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火中的外交官: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纪实-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击落F…117A隐形飞机,鼓舞了南军民的士气。在3月28日晚的烛光音乐会上,人们可以说欢欣鼓舞。一位演讲者上台演说:“对不起,美国佬,我们击落了你们的F…117A飞机,我们不知道它是隐形的。”
战地夜莺的歌声(1)
美国和北约的轰炸愈演愈烈,不断升级。从4月1日起,轰炸进入第四阶段,除继续轰炸军事目标,消灭南军有生力量外,开始轰炸南联盟政府机构和重要的民用设施。北约宣称,这一阶段轰炸的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南联盟的“战争机器”。
这一阶段轰炸的特点是:轰炸的波次增加,强度和密度加大,几乎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轰炸;对南联盟和塞尔维亚的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进行轰炸;开始对民用设施进行破坏性打击,如炸毁桥梁,供电设备,供水设备;加强了对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袭击,贝市开始断水断电,夜晚,城市陷入一片黑暗……
4月1日,北部城市诺维萨德东南方向30公里处交通干线上的一座公路桥被炸毁,这是连接南联盟和匈牙利的一座重要的公路干线。接着,该市附近一座横跨多瑙河的大桥被炸断,致使多瑙河通往黑海的航运阻断。当时,恰恰在多瑙河上航行的船队被堵塞在两个被毁桥梁中间,可以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进退不能,叫苦连天。4月3日,北约首次对贝尔格莱德市中心进行轰炸,炸毁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内务部大楼、特种警察部队总部大楼,市中心的妇产医院、医疗中心也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在北约轰炸的日日夜夜,我懂了什么是直接轰炸,什么是间接轰炸。不同类型的炸弹,其杀伤力和破坏范围也有所不同。首先,轰炸要选准“目标点”,如建筑物的大梁,关键的柱子和墙壁,能使整座建筑向内倒塌。北约规划人员可以计算出被炸飞的玻璃能飞多远,还能测出飞出的玻璃是否会擦伤皮肤,还是钻进皮肤里去。如果改变弹头或冲击的角度,能够确定炸飞一堵墙还是三堵墙。有的单位不便直接轰炸,于是可采取“间接轰炸”。南联盟外交部就是因“间接轰炸”受到严重损毁,不但所有玻璃破碎,墙壁、天花板也受破坏。南联盟外交部长约万诺维奇的办公室也飞进不少残砖断瓦,幸好他没在办公室。这使南联盟外交部无法正常工作,其官员召见使节也没有地方,有的官员不得不到使馆去进行交涉或谈话。
我曾到过南联盟内务部大楼被炸现场。大楼已被炸得一片狼藉,火已被熄灭,但还冒着浓烟。不少贝市市民前来观看。周围有警察维持秩序。人们无言地注视着这座平日威风凛凛,而今却是残垣断壁的大楼,人们的表情是如此复杂,呆呆地望着,无言以对。
在轰炸的日子里,每天都有战报,新闻层出不穷。我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4月4日,新贝尔格莱德热电厂及贝市近郊的潘切沃炼油厂及三座油库被炸。整个城市笼罩在浓浓的黑烟中,一个星期尚未散尽,造成严重污染。南联盟电视台建议各家各户关紧门窗,防止化学烟雾中毒。
4月12日,北约飞机轰炸了一列从贝尔格莱德开往希腊索伦市的国际列车。当列车行驶至贝市南部270公里处一座高架铁路大桥时遭到轰炸,一节车厢被毁,另有三节车厢起火后脱轨。据南方报道,造成55人死亡。
