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指南录①斜阳卷-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兵所发之箭,五十步外能穿透皮甲已经不易,若遇到李恒所部西夏健儿身上的猴子甲(镔铁甲),更是白射一场。而造一张好弓,需要费时近月,造价也高得离谱,接近两石米钱,这个价格绝非目前缺衣少穿的破虏军所能承受。所以将领们多把克敌制胜的希望寄托在刚刚开发出来的秘密武器——轰天雷身上,没人再想舍近求远。
  看见众人都打算舍弃弓弩,文天祥心里有些淡淡的失望。梦中那支军队,装备虽然低劣,可从没丧失过必胜的信心。自己手下这班般将领,一心想着抄捷径取胜,精神照着梦里那支军队差得可太远了。
  剃个头很容易,剃掉人们心中重文轻武的观念,改变世人对战争的理解,很难。
  辎重营营正,负责军器监造的萧资最为聪明,见文天祥对众将的建议不置可否,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大伙先别指望轰天雷,如果遇到敌军弓箭手,轰天雷扔不了那么远,只能被人压着打。至于弓箭,如果陈将军能按期带回铁料,我就能保证给你们提供不差于神臂弓的硬弩。到时候什么皮甲、绵甲,距离近了,即使镔铁甲也未必挡得了我的破甲锥!”
  “小子,你又有收获了?”听萧资说得如此自信,统领邹叫着萧资的绰号站了起来。诸将刚才说得有道理,但谁也没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元军铁骑来突击,第一波轰天雷投完,敌骑已到面前。血肉之躯抵挡战马践踏,疯子才敢说有必胜的把握。
  “有点收获,不过产量不高,辎重营中工匠也太少,”萧资笑着端过一个托盘,将一块亮晶晶的铁条放在桌面上,“这是我按丞相所授的炉子图,炒制、渗碳后得到的镔铁,按丞相吩咐的回了火……”萧资抓起铁条弯了弯,折出一个大大的弧,手一松,铁条嗡的一声弹直,阳光下,耀眼生花。
  “这是软钢,不是镔铁!”督府参军杜浒兴奋地大叫,他少年游侠江湖,做梦想的就是得到一把传说中的软剑,不用时缠在腰上,用时抖出杀敌。为了这个梦想,曾被江湖骗子蒙了无数次,至今痴心未改。
  “这是钢,但造不出你梦想的软剑来,贵卿,你不用高兴太早。”文天祥见杜浒失态,笑着打趣。指甲在软钢上轻弹,欣赏着那悦耳的震颤。
  

第二章百炼(7)
“那种造刃的钢,我也弄出了一点,比造这种软钢还省一道回火工序,”萧资炫耀地说着谁也不懂的新名词,“以前的匠人们弄不出好炉子,掌握不了回火和退火技术,所以造不出好钢。而丞相传授的制炉之法,得到钢材却也不难。现在咱辎重营打造的军械,未必比鞑子手中的差。”
  到了此时,众人哪里还介意萧资的卖弄。渗碳是什么,大伙不懂;回火、退火在工艺上与淬火有什么区别,众人也懒得问。一干将领不顾文天祥就坐在面前,七手八脚地将萧资提供的那块软钢抢过来,每一个抢到手的人都要用力弯一弯,直到钢条在眼前“倏”地弹直,发出金属材料特有的嗡嗡声,才恋恋不舍地传给下一个人。
  如果能自制软钢,装备一支弩兵部队就不是梦想。造弓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并且各种材料的产地和取材时间十分讲究。一把好弓,造成后还要慢慢驯上数月,才能在实战时不出现偏差。所以大宋虽然有黑漆、黄桦等名弓,但那都是宝器,只有高级将领才有幸见识得到,寻常武将手中之物,还不如元军常用的短弯弓。
  在武夷山区,仓促间无法聚集造弓的六材,所以众将才不去做成立弓箭营的梦想。如今见萧资谈笑间就弄出一块软钢来,大伙都说不出的兴奋。炼制钢材未必容易,但比起齐聚六材,所费时间毕竟稍短。
  “不错。”文天祥点点头,对萧资的进展表示肯定。军中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意外惊喜,文天祥不求萧资能尽快给他造出大口突火枪来,只求通过新式武器带来的兴奋和神秘感,逐步建立起将士们必胜的信心。
  如果信心垮了,给他们什么武器都没用。各地战场上,十几个元军像赶羊一样追着数百个乡兵满山跑的事不是传闻。
  “小子,真有你的,丞相大人没白教你,”张唐兴奋地捶了萧资一拳,把瘦弱的萧资捶了个趔趄,“十天,四十把,先给我装备一个队出来,成不成?”
