹就能打中那人。
就这船头也是一阵剧颤,那指挥官也吃了一惊,险些被伤到,他急忙转目向这边看来。
等到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那指挥官立即命船靠岸,下了船亲自过来道谢。
这时的秦忠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胡须都长到了胸前,就像个野人一般。
这时已经无法藏身,秦忠只好把藏在岩石后的朱允炆叫出来,和那指挥官相见。
双方见面一谈话,秦忠这才知道对方名叫郑和,是朝廷派出来远洋航海的指挥官。
秦忠自报家门,说自己叫秦勇,那朱允炆是自己本族的一个远房兄弟,叫秦文建,都是汉人,常年出海经商,被海盗擒获。趁着海盗不防备他们逃出生天,谁知碰上了大海啸,家里人都死光了,就剩下兄弟俩儿流落到了这个荒岛。
秦忠话里有真有假,正好郑和他们前些rì子也遭遇了海啸,刚刚又碰到海盗袭击,加上对方又救了自己的命,就没对二人的来历起疑心。
郑和把秦忠二人带到了宝船之上,以贵宾的身份招待二人。
秦忠带着朱允炆洗澡更衣,剪发剃须之后,重新和郑和相见,郑和一看这朱允炆还罢,面黄肌瘦,但是秦忠确是长得十分英武,气度不凡。
郑和一高兴命人在宝船中摆上酒宴,一是为二人接风,二是感谢秦忠救命之恩。
席间郑和才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他是奉永乐皇帝之命带着航船远下西洋,途中遇到大海啸这才改变航线,路上遭遇了这伙海盗。
对方认为他们是商船队,就事先设伏,用小股的人马做诱饵,把他们引到了这孤岛。
席间手下来报,所有海盗已被全部歼灭,明军们是痛恨这伙海盗胆大包天,竟敢藐视天朝部队,这才没有留手,拒不受降,将他们全部送上了西天。
秦忠和朱允炆听后心中暗喜,这一下那孤岛上富可敌国的财宝变成了无主之人,世上只有主仆二人知道那笔财富的下落,将来有一rì举事起义,对抗朝廷就有了着落。
席间郑和越喝越高兴,怎么看这位恩人怎么顺眼,最后提出要和秦忠二人结拜的要求。
秦忠主仆二人不好拒绝,就和郑和对天盟誓,结成了异xìng兄弟。
结拜时秦忠35岁,年岁最长,郑和那一年34岁,排在第二,朱允炆怕对方怀疑自己身份,就把原本的28岁虚报成了30岁,排在最末。
两人摇身一变成了郑和的结拜大哥和三弟,郑和本是太监,原名马三保,只从大哥马文铭那里过继了一个儿子,名叫郑恩来。他虽得当今永乐皇帝朱棣的信赖,但是家里人丁单薄,这一下多了两个异xìng手足,心中自是十分欢喜。
三人结拜后酒宴重新换过,本来郑和治军极严,平rì里很少饮酒,但是今逢喜事,他就和秦忠二人推杯换盏,直喝到了深夜,几人酩酊大醉,这才各自睡去。
;
第十二章 推心置腹
() 第二天一早,旭rì东升,海风吹散了晨雾,郑和下令扬帆起航,驶出海面,离开了孤岛。
朱允炆看着孤岛离自己越来越远,心中在想着何rì能够重返此处,启出宝藏,举事起义,以报前仇。
秦忠则假装好奇,问这问那,根据水手和罗盘的坐标默默的在心中牢牢记下了这孤岛的坐标,盼着有一rì能够重返此岛。
等船队驶进大海多rì,三人交情rì益深厚,郑和在和秦忠闲谈之时才得知对方对这海域了解甚多,秦忠说是自己家世代在海上经商,实际上是这几年的逃亡让他对这海域越发了解。
郑和对这位结拜大哥更加崇拜,就张口询问,“大哥,既然你和三弟的家人都已故去,不如就跟着我远航,凭借着航海的仪器和你对这海面的了解,必定可以助我一臂之力,不知大哥意下如何?”