4月21日,北约轰炸了位于贝尔格莱德新区萨瓦河左岸的塞尔维亚社会党总部大楼。这座大楼25层,是贝市乃至南斯拉夫的最高建筑。除塞尔维亚社会党办公机构外,楼内还有20多家大公司和几家电台、电视台。据说,米洛舍维奇女儿经营的电视台也在这座楼内。轰炸后,这座大楼外部轮廓依然保存,但内部已完全损毁。楼顶竖立的电视台天线仍在,结果北约不久又进行了第二次轰炸,将天线彻底摧毁。这座大楼是南斯拉夫的标志性建筑,损毁这座建筑,在于打击南斯拉夫人民对南联盟的信念,也打击执政的塞尔维亚社会党以及米洛舍维奇的威望。
随着北约轰炸的扩大,南斯拉夫人也以自己的方式保卫家园。南联盟最大的汽车制造厂——“旗帜”汽车厂成了北约的轰炸目标。该厂拥有140多年的历史,年产20万辆家用轿车和大型卡车。该厂工人自发组织起来,日夜护厂。4月9日,北约向该厂投掷了五枚炸弹,厂房倒塌,整个生产线遭到严重损坏,124个护厂工人受伤。战后,我曾去参观这座工厂,工人们正在清理轰炸的残迹,准备在废墟上重建厂房,并尽快恢复生产。
在贝尔格莱德,从城市中心通往泽蒙新区的横跨多瑙河大桥至关重要,也成了北约袭击的目标。贝市市民自发组织起来以人体护桥。有一天夜里,南联盟外交部紧急召见我,我乘车驶过这座大桥,看见两边桥栏旁站满了护桥人。他们打着旗帜,上面写着:“人在大桥在。”有一次,我去拜会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长,他两眼发红,眼眶发黑,问他缘故,他说,他夜间护桥,一夜没睡。
在塞尔维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飞机和德国飞机在南斯拉夫天空交战,一架美国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跳伞,降落在南斯拉夫的一个村庄。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这位美国飞行员,后来他回到美国。半个世纪后,美国飞机轰炸了这个村庄,将其炸成一片废墟。而轰炸这个村庄的飞行员,也许就是50年前被南斯拉夫人营救的飞行员的后代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战地夜莺的歌声(2)
在那些恐怖的日子里,南斯拉夫人也不乏揶揄和幽默。有一个笑话这样说的,一个塞尔维亚人问美国人:“你们的巡航导弹多少钱一枚?”美国人回答:“大约一百多万美元。”塞尔维亚人说:“那你们干嘛扔导弹,你们把美元投下来,塞尔维亚人就自己杀自己人了!”
在北约高密度轰炸的日子里,在使馆坚守阵地变得越来越困难。南联盟外交部约见我,我拜会尚留在贝尔格莱德的其他大使,常常冒着北约的炮火。使馆同志们外出采购食品、蔬菜,也时常遇到轰炸。断电、断水,成了家常便饭。北约炸毁发电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如果设备是进口的,就更加困难。北约军队用一种石墨炸弹,可以很轻易地毁坏任何供电设备。我曾经看到过这种炸弹。它体积不大,像一个罐头盒子。北约飞机在高压线上空投掷炸弹,在低空炸开,从盒子里面散落出比头发还细的金属丝。这些金属丝按磁性一头搭在火线上,一头搭在零线上,立即发生短路,烧毁变电器以及发电设备。我们使馆虽然准备了发电机,但为了节省柴油,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电。使馆给每个人都发了手电筒和蜡烛。在漆黑的夜里,使馆工作人员有时在微弱的烛光下继续工作。为了应对经常停水,使馆人员的家里,大盆小罐都储满水,大家甚至把浴盆洗净,也注满清水。为了节水,大家只有几天洗一次澡,这也只是在有水供应的时候。
有一天,使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来请示我,说住在外面的记者吕岩松、许杏虎夫妇感到不安全,说他们的住宅离南斯拉夫的军事目标比较近,担心“城门失火”,有池鱼之灾。刘锦荣说,使馆有两套客房,可以安排他们两对夫妇住下。我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当时,使馆内外的人都认为,使馆是最安全的地方了。这使我想起电视剧《渴望》中的一句歌词:“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