  造出钢来,钢弩配备就是早晚的事,训练士兵用弩箭射击,就顺理成章。众将兴奋之余,很快接受了新的训练方案。目前分散在各营中的弓弩先集中在一起,保证每天下午有一营士兵可以摸上弓弩,学习最基本的射击要领。而萧资的任务就是,力争在十天内造出第一批钢弩,让士兵们像前些日子见识轰天雷爆炸时的威力一样,见识一下钢弩的威力。
  “行,十天内,钢弩四十把,我立军令状!”萧资满口答应,充分享受着万众瞩目的快感。十天前,当他依照文天祥的安排,在山坡下试爆了第一批轰天雷后,他就彻底喜欢上了军械监这个职位。
  那一刻,士兵眼中,萧资和张大牛等十几个投掷轰天雷的工匠,简直就是神。有宋一朝,辎重营的伙计从来没这么扬眉吐气过。
  那团爆炸的浓烟带给大家的不仅是震惊,那一刻,在每个士兵眼中,萧资看到了希望。
  (二)
  两层耐火砖炉,整齐地码成一个“曾”字,上层添炭,下层添铁。用大块木材挡住火门,引火,拉动那风箱,烈焰倒着,从曾字炉的上层灌向下层。
  “三分之二木炭,三分之一焦炭,从火孔倒行火,见生铁发黄,挑起生铁,靠近火焰烤融……”萧资念叨着文天祥授给他的《炒铁纲要》,认真地翻动铁块,汗水带着油,从他黑一道白一道的脸上滚下来,湿透了千疮百孔的儒袍。酒徒注:炼钢及炒铁之法,出自抗战时期根据地,非杜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灌钢技术已经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北方土匪中一种实用炼钢技术叫“一脚倒”,也是一种小型炒炉,专门为匪徒们提供刀具用材。如果被人发现,则一脚揣倒,撒腿跑路,名字倒也形象。
  这是文天祥传授给他的炒铁术。据丞相大人说,一个好师父可以从一百斤生铁里炒出八十斤熟铁,甚至可以直接炒铁成钢。眼下辎重营显然还没达到这个要求,所有士兵和铁匠算在一起,能从百斤生铁中炒出七十斤合格熟铁的工匠不足十个。军械需要紧急,萧资不得不几台炉子同时开工,亲自动手。
   。 想看书来

第二章百炼(8)
早出一天精钢,就早下山杀一天鞑子!永新被屠了,太和被屠了,山下传来的消息字字血泪。
  曾经繁华的都市,在北元的铁蹄下都化作了瓦砾场。西夏人张恒,蒙古人嗦都,两个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对投降城市好生安抚,一个对抵抗城市屠城灭族。
  萧资和工匠们眼中闪着怒火,很多工匠都来自江南西路,鞑子屠戮的,正是他们的家乡。
  烈焰烘烤下,生铁块慢慢发白,几个辎重兵一同拉动风箱,蓝白色的火焰剌下三寸多长,将铁块烤得直流釉子。而那重重火焰间跳跃着的,是官兵们早日下山报仇的梦想。
  萧资用火钳挑出铁块,仔细看了看,将他交给旁边的工匠。光着膀子的铁匠早已等候多时,接过铁块,在山溪边的石头上将熟铁趁热打成薄薄的长条。
  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士兵收集熟铁条,一条条交叉码放在钢炉里。一层铁条一层炭,钢炉码满后,封炉,用木炭火煅烧上七天七夜,就能煅烧出粗钢来。粗钢取出,反复煅打,就是大刀、长矛的刃,可以让将士们拿着去砍鞑子。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才罢手,我是汉家好儿郎,不给鞑子做马牛……”负责煅打的师父李二低吟着破虏军军歌,大锤小锤叮叮当当给自己伴奏。钢材成色不一,厚重坚硬者,打成条急冷淬火,将来旋焊为刃。软韧者,先淬火,再回火揉之,可为弩臂。