“好呀,就依二弟,我也想对这茫茫的大海多多了解一下。”人家说的有道理,秦忠也不好反驳,以免对方起疑。
“其实这次当今圣上命我远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海上通商之外,也是为了肃清元蒙余孽,但其实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的原因!”郑和把秦忠拉进了舱内,低声和他谈话。
“哦,还有何事?”秦忠心中已然猜到了其中的缘故,表面上却还是装着糊涂一脸的惊讶。
“你我既然已经对天盟誓,结拜成为了异xìng兄弟,今rì小弟便不再瞒你。不知大哥可曾听说过前朝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郑和往秦忠身边一凑,低声说道。
此刻在船上看着海上风景的朱允炆有些口渴,想要回舱饮茶,刚一走到门口,听到了郑和低低地话语中提到了自己,心中一惊,身子一晃,一失足好悬栽倒。
“三弟,你怎么了?”郑和并不知道朱允炆为何失足,走上前关切的问道。
“没事,可能被海风吹到了吧?”朱允炆急忙扶住了舱门,心中慌乱,脸sè大变。
“你怎么不小心些,唉,你这身子弱,今后可得注意!”秦忠急忙上前一把扶住了他,对他使了个眼sè。
“是呀,三弟今后可得注意些,看你脸sè这么差!”郑和也过来搀扶,把朱允炆扶到了榻上之后,转身出去喊随航的医官。
“好悬主子,今rì是这郑和大意,rì后你务必小心,现如今你的容貌已经不会再有人认得你,不必害怕,切记着今后你就是秦文建,其他的人和事都与你无关,等咱们到了故土再说。”秦忠见郑和出去了,假装关心他的病情,凑到榻前低声地说道。
“嗯,我记下了。”朱允炆见到自己并没引起郑和怀疑,这才放下心来,紧张的心情慢慢平复,脸sè也好转起来。
等到郑和唤来了医官为朱允炆检查之后,说他身体并无大碍,可能真是被风吹着了,医官开了几幅祛风驱寒的药,转身出去了。
郑和和秦忠为朱允炆熬了药,服侍他服下,给他盖好了被子让他休息,两人这才重新回到桌旁。
“刚才被三弟吓着了,哦,还好并无大碍。”忙碌了半天,郑和坐下喝了一口茶,擦了擦头上的汗。
“其实二弟也不必大惊小怪,老三的身体弱,以前也经常这样。”秦忠也坐下端起了茶杯,偷眼看着对方的表情。
“三弟没事就好,哎,大哥,刚才咱们说到哪里了?”郑和并没看出任何端倪,放下了茶杯,继续刚才的话题。
“哦,你说到前朝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愚兄倒也听说过一些,这小皇帝比较柔弱,最终被夺了江山,听说被烧死了,这跟你远洋出海有什么关系?”秦忠假装对事情毫不知情,跟面前的郑和接着装糊涂。
“嘘,小声些大哥,可不能被其他人听见当今圣上是夺来的江山!”郑和急忙做了一个禁声的动作,然后起身到了门外看了看附近没人,这才回到了桌前,“其实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被火烧死,大火焚毁宫殿之后,当今圣上叫那些平rì服侍建文帝的宫女和太监辨认那焚烧的尸体,发现那人只是穿着朱允炆的龙袍,身材也有些像而已,但那人绝不是朱允炆本人!”
“哦,竟有此事!那朱允炆究竟跑到哪里去了?”秦忠故作惊讶,追问郑和。
“没过多久在朱允炆的寝宫里发现了一条秘密挖掘的地道,地道直通到街上,想必那位建文帝先是火焚宫殿,然后找了个替死鬼穿上了自己的龙袍,借着宫内大乱逃出了皇宫。”郑和说到这里喝了一口茶,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唉,后来当今永乐皇帝怕朱允炆逃出生天,rì后再起祸端,便暗中派人多方追寻他的下落。”
“那后来呢,结果如何,找到没有,这又和你远下西洋有什么关系?”秦忠明知故问,伸长了脖子,厚着脸皮将糊涂进行到底。
“曾经得知那朱允炆有心要出家,结果圣上采取了一切极端的手段,排查寺庙僧侣,最终只找到了一点点儿蛛丝马迹。随后圣上又派出亲信大臣胡濙大人四处追寻,这几年来得到的消息统统都指向一个方向!”郑和对面前这位结义大哥毫不隐瞒,把事情和盘托出。
“哦,那这建文帝朱允炆能跑到哪里去,照你说的意思,莫非是。。。”秦忠似乎恍然大悟,突然间透了气儿,想明白了原因,用手指了指窗外的大海。
“不错,就像大哥所猜测的一样,最终所有秘密追查此事回来的多路人马均一无所获,但寻访得到的线索都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那位建文帝朱允炆逃到了海外。当今皇上对我恩宠有加,十分信赖,这才命我此番远下西洋,找寻那位建文帝的下落。大哥你可要记住千万不要对人声张此事,现在就连船上的人也大都不知道下西洋的真正目的!”郑和对秦忠推心置腹,小心交代,哪里知道此刻舱内榻上躺着的那位病人就是自己漂洋过海要寻找的人。
“那是自然,愚兄怎么会把这事透漏给其他人,二弟请放宽心!”秦忠连连点头,心中暗想就是你郑大人不说,我也不会把这事对外宣扬。
“那好,大哥,凭着你在这海域之上的熟悉,相信只要有那建文帝的消息,咱们一定能找得到他,到时我会在圣上面前为你二人请功,圣上龙颜大悦,加官进爵必然不在话下!”
;
第十三章 潜伏
() 秦忠一听也好,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自己和朱允炆跟着这郑和倒是最安全不过,又可以时常得到朝中的信息和动静,便和朱允炆安心地留在了郑和的船上。
就这样秦忠和建文帝朱允炆随着郑和的船队漂洋过海,到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许多国家和岛屿,经历了无数的rì夜终于返航回国。
秦忠一路上把沿途的岛屿路线、坐标等一一记在了脑中,以备rì后之用。
这一天船队终于靠岸,大队人马上了岸直奔京城向皇上复命。
郑和想把秦忠二人推荐给皇上,秦忠执意不肯,说自己二人只为帮助郑和,并没有想过当官,也受不了那份拘束,还是活得自在些才好。
郑和无奈,他知道两人的家人都已去世,就把他们接到了自己的府上,秦忠等实在推不过同意了,郑和这才去面见永乐皇帝朱棣。
秦忠主仆二人怕引起郑和怀疑,或是再找人寻找自己,不便离开郑府,就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想过一段时间再跟郑和告辞
谁知没过多少时rì,郑和奉了朱棣之命再次远洋,他非要带着秦忠二人不可,秦忠几番推辞,对方始终不答应。
最后无奈二人又跟着郑和再次下了西洋,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连六次郑和都拉着秦忠和朱允炆远洋出海,历经十余年,途中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途中经过的岛屿更是无数。
秦忠一一把这些国家和岛屿的航线和坐标记录在一本图册当中,也长了不少见闻,航海途中闲着无事,他还研究了许多机关制造之法,结合一些西洋的机械原理,倒也自成一派。
只是那建文帝朱允炆觉得报仇无望,意志消沉,心中闷闷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