从轰炸一开始,我们使馆要大家在警报期间到地下室躲避。说是地下室,实际上是半地下室,它的窗子一半在地上。这样,每次警报响起后,大家便纷纷下楼,有的带着书报,有的带着案卷,在地下室继续工作。由于夜间长时间轰炸,大家在地下室准备了铺板,有的在地下室过夜,使馆办公室人员也为我准备了铺板。晚上空袭时,同志们关心我,打电话叫我到地下室暂避。但是,一想到第二天还有繁重的工作,晚上应争取时间休息好,我一翻身,又在原地睡着了。
大家渐渐地对轰炸习以为常,胆子也都大起来。夜间战斗很激烈,大家都想亲眼观察一下实地的战斗场景。于是,有人沿楼梯登上办公楼的屋顶平台,下楼后向其他馆员讲述观察到的场景。这样一来,每当轰炸开始,南军防空部队开始打炮,大家便纷纷向楼上跑。我也到楼顶看过战斗的情景。北约飞机在高空像一颗飞速划过的流星,南联盟防空的炮火像从地面向高空飞腾的小火球,接二连三地奔向那颗流星。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小火球达不到流星的高度,便纷纷陨落,而流星继续向既定目标飞行,接着就可以看到飞机投弹爆炸的火光和烟尘,继而可以听到巨大的爆炸声。有一次,一枚巡航导弹从低空曳着火光呼啸掠过,仿佛就在头顶,在楼顶观战的馆员纷纷卧倒。从那以后,我们要求馆员不要到楼顶“观战”,以免发生意外事故。后来大家改变了“观战”地点,有时在院子里,有时在没有遮挡的楼前广场上。当然,这里同楼顶比起来,观察的效果显然要差得多。
在同留在贝尔格莱德的使节的交谈时,大家都对局势表示不很乐观。北约的空袭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军事目标已经炸过几遍,北约要炸的民用设施也所剩无几,南联盟方面还没有屈服的迹象。北约轰炸已成骑虎之势,停止轰炸就意味着失败,这是美国和北约领导人无法承担的责任。南联盟还未到山穷水尽,尚能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北约不能停止轰炸,并且还要硬着头皮扩大轰炸,制造更多的轰动效应,更多的流血事件,动摇南联盟上下抵抗的决心。
我馆撤退到我国驻罗马尼亚使馆暂避的人员已经在那里逗留了半个多月,使馆对他们殷勤接待,多方关照。刘古昌大使对罗马尼亚使馆人员说,接待好南斯拉夫使馆来的避难人员是驻罗马尼亚使馆的政治任务。但是,几十人住在罗马尼亚使馆,也是负担,且从形势判断,轰炸不会很快停止。经请示外交部同意,决定将他们转移到国内。他们临离开南斯拉夫使馆时,只带了轻便的行李,很多常用的东西未带,多有不便。使馆决定派人给他们送行李。他们知道后,打电话给南斯拉夫使馆,请求不要派人送行李。他们说,路途遥远,且有北约轰炸,恐有危险。他们表示,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也有宁静的夜晚,那是飞机不飞,导弹不投的阴雨之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战地夜莺的歌声(3)
我在使馆院子里散步。忽然,从树丛中,传来夜莺的鸣啭。呵,战地夜莺,在多少炮火轰鸣的夜里,剥夺了你的歌声。在我饱经磨难的一生中,夜莺的歌声,多少次拨动我的心弦,留下温馨的记忆。记得在孩提时代,我偶然听到果戈理的配乐小说“五月之夜”。在那月色溶溶的夜里,树影轻轻摇曳,小河在如银的月光里波纹微漾,清丽的夜莺的歌声,有时激越高亢,有时婉转低回,有时似悠扬的赞歌,有时似深情的倾诉,有时似如梦如幻的浅吟低唱。歌声在这光与影的交辉中回荡,和夜色汇成奇异曼妙的交响乐。我被震撼了,第一次感到文学的魅力是如此强劲,它有摄人灵魂的力量。
在驻苏联使馆(那时苏联还存在)工作时,每当春日深夜,我从办公室带着满身疲惫出来,在使馆的院子里散步时听到夜莺的鸣啭,浑身顿觉轻松,仿佛一双神奇的手,轻轻地拂去疲劳。我和几位同事还特意用录音机把夜莺的鸣啭录下来,在空闲时播放。我记得,有一次,时任驻苏联大使杨守正在使馆孔雀厅宴请宾客,席间,突然响起夜莺的鸣啭,宾客茫然四顾,哪里来的这美妙的夜莺的歌声?当弄清楚这是录音的时候,大家会心地笑了,齐声称赞杨大使的巧妙安排,真是奇思妙想!