  文丞相说了,文武比肩,官兵平等,工匠没有匠籍,也是破虏军士兵。将来有了银子,饷钱一样,立功后封赏一样。想到这些,铁匠们就觉得没白干,虽然饷银看起来比较遥远,封赏也是没谱的事儿,可毕竟在破虏军中,自己可以直着腰做人。
  况且在工匠营里,还能亲自看到文大人,听到他亲自指导大伙如何炒铁、煅钢。
  没有人再把他当作一个匠户,他的孩子可以自由转变职业,甚至去读书、做官。
  白天打铁,晚上和士兵们一起识字、学看图。一天到晚忙忙忙碌碌,上厕所都得跑着去,但李二觉得自己活得踏实。
  在陈龙复老夫子的教导下,活了半辈子的他,第一次拿起毛笔,那分颤抖的感觉,比抓着铁锤还重。
  陈老夫子教给大家写的第一个字,只有两笔,一撇一捺。陈老夫子说,撇要用力,捺要平稳,就像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挺直腰杆,堂堂正正。
  能做一天人,也比给鞑子做狗强,您说,是不是?
  铁匠李二抓起刚刚打成的枪头,摸了摸滚烫的枪锋尖,满意地点点头,将枪头放进了溪水里。
  山溪中,腾地蹿起一股白烟,烟雾散去后,铁匠李二发现,文丞相又来了,这次不仅仅是自己来辎重营视察,身后还带着副帅邹、监军刘阎王、参军杜浒。
  上午安排完了练兵计划,下午,文天祥就带着邹、杜浒和刘子俊一头扎向了辎重营。军械的制造进度还得加快,根据何时将军从赣州附近传回来的消息,近日来,各地失散的义军纷纷向百丈岭附近靠拢,已经引起了征服者的注意。建昌军(江西南城)一带,新附军酒徒注:归附北元的宋军。已经开始集结。
  “必须在新附军入山进剿前,将队伍武装到牙齿。第一仗,要么不打,要打,就打出声威来,让新附军此后看到咱们的大旗就绕着走!”参军杜浒建议。北元的主力现在进入了广南西路和广南东路,打垮或吓倒了江南西路的新附军,破虏军就可以有时间训练出第二标人马,到时候,他这个都府参军,就可以再次率领士卒,驰骋疆场。
  辎重营驻扎在百丈岭东部的一个山洼子里,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叮咚而过的山溪给铁匠们提供了淬火的水源,萧资引以为荣的炒铁炉就建在山溪旁。如果文天祥没得到文忠的记忆,这种根据鸡窝炉改进的曾字炉要在抗日战争时期才会出现。如今它提前问世了,文天祥希望,自己所打的,是最后一场在华夏本土上的战争。
  

第二章百炼(9)
按来自文忠的记忆,西边有一个国家,六百年本土未燃烧过战火,所以,那个国家的旗帜插遍了全世界。文天祥不求将大宋的旗帜插遍世界,只希望,让那些掠夺者滚回老家去,也亲自尝一尝家园被焚毁的滋味。
  “兄弟,累不累,要不要停下来喝口水?”文天祥蹲到铁匠李二身旁,捡起他打造的成品看了看,笑着问道。
  “不渴,我这得抓紧,不能让弟兄们空手去杀鞑子,您家说,是不?”铁匠李二估计是个荆湖人(湖南),说话一口一个“您家”,听起来很亲切,见到文天祥次数多了,所以也不叫他的官称。
  “对,您家忙,我去那边瞅瞅。”文天祥站起来,说笑着向山谷深处走去。一路上,不时停下来和铁匠们谈谈说说,仿佛他上辈子,曾经抡过油锤一样。
  “简直是神乎其技也!”杜浒拿起一片造弩臂的软钢,看了一会,长叹道。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平时,要么把工匠的技术看得过低,要么看得过于神秘,今天有幸目睹了一片软钢制造的各个工序,心中的震撼难以形容。
  跑动、穿梭、忙碌的匠人,在他眼中渐渐幻化成千军万马,百万铁骑前,大将杜浒立马横枪。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岂不谬哉?”文天祥知道杜浒的想法,笑着引用了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来打趣他。从大伙认为不可能制出钢弩到现在希望尽快得到钢弩,前后不过一个月的光景。萧资的工作进度让他非常满意。但此刻他最关心的却是,经过这一个多月,萧资对他记述的简易炼钢术到底掌握了多少,试验成功了多少。