而现在,我发现,夜莺的鸣啭却和以往大不相同。这声音断断续续,带着颤栗,带着胆怯,昔日欢乐流畅的旋律变了调,鸣啭中带着某种悲怆,也似带着对这个莫名其妙世界的思索,带着对人们遭遇的怜悯。是的,当你走在大街上,虽然秩序如常,但已经没有欢声笑语,人们的脸上失去了笑容,却带上了这夜的阴雨。透过这种表情,可以看到人们内心的痛楚,他们的心在流血啊!即便如此,人们还有企盼和希望。我看到,到市场上买菜的妇女们,没忘记买一束丁香花带回家里。花,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和平,象征着幸福。这表明人们对未来还是满怀希望的,表明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民族。正如这夜莺在炮火间隙中鸣啭,它用歌声,企盼和平,企盼爱情,企盼幸福……
这是一个被摧残了的春天……
这是被蹂躏了的歌声……
。 想看书来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1)
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使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在危难时刻,南斯拉夫华人的安全牵动着使馆,也牵动着我的心。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商界兴起“两南热”。“两南”,就是南非、南斯拉夫。“两南热”的含义是:出国经商的人们看好南非和南斯拉夫的商机,争先恐后地到这两个国家“淘金”。当时,贝尔格莱德和北京有直达航班,每周的班机上都人满为患。于是,在这个昔日很少有人光顾的国家,华人急剧增加。据南斯拉夫方面统计,在南逗留的华人有两万多人。据我驻南使馆估计有七八千人。
随着华人的增加,我驻南使馆领事工作量也逐渐增加。华人被打、被抢、被杀各种事件屡有发生,商业纠纷更是层出不穷。我馆同南联盟外交部及其他部门的交涉急剧增加,使馆领事部为华人排难解纷,也忙得不亦乐乎。南斯拉夫方面为控制来南华人数量,采取了严格的居留登记制度,每个入境华人只给三个月居留期,逾期不归被视为非法逗留,一旦被发现,将被罚款、拘留或遣送回国。延长居留登记手续繁杂,且经常遭到拒绝。来南经营企业或者办餐馆的华人叫苦连天,纷纷向使馆投诉。就连在多瑙河上办餐馆的杨战军夫妇办居留也屡遭拒绝。我馆就此多次同南斯拉夫外交部领事司交涉,领事司答应同内务部协调解决,但往往不见效果。
为了能较快解决问题,我直接拜会南斯拉夫内务部长斯托伊利科维奇。我对内务部长说,当此西方对南斯拉夫进行制裁,南联盟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时候,中国人来到南斯拉夫,带来了资金,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部分满足了居民需求,也增加了南斯拉夫人就业机会,帮助了老百姓渡过难关。应该说,这些中国人对活跃南斯拉夫经济,为其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南方应当对他们表示欢迎,应当给他们延长居留登记并简化手续,而不应当采取排斥的态度。尤其对在南长期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应当给予较长的居留期。斯托伊利科维奇对我的说法表示同意,并直接道出了南斯拉夫人的担忧。他说,你们中国是个泱泱大国,有13亿人口,而南斯拉夫就那么大的一块地方,总共1000万人口,他们担心中国人大量涌入,把南斯拉夫淹没了。最后,他还是答应对在南从事经营活动的中国人放宽登记期限,简化手续。我记得那一次还就一个被拘留的中国人进行了交涉。这个人在贝尔格莱德大街上看到迎面来了警察,拔腿就跑。警察把他抓住,投入监狱。此人在南联盟合法居住,那一天他身上没带护照,怕警察找麻烦,想逃之夭夭。这使警方怀疑他是犯罪分子,严拘不放。内务部长答应进行调查,如确是守法逗留,将予释放。后来这位中国公民获释,他的妻子为了表示感谢,在我馆举行国庆招待会时,给使馆献了花篮。
提起南联盟内务部长斯托伊利科维奇,还有一段故事。可能因为他掌管内务部队,对“科索沃解放军”的清剿由他负责,所以北约宣布他是南联盟的五个战犯之一。我曾请他到位于多瑙河上的中国饭店做客,他应邀前来,戒备甚严。事先他派警察把守通往饭店的路口,河上也派出小艇巡逻。当然,饭店里除了他的同事外,没有其他宾客。席间,我同他谈的仍是华人在南的处境问题。他酒量不错,言谈也挺豪爽。2000年10月,米洛舍维奇总统下台,他自然也被撤换。科索沃战争后,美国和北约向南斯拉夫新政权追索战犯。据美国国务院的一位官员称,2001年5月南联盟总统科什图尼察访美后,曾致信美国总统布什,许诺在议会通过《与海牙法庭合作法》,但这一承诺未能兑现。美国国会穷追不舍,将2002年3月31日定为最后期限,要南方把5名战犯和其他10名嫌犯送交海牙法庭,否则将冻结4000多万美元的援款。在最后期限到来前几小时,塞尔维亚政府对4人(米洛舍维奇此前已引渡到海牙)下达了逮捕令。此后,塞尔维亚议会上下两院先后通过了《与海牙法庭合作法》。根据这项法律,所有在南境内的已受到海牙法庭指控的战犯嫌疑人都在引渡之列。4月11日,就在《与海牙法庭合作法》刚刚在公民院通过之际,斯托伊利科维奇在议会大厦前举枪自杀。当然,这是后话。
书归正传。在这场战争风暴来临前夕,有的华人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的做法,离开南斯拉夫回国,或者到邻国暂避。但这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华人留下来,观察风色。大家开始时认为,这场战争不会延续多长时间,刹那间雨过天晴,大家可以照常做生意。
在这一非常时期,信息非常重要。绝大部分华人不懂塞尔维亚语,听不懂当地的广播和电视,对时局很不了解。为了让华人了解情况,我馆多次举行吹风会。第一次吹风会由我主讲,第二次由武官和研究室主任主讲,出席的人非常踊跃,大厅和走廊都挤满了人。使馆印发了南斯拉夫相关法律规定以及防空袭知识等材料,领事部还开设了一条热线服务电话,由使馆负责领事工作的张存良负责,24小时开机,随时向华人提供咨询。由于询问电话接连不断,张存良同志睡眠不足,嗓子都嘶哑了。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战争迫在眉睫,使馆向驻南华人提出了六点可行性建议和准备撤离的具体计划,就有关问题请示国内,并请我国驻南斯拉夫邻国使馆予以协助。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2)
在北约开始空袭的第二天,使馆领事部刚一开门,立即涌进三百多华人。他们急切要求使馆提供撤离到第三国的证明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平时我馆领事部只有一人主持工作,一名编外协助,此时编外同志已撤离到驻罗马尼亚使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来找我商量,我决定抽调研究室、办公室、文化处、武官处所有能抽出的人都到领事部协助工作,甚至临时寄居使馆的两位记者夫人也赶去帮忙。大家当天废寝忘食,一天开出五百多份证明。由于西方一些国家已经闭馆,无法取得签证,又重新为他们办理撤往周边国家的证明。在此后一段时间里,来办证和寻求各种帮助的人络绎不绝。
南斯拉夫形势恶化,人们的脸上布满阴霾,华人的情绪也普遍波动。有的人把压抑的情绪到使馆宣泄,大发脾气,事后又赔礼道歉。个别人造谣说,国内要派飞机接使馆人员撤离,不管华人了,甚至煽动其他华人届时截飞机,占领使馆。领事部及时摸清情况,对造谣煽动者进行批评教育,公开表明态度,我们不会撤馆,也不会丢下华人不管。大多数华人表示,只要使馆在,我们就放心了。