  百丈岭不可能永远安宁,所以他才拣那些最简单、最易建成也最易捣毁的技术让萧资去钻研。文天祥现在赞同后世那个文忠的部分观点,不急于将技术发展到更高更深,而是扎扎实实地将现有技术消化、推广,管理好流程的每一步,先重质而后上量。这才是后勤部门在游击战争中的生死存亡之道。
  “丞相,参军大人,您怎么来了?”萧资满脸烟火之色,放下手中活计,匆匆忙忙赶来见礼。
  “过来看看你的进展如何,杜军师还惦记着他的软剑呢!”文天祥笑着回答。
  “还算顺利,已经造出两把样弓来,射程可达二百三十步,没有神臂弓远,但上弦和射箭速度比神臂弓快,关键是不用弯腰用脚去踩,省力气。”萧资兴奋地汇报。
  “你烧出文大人说过的焦炭来了?”杜浒试探着问。这些日子,他接触了太多的新名词。军中关于文天祥昏迷中得到仙人所授天书的说法传得有鼻子有眼,连书名、卷次都编得像真的一般。还谣传萧资是文丞相收的开山弟子,直接负责制造天书上的宝器。这些传闻有时候让杜浒也犯迷糊,对萧资这个后生晚辈的问话不敢语气太生硬。
  “烧出来了,”萧资的声音里,兴奋之余还有些许失落,“工匠们用泥炭酒徒注:指煤炭。烧出了焦炭,炒铁时用焦炭和木炭混合的效果,比木炭好得多。但找来的泥炭马上用完了,现在正发动人手下山去找。”
  “不要着急,一步步来,先把质量不太好的钢料,打些农具,送给山下百姓。看山民们手里有没有泥炭,”文天祥笑着给萧资出了个主意,“还有,造弩的时候,让工匠们分开,造弩臂的只造弩臂,造传动轮的只造传动轮,造弩机的只造弩机,还可以分得更细,但每个部件上必须打上编号和制造者的标记,这样出了故障也能找出是哪道工序没造好。”
  萧资点点头,马上派人去安排分工协作的事。他不知道文天祥这样安排是为了加快弩箭制造进度,反而把分工协作当成了一种保密手段。
  钢弩的优越性是明显的。首先,它不会因为天气而变形;其次,它不需要那么多种材料。军器书上说,造好弓和弩要“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而造钢弩虽然过程复杂、工艺要求严格外,却没那么多时间上的讲究。所以,在萧资心中,这种绝技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北元掌握了,再像用神臂弓一样,反过来屠杀大宋将士。
  

第二章百炼(10)
“等到将来下发钢弩时,哪个士兵领了哪把弩,一定要根据编号记录,战场上,人在弩在,弩亡人亡。”刘子俊低声建议,他的想法和萧资一样,极其重视技术的保密性。这是大宋朝的习惯,当年神臂弓初现,朝廷就曾把所有会制造神臂弓的工匠集中到汴梁,一个不准外出。
  文天祥笑了笑,对刘子俊的建议不置可否。文忠设计的那个弩是东方弩和西洋弩的综合体,结合了东方弩箭的括机和西方弩箭的金属弩臂和齿轮传动技术,所以看起来非常新颖。但无论是钢弩还是不远处那架被大伙视为神物的脚踏简易车床,其实设计思路都不复杂。一个老工匠拆装几遍,轻易就可以复制出类似的产品。
  “关键在不断更新,让自己的进步永远比敌手更快。而不是抱着前人的老底不放,那样,保护了自己的技术,同时也封闭了自己接受外来技术的可能。”一个声音从文大人心底涌起,看来又是异世界那个文忠的想法。这段记忆,带给文天祥的不仅仅是一些技术上的总结,不知不觉间,已经改变了他的思考方式。
  翻看了一下工匠们在简易车床上加工出来的传动轮,文天祥又问道:“那个灌炉呢,你搭好了没有?”