北约轰炸不断加紧,战争没有穷期,要求离开南斯拉夫的华人越来越多。但是,离开南联盟的通道却不多。北面邻国匈牙利已加入北约,同南塞已是敌对国家,往来虽未断绝,但盘查甚严,一般很难拿到签证。克罗地亚是在激烈的战斗中挣脱了南塞,两国反目成仇,华人由南塞转移到克罗地亚也很困难。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已成为这场战争的前线,过境相当困难和危险。这样,只有向东,经保加利亚或罗马尼亚撤离。经请示国内,决定开辟罗马尼亚通道,把华人送出南斯拉夫国境后,由我驻罗马尼亚使馆接应,有的在罗马尼亚暂避,有的经布加勒斯特乘班机回国。
使馆向旅南华人发出通知,要去罗马尼亚暂避或经罗回国的人到使馆领事部登记。使馆门庭若市,往来登记注册的人摩肩接踵。使馆几乎动员全馆力量接待来馆华人,审查证件,逐一编号,输入电脑,解答问题。使馆人员组成一条工作流水线,快速而有条不紊地做好华人撤离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我把使馆有关人士多次召集在一起,详细研讨华人撤离方案,抓好每一个关键环节,防止出现任何疏漏。这样大规模地集体撤离,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首先,交通工具。登记离开的约四百余人,使馆没有那么多车辆。办公室主任刘锦荣想出了办法,因为南斯拉夫机场封闭,已无飞机起降,运送乘客的机场大轿车闲置,使馆租了十辆,运输问题迎刃而解。但是,这样大的车队,是很显眼的目标,如果遇到北约轰炸,可能酿成惨剧,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防万一,我们同比利时驻南斯拉夫使馆交涉,请其通知北约,同时我馆报请国内,也请国内同北约相应部门打招呼,要北约不要轰炸我撤离车队。此外,我旅南公民出境,还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出境检查;二是携带外币。按照南方的惯例和规定,对我公民出境要逐个检验。三四百人的队伍,通关就需要很长时间。于是我请李银堂参赞去内务部交涉,内务部答应免检放行。按南斯拉夫规定,外国人出境,只能携出500第纳尔,还不到50美元,这不够一个人在罗马尼亚两天的费用,我只得出面同南方交涉。起初我到南斯拉夫财政部、银行交涉,不得要领,未解决问题,后来我找南斯拉夫海关关长交涉。海关关长是米洛舍维奇的朋友,我和他以前未曾谋面。我们一见如故,他爽快地答应,出境华人可随意带出自己的外汇,不限多少,只是不能为他人携带。至此,旅南华人出境的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了。在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之前,我同海关关长还有过一次未曾谋面的交往。有一次我和同事们到一位南斯拉夫朋友家做客,我乘坐的奔驰300被强盗抢走,司机被打伤。南斯拉夫朋友考虑我暂时无车可乘,送我一辆奥迪A8型车暂用。这次和他见面,才知道是海关送我暂用。我表示感谢,问及何时还车,他说,这辆车我要用多久就用多久。后来,我离开南斯拉夫时,曾去拜会他,向他道别。他送我一支南斯拉夫制造的猎枪,十分精致,还带有持枪证。如同我收到的其他礼品一样,我把这支猎枪交给了使馆。至于那辆车,在北约轰炸使馆时竟然没有受损,在危难时刻成了我及我馆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我离任后,我的继任者继续使用。后来驻南斯拉夫使馆的人告诉我,这辆车竟在大使官邸的院里被窃,随后发现在去克罗地亚的公路上被撞毁。这辆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不得而知,也使这辆车笼罩上神秘的色彩。