  “刚刚搭好,按丞相大人的吩咐,就在里边,”萧资老实的回答,“那种方法大伙没听说过,谁也不敢先试。”
  这些日子忙前忙后,所接触的知识已经超过了萧资能吸纳的极限。把生铁这么快炒成熟铁,把熟铁渗碳为钢,利用回火调节弹性……各种知识都是他从来没接触过的,在发现自己原来所学狭窄的同时,萧资也更理解了文天祥所写那本“天书”以及世界的博大。所以在努力消化新知识的同时,他也尽量采取稳扎稳打的方式,避免错误和事故的发生。
  灌炉已经干燥了几天了,由于对文天祥的书中提及的炼钢方法还没有吃透,所以,他不肯轻易让工匠们去尝试。百丈岭上材料稀缺,比原材料更缺的是成熟的工匠,两项中损失哪一样,萧资都觉得是罪过。
  “我来试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速度快。”文天祥笑着脱下外袍,走向灌炉。若以另一个世界文忠的眼光来衡量,辎重营军械监需要继续努力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文忠的记忆里,还有一种平炉和一种简易转炉可以直接将铁水炼成钢,但那两种方法都需要稳定的根据地,属于大投入、大产出的方式。而灌钢法适合随时需要转移的游击区,并且对技术要求不高。民国期间,山西一带的民间武装,用的全是这个办法。日本人来了,大家将灌炉用土埋掉,带着成品迅速转移。只要找到丈把宽的地方,立刻可以另起炉灶,转瞬炼出适合打造刺刀用的精钢来。
  “那怎么行?”萧资一下子跳了起来,抓起文天祥脱下的外套捧在手里,结结巴巴地说道,“丞相,不要折杀末将。末将亲自去试,今天一定灌出合格的钢来!”
  “不妨,我只是想给大伙做个示范,”文天祥推开萧资,从一个老工匠手里接过一双棉手套,一边朝灌炉的位置走,一边喊道:“贵卿,你给我打下手。”
  “是,末将遵命啊——”杜浒拉长声音回答,甩掉外套,露出结实的肌肉。知道文丞相又要传授大伙绝技了,很多老工匠把手中的活计交给当徒弟的士兵,纷纷赶来,在过午的日光下眯缝起眼睛,
  “丞相看得起我等,是我等之福啊!愣什么,开火,给丞相大人打下手去!”铁匠李二扯着嗓子吼了一声。围观工匠和士兵回过神,喜滋滋地向灌炉跑去。搬熟铁的搬熟铁,添炭的添炭,一会儿就将灌钢工作准备停当。
  文忠记忆里的灌钢炉不过是炒炼炉的一个延伸,同样是适合游击战的“找到地方就能炼,炼完了带着成品迅速转移的需要”。一前一后两个炉室成“日”字形串连,钢炉在前,炭炉在后。最好的炼钢材料是用焦炭,百丈岭上用来烧焦炭的泥炭奇缺,所以用木炭和焦炭###混合。
  杜浒是练武之人,臂力远较普通士兵大,抓起风箱柄,一拉一送,炭室的火焰呼啦拉越过火墙,一会儿功夫就将熟铁料烤成嫩红色。搜索着文忠的记忆,文天祥知道火候已经差不多了,用铁筷子夹起一片薄薄的生铁板,放到钢室三分之二处。红星飞舞,在烈焰焚烧下,片刻之后,生铁片开始融化,铁水滴在红色的熟铁料中,发出细细的噼啪声。突然,铁液开始沸腾,一些渣滓开了锅般浮上表面,溅出无数火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章百炼(11)
江南各地,蒙古骏马尽情地撒欢儿,一片片庄稼倒下,一座座城市在同样的火光中化作瓦砾场,而那些城市,是我们的家园……杜浒脸色慢慢被火烤红,几个士兵想要上前接下他,都被他推开了。抬头看看文天祥,只见文大人气定神闲,仿佛上辈子曾经干过灌钢的活一般,用铁钳子翻动铁料,均匀地在熟铁盘的另一面又淋了一层生铁液。
  黄崖洞,另一个世界的文忠,就这样一点一滴浇铸着抗战胜利的希望。时空虽然不同,但其中那份家园破碎的悲愤,却是同样。
  取出铁料,煅打去渣,再入炉,再灌生铁水,再煅打。两灌之后,文天祥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低声对萧资吩咐:“好了,拿去淬火后试试,看比你的百炼钢差多少。”
  “我来!”没等萧资动手,有个年过六旬的老汉跳上前,毫不客气地用铁筷子将钢团夹走,分开众人,一溜烟跑到山溪边,将钢团伸进了一个淬火用的泥坑里。
  “嗤……”白烟四起,遮住了工匠们兴奋的目光。
  文天祥抬起头,看到一大群年轻人围住了溪水,年龄有老有少,穿着福建百姓常见的打扮,不知道是什么来头。
  “丞相,陈将军回来了,”刘子俊俯在文天祥耳边,低声解释,“陈将军从邵武军(福建邵武)那边回来了,带回了几十个工匠。那个老先生姓林,是工匠的头儿。”
  “见过丞相,”陈子敬满脸风尘,依旧一身出家人打扮,“我刚才见大人忙,所以没敢上前见礼,请大人恕罪。”
  “免礼,军中别客气,路上顺利吗?收获如何?”文天祥顾不上再看自己辛辛苦苦灌出来的钢材是否成功,拉住陈子敬,急切地问。
  “唉,一言难尽!”陈子敬叹息了一声,神情有些黯然,“咱们在江南西路一败,各路豪杰相继败了下去。张世杰大人派兵进攻泉州,没攻下来,听说鞑子的援兵到了,匆匆忙忙从水路撤了军。大宋主力一走,各地又陷入了鞑子手中,有些地方的大户怕鞑子来了屠城,将大宋的守将给刺杀了,提了人头赶着请降。”
  “无耻!”工匠们闻言大怒,愤愤地将手中的铁锤碰得叮当直响。
  陈子敬看了他们一眼,继续说道:“很多原来跟着咱们干的地方官见风使舵,都降了北元。积极响应大宋光复的那些豪杰与士绅,多半被地方官捉去杀了,说是为了避免鞑子头嗦都发怒。汀州的守将黄去疾,带着两万新附军,和鞑子一块杀进了邵武,到处烧杀抢掠,比鞑子还无耻……”
  这就是我大宋啊,当官的喜欢投降、做奴才,而那些从没在朝廷里拿到什么好处的士绅和百姓,反而争先恐后地为国献身。文天祥愤怒地想。山风从天边吹来,夹杂着万里腥膻。
  “万里膻腥如许,千秋忠魂何在?”杜浒仰天长叹,拳头节捏得格格之响。几个士兵听得真切,瞪大了血红的眼睛。文天祥曾经在剑州驻扎,陈子敬说的这些地方,是很多士兵的故乡。
  “兀那书呆子,你叹气什么,叹能把鞑子叹走么?他们现在如此得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不定哪天败落了,就被咱大宋百姓一人一块砖头砸回大漠去。”一个洪钟般的声音打断杜浒的叹息。那个抢了文天祥冶炼成果的林老汉不知什么时候又转了回来,双手搬着冷却完的钢块,没大没小地冲文天祥说道:“这位大人,怎么称呼,您这灌铁成钢的手艺,教给我行么?”
  “行!”文天祥爽快地答应了一句,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刘子俊等人的发作。走到灌炉边,从炉子的堆砌开始给老汉比划。
  “这文丞相,真是越来越让人摸不透。”刘子俊看着文天祥忙碌的背影,连连摇头。
  “大人从昏迷中醒来,已经变了,”陈子敬笑着说道,满脸崇拜,“你们别瞧那个老头子不起,他可是方圆几百里最好的铁匠、宝积铁场的镇场祖师爷!文大人这样推心置腹地对他,还怕他不带着弟子,为咱们打制军械?”