4月3日清晨,使馆院里聚集了很多华人,这是旅南华人出发赴罗马尼亚的日子。他们带着行李,携着家眷,行色匆匆。我和他们一一道别,祝他们一路平安。此刻,我打量着他们的表情,感到他们的内心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在北约高密度的轰炸中离开南斯拉夫国土,会感到某种轻松,但离开后是否有机会重返,这里尚有未了的事宜,没处理完的货物,没有挖掘的商机,仍留下几分思念,几缕眷恋。当天乘车离开的总共是211人,登记的四五百人中,仍有一部分选择留下。使馆参赞、办公室主任、领事部负责人及副武官等人同他们一起乘车,护送他们直到罗马尼亚境内,同前来接洽的我驻罗使馆人员交接,做好相应的安排后,才返回使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华人安全牵动人心(3)
我记得,一位姓张的自费留学生的父亲打电话给使馆,说他的女儿在南自费留学,要使馆关照他的孩子,想办法让她回国。我特地关照领事官员打电话给她,要她来馆登记,届时关照她安全离开。后来她安全回到北京,她母亲到机场接她。我有幸看到记者的相关报道:“亲人重逢,相拥相泣,其情其景,格外感人。”这位女学生对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不打仗多好!”
据了解,转移到罗马尼亚的211人中,120人乘罗航回国,12人买了俄航机票取道莫斯科回国。其余的人因为有大量货物在南斯拉夫未及处理,留在罗马尼亚静观事态发展,期待战争早日结束,以便重返南斯拉夫做生意。
一些华人回国后,给使馆发来感谢信或感谢电。他们说,使馆人员做了大量工作,周到的安排,将我们安全送回国内,而你们却仍留在生死不测之地,为祖国、为人民忘我地工作着,我们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是的,使馆人员在震天的轰炸中,在隆隆的炮火中生活着,工作着,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们心里装着两个神圣的字眼:祖国。
我记起我国香港诗人犁青的《初入国门》一诗中的几句:
祖国的土地
处处景色新
一张脸孔
全都是亲人
孩子对母亲
有万句话要说
但是说不出
泪在串串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是间接轰炸,是直接轰炸
北约公然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如此突如其来,似晴天霹雳,如五雷轰顶……
这在外交史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5月7日,星期五,黑色的星期五。
入夜,断电,贝尔格莱德一片黑暗。
我记得那晚没有月亮,只有稀疏的星辰狡黠地眨着眼睛。晚上8时,照例拉响了空袭警报。整个城市一片死寂。
为了保障同国内联系,为了工作需要,使馆利用备用发电机发电。因为发电机功率不大,不能给全馆供电,为方便大家,特意给俱乐部供电。大约11时15分,有关部门完成了工作,为节省柴油,关掉了发电机,使馆也陷入了一片黑暗。
使馆的俱乐部设在半地下室的食堂里。这里平时是餐厅,到晚上和节日,就成了大家娱乐的场所。所谓半地下室,就是窗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每逢周末,使馆同志们到这号称俱乐部的地下大厅里休息、娱乐。有的打台球,有的玩牌,有的下棋,有的玩麻将。尤其在断电的日子里,使馆发电机为俱乐部供电,来这里的当然很多。当晚,俱乐部里聚集了约二十余人。当大家玩兴正浓时,灯光突然熄灭了。大家用手电照亮,陆续从俱乐部走出来。
研究室主任王辅国在院子里找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