  

第二章百炼(12)
闻听此言,刘子俊重新打量了老汉一遍,将信将疑,“老人家多大年纪了,能跟得上咱们行军打仗么?”
  “六十九,但是好身手,是个练家子。鞑子头儿页特密实攻破了劭武军,老人家不愿意给蒙古人当狗,带着徒弟们反了出来。这次我带人推了铁料和泥炭上山,黄去疾那个汉奸派了一队狗腿子来追,被老汉抡起铁锤砸翻了四个,剩下的呼啦一声,全跑了干净。当时老人家那个威风,估计黄汉升在世,也不过如此。”
  好汉子!杜浒打心底赞了一声,可偌大江南,林老丈这样的豪杰有几个呢?页特密实不算什么名将,麾下只有三千多蒙古兵和少量西夏人,可为虎作伥的黄去疾却带了两万新附军。
  炉膛中的熟铁盘再次变黄,文天祥钳起生铁条,均匀地浇了一层铁汁在熟铁上。林老汉目不转睛地瞧了一会,啧啧赞叹:“好手艺,好手艺,不知大人是从何处学来的?”
  “书中,南北朝时,已经有人这样炼过钢,我只是局部做了些改进。”文天祥头也不抬,心思全放到了观察铁条的火色上。
  “是三卷天书吧,文大人?”林老汉狡黠地冲文天祥挤了挤眼睛,显然,通过刚才杜浒等人脸上的表情,老人已经知道了传授自己灌钢术的是当朝宰相文天祥。这番装疯卖傻,试探的成分远远高于学艺的成分。
  “没天书,那是谣传。”文天祥的解释在众人耳朵里,听起来像欲盖弥彰。林老汉会意地点点头,不与文天祥在天书问题上纠缠。低着头拉了一会儿火,又悄悄地问道:“文大人,天书上说了没有,咱大宋,会亡么?”
  文天祥被问得身体一震,铁水偏了偏,落到了炉墙上,溅出几点飞花。大宋会亡么?在梦中的记忆里,一年半后,世间再没有大宋这个国家存在。
  可如今,有了百丈岭上这伙男儿,大宋还会亡么?文天祥问着自己,眼神渐渐迷茫。如果自己真的可以改变命运,那后世的历史书中,会留下怎样的一笔呢?倭寇入侵的悲剧会不会按原来的历史上演?没有了文忠,自己上哪里得到这份记忆,没有这份与众不同的记忆,自己又凭借什么拨转历史的车轮……
  这个悖论好复杂,复杂到文天祥一时忘记了手中的火钳。生铁块已经融化殆尽,眼看着这次灌钢就要失败。
  “老汉我没别的意思,黄土埋到脖颈子的人了,不想给鞑子当狗,你不方便说,我就不问了。”林老汉误解了文天祥的表情,声音里带着隐隐的绝望。
  “书上说,只要世间还有一个站着的大宋男儿,大宋就将永远屹立不倒!”文天祥抬起头,望着林老汉和一干工匠的眼睛,郑重地说道。既然老天给了他另一个世界的记忆,他就有信心用这段记忆来改变整个中华的命运。
  谁道万里膻腥如许,中华自有雄魂!
  炉膛里,铁水在钢材上沸腾,升华,一块钢坯渐已成形。
  (三)
  “我主保佑虎里迷……”探马赤军千夫长虎里迷低低地祈祷了一声,关住了卧室的门。走到墙边的暗格前,用还带着女人体温的手,扭开了暗门。
  数百块银锭发出迷离的光,晃花虎里迷的眼睛。银子和女人,是他的最爱。蒙古人强大而粗疏,宋人精细却懦弱,江南大地,处处是虎里迷这种大食人发财的好机会。
  前辈蒲寿庚已经做出了榜样,卖了泉州,用三千多颗赵氏子孙的人头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